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第12章分工和工厂手工业(精编).ppt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一卷第十二章,2,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是在分工基础上协作,因此,本章在十一章基础上重点阐述分工及工场手工业的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联系,以及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工场手工业是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在资本主义形成的逻辑和历史进程中起着特有的作用。,第一卷第十二章,3,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二章共有五节,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节,介绍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起源、要素特征、组织形式。第二部分:第四节,阐述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之间的区别。第三部分:第五节,阐述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第一卷第十二章,4,1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第一卷第十二章,5,1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马克思认为“工场手工业是以两种方式产生的。”(390)第一种方式:“不同的手工业在同一资本的指挥下结合起来而产生的。”(391)第二种方式:“许多从事同一个或同一类工作的手工业者,同时在同一个工场里为同一个资本所雇用。”(392),第一卷第十二章,6,1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一方面,它以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结合为出发点,这些手工业非独立化的片面化到了这种程度,以致它们在同一个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成为只是互相补充的局部操作。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以同种手工业者的协作为出发点,它把这种个人手工业分成各种不同的特殊操作,使之孤立和独立化到这种程度,以致每一种操作成为一个特殊工人的专门职能。”(392),第一卷第十二章,7,1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不同工场手工业的共同特征:“不管它的特殊出发点如何,它的最终形态总是一样的:一个以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392),第一卷第十二章,8,1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工场手工业的基本特点:1、生产过程的分解依据是手工操作的方式;2、仍是手工业,其中决定性的还是工人的力量和技能;3、技术基础狭隘,生产过程尚不能科学地分解;4、单个工人成为总机构的器官;5、它具有协作的优越性。,第一卷第十二章,9,2、局部工人及其工具,第一卷第十二章,10,2、局部工人及其工具,第二节研究工场手工业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局部工人及其工具构成工场手工业的简单要素。”(396),第一卷第十二章,11,2、局部工人及其工具,一、局部工人与他们的劳动:1、“终生从事同一种简单操作的工人,把自己整个身体转化为这种操作的自动的片面的器官,构成工场手工业活机构的结合总体工人,完全是由这些片面的局部工人组成。”(393),第一卷第十二章,12,2、局部工人及其工具,2、局部工人的操作:“在局部劳动独立化为一个人的专门职能之后,局部劳动的方法也就完善起来。”原因:第一、操作专门化使人注意力集中,并易于形成经验;第二、易于形成专门的劳动技能;第三、减少了不同劳动转换的时间的间隙;同时,劳动的单调性增加。(393-395),第一卷第十二章,13,2、局部工人及其工具,二、工具的专门化:“一旦劳动过程的不同操作彼此分离,并且每一种局部操作在局部工人手中获得最合适的因而是专门的形式,过去用于不同目的的工具就必然要发生变化。”(395-396)“工具形式变化的方向,是根据从工具原来形式带来的特殊困难中得出的经验决定的。”(396),第一卷第十二章,14,2、局部工人及其工具,专门化工具是机器的前提:“工场手工业时期通过劳动工具适合于局部工人的专门的特殊职能,使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这样,工场手工业时期也就同时创造了机器的物质条件之一,因为机器就是由许多简单工具结合而成的。”(396),第一卷第十二章,15,3、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第一卷第十二章,16,3、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本节从整体上说明工场手工业的形式及其给劳动过程和劳动者带来的影响。一、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396-400)1、由不同部件组成产品生产;2、经由不同操作过程而进行的产品生产。,第一卷第十二章,17,3、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二、工场手工业改变了劳动过程和劳动者:1、分工协作使劳动过程的时间要求提高:(400)2、分工协作产生了生产不同过程的比例性要求(400-402)3、工场手工业内部可以形成次一级的分工机构(402-403),第一卷第十二章,18,3、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4、工场手工业分工使工人片面性发展:(403-404)5、工场手工业内劳动的复杂程度差别形成了等级制度(404-405)6、工场手工业分工使工人分成了熟练和非熟练工人(405-406)非熟练工人的存在使劳动力价值下降。,第一卷第十二章,19,4、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第一卷第十二章,20,4、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 和社会分工,第四节考察工场手工业分工和构成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的社会分工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中存在着各种性质不同的分工。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这两种分工存在的基础和依据是不同的,因此,不能把它混为一谈。,第一卷第十二章,21,4、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 和社会分工,一、社会分工的起源(407-408)社会分工源于两种情况:第一、氏族公社内部的自然分工,随着氏族公社的扩大演变为社会分工。第二、不同自然条件下的经济体相互接触产生的交换,进而形成的社会分工。,第一卷第十二章,22,4、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 和社会分工,二、工场内部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关系(408-410)“因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前提。所以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要求社会内部的分工已经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499),第一卷第十二章,23,4、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 和社会分工,工场手工业对社会分工发生反作用,促进社会分工:1、工具的专门化引起生产专门工具的行业产生;2、工场内部分工的某些阶段的独立化引起新行业产生;3、使用不同原料的生产也会独立化为新行业;,第一卷第十二章,24,4、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 和社会分工,4、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的地域分工;5、工场手工业时期的世界市场扩大,又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第一卷第十二章,25,4、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 和社会分工,三、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与社会分工的本质区别(410-413)斯密把分工做为他的理论的起点,把分工说成是促进生产力的原因,但是,他没有很好地区分社会分工和工场内部分工。