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和生物圈复习.ppt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1、熟记生物的七大特征;2、会对生物进行分类;3、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4、会分析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哪些;5、理解生态系统、食物链与食物网;6、熟记生物圈的概念以及其范围;7、领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并具体应用。理解观察、调查、资料分析等科学探究方法,复习目标,1、生物的特征,2、生物的分类,7、生物圈,5、生态因素,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6、生态系统,3、科学探究,概念,范围,概念,分类,关系,例子,概念,组成,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特点,方法,一般过程,对照实验,2、生物的分类,3、科学探究,4、生物与环境关系,5、生态因素,6、生态系统,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特征,7、生物圈,举例,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合拢,蘑菇能从小到大;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不断长大;小鸡破壳而出,植物如何获取营养动物获取营养的方法,当堂检测,1、生物的特征,2、生物的分类,1、按形态结构分 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2、按生活环境分 水生生物、陆生生物3、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2、生物的分类,3、科学探究,4、生物与环境关系,5、生态因素,6、生态系统,7、生物圈,1、生物的特征,2、生物的分类,1、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调查法(普查和抽样调查)、实验法、收集和分析资料2、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3、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4、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5、实验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重复性原则,4、生物与环境关系,5、生态因素,6、生态系统,7、生物圈,3、科学探究,3、科学探究,检查,1、观察: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也可以借助_、_ _、_ _等仪器,或利_ 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肉眼,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测量,2、调查:明确 和、制定合理的,调查中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人口普查也是_ _。,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方案,调查,调查,当堂检测,1、关系:生物 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2)、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的例子 3)、环境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适应、影响和改变,影响,1、生物的特征,2、生物的分类,5、生态因素,6、生态系统,7、生物圈,3、科学探究,4、生物与环境关系,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检查,1、骆驼失水少和骆驼刺的根长得很长是对 的适应;2、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 的适应;3、旗形树的树冠的形状是对 的适应。4、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 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 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5、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从中获取必要的水分和无机盐,地衣的生理活动对岩石有着侵蚀作用,导致岩石风化,这个实例表明生物既能_ _又能_ _。,当堂检测,举例检测,干旱,温度,定向风,生物影响环境,适应环境,影响环境,1、生物适应 环境的例子,2、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的例子,3、环境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鱼适于游泳,身体呈梭形骆驼刺为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根系发达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很少海豹为适应寒冷环境,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树对山顶定向风的适应。树木秋天落叶,蚯蚓能增加土壤肥力,使土壤疏松植物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地衣使岩石不断风化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光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水影响植物的分布生物生活需要空气温度对生物生活的影响,生态因素,当堂检测,1、生物的特征,2、生物的分类,3、科学探究,5、生态因素,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6、生态系统,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2、分类:生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 态 空气、土壤等 因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 素 其他生物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合作关系 寄生关系,5、生态因素,7、生物圈,检查,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_、_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_关系、另外还有_关系、_关系、_关系等。,当堂检测,举例,阳光,温度,水,空气,捕食,竞争,合作,寄生,1、生物的特征,2、生物的分类,3、科学探究,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5、生态因素,6、生态系统,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2、生态系统组成:非生物部分 生产者植物 生物部分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3、生物部分中生产者是最主要的成分,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4、蚯蚓属于,病毒属于。,6、生态系统,7、生物圈,分解者,消费者,6、生态系统,6、生态系统,7、生物圈,1、生物的特征,2、生物的分类,3、科学探究,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5、生态因素,5、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称为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递减 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积累。