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经济学信用资本理论.ppt
第三章 信用资本理论,3.1 信用资本的形成 一、信用资本是对人的信任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1.交易费用理论概要信用资本是把对人的信任当做一种经济资源来运用,是市场交易费用降低的产物。著名经济学家科斯于1937年发表了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首次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科斯认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但又可相互替代的交易体制,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取决于交易费用。当企业通过内化市场交易而减少的边际交易费用等于因规模扩大而增加的边际管理费用时,企业停止增长,达到规模均衡。,20世纪七八十年代,威廉姆森进一步发展了交易费用理论。他从“经济人”假设出发,认为由于受到信息传播效率和信息接受能力等诸多因素制约,人不可能是永远完全理性的,而只能是有限理性,并具有明显的机会主义行为动机。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动机直接影响了市场的效率。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动机影响了市场效率,增加了交易费用。市场上交易的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是否诚实,都不敢轻率地根据对方提供的信息做出决定。不确定性是交易费用提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契约不可能详尽规定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双方应尽的责任,机会主义行为就会使交易一方利益受损。,2.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认识信用资本 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看,信用资本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加深、资源利用程度不断提高的必然产物。信用资本是对市场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后,在市场主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尽管市场主体都是有限理性,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对未来面临着不确定性,但他同样会考虑到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均衡,尤其是一个准备长期经营的微观经济个体,他将更多地立足于自己的长远经济利益而非当前利益作出交易行为、履约决策。,在这种追求良好信誉的机制作用下,微观市场主体的信用声誉成为决定其商业化地位和交易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并通过高度量化了的信用等级划分和评定以及企业信用等级对其商业活动的重大影响来体现。信用等级高的微观经济个体在社会交易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相应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反之,信用等级低下的微观经济个体将发现其很难被交易对方接受,或要付出更多的交易成本。这样,微观市场主体面临的高交易费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降低和克服。,由企业本身去搜集、整理、判断众多交易对象的履约信息、诚信状况和商誉,所花费的管理费用是相当高的,但所获取的收益却不能补偿所花费的费用,因而对企业是不足取的。显然,为了获取预期的收益,而支付一定的成本去了解交易对象是否可信和授信额度多大就显得很有必要。成立经营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机构,专门从事搜集各市场主体的履约记录、诚信状况和商誉评价,既为企业提供减少交易对象的机会主义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又能为自己提供相应的利润。,在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的双重作用下,从事信用信息服务的专业机构和专门行业,即征信评信机构和行业就形成了。这种征信评信的客观结果已成为市场主体是否能够获得别人的信任、能够获得别人多大程度的信任的重要指标,高信用评分可以获取更高的授信,低信用则得到更低的授信,甚至得不到授信。在这里,对人的信任作为信用的实质,显然具有了经济价值,能够为企业、为社会、为个人带来应有的经济利益,成为了一种资本化的信用信用资本。,二、信用资本是制度变迁演进所内生的一项制度安排信用资本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综合的长期演进过程。制度变迁理论将制度视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研究了信用资本与社会信用体系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制度的变迁演进来说明信用资本的形成发展。1.制度变迁理论概要新制度经济学就是利用正统经济理论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去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所谓制度,在新制度学者看来,是一种“社会游戏规则”、一种“人类设定来限制他们的行为互动的局限条件”。这些局限条件构成了人们在社会经济交换过程中的激励与约束的动机。