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提琴协奏曲曲《梁祝》的艺术魅力.doc
教学单位 音 乐 系 学生学号 20047202059 编 号 YY2008YY074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艺术魅力 学生姓名 王 雄 专业名称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罗 旭 2008年5月14日浅谈小提琴协奏曲粱祝的艺术魅力王雄(宝鸡文理学院 音乐系04级3班 陕西 宝鸡 721013) 【摘要】对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学习和研究,我对梁祝这一作品所包含的艺术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下述论文中,我将分别从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曲式结构、不同的演奏方法、以及影响等几方面来阐述梁祝的艺术性。从专业的角度来解说为什么梁祝能经久不衰的流传与发展,且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 、粱祝、 曲式结构、不同对比 Discussed Shallowly the Violin Concerto "Liang Shanbo andZhu Yingtai" Artistic CharmWang Xiong(Class3 Grade2004,music department,721013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nn Xi)【Abstract】through the study and research of the violin concerto work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I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the artistic charms of this work. In the following paper, I would like to illustrate the work from these aspects:the background of its production ,composition style and the different comparisons performance as well as its influence. Meanwhile we explain it in a professorial way why the composition can be passed down for so many years and can be popular among the mass people of Chinese And over the world . 【Key words】violin concerto、 Lang Shanbo and ZhuYingtai、Musical form structure、Different contrast目 录一、作曲家简介、粱祝的历史背景与故事情节(4) (一)作曲家简介(4) (二)梁祝的历史背景与故事情节(5)二、梁祝的体裁和曲式结构(6)(一)梁祝的曲式结构图(6)(二)材料分析(7)1、呈示部(7)2、展开部(7)3、再现部(8)三、 俞丽拿和西崎崇子演奏的不同对比(8)四 、结语(9)参考文献(11)谢辞(12) 作者简介:王雄(1983)男,陕西神木人,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2004级3班学生指导老师:罗旭,硕士研究生,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小提琴表演与教学浅谈小提琴协奏曲粱祝的艺术魅力王雄(宝鸡文理学院 音乐系04级3班 陕西 宝鸡 721013) 【摘要】对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学习和研究,我对梁祝这一作品所包含的艺术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下述论文中,我将分别从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曲式结构、不同的演奏方法、以及影响等几方面来阐述梁祝的艺术性。从专业的角度来解说为什么梁祝能经久不衰的流传与发展,且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 、粱祝、 曲式结构、不同对比 一、作曲家简介、粱祝的历史背景与故事情节(一)作曲家简介何占豪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作者之一。1933年8月29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何家山村。幼时热爱音乐,童年在农村长大,江南村野的自然风光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的民间艺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8年到省城读高中,1950年考入浙江省文工团,由于他富于表演才华,所以最初进团时做了一名演员。1952年转入浙江省越剧团乐队,开始学习小提琴,曾为传统越剧西厢记、白蛇传、粱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伴奏。其中越剧粱山伯与祝英台上演的最多,优美动情、富于戏剧表现力的“粱祝”唱腔,在他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9年何占豪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进修班,学习小提琴演奏专业,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1958年12月到1959年4月与陈钢合作创作了基于越剧音调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从此成为蜚声中国乐坛上的著名人物之一。继梁祝之后,又创作了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弦乐与合唱决不忘记过去、交响诗孔雀东南飞等一大批音乐作品;其作品除了注重戏剧性、抒情性外,还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1 陈钢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另一位曲作者。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市的一个音乐世家。自幼随父亲学习音乐,10岁跟随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部队文工团,在艺术实践中较早的显示出作曲的才能。15岁时开始音乐创作。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系统的学习作曲与理论。1958年他大学四年级时候,在浙江温州深入生活,受到在温州演出的何占豪以及“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同学的邀请让他同他们合写梁祝。当时他忙于构思自己的毕业作品,一时难以决定。回上海后,正当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向全校师生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口号,在校园里激起了一阵阵波澜,同时又得到作曲系领导和有关老师的支持,同意将梁祝作为给“国庆10周年献礼”和毕业作品来写。