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公共卫生学(一).ppt
兽 医 公 共 卫 生 学Veterinary Public Health(一),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杜雅楠,主要参考书目 1、张彦明主编.兽医公共卫生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柳增善主编.兽医公共卫生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王功民、马世春主编.兽医公共卫生,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第一讲 兽医公共卫生的内涵,近年来,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新的人兽共患病不断出现,以往人们熟知的狂犬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人兽共患病出现新的流行趋势;瘦肉精中毒事件、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使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人兽共患病问题,还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都与兽医公共卫生密切相关,属于兽医公共卫生的学科范畴。,一、兽医公共卫生的概念(一)公共卫生的概念 公共卫生创始人之一,美国耶鲁大学的Winslow教授于1920年首次提出早期经典的公共卫生概念:“公共卫生是指通过有组织的社区行动,改善环境卫生,控制传染病流行,教育个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组织医护人员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发展社会体系以保证社区中的每个人享有维持健康的足够的生活水准,最终实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机体健康、提高生产力的目标。”,1988年,艾奇逊把公共卫生定义为:“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疾病、延长生命、促进健康的科学和艺术。”(二)兽医公共卫生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兽医公共卫生的概念起源于古埃及。在古埃及,随着狩猎和畜牧业的发展,人类开始驯养狩猎来的动物,巫师同时承担着治疗人和动物疾病的任务,没有人医和兽医之分。通过对动物和人类疾病的观察比较,以及动物尸体的解剖和对动物疾病的治疗,巫师获得了大量的医学知识并应用于人类的疾病治疗。,十八世纪末由于政治、文化、宗教的原因,人医和兽医的距离逐渐拉大,关系逐渐疏远。随着科学进步和对疫病认识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动物疫病与人类疫病之间的密切关系,兽医在预防人类疾病中的作用也逐渐被认识。l884年,兽医师Frank SBillings撰写了动物病与公共卫生的关系及动物病的预防一书,这是兽医人员第一次阐述了兽医科学在预防动物和人类疾病中的作用。l945年,美国公共卫生处设立了兽医公共卫生科。l947年,美国CDC正式设立了兽医公共卫生处。此后,兽医公共卫生在保护人类健康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其他发达国家也相继成立了相关的兽医公共卫生部门。,1975年FAO/WHO联合专家委员会对兽医公共卫生进行了定义“兽医公共卫生(Veterinary Public health,VPH)是公共卫生的一个组成部分,致力于应用专业的兽医技能、知识和资源保护和改善人类健康。”随着全世界人口的增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贫富和科学技术差距的增大以及环境、气候、土地用途的改变,由动物及动物产品所造成的公共卫生问题日趋严重。,2002年WHO又将兽医公共卫生重新定义为“通过掌握和应用兽医科学知识和技能,为人类身心健康和社会福利服务的所有活动。”我国也有学者将兽医公共卫生定义为 政府依法利用兽医行政手段,发挥所有社会资源和科学技术力量,控制与动物和动物产品相关的公共卫生问题。兽医公共卫生具备 社会行为和政府行为,又具有管理科学的属性。,我国兽医公共卫生事业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农业高等院校开始设立兽医公共卫生专业,但与国外兽医公共卫生的内涵存在很大的差异。从发生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瘦肉精中毒等一系列与兽医公共卫生相关的事件后,兽医公共卫生的作用才逐渐得到认识和重视。2006年,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并设立了兽医公共卫生处,2008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成立。,二、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概念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人畜共患病防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动物保健与动物福利、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以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三、兽医公共卫生的内容及范畴 对于兽医公共卫生应涵盖的内容,不同学者认识不完全一致,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兽医公共卫生学包含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增加。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和控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及监管;环境污染与人及动物健康;动物生产与生态平衡;动物福利与动物保健;,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研究(即实验动物医学与人类健康);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即实验动物设施和诊断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涉及的其他领域:家养和野生动物群体的管理;饮水和环境的保护;突发事件的管理;兽医公共卫生管理(兽医公共卫生法律体系、服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等)。,(一)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和控制 人畜共患病(zoonosis)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感染的疫病。