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文明与野蛮:泛谈中西历史观修改版.ppt

    • 资源ID:2903381       资源大小:340K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文明与野蛮:泛谈中西历史观修改版.ppt

    文明与野蛮 中西历史观漫谈,所谓文明人有时很野蛮,而所谓野蛮人有时候倒很文明。有识之士以为,文明与野蛮之间一线之隔,却如天地般悬远。然而,在我看来,或许文明即为野蛮,而野蛮却为文明!,1861年11月25日雨果的一封信(节选),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致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亚洲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盗贼。,一、文明与野蛮的一般释义,文化文明野蛮,谈及文明不能不首先了解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文化。汉语中的“文化”乃是英语中的culture、德语中的Kultur、法语中的culture、意大利语中的cultura等。这个名词在汉语和西方语言中是古已有之的,就古代而言,这个名词所承载的概念是在各自的语言系统中分途发展演化的。到了近现代,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首先借用汉语中的“文化”一语,翻译了西文中的culture、Kultur等语;清末民初,一批留日的中国青年学生,又将这一概念引回中国,于是,中国人便在承继自己古人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西方近代的文化观念。,从原始的意义上看,中西古代的“文化”观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指向形而上的精神层面,而西方的“文化”一开始却指向形而下的物质层面。这一点可以从辞源学的角度得到说明。古汉语中的“文化”词由“文”与“化”复合而成,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文”当是初民以交错的划痕表达“复杂”、“纷繁”意,例如,交互的纹理、错杂的颜色、交错的笔划,乃至繁杂的事象等,所以,易系辞下说:“物相杂,故曰文”,这里的“文”提出的是一种近乎抽象的观念。,“文”与“化”的结合可以在易的贲卦中见出端倪。解释此卦的“彖传”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一方面把“人文”与“天文”相对照,另一方面,又将“人文”与“化成天下”相关联。如果我们把“天文”理解为“宇宙”和“自然”,那么,“人文”就意味着人世间的一切,或者说人类的文明。当然我们不能脱离具体语境来解析这段话。当时商周社会中的“人文”大抵不外文治教化、诗书礼乐之类,故唐人孔颖达在周易正义疏中解释“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句时说:“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我们不难看出,贲的“彖”中已然孕育着将“文”与“化”连用的萌芽。,最早将“文”与“化”连用见于西汉刘向的说苑。刘向在该书的“指武”篇中讨论战争和武功,其中有一段话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这里的“文化”显然从“贲”卦的“彖”中化出,指“文治教化”,意思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总是先礼而后兵,动武一定是不得已的事。从古汉语中“文化”一词的辞源学意义,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上古时代是在“文治教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名的,其中的精神内涵远大于物质内涵。,西语中的“文化”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语中的cultura,其词根是动词colere,原义是耕作土地、饲养家畜、种植庄稼、居住等,这类活动自然与物质的自然界紧密关联,是人类改造自然以获得适当生存环境的最初尝试。从拉丁语中发展而成的德语kultur和英语culture最早也是类似的意思。所以,当代学者伊格尔顿明确地说:“Culture at first denoted a thoroughly material process。(文化最初指的是一个全然的物质过程)”。讨论culture,必然会涉及与其语义相近的civilization一词。像culture一样,civilization同样来自拉丁语。拉丁语中的civis作为此词的词根意指古罗马时代的“公民身份”。其名词civitas指有组织的社会,形容词civilis也有“文明的、开化的”等义,由它引申的civilite则有“谦恭、礼仪”的意思,指那些脱离了野蛮蒙昧的状态。,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汇有含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文明,但是没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蛮。汉语的文明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的要求次之。尚书舜典:“濬哲文明,温恭允塞。”唐孔颖达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谓文德辉耀。