[word格式] 文献纪录片《黄梅戏》的创作随想.doc
文献纪录片黄梅戏的创作随想贱刘群黄梅戏是我国影响最为广泛的地方剧种之一.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享誉大江南北,海峡两岸.舞台上呈现了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徽,Jq,I女人等经典剧目,推出了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黄新德,韩再芬等一批艺术家.然而.作为进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选名单的黄梅戏.在影像生产和传播中,却一直没有一部与之相般配的纪录片.为此,安庆电视台从2007年下半年就开始筹划拍摄黄梅戏纪录片.最后确定中央电视台见证影像志栏目为该片的制作团队.作为央视一档以纪录片,专题片为主的文化类节目,它致力于提供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的深度写真.通过独特的观察方式描摹中国改革时代的历史画卷.选择这样的合作团队,将黄梅戏打造成精品项目成了中央台与安庆台的共同目标.从2009年3月份开机到1O月正式播出.历时半年的拍摄及两个月的后期制作,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有关黄梅戏全景式的纪录作品诞生了.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整体史学观照黄梅戏艺术的文献性作品,全面展现了黄梅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影像构建中的整体史观黄梅戏在策划初期,采用”大历史观”的理念和方法来观照黄梅戏百余年的历史,这种理念一直贯穿剧本写作,前期采访,拍摄和后期制作中.黄梅戏虽然讲述的是黄梅戏这种源于乡野的民间戏曲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却不是非常狭隘地单讲黄梅戏.不论是黄梅戏的起源,发展,还是黄梅戏圈内的传奇人物,都是置于大背景下做”以大观小”的讨论,力图让看似”孤立”现象在文化因子错综复杂的大构架中找到合适的坐标.在开篇第一集乐起石牌中,电视画面中徐徐呈现的是光怪陆离的十里洋场,熙熙攘攘的汉口码头.配合这些历史镜头解说词中出现了”上海外滩公园已经落成11年,并建成了中国第一条铁路;武汉的对外贸易额开始超过广州,达到3588万两白银,仅次于上海;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等等,在一段宏观叙述之后镜头拂开层层云雾,飘然降落到长江古城安庆上空,此时解说词转到”这时候的安庆成为安徽省会已经一个多世纪.18年前.太平天国时期被破坏了的城垣早已修复,两江总督曾国藩下令新筑的月城266(新闻世界>一一一一直抵江岸,成为老城的新景.倡导洋务运动的曾国藩又刨设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自制小火轮,安庆城外的长江水面不再平静.”这些解说词看似与黄梅戏关联不大,甚至有些游离主题.但是这些因素却是伴随着黄梅戏诞生须臾不离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生态.种种宏观叙述昭示着古老的中国正翻开近代史的一页,中国社会正在酝酿着一场深刻变革.时代的风气也将吹拂到安庆城外山村乡野,黄梅调烟花女自叹中随即出现了留声机,新式绸裙等新鲜词汇.不仅于此.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能够更深刻影响到黄梅戏艺术风格,相比于昆剧,徽剧等古老剧种,黄梅戏多了不少世俗的味道,卖饭女,烟花女等市民人物成为舞台的主角.即便是农民也富于近代色彩,他们对于物质和情欲的追逐更加大胆,泼辣,在黄梅戏中呈现一幅犹如18世纪意大利”风俗喜剧”的斑斓画卷.整体史观强调时空两大要素.黄梅戏在时间轴上梳理了百余年黄梅戏的发展历史,也映射了近代中国的百年沧桑.如第五集小辞店中描述道”2009年7月10日这一天下午,安徽黄梅戏学校O7级表演2班,正在排演一出名为小辞店的黄梅戏”,54年前同样是一个岁的女孩子,因为这出戏,唱红了整个安庆城;1945年9月20日,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古城安庆张灯结彩,11天前安庆,距离安庆350公里的南京,中国政府正式接受日本投降.