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三探”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基.ppt
三疑三探: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基 河南省西峡县基教学研究室 杨文普Email:电话:13513777629,三疑三探: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基 一、“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和操作办法 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价值体现 三、“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四、“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课堂评价 五、“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提出 六、“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区域推进做法 七、责任与追求,一、“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和操作办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主要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公民出发,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疑探结合等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学会合作探究问题,学会归纳创新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想学、会学、学好,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切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创新的快乐。,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但就整个课堂操作步骤来说还应包括对知识的运用拓展环节,所以用八个字更能全面地涵盖这一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即“先疑后探,编题自练”。,设疑自探: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即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自学探究问题。这一环节主要涉及三个步骤:一是创设问题情景。二是设置具体自探问题。三是学生“自探”。,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设置自探问题层次不清,不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问题太碎太杂或太大太空,要么一看就会,课本上有直观的答案,不需思考或没有思考的价值;要么思维跨度太大,缺乏递进性,学生难以接受。二是自探走过程,时间安排不足。三是在学生自探过程中教师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唠唠叨叨,使学生不能专心思考,要么漠然视之,认为学生自探与已无关,使学生在失去教师亲和力情况下低效学习。,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即通过合探的形式共同解决设疑自探中的“疑”。“合探”的形式包括三种:一是提问与评价。二是讨论。三是讲解。,“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三讲三不讲”,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抛开设疑自探中的问题,重新设置几个所谓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学生没有思考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讨论。二是教师怕学生自学解决不了问题,按自探提纲从头到尾重新讲解一遍,换汤不换药。三是提问不是优先“学困生”,怕浪费课堂时间,仅让中等以上“举手”要求发言的学生回答一遍了事,掩盖了学情。四是试图烘托气氛,搞形式主义,很简单的问题也要进行讨论。五是小组讨论人员不固定,发言无序,时间没保证。,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这两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时可能在课堂反复出现,如设疑自探一、解疑合探一、设疑自探二、解疑合探二目的是防止问题一次出示过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质疑再探:是指在基本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它权威挑战,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学生无疑可“质”,教师即转入下个环节。二是教师“置”疑代替学生“质”疑,重新出示几个问题,让学生被动思考,把“质疑再探”变成“设疑自探”的延伸。三是教师变成答记者问,学生一问教师一答,忽视了教师的“三讲三不讲”。四是课前对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没有充分的估计和预测,当学生突然提出,要么不知所措,要么不懂装懂、搪塞应付。,运用拓展:是指学生针对本节所学的“新知”,围绕学习目标,尝试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和拓展性习题,教师有选择地展示出来供全体学生训练运用,在补充和检查运用情况的基础上予以订正、反思和归纳。其实,“运用拓展”这个环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是按“三疑三探”的步骤和理念进行的,是课堂教学中巩固新知的新一轮“三疑三探”。此环节包括3个层次:一是学生编题。二是教师补充。三是反思和归纳。,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编拟习题不能牢牢把握学习目标的“底线”,关注拔高题,忽视基础题。二是怕学生编题编不到“点子”上,浪费时间,干脆不让学生编。三是不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和多数学生表达的机会,反思归纳都是教师“一言堂”。以上仅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操作中的基本模式和要领,根据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还可以增删或调换某个具体环节,进行灵活运用。,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价值体现(一)有利于解决教学质量难以大面积提高问题(二)有利于解决未来“人才”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三)有利于解决中小学“辍学”问题(四)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五)有利于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六)有利于解决新课程实施“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七)有利于解决学习型社会难以创建问题,(一)有利于解决教学质量难以大面积提高问题1、“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不放弃每一个学生。2、坚持推广的目的就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3、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008年中招南阳市部分县区三率情况统计表,2008年中招南阳市部分县区分数段人数统计,西峡县20032008年高招本科上线情况统计表,注:2006年高考全市文理科前10名西峡占7人;2007年高考全市文理前5名,西峡占4人;2008年前6名,西峡占5人。本科进线2008年是2005年的2.6倍,是2003年的4.8倍,一本进线2008年269人,是2005年113人的2.3倍。,(二)有利于解决我国未来社会“人才”创新能力不强问题1、当前我国“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强、数量不足,这是个不争的事实。2、我国教育培养人的模式难推此咎。3、“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本身是一个培养创新能力步步升华的过程。,(三)有利于解决中小学“辍学”问题1、“辍学”问题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2、中小学“辍学”的根本原因不是贫困而是“厌学”。