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马立克氏病.ppt
产蛋下降综合征,(Eggs drop syndrome,EDS76),一、概述,本病是由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引起产蛋高峰鸡发生的一种传染病,其主要表现为鸡群产蛋骤然下降,软壳蛋和畸形蛋增加,褐色蛋蛋壳颜色变淡。1976年VanEck首次报道发生于荷兰,1977年分离到病毒,随后英国、法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南朝鲜等20多个国家报道有本病发生,我国在1991年分离到病毒,证实有本病存在。,二、病原1.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的一般特性,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属于禽腺病毒群(Arian adenovirus Group)的成员,核酸类型为双股DNA。基因组DNA分子量约在22.6x106,比I群病毒小;限制性酶切分析表明两者之间无共同之处。病毒粒子大小为7680nm,无囊膜。本病毒有13条结构多肽,有7条I群禽腺病毒的结构多肽相对应。在国内外分离到EDS76病毒株同属一个血清型。国际标准毒株为EDS76-127。,3.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培养,本病毒能在鸭胚、鸭胚肾和鸭胚成纤维细胞、鸡胚肝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繁殖,也可在鸡胚中培养。但在鸡胚肾和火鸡细胞中生长不良,在哺乳动物细胞不能生长。在鸭胚生长良好,可使鸭胚致死。,4.马立克氏病病毒的抵抗力,MDV和HVT以细胞结合和游离于细胞外两种状态存在。细胞结合病毒与细胞结合在一起存在,抵抗力很低,其传染性随细胞的死亡而丧失,因此需按保存细胞的方法保存毒种。从感染鸡羽囊随皮屑排出的游离病毒,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污染的垫料和羽屑在室温下其传染性可保持48个月,在4至少为10年。但常用化学消毒剂可使病毒失活。,三、流行病学1.易感动物,鸡是最重要的自然宿主,不同品种或品系的鸡均能感染MDV,但发生MD(肿瘤)与否差异很大。有些实验室已育成对MD有高度抵抗力或高度易感的纯系鸡。年龄越小易感性越强,感染时鸡的年龄对发病的影响很大,在出雏和育雏室的早期感染可导致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年鸡可发生感染,病毒可在体内复制并排出体外,但大多不发病,性成熟以后一般不再感染发病。母鸡较公鸡更易感。火鸡、野鸡、鸭、鹌鹑、天鹅、鹧鸪等禽类也可感染,但发病较少。,2.传染源,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病毒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经气源传播。在羽囊上皮细胞中复制的传染性病毒,随羽毛、皮屑排出,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鸡只一旦感染后,不管发病与否,经常是长期持续性带毒。经疫苗免疫的鸡也可再感染强毒,并可长期带毒。很多外表健康的鸡可长期持续带毒排毒。随羽毛、皮屑排于外界。使污染的鸡舍成年累月保持传染性。故在一般条件下MDV在鸡群中广泛传播,于性成熟时几乎全部感染。,3.传播途径,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病毒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经气源传播。也可经消化道传播。现在普遍认为,本病不发生垂直传播,通过种蛋的表面污染而将病从母鸡传给子代的可能性也很小。用病鸡血液、肿瘤匀浆悬液或无细胞病毒接种1日龄易感雏鸡,或与感染鸡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成功地人工感染。,4.流行特点,本病的流行与鸡场的集约化程度有关,饲养的群体越大,有本病引起的损失越大。本病主要发生与90120日龄鸡,其它日龄鸡也可见,但发病较少,60日龄以下鸡一般不会出现发病,应激等环境因素可影响MD的发病率。