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朔的文学创作谈商业写作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2916665
资源大小:104.50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以王朔的文学创作谈商业写作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
课题名称 以王朔的文学创作谈商业写作 佳木斯大学 目 录摘 要VIAbstractVII前 言1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社会环境2(一)市场经济对思想意识的影响及其转变2(二)对人们思想意识造成的影响2(三)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影响3二、王朔个人经历及其各个阶段作品进行分析6(一)王朔的个人经历6(二)真挚而醇厚的情感小说创作71.空中小姐作品分析72.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作品分析8(三)愤世嫉俗的调侃与无穷无尽的贫嘴101.橡皮人作品分析102.顽主作品分析11(四)真挚的情感与深沉的历史积淀131.我是你爸爸作品分析13三、商业写作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及其发展14注 释18参考文献19附录一21致谢22摘 要 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中国内地社会重心由原来的以政治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经济为中心,而文学创作又作为社会存在的反应,必然会呈现出这种转变,所以,商业写作也就应运而生。总体说来,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文学创作呈现的是一个纵向交替而非横向并存的状况。到了90年代属于大众文化型的小说开始被人们所认可,抢占了相当大的文学市场份额,而传统的纯文学,则相比前一时期的市场占有率则有了明显的走低。为了迎合人们对这种能充分满足阅读快感的作品的需求,一大批为了满足市场需要,追求商业价值的文学创作者应运而生。在这样的一个为追求商业价值而进行文学创作的群体里,王朔就是其中尤为典型并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位。那透过王朔的文学创作我们来反观商业写作大潮,我们会发现诸多的原因促成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关键字:王朔; 商业写作; 语言; 社会变革AbstractEntered since the eighties of last century, the social center of gravity from the mainland of China to gradually shift the political center as the center of economic and social existence as a literary creation and response, will definitely showing this change, so businessWriting also came into being.Overall, 80 of the last century literature showing a vertical rather than horizontal co-existence of alternate status.To the 90's pop culture-based novels are beginning to be recognized by the people, to seize a sizeable market share of literature, and traditional pure literature, the market share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period has been significantly lower.In order to meet the people reading this can ful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works of pleasure, a large number in order to meet market needs, the pursuit of commercial value of the literary creator came into being.In such a pursuit of commercial value for the group in the literature, especially classic and Wang Shuo is one of