汉焦赣易林节之颐:“文明之世,销锋铸镝。”此谓文教昌明。南齐文心雕龙:“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此谓文字文章的出现。,周易全文共有6处提到“文明”一词,分别是乾之文言、同人之彖、大有之彖、贲之彖、明夷之彖、革之彖。下举两处:其一周易乾卦文言:“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此谓文采光明。其二周易贲卦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谓光明、公平、正确地处理人际之间、社会上的各种关系,借指由社会发展而形成的能实现社会亨通与和谐的道德、伦理、风俗、典章、制度等等。“以止”,指将“文明”作为栖趾之枝、立足之石,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标准、规范。这样的“文明以止”,就是人文。显然,本质上这指的就是人文文化,即文治教化之意。,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19世纪之前西方对文明的定义比较狭隘,认为生产方式先进,知识丰富就代表文明,而生产能力低下,礼仪不合西方的就定义为野蛮,所以当对非洲和美洲进行侵略的时候总是定义为文明战胜了野蛮,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是真正的野蛮。到了现代西方才逐渐认识到这种对文明的定义是错误的。对于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城市的出现,可以说城市是文明的发源地。现在一般认为,最早的文明大概是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那里出现的。,关于文化与文明,文化:(据统计其定义多达数百种)1.教养或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2.考古学用语,同一个历史时期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3.人的人格及其生存的状况反映。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人化为核心,心灵化及其落实。文化层次结构:器物-制度-观念。泰勒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文明:1.文治教化,文治昌明;2.城市化,有人居住,有一定经济文化;3.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与野蛮相对;4.一个地区或社会所具有的精神、艺术、道德和物质生活的总称;5.人类所创造财富的总称尤其特质精神财富。6.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关于野蛮,野蛮,一般与文明相对言,指人粗野、蛮不讲理的意思。具体可分两重含义,即蛮横、粗暴、残忍,不讲理;不文明,未开化。野蛮往往与原始、愚昧、落后联系一起,意指生产力低下,知识匮乏,不理性。英文中有uncivilized,barbarous,cruel,brutal野蛮的近义词,除了粗野、蛮横、暴力、愚昧 之外,在汉语中还有个与此密切相关的词语蛮夷或夷狄,古称蛮貊,亦作“蛮貉”或“蛮貃”。古代称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亦泛指四方落后部族。而与蛮夷、夷狄相对的词是中原之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说文解字云:“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华夏”原义为“光荣的夏人”,即“荣耀的中国人”,是族名,后兼指中国人的居住地,最后代指“中国”,成为古中国自称而为国名。夏为会意字,从“首”省,从夊。本义为面南而止,持久向南。,二、价值观与历史观的一般理解,文明与野蛮的考察离不开历史现实,更离不开一切的中心人。要谈历史必涉及历史观,要谈历史观便绕不开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怎样的价值观必有怎样的历史观。人类的五大永恒问题与三关系论 1.上帝、自然、人、社会与历史五大问题 2.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身与心或灵与肉之三关系价值与价值观历史与历史观,价值与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是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本体。它包涵人的意识与生命的双重发展,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发展。人创造自我世界的一切发展即有价值,价值的核心本质内涵是自由人。人创造自我的存在即为自由人。人本身是价值的根本对象,人即价值本体,人的行为即价值源泉,人的发展即为价值结果。人的发展是人的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的统一发展,是人的意识与人的生命的整体发展,也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发展。即人内在的自我创造与外在自然的创造的统一,创造此一自由皆为价值行为,那么整体的说价值就是自由的实现。价值论的核心在人。如何看待人自身及人与他者的关系是价值论无可避免的关键问题。基本的方式为人类中心主义。,历史的一般理解,马恩曾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准确地说,这门学科是时间学。