,四、症状,本病潜伏期较长。1日龄雏鸡人工接种时,一般直到34周才显现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自然感染本病的潜伏期难于确定,受病毒的毒力、剂量、感染途径和鸡的遗传品系、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可以存在很大差异。种鸡和产蛋鸡常在1620周龄出现临诊症状,可迟至2430周龄或60周龄以上。根据受侵的组织器官的不同,可将本病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皮肤型和眼型四种病型。,MD急性爆发时,开始时以很高比例的鸡精神萎顿为特征,几天后出现共济失调,发生单侧性或双侧性肢体麻痹。另一些鸡可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死去。病鸡脱水、消瘦和昏迷。神经型 特征性症状是一个或多个肢翅的非对称的进行性不全麻痹,随后发展为完全麻痹。因受侵害的神经不同而表现不同的症状。翅神经受侵害以翅下垂为特征。颈神经受侵害可导致头下垂或头颈歪斜。迷走神经受害可引起嗉囊扩张或喘息。坐骨神经受侵害表现步态不稳,以后完全麻痹,不能行走,蹲伏地上,或成一腿伸向前方,另一腿伸向后方的特征性姿势(劈叉姿势)。,马立克氏病:病鸡腿麻痹、瘫痪,呈“劈叉”姿势,(图片引自刘晨、许日龙编著实用禽病图谱),马立克氏病:病鸡腿麻痹、瘫痪,不能行走,(图片引自郑明球、蔡宝祥主编动物传染病诊治彩色图谱),马立克氏病:病鸡腿麻痹、瘫痪,卧地,(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马立克氏病:病鸡单侧翅麻痹,下垂,(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内脏型临床症状随受侵器官和组织的不同而各异,有的病鸡急性死亡,多数逐渐消瘦、下痢、衰弱而死。眼型 病鸡虹膜受害,失去正常色泽,变为灰白色,正常视力消失,导致失明。一侧或二侧虹膜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以至弥漫的灰白色。瞳孔开始时边缘变得不齐,后期则仅为一针尖大小孔。皮肤型 羽毛囊肿大,呈灰白色结节状,严重者结节可融合在一起。病鸡可能只表现一种病型,也可能具有2种以上病型。以内脏型和神经型多见。在病程长的病例,有体重减少、食欲不振和下痢等非特异症状。死亡通常由饥饿、失水或同栏鸡的踩踏所致。,马立克氏病:病鸡(皮肤型)皮肤上的肿瘤结节,(图片引自刘晨、许日龙编著实用禽病图谱),马立克氏病:病鸡(皮肤型)皮肤上的肿瘤结节,(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马立克氏病:病鸡(眼型)瞳孔缩小、边缘不整,右为对照,(图片引自郑明球、蔡宝祥主编动物传染病诊治彩色图谱),五、病理变化,1.神经型受侵害主要的是外周神经,以坐骨神经丛,臂神经纵、腹腔神经丛、前腔系膜神经丛,内脏大神经和头颈部神经最常见。表现神经纤维肿胀,呈灰白或黄白色,横纹消失。有时呈水肿样外观,局部或弥漫性增粗可达正常的23倍以上。病变常为单侧性,将两侧神经对比有助于诊断。,2.内脏型 经常受侵的组织器官有卵巢、腺胃、肾、脾、肝、心、肺、胰、肠道、肌肉和皮肤等。器官组织中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灰白色油脂状,质地坚硬而致密。有时呈弥漫性细胞增生或浸润,致使整个器官肿大,色泽变淡,质地发脆。3.皮肤型 病变常与羽囊有关,但不限于羽囊,病变可融合成片,呈清晰的带白色结节,在拔毛后的胴体尤为明显。4.组织学变化 鸡马立克氏病肿瘤组织由小、中、大淋巴细胞、浆细胞、MD细胞和原始网状细胞组成。