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人道主义.doc

    • 资源ID:2916690       资源大小:36.5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人道主义.doc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年论文题 目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人道主义学 生 徐逸潇指导教师 孙立盎 副教授年 级 2012级专 业 汉语言文学系 别 中文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5年7月诚 信 承 诺 书我郑重承诺如下:我向所在系提交的论文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是我在指导教师孙立盎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决无抄袭、剽窃行为;引用他人成果数据已一一注明出处并致谢。本文如涉及知识产权纠纷,本人负完全责任。包括上述论文在内的所有学生学年论文,作者只享有署名权,是否发表及如何发表应与指导教师协商并经学院同意。学院对该论文拥有保存、收录、使用的权利。论文可供师生无偿查阅、引用。如此论文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由作者和指导老师协商分享。  承诺人签名: 年 月 日论文提 要雨果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人道主义倾向,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在家庭环境、政治环境和他自身经历的三重影响下形成的。文章通过对巴黎圣母院中三位主人公不同性格、性格变化以及最后的命运安排的分析,总结出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是主张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的自我完善,用爱和道德感化来拯救社会和劳苦人民;肯定人的自然欲望,反对宗教禁欲主义;批判人情淡薄、道德沦丧的封建旧社会,呼唤人间的真情和仁爱。雨果的人道主义不仅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并且对面临着良知考验的现今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人道主义徐逸潇摘 要:雨果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人道主义倾向,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在他的家庭环境、政治环境和自身经历这三重影响下形成。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悲惨命运来体现人道主义,批判封建旧社会,呼唤人间的真情和仁爱。人道主义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思想解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促进了人性解放,推动了社会进步。关键字:雨果;巴黎圣母院;人道主义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西方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浪漫主义文学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在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等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在整个法国甚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辉篇章。雨果创作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小说,而人道主义思想始终贯穿和渗透其中。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被公认为是其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一个典型的艺术范本,同时,它也集中反映了雨果早期的人道主义思想。一、雨果人道主义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一)内涵人道主义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认为人是一切价值的出发点,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雨果早期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赞美普通人,肯定人的自然欲望,肯定人享有现世幸福的权力,反对宗教的禁欲主义;控诉黑暗社会,对下层人民的遭遇给予同情,激励底层劳动人民与封建势力斗争。他主张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的自我完善,用爱和道德感化来拯救社会和劳苦人民。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人物之一,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来源于法国文化的积淀与发展,其中具有较强的基督教精神。(二)形成原因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并不是他的主观臆想,这和他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以及他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首先,他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也是一个君主制的拥戴者。由于他童年时期一直受到母亲的思想教育,所以年少时候的他思想还是相对保守的。长大后的他逐渐发现波旁王朝的野心和严重的封建性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残害和压迫。同样平民出身的父亲的生活,让他深切感受到这种压迫的痛苦,他很同情下层劳动人民,这样感同身受的同情在他心中默默地埋下了人道主义的种子。其次,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还受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空想社会主义从十六世纪持续到十九世纪,其代表人物以各种方式揭露和批判资本阶级的残酷统治,唤起广大人民对封建统治的反抗并且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积极的设想和猜测,幻想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友爱的完美理想社会。