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大航海时代.ppt
第十三讲 大航海时代和被“发现”的文明,正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展开之际,世界正酝酿着另一个重要的变化“地理大发现”。所谓的“新大陆”早已存在,早已诞生和发展起一种非常独特的文明。当欧洲人发现了“新大陆”以后,这种航海活动进一步活跃,所以当我们把欧洲大陆的其它内在变化放在一边后,我们也可以把15至16世纪称为大航海时代。由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大陆,原先处在欧亚文明圈边缘的欧洲文明改变了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欧洲人由此建立了大西洋贸易圈,从中汲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使自己变得日益强大。大航海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黑非洲文明南美洲文明西欧的扩张,一、地理大发现的背景,1、地理大发现前的远距离航行/旅行阿拉伯人:从波斯湾出发经印度、锡兰、马六甲海峡至中国广州;绕过好望角沿西非沿海到达地中海。中国人:在东非海岸出土的最早的中国钱币确定的时间是620年;成书于1225年的南宋地理著作诸蕃志记载了东至日本、西至北非摩洛哥许多国家的风土人情和贸易情况。郑和下西洋:于1405年首次率船队出海,这次船队由62艘大船和若干小船组成,船员人数多达27800人,首次远航就穿越了印度洋,到达印度南部的卡利卡特。在1415年的航海中,一直远至红海口的亚丁湾。最后三次航行到达东非沿岸。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1,2,3),2、地理大发现的促进因素(一般观点):(1)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人力桨方形帆(操纵不易,而且只能在顺风时使用)阿拉伯人的大三角帆(可以适应风向和充分利用风力)三桅帆船(装载货物多,航行距离长,非常适于远洋航行)导航技术:指南针技术;星象仪;航海图,基督教的地理知识:地球是圆的:托勒密的地圆学说因为他的著作地理学在15世纪重新出版而广为流传,为寻找新航路,进行海洋探险提供了依据。地球上的海洋连成一片欧亚大陆非常宽,所以横亘在欧洲西海岸与亚洲东海岸之间的大洋是比较狭窄的:参考古代中世纪及同时代一些专家的具体计算结果,也根据圣经上的有关说法,哥伦布计算出从非洲西海岸边的加那利群岛往西航行2400 海里,就可以到达日本,到杭州只有3550 海里(实际上,直线距离到日本是10600海里,到杭州是11766 海里)。=“一个极大的错误导致了一次极其伟大的发现。”,(2)经济动因标准货币体系的形成。标准货币的出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银行的产生和发展。银行通过吸纳储蓄积累起大量的金钱,然后借贷给商人,同时也可以资助大规模的航海活动。由此推动贸易发展和航海事业的发展。“竞争”性的经济生活导致海外扩张。欧洲这一时期由于有各种因素的促进,商品贸易活动日益活跃,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商人对东方的贸易有了新的奢望,不再满足于通过阿拉伯人来与东方贸易,在欧洲西端的国家甚至也对意大利商人充当这样的中介表示不满,总想开辟出自己的一块地盘,也就有了寻找新航路的冲动。东西方贸易失衡,贵金属短缺导致西方人渴望来到东方。在商品活动中,贵金属缺乏的矛盾突显,伴随着与东方的贸易,许多贵金属流入东方,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了,欧洲人渴望得到新的黄金来源,马可波罗关于东方遍布黄金的传言使东方成了他们向往之地。,(3)有助于扩张的宗教和文化传统A、扩张传统、扩张手段的形成。封建社会的扩张一般说是为了土地,但西欧中世纪的扩张却具有某种君主、贵族、商人、手工业者乃至农民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使扩张带有争夺市场和原料的因素。这表现在向易北河以东殖民和十字军东征这两场西欧封建社会里最重要的扩张运动中。在十字军运动中,教皇发号召,进行组织上的协调;国王、贵族指挥战争;城市(主要是意大利城市)提供物资、运输船只等等;农民,特别是因封建化、因长子继承制而出现的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则成了战士。这是一种各种力量“自愿”组合的扩张,各自怀着自己的目的,但在宗教的旗帜下汇聚起来。早期地理发现过程是从中世纪的动机和前提开始的,亨利王子及其船长们基本上是一些中世纪的人,甚至哥伦布也主要是以中世纪的和传统性质的智力来从事探险的。,B、某种分配扩张利益的体制的形成。扩张是各阶级、各阶层的联合扩张,这种联合要能持续进行,参加扩张的各方,特别是中、上层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好处。