the great success of the first.Wang Shuo's literary creation that we are through to the contrary, the tide of business writing, we will find many reasons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 phenomenon. Key word:Wang Shuo; Business Writing; language; social change前 言被称为“中国当代商业写作第一人”的王朔早期致力于写作“言情”及“犯罪”题材的小说,包括空中小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玩得就是心跳在内的一系列作品,均成为8 年代以来最畅销的文学读物,其后他发展了极有个性化的“调侃风格”,在顽主、千万别把我当人、一点正经没有等小说中十分成功地触动了读者的阅读兴奋点,他的文学创作的商业倾向愈加明显,并促使他最终放弃小说,转入纯粹商业性的影视剧创作,经他策划和编剧的作品有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等,都曾经轰动一时,成为开拓中国当代商业影视创作的先锋。在此过程中,王朔始终明确标榜他的商业化倾向。在开始写作的时候,他以北京下层社会的市民立场对“文革”以来的虚伪的道德意识和社会时尚作了辛辣的讽刺,顺应了当代社会中骚动不安的主导社会情绪,具体表现在作品里的,正是他无所顾忌地亵渎神圣的放肆、撒野以至于颓废的语言艺术。但王朔在嘲讽理想主义的同时已经显露出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拒绝人类理想的暗疾,9 0年代以后,在理想主义受到普遍唾弃的风气下,他在致力于影视剧制作时很快就暴露了媚俗倾向,表现出来的是对知识分子精神传统的破坏力。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社会环境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转型,国家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步伐正在加快,商品经济意识不断渗透到各个社会文化领域,社会经济体制也随之转轨,统治了中国近四十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的市场腑济体制转型。在这种情形下,传统意识形态的格局也相应地发生了调整,知识分子原先所处的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渐渐失落,向社会文化空间的边缘滑行。但要探究这种变化的根源,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政治文化方面的事实背景,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激情受到一而再三的挫败以后,一方面难以很快地重新获得明确统一的追 求方向和动力,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精英意识自身浮躁膨胀的缺陷。来自这两方面的原因促成了9 0年代初基本的文化特征:“五四”传统中的知识分子启蒙话语受到质疑,个人性的多元文化格局开始形成以及出现了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自我反省。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对于传统的道德理想的怀疑,转向对个人生存空间的真正关怀,特别是由此走向了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 (一)市场经济对思想意识的影响及其转变在这诸种变化中,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人文意识的变化是关键性的。在当代文学史上,文学艺术一向是作为国家政治权力的宣传工具而存在的,作家和艺术家都是作为国家干部编制的人员进行写作活动,某种意义上说,长达四十年的文学创作中,公开发表的作品只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作家可能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渗透了有限的主体意识,但不可能持真正的个人立场进行创作。而所谓“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也只是对如何使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更为有效的思考,并非真正对工农兵审美要求的满足。随着市场腑济的迅猛发展,来自群众性的审美要求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而较为僵硬的传统政治宣传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现象,几种文学走向同时并存,表达出多元的价值取向。