包括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性、衣原体性、螺旋体性、立克次体性、真菌性、原生动物和寄生虫性人畜共患病等。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料表明:75%的动物疫病可以传染给人;70人的疫病,至少可以传染给一种动物。,目前已知的人兽共患病有200多种,联合国确定的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约有90多种,目前在许多国家流行并造成严重危害的有50余种。在1400多种引起人类疾病的病原中,有800种是突破了种间屏障由动物引起的。几乎所有新的人类传染病都来源于动物贮存库,60%以上的人类病原体是人兽共患的,75%新出现的人类传染病是人兽共患传染病。,据2007年统计,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有16种为人畜共患传染病。随着病原体变异的加快、新病原体出现和人口增长、贸易活动增多、生态环境变化、养殖方式变化和人类生活方式改变等,新的人兽共患病还会不断出现或被发现。例如近年来出现的SASR、疯牛病、猪链球菌病等。,因此,可以说:绝大多数动物传染病与人的疾病有关系。另外:一些对人类危害严重的传染病,虽不会使动物发病,却可以使动物带毒,并成为人类发病的重要传播媒介。例如:SARS 尼帕病毒病 艾滋病 西尼罗河病毒感染 埃博拉病毒感染,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不仅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还会给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据WHO资料,全世界有二十多亿人感染结核,占世界人口的l3,每秒钟世界上就有一人新感染结核杆菌。2003年的SARS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l79亿美元;2005年全世界有160万人因结核病死亡。2009年出现在北美的甲型HlNl流感,仅几个月就扩散至全球,造成全球性的恐慌,截止到2010年3月,夺去了16000多人的生命。,近年来,我国人畜共患病形势严峻,新发和再发的人畜共患病数量呈上升趋势。比如,高致病性禽流感不仅给我国养禽业造成巨大损失,还给人们生命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截止到2009年,我国有38人感染发病,死亡25人;2003年我国发生SARS疫情,导致349人死亡;2005年,四川突发猪链球菌感染,造成数百人发病、30多人死亡的公共卫生事件。除了新发的人畜共患病以外,某些原来曾得到有效控制的人畜共患病出现局部流行现象。比如,从2004年开始,我国狂犬病报告发病数明显增多;一度平息的血吸虫病也在原疫区出现回升;鼠疫、布鲁菌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等发病率也有回升趋势。,我国目前危害比较严重的人畜共患病:禽流感 布鲁菌病 结核病 狂犬病 猪链球菌病 日本吸血虫病 WHO已将口蹄疫从人畜共患病名单中取消,但口蹄疫对畜牧业、贸易经济和社会影响很大,仍被人们高度关注。,监测和控制已发人畜共患病,预防新发人畜共患病,是兽医公共卫生最主要的任务之一,这不仅可以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而且可以保护人类免受人畜共患病的危害和威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是指动物生产的肉、蛋、奶等可食性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物质或因素。有害物质(因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的污染(即动物疫病);兽药、饲料添加剂、生长激素等的残留;农药、有毒金属、二恶英等有毒有害化学污染和残留等;掺假伪造行为。,在我国,食源性疾病是目前影响食品安全的头号问题。2008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表明,食源性疾病主要由微生物病原为主,占40左右。食源性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性污染、病毒、真菌及其毒素污染。食物中毒事件大多与污染的动物源食品有关。例如,在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品中,约90是肉、蛋、奶等畜产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吃和半生吃的食物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大大增加了食源性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的机会。2006年,北京市有87人因为食用凉拌螺肉,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成为轰动一时的“福寿螺事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FAO在2003年提出了“从农场到餐桌(From Farm to Table)”全程控制食品安全的理念,并在全球进行推广实施。兽医公共卫生要求在动物源食品所涉及的农场(生产)、加工、运输、零售、餐桌(家庭)等每一个环节均加强对污染的控制,尤其是在农场污染源头加强监控监管作用,要求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标准,把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风险降到最低,保障动物源食品的优质、安全。,(三)环境污染与人及动物健康 自然环境是人类和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之一。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环境污染问题。不仅通过呼吸、饮水等可以直接危害人及动物健康,还可以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使人类的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污染物浓度提高,进而危害人类及后代的健康。了解环境污染的一般规律、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对生物(主要是人类及动物)的影响,从而防止环境污染的人类及动物的危害,是兽医公共卫生的另一方面任务。,(四)动物生产与生态平衡 高度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饲养模式是畜牧业生产的主要模式和发展潮流。但养殖场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2006年FAO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畜牧业对环境有破坏作用,包括空气污染、气候变化、水资源浪费及污染、土地和土壤破坏、物种消亡等。畜牧业生产的环境污染物主要包括:粪便排泄物、洗刷用具和场地消毒的污水、病死畜禽、废弃物等。