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doc

    • 资源ID:2916574       资源大小:73.5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doc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一、常识问答1、诸子百家有哪些主要学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2、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左传。(加乐经为六经)3、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老子、庄子(老聃、庄周)。4、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孔子、孟子、荀子(孔丘、孟轲、荀况)。5、儒家集大成者是谁?    荀子(荀况)。6、“三教合一”是指哪三教?    儒教、佛教、道教。7、什么叫谥号?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前品德事迹,赐予表示褒贬的称号叫谥号。8、孔子、孟子、荀子在主张上各自侧重什么?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法。9、提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的是谁?    章太炎。10、道家的核心观念是什么?11、吕思勉把我国学术分为哪七个阶段?每阶段以什么学术为主?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儒学。魏、晋以后玄学。南北朝、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现今新学。12、吕思勉认为,中国学术纯属自创的是哪阶段的学术?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儒学。魏、晋以后玄学。南北朝、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现今新学。13、“总揽其全”的先秦学术是哪一家?14、哪几家为先秦显学?    儒家、墨家。15、道、儒、墨、法各家的主要主张是什么?道家:天道,无为,间世,齐物,自由。儒家:仁义礼智忠孝,王道。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法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霸道。16、“尚人文”起于何时?17、佛学兴盛于何时?    南北朝、隋、唐18、写出道家与法家的价值序列。   道家:道德仁义礼乐名法;法家:道法术势。19、道德经又称什么?作者是谁?20、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请问是哪“四大”?它们之间是怎样的相互关系?四大:道、天、地、人。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1、老子如何论天道与人道之不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22、成语“沉鱼落雁”出自何书何文?    庄子之齐物论。23、现今流传的33篇版庄子是谁编定的?24、“间世”是谁的主张?    庄子(庄周)。25、“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的诸子是哪位?    庄子(庄周)。26、请写出4个出自庄子中的成语。沉鱼落雁、朝三暮四、游刃有余、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绰约多姿、越俎代庖、庄周梦蝶、跳梁小丑、踌躇满志、薪尽火传等。27、“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是哪位诸子的名言?28、孝、悌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年长于自己的人。29、孔子对人性怎么看?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30、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是谁?31、提倡君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分别是谁?    孔子,孟子。32、孔子如何定义“好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3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谁的理想?34、“礼不下庶人”是哪一家的主张?35、钱穆推荐的论语注释是哪四种?作者是谁?何晏集解,皇侃义疏,朱熹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36、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的善端表现在哪几方面?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37、“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是谁的观点?38、孟子批评哪两位先秦诸子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39、荀子有哪两个法家弟子?40、哪位先秦诸子主张“天治天事,人治人事”?41、主张“得民心”与反对“得民心”的分别是哪两位先秦诸子?42、痛斥荀子乡愿、卖孔的是哪一位学者?    谭嗣同。43、墨子认为为政之根本是什么?44、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什么?    不相爱。45、与道家“天道”观念相近的是哪一家的什么观念?    墨家,“天志”。46、除了兼爱、非攻,墨子还主张什么?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明鬼、天志。