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 16~17世纪老挝世俗文学及其特点.doc
1617世纪老挝世俗文学及其特点东南亚纵横AROUNDSOUTHEASTASIA2012.11617世纪老挝世俗文学及其特点黄勇摘要:1617世纪是老挝世俗文学的蓬勃发展时期,出现了长篇叙事诗,寓言,诗体小说,纪事体散文等文学体裁,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印度文学和佛教文学相互渗透融合,呈现出佛教化,民族化,同质化等特点.作品既充盈着浓厚的佛教色彩,又贯穿着老挝本土的伦理文化和道德文明.关键词:1617世纪老挝世俗文学分类特点中图分类号1334.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479(2012)O1005304LaoSSecularLiteratureandtheCharacteristicsofItin1617thCenturyHuangYongAbstract:1617thcenturyiStheperiodofrapiddevelopmentofLaoSsecularliterature,inwhichhastheappearanceofalotofliterarygenressuchaslongnarrativepoems,fables,versenovels,Chronicleproseetc,aswellastheemergenceofalargenumberofoutstandingliteraryworks.TheseworkshavemutualpenetrationandintegrationwiththeBuddhismandIndianliteraturebothincontentandform,showingthecharacteristicsofBuddhism,nationalization,homogenizationandSOon.Keywords:16-17thcentury;LaoSsecularliterature;Categories;Characteristicsl4世纪中叶澜沧王国建立后,国势渐趋强盛,尤其是16一l7世纪,澜沧王国多次成功抵御了暹罗和缅甸封建势力的入侵,老挝封建社会进入了上升阶段.社会的繁荣稳定也促进了文学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作为老挝古代文学的集大成者,世俗文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一,1617世纪老挝世俗文学分类从体裁上看,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样式驳杂,主要有:史诗,如帕拉帕拉姆,信才,陶洪,占芭西顿,占塔卡,卡拉吉,娘登温;寓言故事集,如娘丹黛,休沙瓦;诗体小说,如祖父教孙子,孙子教祖父,因梯央教子;纪事体散文有坤巫龙的故事,琅勃拉邦纪事,芒芬纪事,万象纪事,占巴塞纪事等.从题材上看,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可分为:道德教化类,如故事集休沙瓦,祖父教孙子,孙子教祖父,因梯央教子等;讴歌爱情和英雄传奇类,如长篇叙事诗信才,陶洪,占塔卡,卡拉吉,娘登温等;历史传说,地方史志类,如散文作品坤巫龙的故事,琅勃拉邦纪事,芒芬纪事,万象纪事,占巴塞纪事等.从文学作品源流来看,这一时期的世俗文学可以分”外来”和”本土”作品两部分.外来作品主要指根据印度史诗或寓言翻译,改编的作品,如帕拉帕拉姆和娘丹黛等分别改编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印度着名寓言故事集五卷书.本土作品是指老挝作家的原创作品,这部分作品占世俗文学的绝大多数.当然,两者并没有决然的分野,而是相互融合,互补.因为老挝本土文学在发展中必然会接受外来文化和文学的影响;而印度作品在进入老挝后也必然经历民族化过程,一切外来文化都是被本土文化过滤后而发挥作用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讲师,博士研究生53二,16-17世纪老挝世俗文学概述以不同体裁的经典作品为例(一)长篇叙事诗帕拉帕拉姆,信才,陶洪,卡拉吉等帕拉帕拉姆为罗摩衍那的老挝语音译名,意译为罗什与罗摩.