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自杀行为与危机干预.ppt.ppt

    • 资源ID:2868639       资源大小:199.50KB        全文页数:6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杀行为与危机干预.ppt.ppt

    自杀行为与危机干预,主讲人:姚树桥 教授,中南大学 湘雅二医院 医学心理中心,一 概 述 现代社会中,自杀已成为人类的10大死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新近的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每年有约80万人死于自杀,是第五位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在有些国家,自杀是青少年前三位,甚至头位的死亡原因。除自杀死亡者以外,尚有1020倍于此的自杀未遂者,他们常引起某种不同程度的功能残疾。自杀对社会和家庭均带来巨大的影响,每一个自杀身亡者或自杀未遂者至少有5位亲近的人受到牵连,使他们为此悲痛和烦恼。,自杀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不同的学者对自杀者这一术语的内涵界定仍存争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简单地将自杀定义为“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也有学者将来自杀定义为“有意识的自我毁灭,其行动者有多种多样的痛苦,且把这种行动看作是解决某种问题的最好办法”。Kaplan等在精神病学概要中认为:“自杀是有意的自我伤害导致的死亡”。这些定义都强调个体行为的动机的控制能力。根据这些定义,意识障碍者的自伤或自杀,因其行为失去控制力,不应作为自杀。,另有学者认为,自杀是指有害生命的一切人类行为。持这种广义的自杀论者则强调行为的结果,而忽视行为的动机。一般讲自杀分为:自杀意念(suicide idea),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自杀未遂(attempted suicide),有意毁灭自我的行动,但并未导致死亡;自杀死亡(committed suicide),采取有意毁灭自我的行为,并导致死亡。,尽管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死亡三者之间不能完全划分开来,但多年的研究还是发现了它们许多的不同特点。实际上,如果把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死亡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则可注意到仅有一小部分有自杀意念者最终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近年来,有些学者用类自杀(parasuicide),蓄意自伤(deliberate self-harm)或自杀姿势(suicide gesture)等术语来描述死亡愿望不很强烈,只是想伤害自己的情况。,自杀的流行病学资料 世界各国主要以死亡统计数字来推断自杀死亡率。新近的统计表明,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匈牙利,每年达30人/10万人以上,而最低的是冰岛、西班牙和希腊等国,每10万人口每年少于5人。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美国的自杀率较低,每10万人口约12人,占总死亡人数的0.5%1%左右,是第八位的死因。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远高于自杀死亡率。一般人群的终生发生率的研究结果差别很大(1%12%)。,在我国,据1982年全国精神疾病流行学研究资料估计,城乡自杀率约为10万人口每年8.5人。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1996年我国城市和农村的自杀分别为812/10万和2030/10万,在世界上所有国家中居中上位置。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流行学研究报道的自杀率差异较大,但总的来说,农村人口的自杀率高于城市人口。在国内尚未见有关于自杀意念的流行学研究资料。,西方国家的研究资料表明,在自杀死亡者中,男女性别比为3:1左右,而在自杀未遂者中男女性别比为1:3左右。而我国的研究表明,男女两性的自杀率却相当接近,其原因尚不清楚。总的来说,自杀率是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一般男性的自杀死亡高峰年龄为45岁左右,而女性则为55岁左右。