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中国史学史.ppt

    • 资源ID:2911224       资源大小:1.02MB        全文页数:15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史学史.ppt

    一、中国史学史概念与内容二、中国史学史发展历程三、中国史学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四、中国史学史学习意义与方法重点:史学史研究的内容、趋势难点:史学史学科发展与史学的关系,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史,(一)史学史概念,史学史是研究历史学发生、发展的历程和各个时期史学活动的学科。它以历史学自身为研究对象,考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史官、史家、史馆或学派的史学活动及对后世的影响。,中国史学史,一、中国史学史概念与内容,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史,(二)史学史主要内容,包括史家、史官、史著、史观、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史学评论、历史文学、社会背景、历史影响等研究修史者如何运用史料,秉持某种史观,采用某种体裁、体例(史体),发表某种见解(史论),应用某些方法(史法),采取某些表达形式(史文)编撰史籍,时代背景与后世影响等。,中国史学史,(三)史学史主要任务,1.研究历史学科演进过程。2.揭示史学发展的特征与规律。3.整理史学遗产,完善史学理论。4.瞻望史学未来发展走向。,中国史学史,(一)传统史学史,1.先秦:开端(上、下)2.秦汉:成型(上、下)3.魏晋南北朝:发展4.隋唐五代:成熟5.宋辽金元:繁盛6.明清:总结,二、中国史学史发展历程,(二)近现代史学史,1.近代(18401919)2.现代(19191949),1.194919662.196619773.1977如今,(三)当代史学史,近现代史学的基本特征,1.传统史学在延续中趋于瓦解。2.文化思潮的冲击催生新史学。3.西学东渐下新旧史学初步交锋。4.致用史学与批判史学互相影响。,传统史学的基本特征,1.功用趋于政治化。2.思想日益伦理化。3.皇家修史制度化。4.史籍形式多样化。,当代史学的基本特征,1.一元化与多元化并存。2.西学化与本土化互动。3.思想性与学术性交替。,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史学史发展趋势,1.寻求新史学与传统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创新。2.二十世纪史学升温,继续保持研究热点。3.分支学科的建设仍然有待强化、发展。4.史学史研究范围在扩大,新领域有待开拓。,中国史学史,(二)中国史学史学发展瞻望,1.进一步扩展研究内容。2.更加关注现实史学的发展。3.加强中国史学史研究机构和队伍的建设。4.在历史学专业范围内普及中国史学史教学。5.继续保持严谨扎实的学风。,(一)学习意义,1.有利于梳理史学、史学史学科的发展;2.有利于发展和完善中国史学理论体系;3.有利于加深对史学活动的认知、理解;4.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发扬史学遗产与精神;5.有利于更好地为当前文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中国史学史,四、中国史学史的学习意义与方法,1.历史主义与逻辑主义相结合:2.跨学科理论与扎实史料相结合;3.古今贯通、中外比较;4.史家经验与个人体验相结合,(二)学习方法,专题讨论,专题1:中国史学史发展历程的动态变化。专题2:四史、二通与史学史精神遗产。专题3:中国史学史中的经史关系讨论。专题4:中国史学史发展中贯穿的主要线索。专题5:如何评价传统史学与新史学。专题6:中外史学史发展的异同对比。,中国史学史,第一章 先秦史学史,第一节 传说时代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第四节 六艺、子学与先秦史学史重点:传统史学观念与史著体例的萌发 难点:先秦丰富的史学精神遗产,中国史学史,一、出土文献与夏商周史学,甲骨文内容:商代国家制度、农事畜牧、天文历法、战争田猎、神祖祭祀、王朝世系、年成。具备了历史记事的雏形。体例:在记事上,过于简略。记载时间不清楚,有的只记日而无年月,记时在开关用干支记日,末尾记月,然后再记年。,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史学,金文内容:以王臣庆赏、贵族纠纷、财产关系为主,涉及到征伐、俘获、赐臣仆、赐土地、赐车马旗服彝器、赐金贝等。体例:分记言、记事。前者宗周钟、散氏盘等;后者如大克鼎、毛公鼎、大盂鼎等。,金文相比甲骨文的进步之处,1.无贞卜的色彩;2.官方档案文书的作用更加突出;3体例与内容上包含较为明显的历史意识,如结尾常有“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字样。4.记载的文字明显增多,反映出历史记载由简至繁的大致发展历程。