中世纪西欧在经济、政治、军事扩张中,渐形成了某种分配扩张利益的体制。到15 世纪,这种体制已趋于成熟。哥伦布就是在与西班牙国王签订获得重大利益的条约后才率船出航的。他的西航计划最后一次被拒绝时,并非因西班牙国王认为他的计划不可靠,而是他的要求太高。但哥伦布宁愿不航行,也不愿降低要求。,C、共同扩张的文化心态的形成。不论是基督教还是人文主义都大力支持扩张。关于中国与西欧在这方面的区别,1582 年进入中国的利玛窦就已作了深刻的比较。他说道:“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一个几乎具有无数人口和无限幅员的国家,而各种物产又极为丰富,虽然他们有装备精良的陆军和海军,很容易征服邻近的国家,但他们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在这方面,他们和欧洲人很不相同。欧洲人常常不满意自己的政府,并贪求别人所享有的东西。”,(4)社会各阶层的共同热情和密切合作国王或政府。更大规模、更远距离的航海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更强大的后盾。随着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王权的加强,就出现了非常得力的支持航海事业的君主,他们更接近大西洋,有更雄厚的资金和人力的保障。从1415年起历次重大探险活动,绝大部分是在国王或在政府有关部门委派、支持下进行的。只要条件允许,国王们对一切有利可图的海外事业都会支持。国君的支持对西欧的海外扩张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使扩张分子拥有军权、政权和财权,国君的经济要求又部分地决定了这种扩张不是纯粹的政治地理的扩张,而首先是一种经济扩张,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这种扩张具有极强的竞争能力,既能掠夺广大地区的居民,又能打垮强大的经济竞争对手,如打垮印度的阿拉伯商人,东南亚的中国商人。,贵族。贵族是大探险的骨干和先锋,特别在大探险的早期是这样。15 世纪开始的探险队领导人大多数是贵族,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发现太平洋的巴尔沃亚,首次环球航行的麦哲伦都是贵族。贵族要求扩张,一是为了掠夺,一是为了得到土地。最早的海外殖民事业也是由贵族开始的。此外,追求荣誉也是促使贵族走向冒险生涯的动机。商人或市民或资产阶级。商人要求扩张,这在任何社会都一样,但扩张的方式和势头,则取决于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他居民阶层对扩张的态度。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商人紧跟在成功的探险队后面,对较谨慎的商人来说,只是在商业网开始运转后他才投身进来。,知识分子(包括一些教士)。15世纪以来的知识分子与探险活动是密切合作的,他们挖掘、整理古代的文献,撰写通俗与专业性的著作。1)天文、地理、数学、物理、航海等方面的知识。如地圆的观念,较正确的地图、海图等。2)一定的道德伦理观念。人文主义者主张的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思想,从一个方面培养了一代代的冒险家和殖民主义者。3)追求知识、追求新奇事物的精神。他们密切地追踪探险队的活动,及时把探险成果反映在自己的地图、海图与著作中,同时又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在地图上绘制想象中的地点,激励人们去从事新的发现。=亨利王子创办的航海学校,教会。1)精神上的支持。亨利王子:“发现加那利群岛和博哈多尔角后面的未知世界;同生活在那个未知世界的所有基督徒进行贸易来往;了解穆罕默德(穆斯林)控制地区的范围,寻找一位能够帮助他同异教徒战斗的基督教国王;宣传和扩展基督教信仰投身于伟大、神圣的征服和对人们未知晓的事情的探寻,寻找几内亚。”哥伦布一直到晚年都认为是上帝启示他去发现新的天、新的地,并给他指出了道路。宗教信念的真正作用在于:它把各阶级各阶层各种各样的世俗要求凝结起来,使之神圣化,形成共同的精神支柱。,2)从理论上批准殖民探险活动,这是精神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1340年代初,欧洲人见到了大西洋加那利群岛上的土人,关于这些土人的情况很快在欧洲思想界引起辩论,焦点是该如何对待这些还不知道上帝的原始居民。1344年教皇克莱芒六世宜布,反对不信基督的原始人的战争是正义的,基督徒有权使加那利人皈依基督,教皇有权对他们宣战并强制他们入教。这一结论意义重大,因为那时“卡斯提和葡萄牙都依赖于教皇批准它们对大西洋的征服,使之合法化”。这也成了后来欧洲人大规模侵略征服的理论基础。1454 年教皇尼古拉五世发布通谕,葡萄牙国王可以把征服和将被征服的海外土地作为自己的国土。这时葡萄牙人在西非海岸的活动已相当猖獗,并己开始从事贩卖黑奴。