这种思想对年轻而又积极向上的雨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雨果参加政变失败,被镇压后被迫流亡国外长达19年。这一切彻底吹散了雨果的浪漫主义幻想,流亡国外的悲惨经历使他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苦难,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和怜爱,渴望能够早些拯救这些善良苦难的人们,这一切都成为他心中深处涌动的强大动力,促进了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成熟1。二、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真善美的写照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鸿篇巨著,小说中代表真善美的中心人物有两位。一个是爱丝梅拉达,她从外表到内心都完美无暇,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真善美的代表。另一个是卡西莫多,他内心崇高但外貌丑陋,最初的本性也并非纯善,不是一个完美的真善美代表。爱丝梅拉达是一个集人类美德于一身的少女,她善良、纯洁、宽容大度、不计前嫌,这些人道主义者视为永恒的美德无一缺失。而且早期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仪容风度等外型美的热情赞美之词,在她身上也完全体现出来。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虽然没有对她的外貌美进行直接的描写,但是巧妙地描写出每一个与她接触过的人都被她的单纯善良折服,都被她的美丽倾倒。这样的描写不仅表现出爱丝梅拉达的外表美,更凸显出她的心灵美。当贫穷的年轻诗人甘果瓦误入“圣迹区”面临被绞死的危险时,她挺身而出与这个实际上她并不爱的可怜诗人结婚保住他的性命;当敲钟人卡西莫多被判处笞刑在广场上示众,烈日的暴晒与鞭笞的痛苦使他口渴难耐发出痛苦的动物般的咆哮嚎叫,当所有人都视而不见之际,曾被他挟持过的爱丝梅拉达不计前嫌地给他喂水解渴;面对克罗德的威胁,她不惧怕权威敢于反抗2。同时,她对菲比斯队长的爱又是炽热和忠贞的。她追求现实的幸福自己的真爱,又用善良勇敢感化罪恶,她有博大的同情心,舍己为人,用爱和道德拯救社会和劳苦人民,这就是爱斯梅拉达人道主义的具体表现。卡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被人们视为 “钟楼怪人”。他外貌其丑无比: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3雨果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把各种丑陋的形象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然而这样一个丑陋的人却有一颗金子般高贵的心灵和圣洁的灵魂,他感恩、善良、正直、富有牺牲精神。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美”,在爱丝梅拉达救助他之前,他是一个从外表到内心都非常丑陋的人,他与外界的联系仅仅是克洛德和圣母院,由于他的丑陋,他从小就受世人的歧视与欺凌,虽然克洛德收养了他但克洛德对他就像是养了一条狗,像使唤奴隶一样使役他,他从未感受到爱是什么,爱的温暖又是什么,他对爱一无所知。然而“一滴水”使他恢复了人性中的美和理性的一面,他“有生第一次流出了眼泪”。第一次感受到人心的温暖,懂得了爱和美,他内心的美才开始显露出来。他爱着爱丝梅拉达,却可以帮着她去见她爱的人;当爱丝梅拉达不幸被陷害、危在旦夕时,他冒着生命危险营救她、保护她;当克洛德由于自身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终于将少女送上了绞刑架,卡西莫多意识到自己被无耻地利用时,他并没有原谅收养并抚养他长大的克洛德,而是把这个残暴邪恶的迫害狂从顶楼推下活活摔死。然后到公墓找到爱丝梅拉达的尸体,死在了她的旁边。卡西莫多的死表现了他忠于爱情的高尚品质,他用自我道德的完善来抵抗罪恶,这也是他心灵美发展的高峰。爱丝梅拉达给卡西莫多送水感动了他,当爱丝梅拉达遇难时,卡西莫多也拼死相救,表现出了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流浪者那种舍己救人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也是雨果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三、克洛德悲剧命运所体现的人道主义从巴黎圣母院中对克罗德的描写可以明显看出克洛德是一个生活在神圣宗教面具下的伪君子,然而这又何尝是他自愿变成这样的呢?他的悲剧就在于灵魂被宗教神权的权威牢牢封锁。作者赋予了他复杂的人物性格,小说交代说:“克洛德的命运自幼父母定为从事圣职在弥撒书和辞典中长大4。”所以,禁欲是他第一重人格。尘世间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是可耻的,甚至他自己一旦放松对自然欲望的约束,就会视自己为良心的背叛者,上帝的敌人,而只有“斋戒、祈祷、学习和禁欲”,“才会使自己快乐”,“纯洁”,然而这种畸形的道德观念决定了他必须时时压抑自己的正常欲望“回避一切女性”【5】。当他见到爱丝梅拉达时,“他那双深凹的眼睛里却迸发出非凡的青春火花,炽热的活力,深沉的欲望”【6】,看到这里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是个伪君子是一个卑鄙猥琐的人,但是我们如果把他看成一个正常的人,就会认为是因为他非常爱她才会有这样这种赤裸裸的眼神。从他恐吓爱丝梅拉达,是为了“禁止你不到圣母院的境界来,以为你不再来,我便能将你忘掉。”就能看出他内心也是深爱着爱丝梅拉达的,只是因为宗教禁欲主义的压迫致使他扭曲了人格心理,最后导致他会为了得到爱丝梅拉达而不择手段。压抑人的欲望是他的职责,但在神权的压抑之下,他身上依旧还存在着未泯灭的人性,这就是他的第二重人格。首先是表现在他精心抚养自己的弟弟小约翰;其次是他不顾神权的反对收养丑陋的弃婴卡西莫多;还有就是他对爱丝梅拉达“挚热”的爱情。遗憾的是他本该作为人的正常的爱情被神权压抑的畸形和疯狂。他第一次见到爱丝梅拉达就两眼冒火,当他发现甘果瓦成了她的丈夫时,“一个战栗通过了全身”【7】。每当听见菲比斯的名字便气得咬牙切齿。他的爱表现为嫉妒,在嫉妒心的驱使下,他刺伤了菲比斯。在他的威胁下,爱丝梅拉达仍旧拒绝屈从他之后,出于“自己得不到她,谁也别想得到她”的病态心理,把爱当成了迫害,将爱丝梅拉达送上了绞架,可真的当爱丝梅拉达受刑时,他在自己的怀里揣着利刀将自己的胸脯割得鲜血淋漓。在误认为爱丝梅拉达已死的时候,他几乎疯狂:“他把自己关在密室里,既不出席教士会议,也不参加宗教祭礼。他对所有人,甚至对主教也都闭门不纳,他就这样把自己囚禁了几个星期。人们都以为他病了,他也果真病了。”“要是她并非是吉普赛女孩,他不是教士,菲比斯并不存在”,“假若上帝愿意,他和她也能成为这些幸福情侣中的一对”8。当他发现爱丝梅拉达并没有死的时候,他立即向她表白:“爱我吧!爱我吧!可怜可怜我吧!”从这些看来其实克洛德也是一个可怜的人,想爱又不能爱,想爱又得不到爱,他只是一个受到宗教毒害的受害者而已。在克洛德身上,神权和神权压抑下的人性矛盾着。克洛德的悲剧很大程度上都是他所崇拜的宗教一手造成的,这就更直接也更有力地揭露了教会罪恶的一个侧面。