,中国史学史,二、传世文献与夏商周史学,尚书(今文28篇)背景:上古三代史官记录,后经孔子等人的整理,成书于战国中晚期,后又有古文、伪古文等不同版本。内容:上古虞、夏、商、周史官书。体例:典、谟、训、诰、誓、命。史观:重天重命重德,史鉴思想。尚书评价1.相对金文而言,尚书有明确的历史意识和史鉴意识,使得史学思想发展至新的高度。2.尚书缺乏明显的时间观念,各篇之间无内在联系,处于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史学史,1.春秋(前722481),背景:晚年孔子笔削鲁国史官所载,以鲁十二公为线索,述242年春秋史。内容:周天子与诸侯政治军事活动,自然灾害及当时民族关系、田赋等。体例:记时严格遵循年、季、月、日时间顺序。记事重点在当代,尊王道而重人事。,中国史学史,二、春秋与左传,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一、历史文献体裁,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春秋“属辞比事”,属辞:(1)避讳贤尊亲,一字寓褒贬。(2)讲求言简意丰。比事:(1)按年月日排列史事。(2)排比史事,详略有法。,中国史学史,春秋评价,优点:(1)在史著体裁上,是现存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著,为此后更成熟的编年记史著奠定基础。(2)在史鉴意识上,强化史著的政治惩戒作用,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带有鲜明政治目的的史著。(3)在史学思想上,属辞比事,首创“春秋笔法”,一字褒贬,微言大义,扬善惩恶。不足:(1)记事太简,不加阐释,难以理解。(2)因寓褒贬于史,使一些记载有悖于事实。,中国史学史,2.左传(前722468),记事内容上:较春秋详细,篇幅巨大,时段较长。史学观念上,以儒学思想为本,杂糅法后计稼之学。详近略远。编纂形式上:1.以时为纲,以事为纬。2.重在述史,事言皆记。3.寓论于史,史论结合。,中国史学史,左传的史学成就,(1)编纂体裁上,以时为纲,以事为纬,言事并行,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编年体叙事史学著作。(2)重点突出,别具史识,详近略远,影响深远。(3)笔法生动,叙事得法,历史文学成就很高。(4)史学精神,据事直书,为后人所继承。“左氏之书,叙事之最”、“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中国史学史,三、春秋战国史学评价,1.初步形成了历史记载的基本形式,即按时间发展顺序进行记事的形式,形成历史著述的编年史体裁;2.初步确立了“君举必书”及重要史事必书的原则;3.记事内容虽然以王候贵族为主体,但是贞卜、册祝等神职活动的记述已减弱,更侧重社会人事方面的世俗内容;4.史鉴思想开始成为自觉的认识;5.初步认识到习、教“春秋”的“耸善抑恶”的社会作用;6.春秋记载,已注意到排比史事与修辞,即“属辞比事”。,一、六艺与先秦史学史,(一)易(二)书(三)诗(四)礼(五)春秋(六)乐,中国史学史,易为之原书以广听,诗以正言,礼以明体,乐以和神,春秋以断事。,第四节六艺、子学与先秦史学史,二、子学与先秦史学史,(一)儒家史观(二)道家史观(三)墨家史观(四)法家史观(五)阴阳五行史观,中国史学史,孔子的史观,1.历史发展观损益史观2.崇尚古史观3.理性精神论,中国史学史,(1)对历史的评价保持中正。(2)对历史的态度保持敬意。(3)治史学的方法力求中立。(4)在史学编著上弘扬大义。,(一)儒家史观,孟子的史观,1.历史发展观循环史观、圣王史观、道统论史观2.史著编撰论3.理性精神观,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中国史学史,荀子的史观,1.圣王史观2.崇古重今3.道贯古今以道观史4.理性精神,中国史学史,(二)道家史观,老子史观:1.崇古史观 2.史学功用庄子史观:1.辩证观古史 2.古今无别论 3.史学功用论,中国史学史,(三)墨家史观,圣王史观 以古证今功利理性,中国史学史,(四)法家史观,历史发展观圣王史观厚今史观论理性精神论,(五)阴阳五行家史观,阴阳学五行相胜说五德终始说:,中国史学史,终始五德:(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行次之。,三、先秦史学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在史学撰述体例上,编年体渐趋完备,国别记言体形成,纪传体通史规模初具。(二)在史料记载内容上,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简至繁,从重神至重人等演进特征。(三)在史学功能上,补步形成史学借鉴、疏通知远的认识功能。(四)在史学观念上,形成天命观、圣王观、民本观、复古观、循环观、变易观等史观。,中国史学史,一、时代背景,(一)政治(一统、外拓)(二)经济(消费、外向)(三)文化(专制、尚法),中国史学史,第一节 秦代史学史,第二章 秦汉史学史,二、史学发展,(一)总结性发展(二)破坏性保存(三)秦史文献,第二节 西汉史学史,一、时代背景:(一)政治(统一天下)(二)经济(休养振兴)(三)文化(融会一统)二、司马迁与史记三、刘氏父子与史籍整理,中国史学史,武帝时太史职掌:,掌天时星历;主持日蚀禳灾仪典;参议礼乐损益;随从皇帝巡祭封禅;掌天下计书;掌术数算学与课试蒙童;记录灾变瑞应;掌灵台候日月星气。