,3)调解殖民征服中产生的内部冲突。整个中世纪,教会都承担着某种仲裁人的角色,在地理大发现中也是如此。仅1495 年到1501 年间,教会就颁布六道圣亚历山大通谕,调解西班牙、葡萄牙海外活动产生的矛盾。最主要的是1493年颁布的划界通谕。1529 年教皇又帮助西班牙、葡萄牙瓜分世界势力范围。,劳动人民,即手工业者和农民,他们是大探险的主力,他们加入探险,主要是为了生计,为了改善自己的境遇。综上所述,西欧15 世纪开始的大海航的动力,不只来自某个社会阶级、阶层、集团、个人,而几乎是上自国王下至黎民百姓所有社会居民的联合行动。他们为了自己的要求而自觉不自觉地汇聚在一起,形成了持续几百年的声势越来越浩大的探索和扩张活动。,二、地理大发现的过程,地理大发现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1.新航路的开辟。一条是以葡萄牙为主发现的:绕过非洲南端,进入印度洋,来到东方。另一条是以西班牙为主发现的:横渡大西洋,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再来到亚洲。2.新大陆的发现。这是开辟新航路时偶然的副产品。,1、葡萄牙,亨利王子他自己从来没有参加过远航探险,他的功劳是在他管辖的葡萄牙南方建立了航海学校,培养了一批航海家,然后派遣这些船长率船队出海探寻新航路。宗教动因和经济动因。从1420年起,亨利开始派遣船队去海外探险,他的船长们先从北非西行进入大西洋,然后沿着西非海岸逐渐向南。1434年,越过了博哈多尔角进入完全陌生的世界,并成功返回。15世纪50年代,葡萄牙到达非洲的黄金海岸(Gold Coast),实现了寻找新的金矿的目的。,巴托罗缪迪亚士学术界往往将迪亚士的远航作为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正式开始。1487年8月,他率领3艘轻便帆船(其中一艘是补给船)出航,途中遭暴风雨袭击被吹往南方。1488年1月到达了非洲最南端。此处风高浪急,他们发现一个新的大洋横在眼前,就取名“风暴角”。不过,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含义。葡萄牙国王却欣慰地感受到,既然新的大洋出现在眼前,那么,从此前往印度就成功在望了,因此改名“好望角”。,瓦斯科达伽马1497 年7 月8 日率船队从里斯本出航,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北上,抵达东非的马林迪港。在阿拉伯人领航下,横渡印度洋,于1498 年5 月20 日顺利到达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库特,并在此立石柱纪念,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的辉煌时代终结了。达伽马于1499 年返回本国时,带回了大量东方货物,其价值约等于远航费用的60倍,国王为他举行了空前盛大的欢迎仪式。从此葡萄牙海船经常航行于印度,并从印度带回香料、丝绸与珠宝等物。为什么达伽马在绕过好望角前要深入大西洋很远的地方?,葡萄牙人为了纪念祖先的荣耀,在“航海王子”亨利逝世500 周年的1960 年,在里斯本的特茹河边建起了雄伟庄严的“海外大发现纪念碑”,碑下用彩色大理石拼成一幅巨型世界地图,在所有葡萄牙航海家到达的地方,都有一个帆船图案,旁边注明年月。在一块鸡形图案的下角,标示着“澳门,1510”。,2、西班牙,克利斯多夫哥伦布:坚信一直向西航行可以比绕过非洲更容易到达东方。1484 年求援于葡萄牙国王赞助其西航的探险,遭到拒绝。转而向西班牙求助。得到佩雷什(女王伊莎贝拉的忏悔牧师)和德门多斯(西班牙红衣主教)的支持。伊莎贝拉的顾问们否决哥伦布的计划后,佩雷什竭力反对哥伦布离开西班牙,安排他认识了有权势有钱的的船主平松,又设法再次让女王接见哥伦布。王国国库的保管兼司库桑坦海尔提出,西航的主要费用将由他和他的伙伴承担,最终说服国王。1492年,西班牙统一,从而能够腾出手来转向海外探险。,1492年8月2日,哥伦布率领3条小船从西班牙南部的巴罗斯港(Palos)出发。10月12日,就在哥伦布答应船员再见不到陆地就返航的日子,瞭望员突然看到了一片陆地,这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巴哈马群岛的一座小岛屿,哥伦布取名为“圣萨尔瓦多”岛(San Salvador)。哥伦布在造访了另外几个岛屿后,于1493年返回了西班牙,向西班牙汇报他的发现。哥伦布坚持自己到达的是印度(真的如此认为还是为了不违反与王室的协议?)=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1497年至1503年,一位名叫阿美利哥维斯波奇(Amerigo Vespucci)的佛罗伦萨人沿着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足迹远航,然后用书信向欧洲人描绘了他的所见所闻。在其中一封信中,他明确地将西方这片大陆称为“新世界”(Mundus Novus)。1507 年,德国地理学家马丁瓦尔德泽米勒在其宇宙学导论中,因阿美利哥提供了“新大陆”的证据而第一个将新大陆称作“阿美利加洲”(America)。