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历史(PPT 89页) .ppt
茶文化共选课,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QQ:1318241189,茶 文 化,课程安排:10次课:讲授8次;品茶实验1次;参观实习1次.考核方式:考试结合平时成绩.参考文献:中华茶文化:黄志根等编,浙江大学出版社。茶文化学:刘勤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http:/http:/,主要内容,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传播现代茶业及其发展茶叶生产及加工饮茶技艺与茶道茶具文化茶与中华文化饮茶与健康,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QQ:1318241189,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一)茶的发现与利用(二)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三)茶文化的源起(四)隋唐五代茶文化(五)宋元茶文化(六)明清茶文化(七)中华茶文化的传播,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一、茶的发现与利用1、茶的发现与利用“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唐代.陆羽茶经。,公元2700年前远古三皇五帝的炎帝。,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QQ:1318241189,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神农是中国先民的代表,神农时代,畜牧业和农业趋于发达。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映了当时人们开始认识并利用自然,是当时人们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神农在一天采药中,尝到一有毒的草,顿时口干舌燥,头昏目眩,赶紧在一棵大树下坐下来休息。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带清香的绿油油的树叶,他拣了两片放在口里,清香扑鼻,口舌生津,刚才的不适也没了,于是带回去研究并命名为“茶”。,一、茶的发现与利用1、茶的发现与利用,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2、茶文字及其演化传播古代茶的名称:荈诧西汉司马相如凡将篇蔎西汉扬雄方言 本草瓜芦木东汉桐君录荈南宋吴兴记皋芦东晋广州记槚尔雅荼、茗晋、郭璞尔雅注茶唐、开元文字音义,一、茶的发现利用,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QQ:1318241189,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茶字的由来 古代,茶的名称很多,唐之前多写作“荼”字。“茶”由“荼”演变而来。始于汉代,古汉印中已有“茶”字了,“荼”的多义:茶叶;苦菜;茅草的花,一、茶的发现与利用2、茶文字及其演化传播,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茶的传播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对茶的发音差异较大福建:ta厦门、汕头:te长江流域、华北:chai、zhou、cha傣族:la,2、茶文字及其演化传播,一、茶的发现利用,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QQ:1318241189,第一章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茶的传播世界各国对茶的发音由中国茶叶输出地读音直译过去。由海路西欧各国,发音同福建一带发音“te”如:英语:tea 法文:the 拉丁文:thea,一、茶的发现利用2、茶文字及其演化传播,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由陆路西、北各国,发音同华北“cha”,如:蒙古:chai 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cha,2、茶文字及其演化传播茶的传播,一、茶的发现利用,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QQ:1318241189,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二、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1、古今大茶树的发现与分布古文献中有许多茶的记载。唐.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云南大理府志:“点苍山树之大者高一丈”。广西通志:“白毛茶,树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嫩叶如银针,老叶尖长”。,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野生大茶树的分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0个省区近200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中国野生大茶树4个集中分布区:滇南、滇西南滇、桂、黔比邻区滇川黔比邻区粤赣湘比邻区此外,福建、台湾、海南有少量分布。,二、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1、古今大茶树的发现与分布,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QQ:1318241189,一、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云南的野生大茶树最具典型性:分布数量多、最古老。野生古茶树王:巴达大茶树,地点: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原始森林.(1961年)高:32.12m,树幅:8.8 m,最大干径:100.3cm,(二)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1、古今大茶树的发现与分布 野生大茶树的分布,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2 茶树原产地的考证茶树的自然分布:西南地区茶树种属集中、分布多。