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不良事件安全警示教育调查报告表格模板实用文档.ppt
护理不良事件安全警示教育,许春月十七病区2015年8月,护理安全的重要性,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护理安全直接关系护理效果,护理工作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这些不安全因素这些不安全因素直接影响护理效果。安全、有效的护理可促使患者疾病痊愈或好转,而护理不安全因素则使患者的疾病向坏的方向转化,如疾病恶化,甚至造成患者功能障碍或死亡。由此可见,护理安全与护理效果存在因果关系,护理安全产生高质量的护理效果,护理效果体现护理安全水平。,(二)护理安全直接影响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护理不安全带来的后果,如护理差错或事故,不仅损坏医院在患者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給医院的信誉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及物资消耗,使医疗成本上升,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和医院额外开支。,(三)护理安全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护理安全可以综合地反映出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技术水平以及护理管理水平。因此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护理安全管理措施不落实,护理不安全因素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给病人造成不应有的痛苦,所以护理安全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起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护理上常见的不良事件主要包括给药错误、跌倒、坠床、压疮、管道滑脱、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非正常的意外事件等。,一、护理不良事件的定义,护理不良事件分级,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三染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流程,一般不良事件(、级事件):立即报告护士长,24-48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报告表上报护理部。严重不良事件(、级事件):当事人立即报告护士长、科主任或总值班,同时上报护理部,由护理部核实结果后上报分管院领导,护士长于6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报告表上报护理部。,不良事件报告内容应包括发生时间、地点、不良事件类别及分级、涉及科室与人员、事件经过、发生原因评价、处理情况等。,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造成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护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遵守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的,对病人直接或间接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查对制度不严: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只喊床号,不喊姓名,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只看药品包装,不看药名,查药名看字头不看字尾,对药品剂量查对不严,对用法查对不严,对浓度查对不严,在临床上极易引起不良后果。,主要表现,不严格执行医嘱:表现在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有时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病人造成影响。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2小时,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有的漏做药物过敏试验或做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主要表现,药品管理混乱:表现在几种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用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药品过期,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等管理失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主要表现,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表现在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病人翻身不及时造成褥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主要表现,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如护士让家属给病人鼻饲造成窒息;输液时忘松止血带造成挤压综合症;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者;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病人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造成冻伤等。,主要表现,护士不严于职守,责任心不强,年轻护士缺乏护理经验表现在值夜班睡觉,离岗,不及时巡视病房,对病人不负责,工作时思想不集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另外,护士由于年轻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主要表现,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与医生和病人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预防护理不良事件措施,严格执行护理三查七对制度。