作为对哥伦布的“补偿”,后来就用他的姓命名了南美洲一个较大的国家“哥伦比亚”在哥伦布Columbus 的词根后面加-ia,成Columbia。,斐迪南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穿过大西洋到达南美,然后沿着东海岸航行到美洲大陆的最南端。在穿越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那条著名海峡之后,他进入了一片非常平静的大海,于是他将这片大海命名为“太平洋”(Pacific Ocean)。随后,他继续西行,越过浩瀚的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Philippine Islands),并宣布这是属于西班牙的土地。不过,1512年,他在与当地土著的争斗中被杀死。他的船员继续航行,最后只有“维多利亚”(Victoria)号和它的18名船员幸存下来,于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人类终于第一次完成了环绕整个地球的航行。,3、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1)哥伦布到达美洲前的大半个世纪,中国已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中国的远洋事业在世界历史上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而 15世纪末哥伦布的航行却成了人类进入一个新时代的标志:为什么类似的远航事件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2)地理大发现并不产生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顶峰时期,也并不是由后来最有希望发展资本主义的欧洲北部国家发起 的,在世界殖民事业的开创中有过不可取代贡献的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却衰落了:怎样看待地理大发现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3)最早致力于航海事业的是葡萄牙人,但取得突破的是西班牙人,历史的偶然性是否也很重要?,三、地理大发现对西欧发展的影响,(1)新航路的开辟是全球文明沟通与世界由分散开始走向一体的开端。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地理大发现以前,人类对世界所知甚少,东西方之间基本处于相互隔绝状态,地理大发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大大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整个地球真实的外形开始在人类的脑海中出现,人类第一次具有了全球的目光。,(2)地理大发现促进了各地区物种和人种的交流,改变了原来的文明生态。表现之一,是各大洲之间出现了一个物种大交流,许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欧洲人给美洲带去了马、牛、猪、羊等牲畜和一些禽类,农作物有甘蔗和各种麦类。非洲所产的咖啡、中国的茶以及东方的香料也成为欧美人生活中的必需品。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许多重要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烟草、可可等。尤其是玉米和马铃薯这些高产农作物,增加了亚非欧人民的粮食供应量,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吃饭问题,直接促进了这些地区人口的增长。,表现之二,是促进了世界人种的大规模流动,世界人种的地理分布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白种人跨出了欧洲,首先来到非洲,接着征服了美洲,并就此定居下来。美洲的原有居民印第安人遭到残酷的虐待与屠杀,人口锐减,造成美洲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最终导致了大量的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做奴隶。结果,美洲出现了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种汇合。不同种族之间的通婚造成许多混血种人,种族之间的联系空前加强。而瘟疫的流行给世界带来新的难题,世界不再是原来那种模样了。,(3)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引起了所谓“商业革命”。