茶树分布:山茶科茶属,起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分布在劳亚古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西南地区位于其南缘。世界山茶科植物有23属,380余种,中国15属,260余种,多分布在西南地区。,二、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QQ:1318241189,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地质变迁:西南地区山川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多变,气候多样,使该地品种变异多、资源丰富。植物学家:某种植物变异最多的地方当为该植物起源中心。茶树的进化:云南原始型茶树较集中,当属茶树原产地。结论:中国为茶树原产地,西南地区为原产地中心。,二、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2 茶树原产地的考证,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三、茶文化的源起1、巴蜀茶文化的形成先秦纳贡巴属产茶历史悠久,在先秦时期就以地方特产将茶作为贡品“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汉魏立业巴蜀茶业最早见诸记载于西汉,西汉王褒童约“脍鱼鮑鳖,烹荼尽具”、“武阳买荼,杨氏担荷”。三国魏张揖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芼之”。三国志.吴志:以茶当酒,三、茶文化的源起1、巴蜀茶文化的形成,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西晋称冠汉魏以后,巴蜀茶业进一步发展、扩大、繁荣,成为我国茶叶生产、技术的重要中心。西晋张载成都楼:“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西晋孙楚出歌“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姜、桂、茶出巴蜀”。结论:巴蜀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三、茶文化的源起1、巴蜀茶文化的形成,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2、晋南北朝茶文化的发展茶叶生产的发展在三国基础上,晋南北朝茶业进一步发展。东晋华阳国志:涪陵郡,唯出茶、漆;什邡县,山出好茶;南安、武阳皆出好茶。东晋、南朝时,南京为当时政治中心,使长江中下游及沿海的茶叶较快的发展起来。茶叶重心东移。,三、茶文化的源起,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晋南北朝茶文化的几个特征:饮茶成为一种迎客的方式:东晋时期,茶已成为南京地区待客之物。茶饮为清廉简朴的标志:陆纳仗侄;晋桓温公的粗茶淡饭。晋书、桓温传:“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唯下勺奠,拌茶果而已”。,三、茶文化的源起2、晋南北朝茶文化的发展,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茶饮、茶事进入文学作品:世说新语、神异记、异苑左诗的娇女诗、杜育的荈赋等。茶饮广泛进入祭祀。南齐书.武帝本纪:齐武帝下诏:“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异苑:剡县陈妻以茶水祭古坟。,三、茶文化的源起2、晋南北朝茶文化的发展晋南北朝茶文化的几个特征:,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四、隋唐五代茶文化 隋朝历史虽不长,但统一全国后,为茶叶的进一步发展和茶业重心进一步东移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修凿,对促进唐代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1.唐代茶叶生产与发展 唐代的茶叶产地唐代尤其是唐代中期,中国茶业有一个很大发展的时期。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公元713716)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公元780783)已后盛矣。”,四、隋唐五代茶文化,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陆羽茶经中,第一次较多地列举了我国产茶的一些州县。其“八之出”载:山南:峡州,襄州,荆州,衡州,金州,梁州。淮南:光州,义阳郡,舒州,寿州,蕲州,黄州。浙西:湖州,常州,宣州,杭州,睦州,歙州,润州,苏州。剑南: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沪州,眉州,汉州。浙东:越州,明州,婺州,台州。黔中:思州,播州,费州,夷州。江南:鄂州,袁州,吉州。岭南: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唐代的茶叶产地,第一章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由茶经和唐代其他文献记载表明,唐代茶叶产区已遍及今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说明,唐代的茶叶产地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相当的局面。,四、隋唐五代茶文化1.唐代茶叶生产与发展 唐代的茶叶产地,第一章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唐代茶叶生产和贸易 六朝以前,茶的生产和饮用主要在南方,北方饮者还不多,至唐代中期后,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膳夫经手录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由此,南方茶的生产和全国茶叶贸易,随之空前蓬勃地发展了起来。,四、隋唐五代茶文化1.唐代茶叶生产与发展,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茶叶的利润可观,引来许多人种茶卖茶。膳夫经手录:“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四、隋唐五代茶文化1.唐代茶叶生产与发展 唐代茶叶生产和贸易,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唐代中期贡焙的专门设立,极大地带动了茶叶生产技术的发展。