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灵动颂道义——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音画赏析.doc
-
资源ID:2915685
资源大小:54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光影灵动颂道义——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音画赏析.doc
课题:光影灵动颂道义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音画赏析一、 教学背景1、教学任务分析:本课以二战题材影片与人道主义精神为主题,以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为欣赏主教材。该电影主题严肃而深沉,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能唤起对人性的内省与深思。教学要求学生从配乐、画面、摄影等多方面赏析电影丰富的表现形式,品味创作者描绘人物、突出主题的精彩手法,从而深刻理解影片传达和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2、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在高一艺术课上已经对戏剧、电影方面的知识有所涉及,并尝试了影视配音的实践活动。根据教师在课前的调查了解,我校学生对以二战为题材的影片了解不多,只是知道一些著名的电影片名和模糊的故事概况,对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而言,只有少数学生看过,并能回忆起一些印象深刻的片段,或者听到过主题音乐,但对电影中音乐与画面配合的精彩手法完全不了解二、 教学目标1、通过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片段欣赏,进一步了解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和犹太民族的悲惨命运,在体验悲伤、愤怒的情绪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人性美丑的深思,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唤起对生命的尊重、珍惜与关爱之情。2、通过对电影片段的音画赏析、为画面选配音乐、旋律学唱等活动,初步了解电影画面与电影音乐的“同步”与“对位”关系,了解电影中的现实性音乐与功能性音乐,感受比较不同的手法与效果作用,从而理解创作者的深刻寓意。3、掌握电影音画关系和电影音乐的基本常识,熟悉、识记电影中的一些经典音乐,并愿意在课外作进一步探究学习。【教学重点】通过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 “红衣女孩” 、“机枪声中的钢琴曲”、经典片段的欣赏,感受比较电影音乐与画面“同步”与“对位”两种不同的结合关系及其产生的不同效果,了解电影中现实性音乐与功能性音乐的不同作用,理解音画结合的方式为电影片段营造的艺术效果和深刻含义。【教学难点】分辨电影音乐与画面“同步”、“对位”的不同关系,以及电影中的现实性音乐与功能性音乐,通过“机枪声中的钢琴曲”片段赏析与交流活动,学会从主观与客观、群体与个人等多种角度,综合品味电影作品的音画效果。三、 教学设计思路:基本思路: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篇幅长、手法丰富、亮点多,宜采用精华片段、重点赏析的方式,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消化剧情,通过情感体验去深入思考,通过参与实践去释放压抑、抒发情感,并在获得较为深刻的体验理解基础上,尽量减轻因电影主题的关系而产生课堂气氛的严肃沉闷。根据前面的教学背景分析,我精心挑选了“红衣女孩”、“告别”、“解放”、“祭奠”等主要教材片段,并补充了“独臂老人”、“女工程师”、“小男孩”、“机枪声中钢琴曲”等课外欣赏片段,经过重新组织整合,安排如下四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浏览二战电影海报、了解一些著名的二战题材影片,比较其内容与主题角度,熟悉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故事概况与主题音乐;欣赏一组残害犹太人的镜头,了解电影的基本情节,感受纳粹的残暴和辛德勒言行的微妙转变,在内容和情绪上做好充分的铺垫。第二课时:欣赏电影中 “红衣女孩”片段,分析电影画面与音乐的关系,了解电影音乐的功能分类,并运用所学知识,赏析补充片段“机枪声中的钢琴曲”,进一步理解影片的精彩手法与深刻用意,熟悉电影中的一些经典旋律与基本音乐风格,布置课外探究作业。第三课时:欣赏电影中“告别”、“祭奠”等片段,欣赏分析电影主题曲;对比欣赏其他二战题材影片片段与音乐,准备探究作业的交流。第四课时:学生课外探究的交流展示。本课时为第二课时。在欣赏“红衣女孩”的片段中,设计为默片选择配乐,配唱旋律的活动,在了解电影画面的色彩对比手法、熟悉更多电影经典配乐的基础上,理解电影音画的不同关系与作用,体会、比较音乐对画面群体描绘或个别描绘的不同烘托效果。在赏析“机枪声中的钢琴曲”片段的交流活动中,结合片中人物身份和音乐作者的争议,设计讨论议题,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电影音画与电影音乐功能常识,综合品味分析;同时教师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学生演绎片段中的相关音乐,引导他们比较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所蕴含的不同人性关系,从而进一步理解创作者在选曲上的深刻用意。四、 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流程】情景创设视听渲染复习回顾新课介绍综合赏析欣赏思考分析比较体验表现常识小结实践探究欣赏体验交流讨论补充赏析作业布置激发体验感知理解运用推广【活动设计】:活动一:为“红衣女孩(一)”默片片段选择配乐活动目标 :1、通过默片片段的欣赏,观察电影画面色彩的对比,了解在场景描绘中突出个别人物的手法2、通过片中3首歌曲的欣赏,感受比较不同的人声音色和音乐情绪对画面的烘托作用,了解音乐与画面的“同步”、“对位”关系,熟悉影片中的一些经典旋律。