地理大发现大大改变了欧洲人的世界观,欧洲人以全球财富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本国财富的增长,认识到全球的财富是一个常量,一个国家所占有的全球财富的份额决定这个国家的强弱,由此推动了以积聚本国金银贵金属为目标的重商主义的发展。各国增加商品的出口,争取金银的回流,由此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商品流通的数量与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发生转移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欧洲内部的变革开始加剧,在欧洲新思想、新宗教、新经济变化和政治变化的合力下,欧洲从封建主义迅速过渡到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因素在欧洲内部大大增加。,(4)地理大发现另一非常有影响的后果,那就是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大量的贵金属流入西欧。西欧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大大增加,远远超过了商品交换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结果引起了金银贬值,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西欧人称之为“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产品生产者发财;靠固定地租生活的封建主阶级则愈来愈人不敷出;靠工资维生的劳动者越来越贫困。因此,价格革命实际上促使收人在各个阶级之间的再分配,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5)动摇了天主教会有关地球的信条,使人们对天主教教义产生了怀疑,促进了科学研究,孕育了17世纪科学的大发展。(6)地理大发现,为欧洲人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殖民贸易(奴隶贸易)、殖民掠夺创造了条件。欧洲在海外开始建立殖民地,殖民体系开始形成,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在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上,西欧国家从此超越了亚洲、非洲和美洲许多国家,逐渐成为近代世界的支配性角色,从此,欧洲作为先进的西方,广大亚非拉地区作为落后的东方的这种近代世界历史格局初步形成。,四、殖民活动前的黑非洲文明,1、黑非洲的自然环境积极面: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高温无冬气候、广阔无垠的热带草原及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黑人最初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其地表下面的丰富矿产,如刚果的富铜矿、加纳和南非的金矿、西非和东非的铁矿等,早在黑人文明发展的初期就发挥了很大作用,造就了若干个显赫的帝国和文明发展中心。消极面:高温还给黑非洲带了黄热病、疟疾等热带疾病。萃萃蝇的长期肆虐是黑非洲地区农牧业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常年高温使得黑非洲热带雨林丰富的腐殖质的优势减弱,同时造成热带草原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地下。为了有效保护土壤植被,黑人被迫采用了休耕和锄耕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敢使用能深翻土地的犁耕。这种为顺应自然条件而被迫采用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是黑非洲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2、东非古文明2.1 古老的努比亚文明北纬12度至24度之间的尼罗河盆地,古称努比亚,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苏丹(埃及和埃塞俄比亚之间)。在地理环境上,这里与古埃及文明兴起的条件颇为相似,纵贯南北的尼罗河定期泛滥,使两岸土地相当肥沃,适宜发展农业。有铜、铁、金等丰富的矿产资源,便于发展金属工业。该区处于东北非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上,它的北面通过埃及可以直达地中海;南面沿青、白尼罗河而上,可达非洲腹地;向西可通过乍得湖地区;东边不远处就是红海:因此,这里是西亚、地中海欧洲和非洲黑人文明的一个重要交汇处,也是非洲东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文明的交汇点。