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现当代文学论文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doc

    • 资源ID:2917151       资源大小:23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现当代文学论文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doc

    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 韦宏(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摘要周作人最早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观,并将其应用于儿童文学理论建树、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等方面,这在现代中国起到了首创和引领的作用,具有了一定的进步性和系统性。然而,由于自身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给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进步性;系统性;局限性 收稿日期20110409 现代中国,尚未发现“儿童”和“儿童文学”时,周作人最早发现了“儿童”,并且提出“儿童的文学”的概念。他是“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观最早的表述者,在那一时代来说,具有了一定的进步性。同时,周作人在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儿童文学批评等方面都有建树,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由于他儿童文学思想中存在的缺陷,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进步性 周作人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开拓、引领与播种。 (一)发现“儿童”和“儿童文学”在西方,如果说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发现了“儿童”的话,那么在中国,发现“儿童”的人则应为周作人。卢梭发现“儿童”以他著名的教育著作爱弥尔为标志,因为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发出了“要尊重儿童”的呐喊,这是科学儿童观形成的一个标志; 周作人发现“儿童”,则是在1913年。他在儿童研究导言中提出:“盖儿童者,大人之胚体,而非大人之缩形世俗不察,对于儿童久多误解,以为小儿者大人之具体而微者也”1(p211)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周作人关于“儿童”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关于“儿童”发现的最早的文字。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的人的文学中,提出了妇女和儿童人格独立的问题,把“女人与小儿的发见”,看做“人的真理的发见”。周作人在他的儿童的文学一文中如是说:“中国向来于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管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儿童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附属,而是具有特殊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的大写的“人”,这样的理念既是对于“儿童”的一种崭新的认识,同时又是对儿童认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儿童”开始被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认识。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儿童从来就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与独立的世界,或者被成人看做自己的附属,“儿童者本其亲长之所私有,若道具生畜然”2(p37);或者被成人“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而周作人此时已经认识到,儿童是真正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儿童就是儿童,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儿童的发现”。周作人发现“儿童”虽然比西方晚了近150年,但在现代中国却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 (二)以“儿童为本位”思想 周作人认为,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然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因为全生活只是一个生长,我们不能指定那一截的时期,是真正的生活。我以为顺应自然生活各期生长,成熟,老死,都是真正的生活。”3(p41)就在周作人在发现了“儿童”的同时,也发现了儿童具有特殊的精神和文化上的需要,那就是儿童是需要儿童文学的。把儿童“看作不完全的小人”和“缩小的成人”,这种谬误不仅虐杀了儿童的个性,也导致了儿童精神食粮的缺失,因而也就造成了儿童文学荒芜的局面。周作人认为,既然“儿童生活上有文学的需要”,新文学就有“供给他们文艺作品的义务”。 3(p152)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是现代中国最早鼓吹、倡导与系统论述儿童文学44抨击了封建主义虐杀儿童的罪恶,鼓吹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提高儿童的社会地位。 他还热切呼吁新文学的仁人志士应该组成一个小团体,来研究“儿童文学”。这样的“鼓吹”与“呼吁”,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儿童文学应该以是儿童为本位的。周作人1914年6月发表在绍兴教育月刊第9号上的成绩展览会意见书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在尊重儿童的独立个性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教育原则,即“以儿童为本位”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的,这也是我们所见到的“以儿童为本位”表述的最早的文字。