,从制度的构成或结构的角度来看,新制度经济学则分析认为,制度提供的管束人的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由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政策法规、个别契约等)、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和实施机制所构成,这三个部分是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制度可以通过确定的规则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每个人对其他人的行为反应都能做出准确的预见;制度可以通过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来影响市场运作,决定市场配置机制的效率。可以说,制度的作用在经济运行中无处不在,有效的制度安排提供了一种激励机制,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经济发展活动的一部分,使经济发展的愿望变成现实。,2.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是各种与信用相关的社会力量(个人、企业、机构和政府)和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的复杂体系,既包括正式规则,又包括非正式规则,还包括实施机制。其中保障人们信用活动顺利有序进行的信用制度结构,既包括正式规则,即法律明文规定或经济生活中自发形成并得到法律默认的各种授信制度,如银行贷款制度、信托投资制度等等;也包括非正式规则,即为授信双方或多方所默认的遵守契约、履行契约等不言自明的认识;还要包括实施机制,即由法律或契约规定的各种授信制度的贯彻方式和对失信行为的惩罚。,3.社会信用体系催生了信用资本信用资本的产生、发展、变化实际上是一种制度变迁的结果,是规范人们信用活动的制度体系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催生出来的结果。在信用体系制度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中,正式规则的变迁和演进最为活跃,它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相对来说,实施机制的变迁总是落后于正式规则:必须等到一项(通常来说)在经济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授信制度得到一段时期的试验和完善以后,比较合理的实施方法才能逐渐形成,对违反该制度应如何惩罚也才能得到社会共识。而非正式规则的演变则更在这之后:只有当一项授信制度经过一段相当长时期的实施之后,关于该制度的认识和由此产生的自觉遵守该制度隐含的行为准则的社会共识才有可能逐渐形成,并逐渐替代不合时宜的基于旧制度安排的社会共识,从而完成观念上的变迁。,总而言之,信用体系中正式规则的变迁倾向于强制性和突变性,非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的演变则更倾向于诱致性和渐进性,而整体信用制度变迁的完成则有待于这三部分演变的完成。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促使对人的信任越来越受重视,使征信制度的发展具有了内在的需求,使诚信外化为一种可测量的市场行为,同时又内化为必须遵循的经营理念,最终使对人的信任这种蕴含在市场主体身上的经济价值向资本转化,成为一种值得重视的经济资源信用资本。,三、信用资本是人的信用信息状况累积的外部表现 1.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概要一般认为,博弈论始于1944年。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和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合作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概括了经济主体的典型行为特征,提出了策略型与广义型(扩展型)等基本的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博弈论大厦的基石,也标志着经济博弈论的创立。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John Nash)、泽尔腾(ReinhardSelten)、海萨尼(John Harsanyi)在非合作博弈方面的贡献进一步增加了博弈论的适用范围和预测能力。,2005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的罗伯特奥曼(Robert J.Aumann)和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托马斯谢林(Thomas C.Schelling),以表彰他们“通过博弈论分析,促进了人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信息经济学主要是指对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它包括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市场参与者的经济关系,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信息学与经济学交叉结合等方面的研究。,一个完整博弈(game)包括以下几项基本要素:(1)博弈的参加者(player)。也称博弈方或局中人,是指博弈中能独立决策、独立行动并承担决策结果的个人或组织,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只要能独立决策和行动,都可视为一个博弈方。(2)战略(策略)空间(strategy game),是指参与者的各种可选战略所构成的集合。(3)得益(payoff)。也称支付,是指博弈方战略实施后的结果,有关得益的信息是促使博弈方选择某种战略的关键参考值,理性的博弈方总是选择能使自己获得最大得益的战略。博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不同的类型:(1)根据博弈过程方面的差异可分为静态博弈、动态博弈和重复博弈。