总之,从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看,这里非常适宜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公元前3千纪时,努比亚已建有国家。公元前3200年,埃及就开始了对努比亚的侵略。公元前2千纪末,经过长期的发展,努比亚形成了黑人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库施王国。库施王国与埃及之间关系密切,并不时爆发战争,库施一度受埃及统治。公元前11世纪,库施逐渐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公元前8前6世纪,库施王国国势强大,曾北上入主尼罗河流域,成为古埃及历史上的第25王朝。但不久势衰,退回努比亚。公元前6世纪中叶,库施王国国都移至麦罗埃(位于尼罗河第五和第六瀑布之间的河谷平原地带),故而史称麦罗埃王国。,公元1世纪前后,麦罗埃进入繁荣时期,与埃及、阿克苏姆、印度、西非都有贸易往来。及至4世纪,麦罗埃统治集团内讧迭起,国势渐衰,并一度被阿克苏姆国家征服。基教于6世纪中叶传入麦罗埃。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不久南下开始对努比亚进行蚕食,但直至13世纪才最终完成对努比亚全境的征服。从此,伊斯兰教排挤基督教,使努比亚渐渐伊斯兰化,成为阿拉伯文明世界的一部分。,2.2 阿克苏姆古国与埃塞俄比亚王国公元前1000年左右,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塞白人就渡过红海,移居埃塞俄比亚北部地区,与当地的库希特各族逐渐融合,社会发展加速。公元前后形成以阿克苏姆城为国都的古代国家。大致范围是北纬13度到17度,东经30度到40度之间,即今天埃塞俄比亚北部和厄立特里亚西半部地区。公元4世纪国王厄查纳在位期间,为阿克苏姆国家极盛时代。凭籍由象骑军和水军组成的强大武装,厄查纳四外征战,扩展国疆,不仅占有北埃塞俄比亚地区,还兼有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地区。6世纪。加列布王时期,阿克苏姆与拜占廷结盟,出兵阿拉伯半岛,与东方波斯帝国争锋。,阿克苏姆文明的农牧经济相当繁荣,尤其是依仗地利,发展起较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其巨额收益成为王权的重要财源。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上,阿克苏姆国家建有相当完备的国家机器和典章制度,其国君自诩为“万王之王”。4世纪时,国王厄查纳率先皈依科普特派基督教,将其作为王权统治的精神支柱。在王权的支持与推动下,基督教广为传播。阿克苏姆国家的精神、文化、政治生活无不刻上基督教的深深印记,具有深厚的基督教色彩,并对后世的埃塞俄比亚文化影响至深,埃塞俄比亚是中古时期非洲大陆上的唯一基督教国家。公元7世纪后,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兴起,势力扩至整个北非,并控制了红海地区的国际贸易,从而使阿克苏姆古国逐渐衰败。,12世纪,自称是摩西后裔的阿高人建立起扎格维王朝(11371270年)。埃塞俄比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270年,叶库诺阿姆拉克在达尔建立所罗门王朝,开始进入统治埃塞俄比亚高原大部分地区的帝国时代。帝国皇帝仍冠以“万王之王”的头街。在基督教会的支持下,中央加强对地方王公的控制;在皇权保护下,教会也大肆扩张势力,占据大量地产,教士上层成为帝国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1415世纪,埃塞俄比亚的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土地大多掌握在皇室和教俗封建主手中。广大农民承担着沉重的实物地租和劳役贡赋,同时奴隶制残余仍较深厚。,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埃塞俄比亚地方王公割据势力渐起。北方阿拉伯人的扩张始终构成对埃塞俄比亚帝国的强大威胁,特别是16世纪以后,奥斯曼帝国崛起,更使埃塞俄比亚帝国的危机加剧。同时,南方游牧民族加拉人也不断北上入侵,攻城掠地,此外,西欧葡萄牙殖民主义势力又源源东来,致使埃塞俄比亚帝国内忧外患,腹背受敌,逐步衰败下去。,2.3 索马里和桑给巴尔索马里半岛及其以南的东非沿海一带,自古就是商业繁荣的地区。在国际贸易的带动下,公元前后,该地就曾出现一批极富活力的商业城市,后渐发展为众多的城邦国家,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摩加迪沙、桑给巴尔等。89世纪,伊斯兰教传入东非。10世纪,非洲内陆班图人的迁徒浪潮波及东非。在这两大历史因素的交互影响下,索马里及东非沿海一带的文明进一步发展。诸商业城邦从内陆收购象牙、黄金输往海外,又从东方输入丝绸和瓷器等物品,转销内地,左右逢源。