如宣传主旋律的文艺作品,通常是以政府部门的经济资助和国家评奖鼓励来确认其价值;消费型的文学作品是以获得大众文化市场的促销成功为其目的;纯文学的创作则是以圈子内的行家认可和某类读者群的欢迎为标志,也有某些更前卫的文学艺术以获取国外的资助与青睐为目标,等等。由于多种并存的时代主题构成了相对的多层次的复合文化结构,才有可能出现文学多种走向的局面。 (二)对人们思想意识造成的影响 但是,在这种看似自由多元的创作格局下,知识分子及其文学创造仍然面对了严峻的考验。市场经济下的文化建设仍然是不平衡的,现代传播媒体和大众文化市场在现代城市文化发展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背后仍然体现着强大的国家意志与商业利润的双重力量的制约,而知识分子所坚持的特立独行的社会批判立场竿纯文学的审美理想,在越来越边缘化的文化趋势中相对处于比较艰难的境地,这就不能不迫使作家们重新思考和探索文学与市场腑济体制的关系。90年代相对多元的文化格局和文化论争,都与这样一种关系的调整有关。 (三)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由表浅到深层的来看,市场经济对于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流行性的现代文学读物的大量兴起。本来在一个精英文化向市场文化转移的社会环境里,“现代读物”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类别,其中文学性的读物最接近审美的意义。由于市场运作方式进入到文学生产领域,同时形成了对创作起明显制约作用的读者消费市场,所以相应产生了适应于这种运作方式及消费市场的文学作品,其中主体性或精神性的成分大大受到压抑,因而明显强化了物化的因素,使写作含有较为直接的追逐商业利润的目的。这里所说的“文学读物”,是与纯文学(或说严肃文学)作品相对立存在的,包括两者的艺术观念、写作方式和审美趣味都截然不同,市场经济下的文学读物不是一种尽到“现代知识分子批判责任与使命的精神产品,也不是一种民族生命力的文化积淀,并通过新奇的审美方式表现出来的象征体,更不是凭一己之兴趣,孤独地尝试着表达各种话语的美文学,后者林林总总,都以作家的主体性为精神前导,是知识分子占有的一片神秘领地”. 然而,文学读物的存在则是“以现代社会的需要为前提,它将帮助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更适宜地生存”,是可提供给读者消闲、益智、娱乐的精神消谴品。自8 0年代以来大陆地区文学读物的兴盛受到过港台、国外及民国时期同类作品的刺激与导引,像琼瑶、亦舒的言情小说,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新武侠小说,普佐、谢尔顿等的黑社会犯罪小说,以及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苏青的闲适型或市民气的消闲散文,它们都率先占据了大陆文化消费市场,并培养和形成了后来的文学时尚。正是踏着它们的足印,当代文学才在9 0年代之后产生出了庞大驳杂的读物型作品。这类作品中较有影响的大致包括以下这些:王朔的“顽主”系列小说,春风文艺出版社策划编辑的“布老虎丛书”(包括洪峰的苦界、王蒙的暗杀、张抗抗的情爱画廊、铁凝的无雨之城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大文化”散文,叶永烈等的政治人物传记、黄蓓佳等女作家的言情小说,秦文君和陈丹燕的青春小说,彭懿的恐怖小说,张中行等前辈文人的学者随笔等等。 它是追求城市文化品格和商业效应两方面同时获得成功的少数例子之一,让人想起3 年代的海派文人林语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里有许多令人读之难忘的作品,如遥远的绝响,是一篇追怀魏晋文人风度以及讨论其与时代、与政治关系的散文,作者一开始就把魏晋时代描写成英雄时代消失后的“一个无序和黑暗的后英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里,专制与乱世像两个轮子载着国家狂奔在悬崖峭壁上,文人是这辆车上唯一头脑清醒的乘客,但他们稍稍有所动作,就立刻被两个轮子压得粉碎。所以当一代文豪嵇康被杀后,他的朋友阮籍、向秀等不得不向司马氏的政治权力屈服,有的郁闷而死,有的忍辱而活,风流云散。为什么这么一篇涉及到古代知识分子生存状况的散文会在当下物质欲望与感官欲望支配下的大众文化市场上引起广泛的兴趣?阅读对象显然已经从学者的书斋转移到一般社会上追求文化品位的青年中间。究其原因,除了作者的文笔通俗浅显外,更重要的是城市文化性格的多元发展滋生了一种对雅致文化的精神需求。二三十年代的现代都市形成之初,教育不普及,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与大众的通俗文化尖锐地对立着,但现代城市里中等和高等教育相当普遍,在知识分子精英教育与追求色相的粗鄙文化以外,还存在着大量“高雅文化”的中间地带,需要有大量“高雅”的现代读物来满足这种精神需要。现代读物是一种多层次的文化现象,“高雅”是其中某个层次的标记。