在静态博弈中,任何参与者都不可能观察到对方所选择的行动或战略,而完全根据自己对对方的估计和每一种战略格局下自己的得益情况来决策;,如果各博弈方不是同时决策,而是先后、依次决策、行动,而且后选择行动的博弈方在自己选择和行动前可以看到其他博弈方的选择、行动,这种博弈称为动态博弈;而所谓重复博弈实际上就是同一个博弈反复进行所构成的博弈过程。(2)根据博弈中不同信息结构的划分。首先,将各博弈方都完全了解所有博弈方各种情况下得益的博弈称为“完全信息博弈”,而将至少部分博弈方不完全了解其他博弈方得益情况的博弈称为“不完全信息博弈”;其次,在动态博弈中,某博弈方轮到行动时对博弈的进程完全了解则称为其具有“完美信息”,如果动态博弈的所有博弈方都有完美信息,则称为“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否则就是“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信息经济学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双方之间的信息一般都是非对称的。非对称信息是指当事人双方都有一些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私人信息,比如,买卖双方进行交易,卖方知道产品的成本、质量,但不知道买方愿意支付的价格,而买方正好相反。信息经济学中把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称为“代理人”,把拥有较少信息的另一方称为“委托人”。非对称信息对当事人双方的市场行为甚至市场运行效率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方面,有关信息在当事人双方之间非对称分布,将使双方交易发生困难,甚至停止交易,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另一方面,非对称信息导致交易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在建立委托代理人关系之前,代理人利用私人信息优势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合同,委托人则由于信息劣势而处于对自己不利的选择位置上,所以逆向选择属于“事前”信息非对称范畴。道德风险是指在签订委托代理合同之后,掌握某种私人信息的代理人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效用的行为,可见道德风险属于“事后”信息非对称范畴。信息经济学认为,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具有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完美地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主要策略就是双方制定合理有效的委托代理合同,并且委托人要设计出激励相容约束的激励机制,诱使代理人采取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经典案例介绍(1)囚徒的困境(prisoners dilemma)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若二人都保持沉默(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得益矩阵为 对甲:(0.5,0.5)(0,10)(10,0)(2,2)对乙:(0.5,0.5)(10,0)(0,10)(2,2),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认罪。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2年。囚徒的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了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显然不是顾及团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解决方案。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半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2年的情况较佳。但根据以上假设,二人均为理性的个人,且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这就是“困境”所在。例子漂亮地证明了:非零和博弈中,帕累托最优和纳什均衡是相冲突的。,(2)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 Lemons)阿克罗夫在其1970年发表的柠檬市场: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中举了一个二手车市场的案例。该论文也摘取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与其他两位经济学家一起奠定了“非对称信息学”的基础。该论文曾经因为被认为“肤浅”,先后遭到三家权威的经济学刊物拒绝。几经周折,该论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结果立刻引起巨大反响。柠檬市场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也称次品市场,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和不存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柠檬市场效应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市场失败。,假设市场中好车与坏车并存,每100辆二手车中有50辆质量较好的、50辆质量较差,质量较好的车在市场中的价值是30万元,质量较差的价值10万元(尽管经过维修、换新后)。二手车市场的特性是卖方(经销商或原车主)知道自己的车是好车或坏车,但买方在买卖交易时无法分辨。在买方无法确知车子的好坏时,聪明的卖方知道,无论自己手中的车是好车还是坏车,宣称自己的车是为“好车”一定是最好的策略(反正买方无法分辨)。