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俄罗斯侨民文学.doc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俄罗斯侨民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俄罗斯侨民文学王亚民(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上海200241)摘要: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俄罗斯侨民文学是指20世纪初至50年代,由流亡到中国的俄罗斯人在中国大地上用俄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作品既保留了鲜明的“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特征,又刻有深深的中国烙印,包涵着其他文学对象少有的特殊性,本身既是特殊地域文学现象,也是跨国、跨民族、跨文化现象。文章以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为基点,论述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叉、边缘文学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为多元格局的文学史理论概念全貌的科学描述提供新的思考,为重新描绘中国现代文学的“版图”提供新的学术成果和依据。 关键词:俄罗斯侨民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哈尔滨收稿日期:2010-07-16基金项目:本文入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10年学术年会;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06BZW053)后续成果作者简介:王亚民(1964-),女,甘肃天水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侨民文学、俄罗斯经典文化论丛翻译研究。 笔者关注俄罗斯侨民文学始于2000年在乌克兰做访问学者之际,至今已有10年时间。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20世纪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作为研究个案的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构成这一观点的论证,既是笔者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思考过程的梳理,也是对文学格局发生突破时所产生的困惑寻求答案的过程。陈思和教授曾说:“现代文学史研究要在理论建设上有较大的突破,才能使我们的文学史研究从以往的战争文化心态下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中摆脱出来,完成一个多元格局的文学史全貌。”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这一特殊的现象或许能为这种多元格局的文学史理论概念全貌的科学描述提供一种新的思考和学术成果与依据。 一、被遗忘的历史存在 俄罗斯侨民文学曾在中国存在50余年,然而,中国现代文学界对这一存在于我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特殊文学现象的关注和研究几乎还是零。这与东北地方史研究中,关于中国与沙俄关系研究的长期空白的不无关系。俄罗斯的侨民作家现象远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之前就存在。(P3)哈尔滨成为俄国人在华的聚居中心始于1898年沙俄在我国东北修建中东铁路, 1912年在哈尔滨7万居民中有三分之一是俄国人。3十月革命后,大批知识分子纷纷逃离俄国,已经形成的“俄国小氛围”哈尔滨便成为这些人理想的避难地之一。1922年前后,整个黑龙101剧增到20万,仅哈尔滨一地的俄侨就有15万余人,俄侨人数曾一度超过当地中国居民人数。然而,随着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1935年中东铁路的出售,大批俄侨失去工作,有的南下去了上海,有的去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以及欧美诸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开始号召侨民回国,从“1947年第一批上海和天津的俄侨回国”开始4(P91)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的俄侨都离开了中国,一部分回到苏联,一部分去了其他国家。中国的哈尔滨、上海等地成为除俄罗斯以外的俄罗斯人生活的最后一片绿洲”。5(P121)俄罗斯侨民在哈尔滨的生活稍稍安定后,由于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关注和对本民族文化的需求,他们对报刊、杂志、图书的需求不断提高。俄国人在哈尔滨创建图书馆,从1901年这里建成第一座俄文图书馆到1927年,图书馆的数量已达27家,先后开办过69所中小学校。曾“开办的7所高等院校都有自己出版的报纸、杂志和论文集”。6(P466)“19181945年期间哈尔滨出版俄文报纸115种、杂志275种、每日出版物190种”。6(P469)哈尔滨的俄侨新闻、图书业颇为发达。 根据风雨浮萍俄罗斯侨民在中国1997年课题组的调查,仅仅通过查阅4家大型图书馆(哈尔滨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北京两家图书馆)的馆藏资料目录,俄侨当时在华出版的图书有908种,这包括500多种定期刊物、近千种出版的图书。3文艺刊物更是不胜枚举,仅边界杂志就存在了整整18年,到1945年为止该杂志总共发行了862期。7(P215)该杂志为“周刊,每期30页左右,每年出版52期。内容包括现代文学和对国际时事的分析。”8“对于一个在国外发行的出版物来说, 10年是一个很长的期限,它几乎相当于一个普通刊物在正常条件下存在的100年”9(P100)(本文多处引自李延龄主编的中国,我爱你,以下不再一一列出)。另一份丘拉耶夫卡文学月报仅在1932年12月到1935年春解散这不到3年的时间内,出版诗集竟达40余部。 他们还建立自己的文学团体,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丘拉耶夫卡文学社团”,参加人员过千人。 他们定期聚会,讨论自己的作品,讨论现代文学和艺术的发展道路,创作生活异常活跃,不少成员后来都走上了职业的创作道路,并成为著名的俄罗斯侨民诗人和作家。俄侨在华曾出版过的数以百计的刊物中,大都倡导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然而,从民主性和对俄罗斯社会产生的影响来看,文学毫无疑问地占据绝对第一的位置。究其原因,首先,这些流亡海外的人员中始终有作家队伍相随;其次,也是最主要的,旅居国外的侨民普遍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这为文学的生长繁荣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俄罗斯侨民文学的种子就这样撤播在了哈尔滨。