,中国史学史,本纪,以能够号令天下的“王迹”为主,展示治乱兴衰原委;表,条贯“并时异世,年差不明”的大事,可横向对照、纵观始末;书,以类相从,探讨“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世家,兼用编年、传记,记“辅拂股肱之臣”。列传,记各在社会人物和周边政权或部族。,中国史学史,(1)体裁:纪传综合体通史(2)体例:,1.体例内容,二、司马迁与史记 史学之父与第一部纪传体通史,2.史学思想,第一、具有丰富的史观、史鉴、史变、贯通意识。第二、具有明确的以史立言、撰史宗旨思想。第三、注重对王道、经济、人事的记载与宣扬。第四、对“三统说”、天命、谶纬迷信半疑半信。,中国史学史,3.历史贡献与缺陷,贡献:1.首创完整的纪传体,通贯旧体,推陈出新。2.史料上详尽占有,注意辨别真伪,慎重取舍。3.继承与发扬史家详近略古、据事直书的精神。4.“寓论断于史”的史评之法,为后世史家楷模。5.弘扬探究天人、通达古今的理念,影响深远。缺陷:1.初创的纪传体在体例上不太整齐、精致,有待完善。2.对于天命的半信半疑,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中国史学史,(一)刘向、刘歆整理史籍,1.参与官方组织的集体整理史籍活动,形成定本。2.纂集史籍图书(如别录、七略),确立史籍分类法。3.创立新的史传体例,编辑史著。,七略: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伎略,三、刘向、刘歆与史籍整理,刘向、刘歆整理史籍历史贡献,1.开创了大规模校订文字,整理典籍的内容、篇目次序,最后写成定本的范例。2.编撰七略,成为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初步建立了系统完整的图书目录类体系。3.创造了整理文献的优良方法(广集众本、保存异说、写叙录、校雠学)。4.注意考察学术源流和著作产生的环境,开古代学术文化史研究的先河。,中国史学史,二、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一)成书背景(二)成书过程(三)汉书其书(四)汉、史之别,中国史学史,一、时代背景,(一)政治(守成)(二)经济(内敛)(三)文化(尚古),第三节 东汉史学史,(三汉书,1.体例内容(1)体裁:纪传体断代史(2)体例:纪、表、志、传2.史学思想 尊崇儒家正统思想。浓厚的天命论思想。历史变通与时势论。3.历史贡献,中国史学史,3.历史贡献与缺陷,贡献:(1)扩充、保存了丰富的西汉文献资料,完成封建史上第一部断代史的编撰工作。(2)在编纂方面,汉书确立纪、表、志传四体,成为正统史学确立的正式标志。(3)在体例改书为志,新创地理、刑法、五行、艺文,扩大了历史的记载范围。缺陷:(1)在史学思想上,以儒学为正统,宣扬天命论,具有一定的保守性。(2)在史著编纂上,语言多有尚古而晦涩难懂之处。,中国史学史,(四)史、汉之同异,1.史著体裁上,同为纪传体,或通代或断代。2.编纂体例上,史有五体:纪、世家、表、书、列传,汉为四体:纪、表、志、传。3.史学思想上,史思想兼容并包,有容乃大;汉则更多以儒家思想为圭臬,气象略显褊狭。4.史学功用上,均为宣美刘汉王朝,但史在批判现实上更强于汉。5.史学影响上,各有千秋,封建正统史学家多宗法汉,私撰史者多以史为榜样。,中国史学史,汉纪创新之处,1.以正统帝王纪年为纲,断代为史,显示了西汉一代皇朝的兴衰,时间集中而体例正统。2.采用类叙、追叙、补叙方式使记事相对集中,扩大记事容量,改进编年体。3.以大量史论进行政治说教,发展“论”、“赞”的史评形式。4.史著指导思想和史学功能上更加系统和明确,成为正统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中国史学史,立典五志: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三、汉纪第一部断代编年史,它发展了春秋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断代的编年体,扩大了汉书的影响。,汉纪与后汉纪比较,同:皆30卷编年体断代史,体例相同,性质相近,篇幅相当。异:1.编纂出发点不同。汉纪应当政之需,提供一部简明历史读本,依汉书内容与体例速成。后汉纪为给世人提供简明东汉编年史,长期整饬之前多种东汉史著而成。2.写作原则各异,汉纪写作原则,在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后汉纪强调“通古今而笃名教”,起到惩劝作用。3.撰写方法有别。汉纪以纪传体的汉书为底本,用以传释经的方法改造汉书。后汉纪是在作者深入研究了当时流行的诸家各体后汉史著之后,采用编年体形式,博彩众长,将史事加以排列,经过一番斟酌,自裁而成。,第四节 经学与秦汉史学,一、今古文经学发展历程二、经学与与秦代史学三、经学与西汉史学四、经学与秦汉史学五、秦汉史学发展的特征,四、东观汉纪 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一)成书背景(二)成书过程(三东观汉纪其书,秦汉史学发展的特征,一、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编年体断代史等史著体裁。