青少年因躯体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低,自杀是最主要的死因之一。在老年人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所占的比例虽因躯体疾病的增加而降低,但其自杀率还是高于青壮年。,研究发现,14岁以下儿童因自杀死亡者罕见,但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在少年儿童中并不少见。自杀未遂的告发年龄明显低于自杀死亡者,据估计,31%69%的自杀未遂者的高发年龄的30岁以下。关于自杀的方法,近年研究发现采用服毒(药)和自缢的方法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其他方法包括溺水、跳楼、制造交通事故、刀伤、枪击、自焚等。在自杀死亡者中,采用暴力性手段比较多,而自杀未遂者则相反。男性采用暴力手段自杀者多于女性。,二自杀相关因素和动机自杀相关因素(一)、自杀者的心理特征 对自杀未遂者的研究发现,他们常有某些共同的心理特征。,认知功能方面 1、自杀者一般采用非此即彼和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来分析处理问题,易走极端,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能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做出客观评价。2、自杀者易于将遇到的问题归因于命运的安排,相信问题所带来的痛苦是不能忍受的,是无法解决的,是不可避免的。,3、对困难常不能正确地估计,或缺乏解决困难的技巧,应付应急机制单调生硬,缺乏耐心,渴望即时成功,即时满足,行为具有冲动性和盲目性,不计后果。4、对人、对事、对己、对社会均倾向与从阴暗面看问题,心存偏见和敌意,从思想和感情上把自给予社会隔离开来。,情感方面 自杀者通常有各种慢性的痛苦、焦虑、抑郁、愤怒、厌倦和内疚的情绪特征,他们对这种负性的情绪体验难于接受。多数自杀者表现为不稳定、不成熟的神经质倾向,常以冲动性的行为如酗酒,过量服药,自伤自残等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人际关系方面 常缺乏持久而广泛的人际交往。回避社交,难于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资源。对新环境适应困难。,(二)、精神应激 重大的负性应激事件可能成为自杀的直接原因或诱因。人际关系恶化(包括婚姻与家庭关系),亲人逝去、财产、名誉、地位受损、失业、政治高压等均导致自杀行为的出现。尤其当个体处于某种慢性痛苦时期,这些应激事件常可起触发作用。这些导致自杀的生活事件大多具有“丧失(loss)”的特色,常引起个体明显的情绪反应。有研究发现自杀者在自杀行动前的半年和1个月内,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多于常人。,(三)、社会文化因素 1、性别与种族 西方国家的自杀率大多是男多余女,而我国出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外,大多研究认为男女的自杀未遂却高于白人。差异的原因可能并非种族本身,而是不同种族的经济与社会地位的不同所致。2、家庭、婚姻关系 研究发现,独身、离婚、丧偶者中自杀率高于婚姻状况稳定者,家庭关系和睦、气氛融洽者自杀率低。在已婚者中,无子女者的自杀率又高于有子女者。表明正常的婚育可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3、职业 据美国的资料,按职业分,蓝领工人的自杀率最低。而从事专门职业的医生、律师、作家、音乐家、经理阶层及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杀率较高。可能的原因是,后者在社会生活中,“强者”需要费大力气维持自己的尊严而封闭自己痛苦、孤独、脆弱的一面,精神压力太重得不到支持,容易出现酗酒、吸毒和自杀等适应不良行为。,4、信仰 伊斯兰教有保护作用,因为它把自杀列为禁忌。信天主教者自杀率低于信伊斯兰教者。宗教教义对死亡的认识态度,教徒与社会的整合程度是影响自杀率差异的主要因素。而信奉邪教致自杀者则可能有更复杂的社会、心理学原因。5、社会经济状况 统计表明,凡政局动荡,经济萧条年份,自杀率升高。失业者的自杀率高于又工作者。,(四)、躯体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后,躯体疾病,尤其是慢性的/或难治的躯体疾病(如癌症、慢性肾衰等)仍然是自杀者的重要危险因素。在自杀死亡者中患有各种躯体疾病者占25%75%。,关于躯体疾病者自杀的原因,推测与下述因素有关:因疾病导致的功能受限,不能参加正常的职业和社交活动;疾病导致的难以耐受的慢性疼痛;毁形带来的痛苦;因疾病导致的悲观、绝望情绪。