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唱共鸣的运用.doc
浅谈歌唱共鸣的运用 【标题】浅谈歌唱共鸣的运用 【作者】杨璨宇 【关键词】共鸣共鸣器官胸腔共鸣口(咽)腔共鸣头腔共鸣统一性 【指导老师】陈海鹰 【专业】音乐学 【正文】一、引言声乐艺术是音乐表演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依靠歌唱者自身的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吐字器官进行二度创作歌唱。一种美妙而有艺术修养的歌声,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训练过程才可以获得。对于声乐教育者来说,如何发展一个美妙的声音并保持住声音的珠圆玉润至关重要。音乐教育界的有关人士已经摸索出来解决问题的很多手段,这些手段都是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稳定的打开喉咙发声、整体的共鸣和准确的咬字吐字基础上。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声带、喉头是发声器,要使之成为歌唱的声音,就必须经过共鸣腔体的扩大和美化,才能发出宏亮、优美的歌声。可见共鸣在歌唱中对声音的音色、音质、音量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大学对声乐的学习使我深刻体会到共鸣对于歌唱的重要性,歌唱中的共鸣与声区的统一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不同的声区与共鸣的运用有主副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以某共鸣腔为主其它共鸣腔协调、搭配、流动而处于积极状态,?才会使歌唱有整体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符合生理的演唱方法,?才能发挥人体的最大共鸣功能,?才能唱出玲珑剔透、丰满圆润、声情并茂,极富情感色彩的美好歌声。歌唱主要是以人声为乐器的一门艺术。声音的振源体天生地长在人身体的内部,?它是由气管与喉头之间的两片纤维粘膜“声带”受气息冲击后振动而发出的。这种声音叫做“基音”。基音在声带里振动是微弱的,?只有当它在人体各个共鸣腔中得到充分共振,?才能使其扩大和美化,?响亮又悦耳。基音在共鸣腔内引起的共振作用,?在歌唱中叫做“共鸣”。“共鸣”(Resonance)?一词指一物体对一个特定音的响应,即这一物体由于那个音而振动。如果把两个调音相同的音叉放置在彼此靠近的地方,?其中一个发声,?另一个会产生和应振动,?亦发出这个音。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发现房间里的某一金属或玻璃物体对某高度的人声或乐器声产生类似的响应。从共鸣这个词的严格科学意义上讲再发声这一现象才是真正的共鸣(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9?页,?人民音乐出版社)。共鸣是由声波的作用而引起的“共振现象”。单靠用力使声带发音而不共鸣的声音,?非但不能传远,?且也不悦耳。相反地,?一个微弱的声音,?通过共鸣的作用,?就能不费力地传给广大听众。正如马腊费奥迪所著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所讲:“共鸣在发声中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赋予嗓音的音量和音质,?并加强其响亮度。”为了发出一个宏亮而富有情感色彩的声音,?依靠共鸣比依靠力量更为科学。声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件乐器的发音是否悦耳动听,?关键取决于该乐器的泛音多少,?泛音越多音色越美。而泛音多少又取决于声源的条件优劣和共鸣体的范围,?共鸣体的共振范围越大,?共鸣就越好,?乐器的泛音越多,?音色就越美。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没有动力就不能发声,有了动力,共鸣在歌唱中便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扩大、美化声音,决定音色的好坏,特别是不同音量的变化,共鸣是决定性的因素。人的发声振源是处在群腔之间,声带的下面是喉腔、胸腔,上面则是口咽腔、鼻咽腔、头腔,要想发出共鸣必须打开各腔体,使之形成一个通道,让声音通过腔体激起共鸣,才会成为音色优美、动听的歌声,这就是歌唱的共鸣。歌唱者在发声练习中不断追求共鸣,追求泛音,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声音更加美化,能够传出去、传远。在戏谚一千条一书中有“气沉丹田贯三腔”之说。并注解“丹田指小腹,三腔指胸腔、口腔和头腔”。