47、墨子认为哪几种人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 厚乎德行者、辩乎言谈者、博乎道术者。48、韩非对儒墨之学怎么看?    愚诬之学,杂反之行。49、韩非反对施予贫穷者土地的理由是什么?韩非认为,没有天灾人祸而贫穷的人,不是奢侈就是懒惰,施予他们不利于鼓励人们努力耕作、节俭家用。50、韩非与荀子都认为人性是恶的,两者的对策有什么不同?韩非的对策是用法律来惩治;荀子的对策是主要用礼义来教化,“化性起伪”,兼用法律来制约。二、判断题1、狭义国学主要是指儒学。( )2、老聃是道家始祖。( )3、商朝尚“鬼神”,周朝尚“人文”。( )4、先秦显学为道家与儒家。( )5、儒家集大成者是孔子。( )6、明确反对“三年之丧”的除了孔子弟子宰予还有墨家。( )7、商鞅是墨家。( )8、道德经又称“五千文”。( )9、“道法自然”即“道仿效大自然”。( )10、现今传世的庄子有52篇。( )11、“藐姑射神人”出自孟子笔下。( )12、庄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 )13、庄子主张“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14、汉武帝主张“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15、论语是孔子的著作。( )16、“克己复礼”是孟子的主张。( )17、孔子重“礼”,孟子重“义”,荀子重“法”。( )18、孔子最欣赏的弟子是子路。( )19、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20、孟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1、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 )22、所谓王道,即以仁义、礼教治天下。( )23、“化性起伪”是韩非的著名主张。( )24、荀子兼崇“礼”、“法”,兼崇“王”、“霸”。( )25、荀子批评杨、墨“无父无君”。( )26、曾参、闵子骞、孝己都以“忠”著名。( )27、墨子主张“尚贤”、“泛爱”。( )28、法家提倡“霸道”。( )29、荀子批判儒墨:“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30、韩非认为“民智不可用”。( )三、阅读分析1、阅读老子第二十一章,回答问题: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状哉?以此。请解释“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形容道的什么性质?举例说明你对“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理解?2、老子阅读老子·七十七章,回答下列问题:老子以“张弓”比喻什么?解释“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并说明两句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有何关系?举例说明天道与人道有什么不同?3、阅读庄子·逍遥游“大瓠”、“大樗”两节,回答下列问题:惠子因为哪两个具体原因,把大葫芦击破了?庄子说惠子“拙于用大”,那么,庄子认为如何用大?请以庄子原话回答。请概括两段中惠子与庄子各自的观点。你赞同谁的观点?请举例说明理由。4、阅读下段庄子·齐物论节选,回答问题: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变?本段主要观点是什么?鱼鸟麋鹿看见美女毛嫱、西施,为何逃走?本段处处用人与动物进行对比,表达了庄子什么样的思想?本段以“正处”、“正味”、“正色”三个比喻来说明什么?5、阅读论语节选为政第二,回答下列问题:孔子回答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各侧重于什么?孔子说“无违”就是“孝”,又解释“无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那么,孝与礼是怎样的关系?孔子回答学生同样的问题却有不同的答案,假如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怎么理解?6、阅读论语节选颜渊第十二,回答下列问题:孔子回答颜渊、仲弓、司马牛“问仁”,答案各不相同,其中贯穿的相同思想是什么?孔子为何认为“言讱”即仁?如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尊重与仁爱,那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否同样是对他人的尊重与仁爱?为什么?7、阅读论语节选阳货第十七,回答下列问题:宰我为何反对当时通行的“三年之丧”?孔子为何认为“三年之丧”是合理的?孔子为何说宰我“不仁”?你认为孔子与宰我谁更有理?为什么?8、阅读孟子·告子上节选,回答下列问题: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你是否同意?请举例说明为什么?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人的智力(认识能力)能够判断一切是非吗?请举具体事例说明,如何判断“是非”?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9、阅读下段孟子·告子节选,回答问题:孟子用富岁、凶岁、种麰麦打比方说明什么?孟子又用了哪几个比喻说明他的观点?孟子认为心所同然者为理与义。你是否赞同孟子的观点?如果赞同,请举例说明什么样的理与义是人人都认同的。如果反对,请举例说明理由。10、阅读荀子·性恶,回答下列问题:荀子为何主张“性恶”?荀子主张“性恶论”依据是什么?荀子强调“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你怎么看?11、阅读墨子·兼爱上,回答下列问题:墨子为何提出“兼爱”主张?比较墨子“兼爱”与孔子“泛爱”,说明两者有何异同?你如何评价墨子“兼爱”主张?12、阅读墨子·尚贤,回答下列问题:墨子说:“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请解释此句。