二、史学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渐深,成为经学的附庸。三、以史为鉴、以史为法、以史为言的功用论基本形成。四、厚今薄古、更化求新的思潮影响到史学的发展。五、皇权时代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双轨并行的局面初成。六、传统史学求真求正的理念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中国史学史,思考题:,1.史记在史学史发展中的成就与影响。2.汉书的编纂形式与史学思想的变化。3.经学对秦汉史学思想发展的影响。4.秦汉史学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历史地位。,中国史学史,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史学史,第一节 中国史学的独立第二节 魏晋史学第三节 南北朝史学第四节 魏晋史学发展的特征,中国史学史,第一节 时代背景,一、政治(动乱)二、经济(迟滞)三、文化(新生)四、史学(独立发展),中国史学史,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史学史,史学独立,曹魏:郑默制中经,史籍始分四部。西晋:荀勖中经新簿,列史为丙部。后赵:史、经、律并设为学。刘宋:儒、玄、史、文“四学并建”。东晋:李充将史部列为乙部。唐初:用经、史、子、集代甲乙丙丁。,中国史学史,史学独立四学并建,南朝刘宋元嘉十五年(438年),宋元帝于征雷次宗至京师,开馆鸡笼山,儒、玄、史、文同时建立,史称“四学并建”,标志着史学走向独立,史开始包含史官、史书、史学三重含义。,中国史学史,史学独立中经新簿,西晋荀勖在郑默中经的基础上,将史籍分为四部:甲部著录六艺及小学,乙部著录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丙部著录史记、旧事、皇鉴簿、杂事,丁部著录诗赋、图赞、汲冢书。,史学发展,隋志史部史著分十三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代表性史家:谢承、谯周、华峤、陈寿、杜预、干宝、沈约、裴骃、裴子野、崔浩、魏收、司马彪、袁宏、常璩、裴松之、范晔、臧荣绪、萧子显、吴均、姚察、崔鸿等。研究性史作:等。史注、史评、史例,中国史学史,内容,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搜集三国史料,参考王沉魏书、鱼豢魏略、韦昭吴书、王崇蜀书等,费十五年之功撰成,约有36万字。一书成众书废,三书初单传,北宋之后方合一。,(一)三国志“马班之亚”,一、史著,第二节 魏晋史学,评价,优点:第一、巧妙利用合适的体例,合国别体而为断代,列传先文人后武将,体现时代特色与个人撰史宗旨。第二、叙事简洁,组织严密,自成一书,普遍使用带叙法,尽量反映历史全貌。第三、品题人物,不乏精辟,反映了当时流行的品评人物风气。缺点:第一、有纪、传而无志、表,在体裁上多有残缺,在传上只为北方少数民族列传,而忽略南方少数民族。第二、叙人物先叙其家世,使史书更加族谱化,且多回护曲笔。,品题人物,评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评刘备: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机权干略,不逮魏武。评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评诸葛亮、周瑜、鲁肃:奇才。,(二)八家后汉书,1.(吴)谢承后汉书,兵志、风教传、独行、方术、逸民、列女为其始创。2.(西晋)华峤汉后书,为范晔后汉书蓝本,论赞尤精。3.(西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完存。4.(东晋)谢沈后汉书,多与范书相同。5.(西晋)薛莹后汉记。6.(东晋)张莹后汉南记。7.(东晋)袁山松后汉书。8.(晋)张璠后汉纪。,中国史学史,“班荀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亦难矣”,(三)后汉纪 流传至今的唯一编年体东汉史,中国史学史,背景(侯瑾汉皇德纪)过程后汉纪其书,汉纪与后汉纪比较,同:皆编年体断代史,体例相同,性质相近,篇幅相当。异:第一、编纂出发点不同。汉纪应当政之需,提供简明历史读本。后汉纪为给世人提供简明东汉编年史成。第二、写作原则各异。汉纪写作原则,在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后汉纪强调“通古今而笃名教”,起到惩劝作用。第三、撰写方法有别。汉纪以纪传体的汉书为底本,用以传释经的方法改造汉书。后汉纪是在作者深入研究当时诸家后汉史著之后,采用编年体形式,博彩众长,排列史事,斟酌、自裁而成。,中国史学史,(一)后汉书集美之作,1、背景:以东观汉记为本,以华峤、司马彪东汉史为主要参照,兼采谢承等其他东汉史及专涉东汉末年史事的著述如三国志及注等而成。