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应用安全约束带防止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病人应密切观察动态,防止因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而发生以外。,预防护理不良事件措施,加强各种药品管理,注射药与口服药,内用药与外用药分开放置,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相符,药品定时检查,使用时做好时间标记,远期先用,及时调整确保无过期,毒剧麻药专柜上锁,专用账册,严格交接班,做到账物相符。,预防护理不良事件措施,定时检查各种急救药品、物品,急救设备,严格交接,保证功能良好齐全,使抢救顺利进行。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到位,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防止烫伤、冻伤和褥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预防护理不良事件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护理操作造成医源性感染。定期检查科室的用电、用氧情况,做好防火、防盗宣传,氧气应有“烟火勿近”字样,保证病人安全。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护士在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并逐级上报,讨论后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预防护理不良事件措施,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包括医德、专业、技术、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学习相关护理法规,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如自我护理的指导失误、疏忽大意、侵权行为、渎职护理文件等。了解病人和自己的权利,有据可依,有法可循。,预防护理不良事件措施,护理人员积极调整心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减轻紧张和焦虑,提高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好护理工作。,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用药。保留针头接注射器回抽残留药。抬高患肢(至少在48小时内)评估患者药物外渗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损失量超过原药液量的10%,应遵医嘱补足。,72小时内局部冷敷(植物碱类热敷)局部予以50%硫酸镁湿敷,喜辽妥软膏、如意金黄散外用。出现水泡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液体,遵医嘱用药。局部组织出现溃疡、坏死,给予外科清创、换药等处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好相关记录。,案例分析,案例1:肿瘤科患者化疗药物外渗致患者皮肤坏死事件。,案例2:护士输液过程中未及时巡视。造成 液体外渗,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事件。,案例3:护士输液过程中未及时巡视。造成氟尿嘧啶外渗,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事件。,药物渗漏的原因,穿刺性损伤:操作技术不当,如静脉穿刺失败(刺破血管壁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内)而引起外渗;或穿刺失败再次在其注射部位远端再次穿刺,而致药液从原针刺处渗漏至皮肤组织。生理因素:老年体弱患者由于血管硬化、营养不良等可致血管脆性变大、管腔变细、血流速度变慢,长期药物刺激而致血管内膜发生损伤;并发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或由于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造成淋巴液回流受阻、肢体肿胀,上腔静脉压升高,如经患侧肢体外周静脉输入化疗药物可增加外渗危险。药理因素:如缓慢注射高浓度刺激性化疗药物,可造成药物与血管内滞流时间过长,可致血管内皮细胞毒性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引起血管结构进行性损伤;由于化疗药物理化因素改变血浆渗透压或PH值,对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如NVB是碱性药物,可使血管内二氧化碳蓄集,造成血管内压力升高、通透性增强,导致药物容易从静脉薄弱处渗漏皮下组织的危险。,局部组织损伤机理:,许多化疗药物对正常组织具有严重毒性和刺激性而引起的组织损伤,其机理:(1)一些化疗药物如蒽环类、细胞毒性等抗癌药物能与组织细胞DNA结合,导致组织细胞坏死,细胞死亡后,含有化疗药物的DNA会被释放出来进入邻近组织细胞,再度与细胞内DNA结合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组织细胞不断坏死,这种损伤不断加重,从而影响组织愈合而形成慢性损伤过程。(2)植物碱类药物主要通过脂溶作用破坏细胞膜,导致组织细胞坏死。由于存在个体对药物反应的差异,有些刺激性药物如5-FU、紫杉醇等,偶尔也可引起局部组织严重坏死,不同药物外渗后发生炎症反应时间不同。,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一),目前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在0.1-6.5%,因此药物外渗应以预防为主。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注册护士执行化疗:要求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熟悉药物外渗症状及紧急处理措施。,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二),化疗输入前评估:评估所给化疗药物的性质,以确定稀释药液的浓度、给药方法及输注速度。