,(五)、精神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50%90%的自杀死亡者可以诊断为精神疾病患者。其中以心境障碍最多见。其次为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精神分裂症及人格障碍等。自杀死亡者中存在高比例的精神疾病者已是不争的事实。与此相反,在自杀未遂者中,精神疾病的诊断却要低得多,常常是一些精神健康的问题,尚不足以构成疾病的诊断。,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312倍,同时有多种精神疾病诊断,特别是伴发人格障碍、物质滥用、精神分裂症、恐惧症和抑郁症者的自杀危险性尤高。抑郁症是自杀者最常见的精神疾病诊断,15%的抑郁症最终死于自杀,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亦有约10%最终死于自杀。抑郁症的自杀高峰期常为起病初期和抑郁发作末期,而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杀常发生在病程的前几年。,海洛因依赖者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年轻女性,通过静脉注射,伴反社会型人格和情感障碍者自杀危险性更大。估计约5%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死与自杀,而犯人的自杀率是一般人群的3倍。(六)、遗传学因素 家系调查和双生子研究表明自杀行为却有一定的遗传学基础,但有的作者认为,这种遗传学基础可能是附加于精神疾病的遗传所致。,(七)、精神生物学因素 大量的研究发现自杀未遂者脑脊液(CEF)中5-HF的代谢产物五羟吲哚乙酸(5-HIAA)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CSF中5-HIAA的下降程度与致死性或自杀未遂的严重性成正相关,即越是致死性企图,CSF中5-HIAA降低越明显,这种生化行为关系见于各种精神疾病之中,与诊断无关,似为一素质标志。,CSF中5-HIAA作为一种生化素质也能预测未来的行为,5-HIAA低的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自杀率高。另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对芬氟拉明激发的催乳素(PRL)分泌反应越迟钝,病人的自杀企图越强烈,这是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物学素质指标,它与过去及将来的自杀行为相关。,对自杀者死后的脑研究揭示脑前额叶皮质5-HF活动降低,尤以腹侧前额最为明显。分子遗传学研究提示5-HF的生物合成酶-色氨酸羟化酶的L等位基因与自杀危险性有关,说明遗传因素在自杀行为中可能起着部分作用。当然,这一提示尚需进一步证实。另有研究发现:尿中游离可的松升高;给予地塞米松后血浆可的松分泌不抑制;灌注5-HIAA后出现过度的可的松反应;灌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血浆甲状腺素反应迟钝等指标与抑郁患者的自杀行为有关。,近20年来,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自杀行为有着强烈的神经生物学决定因素。Mann等提出了一个应激-素质自杀行为模型,应激因素包括急性精神病,物质滥用,负性生活事件或家庭危机等,素质涉及遗传,人格特征等,单一因素不足以引起自杀,应激因素与素质因素共同作用才导致个体发生自杀或攻击行为,这就是为何某些抑郁患者会发生自杀,而另一些严重程度次之的患者却无自杀行为的原因。,自杀的动机 通过对自杀未遂者事后的回忆和对自杀者留下的遗书进行分析后,曾有作者描述过各种各样的自杀动机:如摆脱痛苦、逃避现实、实现精神再生;通过死后进入天堂以获得人世间的不到的东西;为了某种目的或信仰牺牲自己;惩罚自己的罪恶行为(现实的或想象的);保持自己道德上和人格上的完美;作为一种表达困境,向外界寻求帮助和同情的手段等。,Farberon将所有自杀动机分为两类:1、人际动机:即通过自杀,引起他人的重视和/或改变别人的态度和感觉。自杀作为一种影响、改变、操纵别人的行为,或作为一种寻求帮助的手段,其对象常指向与自杀者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人(如配偶、情人、家庭成员),少数情况,对象泛化,甚至指向社会本身。持人际动机的自杀者常为女性,自杀未遂者多见。,2、个人内心动机:主要目的在于表达自我需要不能满足所遭受的压力和痛苦。常见于老年人,由于年老体衰,社会联系日益减少,生活孤单无助。