墨子提出的使国家贤良之士增多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墨子提出“尚贤”主张,主要针对哪一家的什么主张?13、阅读韩非子·显学,回答下列问题:韩非子斥责儒墨显学,用了哪八个字来概括?韩非举了哪些例子证明儒墨“非愚则诬”?其依据是什么?文中“轻物重生之士”、“学士”、“自好之士”分别对应哪个诸子学派?14、阅读下段韩非子·显学节选,回答问题: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栝之道用也。虽有不恃隐栝而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贵也。何则?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不恃赏罚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则?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为什么圣人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末句“行必然之道”指的是什么?既然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稀少,为何良工“弗贵”?从本节可看出,韩非对人性持什么看法?15、阅读下面韩非子·显学节选,回答问题:今或谓人曰:“使子必智而寿。”则世必以为狂。夫智,性也;寿,命也。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为说人,此世之所以谓之为狂也。以仁义教人,是以智与寿说也,有度之主弗受也。故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言先王之仁义,无益于治;明吾法度,必吾赏罚者,亦国之脂泽粉黛也。故明主急其助而缓其颂,故不道仁义。韩非所说“夫智,性也;寿,命也。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与荀子什么观点相似?韩非用毛啬、西施、脂泽粉黛说明什么?韩非为何批评“以仁义教人,是以智与寿说也”?又认为“言先王之仁义,无益于治”?四、评论综述1、论语“为政第二”记载了孔子关于“孝”的论述,“阳货第十七”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宰我对“三年之丧”的不同看法。请围绕孔子主张“孝”,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2、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与利截然对立起来,你认为是否妥当?何为义?何为利?两者究竟是何关系?请围绕“义与利”,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3、告子说:“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商鞅说:“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请以“人性”为主题,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4、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孟子说“其势则然也”,荀子说“靡使然也”,都强调环境对人性的巨大影响。你认为对人性善恶起决定作用的究竟是什么?人性究竟本善还是本恶?请结合孟子、荀子相关思想主张,举例说明你的观点与理由。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5、庄子主张“无用”,儒、墨、法家都主张“有用”,请以“无用与有用”为主题,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6、墨子主张“尚贤”,韩非反对“尚贤”,请以“贤”为主题,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7、孟子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荀子说:“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庄子把檃栝、绳墨、规矩对人的“蒸矫”视为“黥劓”一样的刑罚,在逍遥游中说“黥汝以仁义,劓汝以是非”(用仁义来雕琢你,用是非来阉割你),主张息黥补劓。儒家要立规矩以矫正人,使人人守规矩,道家则反对规矩,要挣脱规矩。你认为规矩是否要立?如何立?规矩对人的发展有哪些影响?请举例来说明。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8、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而庄子则说天下无“正处”、“正味”、“正色”,两人针锋相对。请以此为议题写600字以上的评论三、阅读分析1、“礼”与“孝”的关系 首先,从其产生来看,礼与孝均是中国伦理史上出现较早的观念与德目,而且,二者均是从祭祀活动中相互凭借、相伴而生的。最初的孝,不是后来的善事父母(人伦道德)之意,而是指由敬天发展而来的敬祖观念,这种敬祖意识主要是凭借祭祖活动来表达的。其次,二者在强调“敬”这一点上,其精神实质是完全相同的。孝的第一要义是子对亲之爱,子对亲之爱必须包含或体现为敬,不表现为敬的爱就不是处于下位的儿子对父亲的爱了。也就是说,亲亲与尊尊是紧密相连的,爱亲须以父子上下尊卑有序为前提。这也许就是中、西家庭伦理道德之分别重视敬、爱之差异的根源吧!也就是说,在西方亲子之间,只讲平等意义上的亲与爱,而在中国,爱必须建立在尊卑有序的基础上,爱而不乱人伦辈份,爱,下对上要体现为敬,上对下则体现为恩惠的慈爱。西方人直呼父辈名字与中国人的讳大人名则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差异。“礼者,敬而已矣。”(孝经广要道章)“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曲礼)从上述可见,孝与礼,均强调“敬”,这是完全相同的。 最后,无论是从礼与孝的内在作用机制,还是从礼、孝在整个儒学体系中的作用机制来看,二者均是内情外行、孝里礼表的关系。