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宜兴、长兴的贡茶,到贞元以后,单长兴一地,每年采造就要“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唐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诗吟:“凤辇寻春半醉归,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四、隋唐五代茶文化1.唐代茶叶生产与发展 唐代茶叶生产和贸易,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唐代茶叶生产和消费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茶叶贸易的发展。南方茶区的茶市,江河要道上由茶叶运输而形成的茶埠等水陆码头,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唐.诗人白居易琵琶行:“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四、隋唐五代茶文化1.唐代茶叶生产与发展 唐代茶叶生产和贸易,第一章、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我国南北茶叶贸易,分江东和华中两路进行:东路江西、浙江、江苏和安徽一带的茶叶,主要通过长江和淮河、泗水等转由运河直接运销今苏北、皖北和河南各地。华中荆、襄、鄂、岳州,由长江北面各水系直接运销河南或经由河南转运各地。,四 隋唐五代茶文化1.唐代茶叶生产与发展 唐代茶叶生产和贸易,第一章、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唐代的边茶贸易。唐国史补:唐时各地和一些少数民族,风俗以茶叶为贵,一次唐朝的使者到吐蕃,烹茶帐中,吐蕃的赞普问他煮什么?他故弄玄虚地说,这是“涤烦疗渴”的所谓茶也。赞普说:“我亦有此,才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顾渚者,此新门者,此昌明者,此着湖者。”封氏闻见记:“穷日竟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开创了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茶马交易。,四、隋唐五代茶文化 唐代茶叶生产和贸易,第一章、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随茶区的扩大,产量增加,贡茶制度的兴起,茶叶生产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名茶不断出现。据资料统计,唐代名茶有150多种。唐.李肇唐国史补:“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茶,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紫笋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四、隋唐五代茶文化1.唐代茶叶生产与发展 唐代茶叶名品,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民间饮茶: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盛于唐朝,两都并荊渝间。以为比屋之饮”。封氏闻见记:“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闻道俗,投钱取饮。”,四、隋唐五代茶文化2.唐代茶文化的发展茶饮的广泛盛行,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宫廷饮茶张文规湖州共焙新茶:“凤辇寻春半醉归,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四、隋唐五代茶文化2.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茶饮的广泛盛行,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僧侣饮茶封氏闻见记所记,“开元时,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唯许饮茶,由自人怀挟,到处煮饮,相效成俗”。茶人:陆羽、智积禅师、皎然等。赵州高僧从稔(ren)禅师的“吃茶去”成为佛家机锋语;“吃茶是和尚家风”等。,四、隋唐五代茶文化2.唐代茶文化的发展茶饮的广泛盛行,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唐代茶诗词形式多样:古诗、律诗、绝句;内容丰富:名茶、茶人、煎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形成茶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如: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琴茶;皎然访陆处士羽;杜牧题茶山;袁高茶山诗;皮日休与陆龟蒙茶中杂咏十首唱和诗等。,四、隋唐五代茶文化2.唐代茶文化的发展文人介入,诗文吟诵,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李白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爆成仙人掌,以拍洪雅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浊无盐,顾惭西子研。朝坐有馀兴,常吟播诸天。,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公元780年左右,陆羽撰写茶经三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四、隋唐五代茶文化2.唐代茶文化的发展茶叶专著的出现,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茶经的历史功绩:新唐书陆羽传:“羽嗜茶,著经三篇.天下愈知饮茶也。”北宋梅尧臣:“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茶经为茶叶科学的建立,推动茶叶生产及贸易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四、隋唐五代茶文化2.唐代茶文化的发展茶叶专著的出现,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茶经之后,又有不少茶叶专著问世。如:张又新煎茶水记,温庭筠采茶录;皎然茶诀;苏廙十六汤品等。,四、隋唐五代茶文化2.