2、内容:纪10卷,列传80卷,志30卷(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中国史学史,一、史著,第三节 南北朝史学,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3、评价(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优点:第一、叙述人物,不以时序为准,而以类相从。第二、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七类传,富有时代特色。第三、褒节义,贬邪恶,党锢、独行等传多有体现。第四、据事直书,立论持平。史论,有转引,多自创。缺点:第一、缺志。无食货、兵、刑法、艺文,第二、删诸家后汉史,过于简略。谢承后汉书有兵、刑法、袁山松后汉书有艺文。,直书、记实、简洁、集美,(二)宋书 文豪著史,评价:形式仿范,多有类传。精华在志,憾无食货。列传王谢,回护较多。其述繁冗,文豪治史。,(三)南齐书当代人著当代史,评价:史料保存之功大,述事简洁多带叙。删掉食货艺文刑,史识高下从中见。,(四)魏书,评价:贡献在志,释老食货。偏颇回护,重东轻西。上天入地,酬恩报怨。时讥秽史,后世难废。,裴松之 三国志注,主要内容:以补其阙、以备异闻、以惩其妄、有所辩论。主要贡献:一、弥补了三国志记载多简、史事多漏的缺陷。保存了大量魏、晋时人史著的珍贵史料。二、开创史注新法。不再局限于训诂,重点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为后人作史注创造了更完善的范例。三、扩展了史学批评的范围,既有对史事或人物的评论,又有对陈寿的评论,还有对其他史家的评论。,三、史评,史评史: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史记后论,徐众三国志评史评类型:评史事,评史书,辨史体,评史家。,中国史学史,五史一文:三国志、文心雕龙注、后汉书、宋书、南齐书、魏书,文心雕龙史传篇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著述,背景:流寓他乡,孤身一世,寄于沙门,忘情学术。青年时,曾毕五年之功,成书,史传一篇,近1400字。内容:第一、修史宗经法儒。第二、修史纲领有法。第三、史著二体评价。第四、史学四书评价。,中国史学史,总结,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成就与特征:一、私家著史兴盛,史著数量大增。二、史注、史钞、史评有所发展。三、史学开始独立分科,官学化趋势得到加强。四、史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门阀观念和民族意识。,中国史学史,思考题,1.史学的独立发展历程和影响。2.魏晋南北朝社会思想文化与史学发展的关系。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玄学与史学发展。4.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编纂中求真精神的张扬,中国史学史,第四章 隋唐五代史学史,第一节 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史学第二节 隋朝史学第三节 唐朝五代史学重点:唐初八史、典制体史著难点:史评的历史贡献与缺陷,中国史学史,王劭隋书,第一、搜集时事,材料丰富。第二、语言简直,记事可信。第三、直书精神,见仇贵族。第四、萌生纪事本末体新史著体裁。,中国史学史,第三节 唐朝五代史学,中国史学史,(二)唐初八史,1.唐初修“五代史”: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2.晋书3.南史、北史,唐初修“五代史”评价,第一、保存史料之功大,所修五代史志,十志贡献至大,天文、律历、五行、经籍四志尤然。第二、后世佚失较多,出现南、北二史对南北五书的“反哺”现象(北齐书、周书)。第三、皆官修或官准私修史书,以前者为主,最高统治者格外重视修史。第四、史鉴意识强烈,太宗在五代史修成后,嘉奖“将欲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第五、打破正统论的控制,以民族与文化大一统的视野,平等看待南北朝,记载不同割据政权的历史。第六、体例上,纪传呈现出明显的程式化倾向,族谱化的情形严重,反映了门阀政治的现实。,中国史学史,五代史志(隋书经籍志)评价,1,综合并囊括了除前史符瑞志以外的全部内容,是正史书志撰述的总结性成果。2,反映出撰述者对于天道、人事在认识上的逻辑发展。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以天道为中心;后五志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以人事为中心。3,其中的经籍志,是以目录书出现的学术史专篇,精练地概括了唐初以前的文化典籍和学术浪迹,是继刘氏父子之后一次更大规模的历史文献整理之总结性成果。4,在撰述思想上兼容南北,上承两汉,显示出细致爬梳和宏大气度相结合的格局,为独立的典制体史书的问题,提供了思想和撰述上的条件。,2.晋书评价,优点:第一、内容详洽,史料丰富。第二、体例完备,有所创新。第三、平等对待不同民族的历史,据实直书。