3、通过学唱犹太童谣的旋律,抒发体验音乐情绪,在音画结合的再次片段欣赏中,了解电影中功能性音乐的作用,初步了解犹太音乐的基本风格。学生活动教师指导要点欣赏默片片段,想象背景音乐观察电影拍摄的主客观角度,思考怎样用画面与音乐来突出个别人物形象欣赏3首片中歌曲,选择配乐比较歌曲的人声音色与情绪不同学唱犹太童谣,分析犹太音乐的基本情绪风格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音画结合再次欣赏片段,并跟唱旋律。感受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创作者的叙述立场和主人公的心情活动二:赏析“机枪声中的钢琴曲”片段中的音画关系与音乐功能,分小组讨论交流欣赏提示:1、 该片段中的钢琴曲是由谁演奏的?你如何理解片中这个情节的设计?它表现了什么?2、 片段中两位士兵在争论什么?你的答案是什么?创作者安排这个细节的用意是什么?学生活动教师指导要点根据活动要求,欣赏“钢琴曲”片段,分小组讨论提示学生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去理解体验各组代表交流讨论结果补充介绍相关影评资料和其他片段对比欣赏莫扎特与巴赫的钢琴曲片段,分辨音乐的不同风格分析两者音乐的声部关系,介绍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不同人文内涵五、 学习器材和资源准备【器材】钢琴、电子琴、电脑、音响【资源】多媒体课件,电影碟片,电影评论摘录、电影音乐专辑六、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活动意图说明欣赏一组电影剧照回顾电影情节,感受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概括电影主要表现手法,介绍新课内容,进一步赏析复习导入、情绪铺垫红衣女孩(一)默片欣赏观察电影中色彩对比与作用,想象背景音乐的情绪提示电影表现手法,观察电影拍摄的主客观角度进一步了解电影在场景描绘中突出个别人物的表现手法欣赏一组电影配乐(3首歌曲)交流讨论,为默片选择配乐提示比较音乐的情绪与人声音色,思考如何用音乐烘托红衣女孩的形象感受比较不同音乐对画面的烘托效果与表现手法欣赏犹太童谣学唱旋律,感受音乐的情绪,示范演奏和演唱,带领学生体验圣洁而又伤感的情绪熟悉电影中的经典旋律与犹太音乐的基本风格音画结合,再次欣赏片段欣赏并跟唱,体验感受音乐与画面的关系,思考电影音乐的分类与作用提示思考片段中音乐所表达的主人公心情,以及叙述者的立场,并带领学生边看边唱音画结合、综合品味,理解音乐与画面的“同步”“对位”关系,了解电影功能性音乐的作用欣赏红衣女孩(二)片段继续体会电影中的音画关系,感受主人公的情绪变化介绍片中场景与音乐,提示观察音乐的群体描绘与烘托作用进一步理解电影中的音画关系与功能性音乐的作用艺术常识认知、归纳电影音画关系与电影音乐功能归纳电影音画关系,小结功能性音乐的作用电影音画常识的初步概括机枪声中的钢琴曲片段赏析综合品味,分组讨论电影中的音画关系与音乐功能欣赏指引与提示,人物身份与音乐出处的争议巩固运用所学电影音画常识,综合分析,深刻理解电影手法的寓意交流讨论学生小组代表交流补充介绍相关影评资料和其他电影片段,即兴点评,参与讨论激发探究兴趣,巩固、提升所学知识对比欣赏莫扎特与巴赫的钢琴曲片段,分辨两者音乐的不同风格,体会创作者细节处理与音乐选择的别具匠心示范演奏,分析两者音乐的声部关系,介绍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不同特点挖掘音乐作品的人文内涵,品味其赋予电影的深刻寓意艺术常识共同归纳小结电影音画关系和电影音乐功能继续归纳电影音画关系、小结电影中现实性音乐的功能电影画面、电影音乐常识的进一步小结课外探究作业的布置了解活动内容要求说明活动内容与要求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电影常识,运用到课外学习中。七、 学习训练:1、课堂实践活动:赏析“机枪声中的钢琴曲”片段中的音画关系与音乐功能,分小组讨论交流2、课外探究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对本课主题进行进一步探究(1)利用休息时间,自行完整欣赏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向大家介绍一个令你印象深刻的片段,运用本课所用的知识,分析其中的表现手法(2)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本片配乐者约翰威廉姆斯的资料,了解他的电影音乐创作,向大家推荐一段你喜欢的电影配乐(3)关注二战题材的电影,查找其他相关电影的信息资料,欣赏与比较它们与辛德勒的名单在表现手法与内容角度上的不同八、教学反思1、 片段“机枪声中的钢琴曲”为教师自选材料,其音乐与画面的关系与“红衣女孩”片段相比,更为复杂立体,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纳粹、犹太人、客观情节描写、主观细节设计等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去深入分析和理解。2、 影片中的争议话题和为默片片段选配音乐的两个活动,确实引起学生对电影更细致积极的观察和讨论;同时,教师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巴赫与莫扎特音乐、进行现场示范,也让学生分辨出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不同,从而挖掘两者不同的人文内涵,体会创作者的别具匠心。3、 鉴于电影主题的严肃基调,在话题争议中,教师可补充介绍电影中一些幽默性的细节描写片段,如“招聘打字员”或“会见陌生女子”,以此回答学生的不同猜测,使学生理解影片真实客观地描绘人性的可贵之处,并为课堂增添一些活泼的气氛。 九、板书设计(见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