唐代茶文化的发展茶叶专著的出现,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1.宋代茶业的发展 茶业重心由东南移 宜兴、长兴早春因气温降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汴京。而建安的茶叶发芽较早,如欧阳修诗曰:“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宋朝茶业重心南移,贡焙从顾渚改置建安。闽南、岭南茶业因此兴起。,五、宋元茶文化,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建安贡茶,以北苑、壑源所产最佳,北苑贡茶采制讲究,对焙外乃至建安周围制茶技术的促进和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与宋朝茶叶生产技术中心南移相伴随,唐时茶叶生产还不曾发展的闽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了起来。如太平寰宇记对中国南方产茶的记载,就较唐朝要详细和丰富得多。,五、宋元茶文化1.宋代茶业的发展 茶业重心由东南移,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茶类的演变 宋元茶叶生产发展的另一特点,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的转变。至北宋前期,生产以团饼为主的紧压茶类。如北苑贡茶,在技术上日趋精湛,不断创新,把中国古代团茶饼茶的生产和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五、宋元茶文化 1.宋代茶业的发展,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龙凤茶: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特备龙凤之模,在北苑制造团茶,使与民间茶有区别。小龙团: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蔡襄任福建转运使时,又将丁谓创造的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小龙团茶,凡二十饼重一斤,值黄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五、宋元茶文化 1.宋代茶业的发展 茶类的演变,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密云龙”:宋神宗元丰年间,比小龙团更佳。“瑞云祥龙”:宋哲宗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茶类的演变,五、宋元茶文化1.宋代茶业的发展,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御苑玉芽”、“万寿龙芽”: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无比寿芽”、“试新銙”: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贡新銙”: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造。,茶类的演变,五、宋元茶文化 1.宋代茶业的发展,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银丝水芽”:宋徽宗时,“将已精选之熟芽再剔去叶子,仅存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以制方寸新(即模型),有小龙暴露蜿蜒其上,号龙团胜雪。其精美至极。整个北宋王朝的160多年间,北苑贡茶的制造技术不断改进,先后创造出的贡茶品目,有四、五十种之多。,茶类的演变,五、宋元茶文化1.宋代茶业的发展,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为适应社会上多数饮茶者的需要(茶叶价格低廉,煮饮方便),于是,在过去团、饼工艺的基础上,蒸而不碎,碎而不折的蒸青和蒸青末茶,称为“散茶”逐步发展起来。但团茶、饼茶略占优势。,茶类的演变,五、宋元茶文化1.宋代茶业的发展,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至元朝,散茶才明显超过团、饼茶,成为主要的生产茶类。如:元朝王祯农书:当时的茶叶有“茗茶”、“末茶”和“腊茶”三种。这三种茶,以“腊茶最贵”,制作亦最“不凡”,所以“此品惟充贡茶,民间罕见之”。,茶类的演变,五、宋元茶文化1.宋代茶业的发展,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茶学的深入随着贡茶南移,茶叶的研究重心集中在建茶上,研究精深、独特,内容广泛,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茶学研究。代表作:赵佶大茶观论;叶清臣述煮茶小品;蔡襄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沈括本朝茶法;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五、宋元茶文化2.宋代茶文化的发展,第一章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各种饮茶活动的兴起宫廷皇室的倡导以及对贡茶的精益求精,引发各种饮茶方式。茶肆出现吴自牧梦粱录:茶肆张挂名人画、陈列花架、插上四季鲜花,一年四季卖奇茶异汤,五、宋元茶文化2.宋代茶文化的发展,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斗茶:比较茶品质的一种活动。蔡襄茶录介绍了斗茶对茶品质的要求:茶色:“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茶味:“主于甘滑”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汤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煮汤又准”茶盏:“茶色白,宜黑盏”,五、宋元茶文化2.宋代茶文化的发展 各种饮茶活动的兴起,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期,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各种饮茶活动的兴起斗茶,五、宋元茶文化2.宋代茶文化的发展,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分茶(茶百戏、汤戏):利用冲茶入茶碗中水脉,创造出各种图案。宋.陶谷清异录:“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神通之艺也。.