按照风雨浮萍开列的书目和正文的统计,共有120位俄国作家,平均每万名讲俄语的人中就有36名作家。“作家在读者中占有这么高的比例,足以列入吉尼斯记录。”3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是指20世纪初至50年代,由流亡到哈尔滨的俄罗斯人在中国大地上用俄语创作的文学作品。俄侨作家、诗人们创作十分活跃,内涵相当丰富,他们写下了令人难忘的历史,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学遗产。他们的创作体裁十分广泛,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戏剧、诗歌、日记、回忆录、历史传记、儿童文学无所不有。特别是诗歌,无论是创作人数、创作数量、创作题材,还是艺术特色和社会影响力,都明显占据主导地位。应该说,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俄国国内文学“白银时代”的特点与中国的文化相结合创作的结果,是俄国“白银时代”文学在中国的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拓展。 俄罗斯侨民作家在创作中苦苦探寻人生哲理,抒发个人的内心感受。他们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湛的艺术笔触,写出了侨民的复杂内心世界,勾勒出发人深思的生活画面。从对祖国的思念、对家乡的回忆、对美好浪漫爱情生活的渴望、对现实生活的窘迫与苦闷、对未来前景的迷惘到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养育他们的第二故乡的热爱与眷恋,以及战争的残酷、哈尔滨土匪的猖獗、日本人赤裸裸的侵略行径等,内容几乎涉及那一时期哈尔滨俄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及思想的所有细微之处,而这一切的创作却都是发生在中国大地。也正是由于俄侨身处中国的哈尔滨等地,远离当时俄罗斯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影响,这一切思想内容才在宽松的、比较自由的环境和氛围中得以表达,这也是中国俄侨作家不同于俄国本土作家创作的最大区别原因之所在。因此,他们的作品便自然具有了俄罗斯文学和中国文学102第6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中俄合璧的文学,是俄罗斯精神气质与中国乡土文学相结合的产物,这种中俄合璧的文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期最后一批俄罗斯人的离去,曾经由流亡到哈尔滨等地的俄罗斯人在中国大地上用俄语创作的文学现象也就自然消失了。3 由于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处于中俄文学边缘的特殊性,由于其特殊的地域文学类别和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叉、边缘文学现象,决定了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在俄罗斯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所在。另外,从哈尔滨俄侨的出现、形成、发展、消亡的轨迹,从哈尔滨俄罗斯侨民作家特殊的身份及其特殊的生存地域,从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思想意蕴及其艺术特色来看,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文学都是特殊时代中俄文化交流的特殊产物,它不仅是俄罗斯民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构成。 二、特殊的少数民族文学 中国文学,不仅仅指汉语文学,它还可以用其他语言写成,例如藏语、蒙语、维吾尔语等等。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的作者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亡到我国哈尔滨等地的俄国人用俄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从历史资料的考证上来看,这些俄国人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当时持有中国公民证的中国公民,从我国现有俄罗斯族的来源、形成以及构成历史上看,这些人正是我国少部分俄罗斯族的前身之一。 2008年第1期的俄罗斯研究刊登了一篇题为二战后期中苏关于中国俄侨问题的交涉与斗争以苏联恢复俄国侨民苏联国籍为中心的文章。文章中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档案文献资料显示,二战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在苏联恢复中国俄侨的苏联国籍的斗争,恰好证明了在中国的俄侨的中国公民身份:“在国民党政府意图按照管理无国籍侨民的常规方式处理关内俄侨问题之时,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46年1月20日再度发布了恢复中国俄侨国籍的命令。 该命令规定:凡在1917年11月7日以前曾为前俄帝国人民,无论服务于白俄军队者或脱离苏联侨居他地者并彼等之子孙,以及从前系属苏联国籍而后又丧失此种国籍而现居于中国东三省、新疆、上海及天津等地者,均得恢复苏联国籍。”10“按照国际法,苏联也有权按照国内立法来断定谁是其国民,然而问题却在于,苏联要恢复国籍认定为其国民的这些俄侨,早已被它通过国内立法剥夺了国籍,抛弃后成了苏联的弃儿。”10“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中有很多人逐渐适应了中国的生活与习惯,并归化中国成了中国公民。 在此情况下,苏联竟无视这一现实、不顾中国国籍法的实际,事先又不与中国政府协商,竟突然要将他们全部召唤回去,尽管表面上不加逼迫,但这无论如何都是与国际法的基本精神相违背的。”10而且“那时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广大俄国人,已有很大一部分归化中国:或已取得中国国籍而成了法律上的中国公民,或虽未取得中国国籍但已成为事实上的中国公民的归化族”。10“他们一直由中国政府发给公民证,这些人也已自认为是中国人民。”10当时剩下的部分俄侨因各种原因没有离开中国,这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期被划归为我国56个民族中的俄罗斯族。有关这一民族的形成与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是这样描述的:“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11此外,有文献描述说:“中国的俄罗斯族早在18世纪初从沙皇俄国迁来的, 18世纪后期,由于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残酷统治,大批俄罗斯人迁来中国,尤其是在19世纪末和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更多的俄罗斯人从西伯利亚等地涌入我国新疆北部地区、东北各地和内蒙古东北地区。