考古学证明中国瓷器的输入数量十分巨大,深深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东非各城邦普遍盛行奴隶制经济,其政治结构为君主制,文化上具有穆斯林色彩,伊斯兰教在诸城邦的政治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城邦之间,弱肉强食,时有战争发生。13世纪北方伊法特一度称雄。15世纪前期,摩加迪沙曾独占鳌头,继而以基尔瓦为都的桑海黑人国家崛起,控制了摩加迪沙、蒙巴萨、马林迪等著名商业城邦。当时阿拉伯著名的旅行家伊本巴图塔等人对东非诸城邦的繁荣都作了相当生动的记载。在中国旅行家汪大渊、费信等人的笔下也有许多有关东非城邦的宝贵记载。15世纪末,葡萄牙殖民者开始侵入这1地区,此后200年中,葡萄牙人对东非大肆掠夺,猎取黑奴,破坏生产,致使往昔相当繁荣的商业失去勃勃生机,不断凋弊。,3、西非诸国文明撒哈拉沙漠以北、南临几内亚湾、西起大西洋、东至乍得湖的广大地带为西非地区。此地居民多为苏丹语系的黑人,所以西非也称西苏丹。西非与北非之间很早就存在着密切的贸易关系。西非地区盛产黄金,为北非诸先进国家所亟需,而北非地区所盛产的盐,又是西非所稀缺之物,两地之间互求、互补的关系致使撒哈拉商路经久不衰。由于商贸繁荣,西非地区的文明发展受到较先进的北非文明的强烈影响。特别是公元67世纪,伊斯兰教传及西非,推动了这一地区文明发展的步伐。自8世纪起,西非地区先后有加纳、马里和桑海3个国家政权隆替变更,称雄一方。,3.1 黄金之国加纳加纳国家大致形成于公元3世纪左右,其统治者据说为肤色较白、从北方迁来的柏柏尔人。8世纪末,素宁克族黑人夺取政权,建西塞通卡尔王朝,该王朝的统治达数百年之久。王室独占了尼日尔河和塞内加尔河上游地区的诸多金矿,并控制着食盐贸易,十分富庶。号称“黄金之王”的加纳诸王倚仗财富,装备大军,四外征战,成为西非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王国。自11世纪中叶始,北非柏柏尔人的阿尔摩拉德王朝为夺占黄金和奴隶大举入侵加纳。初始,加纳人的抵抗受挫,失城陷地,濒于亡国之险境,但广大民众坚持抗战,终于在1087年把入侵者逐出国土。然而经此番长期抗战之后,加纳王朝的元气大伤,国势日衰,内有分裂割据,外有异族频频入侵,及至13世纪,加纳终为马里所灭。,3.2 庞大的马里帝国位于尼日尔河上游康加巴地区的马里,原为隶属于加纳的小国,其居民多为曼丁哥族的马林凯人。8世纪前后,他们接受了伊斯兰教。13世纪初,马里逐渐崛起,先是打败宿敌索索人,后又征服业已衰败的加纳。14世纪上半叶,曼萨穆萨统治时期,马里国势达到顶峰,其版图西起大西洋,东至加奥(尼日尔河左岸),并北抵撒哈拉,南达赤道热带森林,成为撒哈拉以南的庞大帝国。据说国君曼萨穆萨曾率大队人马途经埃及前往麦加朝觐,一路慷慨施舍,挥金如土,大肆炫耀财富,使北非及欧洲诸国都被这位“金矿之王”的豪富所震惊。他还以重金礼聘大批穆斯林学者来到马里,大规模引进阿拉伯文明,使马里文化昌明,盛极一时。,马里帝国拥有一支10万余人的军队,控制着众多国家和部落。在广泛使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发展起相当繁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14世纪,北非著名的旅行家伊本巴图塔曾周游马里,对其繁荣的文明状况作了生动的描述。14世纪末,马里陷入内部混战、外族入侵的困境之中,国力日渐衰退。15世纪下半叶,马里遭到原属国桑海的频频进攻,丧失大半河山,成为偏安一隅的小国。17世纪,马里亡于班巴拉人。,3.3 称雄西非的桑海帝国继加纳、马里之后,称雄西非地区的是桑海帝国。桑海人原来居住在尼日尔河中游,后逐渐溯流而上,于9世纪末占领加占奥,以此为都建立国家,历史上又称早期桑海国家为加奥王国。13、14世纪之交,强大的马里帝国一度征服桑海,但不久,桑海便重新赢得独立,与马里帝国继续抗衡。15世纪下半叶,桑海逐渐强大起来,在国王索尼阿拉的统率之下,经30年征战,终于压倒马里,吞并其大部分国土。15世纪末,桑海阿斯基亚王朝建立,历代君王一方面进行改革,修备文武,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大力引进阿拉伯文化,奖掖学术,开办学校,依靠伊斯兰教势力巩固国家政权。桑海帝国由此进入辉煌时代,成为西非地区最大、也是最后一个帝国。,然而仅半个世纪左右,桑海便匆匆走出了繁荣时代,内乱不已,国力渐枯。1590年,桑海又遭北方摩洛哥入侵,失去西非霸主地位。此后,桑海国家又苟延了近百年时光,1680年终于灭亡。桑海霸权覆亡后,西非地区陷入部族混战之中,经济萎缩,一片荒凉,经济文化中心南迁,在几内亚湾一带出现了贝宁、伊费等小国。,4、班图人的大迁徒与中南非洲文明中部、南部非洲的文明历史与非洲其他地区相比,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特征:一是文明发展程度较低;二是文明发展进程与操班图语的尼格罗人各族的大迁徙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南部非洲的土著居民是属于科伊桑语系的布什曼人(萨恩人)和霍屯督人(科伊人)以及身材矮小的俾格米人。