道德风险而聪明的买方也知道,他买的车有一半几率是好车、有一半几率是坏车,因此最高只愿出价20万元(20=10*1/2+30*1/2)买车。此时市场拥有的好车的原车主开始惜售,一台30万元的好车却只能卖到20万元,有一些车主宁愿留下自用,亦不愿忍痛割爱,因此好车逐渐退出市场。,当部分好车退出市场时,情况变得更糟。举例而言,当市场中的好、坏车比例由1:1降到1:3时,消费者此时只愿花15万元(10*3/4+30*1/4)买车。车市中成交价降低迫使更多的好车车主退出买卖,到最后,车市中只剩下坏车在交易,买卖双方有一方信息不完全,因而形成了一种市场的无效率性(好车全部退出市场),二手车市场完全失败。逆向选择“劣币驱逐良币”是柠檬市场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柠檬市场这个概念对股票市场也是受用的。总之,在许多的市场领域,只要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就会形成次品市场,从而使得次品驱逐优品,达到次品充斥整个市场。,2.信用信息状况决定了交易主体之间的博弈结果市场经济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体系,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他们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一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而且也取决于他方的行为,即各市场主体间存在一种博弈关系。信用关系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根本的经济关系,也是一种博弈关系,信用交易主体间的行为是一种博弈行为。,在博弈过程中,信用交易各方都是始终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经济人”,然而在信息不完全或非对称的条件下博弈双方都是有限理性的,他们不可能处理好其分工和合作的关系。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往往是不会自动选择合作的,如借款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道德风险)、银行“惜贷”现象(逆向选择),其根源在于博弈双方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导致当事人对对方行为没有稳定的预期,这也正是“囚徒”的困惑所在。,3.改进信用信息状况是是经济交易持续进行的前提从市场看,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竞争双方之间属信用关系,而且双方之间的信息一般都是不对称的。只有依靠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信用交易当事人双方之间提供一种稳定的预期,并且提供一种信用行为框架。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只有稳定可靠的社会信用体系才能改进竞争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推动双方凭信用关系开展的经济交易能够持续、顺畅运行下去。,社会信用体系规范信用行为、促进信用交易发展的着力点只能是从事信用交易的微观市场主体,即将微观市场主体变得既要守信,又要可信,还要能够征信评信。在此,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状况已经被赋予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市场主体投资活动的成本收益,因而形成了信用资本。总之,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社会信用体系的存在和有效运转是信用资本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状况资源化、市场化、商业化、价格化的直接推动力。,3.2 信用资本的内涵 一、信用资本是对人的信任的资本化信用是获得信任的资本。这种资本由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构成。获得信任的标志或结果就是获得社会交往、达成信用交易。信用是资本,是一种财富,可交易、可度量、可管理,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时间价值。信用资本其实是对“人”的信任的资本化。我们将信用资本定义为:信用资本是信用本身蕴含的价值,尤其是信用所蕴含的对人(自然人和法人)的信任这种经济价值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拥有这种信用的市场主体带来经济收益的一种经济价值。,信用资本以诚实守信的素质为基础,在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活动中表现为承诺践约的能力。信用资本的持有者是各种各类的经济与社会主体,政府、企业、自然人都是信用这种资本的拥有者,只是每个主体拥有这种资本的多少不同。在现代信用经济中,社会与市场既按传统的真实资本配置资源,又按这种信用资本配置资源,以达到资源配置公平、有效的最优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信用已经成为一种生产要素,与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共同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持续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形成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二、信任是构成信用资本的核心要素信用资本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是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实质还是一种信用关系,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易,更不会有市场经济。