一般发疱性化疗药物采用静脉冲入法,即在建立静脉通路基础上,观察静脉点滴通畅后,将稀释药物由莫菲式滴管注入,药物冲入体内后再恢复至原滴数。同时化疗药物稀释浓度不宜过高,一般ADM30-40mg稀释液20ml,MMC10mg稀释10ml冲入。DICT100-250ml在30分钟内滴入,NVB30-50mg稀释100mlN.S中,10-15分钟静脉快速滴入。同时联合应用多种化疗药物时的给药顺序,先注入非发疱性药物,如果均为发疱性药物者,应先注射稀释量最少的一种化疗药物。,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二),化疗输入前评估:评估病人情况:是否有静脉化疗史,曾用过的穿刺部位尽可能不重复,以防放射回忆反应,即曾放疗并发生皮炎患者,在应用抗癌药物后(ADM、MMC、5-FU),原照射部位可再现类似放射性皮炎的改变,如皮肤红斑、湿性皮炎等。重复现象的发生,即ADM引起损伤的一种现象,在患者以往发生皮肤损伤处,再给药物后可出现损伤或坏死。是否存在可能增加药物外渗的因素,避免在外周循环受阻的肢体上建立静脉通路。如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者,禁止应用上肢静脉输液;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禁止选在患侧肢体行静脉输液。,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二),化疗输入前评估:局部静脉状况评估及选择:对于长期化疗病人需制定静脉使用计划;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避免在手背或近关节处选择静脉,尽量不用足背静脉及下肢静脉建立静脉通路;避免在24小时内曾被穿刺静脉下方重新穿刺;发疱性药物应选择前臂静脉及粗、直、弹性好的静脉。如果外周静脉选取有困难者可行中心静脉置导管输入药物。注射部位的选择:切忌选择靠近肌腱、韧带、关节等处静脉注射。,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三),加强患者意识:对初次化疗患者在化疗前应向其讲解预防化疗药物渗漏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观察静脉外渗发生的意识。准确建立静脉通路并严密观察局部皮肤反应。输注发疱性药物时必须采用N.S或葡萄糖溶液建立静脉通路,提高专业人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确定静脉穿刺成功后保证针头固定稳定。最佳用药途径是深静脉置管。严密观察静脉通路和回血情况,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如果怀疑外渗立即停止输液及时更换部位,必要时输入解毒剂给予局部相应处理。在给予两种化疗药之间和给药前后,应该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冲洗静脉管道后再拔针。化疗后持续跟踪监测,预防性用药是预防隐性渗漏的手段。,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当患者主诉注射化疗药物时有疼痛、针刺感、烧灼感或回血不畅时,虽然没有发现病人的局部组织有肿胀的现象,仍应考虑有外渗发生的可能,应及时给予处理。立即停止注药及输液,保留针头并接注射器,尽量回抽外渗的化疗药物,由保留针头注入相应的药物拮抗剂后拔出针头,并于局部皮下注入解毒剂。,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若外渗药物没有相应的解毒剂,可用利多卡因+NS+DXM行患处局部皮下封闭注射。操作方法:皮肤消毒后,选用5-7号针头距外渗部位2cm持针头与皮肤平面15角,菱形封闭,拔针后局部敷纱布轻揉,促进局部外渗药物吸收,勿对患部加压。抬高患肢48-72小时,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吸收;视外渗药物性质给予冷敷或热敷;硫酸镁湿敷;理疗。认真观察局部组织变化并做好记录,如记录外渗发生情况、处理方法、局部外渗损伤改变等,如出院患者要访视观察局部组织变化;必要时严重的组织损伤及溃疡可考虑行外科扩创及植皮手术。,2013.08.29,干预措施,风险管理四要素,同情,对病人要表现出同情;交流,与病人及其家属有效交流,也要与其他护理人员交流;能力,要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表格化,随时书写规范记录,并保证记录清楚、连贯、完整。,重视在职护士的法制教育,在继续教育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聘请法律界老师进行经常规范培训,通过法制教育,引导护士学法、懂法、知法、依法行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通过学习,让护士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加强责任感,使护士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了护患双方的利益。,加强和完善护患沟通制度,促进护患沟通,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医务人员与他们的患者的地位、教育程度、职业训练和权威方面的差异往往会成为沟通的障碍,并进而引起医患危机。所以,护理人员从接诊患者个体地位、教育程度、职业训练和权威等方面差异着手护患沟通的内容、方式与方法,这对缓和护患矛盾有所帮助。在与病人或家属沟通时,还要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进行信息沟通、意见沟通、情感沟通,交流用语要通俗易懂,解释耐心,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建立护患之间良好、诚实互信关系。加强护医、护际之间的有效沟通,互补不足,减少隐患因素,为医疗护理安全提供保障。,培养护士“慎独”精神,用制度管人,护理工作具有独立性、连续性和具体性,多数护理活动都是在无人监督下完成的。加强护士责任心,培养护士“慎独”精神十分重要。护士长要随机抽查护士节假日、夜班及中班工作完成情况,有无违反规章制度,掌握护士工作动态。经常了解病人对护士工作反映情况。对科室护士要做到心中有数,安排班次合情合理,搭配得当,避免因护士自身工作不到位而引起纠纷。,护理安全是病人的基本需要,是医院生存的根本,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护理是医院的窗口,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减少安全隐患,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切实为病人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