第四、集合众家之长,成书较快,质量亦佳。缺点:载录神怪故事、前后矛盾与疏漏处、辞多华丽浮靡之风,皆有损史著的真实性。,中国史学史,3.南史北史评价,优点:第一、叙事简要,增加南北朝八书部分新史料。第二、打通了南北朝分述的界限,以历史时期为断奶,删冗去繁,条理一贯。第三、纠正“八书”之误,为后来佚失之书提供辑补资料。缺点:第一、突出了门阀士族的社会地位。第二、大肆宣传宿命论,用鬼神迷信为统治者辩护。第三、有纪传无志,缺乏对南北朝典章制度的系统叙述。,中国史学史,(三)通典 历史上第一部典志体史著,(1)体例与内容体例:典制体通史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2)宗旨与思想 所纂通典,实采群言,徵诸人事,将施有政。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3)评价,史学思想,第一、明晰各种制度的源流、贯通古今的思想。第二、经世致用、以史为鉴的思想。第三、经济民生与礼乐教化并重的思想。第四、历史进化论思想。第五、批判天命论的思想。,中国史学史,(3)评价,优点:第一、创立了史著新体裁:典制体通史,为后世所垂范。第二、考镜源流、以古通今,从制度层面探寻历史兴衰之因、治世大道。第三、重视经济在治政中的作用,将食货列为典志之首。第四、自注中保存大量史料,议论中表达自己的思想。缺点:第一、礼典居半,比例失调。第二、部分典类制度记载不详。,解释音义、列举典故、补充史事、考订史料。,中国史学史,(四)旧唐书,1.成书背景2.成书过程3.其书介绍(1)体例内容(2)宗旨思想(3)评价保存史料,厥功居大。前详后略,脱节矛盾。,中国史学史,(一)史通,1.成书背景第一、前代与当朝史学发展,文献积累浩繁,史著编撰活动繁荣。第二、前人的史评、史论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前提与基础。第三、刘知几本人所处的社会条件、思想爱好、人生经历。2.成书过程3.史通其书,二、史评,(1)内容,史书体例:六家、二体、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断限、杂述、古今正史。史料处理:采撰、鉴识、探赜、疑古、惑经、暗惑、申左、五行志错误、五行志杂驳。史才问题:核才、史官建置、辨职、忏时。史书写作:题目、论赞、编次、称谓、载文、补注、因习、邑里、言语、浮词、叙事、模拟、书事、人物、烦省。史文褒贬:品藻、直书、曲笔。,中国史学史,3.史通其书,(2)史学思想,从历史编纂理论上体现的史学思想:第一、史著作用在于劝善惩恶扬名教。第二、史著内容继承“五志”,广以“三志”。第三、并举纪传、编年二体,尊班抑马。第四、提出史才三长,确立评价标准。第五、反对官方修史的制度,主张私修。第六、史著编撰上,主张实录直书,简要为美。,中国史学史,(3)评价,史通是中国第一部重要的史学评论专著,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第一、系统总结中唐以前史书体例,使纪传史编纂规范化。第二、系统考察历史上的史官制度和史书编纂,开启了史学史先河。第三、提出修史具体方法和要求,推进史书编纂不断完善。第四、推动史学评论迈上独立发展之途。,中国史学史,史家三长,史才:历史研究与写作才能。史学:掌握史料的广度与深度。史识:对史料正确鉴定与裁取,善恶必书的实录精神。,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汇聚他人的解释;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解释原文,发表个人意见,引述他人解释;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解释原文、说明地理、音注。,总结:隋唐时期史学发展特征,第一、官方控制史学的程度加强。第二、更加重视史学的鉴戒作用。第三、史书种类与体裁的多样化。第四、史学思想理论空前发展。,思考题,1.唐代修史制度与史学史的发展。2.试评史通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成就与历史影响。3.试论唐代史学的成就与历史地位。4.论唐代典制体史书的发展与影响。5.如何看待唐前期与后期史学的演变。,第五章 宋辽金元史学史,第一节 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史学第二节 宋代史学第三节 辽金元史学重点:编年体的完善、新体史著难点:宋代史学的历史地位评价,中国史学史,四、史学,其一,修史机构空前完善。其二,史著体裁更为完备,名著名家涌现。其三,少数民族史研究受到重视,著述增加。其四,当代史的编撰受到重视,成就斐然。其五、史学范围进一步扩大。金石学、方志、史论、史考等有新的发展。,中国史学史,起居院、时政记所、日历所、编修院、会要所、玉牒所、编修敕令所、编类圣政所,(一)旧、新五代史(二)新唐书(三)资治通鉴(四)通鉴纪事本末(五)通志,中国史学史,第二节 宋代史学,第一、纪详志备,内容丰富,保存原始资料之功大。第二、五代独自成书,另以世袭、僭伪列传记载十国史事。第三、个别体例有创新(选举志)。第四、前后矛盾、互相重复、曲笔虚美等缺点明显。,旧五代史,第一、奉行春秋笔法,私修旧史。第二、体例上有所创新。第三、用笔凝练,求其简要。第四、格外重视史论。第五、删削不当,史实不明。