俄国十月革命后,又有一些人为躲避战争,进入中国”12从上述资料中不难看出,俄罗斯侨民作为一定时期特殊的历史产物在中国的独特存在和他们独特的中国公民身份。正因如此,由这部分特殊人群创作的文学构成了那一时期我国特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极其特殊的一个部分。 除此之外,俄罗斯侨民与中国有着亲情的联系。中国的俄罗斯侨民热爱中国,这一点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明显的表述:第一批俄侨曾在中国的东北修路,对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第二批俄侨曾在这里避难、工作,并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都103王亚民: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俄罗斯侨民文学付出过自己的心血,其中不少俄侨的子女出生在中国,自然也就有一种情系故里的感觉,因此,许多俄侨将中国视为“第二祖国”、“我的国家”,将哈尔滨视为“我的城市”;又由于第一批、第二批俄侨长期生活在中国,他们的子女出生并在中国成长、在中国接受教育,许多俄侨都多少懂点汉语,因此,他们将中国看作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与中国自然有了一种亲情的关系和联系。 有资料显示,“由于热爱中国而取得中国国籍的俄侨曾达到一万人”。13三、独特的地域文学和民俗文化不管是对地域作家的研究还是对地域文学的研究,都离不开地域环境、地域文化。在2007年出版的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春风文艺出版社)中,作者高翔从作家身份确认的角度将作为区域文学的“东北文学”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出生和生活在东北的作家所创作的反映东北历史与现实生活的作品;其二,非东北籍但长期生活在东北的作家创作的以东北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三,非东北籍路经东北的作家创作的反映东北社会生活的作品。”14哈尔滨俄侨作家至少完全符合这三种类型中的后两种,那么,他们创作的文学自然属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东北文学”。 从地域与文学的相关性来讲,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印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描写的对象大都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东北的原始森林、哈尔滨的城市面貌、哈尔滨的政局变化、1910年东北鼠疫的蔓延、1932年发生在黑龙江的洪灾、齐齐哈尔郊区的农村生活、东北森林里的老虎、山民生存的自然法则、“红胡子”土匪、东北的民俗传统与习惯、小脚女人、卖苦力的黄包车夫、小酒馆里跑堂的、骨瘦如柴抽大烟的、东北的庄稼汉、走街串巷的破烂王、穿长袍拿烟袋的中国男子、穿长袍的和尚、细腰肢的中国女子、哈尔滨春天的大风、大连的城墙和塔楼、马家沟的冻柿子和冻梨、哈尔滨的煎饼和冰糖葫芦、街角的茶馆、乡村小客栈、昏暗的大烟馆等等,这些存在于东北、发生于东北的人和事、自然现象与人文景观、生活习性与民俗特点,无一不是哈尔滨俄罗斯侨民作家笔下创作的素材,正是中国东北这一方水土孕育出了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既不同于俄罗斯本土文学,又不同于中国本土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看,哈尔滨俄侨文学是发生在中国大地且存在了相对较长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对中国区域民俗文化不同角度的记录和另一种认识与传承,它不仅对当地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为人们当今对东北地域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资料。哈尔滨城市的建设和变化、老街区的记录与描写、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与习惯、风沙和水灾等自然现象的记录、多国侨居区的同时存在与分布区域等,这都为哈尔滨城市的发展研究提供了另一种可供查证的资料。那么,由这一特殊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创作的文学自然也应该属于那一时期中国民俗文学的一部分。 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已经采用实地调查与客观描写相结合的方法。20世纪初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借助文学创作的手法,描述地域民风、社会结构与文化特征。哈尔滨俄罗斯侨民作家们描写中国东北地区自然特色与民俗风貌的视角,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学,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民俗研究和文学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 除此之外,俄侨作家对当时东北文学也有明显的影响,如“拜阔夫(现常见的译名为巴依阔夫、巴依科夫本文作者注)的作品对当时的东北作家颇有影响,疑迟的小说和睨空的山林秘话都有拜阔夫的笔法。尤其是睨空的山林秘话,融故事、传说、掌故、知识、小说于一体,这种文体和拜阔夫的博物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15(P185)。 当时”拜阔夫描写满洲密林动植物的作品在三四十年代曾风靡全世界,受到高度评价。”16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从创作的时间上来说,几乎涵盖了中国现代的每一个时期,这其中包括了清末时期,民国时期、伪满洲国乃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通过他们的作品,可以欣赏到20世纪初中国东北的自然风光、原始森林、风土人情、生活场景,重温当时中国百性的生活与习惯,感受那个年代中国人民艰苦的生存状态,了解他们愚昧和混沌的情感世界,目睹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和人们遭受的精神磨难。可以说,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是对20世纪上半期中国东北自然、生活、民俗、政治文化生活的反映,是那一时期中国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写照,是中分特殊的地域文化创作现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