,马立克氏病:病鸡左侧的坐骨神经肿大、增粗,(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马立克氏病:病鸡受侵害的一侧翅神经变粗大,(图片引自郑明球、蔡宝祥主编动物传染病诊治彩色图谱),马立克氏病:病鸡左侧(图右侧)的腰荐神经增粗,(图片引自刘晨、许日龙编著实用禽病图谱),马立克氏病:病鸡肝脏有大小不等的肿瘤结节,(图片引自刘晨、许日龙编著实用禽病图谱),马立克氏病:病鸡肝脏的弥漫性肿大,(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马立克氏病:病鸡脾脏肿大,肝脏也有白色肿瘤结节,(图片引自刘晨、许日龙编著实用禽病图谱),马立克氏病:病鸡肾脏的肿瘤,(图片引自刘晨、许日龙编著实用禽病图谱),马立克氏病:病鸡卵巢的肿瘤,(图片引自刘晨、许日龙编著实用禽病图谱),马立克氏病:病鸡卵巢的肿瘤,(图片引自郑明球、蔡宝祥主编动物传染病诊治彩色图谱),马立克氏病:病鸡心脏的肿瘤,(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马立克氏病:病鸡肺部的肿瘤(右侧),(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马立克氏病:病鸡腺胃肿大,(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马立克氏病:病鸡腺胃出血、溃疡,腺胃壁增厚(左为对照),(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马立克氏病:病鸡胸部肌肉的肿瘤,(图片引自刘晨、许日龙编著实用禽病图谱),马立克氏病:病鸡胸部肌肉的肿瘤,(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六、诊断1.临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征性症状和典型的病理变化,即可作出初步诊断。MD一般发生于1620周龄的鸡,病鸡常有典型的单侧性肢体麻痹症状、消瘦、腹泻、突然死亡,出现外周神经受害,内脏肿瘤等病理变化。确诊须进行实验室诊断。,2.病毒分离鉴定,病毒分离的上选病料是肿瘤组织,但必须保持病料中的细胞是活的,否则不能分离出病毒。此外,也可采取羽毛囊上皮作为分离材料。接种敏感雏鸡或鸡胚细胞分离病毒。分离到病毒说明鸡感染了MDV,不能肯定是否患了MD。3.组织学检查。MD肿瘤组织由小、中、大淋巴细胞、浆细胞和MD细胞组成,呈多形性。,马立克氏病:病毒接种鸡胚后,在绒毛尿囊膜上形成痘斑,(图片引自传染病教研室保存的动物传染病幻灯片),4.血清学试验 血清学方法主要是琼脂扩散试验,可以用已知抗原检查血清样品中的MD抗体,亦可用已知抗体检查羽髓中的MD抗原(有诊断意义)。5.鉴别诊断本病应注意与鸡淋巴白血病(LL)、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肿瘤)和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肉芽肿)相区别,这些病可产生与MD相似的眼观变化,需要作鉴别诊断。,七、防制,1.做好平时的综合性兽医卫生防疫措施 坚持严格隔离、消毒等措施是防止本病流行的有效方法,防止强毒进人鸡群,必须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日常的隔离、卫生、消毒制度;防止一切带毒动物和污染物进入禽群。特别是对种蛋、孵化器、出雏器、育雏室以及入孵、出雏时应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防止雏鸡的早期感染。,2.免疫接种目前使用的疫苗有3种,即由致弱毒株(如CVI988)制备的型疫苗,由自然弱毒株(如SBl,Z4)制备的型疫苗和由HVT制备的型疫苗。型疫苗和型疫苗属同源疫苗,免疫效果较好,但属细胞结合型疫苗,必须在液氮中保存和运输,使用不方便。型疫苗属异源疫苗,已制成冻干制剂,保存运输方便,目前在我国广泛使用。,在有变异株MDV(超强毒)流行的地区,型疫苗免疫保护效果较差,应选用I型CVI988疫苗,2、3型毒组成的双价疫苗或1、2、3型毒组成的3价疫苗。2型和3型毒之间存在显著的免疫协同作用,由它们组成的双价疫苗免疫效率比单价疫苗显著提高。由于双价苗是细胞结合疫苗,其免疫效果受母源抗体的影响小。,免疫程序,在1日龄肌注或皮下免疫接种一次即可。免疫时但应特别注意:(1)MD疫苗应使用专用稀释液稀释。(2)疫苗在稀释后置冰浴中。(3)疫苗在稀释后应在1小时内用完,12小时内加倍量注射,2小时以后废弃不用。(4)雏鸡免疫后2周内隔离饲养,绝对避免强毒感染,如在疫苗免疫力建立之前感染了强毒,免疫效果大大降低,甚至导致免疫失败。,3.发病时采取的措施,(1)病鸡群隔离,病死鸡要无害化处理(深埋、焚烧或化制)。及时挑出病鸡并淘汰。(2)对污染环境、用具进行严格消毒。无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