这类人通常死的愿望较为坚决,自杀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三 自杀危险性的临床评估 对相关病人进行自杀危险性的评估,是预防自杀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某些自杀高危因素的分析,有助于识别自杀的高危人群,引起周围人的警觉,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自杀的危险因素 综合国外的研究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一般认为个体如具有以下特征者,被认为是自杀的高危人群。1、人口学特征年龄大于45岁,独身、离婚或丧偶,无固定职业或失业。2、健康状况患有慢性和/或难治性的躯体疾病,患有某些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人格障碍等)。,3、既往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如既往有频繁、强烈而长时间出现的自杀意念;多次发生的自杀未遂史。4、个人资源缺乏内部的包括事业无成就,认知功能偏差,缺乏洞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情绪不稳、行为冲动等;外部的资源包括:人际关系不良,社会隔离,混乱或冲突性的家庭关系,缺乏家庭温暖等。,自杀的基本线索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病人有以下情况时,应考虑到在近期内有进行自杀的可能性,同时有多项表现者,危险性更大,要结合当事人具体情况综合判断。,1、近期内有过自伤或自杀未遂行动,其再发自杀行为的可能性非常大,即既往的行为是将来行为的最佳预测因子。在以求助为目的的自杀行为多次重复后,周围人常会认为患者其实并不想死而放松警惕,另外,当患者采取自杀这一手段并没有真正解决其问题后,再次的危险性将会大大增加。2、向亲友、同事或医务人员或在个人日记作品中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表现过自杀的意愿。,3、近期遭受了难以弥补的严重丧失。面临严重损失的早期,容易自杀,习惯以后,危险性反而减少。4、当事人对某人、某事、某团体、某社会有强烈的敌意攻击性,而对方太强大时,可产生内向攻击,引起自杀。,5、和有医学知识的朋友讨论自杀方法,或购买可用于自杀的毒物、药物、刀具、枪支,或常在江河、悬崖、高楼徘徊者,提示患者可能已有自杀计划。另外病人不愿与别人讨论自杀问题,有意掩盖自杀意愿亦是一个重要的危险信号。6、慢性难治性躯体疾病病人突然不愿意接受医疗干预,或突然表现情绪好转,与亲友交待家庭今后计划的安排和打算时。,7、精神病患者,特别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酒精、药物依赖患者是公认的自杀高危人群。有自责自罪、被害、虚无妄想,或有命令性幻听,强制性思维等症状者,更应警惕。有抑郁情绪的患者,如出现情绪的突然“好转”,应警惕自杀的可能;处于严重抑郁状态的患者常常在所谓的“平静期”自杀。,四自 杀 预 防 影响自杀的因素多种多样,因此,预防的措施亦涉及到多个方面。预防的大方向应是提高人群的心理素质,使社会尽量合理,减少消极面,加强精神卫生服务。另外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加强农药、精神药品、武器管理等亦是预防自杀的一些环节。,预防的一般措施(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借助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公众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对中小学生讲授各种生活技能,如分析和解决问题、应付挫折、表达思维和情感的能力。建立社区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网络,使有心理障碍或处于心理危机的个体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专业化帮助与诊疗。,(二)、普及有关预防自杀的知识 真正要减少自杀,仅靠医务人员来干预是远远不够的,增强广大公民有关自杀的知识,使人们了解自杀,懂得识别基本的自杀危险信号,对自杀行为者予以同情、理解的态度,而不是歧视,对减少自杀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社会上对自杀危险信号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这些误解甚至在医务人员中亦广泛存在,如:,1、“表明想自杀的人通常不会自杀”而事实上80的自杀者在自杀前明确表示自杀企图,或会做出许多与自杀有关的暗示和警告。2、“下决心自杀的人通常不会自杀”而事实上许多自杀者在行动前常常是矛盾重重的,他们只是拿死亡下赌,看看有没有人来挽救他们,很少有人是在不让别人知道他们的想法的情况下自杀的。,3、“自杀危机过后,情况转好,自杀已不存在”而事实上,不少自杀者发生在所谓“情况好转“后的头3个月内,那里当事人有足够的能力将自己病态的思想和情感付诸行动。