可见我国传统戏曲演唱方法中,?对运用整体共鸣的高度领悟;正如马腊费奥地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所说:“共鸣对嗓子音量的贡献,比呼吸提供的重要得多,?也比声带的大小、发声力量重要得多。”;有人说:“共鸣是声音、字和感情的窗口,?良好的共鸣会使吐字、声音的感情表现增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曾经有人请教歌王卡罗索(CARUSO),在声乐艺术上什么是最重要的?卡罗索回答道:“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也是声音”。这里所说的声音,以现代人体声音生理学方法分析,第一项所说的声音就是“有强有弱的声音”,第二项所说的声音就是“有音色变化的声音”,第三项所说的声音就是“有感性的声音”,就是歌唱共鸣的方法。像卡鲁索所形容的那样:“当我有时要唱响的或戏剧性强的歌曲时,?我感到振动传进我两腿的骨头内。”;难怪当意大利的歌唱家们把声带比作本钱、共鸣比作利息时说:“歌手应该靠利息歌唱。”可见共鸣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马腊费奥迪也曾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指出:“声带发出的原始声音是单纯的,共鸣给予它们以音色、音量和响度。”在我们的演唱和实践中,共鸣的运用方法方式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唱的音量和音色,还对歌唱声区的统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共鸣在歌唱中的作用,对于帮助我们建立起美好的歌声是极为重要的。优美的音色来自于富有变化的共鸣腔体,来自于科学的发声练习及发声方法。歌唱发声最基本的音色是刚柔与明暗兼济。刚柔的色彩变化主要依靠气息力度来掌握,明暗的色彩变化则主要靠共鸣的控制来做到。暗淡的色彩给人以沉闷、痛苦、消极之感,而明亮的色彩却给人以兴奋、愉快、积极之感,这就是声音色彩的表情作用。中国的民族歌曲和西方的歌剧、歌曲在唱法上着重点有不同的要求。中国民族歌曲演唱要求语音亲切、吐字清晰、声音明亮、集中、感情质朴。喉咙不要求开的太大,讲究韵腔、润腔、甩腔等,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民族演唱风格。而西洋的美声唱法其歌唱音色主要是靠胸腔共鸣、口咽腔、鼻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有了这三大共鸣区,才可能形成其基本音色。实际上来说中国的民族歌曲和西方的歌剧、歌曲在腔体的运用上是一致的。音色的形成是靠共鸣来决定的,只有共鸣腔与共鸣腔之间的配合越平衡、越科学,其音色才可能越好。音量的变化是发声歌唱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一般情况下,男声比女声的音量强,低声部比高声部强。因每个声部的发声体是有限的,如果不顾自然规律有意夸大,那只有破坏嗓音条件了。现在很多人在学唱中,一味地追求大音量、大作品,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所及,最后导致声音吵哑、咽腔充血、声带小结等。所以,强音不是靠嗓音喊出来的,而是要发挥整个共鸣腔体的共振作用。气息的力度,既要坚强有力,使声流能够获得充分的共振,又要使声流在共鸣腔体内回旋有余,从而获得丰富、适度的泛音音响。最终使声音饱满而又有弹性、强大而又有光彩,要让听众从你的声音中感到从胸腔到头腔所连成的一个共鸣整体都在发声。弱音同样也需要高位置,集中、靠前、深厚和丰满的发声效果,才能保证轻声的歌唱性能,才能很好地做到送出口、传得远。弱音的共鸣是很难掌握的,因它发音体的振幅小,不易激起共振,所以,我们在训练中一定要敞开共鸣腔体,形成一个通道,让气息来控制弱声,切不可以缩小共鸣腔体为代价。要完整的演唱声乐作品,就必须全面地掌握演唱技巧。歌唱声区的统一中,换声占有重要的位置。就歌唱演唱技巧而言,“换声”是歌唱技巧中技术成分比较高的一项技术。“换声”问题解决得不好,歌唱声区就不能很好的统一起来;歌唱学习中能很好地解决“换声”问题,歌唱的声区才能更好的统一。所谓“换声”,就是人在歌唱时随音高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生理变化的现象。这个现象出现时,声音会有被“卡住”的不舒服的感觉,稍有不慎声音就会“破音”。假如我们歌唱没有良好的混合共鸣的状态,很难做到声区的统一。歌唱时从低声区到中声区、再从中声区到高声区,共鸣的运用方式和成分会有所不同:低声区我们胸腔共鸣的成分多一些;中声区口咽腔共鸣较明显;而高声区头腔共鸣的成分明显增多。合理的运用各个部分的共鸣,可使我们的声音安全地渡过声区的转换。应当强调的是,三个声区虽然共鸣的运用方式和成分有所不同,但三个声区则都需要混合共鸣的状态。