该改编本约成书于17世纪,但作者及具体年代不详.该书在老挝流传非常广泛,几乎每个寺庙都有收藏.1973年印度学者嗄亥博士以万象省南班那宋寺的藏本为基础,并与波喔寺,班洪寺藏本进行比对,整理,最后用老挝文出版.此外,罗摩衍那在老挝还存在多个不同的异文,如在芒辛地区广泛流传的傣语版本蓬玛加和,兰嘎以及收藏于琅勃拉邦王宫的安南语版本吐拉披等.帕拉帕拉姆以讲述佛祖的个前生帕拉姆的故事为主要内容.故事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因闼巴塔城和西萨塔纳城的兴起,哈帕那算和帕拉姆的出生.其中重点讲述哈帕那算强迫堂姐占达做自已的妻子,从而违背了老挝社会近亲姐弟不能通婚以及结婚必须求亲而不能强迫他人为妻的风俗,最后失去百姓的敬重.第二部分主要讲述帕拉姆与哈帕那算的斗争.当哈帕那算举家逃到楞枷岛后,还是恶性不改,继续干出了许多伤风败俗的事情,如骗奸因陀罗之妻苏萨达;采取欺骗手段偷抢悉达等.当帕拉姆成功完成悉达父亲昭拉西提出的各项条件娶到悉达后,哈帕那算又密谋杀害帕拉姆及其随从,并设下计谋成功地将悉达骗取到手,但因悉达反抗而一直不能与其成婚.帕拉姆到处寻找悉达,最后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将哈帕那算杀死,悉达重新回到帕拉姆身边,二人返回占他布里城.故事的末尾讲述帕拉姆怀疑悉达的贞洁,导致两人时常发生争吵,但最后双方相互原谅,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帕拉帕拉姆取材于罗摩衍那,因而其主要故事情节跟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存在渊源关系;但二者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别,与罗摩衍那以及在东南亚其他国家广泛流传的罗摩衍那改编本如泰国的拉玛坚,柬埔寨的罗摩赞以及缅甸罗摩达钦相比,老挝的帕拉帕拉姆在主题,内容以及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习俗上都与原着及其他流传版本存在较大差别,它不是罗摩衍那的简单模仿或改编,也不是在流传过程中的简单变异,而只是借用了原着的结构,部分内容以及人名,地名进行重新创作的结果.在主题思想上,帕拉帕拉姆主要表达了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的重要性谁违反祖训,规矩,谁就将受到惩罚.整个故事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按照老挝的社会风俗,近亲姐弟不能通婚,而结婚则必54须明媒正娶.但哈帕那算强娶自已的堂姐为妻并且事先没有经历求亲等程序,最后导致人神共怒,成为破坏风俗习惯的反面人物,变成非正义一方;而帕拉和帕拉姆两兄弟却是老挝人民心目中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及风俗习惯的模范,是正义一方,并最终战胜哈帕那算.在内容上,帕拉帕拉姆先讲述哈帕那算的出生和早期生活,然后再说到主人公帕拉姆的出生,这与罗摩衍那有很大不同.在人物形象方面,哈帕那算也与罗摩衍那中的十首魔王不同,他是一个充满智慧,英勇善战和熟知佛教教义的英俊潇洒美男子,但他爱自夸,炫耀并且蔑视传统习惯和道德,最终变成非正义一方,被代表正义的帕拉姆打败.帕拉姆在作品中则被塑造成社会道德和传统习俗的维护者,被视为正义方的代表,最后登上王位并与悉达终成眷属;而同样作为遵守传统习俗和佛教教义的代表帕拉,在作品中的地位并不突出,甚至为便于书写和顺口,将名字也与帕拉姆拼写到一起.同时,为加大与罗摩衍那的差异,突出表现帕拉帕拉姆是根植于老挝民族土壤上的艺术成果,作者还重新塑造了一些新的角色,并赋予重要地位,如”飞马”等.此外,作者还对原着中的一些人物作了改编,如混拉蛮(哈奴曼)变成了帕拉姆的儿子,按照老挝人生活来描写占达和悉达的日常行为等等.在典型环境及社会文化习俗的描写方面,作者以叙述的形式对地名,山川,河流,牲畜以及老挝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的介绍,并在其中穿插了不少的格言,谚语和诗歌.