甚至认为,两者的区别纯粹是主观的。这里,马克思专门论述了这种区别。,第一卷第十二章,26,4、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 和社会分工,两种分工的根本区别在于:1、社会分工的场合,生产者之间把他们的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来对待;而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局部工人之间并不以商品关系相互对待,成为商品的是他们的共同产品。2、社会分工以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则是以生产资料在资本家手中的集中为前提。,第一卷第十二章,27,4、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 和社会分工,3、工场内部分工与社会分工各自对生产的比例要求的实现方式不同:前者通过计划方式形成,后者则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形成。4、工场内部分工是以资本家的权威和对过程的控制为前提;社会分工是以生产资料的分散和竞争为前提。,第一卷第十二章,28,4、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 和社会分工,四、资本主义社会分工与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分工的区别:(413-415)资本主义的社会分工表现为无政府状态的结果,前资本主义的公社中社会分工是以社会的计划安排的结果。(其中提到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关系,第414页),第一卷第十二章,29,4、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 和社会分工,五、社会分工是各种经济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而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415-416)因此,工场手工业分工带有自己特有的资本主义性质。,第一卷第十二章,30,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第一卷第十二章,31,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本节根据前面各节的内容,专门研究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马克思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说明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如何巩固和加强了资本对生产的统治,如何使工场手工业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特有的生产形式。,第一卷第十二章,32,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416)工场手工业分工提高了单个资本雇用劳动力的人数要求;人数的增加以及分工带来的生产力提高,要求不变资本以更大程度的增加。“因此,单个资本家手中的资本最低限额越来越大,或者说,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料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资本,这是由工场手工业的技术性质产生的一个规律。”,第一卷第十二章,33,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二、工场手工业分工使工人丧失独立性,成为资本的附属物;工场手工业分工形成的更大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417-418)“在工场手工业中,执行职能的劳动体是资本的一种存在形式。由许多单个局部工人组成的社会生产机构是属于资本家的。因此,由各种劳动的结合所产生的生产力也就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第一卷第十二章,34,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417)“起初,工人因为没有生产商品的物质资料,把劳动力卖给资本,现在,他个人的劳动力不卖给资本,就得不到利用。它只有在一种联系中才发挥作用,这种联系只有在它出卖以后,在资本家的工场中才存在。”(417),第一卷第十二章,35,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工场手工业工人按其自然的性质没有能力做一件独立的工作,他只能作为资本家工场的附属物展开生产活动。分工在工场手工业工人的身上打上了他们是资本的财产的烙印。”(417-418),第一卷第十二章,36,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三、工场手工业分工形成了企业内部体脑劳动的对立(418-421)“局部工人所失去的东西,都集中在和他们对立的资本上面了。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一个产物,就是物质生产过程的智力作为他人的财产和统治工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418)(可见所谓企业家才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第一卷第十二章,37,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这个分离过程在简单协作中开始,在工场手工业中得到发展,在大工业中完成。在简单协作中,资本家在单个工人面前代表社会劳动体的统一和意志,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畸形发展,变为局部工人,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科学为资本服务。”(418),第一卷第十二章,38,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四、工场手工业创立了剥削工人的新形式和新条件(421-422)工场手工业通过分工、劳动过程和工具的专门化发展了生产力。但是,它“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特殊的资本主义形式它在当时的基础上只能在资本主义的形式中发展起来,只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靠牺牲工人来加强资本(人们把它叫作社会财富,国民财富等等)自行增殖的一种特殊方法。”,第一卷第十二章,39,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工场手工业分工不仅只是为资本家而不是为工人发展社会的劳动生产力,而且靠使各个工人畸形化来发展生产力。它生产了资本统治劳动的新条件。因此,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的经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进步和必要的发展因素,另一方面,它表现为文明的和精巧的剥削手段。”(422),第一卷第十二章,40,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五、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与古代学者对于分工的不同看法: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分工看作是使商品便宜和加速资本积累的手段。古代学者则把分工看作把产品制作得更好的手段。,第一卷第十二章,41,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六、工场手工业遇到了工人的各种形式的抵抗(425-426)工场手工业仍是建立在手工业生产力基础上,因而仍不能实现对工人的完全统治。资本会遇到工人各种形式的抵抗。因此,资本还需要适应自身需要的生产力基础。,第一卷第十二章,42,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七、工场手工业为机器大工业创造了物质技术前提。工场手工业使工具高度专门化,为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机器大工业的产生消除了手工业的技术基础,消除了手工业技术基础对资本统治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