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恋母情结.doc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恋母情结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恋母情结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恋母情结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恋母情结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引言尤金·奥尼尔是美国著名的戏剧家,他的作品真实的反应了人类的生活以及欲望。奥尼尔曾先后四次获普利策戏剧奖,1936年赢得诺贝尔奖。榆树下的欲望是奥尼尔的代表作,它分三部分十二个场景,每个场景又包括四个场景。榆树下的欲望的剧情发生在1850年新英格兰的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是欲望与爱情的悲剧起源地。剧中的凯博特拥有一座田庄,还有三个儿子,然而三个儿子都恨他因为他的麻木不仁,守财如命。为了这份财产,他对亲人毫无感情可说,只是一味的让他们劳作。小儿子伊本最恨他,因为伊本始终认为他的父亲累死了他的母亲,为此他想报复凯波特,先后用金钱买通了自己的两个哥哥,打发他们到南方淘金。后来,凯波特带来了艾比,伊本的第三任母亲,因此伊本又有了个竞争对手,艾比嫁给凯波特也只是为了他的财产。故事主要围绕伊本和爱碧出于各自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互相利用,他们从彼此仇恨到相互理解,直至陷入乱伦的爱情之中不能自拔;为了表白对伊本无私的爱,爱碧甚至不惜亲手杀死他们刚出生不久的儿子。虽然他们最后达到了灵与肉的完美结合,但同时也不得不去接受法律严厉的惩罚。伊本的恋母情结伊本的母亲在剧中没有出现,我们只能从其他的剧中人物感觉她的存在。她就像一个影子从来没有离开过伊本,伊本总是认为母亲的死是父亲造成的。她一直活在伊本的心中控制着伊本的思想。为了替妈妈报仇,伊本决定占有父亲的财产,他认为财产应该是母亲的。他对母亲的爱反映出了他的恋母情结。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力比多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前恋母情结,发生在从出生到三岁左右,第二个时期是恋母情结,发生在从三岁到五六岁,第三个时期是后恋母情结,发生在从六岁到十八岁。弗洛伊德很重视前两个时期,因为这两个时期会影响到人以后的生活和性心理的形成,以及影响性格。本论文主要是讲述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是力比多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恋母情节主要起源于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的故事,神喻告诉他,他命中注定要弑父娶母。于是,他尽力逃避种种神喻所预言的命运,但当他发现自己在不知道的情况下竟然已经犯下了罪孽,深自忏悔,便刺瞎双目惩罚自己。弗洛伊德用这个情节来解释婴儿性欲的发展,婴儿把母亲看做爱的第一个对象,想占有母亲,开始视作父亲为障碍,从心里恨自己的父亲,想取代他的地位。当艾比,父亲的第三个妻子出现时,伊本开始只是把艾比当作抢夺财产的竞争对手,然而后来他爱上了艾比,因为艾比有点像他的母亲。艾比早年生活很残,年轻时嫁给了一个酒鬼,丈夫和孩子死去后,她一直过着很艰难的生活。她所渴望的是一个家,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在那里她可以忙着工作,生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她嫁给了一个75岁的老头,伊本的父亲,艾比变成了伊本的继母。艾比被伊本健壮的身躯所吸引,伊本也爱艾比的美丽与成熟。艾比就像一个母亲样的爱伊本,当艾比告诉伊本他的存在使她感到温暖,她那母亲般的爱奔发出了性爱。她还告诉伊本,她要取代他母亲照顾他,就这样,艾比变成了伊本的“妈妈”。弗洛伊德曾说:“ 我们把母亲称为爱的第一个对象。我们所说的爱,着重在性冲动的精神方面;至于性冲动的物质或肉欲方面的性本能的要求,我们则不考虑或者暂时把它忘掉。当儿童以母亲作为爱的对象时,他心理上的压抑作用已经发挥作用,使他忘掉了自己性欲的部分目的。所以的一切均为与选择以母亲为爱的对象有关。这种选择被称为俄狄浦斯情节。”结束语伊本的恋母情结来源于作者本身的恋母情结。伊本就像奥尼尔本人,他爱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也嫁给了一个比她大的男人。作者的父亲就像伊本的父亲对他的儿子和妻子很吝啬。伊本把艾比看做自己的爱人也看做自己的母亲。就像奥尼尔死的时候,他还在说他的老婆一直象妈妈一样的照顾着他。Ebens oedipus complex originates from the authers oedipus complex. Eben is just like ONeil, who loves and hates his mother, who also married a man older than her. The authers father like Ebens father was very hard on his son and his wife. Untill ONeils death, he said to his third wife she had been his mother.参考书目:Jerome Neu ,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Freud.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ONeill, Eugene. Desire Under the Elms. The Play of Eugene ONeill M. Vol.1.New York:Random House, 1954Sigmund Freud,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M 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