近世有下汤运勺,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鱼虫鸟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五、宋元茶文化2.宋代茶文化的发展 各种饮茶活动的兴起,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分茶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杨万里 纷如bai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陆游:“矮纸行斜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宫廷绣茶:宫女用金箔剪成龙凤、花草图案贴在茶上。漏影春:玩茶艺术。宋.陶谷清异录:“漏影春法,用镂纸贴盏,糁茶而去纸,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宫廷茶宴:以茶事为主的宴会。,五、宋元茶文化2.宋代茶文化的发展 各种饮茶活动的兴起,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3.元代茶文化的发展元代茶饮,贡茶沿用团饼茶,民间散茶继续发展,且大多研为末茶使用。饮茶方式:汉人多清饮,其他多加辅料。元代茶饮种类举例,五、宋元茶文化,元代茶饮种类举例,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六、明清茶文化1明清茶叶生产的发展散茶的兴起元朝时,团茶、饼茶主要用作贡茶,民间散茶和未茶有较大发展。但时人仍以团、饼为“天下第一茶”。,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团饼茶太“重劳民力”,下令“罢造龙团”,改造芽茶以进。促进了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各地名茶纷纷出现。明代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中所辑录的“今茶名”就有(雅州)雷鸣茶、仙人掌茶、虎丘茶、天池茶、罗 茶、阳羡茶、六安茶、日铸茶、含膏茶(邕湖)等97种之多。,六、明清茶文化1明清茶叶生产的发展散茶的兴起,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制茶的革新 在制茶上,普遍改蒸青为炒青,使炒青制茶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如:明代罗廪茶解(1609年)的炒青技术要点载,采茶“须晴昼采;当时焙”,否则,就“色味香俱减”。炒制时,“炒茶,铛宜热;焙,铛宜温。”具体工序是:“凡炒止可一握,候铛微炙手,置茶铛中,札札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上薄摊,用扇扇冷,略加揉挼(ruo),再略炒,入文火铛焙干。”,六、明清茶文化1明清茶叶生产的发展,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茶品类的多样化 明清在散茶、叶茶发展的同时,其他茶类得到全面发展。除绿茶外,黑茶、花茶、青茶和红茶等方面,也相继出现。,六、明清茶文化1明清茶叶生产的发展,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2明清茶文化的发展品饮方式的艺术性 明代散茶的流行兴起了饮茶的冲泡法。冲泡法冲饮方便,芽叶完整,极大地增加了饮茶的艺术性。,六、明清茶文化,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追求环境美:包括饮茶人和自然环境。“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2明清茶文化的发展品饮方式的艺术性,六、明清茶文化,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自然环境:清静的山林、简朴的柴房、青溪、松涛等。罗禀茶解:“山堂夜坐,吸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分满怀,云光滟潋。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也。”,2明清茶文化的发展品饮方式的艺术性,六、明清茶文化,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茶美:“采茶欲精,藏茶欲燥,烹茶欲洁”,反对茶中窨花,认为花有损茶之真味。,2明清茶文化的发展品饮方式的艺术性,六、明清茶文化,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水美:饮茶重水的选择。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许次纾茶疏:“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矣”,2明清茶文化的发展品饮方式的艺术性,六、明清茶文化,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具美 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茶具亦随之而改变。白瓷、青花瓷、彩瓷、紫砂茶具相继兴起。,2明清茶文化的发展品饮方式的艺术性,六、明清茶文化,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茶馆的普及 明清之际,特别是清代,茶馆作为一种平民的饮茶场所,得到迅速发展.清代是我国茶馆鼎盛时期,据记载,当时,北京有名的茶馆达30多个,上海达66家之多,江浙一带更多,一个小镇就达上百家。,六 明清茶文化 2明清茶文化的发展,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清代茶馆的主要特色:饮茶场所点心饮食兼饮茶听书饮茶纠纷裁判场所(吃讲茶),茶馆的普及,六 明清茶文化 2明清茶文化的发展,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七、中华茶文化的传播1.茶马古道与茶文化传播 茶马交易 茶马交易始于唐朝,成于宋朝。宋初,内地用铜钱交换边疆少数民族的马,少数民族则用铜钱铸造兵器。宋考虑国家的安全,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与之换马,还专门成立茶马司。,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茶马互市政策确立后,宋在今晋、陕、甘、川广开马市换取吐蕃、回纥、党向等族的优良马匹。元代不缺马,主要用银两和土货交易。明代恢复,直至清中期。,七、中华茶文化的传播1.茶马古道与茶文化传播 茶马交易,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茶入吐蕃 茶入吐蕃最早记载在唐代。