由这种鲜明的对比控述了宗教禁欲主义的罪恶。而从雨果对克洛德命运的安排看出,雨果认为克洛德本来有权去爱,并不是生来的恶魔,在圣母院里他强制自己过着刻板的教士生活,但走出圣母院他就无法抵挡爱丝梅拉达的美对他的诱惑,他在现实与幻想中挣扎,渐渐变得虚伪,阴暗,残忍。雨果对克洛德心理变化的每一个细节都作了细致描写,深刻地展现了宗教是如何把一个人变成魔鬼的过程9。雨果同情克洛德,也深刻批判教会的邪恶和伪善,批判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这体现了禁欲主义不仅压抑人的欲望,也剥夺了人性的美好的光辉,极大的显示出了雨果人道主义思想内容。四、人道主义的积极作用每一个作者在创作的时候都有自己的一个理想和精神寄托,雨果最主要的精神寄托就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它提倡的是自由、公平、博爱,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更是把人道主义的范围扩展到理性、人性。雨果通过他的作品,不断的为那些被欺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发表言论,给所有善良的人们都给予最深切的同情,希望他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这种热爱劳动人民,同情劳动人民,以仁爱、善良为特征的人道主义精神,到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人道”一词更是被扩大范围的宣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很多的有悖人道的事情屡屡发生,现代社会是一个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文明社会,但是我们又迎来了新一轮的道德、人性、良知的考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更应该宣扬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勇于揭露社会的黑暗和虚伪;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抱以同情而不是嘲讽和不屑,给他们应有的尊重。这,也许就是巴黎圣母院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吧。参考文献:1蒋蕾蕾.播洒心灵的阳光,呼唤世间的仁爱以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为例,浅谈雨果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J.世纪桥,2008,9:67-762杨小厉.论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对照艺术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773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M.陈敬容译.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84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M.陈敬容译.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35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M.陈敬容译.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726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M.陈敬容译.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897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M.陈敬容译.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908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M.陈敬容译.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079黄燕.灵魂与人性的挣扎浅析巴黎圣母院的主人公克洛德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9(4):45-4610吴舜立.外国文学教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79-282本科生学年设计(论文)评审成绩表系(盖章): 中国语言文学系 年级:2012级 班级:汉语言文学五班论文作者徐逸潇学号2012135207指导教师(职称)孙立盎(副教授)学年设计论文情况论文题目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人道主义论文字数5409论文摘要(由论文作者填写,字数200-300字)雨果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人道主义倾向,他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悲惨命运,他不仅无情的揭露和鞭打了黑暗的旧社会,更宣扬了人道主义的本质,呼唤了人间的真情和仁爱,并且对人情淡薄、道德沦丧的社会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这种人道主义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思想解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促进了当时的人性解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指导教师评审意见评语: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中文系本科生学年论文指导记录表系(盖章): 中国语言文学系 年级:2012级 班级:汉语言文学五班论文作者徐逸潇学号2012135207指导教师(职称)孙立盎(副教授)开题 原定题目从雨果的作品看人道主义后由于题目过大,改为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人道主义,从人道主义产生的原因、内涵和结合作品人物分析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初稿 意见:1、 部分语言逻辑不清晰,上下关联不和谐。2、 自己的分析认识偏少。3、 有部分错别字出现。4、 参考文献格式不准确,需要修改。定稿 意见:论文格式再注意修改。

    注意事项

    本文(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人道主义.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