从梁实秋的小品到张爱玲的小说,从米兰。昆德拉的译本到余光中的诗集,从金庸的武侠到余秋雨的散文,都可以被纳入到现代文学读物的范畴里加以考察。 市场经济影响文学的另一个方面,是作为创作主体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受到了剧烈冲击,这也就是所谓的“人文精神的失落”. 事实上,由于旧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工作长期都回避了利益问题,因而当商品经济大潮袭来之后,知识分子顿时失去了经济地位(也包括心理适应)上的平衡,最浅显的表现即是坚持纯粹精神劳动的作家不能凭此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与此同时,他所从事的事业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日益被挤向了社会的边缘。这些切身相关的价值及生存难题,造成了9 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内部出现的一种商业化倾向,有的知识分子主动地放弃了自己的岗位和使命,而把所谓“生存”放在第一位,为了“生存”(事实上,也就是为了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也能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部分作家争相“下海经商”,摇身变成“经济型文化人”,也有些作家在追逐商业利润而丧失了精神上必需的内敛与自律,炮制了大量媚俗作品。深入来看这种文化现象,可以发现其中暴露出中国知识分子长久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产生的某些固疾,这就是其独立人格的萎缩与丧失,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巨大残缺才导致知识分子主体精神在商业冲击下那样不堪一击,并进而形成了愈加恶劣与粗鄙的物质拜物教。当然,这仅仅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此引发了9 年代初由相当多的坚守岗位的知识分子参与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有关的深思与探讨表明,人文精神的保持与坚守不应该要求于变动中外在的社会规范(即不应要求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如何来迁就自己),而是首先需要知识分子在此情境下反省自己并坚固内在的心理规范.社会转型中的知识分子所面对的主要困境,并不是选择还是拒绝市场经济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体制下保持和发扬知识分子原有的精神传统。“五四”以来知识分子长期与现实社会的批判斗争中形成的人文精神,在一个启蒙话语受到质疑的时代里,究竟能否利用相对宽松多元的文化环境进一步发扬开去,还是在随波逐流的淘金梦里消蚀散尽?市场腑济以表面上的自由放任来消解传统意识形态的一元性规范,但同时对整体性的人文精神也起着腐蚀的作用,它具有“双面刃的”效用,既能消解意识形态的遮蔽,但也会消解一切精神性的存在,显现为一种破坏性及粗鄙化的向度.这就使知识分子利用市场腑济规律来争取文化消费对象、弘扬人文精神的努力始终像在走钢丝那样,充满了冒险的刺激和失落自己的危险。二、王朔个人经历及其各个阶段作品进行分析(一)王朔的个人经历以被称为“中国当代商业写作第一人”的王朔1958年出生于南京市,祖籍辽宁。1976年毕业于北京四十四中学,后进入中国人民海军北海舰队任卫生员。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自84年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二十二个中篇小说、三个长篇小说,大约一百六十万字,并创作了数十集电视剧。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 从作家个体层面上来看市场对文学的影响力。王朔早期致力于写作“言情”及“犯罪”题材的小说,包括空中小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玩得就是心跳在内的一系列作品,均成为8 年代以来最畅销的文学读物,其后他发展了极有个性化的“调侃风格”,在顽主、千万别把我当人、一点正经没有等小说中十分成功地触动了读者的阅读兴奋点,他的文学创作的商业倾向愈加明显,并促使他最终放弃小说,转入纯粹商业性的影视剧创作,经他策划和编剧的作品有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等,都曾经轰动一时,成为开拓中国当代商业影视创作的先锋。在此过程中,王朔始终明确标榜他的商业化倾向(及相应的“躲避崇高”和“我天生就是一个俗人”的创作理论)在开始写作的时候,他以北京下层社会的市民立场对“文革”以来的虚伪的道德意识和社会时尚作了辛辣的讽刺,顺应了当代社会中骚动不安的主导社会情绪,具体表现在作品里的,正是他无所顾忌地亵渎神圣的放肆、撒野以至于颓废的语言艺术。