动物粪便的不合理排放,导致氮、磷和其他营养物质进入地表水、地下水和沿海生态系统,致使其富营养化。,畜牧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仅损害人类健康,还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引发气候变化、水土酸化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据测定,一个l0万羽的养鸡场,年产鸡粪达3600多吨;1头猪年产粪尿约2吨。据统计,2000年我国畜禽粪便数量已达到l9亿吨左右,是工业固体废物的2.4倍。,重视兽医公共卫生工作,不仅要考虑周围环境对动物健康和畜牧业生产的影响,还要考虑畜牧业生产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问题。畜牧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人类健康,而且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恶化也可严重制约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降低畜牧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倡保护环境、造福人类。,(五)动物福利与动物保健 按国际标准。动物被划分为: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工作动物、娱乐动物和野生动物。所谓动物福利,就是人类应该合理、人道地利用动物,尽量保证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动物享有最基本的权利。保护动物福利对人类健康、畜牧业生产、畜产品国际贸易和商业经营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兽医公共卫生应该在保护动物福利、提高动物健康水平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六)动物医学实验与人类健康 动物医学实验在促进人类对疾病认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人和动物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流行病学和治疗方法的比较,人类从动物医学中获取了大量的医学知识,并通过建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更新和完善了对人类疾病的认识,提高了对疾病的治疗水平和防控能力。现在,动物医学实验已成为医学、生物学、药学等现代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动物医学实验是推动医学和兽医学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兽医公共卫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四、兽医公共卫生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作为预防兽医学领域的一门学科,其核心领域是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因此,兽医专业的主干课程都是本学科的基础,另外,还需要了解生态学、环境卫生学等学科的知识。,五、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 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因国家和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例如:畜牧业生产中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对环境和食物链的污染问题,在20世纪7080年代,是西方发达国家兽医公共卫生关注的焦点。而目前,这个问题则是我国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近20年来,由于埃博拉出血热、西尼罗河热、高致病性禽流感、耐药结核病等新发和再发人畜共患病的出现,使监控人畜共患病成为全世界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最主要挑战。,(一)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带来更多的兽医公共卫生问题 过去50年间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将会改变人畜共患病的流行区域和模式,给兽医公共卫生带来新的挑战。人口快速增长,必将加速城市化进程。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着人们对动物源性食品需求的强劲增长。,强劲的畜产品需求需要养殖大量畜禽。而大规模的畜禽养殖以及城市化进程将会改变社会结构和周围环境,尤其在不发达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区域迅速扩大,原来远离城市的养殖场变成郊区养殖场甚至城市中的养殖场,使人与动物、畜牧场污物的接触机会增加,为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将可能带来人畜共患病、环境污染等诸多兽医公共卫生问题。,(二)畜禽养殖新技术的应用给兽医公共卫生带来潜在危险 为了满足对畜产品数量的需求,人们不断开发养殖新技术。养殖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畜产品产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带来一些兽医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危险。例如,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方式,导致动物高度集中,一是造成局部区域病原体数量积聚,增加了疾病流行和传播的机会;二是造成新的环境污染;三是带来抗生素等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残留问题等。代表性事例:疯牛病事件 瘦肉精事件 一些养殖新技术虽然能够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水平,但是潜在的安全隐患可能要经过多年后才能显现。,(三)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影响疫病的发生规律 气候变暖可以干扰地球的许多生态系统,并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协。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委员会(IPCC)、OIE等国际组织均发出了关于“气候变暖将扩大动物疾病的传播范围和滋生新的动物疾病”的警告。全球气候变暖对动物疫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温度变化可能会导致蚊、蜱等媒介节肢动物的种群分布和栖息地改变,影响虫媒性疾病的流行范围和时期 热带地区是虫媒传染病的高发区,尤其是病毒性疾病最大的发源地。