周作人真正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以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是从儿童的文学的演讲开始的。周作人的讲演反复强调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与成人不同,儿童有自己的生活和独立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成人应该尊重儿童和了解儿童。这是对于儿童生理与心理上的独立意义与价值的发现与肯定,这一儿童文学观在那一时代无疑是进步的。把儿童当做“人”,承认“儿童就是儿童”,由此而建立起来的儿童观也应该是“以儿童本位”的,而供给儿童的文学当然要依了他“内外两面的生活的需要,恰如其分的供给他,使他生活满足丰富”的文学的,这些观点都突出和强调了对于儿童的理解与尊重,其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儿童的天性能够得到自由发展,而作为成人不应该横加干涉,否则就会“造成畸型的性质”,这至少在当时的中国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三)以“儿童为本位”儿童文学观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还集中表现在他儿童诗歌的创作上。“儿童本位”、“童心崇拜”成为周作人儿童诗歌创作的理论支点,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源泉。周作人在他的新诗集过去的生命中收有七首儿童诗,其中一首对于小孩的祈祷这样写道:“小孩呵,小孩呵,我对你们祈祷了。你们是我的赎罪者。”对孩子“祈祷”,对孩子“赎罪”,是从“祖先崇拜”到“童心崇拜”的一种深刻转变,是周作人对纯真的儿童世界的礼赞,对童心崇拜的一种真实表达,也是他“以儿童为本位”儿童观的最好体现。 19461949年间,周作人在南京老虎桥监狱服刑。 在狱中,周作人童心来潮,诗兴大发,以天真未凿、不沾纤尘的童年世界为题材,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创作出了“儿童杂事诗”72首,诗歌直接或间接地描述了儿童的生活,从不同方面表现了他的儿童文学的价值观。如新年:“新年拜岁换新衣,白袜花鞋样样齐。 小辫朝天红线扎,分明一只小荸荠。”再如立夏:“新装杠秤好称人,却喜今年重几斤。吃过一株健脚笋,更加蹦跳有精神。”诗歌的文字风格生动活泼,语言简朴。诗歌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根据季节、民俗、名物等来描写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故事,充分地反映出儿童的天真与欢乐。诗歌多情趣,少教训。这样的儿童诗,为中国儿童文学“以儿童为本位”的创作理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这种创作理念即使是在现在,也仍然可以指导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 二、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系统性 周作人从留学日本开始,直到回国后的抗日战争前夕,从未间断过对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对于儿童文学的研究。周作人在童话和儿歌的研究方面投入了很多关注,也取得了诸多的理论成果。除此之外,周作人对于神话、传说、寓言、儿童剧、儿童科学文艺、民间儿童读物等儿童文学的所有文体几乎都有研究和论述,如儿童剧、科学小说等。并且还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推广与研究方面,也都有一定的理论建树,这对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和研究方面的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开拓 周作人主要的儿童文学研究体现在童话和儿歌3 方面。 早在1913年,周作人发表了童话研究和童话略论两篇文章。同年12月,在绍兴若社丛刊创刊号上发表了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随后又发表了古童话释义(1914年)、安得森的(十之九)(1918年)、王尔德童话(1923年)等文章,还有神话研究方面的文章(童话脱胎于神话)神话与传说(1923年)和神话的辩护(1925年)。1922年,周作人又与赵景深以书信的形式在晨报副刊上开展了童话讨论。周作人认为,童话是“儿童之文学”,在儿童教育中有重要意义。在童话略论中,周作人首次提出了童话具有文学性的观点:“童话者,原人之文学,亦即儿童之文学,以个体发生与系统发生同序,故二者,感情趣味约略相同。”3(p76)周作人就童话的分类、起源、性质、特征、功能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为童话这种体裁进入儿童文学范畴,并且日后成为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奠定了基础。这些关于童话研究的文章,无论是在当时开启童话研究之门,还是对于后世童话研究的指导,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参考价值。 与童话研究的同时,周作人也开始了对于儿歌的研究。他先后发表了儿歌之研究(1914年)、歌谣、读童谣大观(1923年)、读各省童谣集(1923年)、谜语(1923年)、吕坤的演小儿语(1923年)、绍兴儿歌述略序(1925年)等儿歌研究的理论文章。吕坤的演小儿语是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早的儿歌专集,周作人的文章吕坤的演小儿语(写于1923年4月,收入1932年儿童书局出版的儿童文学小论)是第一篇对中国古代传统儿歌专集进行评介的文章。周作人介绍说:“中国向来缺少为儿童的文学。就是有了一点编纂的著述,也以教训为主,很少艺术的价值。吕新吾的这一卷演小儿语,虽然标语也在蒙以养正,但是知道利用儿童的歌词,能够趣味与教训并重,确是不可多得的,而且于现在的歌谣研究也不无用处,所以特地把他介绍一下。”4(p356)周作人肯定了吕坤的演小儿语在中国古代儿童文学中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是一部既具有娱乐性又具有教育意义的儿歌专集。周作人对于吕坤演小儿语的肯定,45具有娱乐性,过多的教化功能,当然这也是周作人“儿童本位观”的又一次具体体现。 这是“五四”以来专门评介古代儿歌专集、肯定我国传统的儿童文学遗产的第一篇,尤其是对于儿歌的研究当属首创。同时,这篇文章对于我国后来的儿歌研究和儿歌创作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二)儿童文学译介研究 1909年2月,周作人就与鲁迅合译了域外小说集,集子的首篇是周作人译的英国淮尔特的(今译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也是中国最早翻译的王尔德童话。“周作人是最早将王尔德童话译介到中国的翻译者,同时也是最早对王尔德童话进行评论的理论家。周作人对王尔德童话人道主义的评价,影响着五四时期对王尔德童话的解读和接受,而王尔德童话对我国现实主义童话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5(p82)而准备介绍安徒生到中国,则可以追溯到更早。