信用资本是对物的信任和对人的信任的有机统一,经济运行不仅是与人无关的各种信用工具的抽象流转过程,而且是市场主体的具体的信用交易行为,不仅表现为货币等有形财富的积累,而且表现为信用资本等无形资产的积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信任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价格(市场)与权威(国家)两极之间,还存在着化解冲突和促成合作的信任(人际网络)机制,信任(人际网络)与价格(市场)和权威(国家)一起,共同构成了保障社会有效运行,促进经济繁荣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三大机制。,在经济学(包括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框架中,通过信任,微观层面上的个体理性、个体行为和个人利益,与宏观层面上的社会理性、集体选择和社会利益实现理论上的统一。信任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内生变量,其经济价值在微观层面上体现为经济交易的润滑剂和降低经济交易成本,在宏观层面上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发展水平。信任的这种价值必须要在经济交易关系中形成、发展,并对信用经济交易活动发挥持续作用,信任的这种经济价值在经济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信用资本。,3.3 信用资本的构成要素 一、信用资本的横向构成要素信用资本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三个方面,即信用资本的主体、信用资本的载体和信用资本的制度规则。信用资本的主体是指处于经济社会交易过程中的市场主体。信用资本的载体反映信用资本大小、特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市场主体征信评信的结果,主要包括对个人的信用评分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征信评信形式。信用资本的制度规则是指约束信用资本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一系列制度、贯例或规则,主要包括影响信用资本的特定的制度环境、一定的制度结构和具体的制度安排三个层次。在一定程度上,信用资本是制度规则发展变化的产物。,信用资本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信誉和资信。信誉是信用的社会价值,它的形成必须以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偿债意愿)和如期履约的经济能力为条件。信用的外部表现则是资信,即具有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加上实践承诺的记录,才能证明其具有如期履约的能力。这既是资信评级的基本原理,又是衡量信用资本的一种重要方式。,二、信用资本的纵向构成要素信用是一种资本,这种资本的纵向构成包括三部分内容,即诚信资本、合规资本、践约资本。1.一维信用诚信资本一维信用是获得一般信任的基础资本,表现为信用主体的基本诚信素质,涉及信用主体的道德文化理念、精神素养、行为准则等内容,体现的是信用主体的信用意识与价值取向。随着社会发展,一维信用这种潜规则逐渐外化为全社会对交往环境的共同要求。一维信用形成社会环境,体现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水平。当一维信用这种潜规则逐渐固化,成为某一群体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准则,就形成社会文化,成为一种历史的、社会的现象,象征着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2.二维信用合规资本二维信用是获得管理者信任的社会资本,表现为信用主体在社会活动中遵守社会行政管理规定、行业规则、民间惯例的水平与能力,涉及信用主体的一般社会活动。与一维信用不同,二维信用具体明确的行政监管规定、行业行规要求、社会管理制度规定等,是一种硬性约束,是明确的社会规则,是把一维信用中已形成的、被民间公认的潜规则上升成明规则,落实成社会管理规定。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这些硬性的约束规则和社会规范即成为信用法律法规的立法精神和立法原则,通过国家意志上升为法律法规。二维信用水平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信用成熟度的象征。,3.三维信用-践约资本三维信用是获得交易对手信任的经济资本,表现为信用主体在信用交易活动中遵守交易规则的能力,主要是成交能力与履约能力,它影响经济交易秩序与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仍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等价交换。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交易环境,经济主体都渴望、也应该在平等的前提下公平交易。任何违背诚信践约原则的人、事、机构,都会被记录,被披露。任何人、任何机构,都可以拒绝与这个不平等、不守信的人或机构发生交易。这就要求社会建立有效的信用制度。三维信用水平已成为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经济管理水平与成熟度的标志。,3.4 信用资本与实体资本信用是一种资本。在现代社会中,资本是人们拥有的各种各样财富的总和。信用是新被确认的财富,是资本的新生构成。信用作为资本存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从自然资源为主导向知识智慧为主导转变的标志。