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以中国的胜利宣告结束”让人们的思绪穿梭在不断转换的时空中.在空间坐标上.该系列片自如驰骋于安徽,上海,北京,浙江,湖北等与黄梅戏颇有渊源的省区和香港,台湾等地区,但叙述时又不将诸现象一网打尽.面面俱到,而是将焦点投放在那些能体现该阶段文化史特质并使之融贯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因素上,特别是那些具有连续性的”基因式”的因素上,比如黄梅戏贴近百姓生活的独特魅力,以及那些促变的动因上.如黄梅戏伴奏风格的变化,吸收京剧宫廷戏的特色,对不同表演形式的探索时间细节的描述和空间背景的相互勾连,真正体现纪录片的魅力.二,不仅仅是文化遗产在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在”传统戏剧”入选名单中,安徽省安庆市和湖北省黄梅县申报的黄梅戏均榜上有名.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同时也说明了,黄梅戏已经面临着一种困境,在各种文化滥觞的中国社会,已经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大戏黄梅的拍摄,可以说是对黄梅戏艺术的一种”抢救”,其中涉及到的黄梅戏表演大家,戏迷等历史见证人大部分已经去世.很多在世的也都是高龄老人.本片的创作人员本着对艺术认真的态度,一次次登门拜访老艺术家,老戏迷,像时自林,郑立松,王冠亚昀创作随想文献纪录(黄槽等见证人都是元老级的人物了.他们被剧组的真诚所打动,说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很多观点和事实都是在本片中首次披露.5000多分钟的影像素材也为黄梅戏留下了珍贵的资料.纪录片的本质是以电视语言为媒介的影像史,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应该具备较高的文献价值.黄梅戏历史不长,留下的文字资料更少,该片的主创人员从浩淼的历史文献中一点点钩稽出有价值的史料,其中不少引述是稀见的.如,为了真实反映1920年代安庆的演剧面貌,该片引征了难得一见的程晓苏安庆旧影中记录:”剧院纷起,电影少而旧剧多.1日剧多为京剧所演者皆神怪剑侠及儿女情色之事,采取小说材料,断章取义,甚或更改情结.”从中可见当年颇显萧条的演剧环境也为黄梅戏争取城市观众提供某种契机.流行于安庆民间有关黄梅戏的俗语,歌谣,外人恐多不知.该片也采择弓l用.如民国年间怀宁县流传的民谣:”搭台扪布.演习分行;琵琶瑟瑟曲唱宫商.丝弦喇叭,弹唱高强;黄梅歌曲,风速颓伤.”可见当年士绅阶层对黄梅戏的抵制与轻视.还有”丝棉包穷骨,到老讨饭胚”,”来时一盆火,去时盆灰”等俗语生动反映了解放前黄梅戏演员的悲惨境遇.在梳理黄梅戏百年历程的过程中,创作者逐渐发现,一种民间戏曲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只要注重创新和观众体验,d,N一个黄梅戏班.一部黄梅调电影,大到整个黄梅戏产业和文化,就能突破瓶颈,取得新的发展.大戏黄梅满怀希望,在历史的长河中,对黄梅戏自身的艺术生命力进行深入挖掘,也是为了给今天的黄梅戏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因为百余年来,黄梅戏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顺应着时代潮流不断进取,在维护相对原生态的文化发展环境和发挥黄梅戏文化的社会功能方面.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保持自身独特的文化,审美价值,又能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稳步前行,是黄梅戏面临的首要问题.带着这样的思考,大戏黄梅在创作过程中,特别注意黄梅戏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节点”.