2 于是从1958年12月到1959年4月,他与何占豪密切合作,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从此蜚声中外乐坛。此后,他在七十年代创作了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和八十年代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等,也都成为著名的中国小提琴音乐文献。他还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竖琴协奏曲和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陈钢的作品还有其它不同体裁的作品包括交响诗屈原,大合唱和室内乐合奏等。他的作品以浓郁的民族风格情调和丰富的当代作曲技巧巧妙地融合而见长。 (二)梁祝的历史背景与故事情节首先,结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约公元300年左右),在那时期,士族与庶族之间界限分明,士族为了维护自身的特殊地位,反对士族与庶族通婚,形成等级森严的封建士族制度。故事是讲在我国南方的浙江省上虞县祝家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为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万松书院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英台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梁山伯,但是她害羞不敢说出口,于是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山伯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山伯得知祝英台原来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英台求婚,可是祝英台已被父亲许配给官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不自由婚姻的束缚,梁山伯无法与祝英台走在一起,于是梁山伯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来到梁山伯的坟墓前,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正在此时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被雷裂开,祝英台毅然投入墓中,之后双双遂化成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了解这个千古绝唱的爱情故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真正了解它的艺术价值。二、梁祝的体裁和曲式结构(一)梁祝的曲式结构图从体裁上讲,这部作品是一部标题性的单乐章协奏曲。协奏曲是一种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器乐作品。它的特点是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在音乐作品进行中,独奏与乐队常常轮流出现,相互对答、呼应和竟奏。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曲家将故事的主要情节“相爱”“抗婚”“化蝶”作为乐曲的三个部分,并将这三个部分与欧洲传统奏鸣曲式结构框架糅为一体,用音乐的形式艺术再现了这一动人的爱情故事。小提琴协奏曲,是小提琴与乐队的协同演奏;其中小提琴有很多高难技巧演奏。协奏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一乐章是热情的快板;第二乐章是抒情的慢板,具有叙事风格;第三乐章是欢乐的舞曲。梁祝是单乐章的协奏曲,既有热情的快板,也抒情的慢板,更有中国戏曲音乐中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3 故这部作品刚问世时,有人称它“新奇、迷人。”曲式结构是指乐曲的结构形式。梁祝采用奏鸣曲式写成,沿袭了西方古典协奏曲中最常用的奏鸣曲式写作逻辑。奏鸣曲式是十八世纪下半叶以来,各种大型器乐体裁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曲式。它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其中呈示部必须有两个对比的主题(提出矛盾),展开部是戏剧冲突(矛盾斗争),再现部是呈示部的再现(初步结论)这种“对比发展统一”的结构布局,很适用于来表现复杂的戏剧性的内容。所以作曲家很恰当地采用了奏鸣曲式来表现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景。(二)材料分析1、呈示部乐曲一开始由独奏的长笛在弦乐背景上奏出一个颇具特色的引子,长笛那特有的深邃、淡雅的音色及舒适自然的颤音,即刻把人带入了近乎梦幻般的境地,紧接着由双簧管奏出了优美迷人的旋律,显示出一派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江南旖旎风光。这时,在竖琴清淡的琶音伴奏下,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一个爱情的主题,曲调清丽贤淑、柔美动人,表现了梁山伯、祝英台真挚、纯朴的爱情。在第二遍的重复时,采用了大提琴和独奏小提琴的真诚对答,作者运用复调的手法,描述了他们草桥结拜的情景。之后,乐队和独奏小提琴相互衬托,使主题更加热烈、愉快。在一段华彩之后,独奏小提琴奏出了明亮、活泼,带点戏谑性质的第二主题,十分形象地描绘了梁祝两人同窗三载的欢乐生活;他们花间嬉戏、灯下促膝、朝夕相伴、情投意合;音乐也时而轻快活泼、时而温柔甜蜜,可谓情景交融,天衣无缝,这部分乐曲带有江南越剧的韵味。结尾采用对比性较大的慢板,作者以如泣如诉的曲调,深切地描述了梁祝在十八里长亭相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2、展开部大管、大提琴的低音和定音鼓、大锣的重音,给人以沉重、粗涩、阴森、恐怖的气氛,预示不祥的兆头即将到来,这里采用了不协和和弦,连续的下弓、断弓等技法,把这一段黑暗、残暴而不合理的主题表现的十分强烈。在这个阴森的背景上铜管乐用八度齐奏吹出了代表封建势力的主题;接着,独奏小提琴以我国戏曲中特有的散板节奏以及连续的和弦,奏出了英台的痛苦与无奈;随后又以强烈的切分和弦奏出了英台反抗主题。这两个主题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激化,把乐曲推向了“抗婚”的第一个高潮。接下来是楼台会,乐曲转入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那沉痛、哀伤的音调,深切地体现出梁祝两人悲痛欲绝的心情。小提琴和大提琴独奏对答,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形象的描绘了两人楼台相会,互相倾诉的情景。突然音乐急转直下,这里采用了强烈的音响效果,鲜明的节奏和急促的速度对比,同时吸收运用了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突出地表现了祝英台对封建势力的强烈反抗和控诉。这时,独奏小提琴在乐队急促的十六分音符和戏曲中板、鼓的紧张节奏敲击下,以不可抑制的激情,把乐曲推向了全曲的第二个高潮哭灵,投坟。当祝英台向苍天发出那最后一声绝望的呼喊之后,在悲愤难禁的低沉大锣声中,挺身投坟。这时,管弦齐鸣,音乐达到了最高潮。3、再现部再现部的开始,长笛、竖琴美妙的声响又把人们带回了那自由、平等、迷入的梦幻世界。