一、信用资本与实体资本的联系实物财富:土地、房屋、劳动力等非实物财富:知识、信息、服务、信用等信用作为一种虚拟资本,是以信用主体的实体资本为基础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一方面,信用主体若没有自身实体资本的支持,很难获得他人信任,拥有信用虚拟资本。从这个角度说,信用主体所拥有的实体资本的大小,可能直接决定或影响其信用虚拟资本的多少。2.另一方面,信用虚拟资本的价值最终将通过实体资本的增长而体现出来。信用是虚拟资本,它自身不能创造实际价值,信用主体只有把自身的信用虚拟资本附加在实体资本中、体现在社会活动中、植入实际的经济交易里,才能实现信用虚拟资本的价值。,二、信用资本独立于实体资本 1.信用虚拟资本有自己独立的范畴信用主体的诚信资本与合规资本活动所涉及的范围,是诚信道德、文化理念、精神及在社会活动中遵守社会管理的行为。从微观上说,这是信用主体的信用资本水平,从宏观上说,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用资本的社会发达程度,具体体现在社会综合信用文化与环境。这些是超越了实体资本的。,2.信用虚拟资本有自己独立的运行规律诚信资本、合规资本、践约资本的运行规律主要涉及人类文明与进步、社会制度与管理水平、信用交易规模与规则,这些均与信用主体的心理、行为、水平有关,任何实体资本的运行规律,如价值运动与价格波动理论,都不能描述微观信用主体的特征与宏观信用环境与秩序的影响因素。不同于实体经济中的物流、资金流和劳动力的流动规则,信用有自己的运动规律。,3.5 信用资本的特性信用资本不仅具有资本的一般特点,即为市场主体带来经济收益外,而且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无形性信用资源一旦投入到经济运行当中去,就转化为资本。但从形式上看,信用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不具备物质形态,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通过一定的方式取得与有形资本一样的功能。二、循环性信用资本对于市场主体来讲具有循环使用的价值。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会通过征信评信活动客观、全面地反映出来,成为受信授信的重要依据,从而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主体行为产生深刻影响。,某个交易主体越讲信用,其信用就越高,信用资本就越多,这就形成信用资本的正向循环;反之,交易主体越不讲信用,其信用就越低,信用资本就越少,这就形成信用资本的逆向循环。三、风险性信用资本是高风险资本,这主要源于信用的实质,即信用是一种资本,更是一种虚拟资本。人们在社会交往、信用交易中建立起了信用,并发挥信用资本的作用,实现其信用资本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交往的双方要不断认识对方是否有信用资本,其信用资本价值有多大,应该与他交往到什么程度。因信息不对称、信用主体掩盖不利的信用信息,会影响我们的判断,风险就出现了。有时因我们对信用信息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分析技术和信息管理水平还不够,不能准确地量化或科学地判断对方的诚信度及信用价值,风险性就会显现。,一般而言,社会信用活动通常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属于经济活动的信用行为。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下的信用行为必然包括两个重要的环节,即承诺与兑现。承诺在先,履约兑现在后。这实际上属于契约行为,是一种制度安排。只有经过全部的交易活动完成以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能知道是否兑现以及兑现的程度,才能了解信用活动的具体结果。正是因为信用具有这个时间间隔性,才使得信用活动天然具有风险性。正是基于此,信用管理行业蓬勃发展,信用管理、征信与信用记录、资信评估、信用风险测量、信用风险防范等新型信用管理活动应运而生。,一类属于非经济活动的信用行为。这类信用行为以文化、道德、传统、惯例等作为基本前提,诚实守信是核心内容,不用具体约定,可以没有任何契约,但是大家都知道应该怎样去做,怎样才算是有信用。这类的信用行为没有具体的时间要求和界限,它时时刻刻地约束一切机构与自然人,它需要时间的检验,并且时间间隔可长可短。这种约束与随时可能发生的检验,是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的基本保障。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实质就是信用风险累积导致的信用危机,信用危机的实质就是信用资本被高估信用资本膨胀信用资本价值回归。,四、外部性信用资本不仅会对拥有资本的一方产生后果,还会给他人(外部)带来效应。上个世纪末,我国国有企业“三角债”现象十分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用资本缺失所造成的负外部性影响。,3.6 信用资本的主要发展形式对人的信任,逐步形成了人的信用资本。信用资本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信任本身的形成和发展,信用资本的表现形式也相应地取决于信任的表现方式。一、信任的来源决定了信用资本的主要形式按照经验信任、特征信任和制度信任的信任来源划分,信用资本也分别具有与之对应的表现形式。经验信任的基础是过去长期的交往和交易,即通过长期交住,双方有了相互了解,从而建立起的信任关系。特征信任来源于群体及群体规范,这个群体可以是某个家族、某种宗教,或者某个特定的社会团体。制度信任来源于对制度的信赖。,二、信任的发展使体现信用资本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信任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两个人之间信任即人际间信任的发展,第二阶段为超越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陌生人之间信任的发展。1.人际间信任人际间信任的发展又可分为权衡信任、信息信任和转移信任三个不同的阶段。