4、“不能与有自杀可能性的人谈自杀”事实上和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自杀企图,对其自杀的危险性进行正确的评估,使他们体会到关爱、同情、支持和理解。当然,谈话时要注意方式方法。,5、“自杀的人都是精神病”事实上并非如此,给自杀未遂者贴上“精神病”的标签,会使他们觉得受到了侮辱和歧视,往往成为他们再次自杀的原因。6、“有自杀行为者不需要精神医学干预”事实上自杀者即使不能被诊断为精神疾病,至少其心理状态是极不稳定的。因此,在处理自杀者躯体问题的同时,应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和适当的精神药物治疗。,7、“自杀未遂者并非真正想死”事实上,部分自杀未遂者死亡愿望很强烈,只是自杀的方法不足以致死或抢救及时,这些人再次自杀的可能性最大。,(三)、减少自杀工具的可获得性 这方面的社会措施包括:加强有毒物质的管理,农药和灭鼠药的易获得性为有自杀意念者创造了更多的自杀机会;加强对精神药品的管理,控制药店出售,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处方量,精神病人的药品应由家属保管;加强枪支、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此外尚需对某些自杀多发的场所进行巡视、管理。,(四)、建立预防自杀的专门机构 西方城市有危机干预中心和热线电话之类,与医疗急救中心联合办公,对处于心理危机者提供支持,国内有一些大城市也正在做类似工作。不过,这些机构对降低自杀率的真正作用如何,尚需积累经验。,(五)、相关医务人员和心理咨询工作者 进行培训 自杀者常先求助于初级卫生保健机构或综合性医院,然而其中的大多数医务人员缺乏有关预防自杀的预防知识,对接触自杀病人最多的医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以点带面,推广普及,对预防自杀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神病人的自杀预防 前已述及,精神疾病是自杀的主要高危人群,对精神病人的预防自杀应列为重点。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制定系统治疗方案 急性发作期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抑郁症病人,酒、药物依赖的戒断状态,急性的情绪危机状态等,均应住院治疗或住留观室观察。根据不同的病情特征由医生制定系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计划。同时应评估病人的自杀危险性,并告诉其家属、亲友和护士,以采取必要的观察措施。由于认识水平的差异,社会上不少家属把精神病看做是耻辱(stigma),讳疾忌医,不愿或不敢看精神科,丧失早诊、早治的良机。,国外有研究发现诊断为心境障碍的病人仅约1/4的病人接受了最低限度的药物治疗,而在自杀死亡的病例中,接受精神科治疗的不到1/3。2、增强安全防范措施 对住院病人,病房内应尽可能消除能引起自杀的隐患(刀、剪、绳索等)。严格住院探视、假出院制度。医护人员对自杀高危个体应重点巡视。,对生活在社区的病人,家属要陪同病人定期看医生,由医生动态评估病人的自杀意念。取得家人、亲友、同事的重视和支持,告之必要的自杀高危特征的识别和预防自然的有关知识,药品由家属保管,限制每次的处方量,为病人和家属安排24小时支持体系。,五 危 机 干 预 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关于危机的定义是由Caplan提出来的,其含义是:正常个体多维持在与其环境相平衡的状态,当个体碰到一个他自认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这种平衡就会被打乱,个体心理反应将变得越来越无目的性和无组织性,最后进入情绪危机的不平衡状态。,简单地说,心理危机就是个体内部一种心理稳定的破坏。而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就是从心理上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使症状得到立即缓解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付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发生了应激性事件,运用通常的应付技能不能解决问题时,就可能导致心理危机出现,与此同时有心理不平衡的出现。这时他凭借自我努力去应付这种威胁,努力的失败,将会导致无助和绝望感的形成。处于易感状态的个体可以体验到受威胁、失落、恐惧和挑战感,同时亦希望问题被解决。,如此时问题未被解决,紧张将继续发展,而进入危机活动状态,紧张和焦虑逐渐增加,难以耐受,使得个体对消除症状绝望。