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复习教案 那树.doc
那树教学目标: 1、揣摩关键语句,理解生动、老练、简洁的语言所描述的树的特点。2、理解节制而含蓄的叙述中深蕴的思想情感。3、深入探究本文的主旨,正确认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教学重点: 1、揣摩关键语句,理解生动、老练、简洁的语言所描述的树的特点。2、理解节制而含蓄的叙述中深蕴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深入探究本文的主旨,正确认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树的图片。一、导入:刚才我们看了一组树的图片,这些树历经沧桑,见证了春花秋月、冬来暑往,今天,台湾作家王鼎钧要向我们描述的,是那一棵树。展示课题二、首先请大家自读课文,思考:屏幕展示1、 文中描绘的那树有怎样的特点、品格和价值?找出相关语句并圈点你认为有表现力的或关键的字词。2、 那树经历了怎样的遭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 3、 作者对那树的遭遇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倾向?找出相关语句并圈点你认为有表现力的或关键的字词。三、学生回答第一个思考题:文中描绘的那树有怎样的特点、品格和价值?找出相关语句并圈点你认为有表现力的或关键的字词。(交流与点评中注意体会拟人的修辞。)(若学生回答不出坚贞仁厚等,可在下一环节提示。)教师小结:那树苍老繁密,坚贞深沉,多年来默默地荫蔽着周围的事物,无私奉献,以仁厚的品格给人们带来福荫。四、学生回答第二个思考题:那树经历了怎样的遭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第一思考题若未分析到位,可在此提示;面对这样的遭遇,那树是如何表现的?从中可以看出那树怎样的品格?)(交流与点评中注意第5节“ 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与第6节“一里一里地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一排一排挨过来”的对比)教师小结:那树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一步步被进逼、吞食,但它还是葱茏滴翠地酝酿着诗意、掩覆着大地,从中可见它无私奉献、忍辱负重的高贵品性和豁达的胸怀。但最后由于醉汉驾车出事,那树被按上了妨碍交通的罪名而被砍被挖根。五、学生回答第三个思考题:作者对那树的遭遇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倾向?找出相关语句并圈点你认为有表现力的或关键的字词。(交流与点评中注意体会:砍树的时间氛围、描述砍树的用词、老太太与清洁妇的说法。)教师小结:砍树的时间是深夜,氛围:“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阴森凝重的悲剧气氛、沉默中蕴涵悲愤。描述砍树的用词:“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屠杀”、“尸体的肢解和搬运”、“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屠戮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老太太与清洁妇的说法:形成了一笔生动的寓言式的描述,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这很难说不是真实的寓言,更充溢着作者的同情和哀婉,也强化了拟人的修辞效果。六、1、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对老树的赞美、对砍树者的愤恨,是否表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排斥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自己是怎么说的:屏幕展示补充作者语:“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人类的幼苗不再大批大批的死于肺炎和猩红热,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主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2、作者想通过老树表达怎样的主旨?(学生一般可能回答现代文明的发展破坏了自然,呼吁要保护自然。对这回答,教师要加以肯定。)七、但是假如我们这样理解,树的形象就仅仅代表了自然,虽然明确,却也单薄了。要深入挖掘一篇作品的内涵,一定要了解作者,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王鼎钧这位台湾作家:屏幕展示王鼎钧,台湾散文家。山东临沂人,1927年生。他坚持为人生的主张,散文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识,揭露了现实的种种流弊,从中可窥见作者对古老文明和文化传统的深沉情感和深切忧思。他的散文文笔简炼,神情俱肖,文理清晰,自成一体。他著名的“人生三书”(包括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和我们现代人三个散文集),最能显现王钧散文的哲理蕴涵。除此之外,他有一类散文属于“咏物寄意”,表达对人生深刻而独特的领悟。八、那么,这篇散文到底还寄寓了怎样深刻的含义呢?让我们暂时将目光从老树、从自然身上移开,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的遭遇与老树相似,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被人们毁灭或遗忘呢?(小组讨论2分钟)九、1、交流,教师点评。(若学生只会回答有形的如古迹等,教师可提示还有无形的如传统节日、传统风俗、传统美德等。)2、由此可见,本文并不是仅仅表现自然保护的主题,更深刻的内涵是:屏幕展示通过那棵老树的遭遇,昭示了时代潮流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从社会发展来看,老树该砍,从作者个人情感和老树的象征意义来看,老树不该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代历史的无情、求新求变的潮流与人对传统的念旧恋故,构成了这篇散文的内在冲突,这种悲剧性的矛盾,内化于老树的形象,老树已经不仅仅是一棵树,而升华为传统文化的承载体,借以表达作者的一种酸楚的时代意识。十、其实,这种矛盾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看一段资料:屏幕展示1997年,位于无锡市新街巷30号的钱钟书故居的墙上,赫然刷着几个大大的“拆”字。经过无锡市规划部门的同意,无锡市中医院由于建设需要,征用了新街巷这片土地,钱钟书故宅也在拆迁之列。钱钟书是饮誉海内外的无锡籍文学大师,号称“民国第一才子”,钱绳武堂是他的出生地。上世纪以来,钱氏门庭英才辈出,除有钱基博、钱钟书父子外,还相继走出了钱钟韩、钱钟鲁、钱钟泰等多位国内外知名的院士和学者。作为一代宗师的钱钟书,他的影响和作品在海外如日中天,出现了专门的“钱学研究”。而在国内,“围城”的热播,人们才恍然明白无锡还有钱钟书这样具有国际影响、无锡人引以为荣的文学巨匠。新街巷30号的拆迁,“钱绳武堂”的命运,备受人们关注,是“保”是“拆”引发了多方争议。1、 假如你是无锡市长,你该怎么决定呢?(讨论交流)2、补充资料后半段:屏幕展示现代文明的发展并没有要我们割断历史,否定过去和文化,泯灭城市的过去。经济事业蓬勃发展的无锡文化建设不能让人汗颜,偌大的无锡城真的容不下一个钱钟书?在前后长达五年多的时间里,无锡市先后为如何保护钱钟书故居召开了数十次协调会和论证会,并作出了“原地保留保护”的决定,中医院另选他址兴建。世人关注的钱钟书故居终于被抢救下来了。但令人遗憾的是,仍然有三分之一的故居被“开发”掉了。在钱宅的“拆”与“留”上,反映了经济与文化、今天与昨天的不可割裂。正是这些深烙着历史印痕、具有深刻人文价值的信息,明白无误地印刻着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命脉。在规划城市建设的同时,如果没有保护和管理历史遗迹、保护那些我们的城市曾经引以自豪的人文脉搏,那剩下的只有苍白,缺少生命力。十一、分发阅读补充资料无锡古迹,思考我们该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写一段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