如果说,孝乃为德之本,为天经地义之事,为万事万物之纲纪,那么,礼是指导行孝的具体实践原则和实践规范,或者说,人们的孝心、孝行无不通过合乎礼仪的行为表达出来。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 推己及人 ”也就做到了“仁”。 这是 儒家 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 忠恕 ,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并为恕下过这样的定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 卫灵公)。这是孔子在回答 子贡 的一个提问时说的。子贡的问题是:“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孔子在论语· 雍也 篇中还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为人处世准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句是从“欲”的角度来讲,后句是从“不欲”的角度来讲,这两个方面不存在感情色彩的问题,更不存在对立,有机不可分地统一在一起,完整组成了儒家的一条道德准则。3、孔子与宰我谁更有理?为什么?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说的很明白,孔子提出居丧要以三年为期限,宰予反驳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 阳货)宰予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行“三年之丧”适足以使“礼”、“乐”崩坏。孔子找不到理由辩解,又痛心曰:“予之不仁也。”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皆有仁的端倪,同理而言也都有礼、义、智的端倪。正因为人心有这样的端倪,所以人性都是善的。也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修养工夫就是要寻求本心的善,只要挖掘出内心深处仁的端倪,仁德就会到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5、请举例说明什么样的礼与义是人人都认同的?理靠感染,感染要悦心。理的第一要义是真。只有真的理,或者叫真理,才能让人真信,才能真的感染人。仅此还不够,还要讲艺术,使讲出的理让人容易接受,并有说服力。孟子在告子上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这话讲得实在、精妙,颇启人心智。生活的实践也一再告诉我们,凡“悦心”的“理义”,总是深入浅出、如“刍豢”即牛羊肉之类的美食“悦口”那样,否则,很可能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或者是言者声嘶力竭,听者昏昏欲睡。毕竟,感染力不是靠高腔大嗓,更不是靠麦克风的威力,而应像孔雀开屏那样光彩夺目、抢人眼球,给人以美的享受、智的启迪。6、荀子为何主张“性恶”?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伪,就是人为。”“禽兽有父子,有牝牡,这是自然。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 7、荀子是一个很现实的人,实事求是的人。他主张性恶,但崇尚为善,如他在劝学篇中就说过,“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他主张学术批评,但又注重吸取百家之长,融会贯通而自成一家;另外,他还主张重义,但并不轻利。在我看来,正是这种开明和包容才成就了这位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想我可以如是说:荀子是合乎我们这个时代潮流的人;我们需要荀子,我们呼唤荀子;我们要努力抑恶扬善,做一个心地善良多行善举善始善终的人。8、“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认为爱人要远施周边,尊卑长幼之间要互相爱护。但孔子的仁爱是对他人的关心爱护同情理解尊重,爱人要以亲亲为出发点,主要是处理宗法家族关系内部的亲戚关系,而且爱人涉及到国家、上下、君臣及国际关系。9、墨子所谓“兼爱”,意思是整体的爱、平等的爱,即是说人与人相爱,不能有人己、亲疏的区别。在社会政治中,无论为尊长者,还是为卑贱者,甚至“盗贼”之人,都有平等的身份,同为爱的主体和受体,有自爱的权利,也有兼爱他人的义务。人如果仅仅实现自爱的权利,而忽视兼爱他人的义务和责任,就会造成社会、政治的紊乱失序。要言之,墨子基本的人伦道德主张是“兼爱”思想,认为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主体的地位,按正当、合理的理性原则参与社会生活,都应以主体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兼相爱”、“交相利”,以消除大攻小、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富夺贫的不合理社会政治现象。所以,我们可以说,墨子的救世方略是以兼爱为价值核心的社会政治学说。墨子苦心孤诣而又细致周到地阐论其救世学说也都是围绕“兼爱”展开的。四、评论综述1、综述孔子主张的“孝”。孔子重视孝道,要求弟子首先要致力于孝悌等道德修为。什么是孝?我以为孔子所谓的孝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情感上真心敬爱。子游问孝时,孔子对当时社会把赡养父母就当做孝的全部感到不满,他说,犬马也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心存敬意,那么赡养父母和饲养犬马就没什么区别。子夏问孝时,孔子说:“色难。”(不容易的是对长辈的脸色)也就是说尽孝最不容易的是出自真情的和颜悦色。因为心系父母,所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的长寿,惧的是父母的衰老,一喜一惧,皆系之真情。所以一旦父母真的离世,孝心的子女会不由自主地充分发挥内心的悲哀(“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所以君子在为父母守丧期间,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家里不觉得舒服,总为父母的离去而悲痛。