气候变暖使得热带、温带的边界扩大。感染或携带病原体的蚊、蜱等节肢动物的分布区域扩大,每年的危害期延长,使虫媒性疾病的扩散成为可能。,气候变暖将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繁殖和活动 许多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繁殖受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区域环境温度、湿度增加,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生存和发育的地域或水域增加,增加了疫病的传播速度和传播空间。气候带变化,影响病原体及其宿主的地理分布 随着气候的变暖,候鸟夏季北迁至蒙古,甚至西伯利亚地区,而冬季则南徙至长江、淮海流域。有数种病原能通过候鸟的迁徙发生“跳跃”传播,其中以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为代表。候鸟栖息地的改变,必将影响这些疾病的流行地域和流行时间。,生态系统改变加剧,促使自然疫源性疾病进入人类社会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地域性气候变化加剧、自然灾害和恶性天气频发,降雨模式亦发生相应改变,加速了森林、沼泽、草原的消失,这将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发生急剧变化,则使自然疫源性疾病进入到畜禽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中,并造成流行。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动物疫病的发生规律和发生模式产生影响,新发和再发人畜共患病的风险加大,给疫病的防控带来不确定因素。,(四)贸易的全球化增加了发生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风险 贸易的全球化趋势也使动物产品全球流通速度加快。虽然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实施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协定(SPS)所规定的对等原则,疾病状况相似国家之间进行贸易,但由于国家之间发展水平和疾病控制规定不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制度和技术支撑,很难确保贸易达到国际标准。同时,更长的市场链和更大地理区域的产品来源增加了疾病蔓延的风险,也增大了追溯难度。跨国境疾病的暴发(口蹄疫、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等)造成了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混乱,造成人畜共患病和食源性疾病发生模式的改变和风险的增大。,所以,兽医公共卫生不仅仅是一门自然科学,还具有管理科学的属性。不仅仅需要了解某种疫病、某种病原微生物,更需要了解整体控制办法:防控措施、法律依据、技术手段等。不仅仅需要了解影响公共卫生的相关因子,更需要了解如何组织组织社会力量平时防范和应急准备。,六、兽医公共卫生展望(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同一个医学 2004年,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针对埃博拉出血热、西尼罗河热等新发人畜共患病问题,提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One world,One health)”的理念,呼吁人医和兽医合作,共同保护地球生命。这一呼吁迅速得到全世界的支持。OIE也呼吁兽医和兽医公共卫生人员加强与人医的合作,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的理念下,通过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来保护人类的健康。,2008年世界兽医大会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同一个医学”,再次呼吁人医与兽医合作,共同保护地球生命,同时强调了兽医在食品安全、人畜共患病、保护生态环境、比较医学等领域中的责任。(二)健康动物,健康人类 动物与人类息息相关,可以成为人类的食物来源、提供皮毛,还可为交通、生产工具;宠物伴侣等。动物健康不仅是动物福利的五个要素之一,也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健康的动物可以为人类提供更优质的生产、生活资料,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健康的动物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兽医公共卫生工作者要大力宣传“健康动物,健康人类”这一理念。,七、兽医行业社会职能的认识和定位 在我国,许多人认为 兽医是为畜牧业服务的一个行业;而大多数国家(以美国为例)认为:兽医是为人畜健康服务的一个行业(Health care Profession)。在传统观念和以前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对兽医行业的认识很狭窄。与正确的理念有很大差距,兽医绝不仅仅局限于为畜牧业服务这个范畴。,兽医应包括:官方兽医;执业兽医(农场兽医和小动物临床兽医);实验室兽医。他们分别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能。,兽医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四大社会职能:保障动物健康和福利(食品动物、其他经济 动物、伴侣动物、野生动物);人兽共患病防控;保障食品安全(尤其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为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提供支持。,OIE 提出,官方兽医的职责包括动物卫生、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三方面。具体包括: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诊断、通报、监测和根除;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监管;兽药、野生动物和环境的监管;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的检查监督;动物源性产品和废弃物的监管。