如给各种树木,水果,鱼,鸟等取名,用”穿牛鼻子”,”长嘴泥鳅”,”槟榔青”c非常形象而又具有老挝民族特色的词语来反映老挝人和大自然的密切关系,用大量的篇幅来介绍老挝的民俗习惯,文化风情,如老挝人的热情好客,拴线仪式,婚庆祝福等等.此外,作品还反映了老挝人的宗教信仰习惯及婆罗门教,小乘佛教在老挝的融合过程.17世纪,小乘佛教在老挝已得到广泛传播并确立了主导地位.为迎合人们的宗教信仰习惯,作者在创作时将帕拉姆附会为佛祖的一个前世,并穿插佛教的教义内容,以吸引读者和听众.综上所述,帕拉帕拉姆是老挝人民结合自身的社会需要,加以重新构思,并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典型环境等方面进行再创造的一部具有老挝特色的独立完整叙事长诗.它是根植于老挝民族土壤上的艺术成果,是老族人在接受印度文化过程中,融合本土文化而(老挝)波胜坎?翁达拉等:老挝文学,老挝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所,1987年版,第255264页.”穿牛鼻子”指娶媳妇,”长嘴泥鳅”比喻长舌妇,”槟榔青”比喻年轻姑娘.进行的新的艺术创造,它已经成为老挝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老挝人相信,帕拉帕拉姆就是讲述佛祖一个前生的真实故事,在寺庙,僧侣也会时常念诵帕拉帕拉姆的故事,甚至于一些故事情节也以壁画的形式出现在寺庙的墙上,或被改编成古典舞剧,在老挝民族中不断传诵.信才由陶邦坎创作于1644年.全诗长达15章,4000多行.这篇长篇叙事诗主题鲜明,结构严谨,格律整齐,语言优美,无论写人,写事或写景都表现出高深的艺术造诣,是澜沧王国时期最优秀,也是最受百姓欢迎的作品.信才主要讲述勐本占王国王子信才的故事.勐本占王国国王古沙拉最心爱的妹妹苏么恩塔在御花园赏花时,被魔王古潘掳去.国王十分着急,决定出家为僧,一边化缘,一边寻找妹妹.一天,当他来到占巴城化缘时,遇见一富翁的7个女儿出来布施,他便想方设法将她们娶来当妃子.后来皇后和这7个妃子都生了儿子,皇后的儿子叫西何,最小的王妃的儿子叫信才.宫中占b师说:西何和信才日后要比其他6个王子有福气.6个王妃听后十分嫉妒,便收买了占b师,要占b师欺骗国王说,西何和信才是灾星,留住他们必有后患.国王信以为真,将西何和信才流放,皇后和最小的王妃也要求与儿子一同受苦受难.他们4人到处流浪,最后来到深山密林中住下,受尽了苦难,但信才和西何却练就一身好功夫,能呼风唤雨.许多年过去了,其他王妃的儿子们也都长大了,国王让他们学习武艺法术,以便搭救姑姑苏么恩塔.6个王子不知道要到何处去学本领,在林中迷路时碰上了信才,在信才处住了一段时间就回到宫中,并骗国王说他们学到了很大的本领,国王便派他们去救姑姑.6位王子为难了,只好去找信才,骗信才说,如果找到姑姑,国王将把王位让给他.善良的信才相信了他们的谎言,便与他们一块儿去搭救姑姑.信才与西何勇敢地与魔王撕杀,最后终于战胜了魔王,救出了姑姑.6位王子本来就不愿意让信才回到宫中,于是设计将信才推下深谷,然后骗姑姑说信才不慎掉下山崖摔死了.姑姑不信,将从魔王处取得的三件法宝抛下山崖,同时祈祷说,如果有人将这三件法宝送回,说明信才还活着.苏么恩塔回宫后不久,果真有人将这三件宝物送回.当知道信才还活着,她便将事情的真相告诉国王.国王恍然大悟,马上下令将占卜师和6个王妃,王子关押起来.然后亲自到林中接信才回宫,并举行隆重典礼,将王位传给信才.从故事内容可以看出,信才在创作时深受印度文学的影响,如从魔王掳走苏么恩塔,信才与魔王搏斗,救出姑姑等故事情节都可以看到罗摩衍那故事的影子;但作品同时揭露了老挝王室的宫廷斗争和王公贵族的腐朽无能,表达了老挝人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全诗语言生动,描写细致,格律规范,整齐,深受老挝人民的喜爱.陶洪是根据公元8世纪时期发生在老挝的历史传说”昆壮”的故事改编而成的,主要描写巴甘王国(现川圹境内)国王陶洪(昆壮)征服邻国,开疆拓土的英雄轶事.该作品创作年代较早,文中较少出现巴利语,梵语及佛教用语,对人物描写也多使用神化手法,显示当时佛教及印度文学对老挝文学的影响还不深.卡拉吉讲述的是王子卡拉吉和公主玛尼占为纯洁的爱情与邪恶的候爵和恶魔斗争的故事.