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地区史第八讲a.ppt
,中国边疆地区史 第八讲 西南地区史(下,云贵川边)内容与线索:西南夷初郡南中大姓和叟帅两爨蛮(西爨白蛮、东爨乌蛮)南诏大理元明清时代:建立行省,设置土司,改土归流,A History of the Border Regions of China,云贵川边地理环境,一、云贵川边自然环境,中国西南的云贵高原,地跨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西北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边境,是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组山脉的交汇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它大致以乌蒙山为界分为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两部分。西面的云南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高原地形较为明显。东面的贵州高原起伏较大,山脉较多,高原面保留不多,称为“山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相连在一起,分界不明,所以合称为“云贵高原”。云南高原位于哀牢山以东的云南省东部地区,因其在云岭以南,故称为云南高原。高原面保存良好。云南高原上的山地顶部多呈宽广平坦地面,或呈和缓起伏地面,有“高山顶上路宽大”的说法。连绵起伏的山岭间,有许多湖盆和坝子。云南有1200多个坝子,占全省耕地三分之一,低陷的成为盆地,有的积水成湖。如以昆明为中心的高原面上,分布着滇池等许多大小湖泊,被称为“滇中断陷湖区”。湖盆四周由于湖水外泄和四周山地沙泥淤积,大多数已发育有湖岸平原。这里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是高原的主要农业区。贵州高原位于多雨的季风区,雨量充足,因此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由于多雨,高原上的河流水量大,许多河流长期切割地面,形成许多又深又陡的峡谷。贵州高原的地貌可以大致分为三级地形面:山原、盆地和峡谷。高原上最高的一级是山原,以贵州西部最明显。高原面因长期受河流切割而呈山原形态。在这个高原面下,分布着一些盆地(坝子),最大的是贵阳盆地,是高原上的主要农耕地带。峡谷是河流长期下切形成的,如乌江河谷深达300500米,在这里“对山唤得应,走路要一天”。北盘江打帮河上源的黄果树瀑布,宽约20米,从50多米高的陡崖上直泻犀牛潭,水花飞溅,气势磅礴,是我国最大的瀑布。云贵高原最大的特色之一,是个被溶蚀的高原,喀斯特地形显著。云贵高原上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广,经地表和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落水洞、漏斗、圆洼地、伏流、岩洞、峡谷、天生桥、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苍山洱海,高原茶园,二、云贵川边历史人群分布,关于西南古今族群的分类,目前以三大系统划分法较为普遍。即认为较为直接或显然源于两汉时期“西南夷”的各民族基本上或属壮侗语族,或属藏缅语族,或属孟高棉语族。其中,壮侗语族各族主要渊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系,藏缅语族各族主要渊源于氐羌族系,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各族则主要与濮族有渊源关系。在秦汉之际,西南地区的居民基本上是“西南夷”,也就是藏缅、壮侗、孟高棉诸语族各族的先民。他们的分布大致是:自蜀郡西部至金沙江南、北一带的偏北地区,其居民与古代的羌人有关,亦即羌人南徙后分散居住之地;南、北盘江流域的偏南地区,其族属与古越人有关,此乃越人西徙后分别居住之地;澜沧江以西的偏南地区,其土著之人与孟高棉人有关,为孟高棉人向北移居的处所。此后,内地的汉人及活跃在湘黔一带的苗瑶大量移入,使西南地区民族来源愈益复杂,而且经过长期互动、演变,形成了新的民族格局:氐羌族系中主要分化出今彝、白、纳西、傈僳、拉祜、哈尼、阿昌、景颇、普米、怒、独龙、基诺、羌等10 多个民族;百越族系主要分化出傣、壮、侗、水等民族;孟高棉语族的先民则分化出佤、德昂、布朗等民族。加上后来陆续迁入的汉、苗、瑶、回、蒙古等民族,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和垂直分布的局面。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夷”系的古今族群是不能简单地划等号的,他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大族系在分化、组合、再分化、再组合的过程中,彼此有吸收、同化、融合的主动与被动关系,同时,他们还将后来的其他民族也纳入到这个复杂的过程之中。,云贵川族群分布,云南丽江古城背景为玉龙雪山,第一章 西南夷与南中诸夷,第一节 先西南夷文化,第二节 西南夷 一、历史概况,西汉,秦“五尺道”遗迹 位于今云南盐津县城西南 二十公里的豆沙关,二、族体人群构成,后汉书西南夷传书影,三、西南青铜文化 1、青铜贮贝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