加弱音器的小提琴以齐奏的形式轻柔地再一次奏出了梁祝的迷人主题,重新把人带回到乐曲开始时的美好景色中:一双彩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的飞舞,表现了人们对梁山伯、祝英台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三、 俞丽拿和西崎崇子演奏的不同对比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我国民族交响乐之魂,属于最早深入民众的交响性、协奏性音乐作品之一,是一曲响彻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千古爱情绝唱,它以其中华民族鲜明风格的独特魅力在国内外演出均引起良好的反响,得到国际公认,被称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5 外国音乐家称之为“蝴蝶的爱情协奏曲”曾改编为高胡、清唱剧、舞剧,外国舞蹈家将它改编为美丽动人的冰上舞蹈。6 作品的成功就在于它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多美感的特征,使欣赏主体的心灵受到了它多重美感的震撼,下面我就两个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的不同演奏风格来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对比。俞丽拿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最权威的演绎者之一。因为她不仅在梁祝创作期间多次向曲作者何占豪、陈纲先生提出宝贵意见,而且还在1959年作品首演时担纲独奏,其时年仅18岁。数十年来她演奏了无数次梁祝,技艺炉火纯青,感情细腻丰富。其间俞丽拿曾和不同的指挥家、乐团合作,数次将这部作品灌录成唱片,均是非常优秀的版本。而1996年由世界著名唱片公司BMG所灌录的这个版本,无疑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担任协奏的是英国广播音乐会管弦乐团,指挥则是俞丽拿的爱子李坚。在这个版本中,俞丽拿的琴音宏大、坚实有力,刻划了一个爱憎分明、落落大方、充满自信的“祝英台”形象,艺术风格较之从前更加成熟。其子李坚平日虽以钢琴家身份示人,但拿起指挥棒同样有板有眼,麾下乐队凝重、深沉和母亲的独奏声部你来我往,对答如流。4 俞丽拿在演奏粱祝中所使用的小提琴音色较为粗犷,尤其在低音弦上的音色,具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古风,带给人一种乡村的气息;演奏技艺娴熟,流畅自然,情感的把握与乐曲的气氛十分融洽:第一部分的爱情主题柔美动听,因琴的音色,给人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第二部分的节奏、力度把握得当,极其生动自然;尤其是投坟前的一声哭腔,摧人泪下,使人听之悲痛欲绝,可见其艺术感染力的深度。提起梁祝当然不能不提西崎崇子。梁祝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崎崇子的录音在国际上所带来的影响。因为是她是把梁祝推向国际的第一人,西崎崇子是日本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她的音乐会以及她所录制的大量的音乐唱片在日本及整个亚洲深受欢迎。她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并同时跟随日本铃木小提琴教学法创始人铃木镇一先生学习。之后考入了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并获得弗里茨克莱斯勒奖学金。1967年获得莱文特里德, 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二名,仅次于帕尔曼先生。1969年获得朱利亚音乐学院小提琴协奏曲比赛第一名,之后她便开始了她的演奏生涯。足迹遍及美国、亚洲、欧洲。她作为Naxos唱片公司的签约小提琴演奏家,是Naxos唱片公司的老板克劳斯海曼的精明的生意头脑首先察觉到梁祝作为中国音乐的商业价值,邀请她做了当年那个首个国际发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录音,还当了西崎崇子的经理人,最后成就了他俩的一段美好姻缘。西崎崇子在演奏这首曲子的时候是花了很多功夫去琢磨乐句和捉摸乐曲中的民族风格,音色十分细腻,具梦幻色彩,犹如仙乐一般;第一部分演奏的犹为出色,与俞丽拿之乡村气息相比较,更象是大家闺秀的色彩;第二部分的处理比起俞丽拿来说要好了许多,节奏分明,流畅自然,惟力度显得稍弱了些,反面气氛的渲染稍显不够,整体演奏的情感色彩稍逊于俞丽拿版;而投坟处的哭腔也显得过于平淡。 四 、结语 本论文就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一作品进行了相对系统的介绍和研究,介绍了作品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曲式结构、演奏的不同对比以及它的影响等方面来阐述它巨大的艺术魅力。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只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客观的分析,才能真正地认识和评价其艺术性;而只有掌握多面性音乐欣赏的方法,才能从中获得艺术享受;欣赏梁祝,还仅要多听、多想、而且要专心融入感情,这样才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由于本人对学习小提琴和作品了解的浅薄,同时又受能力和时间限制,因而对论文的整体把握和内容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业内同行批评指正,更加希望本论文能够给喜爱和研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人们提供一个鉴赏和参考的平台! 参考文献1小提琴艺术全览M 洛秦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401页2中国小提琴音乐M 钱仁平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第1次印刷,第153页3音乐欣赏M 周世斌著,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第185页4中国音乐艺术赏析M 孔繁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页5艺术哲学M 丹纳著,傅雷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6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 杨儒怀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谢 辞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恩师罗旭老师的悉心指导。罗老师曾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她做为我的小提琴老师对我的论文一丝不苟,严谨求实,这样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老师虽历时教我两载,却给以我留下了终生受益的无穷之道。对罗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感谢我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四年来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我的父亲、母亲、对我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