卡拉吉是佛陀的托生,因没有按照当时的风俗先求婚后娶嫁而做出越轨的事,被处死刑,但最后在仙人的帮助下,两人最终得以团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作品语言通俗易懂,诗韵格调搭配恰到好处;战斗场面描写十分生动,深受百姓欢迎.(二)寓言故事集娘丹黛,休沙瓦等娘丹黛由僧王玛哈维哈于1507年根据印度着名寓言故事集五卷书从巴利文译成老挝文,后来由老挝现代着名学者玛哈西拉?维拉冯改写成通俗文学.在改写时,作者删去了翻译版本中不合常理的部分,并借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情节来替代.全书分为四部,即:狮子和牛交朋友,鸟选主,蛙和蛇的故事,鬼选主.主要讲述维玛腊因皇后不忠,有外遇而大怒.他决定放弃王位外出,但在外又遭受了同样的待遇,于是重返王位,决心报仇.他每天要一个姑娘陪他过夜,但第二天天亮时便把这个姑娘杀掉,这样的行为持续了很长时间,使得全城的百姓十分恐慌,无辜的姑娘一个个被杀.娘丹黛是为国王寻找年轻女子的大臣的女儿,为了制止国王的杀戮行为,便决定进宫服侍国王,她为国王讲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度过了一夜又一夜.国王最后被故事的内容所打动,醒悟过来,娶了娘丹黛为皇后.在文章的结构方式上,娘丹黛采用的是”连串插入式”,即故事中套故事,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每个故事既各个独立,又相互串连.同时在每个故事中插入具有激励或警示意义的格言,警句,使故事的主题得到升华.作为一部独立的寓言故事集,娘丹黛的情节曲折生动,故事性强,每个故事又都具有现实教化意义,因此受到老挝各阶层人民的广泛欢迎,对老挝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休沙瓦原是刻在贝叶经上的十卷经文,由关芒梯创作于l7世纪中叶,后由玛哈西拉?维拉冯首先改编成通俗文学.在创作时,作者仿照娘丹黛的创作结构,每列举一条格言都配上一个故事来说明;同时,为增强作品的教化色彩,作者还将西沙瓦附会为佛祖55给阿难讲经的故事情节,教导人们要深刻理解佛教教义,掌握做人处事的原则,遵守社会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以创造和谐幸福的生活.作品采用韵文体裁,语言通俗易懂,其中不少富有教育意义的格言,警句逐渐变成老挝的民间谚语,为老挝人广泛传诵.(三)诗体小说祖父教孙子,孙子教祖父,因梯央教子等祖父教孙子,孙子教祖父的作者分别为普塔可萨占和乔东达,创作时间约在澜沧王国苏里亚旺萨时期,但具体年代不详.祖父教孙子的主要内容为教导孩子们要尊敬长辈,要懂得以恩报德,做人要诚实,要按照佛教的五戒要求自己;交朋友要有所选择,要远离色狼,赌徒,酒鬼,好吃懒做者等等.孙子教祖父的主要内容为敬告长者要有长者的样子,要使子孙敬畏,否则将被子孙所唾弃.因梯央教子则是按照封建主义的观点,教导女儿怎样当好家庭主妇,怎样谈情说爱,洁身自好,守规矩,懂礼仪.(四)纪事体散文坤巫龙的故事等纪事体散文大多数是根据历史传说所创作.这类作品夸张性地描述历史事件,神化历史人物,虽然对老挝国家和地方历史有叙述和描写,但较为简略;而作品的名称,也大都为”××传说”,”××纪事”,”××故事”等.坤巫龙的故事是l5世纪由僧王玛哈提帕銮首次创作而成,经后人多次修改,现有5个版本,即l5世纪由僧王玛哈提帕銮创作的第一版,创作于赛亚塞塔提腊王及森苏林王时期的第二版,由僧侣西苏塔希那郎卡创作于1627年的第三版,由赛翁威创作于1708年的第四版以及澜沧王国沦为暹罗附属国后创作的第五版.每一版本都在继承前一版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历史事件增加了新的内容.故事主要根据民间传说,讲述老挝民族的产生,澜沧王国国王世系事迹等.琅勃拉邦纪事,芒芬纪事,万象纪事,占巴塞纪事采用坤巫龙的故事的创作方法,根据民间传说来讲述地方历史.除上述以讲述老挝国家和地方历史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外,还有一些有关老挝文物古迹历史的文学作品,如玉佛史,大佛史等等.