“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可见“史”的本意为记事者即“史官”。由此引申为被史官所纪录的事,换言之,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的注,有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的说法。“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也就是人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也有人认为“历”乃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而附加的辅助义,其意为人类所经历过的事情,其概括范围远较“史”字为大。在西方,“历史”一词大多源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历史观的一般理解,历史与自然相对,以及统和历史与自然的历史。历史一词的多义性:所谓历史本体与历史认识的叠合。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即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尤其是价值观构成基本的评价尺度。历史观的基本内容:历史规律、历史动力、历史形态、历史趋势、历史意义等,三、历史是进步的吗?,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社会达尔文主义中西关于历史发展的基本论调历史的本性历史的判断尺度:所谓历史的尺度与道德的尺度,历史、历史性与历史观,历史有三重涵义,史事、史文、史义。历史的核心在于时间与生命(主要是人),尤其是生命。历史性取决于时间性与生命性的本真统一。历史意识是人类对自然以及自己在时间长河中发展变化的现象与本质的认识。历史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认识能力。这种能力逐步发展为继承历史、创造历史的能力。正是这种特有的认识历史、继承历史、创造历史的能力,使人类自己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愚昧向文明进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之所以能够脱离自然、成为自然界的精灵,是从历史意识的萌芽开始的。伽达默尔:历史意识是关于宇宙和人类自身历史性的知识。,孟子离娄下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大意如下:周室衰微,政由方伯,公卿列士献诗讽谏制度荡然不存,讽谏劝正之辞不再被陈于王廷并因此走向衰亡;讽谏之诗衰亡了,以微言立大旨、寓损贬之义于其中的春秋便随之产生了。晋之乘、楚之梼杌,与鲁之春秋都是同一类作品。其内容在于史事、史文、史义。后人不知,唯孔子得其真髓,能取其义。,历史结构的三重意义,第一重是自然的历史,指当下已结束的一切,即过去在永恒自然界中无意识地反复发生的一切,人类无法知道它的起源和终点。它包括宇宙的历史和有了生命的历史。它是“史前史”即所谓的绝对史前。第二重是有了人的历史,指的是人类的演化过程,包括人的生物进化和精神活动形成了文化遗产但没有构成文明的历史,它是“史前”即所谓的相对史前。第三重是真正的人类历史,在这段时期里,人类意识到自己就是历史。它指一切因精神而获得意义和具有历史性意识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人能通过自身获得人之为人的价值意义所在。,在第二重历史中,人类繁衍,语言和神话形成,移民迁居和技术发明悄悄地传播。这是一个巨大缓慢的过程,但这一切都在无意识之中进行,人虽然有了意识,但并未自觉意识到真实自我的意识即并未意识到人之为人的真实意义所在,故仍然紧紧附属于自然。因此广义上第二重历史仍是自然历史。第三重历史是严格意义上的人类历史即真正的历史,人意识到自己的真实存在及其价值意义,真实自我不时显现,不断得到实现。在时间之流中,它以文字记载为明确开始。,历史之结构具有两重意思,即相对历史和绝对历史。相对历史是严格按照时间划分三重历史而产生的历史,即自然历史(史前史,史前),人文历史(真正的人类历史)。自然历史之后是人文历史。绝对历史则指金字塔型的历史在时间之流中的演变。人文的历史是由三重历史构成等级的金字塔形状同时发生发展的,即人文历史存在于自然历史基础之上,两者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发生发展。总之,历史首先是单纯的自然历史过程,然后是包容自然历史的人文历史的演变。自从人类开始真正的历史,其发生发展就包含了三重历史的历史演变。其中任何时刻,人类都拥有自然基础,作为人的基础,作为人去成为真正的人的基础。这种历史是开放的有机整体历史。它越发展内容就越丰富,意义也就越真实越得到真正的实现。,三重历史结构图,历史之为历史,一切皆流,一切皆在时间中,皆为历史。历史又有自然与历史之分别。此历史之于自然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时间性,而在于人类自由意志的创造性,即是否为人类目的的结果。人之于历史的作用到目前来看,就是一次无可控制的加速度。由弱到强,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达到似乎自主进而以至于有失去控制无可左右的趋势的过程。历史的三重分解结构只是分析的结果,事实上始终在同时发挥作用。第一、第二重与第三重形成了内在的一种特殊张力,其中人及其社会与自然的张力为核心。,四、历史是文明的吗?,原始与文明人与文明文明的模式中西历史观:西方的知识史观 中国的道德史观,原始与文明,原始而文明原始人与文明人的差异:1.自然宗教与伦理宗教;2.