当声区转换来到之前,要提前做好思想准备,一方面要积极有效的调节好发声器官瞬间变化的状态,同时还要把握好共鸣的平衡作用。只有把握好共鸣的平衡作用,才能安全有效地度过各个“换声”区,使声区得到统一。二、歌唱共鸣的运用(一)共鸣与呼吸歌唱共鸣不可能不先谈到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基础。良好的共鸣是具有美好声音的必要条件。共鸣腔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呼吸腔体的建立。邹本初先生在歌唱学中有关共鸣与呼吸的论述:共鸣需要腔体,所有的共鸣体都要连通一气,从心理上塑造歌唱发声状态。共鸣腔体不仅互为相通,而且,在歌唱发声时要积极而又松弛地打开。沈湘教授说:“共鸣状态和呼吸状态特别密切,好的共鸣状态就是深呼吸状态。用深呼吸的感觉把腔儿打开了等在那儿唱,好的共鸣音响就出来了。”共鸣与呼吸的关系,就如同鱼和水的关系:鱼离开了水就会干死,有了水鱼儿就变得活跃了。想让声音“水灵”,就必须像在渠里放水那样让共鸣腔体的通道产生通气的感觉,鱼在水中才能游动,声音靠着气才能流动,“以气带声”就是这个道理。(二)共鸣与声区的关系人声和所有乐器一样,?是由振源体(声带)?和几个共鸣腔组成。由于生理结构原因,?胸腔、头腔都有固定的体积和一定的形状,?这是不能改变的,?称为不可调节的共鸣腔。而口腔、咽腔、喉腔它们没有固定的容积,?其形状也是可以改变的,?称为可调节的共鸣腔。歌唱的共鸣主要是调节可调节的共鸣腔。人体的这些不可调节的共鸣体系和可调节的共鸣腔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共鸣体系。根据人声低、中、高三个不同音区,我们将声音划分为三个声区胸声区、混声区和头声区。这三个声区的形成和它们之间的区分,主要在于它们运用共鸣腔的不同。?胸声区(唱低音时)以胸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口腔共鸣次之,头腔共鸣再次之,要求声音浑厚低沉;?混声区(唱中音时)以口、咽、喉为主要共鸣腔体,同时适度配合调节胸腔共鸣与头腔共鸣,要求声音圆润流畅;头声区(唱高音时)以头腔为主要的共鸣腔体,口咽腔次之,胸腔共鸣更次之。要求声音高亢明亮。?这三个共鸣腔体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其实是一个统一的共鸣体,它们是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的。每个声区除主要共鸣腔体外,其它共鸣腔体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辅助作用。如果我们在歌唱中单纯强调头腔共鸣,忽略其它共鸣的作用,整个声音就会变得飘浮不定,空虚软弱,缺乏色彩;如果只强调口腔共鸣,声音就会与高位置挂靠不上,发散发白,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缺少竖直向上的感觉,如果口腔腔体运用不当(如压喉、压舌根等),还会出现喉音、声音挤卡等问题;同样,如果只强调胸腔共鸣,则会出现声音发暗、发哑等到现象。由此可见,歌唱时的每一个音都应该具有整体共鸣的感觉,要将三个声区天衣无缝地衔接起来,而不能让它们孤立存在。?(三)胸腔共鸣与低声区胸声区也称为低声区。它的主要共鸣腔是胸腔。唱低音时,?我们可以感觉到声流振波引起胸腔的微微振动,?这就是胸腔共鸣。我们常常会认为胸腔共鸣在较低声部时,运用的较多,实际上,在我们每个声部的所有声区都有胸腔共鸣的成份,如果没有胸腔共鸣的成份,胸不紧张,气息就无法畅流,不能产生胸部充分的振动,那么这样的声音就会比较僵硬、紧、缺乏感染力。只是低声部比高声部相对多运用一些胸腔的共鸣,比如戏剧性的女高音,想要在喉头的低声位置获得结实,丰满的声音色彩,这种低位置产生的感觉主要在咽的下面部分和胸内唱,也就是胸腔的振动共鸣。仿佛声音从胸内升起一般,但是歌唱者,又必须全加上高位置,头部共鸣与鼻腔共鸣的因素。否则声部就会听上去晦暗而偏低。在男中低音声部,如果过分强调胸腔共鸣,就会导致压喉头的现象。胸腔共鸣产生时,肺部的自我感觉应该是松弛的,气息流动的,不能过分施加压力。胸腔在唱歌时的状态也是相对放松的,不过分的挺也不过分的塌。胸腔共鸣练习的方法:在歌唱训练中,?发低音时喉结尽可能下降使它更靠近气管。一方面使声带发出的基音所形成的声流振波影响到胸腔而获得胸腔共鸣。另一方面是喉结下降后,?从喉咽腔到鼻咽腔部位的共鸣管道就会长一些,?因为发音管越长,?发出的音就越低。这样共鸣腔的共振基音和声带发出的低音基音也就能相互协调起来,?使胸腔能够发挥更好的共鸣作用。另外,?在练习低声区时要提醒歌者,不仅头声区、混声区有高位置,?胸声区同样也要有高位置。绝不能将胸声区的声音故意撑大,?唱得很沉重,?也绝不能虚着唱不敢用胸声。要防止高音冲不上去低音又下不来的问题出现,就应用头声、混声的声音位置和音量来定胸声区的声音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