1908年,周作人在域外小说集第2卷末刊出的“域外小说集以后译文”的目次中,就预告要翻译“丹麦安兑尔然”(今译安徒生)的作品。周作人介绍安徒生,是因为极其欣赏安徒生的童话。周作人在丹麦诗人安徒生传中称赞安徒生童话:“以小儿之目观察万物,而以诗人之笔写之,故美妙自然,可称神品,真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也”。周作人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参考了丹麦文艺批评家勃兰兑斯的安徒生传、英国戈斯的北方文学研究、挪威波亚然的北欧文学评论,以及德国柯伦的北欧文学史等论著。从时间上看,可以说是与世界同步介绍了安徒生,这同时也成为当时国人了解安徒生及其童话创作的重要窗口。 周作人早在1913年就开始发表介绍研究安徒生的文章,当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新青年应运而生的时候,周作人就于1918年就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译登了卖火柴的女儿; 1920年,在群益书局重印域外小说集时,周作人又加译了皇帝之新衣,并写了安徒生介绍。此后,安徒生以及他的童话才引起了人们特别的注意,被翻译的作品也渐成规模。1925年,在安徒生诞辰120周年之际,闻名海内外的小说月报特辟两期“安徒生号”全面介绍安徒生,其他重要刊物如文学周报、妇女杂志、晨报副刊等也都竞相推介安徒生。于是翻译安徒生、介绍安徒生,已然成为了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最为显赫的文坛事件。当人们在梳理安徒生童话与中国儿童文学最初的联系时发现,最不能够忽略的灵魂人物就是周作人,他成为中国翻译介绍安徒生及其作品的第一人,他的这些译介也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借鉴。在周作人看来,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译介领域“处处都是处女地”,“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于是,他就自己先“开垦一小块之后,提供资料和种子,引导别人去耕耘去收获。”正是由于周作人的引领,使得儿童文学的译介活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夏丏尊翻译的爱的教育真正代表着从近代“改译”到现代“直译”风格的转变,并且成为了一部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儿童翻译小说;此外的顾均正、茅盾、赵元任等人翻译的童话和儿童小说等也都脍炙人口。于是,安徒生、格林、小王子、阿丽丝小姐,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国人展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外国的儿童文学世界,同时也加速了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的进程。周作人对于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活动,使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儿童文学译介的滥觞。 (三)儿童文学批评的探索 1918年,周作人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上发表了随感录二十四(即安德森的十之九)。周作人的读安徒生的十之九,主要是针对陈家麟、陈大镫翻译安徒生童话集十之九(1918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而写的批评文章。周作人认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教训主义的倾向,并且不能够忠实于原作,而是根据国情的需要任意增删、篡改。译者最大的问题是把安徒生童话中“最适合儿童心理”的思想特色与“照着小儿说话一样写下来”的语言特色全部“失掉”了,“小儿的语言,变了大家的古文”,安徒生童话的“特点就不幸因此完全抹杀”。如十之九的译者将原作中“一个兵沿大路走来一,二!一,二!”的“小儿的言语”,译成“一退伍之兵。在大道上经过。步法整齐”,这种“大家的古文”。周作人为这位“声名已遍满文明各国,单在中国不能得到正确理解”的童话大师感到伤心与愤慨。周作人还认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不应该有死译、胡译的情况出现,而是要忠实于原作,也就是直译,并且还用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来说明死译、胡译和直译的区别。周作人用生动、形象的例证,表达了自己对于安徒生童话文本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与卫护。 1922年初,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与现代作家赵景深关于讨论童话问题的书信,则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第一次展开的学术争鸣。他们以书信的形式,就“童话”一词的由来,童话的定义、性质、演变,童话与神话、传说的区别,童话对儿童的教育作用,中外童话的比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场讨论扩大了童话的影响,对于纠正当时文坛对童话的一些错误见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局限性 周作人作为一个人道主义作家,受杜威“儿童本位论”的影响,片面地强调儿童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儿童的社会属性,从而导致他的儿童文学观的致命弱点:不是把儿童看做现实的人,而是把儿童看做理想的人,即否认儿童的社会性。那么,因此而产生的儿童文学观必然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关于儿童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周作人19061911年留学日本期间,深受日本“白桦派”代表作家武者小路实笃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武者小路实笃主张强调自我,他曾经说过:“我有我自己的园地,这个园地不能让他人涉足,我自己也不想涉足别人的园地。”于是周作人也有了“自己的园地”,还把多46的文章,都收在了自己的园地里。周作人此时的儿童文学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切“以儿童为标准”。因为在周作人的心目中,“儿童只是超时空、超社会,生活在童话天国里的儿童。”3

    注意事项

    本文(现当代文学论文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