,新五代史,(一)旧、新五代史评价,(二)新唐书评价,第一、依春秋笔法重修旧史,叙论中褒贬人物。第二、事增文省,多有删削。第三、在表志上有所创新(仪卫志、兵志。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第四、文风前后不一,列传安排用心良深。第五、追求春秋笔法,导致删节不当,史实不明。,中国史学史,(3)评价,优点:第一、完善编年体史著体裁和修史方法,开创通鉴学,影响深远。第二、将会通思想与鉴戒论发挥到极致。第三、考史有法,评史有则,垂范后世。第四、保存了十分丰富的古代史料。第五、树立历史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缺点:详於理乱兴衰,而略於典章经制。,封建时代最成功的编年体通史。,中国史学史,(2)宗旨思想第一、以史为鉴,治国之用。第二、扬善惩恶,道德淑世。,(三)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司马光的史学思想,第一,重视历史的鉴戒作用。第二,反对正统论,强调据实而书。第三、反对谶纬神学与鬼神迷信。第四,略远详近的史著编撰思想,中国史学史,(四)通鉴纪事本末“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1.评价第一、创立了以事件为中心的编纂体裁,有文省事豁的优点。第二、择关系国计民生之军政大事,史鉴治政的特色明显。第三、取材全自通鉴,史料价值不高。第四、以事为主线著史,独立成篇,有割裂彼此联系、难于洞察历史发展大势的缺点。,中国史学史,(五)通志纪传体通史的再造,1.体例内容:本纪、后妃传、年谱、略52卷、世家、宗室传、列传、载记、四夷传2、评价:优点:第一、著史求其会通,自成一家之言。第二、据史直书、反对任情褒贬。第三、反对天人感应、灾祥说。第四、主张实学,反对空谈义理与辞章之学。第五、注重自得,提倡成一家之言。缺点:,中国史学史,(3)评价,缺点:第一、贪多求全,粗略不精处多有。第二、二十略之外部分,多袭旧希创新。优点:第一、著史求其会通,自成一家之言。第二、据史直书、反对任情褒贬,显其独特。第三、反对天人感应、灾祥说。第四、主张实学,反对空谈义理与辞章之学。第五、注重自得,提倡成一家之言。,中国史学史,史通二十略总天下之大学术,二、史考,新唐书纠缪、困学纪闻、容斋随笔、梦溪笔谈、黄氏日钞,中国史学史,三、其他,(一)修史制度(二)史学思想(三)史类著作:方志学金石学:集古录跋尾、金石录、隶释目录学:崇文书目、秘书总目、中兴馆阁书目 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笔记: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第三节 辽金元史学,一、史著二、其他,中国史学史,一、史著,(一)文献通考(二)宋辽金史,中国史学史,(一)文献通考“得千古史学之大全”,1.体例内容:典制体通史文引旧制献用他评考以己见通达古今2.宗旨思想3.评价,中国史学史,第三节 辽金元史学,(3)评价,优点:第一、继承和弘扬史学会通精神。第二、补充拓展典制体史著体例与内容。第三、重视经济、突出治世的思想。第四、反对五行迷信,尤为可贵。第五、详今略古,对宋代史料有保存之功。缺点:门类既多,卷繁帙重,顾彼失此。,中国史学史,(二)宋辽金史,中国史学史,1.评价第一、体例完备,继承中有创新。第二、义例一统后,官方修史。第三、儒家思想色彩浓重。第四、各有特色,利弊互现。,第一、会通的史学思想。第二、史学义理化倾向。第三、史著体裁推陈出新。第四、史学考据化特征。,总结:宋辽金元时期史学发展特征,思考题,1.宋代修史制度与史学史的发展。2.试评资治通鉴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成就与历史影响。3.论宋代典制体史书的发展与影响。4.试论宋代史学的成就与历史地位。,中国史学史,第六章 明清史学史,第一节 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史学第二节 明代史学第三节 清代史学重点:考据史学、史学理论难点:明清时期史学的特征,中国史学史,明清史学发展成就,第一、官方开展大规模整理、保存史料活动,丛书、类书、实录撰修浩繁。第二、批判精神、实学思潮对史学活动的影响深远。第三、历代史著的考证与评论得到空前发展。第四、历史评论、史学理论水平达到新的高度。第五、私家修史、史著的通俗化一度兴盛。,中国史学史,一、史著,(一)纪传体(元史)(二)编年体(国榷)(三)纪事本末体(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四)典制体(续文献通考)(五)综合体(绎史,中国史学史,第二节 明朝史学,(一)纪传体,1.评价第一、体例完备,资料丰富。第二、详略悬殊,疏漏较多。第三、杂乱重复,缺乏加工。第四、取材不广,未能博引。,中国史学史,(二)编年体国榷 明代最优秀的一部编年体史著,国榷特点:1.敢于直书;2.长于评论;3.严于考订;4.详于晚明;5.文字过简。,(五)综合体,马骕绎史1.评价:第一、在体裁上,集纪事本末体、编年体和纪传体之长于一书,在记人、记事、图表、书表方面兼顾,隐然自创一体。第二、在内容上,记载各代治乱兴替、诸子之说和典章制度等,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风貌。