6、食物链写法。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箭头必须从被吃者指向吃者;结束时必须是该食物链中没有其它能吃该生物的为止。例:草兔狐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继续,6、生态系统,6、生态系统,7、生物圈,1、生物的特征,2、生物的分类,3、科学探究,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5、生态因素,7、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生态系统中成分越复杂(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继续,1、生物的特征,2、生物的分类,3、科学探究,4、生态因素,5、生物与环境的关系,6、生态系统,7、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如草昆虫食虫鸟蛇鹰,生产者-绿色植物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昆虫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越多。在食物网中,某种动物可能占有多个营养级。,6、生态系统,7、生物圈,继续,食物链中生物数量变化:(1)短时间: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减少,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增加;反之,数量变化情况相反。(2)长时间: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先减少后增加,逐渐趋于稳定,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逐渐趋于稳定;反之,数量变化情况相反。,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检测,生物圈,1、食物链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是 的关系;2、物质和能量沿着 和 流动的。3、有毒物质沿 不断积累。4、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 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当堂检测,吃与被吃,食物链,食物网,食物链,自动调节,相对稳定,1、生物的特征,2、生物的分类,1、生物圈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2、生物圈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分、岩石圈的表面注:岩石圈是一切生物的“立足点”人类活动可以达到各个圈层。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2、生物的分类,3、科学探究,4、生物与环境关系,5、生态因素,6、生态系统,7、生物圈,7、生物圈,继续,3、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城市生态系统最不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7、生物圈,1、生物的特征,2、生物的分类,3、科学探究,4、生物与环境关系,5、生态因素,6、生态系统,7、生物圈,完毕,(4)食物链不仅包括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还包括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5)细菌、真菌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才是分解者。,【易错易混】(1)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病毒作为简单的生物,无细胞结构。(2)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需要吸入氧气:制作泡菜的乳酸菌不需要氧气。(3)能生长和运动的物体不一定是生物:钟乳石能生长,机器人能运动,但二者均不属于生物。,(6)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流动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单向递减流动的。(7)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光能。食物链(网)的能量流动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学而后思】(1)如果你是宇航员,将要进行太空之旅,你必须携带哪些物质?提示:水、氧气、食物、保暖服等。(2)“南橘北枳”的意思是淮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何种关系?提示:这说明环境(主要是光照和温度)对生物产生影响。(3)细菌和真菌被喻为生物圈的“清道夫”,生物圈中所有的细菌和真菌都被喻为“清道夫”吗?为什么?提示:不是。因为在生物圈中只有腐生细菌和真菌才属于分解者,被喻为生物圈的中“清道夫”。(4)病毒身体微小,结构简单,属于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提示:不对。因为病毒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属于消费者,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实验过程】,光,阴暗,光,对照组,实验组,光照,少,多,阴暗,【实验训练】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A.左右两侧黄粉虫的数量可以不同B.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D.左右两侧可以湿度不同,C,【变式备选】小继同学打算探究非生物因素水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她提出的问题是:水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1)根据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2)为了探究水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她为鼠妇提供了潮湿和干燥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你认为这个探究实验的变量是。(3)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行吗?。(4)做完实验后,小继应如何处理鼠妇?。,水会影响鼠妇的生活,水,不行,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使实验的偶然性增大,为减小实验误差,使结果更为准确,最好应用10只或10只以上鼠妇做实验,放归大自然,2、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3、生态系统的组成,4、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的因素,5、生物圈的范围,6、最大的生态系统是,7、生态系统的特点是,8、有毒物质通过 不断积累。,9、物质和能量沿着 和 流动。,1、生物的特征,10、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11、所有生物都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吗?,12、病毒和蚯蚓分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食物链,食物链,食物网,生物圈,1、以下属于所有生物共同具有的特征是()A.所有生物都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B.生物都能繁殖后代 C.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 D.生物都能制造有机物。,2、下面哪一项属于一个生态系统()A.动物园里所有的动物。