这就是:孝不孝,“观其志”。二、形式上以礼相待。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时,孔子说孝就是不违背礼(“无违”)。接着孔子告诉弟子樊迟说,“无违”的意思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当宰我提出服丧三年时间过长、服丧一年就可以了的看法时,孔子批评宰我“不仁”,说服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这种制度化的礼节不能改变。 三、生活上尽力赡养。在子游、子夏问孝时,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赡养父母,不仅仅是替长辈做事、给长辈酒食。这引人深思的回答,包含了孝的最低层次:物质生活上赡养父母。继承孔子思想的子夏也提倡,有道德修养的人要“事父母能竭其力”。所以“父母在,不远游”,要在父母的有生之年物质生活上照顾好父母。四、行为上顺从遵从。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要百依百顺,绝对服从。侍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就委婉地劝说,如果父母听不进去,子女还是要对父母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父母操劳而不心生怨恨。甚至对父亲偷别人的羊的错误行为也包庇、隐瞒,对虐待自己的后母也顺而不怨。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其他方面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 “父母唯其疾之忧”)。不得已要离开父母出远门时,要告诉父母自己所去的确切地方(“游必有方”)。对活着的父母要顺从,对死去的父母也要遵从。孔子认为,一个人当父亲死后,多年不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就是尽孝。所以曾子听到过老师对在父亲死后却不更换父亲旧臣和政治措施的孟庄子大加赞赏。孝有什么作用?我认为,在孔子看来,孝有多方面的作用。一、孝能造就人才。当子贡问怎样才可以叫做士时,孔子说第二等级的士是孝敬父母、兄弟友爱的人(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子夏也认为,具有孝、忠、信等品质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文献典籍也已经是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了。可见,孝是德识兼具的人的必备的品质。二、孝悌之人才有资格从政。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时,孔子说把孝悌的道理延及政事就是从事政治(“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治国应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从事政治;自己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而且是通过孝的教育在间接参政。三、孝能使百姓忠于朝廷。季康子问如何从政时,孔子说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女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孝慈,则忠”)。这反映了统治者的孝与百姓的忠的紧密关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政者遵守礼法,是孝慈的表率,自然会在群众中树立威信,从而受到群众的拥护,得到群众的效忠。在这里,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目的。四、孝能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孔门弟子有子说,孝悌的人却好冒犯上层统治者的,很少;不好冒犯上层统治者的人却好造反作乱的,没有。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有了。孝敬父母,兄弟友爱,这就是仁的根本。在儒家看来,孝是仁的根本内容,孝是一种维护社会安定的手段,做人要以孝为根本点在家孝悌的人,不会犯上作乱,因此,孝家可以稳国。对孔子的孝的观念,我们要批判地吸收。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的孝,其内涵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的确应该真心爱父母,体谅父母,赡养父母,报答父母,这是人性的体现,是美好品行的基本点,也是建设和谐而稳定的文明社会的需要。但我们不必拘泥于那些外在的礼节和形式,不必那么不讲是非原则的顺从、遵从父母,不必那么等级等级森严的“父父、子子”“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我们应建立一种新型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那就是既长幼有别、又平等独立、互爱互尊、互帮互助、亲子兼朋友的关系。中国有句古语“百行孝为先”孝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圣人所说孝字当先不无道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对生他养他多年的父母都无感激之情,见他父母老年凄凉都无悲悯之念,那么这个人还算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吗?他既然对父母都无孝敬谦恭之心,还用想他能为国、家、天下,做有用之事,行仁义之法吗?自古至今听过哪一个孝子德行不正了吗?