第三、在材料上,除儒家经典外,广采百家学说,将经、史、子、集作为史著材料,互相印证。第四、在引用材料方面,失之慎重,导致论有所失。,两大史评家,李贽(15271602)1.经史一物、相为表里2.独立思考,不依他人。3.评价历史人物以实际贡献和对民众的态度为准。4.强烈的批判精神。,王世贞(15261590)1.天地间无非史而,六经史之言理者。2.史贵直书。3.不以成败论英雄。4.反对宗教迷信。,中国史学史,三、史考,辨伪八法:1.核之以七略,以观其源。2.核之以群志,以观其绪。3.核之以并世之言,以观其称。4.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5.核之文,以观其体。6.核之事,以观其时。7.核之撰者,以观其托。8.核之传者,以观其人。,中国史学史,永乐大典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第三节 清朝史学,一、史著二、史考三、史论四、其他,中国史学史,一、史著,(一)纪传体(明史)(二)编年体(续资治通鉴)(三)典制体(续“三通”、清“三通”)(四)纪事本末体(明、辽、金史纪事本末)(五)学案体(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中国史学史,第三节 清朝史学,(一)纪传体明史 耗时至巨,质量上乘的正史,1.评价第一、史料丰富可信,基本反映了明朝史实。第二、体例完备,表有独创(七卿年表),传有新增(阉党、流贼、土司),正史设图。第三、语言简练、流畅,评价人物比较中肯。第四、史实多有隐讳、简略、误载之处。,中国史学史,(五)学案体,第一、开创学案体史著,突出主旨,取材精审,推进学术思想史的发展。第二,梳理学者的学术渊源、师承关系,选录其书言语,充分反映其治学宗旨、思想特点。第三、客观反映明代学术思想的变化,便于研究当时的学术发展大势。第四、不为王世贞、李贽立等立学案,显示某种偏见。,明儒学案是黄宗羲的重要史学著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断代学术史专著。此书共62卷,分宗别派,立19个学案,记载明代276年间200余学者的文集、语录。全书首列师论一篇,主体内容分序、传记、案主论著选辑。,评价:,清初三儒,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中国史学史,黄宗羲史学思想:,1.提倡经世致用的治史功利说。2.主张贵在创新的治学精神。3.坚决反对门户之见,力求学术平等。4.治学尚博,严于考订。,中国史学史,清初三儒,1.主张为学要明道救世。2.提倡学贵创新的思想。3.反对门户之见。,顾炎武史学思想:,1.观点与史料结合,避免空论。2.评史与论政结合,借史论世。3.分析历史与阐述己说相结合。,王夫之史学思想:,二、史考,日知录古文尚书疏证十七史商榷 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考信录,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史,乾嘉三大史考,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中国史学史,考异是“点石成金之著”,札记是“披沙沥金之作”,商榷是“脸上贴金之滥竽”。,乾嘉三大考史名著,十七史商榷重在校勘文字,典章制度、版本义例,兼评史著、史事。校勘方法上本校、他校、对校、理校皆用。内容上详于汉、唐,46卷之多。廿二史札记重考订,更重史论。主张以本史证本史或引正史互证。详于元明,占全书的1/4。廿二史考异重在文字校勘、史实考订、名物训诂,志表考证尤然。广采他处史料以证正史。详于唐宋元史。,中国史学史,三、史论,(一)史学评论(二)史学理论(文史通义,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史,文史通义 传统史学理论的总结,1.成书背景2.成书过程3.其书介绍(1)宗旨思想(2)体例内容(3)评价,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史,(2)体例内容,文史通义是一部具有史学理论色彩的著作,分内、外篇。内容主要为章学诚针对古今各种史著体裁、体例、撰文之法、治史之道及社会文化问题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反映出作者的历史观和史学主张。,内容,第一、系统阐发“六经皆史”论。第二、考述史学源流,探讨史著编纂理论。第三、提出史德论、史意说。第四、弘扬史学经世致用的思想。,丰富的史著编纂思想,1.主张综合各体,力除旧弊,立史官传;2.将史籍分为撰述与记注,史学分为史纂与史考;3.提倡编写通史,客观评价其优劣;4.扩大史料范围,官方文书、野史、笔记、金石、图谱、谚语等皆在其列;5.胪列诸多作文著史之法,治学之道极具启示意义。,(3)评价,第一、比较系统地阐发“六经皆史”论,影响深远。第二、提出宏伟的史观,弘扬以史明道、经世致用的思想,纠正乾嘉史学考据之风。第三、主张史家要有史德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史学史.ppt)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