3、“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人”。,(四)有利于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1、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2、减负是一棵不开花的铁树。3、“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不主张学生课外进行预习。,(五)有利于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1、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存在职业“倦怠”问题。2、根本原因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问题。3、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真正“活”了起来。,(六)有利于解决新课程实施“穿新鞋走老路”问题 1、新课程实施仍停留在认识的层面。2、抓手和载体。(七)有利于解决学习型社会难以创建问题1、学习型的国家有智慧。2、小手拉大手。,三、“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一)创新原则(二)探究性原则(三)循序渐进原则(四)全体性原则(五)民主和谐原则(六)终身性和社会性原则,(一)创新原则 这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最根本的原则。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通过探究使学生从不同途径去解决问题;通过思索使学生独到的回答(评价)问题;通过类比和假设使学生勇敢地质疑(反驳)问题;通过反思和回顾使学生针对学习目标编拟问题(习题)。,(二)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求知的潜能,处处使学生“生疑”,时时使学生带着“解疑”的欲望而去“探疑”。课堂始终贯穿着一条隐形的探究线索:即设疑(开始)探疑解疑再质疑再探疑再解疑编疑答疑无疑(结束)。,(三)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是使用这一模式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具体来说,“自学提纲”的设计应由易到难;检查自学情况,要坚持“学困生答,中等生补充,中优生评判”;“合作探究”必须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质疑”的问题首先由学生自己独立解答,难度大的由学生合作解答,仍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通过讲解解答。“运用拓展”也是先进行巩固运用,然后再变式延伸;在初始阶段先由教师示范编题,再由学生自主编题;当这一模式运用熟练后,学生养成了一定的习惯,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则先由学生编题,再由教师有选择地展示和补充,最后让全体学生“练”题。,(四)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是实践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并且贯穿课堂始终。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绕开“精英教育”的误区,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做到编拟自学提纲充分考虑“学困生”,检查自学情况优先提问“学困生”,各种表扬鼓励首先送给“学困生”,同时也给中等生、优等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关心下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五)民主和谐原则(1)师生之间的和谐。(2)学生之间的和谐。(3)教与学的和谐。(六)终身性和社会性原则 每一节课都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基。,四、“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课堂评价“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课堂评价标准(一),“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课堂评价标准(二)教师方面(30分)1、注重启发诱导,设情激趣,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5分)2、注重学法指导,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善于归纳和梳理,问题(习题)设置具有层次性、探索性和针对性,给学生留足思考、练习和交流的时间。(8分),3、讲授准确无误、重点突出,时间一般不超过一节课的三分之一,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6分)4、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评价及时准确,充满期待和激励。(5分)5、有驾驭课堂能力,能灵活处理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收放有度,活而有序,时间安排合理,准时下课。(6分),学生方面(70分)1、会提问:能根据教学情境、教材内容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8分)2、会自学:具有良好的自学习惯与能力,能解决问题并发现新的问题。(9分)3、会展示:敢于发表自己意见,敢于尝试操作,错了也不怕,展示率高。(9分)4、会倾听(观察):能认真倾听别人意见,能仔细观察别人的演示。(4分)5、会评价:能对别人展示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并能利用有关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7分),6、会质疑:有问题意识,敢于向课本、教师等“权威”质疑问难,问题具有挑战性、独创性。(7分)7、会讨论: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价值,活动有序,能表现集体观点)。(4分)8、会总结:能在反思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总结。(4分)9、都参与:课堂无“闲人”,人人充满自信,都能真正进入学习状态(没有走神或不参与学习的现象)。(8分)10、都成功: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围绕学习目标编拟一些基础性或拓展型习题,答题正确率高,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10分),五、“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提出(一)深深的思索 1、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2、教育应该怎样去培养人?(二)领导的嘱托1、上任前的叮嘱。2、目光的寻找。3、洋思经验的推行。4、问题的发现。(三)一次民主生活会的启示1、令人心潮澎湃的民主生活会2、对当前中小学课堂的联想3、一个大胆而又宏伟的设想,六、区域推进“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做法,(一)区域推进的六大转型1、在管理角色上,由约他型转变为自律型。2、在管理方式上,由计划型转变为市场型。3、在管理思路上,由面面俱到型转变为重点突破型。4、在管理规划上,由统一细化型转变为灵活松绑型。5、在管理评价上,由终结型转变为过程型。6、在管理理念上,由强制型转变为激励型。,(二)区域推进的七项举措1、以教研员登台上课和参与校本教研为载体,使教与研紧密结合。2、以“校际帮带”、“送课下乡”为载体,实现薄弱学校同强势学校的协调共进。3、以校长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为载体,狠抓“龙头”建设。,4、以“五同两课”为载体,以研带赛,以赛促研。5、以“校长论坛”、“教师论坛”为载体,调动内涵发展的中坚力量。6、以“校本教研现场交流”为载体,典型引路,优势互补,共享共进。7、以“业务理论测试”为载体,提升改革的实力和后劲。,(三)区域推进的八个步骤1、选准试点,辐射带动。2、制订规划,行政推动。3、修订西峡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加强过程管理,发挥激励导向作用。,4、启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课堂评价标准,规范师生的教与学行为。5、改革常规检查办法,强化平时抽查。6、全员验收、逐年验收,变少数人“修成正果”为面向全体教师“普渡众生”。7、落实“一帮一”、“一帮二”措施,让全体教师“入格”。8、兑现奖惩。,七、责任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