而又听过哪一个不孝子流芳百世了吗?,这只是我自己乱想的,对与不对还望见谅?2、综述“义”与“利”在对孔子义利思想既往的考察中, 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在义利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重义轻利。其实, 孔子并非是只要义而否定利, 而是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以义制利。正确理解和客观阐释孔子的义利观,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 应明确利是义的前提和基础, 把人民之利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人们的求利行为, 树立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义利观。 利与义什么关系?义与利,人之所良友也。人字的结构就好像义与利相互支撑一样。正义,在个人层面其端正行为,符合道义。在社会层面,其建立公平公正道义的制度。谋利,即谋取利益。做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人性辉煌所在,后者是生命延续所据。我方认为,正其利当谋其义,就是以义率利,义利兼得。这一立场,可以从义利关系的理性认识和义利取舍的社会实践两方面得到证明。首先,从义利关系的理性认识来看,第一,义利关系是辩证的,利是义的存在基本,义是利的价值导向。正义而谋利就是强调,即没空洞的义,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第二,义利关系是动态发展的。谋利,促使人们既谋生存之利,更谋发展之利,既谋个人之利,更谋天下公利。正义,推动听们谋利有道,取舍有至,利已利人,共谋发展。无义之利,就会危害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无利之义,必然是空洞的悬谈,从正其义不谋其利到正其义当谋利的认识飞跃,证明了这一点。其次,从义利取舍的社会实践来看。第一,正义而谋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一方面,人类一直以谋利为生存奠基,以治恶成为历史动力。另一方面,人类一直以正义战胜邪恶,使得谋利的效率的追求被正义的道德规矩所规定,所推动。从传统到现代,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封闭社会到开放世界,谋利的个人财富积聚与社会总财富增加总是处于正义追求的总目标之下的。现代化史就是正义而谋利史。第二,正义而谋利,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大方向,中国问题的本质,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不适应物质文化的需求,中国发展的关键,是为全公民众供给一个公平公正道义基本上,共谋发展的局面。前者,要求谋利,后者,推动正义,前者,是实际目标,后者,是远大目的,不正义的谋利,短视短浅,不容于法律与道义,正义而谋利,长远长期,是中国希望之所在,对此,我方认为,正其义当谋其利。在讨论两个层面的时候,对于个人层面来说,应该是端正行为,符合道义,就是这里的正其义。就是我在自由辨论中所说的,个人在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基本之上去谋利,谋正当之利,可不可以?第二,在社会层面,也就是说这时社会是主体的时候,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制度,今天中国建立一个法治制度,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正其义的进程,在这个平台已经搭建好之后,我们人,也就是社会层面的个人,在这里进行正义的行为,谋利,又可以不可以呀?可能用西方的一个很简章的类比能让对方辩友明白这个道理,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之中,打了一个比方,就是蛋糕,我们今天强调,要把蛋糕切好分好的同时,强调的是正义,但是,蛋糕要做大,这是谋利,所以,做大蛋糕,切好蛋糕,正其义,谋其利3、综述“人性”关于人性,除孟子性善论外,古今中外还有其它多种人性观,或言性善,或言性恶,或言善恶混杂,或言有善有恶,或言非善非恶,性超善恶,等等,尽管在一定层面都言之有据论之成理,但都未能从根本处认识和把握人性,用佛教的话说,皆非究竟,唯性善论才堪称穷源彻底的“第一胜谛”(即“最高真理”之意)。以水性为喻。有的人见到海水污浊,便谓水性浊;有的人见到湖泊有清有浊,便谓水性有清有浊,有的人见到江河时清时浊,便谓水性清浊混杂或无清无浊,固然都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但都未能真正认识水性。只有“来到水穷处”,见到源头水,才知道水性的清澈澄明。人性由个体性、群体性和社会性三个要素构成。人们的个体性和群体性是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就已形成的性质,两者相互结合,构成人性的内层。人的社会性是已经具有个体性和群体性的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的性质,是一个吸收了社会环境作用的因素,也是一个直接面对社会环境的因素,在人性结构中处于外围,对现实的社会行为有直接的控制和支配作用。总而言之,人性是人们普遍具有的性质;每个人都有人性,而且,每个人的人性都有相似的组成因素和相似的结构,因而,人性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由于人的社会性呈现多因素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人的社会性的组成因素和内容都发生了分化,因此,不同的人的人性的内容和结构又具有差别性;例如,由于阶级性的内容不同可以形成若干类型的人性;因而,人性又具有特殊性。   在人性结构中,我们可以把内层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看作是原始人性或自然人性。人们是在这个原始人性的基础上,在自然人性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社会性的;因此,人们的社会性中也渗透着原始人性的因素。