,思考题1、兽医公共卫生的概念?2、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概念?3、兽医公共卫生学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4、兽医公共卫生的核心领域有哪些?5、我国目前危害比较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有哪些?6、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有害因素主要有哪些?7、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有哪些?8、公共卫生的概念?,谢谢光临,SARS 简介(一)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俗称“非典”,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英文缩写为SARS),是二十一世纪出现的第一个新发感染性疾病。2002年11月16日广东省佛山市发现世界首例SARS病例,到2003年2月份疫情在广东全省扩散,2月底3月初达到高峰。随后蔓延到华北的山西、北京、内蒙古、天津及河北等地。2003年2月21日广州的一名医生到香港探亲,23日发病死亡,并感染了住同一酒店的10名客人,进而导致了香港、越南、加拿大、新加坡的SARS暴发流行。截止到2003年8月SARS在全世界流行停止,全世界有32个国家和地区发生SARS疫情,累计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通过野生动物把SARS传播到人,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到底是哪些动物、通过什麽方式最终使人感染发病,目前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已从蝙蝠、果子狸、貉和浣熊等多种野生动物体内检测出SARS冠状病毒,证实了野生动物对SARS冠状病毒易感。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果子狸不是SARS 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只是中间宿主。最新的研究结果认为,虽然还没有蝙蝠向人和其他动物传播SARS 冠状病毒的直接证据,但是蝙蝠可能是SARS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SARS由野生动物传给人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人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有关,SARS首发于吃野生动物风气盛行的广东省,并且流行初期,一些原发病例均与饮食行业相关也似乎说明了这点。,尼帕病毒病简介(一)尼帕病毒病主要是通过病猪和食果蝙蝠狐蝠传染给人类的一种新的人兽共患病。因首次分离到尼帕病毒的病料来自马来西亚森美兰州的尼帕村,故被命名为“尼帕病毒”(1999年4月10日)。1997年,马来西亚霹雳州暗邦地区一些养猪场的猪陆续发病,当时怀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1997年1月,暗邦地区一养猪场工人因病住院,症状与乙脑相似。同年10月暗邦地区出现第一例养猪场工人因脑炎死亡病例;1998年9月29日至1999年4月,马来西亚共报告发现265名脑炎病人,均为猪场或屠宰场工人。共死亡105人。1999年25月全国共扑杀116万头猪,生猪存栏总量的48%,此外还扑杀其他动物23736头(只、匹)。给马来西亚养猪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尼帕病毒病简介(二)一种食果蝙蝠狐蝠,是尼帕病毒的天然宿主,但其不发病。马来西亚尼帕病毒病流行时,主要传染源是猪。马来西亚大学的教授研究认为,19971998年间由于厄尔尼诺现象,造成气候干旱并引发多场森林火灾,许多果树无法开花结果,生活在森林深处的狐蝠(包括一些带毒的狐蝠),被迫飞出森林到果园觅食,从而污染了水果。一些果园靠近养猪场,使吃到地上被病毒污染的水果而引起感染。,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简介(一)西尼罗河病毒感染,以前也叫西尼罗河热,引起这种病的病毒就以最早发现它的地方命名为“西尼罗河病毒”。可导致人的发烧、脑炎,严重的可死亡。是由吸血蚊子传播的一种疾病;一些吸鸟血的蚊子叮咬了病鸟,或看似健康、但是却携带了病毒的野生鸟类,病毒就会进入蚊子体内,在蚊子体内,病毒还能繁殖,这种感染的蚊子再叮咬人,就有可能使人发病。,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简介(二)西尼罗河病毒是1937 年12 月从乌干达西尼罗河地区的一名发热妇女的血液中首次分离出来的,因此被命名为“西尼罗河病毒”。到1957 年西尼罗河病毒感染在以色列暴发流行后,人们才真正注意到这种病毒的危害。后来,六十年代在法国,七十年代在南非也相继发生了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的流行。九十年代以来,感染暴发的地区明显增加,l999年俄罗斯南部暴发西尼罗河病毒感染性脑炎,感染人数超过l000人,至少引起40人死亡。,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简介(三)1999 年8 月,西尼罗河病毒首次传入美国,在纽约市皇后区四平方英里的范围内,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就有25 个人被感染而得脑炎,其中7人死亡,这是西尼罗河病毒首次在西半球发作。此后,美国年年都有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的病例发生,西尼罗河病毒感染已从1999年4个州蔓延到2004年的48个州,且地区分布日益扩大;2002 年全美共有4156 人感染西尼罗河病毒,其中284人死亡;2004年共有病例数2470例,死亡88人,并传播到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埃博拉病毒感染简介(一)埃博拉病毒感染,也叫做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临床上病人以发热和出血为特征,死亡率在5090之间。病毒最早发现于非洲扎伊尔北部的埃博拉河流域,所以起名叫埃博拉病毒,是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凶险的杀手。埃博拉病毒感染,1976年611月第1次在苏丹和刚果民主共和国暴发,在苏丹南部,共发病284例,死亡151例,病死率为53%;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现318个病例,280例病死,病死率88%。在此之后,本病在非洲大陆时续时断,多次暴发,对当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到目前为止,埃博拉病毒感染主要集中在中非和东南非一带,呈地方性流行。,埃博拉病毒感染简介(二)埃博拉病毒感染是一种人兽共患的病毒病,这是没有异义的。但是,在自然界,究竟哪些动物携带病毒,最终又通过什么动物、什么渠道,把病毒传染给了人?这个问题尚未最后确定。多种证据表明,流行区的猴子、猩猩等野生非人灵长类动物,野猪、犬、蝙蝠等,都有病毒感染现象。疾病由动物传给人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人类狩猎活动有关,例如和黑猩猩或其他带毒动物密切接触而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