一个是上世纪5O年代,黄梅戏借助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拍摄出天仙配女驸马等热门电影,培养了众多戏迷;第二个是上世纪后二十年,黄梅戏又利用电视剧这种形式,创造了个黄梅电视剧的神话,也让黄梅戏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进入新世纪,黄梅戏又吸收歌剧,舞剧和历史剧等元素,编排徽州女人秋千架风雨丽人行等新剧,在传统与创新的两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主仓q人员除了对一些艺术家,学者,票友的采访外,还奔赴安徽,上海,湖北,浙江等省区,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寻找有历史影响的资料.前期拍摄7个月,采访了几十名亲历者,跟踪拍摄了4个民间戏班,一共纪录了5000多分钟的素材.在古戏台和上海胜强影视基地,再现了清末,民国时期,建国初期黄梅戏的舞台表演.并深入到大另nlJ腹地的农村,讲述黄梅戏从乡间走向城市的故事.三,非同寻常的视昕之旅首先,从影像风格上来讲,黄梅戏全部采用高清拍摄,在影像层面追求一种特别的效果,很多镜头打破一般影片常规的构图,调度和用光手法,力求让观众耳目一新.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全新再现手法的大胆运用.与以往的戏曲类相比,黄梅戏再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仅再现了经典唱段,还生动还原了当时的人文环境.让观众对早期黄梅戏的真实生存状态有更加直观和具体的感受.比如说在安徽大别山腹地的古戏台上再现了130年前.黄梅戏有史籍艺廊回声】:记载的第一位女演员胡普伢,表演苦媳妇自叹的情景;搭建了民国时期的戏台.再现了丁永泉1926年将黄梅戏带到城市后,表演拿手好戏罗帕记的风采.另外,剧组经过仔细研究,决定采用”工笔重彩”对于黄梅戏中的历史人物进行再现.工笔重彩,就是指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中国画.在中国绘画的早期,工笔重彩占有主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画,都是道地的工笔重彩.中国戏曲是艺人的艺术,该片以较大篇幅选取了数位在黄梅戏历史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家,通过他们的艺术人生来折射黄梅戏的发展历程,揭示黄梅戏的艺术成就.从胡普伢,丁永泉到严凤英,王少舫再到马兰,吴琼,黄新德,韩再芬,他们分别是黄梅戏不同艺术节点上的关键人物,对这些艺术家的记述便勾勒出一部黄梅戏发展史.如以三集左右的浓墨重彩记述了严凤英的人生艺术,三集标题分别为小辞店,天仙配和牛郎织女,这三部剧作分别是黄梅戏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节点的代表作,也是严凤英表演艺术交糅在一起,戏即人也,人即戏也.提到黄梅戏,就不能不提到安庆,人们熟知的是作为黄梅戏重镇的安庆,一座现代的旅游城市.而在大戏黄梅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花大力气,精心制作三维动画,复原了700年历史的老安庆城.古香古色的城市,逼真的社会环境,即使是讲述百余年前的故事,观众也不会觉得陌生,完全被代入故事发生的历史时代中.其次.从戏曲配乐上来说,提起黄梅戏,大部分人能想到的就是”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其实,唱腔优美的黄梅戏剧目还有很多.为了满足戏迷们的需要,剧组在挑选适用的黄梅戏选段时.特别注意挑选经典中的经典,尤其是现场不常能听到的经典作品,如苦媳妇自叹闺女自叹烟花女自叹逃水荒戏牡丹(老版)天仙配(老版)等,让戏迷们大饱眼福.创作团队十分注重纪录片的配乐,将黄梅戏的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如大提琴,小提琴,黑管等乐器,进行再创作,也就是融合经典黄梅戏唱段音乐加上现代配乐手法和音乐元素来进行配乐.使得整部纪录片在音乐效果上浑然一体,异常优美.作为创作团队的一员,从这部纪录片里,我们能看到黄梅戏顽强的生命力以及黄梅戏从业者的职业理想和创新精神.这是一部致敬的纪录片.向所有为黄梅戏的发展贡献出一己之力的人们的致敬;这也是一种希望和期待,期待着黄梅戏这个民间戏曲发展的新的高蜂.一(作者:安庆电视台社教中心主任)责编:姚少宝<新闻世界)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