同时,人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并不只是被动地被改造,而且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动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之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的,这种规律性的存在部分是物理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人性发挥作用的结果。诚然,社会的发展是和一定的物质条件的发展相联系的,然而,任何社会发展的过程都是人们积极活动的结果,而且,即使是物质条件本身,也是在人们的活动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因此,在人们的活动中起着控制和支配作用的人性的作用是不可以忽略的。                      4、综述对“人性”善恶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人性论思想对现实的影响意义问题,学术界还是存有一定争议的。有些学者提出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问题的观点尽管多种多样,但骨子里面都是以性善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谈到人性问题时人们为什么脱不开“性善”的羁绊?为什么自觉不自觉地总要以人性善为理论前提和归宿?合理的回答只能是:善性的确是人之为人的最本质的性质。在单个人身上以“善”的形式出现的这种人性实质上体现、反映的是人的共同的社会性和族类性这种人类的类本质。如果就人类之初的单个人来说的话,每个人是没有善与不善的特性的,正所谓“洪荒无揖让之道。”(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的确,洪荒时的人可以被环境熏陶为善者也可以被熏陶为恶者。但是,人类的进化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个的人出现的,而是以群、类、族出现的,每个人只有在这个族类中才能存在和生存、发展,他(她)并不只是个单个的自己而是深深地印上了族类的印迹,即是类化了的一个人,所以,他(她)必然就要体现出族类的本性,这种类本性就是单个人的本质所在。即使某些低等动物也能体现出个体身上的类族性,例如,当蚂蚁、蜜蜂等群体遇到外来危险而面临亡族之时,它们就会主动牺牲个体以维持种族。人的这种社会性、类本质性在人与人的日常交往中表现出来就成为人性,也就是人的“仁”、“义”、“礼”、“智”等等的善性了。之所以说它是善的,是因为它的目的和行为旨在使人与人之间达到团结、和谐,这本身就有益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类这个大类的和谐发展。不过,孟子给“仁”、“义”、“礼”、“智”赋予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内容而已。可见,包括孟子在内的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们之所以要屡屡地指出和强调人性之善,即使明确主张人性为恶的苟子也不得不把人性善作为其人性恶理论得以成立和贯彻下去的逻辑前提,正是由于人的这种善性反映、表现的是人的社会性、类族性的本质。尽管这种善性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族类那里具有不尽相同的规定,但只要有人和人类社会存在,就必定会有人的善性,并必定要大力提倡人的这种善性。相反,另外有些学者认为,荀子的“性恶论”比孟子的“性善论”更胜一筹,因为荀子把性和情结合起来,提出性情论,驱走了人性论的神秘感,增添了现实性,荀子把人对物质生活的欲求作为研究人性的出发点,比空谈“寡欲”论调更实际、对社会影响更大。当然,大多数学者认为,性善论、性恶论在人类认识发展上,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都有其进步意义和作用,不能对之才去简单的否定态度,也不能片面的扬彼而抑此。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在理论形态上各执一端,看似水火不容,其实殊途同归。孟子从“源头上”说性,展示善良的人性原型,主要阐述人的理性、自满性、理想性,检讨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自律性),旨在“为仁由己”,“存心养性”,防善变恶,提倡高尚的人生;荀子则从“流弊上”说性,揭露邪恶的人性原型,主要阐释人的感性、自缺性、现实性,探索修己的必要性和被动性(他律性),旨在“约之以礼”,“化性起伪”,抑恶扬善,改变堕落的人生,二者都看到人的先天自然本性,涉及人的抽象普遍性与具体特殊性,因而具有相反互补之辩证逻辑意蕴。5、综述古人“无用”与“有用”所谓无用之用,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的结论用之现在仍一语中的。世间本没有无用的东西,所谓“无用”,只不过是人们或者是有人认为无用罢了。父母认为,对孩子而言,学习成绩以外,都是无用的;教师认为,对学生而言,学校功课以外,都是无用的;专业人员认为,对职业而言,本行专业知识以外的东西都是无用的;老板认为,对企业而言,利润以外都是无用的;雇员认为,对个人而言,报酬以外都是无用的,概括可能有点儿绝对,但并不牵强,如果说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也不过分。尽管其中误区显而易见,大多数人仍旧乐此不疲,对这“显而易见的误区”情有独钟,甚而学校的教育、企业的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常常被笼罩在这个误区中。现在,高考在国内已经成了一个“重大事件”,学子的紧张与压力自不用说,家长的付出、媒体的渲染、政府的辅助,加上商业的煽情,使得每年必经的那几天,高考热流弥漫在空中,比时值盛夏的天气还要高出些温度,成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那是因为上不上大学

    注意事项

    本文(《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