前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3.融于自然,天人混一与将自然对象化,主客分离;4.尚力不尚德,不知德为何物与崇拜力量,却以德至 上,俗称以软刀子杀人,或言杀人不见血;5.单纯同自然打交道,主要思考人与自然问题与同时与三个问题 纠葛,即人与自然、人与人、灵与肉;6.简单语言、思想、生活、社会结构,通灵剔透与复杂化一切;7.感性化与理性至上。,作为历史中心的人的理解,人的定义人是注定一成型而亘古不变的吗?作为人在于成其所以为人To be a man is to become a man何以为人?法天立极。立人极而道术正西方人以求知为人的本性,追求永恒不变的真理,具体在历史观上追求的是知性的历史知识。西方人由主客二分的思维出发,把物与人、自然与历史、认识主体与历史客体尖锐地对立起来,明确了人对物的支配主宰地位;又区分了自然史与人类史,将自然从历史中剔除出去,指出只有人才有历史可言,自然仅仅是机械地重复毫无意义的事情。两希文化与西方历史观。将希腊精神的空间性与希伯来精神的时间性的结合,正是基督教的使命所在。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文质之辨的文明历史模式,炎黄文明历史演变中,以“文质”相较,存在两种发展模式:其一,为中原文明所注重的以“文”统“质”而导向的“文质彬彬”模式,有弱于本能血肉生命的发展倾向;其二,以楚文化的“我蛮夷”精神为代表,后为湖湘文化发扬光大,是以“质”统“文”并强调“文”“质”并重发展且充满源始野性生命活力的模式,突出表现为血性精神。相较而言,西方文明的模式在于重物化,近于华夏模式的第二种,却完全不同,蔚为大观,成就所谓近现代以来居主导地位之文明格局。,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大而言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素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所以要“文质彬彬”,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小而言之,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全其质而备其文,学以尽其文而善其质,达到全其质而备其文的理想目标。自然之质与可尽之能从道而生德与从德以凝道相天造命与天同化,历史流变图景,几何学式设计:由矢向线到平面化再到立体化 进步或退步 波浪式前进或倒退 循环式 螺旋式 单线论与多线论转化式 transformation 治乱离合,创化的历史观,历史因时几时机当其际而发生,是自发的偶合式的,因而是不断转化的,有其一切的可能。故它是开放的。历史的合目的性和意志性,表明转化中又有其创造。总之,历史是自我创化不已的开放的偶合的有机整体动态过程。,附录:所谓中国历史十大规律,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之。2、红颜祸水,倾国倾城。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3、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权在某个人手里。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唐之安禄山,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石,变法维新,由治而乱;明之吴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凯,卖友求荣,反复无常。4、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5、成王败寇。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胜有刘邦,败有项羽;胜有李世民,败有窦建德;胜有朱元璋,败有张士诚。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6、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7、朝代之初,君强臣强;朝代之中,君强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强。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则为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却为虎狼之臣,如朱温之辈。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岂有他哉!8、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耽耽。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9、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兼济,方能长治久安。如秦、元所向披靡,却迅速灰飞湮灭,两宋文化鼎盛,却屡被异族欺凌。惟汉、唐重文韬武略,方绵延三四百载,号称盛世,今已不再矣。10、地域环境左右命运。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的农耕文化多了一些强悍。然而,每一次异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会被汉文化迅速同化。(地理并不创造文明,只是提供机会),

    注意事项

    本文(文明与野蛮:泛谈中西历史观修改版.ppt)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