但王朔在嘲讽理想主义的同时已经显露出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拒绝人类理想的暗疾,9 0年代以后,在理想主义受到普遍唾弃的风气下,他在致力于影视剧制作时很快就暴露了媚俗倾向,表现出来的是对知识分子精神传统的破坏力。(二)真挚而醇厚的情感小说创作从发表空中小姐开始到八十年代中期,是王朔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代表作包括空中小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这个时期小说中的情感真挚而醇厚。1.空中小姐作品分析空中小姐发表于1984年,那时乘坐飞机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种奢侈,普通百姓对飞行生活还持有很强的神秘感,因而一般读者在看到这个小说题目时,都会油然生起一份好奇和一睹为快的冲动。这是一个揪人心肺的爱情故事。“我”与阿眉的恋爱过程牵动着读者的心,使之兴奋,沮丧,绝望,怀恋,我与阿眉分手了,后来阿眉遇难了,故事本应该在这里结束了,但是作者通过“我”对阿眉亲朋好友的拜访,在阿眉并不直接出场的情况下,单靠他人的追述,却出奇的创造出小说中最为凄恻动人、情深意长、全韵无穷的章节。阿眉错爱了人,她终于发现自己所爱的对象是一个顽主。这一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她认识“我”时才13岁,还在读者初中,这是一个多情、幻想的年龄,因而当她发现作为水兵的我头顶蓝天、脚踩大海、迎风而立,还挎着手枪的英武风姿时,便坠入了她此生此世永难解脱的英雄崇拜情绪中,她把先前读到的,听到的所有关于英雄的伟大和神圣全部照搬到“我”身上,阿眉长大了,少时的崇拜发展成了对英雄的恋情。但真实的“我”,并非一位英雄。阿眉的爱令人不可思议。如果说一开始“我”引起阿眉的崇拜,阿眉又将这崇拜化作情爱,是自然而然的,那么为什么在揭开“我”神秘面纱,还我一个普通人甚至带有几分无赖相的身份时,她仍然对我怀着一往情深的爱情甚至至死不渝呢?我个人认为:阿眉所以始终如一的保持对我的爱恋,是由于她对我崇拜太久,陷入太深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心理惯性,难以遏止的缘故如果说这一时期的王朔作品中,空中小姐描写了失败的爱情,那么浮出水面写的则是成功的爱情和成功的婚姻。阿眉恋爱悲剧的原因在于其太过纯情、天真和幻想,那为什么于晶能够获得大团圆呢?比之阿眉,她也颇为动情、投入、似乎是另一个阿眉,但是她爱的更加潇洒,更加随心。这也注定了于晶的爱是陷的进去,拔得出来。这大概是在实际中很难做到的。诗云: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说的是女人陷进感情的漩涡不可自拔。其实男子又何尝不是这样?歌德的少年维特不也是失恋自尽了么?所以可以看出,王朔在这部作品中倾注的是自己的对生活,对爱情的迷惘以及对爱情最理想状态的愿景。作为处于感情热烈期的年轻人王朔也难以免俗。2.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作品分析而关于王朔这一阶段的另外一部代表作一般是火焰,一般是海水,我愿意套用这样的句式说明张明和吴迪为“一半是天使,一般是魔鬼”。张明是一个罪犯,他经常趁着黑夜,扮作民警,闯进饭店,专门敲诈港商的钱物,他与方方、卫宁和亚红结伙作案,巧设全套,里应外合,屡屡得手。由于被敲诈的对象总是阔佬富贾,他们本身行为不端,触犯禁律,所以一般正经的读者似乎并不同情他们,甚至还可能产生一种隐隐的快感。活该!但是从严格的法学角度而言,张明等人无疑是在犯罪。这和当时全国的大环境也是分不开的,当时国家刚刚对外开放,国外的新鲜事物冲击着保守的传统,一些年轻人对这些外来冲击怀着新鲜但是抵触的心理从而走上畸形的道路。张明还是一个流氓。他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常常以勾引女性为乐。他引诱了纯情的吴迪,始乱终弃,不负任何责任。吴迪的同学陈伟玲骂的透彻:“我过去,一直认为你是一个高级恶棍,文明流氓倒也讲究个方式,讲究尽可能把事情做得得体。现在我才明白。现在我才明白你其实和街头歪着膀子跑来跑去的“小晃”没有太大的区分。要说区别,就是那些“小晃”还有点江湖义气,有点令人钦佩的担事的勇气,而你,整个就是一个大混蛋!卑鄙无耻,彻底堕落的坏蛋!对于张明,陈伟玲是一语中的。张明确是这样一个毫无责任感的流氓,一个极端个人主义的花花公子,惹事但不担事,出了乱子一走了之。张明声言自己贪财、好色、道德沦丧,虽然自尊却也道出了部分的真相。他本能的勾引异性,不可自制。即使在吴迪死后他良心发现,即便他心灰意冷,病魔缠身,他仍然不由自主地讨好、献媚女性。他讨好学英语的吴迪时说过:很简单,丑女子采取学理工。轮到对付胡昳时,仍然是这句话,脱口而出,不假思索。但是他还没有彻底堕落,还不是一个无可救治的罪犯。在公共汽车上他还记着尊老爱幼的古训,让座位给抱小孩的妇女;他敲诈钱财,但还没有见钱如命,锱铢必较,他还能够把自己不用的音乐会门票送给一对青年伴侣,坚决不要他们的加倍票款。在派出所中他也主动承担责任,掩护韩劲及其同学,这时的张明又颇具有民间的侠义精神。他是罪犯,但对于一般的罪犯,他又优越一等。