B.一片森林中的绿色开花植物。C.草原上的一群羊 D.一片农田。,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生物圈 B.海洋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淡水生态系统。,B,D,A,4、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5、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改变环境(),错,对,6、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错,7、右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是()A.丙 丁乙甲 B.甲乙丙丁 C.丙 丁甲乙 D.丁丙乙甲。,A,8、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呈针状,主要是 等生态因素的影响造成的。,水分,9、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蚯蚓疏松土壤,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的 作用。,分解者,呼吸,11、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A.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 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 D.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D,12、生物圈的范围不包括()A.大气圈底部 B.水圈的大部 C.岩石圈的表面 D.水圈的全部,D,10、出汗和排尿现象反应的生物基本特征是(),生物能排出进体内的废物,13、下列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的是().老虎吃野猪.许多蜜蜂在酿蜜.草原上的兔子和羊.田里的水稻和杂草.蚂蚁搬家.瓢虫吃蚜虫 A.B.C.D.,B,14、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他和同学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下表:根据他们的记录,可知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B,A阳光充足B阴暗潮湿C空气新鲜 D高温干燥,15.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铅、汞等会通过食物 链不断积累,图23中,能够表示某食物链中生物体 内有害物质数量关系的图示是(),图23,B,下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请据图回答:(1)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中的生物外,还应有_。(2)此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_,作用是_。(3)该生态系统中有多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的一条:_。(4)为了防止鸟吃草子,有人用大网把人工种草的实验区罩了起来,实验区内的草能否获得高产,试分析回答:_。,非生物部分,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供植物重新利用。,草昆虫食虫鸟鹰,不能,因为用网把草罩起来,昆虫会因为没有天敌而多起来,人工实验区内的草会因昆虫过多而被破坏。,图一表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全过程,图二表示图一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所含有机物总量的直方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碳在无机环境与各种生物之间以的形式进行循环。(2)图一中、表示的生理过程分别是和。(3)图二中C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4)图一所示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成分不可缺少的是。(5)由于煤和石油的过度使用,造成温室效应,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请举出两种低碳的生活方式。,二氧化碳,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乙,甲和乙,节约用电、骑自行车、乘公交车,15、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回答问题:珊瑚虫身体微小,口周围长着许多小触手,可用来捕食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它们能吸收海水中的矿物质来建造外壳,以保护身体。珊瑚虫大多群居生活,虫体一代代死去,但它们分泌的外壳却年深日久地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千姿百态的珊瑚。珊瑚虫体内有藻类和它共同生活,并为其提供用于呼吸的氧气,而珊瑚虫的废物则可作为藻类的养料。(1)珊瑚就是珊瑚虫吗?请分析说明:。(2)资料中描述了生物的哪些共同特征?。(3)有人说:“珊瑚虫适于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浅水区”。试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一观点是否正确?_。,不是的,珊瑚是由珊瑚虫的骨骼(分泌的外壳)堆积而成,a、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营养,b、生物大多需要呼吸,c、生物都能出除体内废物,d、生长和繁殖,正确,因为珊瑚和藻类共同生活,而藻类光合作用需要充足的阳光。,14、初夏的黄河口,景色迷人。风吹芦苇,绿波荡漾,水草依依,随风摇曳;欢快的鱼儿在水草间自由嬉戏,清脆的鸟鸣从苇丛中阵阵传出;野兔贪婪地享受着美味,不时晃动着警觉的耳朵。当鹰在天空出现的瞬间,水鸟、野兔迅速地躲藏起来,顷刻间,这里变得十分静谧。请分析回答:(1)上述情景是黄河口自然保护区常见的一幕,作为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在组成成分上除了上述场景中的生物,还应包括。(2)请根据上述场景中的描述,用文字和箭头绘制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注:水鸟为杂食性动物)。,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芦苇,水草,鱼儿,野兔,鹰,水鸟,(3)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 流动的。(4)湿地生态系统中,鹰的数量远远少于野兔的数量,原因是。(5)野兔的体色一般为灰黄色,有利于逃避敌害,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够。(6)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动)调节能力较强,原因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能量获得越少。鹰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因而鹰的数量远远低于野兔的数量。,适应环境,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1环境影响生物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_因素,另一类是_因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有_关系、_关系、_关系和 关系。2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_和_。生物的适应性是_的。生物对环境是有_的。,非生物,生物,竞争,捕食,合作,形态结构,生活方式,普遍存在,影响,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