这个时期一般不超过68周,此期,多数个体将寻求医疗帮助。有一部分人,由于不能耐受如此高的紧张和焦虑而出现精神崩溃。还有一些人则采取适应不良行为,如酒精和药物滥用以试图去减轻症状,而这本身就可能导致社会功能的损害。,然而,除了能减轻急性焦虑以外,这些适应不良的行为有时也能带来继发性获益,如过瘾后产生快感,因而这种不良的行为常被强化而保持下来。急性危机活动期的大多数人都愿意接受治疗者的帮助,但亦有一少部分人,他们学会了一些不良应付方式,不太愿意去改变他们的行为,常常固执地相信他们最先学得的应付技术,这种人常不是危机干预的最佳适应证。,重整期是危机期的延伸部分,此期病人的焦虑和紧张水平已下降,并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能力。应激后个体的适应功能水平较应激前可能降低、相等甚至提高一些,职业化的危机干预有可能使个体适应水平增强或至少保持应激前水平。,对病人的干预可分为4期:1、评估 危机干预不同于传统的心理治疗,它的着眼点是目前的问题。评估包括:发生了什么事件?病人所用的应付机制是什么?这些机制作用的效果如何?到目前为止,病人是否有能力去应付这种场面?病人的支持系统如何?治疗者应利用病人对治疗的迫切要求,采取积极的和权威性的措施,尽快地与病人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教育病人认识他处于危机状态的事实,并说明愿意尽力帮助他。,同时亦指出,病人应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问题的解决需要两个人的共同努力。然后,治疗者应重复询问病人对问题的感受,说明病人本人在问题产生和解决中的作用,为何会产生危机感这样就会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使病人对问题的解决出现信心和希望。然后再要求病人用一种更为清楚和系统的表述问题的方式,并询问他(她)最高要求是什么,这就开始了治疗目标的形成。,在交谈过程中要尽量使病人有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要促使病人对其问题和自身感受有所理解,治疗者应以耐心、关心、同情的态度对待病人,维护病人的自尊心。,2、制定干预目标 对病人的情况进行评估以后,就要制定一个明确而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的制定需要与病人共同商量,治疗者不能独断。要根据病人的需要,解决病人的痛苦,要了解危机前患者的心理素质状况。因为治疗目标最高限度是恢复原有心理水平。,3、实施 具体会面的次数由病人的需要而定。治疗者基于对与应激事件相关的所有资料和信息,从中找出一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共同问题,然后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证据和方法,同时克服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负移情和认知缺陷。,治疗者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指定病人作一些短期内易于达到的作业,包括一些行为和思想的转变。一旦某一短期目标达到,再确定下一步的目标,使病人逐步接近一个成功的危机解决,一旦这些作业被病人很好地掌握了,新的应付技能也就发展了,而新的应付技能的获得,将是病人症状改善和危机有望成功解决的标志。,同时,应帮助病人设法得到更多的心理社会支持,使家庭成员、亲友对病人问题的解决出现信心和希望,这些反过来又可增强病人解决危机的信心。相反,如外部的这种交互影响关系处理不好,有时会削弱心理治疗的效果。此外,还要求治疗者有广博的知识,多方探索并及时发现病人需要获得的和可以利用的外界社会支持的资源。,4、终止 治疗者在注意病人症状改进的同时,时常要考虑最初的治疗目标,考虑到人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如果病人已基本达到了情绪平衡和危机前的功能水平,并经双方同意就可中止治疗。,由于治疗者和病人常有一些感情上的依赖,中止治疗和分别,常会使病人体验到一种失落感,因此,在中止治疗前应使病人对于失去治疗和治疗者,有感情上的准备,使病人理解这种失落感,是中止过程的一部分,这样就能尽量减少退行性的中止期阻抗。,回顾总结时,着重让病人说出处理新问题的技能和如何更广泛地利用资源,使病人感到这些新知识已变成他应付技能中的一部分,使他感到现在的他变得比以前更强健,从而增强了他对处理将来应激事件的自信心。,思考题1、个体可能发生自杀行为的线索有哪些?2、自杀高危人群有哪些特征?3、如何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谢 谢 大 家!,

    注意事项

    本文(自杀行为与危机干预.ppt.ppt)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