如果说他心底是一片黑暗,那么这黑暗中也会突然跳出几星人性的光亮。张明还未被罪恶完全吞噬,他在挣扎着,喘息着,努力使自己不至完全融入罪恶,变成罪恶的同义语。吴迪虽然被魔鬼所耍弄、抛弃,但她本人身上也有魔鬼的因子,否则她是不会轻易接受魔鬼的引诱。她蔑视世俗,对一切持否定态度。她只管坚持否定的精神,而不管被否定的对象是什么。她欣赏张明放肆粗野的言谈,大胆越轨的举动,认为这才够味,才刺激。他不听同学陈伟玲的劝告,之一执意要同张明一同沉沦下去,尽管张明带给她的只有痛苦、失意、绝望。如张明所评论的,她这种女孩子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试试。她对未知东西怀有渴望、跃跃欲试,即使面对的是一杯毒酒,一个深渊,只要他没见过,她就敢喝,敢跳。胡昳是个复合型人物,兼有张明和吴迪身上的某些特点。她既有吴迪的求新求异,蔑视传统,张扬个性,又有张明的玩世不恭,放荡不羁,冷酷无情。她的反传统,达到了令人侧视的极端。当张明提醒他注意那两个冒充作家的骗子时,她说:既然谁都可以冒充思想家,冒充一下作家有什么不可以?她宁可接受骗子,流氓,也不能容忍单调乏味、严肃正经。她咒骂中国人“假深沉,假博大,真他妈没劲”,向往无拘无束,独来独往,动荡冒险的生活。他在言语和行为上及重复着吴迪,有重复着张明。她重复吴迪使人觉得又一个纯情的姑娘再生,她重复张明却是人震惊,惊恐,例如当张明劝告她别跟着骗子下海游泳、表达了一点关切之意的时候,她竟然一字不拉的重复了张明对吴迪曾经用过的台词:“我不会跟你结婚。我不是不跟你结婚,我跟谁都不结婚,我根本还没来考虑过结婚呢。”其绝情、冷酷与上篇里的张明如出一辙。这些重复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重演了张明与吴迪的关系历史,强化突出了张明因害死吴迪而生的痛悔心情,而是为了创造出一个复合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个形象使张明、吴迪和胡昳成为既相互区别又具有共同性的人物。这共同性就是对传统的无所顾忌的反叛和否定。王朔尽管赋予其人物天使般的性格,使之具有光彩夺目的一面,但绝不是王朔刻意为之并试图以此成为自己创作特色的方面。他所最新的是人物的魔鬼性格。他欣赏魔鬼的恶,其破坏力和否定精神。这种对魔鬼的陶醉和讴歌几乎成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最重要、最具个性、最惊世骇俗的方面,对于占据中心位置的魔鬼,天使不过是个可怜的陪衬。张明、吴迪和胡昳的所作所为,震撼了我们因袭的价值大厦,使我们感到恐惧。一般是火焰,一般是海水使我们目睹了恶的肆虐,同时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传统价值大厦的腐朽和脆弱,迫使我们不得不对它进行重新的审视、思考和评价。(三)愤世嫉俗的调侃与无穷无尽的贫嘴1.橡皮人作品分析王朔创作的第二个阶段,是由中篇小说橡皮人作为过渡的。 小说橡皮人写的是一起投机倒把的经济犯罪案件,作案者最后都被政府机关绳之以法。这一总的事实表明,这伙人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我们普通人的道德范围,触犯了国家法律。再细看故事和人物。我被派往南方某城市参与倒卖汽车,联系购车的徐光涛,实际上根本没有买到车,他只是想用买主老蒋的钱倒腾彩电。老蒋发觉上当,徐光涛倒卖未成。这时老邱携款而来,我恰好敲诈了一个港客,逼她卖给我廉价的走私彩电、我带着老邱前往某边境小城提货,结果遭到港客和黑社会的暗算,险些丧生。想指着老邱赚钱的不仅仅是我,而且还有我的朋友李白玲,张燕生。他们背着我给老邱买到了彩电,又用彩电换到了领导的批条,买到了便宜的汽车。参与倒卖彩电、汽车的几人,和我满口兄弟朋友,友谊爱情,实际上却是相互欺骗,互相算计,可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是投机倒把案的直接参与者。在小说的上篇部分,“我”和张燕生、徐光涛合谋算计买车的老蒋。对于老蒋,“我”就想虎狼对于软弱无助的小羔羊一样,极尽凶悍和调弄。当老蒋发觉上当受骗要报官的时候,“我”和张燕生对他进行恐吓和哄骗,活脱脱的一副流氓嘴脸。到了下篇,我替代了老蒋成了受害者,我先是被港客和老林所骗,后又被李白玲和张燕生所戏耍,于是小说的格调又变得严肃而沉重起来。不像上篇里作为圈套的设计者之一时那么轻松自如,那么幽默技巧,那么得意自信。我变得愤世嫉俗,变得狂傲不安,动辄对同伴恶语咒骂。但绝不是我的觉悟和新生,意识到罪恶而欲悔过自新,而是一个骗子被骗之后的愤怒和懊恼,丝毫不能引起他人的同情和怜悯。“我”既能够和张燕生,老邱一起同李白玲过着淫乱的生活,没有激情,从不认真,不过做做游戏而已。这是,“我”与其他道德败坏者并无区别,不管我如何一位自己不同于这帮粗俗劣质的同伴。我现在和徐光涛等人一起经济犯罪,一起践踏道德;而在过去,当其还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是一起恶作剧的同伴了,他们的友谊就是在作恶中结下的,这恶成了他们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人生发展基点。王朔向着黑暗走去,橡皮人走向黑暗,他们已经消失在厚重的黑色幕布之中。