三,1617世纪老挝世俗文学的特点上述这些作品有的歌颂纯洁的爱情,有的赞颂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真理,讴歌人们为追求幸福与大自然或社会黑暗势力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精神.但从总体看,这些作品在创作上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充满佛教文化色彩.无论是作品内容,主题思想,还是作品的语言文字,创作手法,表现形式都与佛教文学相互渗透.如几乎所有作品都将其主人公附会为佛陀的一个前生或者在开篇时说明故事源自于五十本生故事,以求得内容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但实际上五十本生故事里并没有这些人物或故事.在作品结构上则大多承袭佛本生故事的”框架式”,以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方式将诸多故事情节串联为一个整体.二是民族化倾向.”普遍性的佛教哲学观和价值观在各国的具体表现各有不同,因为都已融入各自民族的精神文明传统并形成了定势的思维模式”.虽然佛教思想已成为老挝长篇叙事诗创作时的指导思想,但作品中所反映的却是已老挝化的佛教思想.如大多数作品都突出表现要尊重老挝社会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伦理道德等主题.三是故事情节同质化.大部分作品讲述的都是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斗争,正义方的代表往往都是相貌英俊,能力超群的男主人翁或漂亮,勇敢,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女主人翁,他们在某种神秘力量如仙人,隐士等的帮助下,最后都会战胜代表邪恶势力的非正义方.四是作品大都没有具体的创作年代及作者.这主要是为了使读者或听众相信作品是源自于佛本生的真实故事,而不是作者的杜撰捏造,因此不注明创作年代及作者名.四,结语多样化文学体裁及作品的产生既是社会生活发展的反映,也是文学自身演进的必然结果.作为老挝古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老挝古代世俗文学作品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对老挝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老挝文学作品模仿的对象和取之不尽的文学素材,并对老挝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最终形成发挥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和资料来源:1.(老挝)波胜坎?翁达拉等:老挝文学,老挝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所,1987年版.2.梁立基: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3.张光军:语言?文学,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年版.4.季羡林:东方文学史(上,下册),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5.陆蕴联: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在老挝的流传和变异,东南亚)2006年第3期.张光军:语言?文学,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193页.梁立基: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北京:经济Et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2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