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节教学中的体现.doc
-
资源ID:2889816
资源大小:17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节教学中的体现.do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节教学中的体现景德镇一中 占发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重体现为人本、和谐、幸福、持续四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特有的,有区别于资本主义。中国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中国地势和地形一节的知识结构中国地势和地形一节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教学知识内容,是在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中国的位置、地域范围、人口和民族后的教学延伸。本节主体知识结构为:地势是阶梯状分布、山区面积广、地形复杂多样。本节教学重点知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本节教学难点知识:地形复杂多样。本节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分析式教学法。本节主要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阅读法等。本节安排1课时。本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及作用;(2)认识中国地形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初步掌握地形形成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地理事物,认识中国地形分布及特征;(2)掌握并运用地形图,理解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引导得出正确的利用地形的合理措施。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2)增强全方位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意识;(3)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地势和地形一节教学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以人为本即是以“人”为中心,更在于既要重视人对物的需要,又要重视人对精神的追求,真正做到两个文明和谐并进。以人为本就是要既解决或改变服务水平低下,道德要求缺位、法治精神缺乏等问题。中国的地形,这一节教学如何突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首先我们认识本节的三个知识点:第一点: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第二级阶梯是海拔高度在10002000米左右的高原和盆地为主的地形区。第三级阶梯是以海拔多在5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地形区。利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认识中国的主要地形区和三级阶梯的分布位置关系,总结得出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地势特点。其次,了解这种地势特点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充分认识海拔高低对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海拔高度差异对河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地域联系的影响。第三,中国地形的开发利用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利用课本设置的活动“认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其影响”为例,进一步达到记忆和认识中国三级阶梯的地势分布及界线。利用我国地形图分析西高东低、面向海洋的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我国东临太平洋,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海洋湿润的气流向我国大陆内部伸入,带去较多水汽,有利于人类的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但东西相距差异大,使气候差异也大,这也造成了人类活动类型上的差异。西高东低的地势也使我国大江大河的主要流向为由西向东注入海洋。这有利我国东西方向上的水运发展,也使人口的分布、人类的活动、城市的分布等都体现了沿河的特点,也使得我国许多地理现象和事物在东西方向上分布的差异。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别是在阶梯交界地带,地势差异明显,落差大,使得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开发的清洁的水能资源。西高东低的地势,再加上阶梯交界处高度差异大,使东西交通受阻,要跨越崇山峻岭。西高东低的地势为交通事业发展设置了许多自然的障碍,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许多困难。以人为本,追求发展,就要注意西高东低的我国地势特点,因地制家宜设计合理的有利于人类活动的美好蓝图。三级阶梯,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又如何体现和谐、幸福、持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三级阶梯,高低错落有致,构成我国地势和谐的主体结构。第一级最高阶梯上多冰山雪峰成为我国许多大江大河补给源地,使我国大江大河能够滔滔不绝地流淌。也形成了大江东去浪淘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丽画面。也产生出美丽山河尽显英雄本色的豪情。西高东低,使东部沿海平原更体现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三级阶梯,物产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地带的各类特色的丰美物产,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谐社会的建立,为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提供了良好的大自然基础。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是中国地形的重要特征,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利用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说明我国地形纵横交错、复杂多样的特点。用景观图进一步反映地形的具体特点。教材用“阅读材料”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体现了山体回音,深谷共鸣,山高人稀的地方特色。声如华山雄浑,似黄河奔腾,如高原之黄土深厚。高亢、拖长的吆喝,进一步展现出山地名歌的特色,也体现出西北淳朴真实的民风。复杂的地形,也造就了奇异的建筑风格。大山深处悬崖峭壁之上,蜿蜒而伸的危情栈道;悬挂在危地的房屋建筑;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民居群等都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表现。云南的彝族和苗族青年男女聚会在山林间、仙洞前,伴着明快的芦笙,联袂把臂,翩翩起舞的炫彩多姿的民俗画卷。既体现了云南自然地理环境,岩溶地形广布,无山不洞,无洞不奇的特色。又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人民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开心生活,快乐生产,和谐美满的幸福情景。多种多样的复杂地形增加人类活动的困难,也给交通运输对外联系产生出极大的障碍。愚公移山的传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现实,都反映出大自然在地形上的复杂性给人类生命及生产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使当地的国民经济水平及其的低下,使我国西部成为主要的经济贫困的地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才能持续发展。如何在复杂的地形中,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中,创造出和谐的经济发达的西部“桃园”成为人类新文明的核心和灵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青藏高原这个世界屋脊上建造了世界上最高的雪域铁路,是中国社会主义和谐建设和共同发展的真实体现。秦岭隧道的开通是新时代愚公开发利用改造大自然环境的新创举。大山挡道再也不用笨拙的移山之法,穿山而过才成为山区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对外联系,加速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步伐的好方法。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地势和地形一节教学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该节地形的教学中,用鱼米之乡、芙蓉之国的实例体现地形之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鄱阳湖平原,田地土壤肥沃,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产;江湖面积广,适合淡水鱼养殖,好一幅鱼米之乡的美丽画卷。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地形复杂多样,西部多高山雪峰,景色秀丽;东部多平原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山区宜林,平原宜耕,农林牧渔,产业齐全,物产丰美,是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适合多种经营活动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的是探索一种更加符合人性的和谐友好型社会,走一条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山区地形陡峭,如果不留意森林保护,不注意地质条件的调查,就有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引起水土流失,就可能失去良好家园,就不能实现和谐友好的小康社会的建设。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第三大特征。山区占2/3。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但山区地形较为崎岖,交通运输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山区生态环境较脆弱,更易被破坏,且一但被破坏更难以恢复。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山区面积广大这就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幸福和谐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山区建设融入到整个经济建设中去,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的繁荣,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结合教材活动内容,让学生阅读教材插图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让学生充分理解,合理的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方针措施。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地理教学增加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运用课本活动内容,开展课堂讨论、区分: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地形复杂多样,便于发展多种经营;容易发生自然灾害;森林和矿产资源丰富;中草药和动物资源丰富;植被遭到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高山草地可以放牧;山区急流可以发电;坡度大,不宜耕种。”等山区开发条件;分析哪些是有利,哪些是不利条件;哪些是有利于环保;哪些是有利促进生态和谐发展的条件。用事例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本知识,用课本理论联系实际,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