吐蕃直接影响唐朝丝绸之路、长安到西域之路、四川至云南及境外之路。唐朝非常重视与吐蕃的关系,并采取多种措施安边。唐文成公主进藏出于此意,进藏时代去多种茶叶,饮茶风俗随之而得到推广的发展。,七、中华茶文化的传播 1.茶马古道与茶文化传播,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此外,其他边疆地区的饮茶风俗也是内地通过多种渠道传过去的。,七、中华茶文化的传播 1.茶马古道与茶文化传播,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2.中华茶文化向外传播茶入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在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为高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时代,后来新罗在唐朝帮助下统一全国。,七、中华茶文化的传播,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使节传播: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与百济、新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通使往来上百次。新罗使节大连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将茶籽带回,种于智异山华岩寺,开始了朝鲜的种茶史。宋代,新罗人来华学习烹茶技艺,并形成自己的茶礼。,2.中华茶文化向外传播茶入朝鲜半岛,七、中华茶文化的传播,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僧人传播:唐时,不少新罗僧人来唐学法,并带回中国茶叶和饮茶习俗。,2.中华茶文化向外传播茶入朝鲜半岛,七、中华茶文化的传播,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茶入日本中国茶文化对日本影响尤为深刻,与日本茶道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中国茶与茶文化传入日本,主要是以浙江为通道,并以佛教传播为途径实现的。,七、中华茶文化的传播 2.中华茶文化向外传播,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浙江是唐、宋、元代重要的进出口岸,同时有许多名刹大寺:天台山国清寺(天台宗发源地)、天目山径山寺(临济宗发源地)、宁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引来许多日本遣使和学问僧前来求学,回归时带回茶籽、种植及烹茶技艺、茶道精神。,茶入日本,七、中华茶文化的传播 2.中华茶文化向外传播,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与茶文化传播及日本茶道形成关系密切的僧人:都永忠:公元777年到中国,在唐朝生活了20多年,公元805年回国为梵释寺大僧。其平生好茶,日本嵯峨天皇驾临此寺时,都永忠用唐时法煮茶进献,茶于是在宫廷渐行。最澄:公元804年到浙江天台学密宗,公元805年回国,带去茶籽并将茶饮引入宫廷。,茶入日本,七、中华茶文化的传播 2.中华茶文化向外传播,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荣西禅师:南宋时期,荣西两次来华,先后到天台山、阿育王山等地求学,回去带回茶籽种植,大力宣传禅教和茶饮,并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该书极力颂茶,对日本茶饮的普及及茶道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茶入日本,七、中华茶文化的传播 2.中华茶文化向外传播,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此后日本僧人传去径山茶宴的点茶法,宋代茶具精品天目茶碗、青瓷茶碗,逐渐形成了规范的饮茶程式。,茶入日本,七、中华茶文化的传播 2.中华茶文化向外传播,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村田珠光:将平民聚合饮茶的集会“茶寄合”与贵族茶会“茶数寄”合并形成禅宗点茶法。千利休:日本茶道创始人,天下茶匠。继续发扬光大,提炼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成为日本茶道精神。以后出现各种茶道流派。,茶入日本,七、中华茶文化的传播 2.中华茶文化向外传播,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茶入俄国公元六世纪,中国茶叶由回族人运销至俄。元代,蒙古人远征俄国,中华文明随之传入。明清,中国茶叶大量进入俄国。1883年,俄国运去茶籽及茶苗种植1888年,俄人波波夫访华,聘去刘俊州等茶技工10名,先后30余年,为俄建茶园200多公顷,并建起了茶叶加工厂。为俄茶叶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七、中华茶文化的传播 2.中华茶文化向外传播,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178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广州运去茶籽,种于加尔各答。1793年,又购回茶籽,在加尔各答和皇家植物园种植。1834年,成立茶叶委员会,购回茶籽,聘请中国专家、技师大规模发展茶叶。,七、中华茶文化的传播 2.中华茶文化向外传播茶入印度,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荷兰:160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与华进行茶叶贸易。英国:最早见之于1598年的林孝登旅行记。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饮茶皇后)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在英国兴起了饮茶热潮。,七、中华茶文化的传播 2.中华茶文化向外传播茶入欧洲,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美国:前第属荷兰、英国。美独立后,1784年,第一次来广州运茶。巴西:1812年,从中国引种茶。阿根廷:1824从中国年输入茶籽。,七、中华茶文化的传播 2.中华茶文化向外传播茶入美洲,第一章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传播,摩洛哥:14世纪从中国输入,二、中华茶文化向外传播4、茶入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