但是当小说出现了纯洁天真的小姑娘张璐时,他们猛回眸还能隐约瞥见一线人性的光亮。张璐是小说中唯一没有参加金钱交易的人物,她真诚的帮助我而不怀任何私利。她像一泓明净的秋水,使我自惭形秽。李白玲较我清醒而冷静,她一针见血的说:我们义无反顾抛弃的正式她所珍视的,我们珍视的正是她所不屑的,我们和她不是一类!张璐和我的对立就是就是连深陷罪恶的张燕生也是明白的。张璐寄托了王朔关于人的理想的真诚、纯朴、不设防。但对于橡皮人来说这不过是其残存的理想。由于他基本已经成为了非人类,所以面对这一理想,只能望洋兴叹。人性的光亮闪过天地仍是沉寂的黑夜,激动的涟漪消失后,橡皮人的内心仍是一潭死水。张璐改变不了我的人生道路,我只能别无选择的沿着既定的线路向黑夜走去。这部小说失掉了前期小说的温情,显出几分残酷和冷漠,"调侃"式的对话明显增多,这一点构成王朔第二个阶段的最大特点。2.顽主作品分析这一阶段的代表作以另一部中篇小说顽主为首。顽主写的是一群丧失了历史,丧失了未来,任何褒义词都与之无缘,但强盗流氓坏蛋也不适于套在他们头上的人。他们就是“三T公司”的于观、杨重、马青,也旁及丁小鲁、刘美萍等。作为一群顽主,他们的主要特征是不因袭传统,不遵循现有的大众生活规范,没有行为准则,也无价值标准。他们否定了人生的意义,因而也就否定了现有的一切现行的规范和价值尺度。王朔的顽主形象,尽管不是从天而降,而对于现实生活由于局外人一般,他们没有人生苦恼,从他们身上找不到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酸甜苦辣的蛛丝马迹。自诩为写过两部作品的宝康,自己付钱,三T公司就乐得为他筹办一个给宝康自己评奖的隆重的颁奖仪式。再一个名作家也不来,真不给面子的尴尬局面下,于观拿出了绝招:没事的,都上主席台,谁也不认识你。于观宣布市委领导讲话,大家把话筒传到最边上的某公,倒霉的他被迫硬着头皮瞎说一通,伴随着阵阵掌声,最后领奖的除了宝康自己外,就是林蓓等几个熟人作为陪衬人,而领的奖竟是腌鸭蛋的坛子,还正经是我们胡同口副食店赞助的,人家可要鸣谢的。荣与耻,雅与俗,到了他们手中竟然没有了界限,奇妙地混为了一体。肛门科大夫王明水与百货公司手绢组组长刘美萍恋爱的火热。甚至三T公司的杨重还曾代替他约会过一次。据刘美萍说他们快要结婚了。可王明水突然要三T公司出面通知刘美萍“我和她吹了”。王明水承认和刘美萍的关系已经发展的很深了,用作品的话,是有过“横的关系”,三T公司还决定编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去完成这笔业务。这意味着于观、杨重等心目中丝毫没有道德标准和是非观念。更有甚者,于观找到刘美萍,他完全是以善的规范性教条去说服刘美萍,也就是用善的概念去帮助恶,让作恶者一身轻,逃之夭夭,用高尚的训诫要求被侮辱者忍辱。善的言论成了作恶的武器。以“为了别人的幸福,需要我们忍受不幸,我们也在所不辞”的高调来压服一个被欺侮者。由此可见,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在他们眼里是鱼龙混杂,混沌莫分。杨重和刘美萍谈人生时,用了一个踢足球的比喻“人生就是踢足球,一大帮人跑来跑去,可能正常都踢不进一个球,但是还得玩命踢,因为观众在玩命喝彩,打气。人生就是跑来跑去,听别人叫好。”他们的行为方式与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这种顽主式的人生态度表面上显得轻松,整天乐呵呵的,妙语连珠,自己也不承认有什么心里痛苦,但是实际上,他们的苦闷与表面的欢乐是成正比的,只有内心的无限苦闷,他们才会去尽力掩饰而已。所以,可以说他们是在调侃着自己,调侃着自己内心的痛苦却又无可奈何。这群顽主形象也成为了文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但是伴随着成功,王朔的创作也开始出现了质量上的滑坡,作品中的"调侃"开始失去限度,成为无穷无尽的贫嘴;与此同时,王朔主持的海马歌舞厅、爱你没商量等影视剧也遭到了失败。至此,王朔的调侃小说走到了尽头,开始遭到读者的厌弃。这一时期的王朔自己也开始感到对无穷无尽贫嘴的厌倦。而且,他与妻子、女儿美满的生活也改变着他的感觉世界和表达方式,他说:"过去我是自私、猥琐、心中充满阴暗念头的人,以讥笑人类所有美好的情感为乐事。现在,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幸运的,没有权力抱怨。我开始怀疑愤世嫉俗究竟是一种深刻还是一种浅薄?"正因为这种认识,王朔在1989年后开始减少调侃,开始描述一些他过去鄙薄过的真挚和深沉。这也是王朔小说创作第三个阶段的开始。(四)真挚的情感与深沉的历史积淀1.我是你爸爸作品分析这个阶段的代表作应当首推发表于1992年1月的长篇小说我是你爸爸(后被改编成影视剧父亲)。与前期的调侃小说不同,我是你爸爸这部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以不再拘泥于“侃”,人物形象上不仅具有现实感,也投射着历史阴影,还负载着深沉的历史积淀。我是你爸爸故事围绕着书店职员马林生和儿子马锐的关系展开。作品凸显了历史更替时期,父子两代人所代表的旧与新的伦理观念,价值取向的对立、较量、妥协和认同,其中重在描写父亲马林生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儿子。