在权衡信任阶段,即交易的开始阶段,信任资本经常是以威慑和权衡得失为基础的,即人们首先在权衡对方是否可信,是否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在信息信任阶段,随着交易(交往)的持续进行,掌握对方的信息越来越多,对对方行为就有了预测的依据,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的风险就会不断降低,信用资本的收益就会逐步增加,形成累积效应。,转移信任阶段以上述两种信任为基础,由于对某人非常信任,虽然你从来没有与第三人有过任何交往,那么他对第三人的评价就成了你是否信任第三人的依据。你的信任就会向第三人转移,从而降低你们之间的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2.陌生人信任陌生人之间信任的发展包含了对陌生人的信任和对制度的信任两个阶段,信用资本在这个阶段也得到了比较固定、规范的表现形式。当人们对一个从未谋面的人有了足够的信息时,就会对他产生一定程度的信任。这些信息来自于熟人的介绍、推荐,或者来自于该人在社会中的信誉,或者来自于他所属团体,如属于同一学校、同一单位和同一国家等。,制度信任是更广泛的信任,是更高层次的信任,对于经济的正常运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制度的建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信任变得简单易得,更有利于交易的进行与经济的顺利运转。,去大明湖划船,管理员为什么不必担心你把船偷走?,健身俱乐部、游泳馆的衣柜锁为什么常年不换也不丢?,银行为什么会给素不相识的你贷款,供你买房买车?让你刷卡套现的利率为何相当高?,火车站、汽车站和旅游景点附近的饭店、小卖部为何宰你没商量?,常驻人口的居民小区里面的饭店餐馆为何都质优价廉?,陌生人向你借手机用,你会借给他么?而你为什么会放心的把手机交给售后服务的人员检修?,从人际间的信任向陌生人之间信任的发展,既是信任本身发展阶段的一大突破,又是信用资本取得新的表现形式的分界线。在这一阶段,以“征信评信授信受信”为核心的社会信用体系成熟后,使信用资本取得了货币化的表现形式和相应的价值增值。,3.7 信用资本的重要意义 一、信用资本是资源配置的新方式我国现存四种主要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权力机制为基础;公共权力的私有化、市场化;政府调控性的、指向弱势群体的再分配。信用资本很好地解决了原有资源配置方式带来的弊端。在信用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的领域不仅要包括自然资源,还要涉及社会人文资源,主要运用的方式与配置的依据不仅要有实体资本,还要有信用资本。,信用资本解决了没有统一、社会公认的手段配置社会人文资源的问题,丰富和扩大了社会资源配置的领域与手段;补充和调节了仅以实体资本配置资源的不足与漏洞。作为资源配置的新依据,信用资本比实体资本来得更直接,有时甚至能发挥一票否决的作用。没有信用,就没有一切。从实质上看,这是虚拟资本的积极作用,毫无疑问,信用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社会进步与经济的健康发展。,二、信用资本体现社会公平信用资本作为一种手段使人们能够参与社会资源配置,这实际上体现一种社会公平。信用可以与土地、资金、房屋、劳动力一样,作为人们的财富象征,在市场上获取参与交易的机会。信用经济是以人为本配置社会财富与资源,特别是可以提高平民参与社会财富与资源配置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消除贫富差距,弱化社会矛盾,提高社会综合福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样的环境中,“不以出身论英雄”,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局面将被打破。穷人照样可以通过不断积累自身的信用财富,获得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必需的资源,实现心中的梦想。整个社会也向着更加和谐、公平、人性化的方向迈进。,3.8 信用资本需要社会管理:信用制度与政府信用监管 一、信用资本的均衡信用资本与自然资本有一定的均衡关系,就像虚拟资本与实物资本均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均衡一样。立足微观层面,从信用主体的角度看,每一个信用主体都会尽力使自己的信用资本最大化;立足宏观层面,从社会角度来看,所有信用主体生产制造的信用资本,不一定是最合理化、最高质量化的,甚至可能是劣质的、泛滥的,这种情况就是全社会的信用资本过度,信用交易过度。,如果信用资本无限度的扩大规模,远远超过支配自然资本所需要的上限,那么也会带来信用资本的贬值,不仅不能提高自然资本的配置效率,反而有可能引发严重的资源配置失衡和信用危机。本次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信用主体实现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信用资本总规模超越了社会的承受底线;信用衍生工具实现了无限交易,但是打破了信用资本与自然资本之间本应具有的平衡,信用资本本身以及信用资本与自然资本之间的矛盾激化,所以整个社会的信用资本基础轰然倒塌,引发危机。,二、信用资本需要社会管理我们需要社会管理来平衡信用资本供求矛盾,控制信用资本规模的扩张,将其稳定在合理的区间之内,维持信用资本自身的均衡状态。而且,实践证明,信用主体为了使自己的短期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忽视诚信道德、甚至制造各种假的资质证明伪装诚信。如果信用评价结果与信用主体的真实情况恰恰相反,不但不能客观反映信用主体的信用资本价值,而且还容易造成一种假象和误导。因此我们需要政府来监督和管理,实施信用资本的价值评价、信用信息的归集和更新、信用奖惩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信用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以保证社会健康发展、实现公平、和谐与稳定。,所有的管理措施,都包含在社会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中。,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