他从“专制的爸爸”突变为“哥儿们爸爸”再变为“不再是爸爸”。但马林生始终得不到儿子和他属于的那个群体接纳和认同。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打的不可开交,吵得天翻地覆,展现出“三轮父子关系”均已失败告终,深刻揭示出现代社会中父子关系的矛盾和危机。爸爸马林生是一个书店职员,与文化有些缘分,他的那点文化修养是他比普通市民高出一筹的地方在于他有较多的精神生活,爱思考,自我意识较强。在他心中,父亲是儿子的严密的监护人,儿子与同学谈话、交心,他暗中偷听窃笑,并且蛮横的闯进去。他丝毫没想到儿子有与他的同龄人的亲和需求,不考虑儿子作为人的自由和自尊,反而认为这些都是自己对儿子的权利。儿子马锐是一个约莫十四、五岁的少年。在马林生和大人们眼中,他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可在孩子们眼中,他是一个领袖人物,颇似成人。孩子们的早熟却是今非昔比、他们远远超出父母们当孩子那阵。马锐由于头脑机敏,有主意,加上父母离异,养成了较强的独立性,这就更显得早慧,成了父亲马林生很难降服的一个对手。表面上,马锐对父亲的命令是服从的,偶有反抗,最终还是屈服和顺从。而实际上,马锐的心理是另有想法的,他对父亲的冷淡、隔膜甚至轻蔑。王朔通过我是你爸爸展现给读者的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通病,作为上一代想要融入下一代生活之中,但是实际上这只能发生在下一代经济独立之后,如果这样强加于当下,只能造成种种尴尬,滑稽的结局,正如同小说中展示的一样。由于小说深刻的立意以及王朔独特的调侃式写实,让作品于1991年发表于收获第3期,同年获得优秀长篇小说奖。三、商业写作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及其发展文学商业化倾向愈益明显,一批文学丛书被推上商业炒作平台,阅读价值很快便转化为商业价值。正是在这一转化中,文学写作与大众趣味相遇,经过一番碰撞,前者找到融于后者的渠道,并在随顺后者中炙手可热。文学的商业化写作已然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当下形态,虽然尚有一批为捍卫文学高雅而孤独奋争的作家,但相当的一批写作者则追随大众趣味用极大的热情去寻找与发现文学商机。争获尽可能多的图书印数与发行量,成为一些写作者的目标,甚至是曾经写出优秀作品的作家的目标。商业化的文学写作身分,不断地产生蜕变的力量,使文学写作者蜕变为文学商人。文学的商业化写作就文学传统写作而言,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对文学传统写作价值取向的解构,这主要表现为:其一,解构文学真实地反映生活本质的价值取向。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及历史必然性,这一现实主义真实性创作原则是文学传统写作一直坚持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文学的商业化写作颠覆了这一标准,一是商业化写作追随的大众趣味对文学反映生活本质问题缺乏接受期待,大众趣味对于直接利益的即时性、平面性关注,压抑着对生活的深度求解;一是现实文坛活跃的文学商业化写作者们,多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步入文坛者,而那段时间,正是传统现实主义借着“文革”灾难的余潮而遭受质疑与拆解的时候,这批商化写作活跃者的现实写作,已不再追随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自然很少有现实主义真实性认知或认知真实的内在束缚,在这样的作品中,现实主义真实性的认知价值被解构在所难免。其二,解构文学引导与教育大众的价值取向。文学传统写作中,文学引导与教育功能始终是文学的神圣职责,近百年来,社会各方面都赋予文学教育之责,赋予文学写作者以生活导师、灵魂工程师的身份。文学引导与教育大众的价值实现于文学的超越性,即精神自由对于物质生活的超越,社会普遍性对于现实具体性的超越,文学写作者要有这样的超越精神与境界方能写出具有引导与教育大众的作品。然而,在文学的商业化写作中,超越性不断被现实性放逐,关系写作者直接利益的文学商业属性阻断着写作者的视野,写作者自愿放弃了精英身份、施教身份而随顺大众趣味,他们不再拥有教育之责,也不再有这样的能力,即使写了些寓教于乐的东西,也是乐字当先,教字可去。写作者现实地弱化或失去了对于社会人生的引导与教育身份。其三,解构文学播撒高雅审美趣味的价值取向。高雅审美趣味,是相对众人的日常审美趣味而言。高雅审美趣味是历史的凝聚也是艺术发展的凝聚。它所以高雅,在于它经由历史净化,更合于人的心理健康,更合于人的有机整体性生存。传统经典的文学写作者将之作为至高的审美价值在写作中自觉追求。文学的商业化写作中,现实以其直接利益关系形成强大的笼罩的逼迫性,使得高雅审美趣味在注重利益关系的现实审美中被遮蔽与排挤。文学写作者身陷功利性审美活动时潮,追随大众感性活跃、情绪激发、紧贴实用、变动不居的审美趣味。正是在对大众这些审美趣味的迎合中,文学的商业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