他们的经济生活或以狩猎、采集为主,或以畜牧为主,社会发展缓慢,尚处在原始公社阶段。,公元初年,原居住在赤道以北喀麦隆高原的班图人,由于受到北方民族的压力,开始向赤道以南地区迁徙。这种波浪式的民族大迁徒的过程为时长久,一直绵延到19世纪,对中南非洲的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它推动了这一地区各个部落和民族的融合过程,提高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且形成了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具有特色的文明。班图人的迁徙大体可分为3支:西支主要分布在扎伊尔河下游的西赤道非洲一带;东支主要分布在赤道非洲中部和东非内陆地区,16世纪时到达东非沿海地带;其中1支则向南迁徙,分布在南部非洲广大地区。在班图人所建成的国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有刚果和津巴布韦。,刚果大约在14世纪前后,西班图族的刚果人建立起自己的国家,首都为姆班扎,其版图大体为今日刚果共和国西部和安哥拉西北地区。刚果的主要经济部类是农业,同时也有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刚果的国家体制相对完备,拥有常备军和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机构。从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殖民者的势力开始入侵刚果。随着大批财富被劫夺,成千上万劳动力被掠卖,年轻的刚果文明逐渐枯萎。,津巴布韦大约在13世纪,南班图族的马绍纳人以今日的津巴布韦为中心,建立起1个相当强大的莫诺莫塔帕国家,15世纪时,该国国势处于巅峰状态,广拓疆土,政权稳固,农牧业、冶铁业及采金业相当发达,对外贸易也十分兴隆。但从16世纪以后,葡萄牙人垂涎莫诺莫塔帕的黄金,千方百计对其进行渗透和侵略。莫诺莫塔帕国家与诸多非洲古国一样,在欧洲殖民势力的掠夺下,渐渐破败、衰亡。,5、黑非洲文明的特点第一,非洲黑人传统文明具有强烈的非洲个性,它是和多样性结合在一起的。所谓的非洲个性可以精炼为两点。一是集体主义精神。比如,传统的非洲社会有一个强固、稳定的家庭联合体、土地及其资源的村社所有制,即财产归村庄所有,土地上的产品公平地属于全体人民。因此,传统非洲社会中没有牺牲别人为代价聚敛财富的传统。二是天(神)人合一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一致和人与神的和谐一致。比如,高温天气导致的各种衣食住行的习惯使得黑人感觉到人与自然的融为一体。,第二,非洲黑人传统文明是以大众文化(或者说通俗文化)为主体的文明。黑非洲各地的传统文明,包括哲学、法律、宗教信仰、政治制度、教育、文学、音乐、舞蹈、历史、医学等等都是一代一代言传身教、相沿为习的,或者存在于深山老林的石雕之上。当然,不是说非洲黑人没有文字记录的精英文化,只是说,精英文化相对要少一些。近代欧洲的一些学者否认非洲文明的存在,除了他们的种族偏见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他们没有看到少量但确实存在的文字记录。,五、地理大发现之前的美洲大陆,1、美洲大陆的先民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和遗传学的发展,国际学术界占上风的意见是:1拉丁美洲没有发现类人猿的遗迹,拉丁美洲土著的祖先不可能是土生的;2通过DNA的抽样测试分析,排除了拉丁美洲土著的祖先与非洲人和欧洲人同宗的可能性,确认了同亚洲蒙古人种的同一性;3冰川时期(公元前7万12万年),亚洲东北部与美洲西北部有陆桥相连,即使分开后,相隔也不远;蒙古人种的亚洲人经过这陆桥进入北美地区,而后南下进入拉丁美洲;4最早进入美洲的亚洲人是一批猎手,他们是追捕猎物(鹿、马、山羊、野牛等)通过白令陆桥的,也是为了追捕猎物而向南进入墨西哥,而后到达南美洲的;5.根据考古资料测定,亚洲人进入墨西哥的时间约在2l万年前,进入南美洲的时间约在1万14万年前。,2、曾经出现过的文化(1)奥尔梅克文化(Olmec)。墨西哥地区。兴起于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100年结束。奥尔梅克人的艺术成就表现在石雕上。其代表作为巨型人头石雕像。小型石刻技艺亦颇具特色。雕刻的形象大多是人身豹头像。考古发掘还出土了一些泥塑人身像。从石刻、泥塑的形象中看出,奥尔梅克人崇拜美洲豹。在秘鲁沿海(安第斯高原),和奥尔梅克文明同时的还有查文(Chavin)文化,两地虽然相距遥远,但都崇拜美洲豹,都用活人献祭,这是非常有意思的。,(2)特奥蒂瓦坎(Teotihuacn)文化。发祥于特奥蒂瓦坎谷地(与墨西哥谷地毗邻),兴起于公元前200年,发展的中心和基地是一座大型城市(特奥蒂瓦坎城)。“特奥蒂瓦坎”意为“王者之都”。特奥蒂瓦坎文明的最高成就是大型建筑群。著名的“太阳金字塔”这是墨西哥古代最高的建筑物,塔基近似方形,正面底线长225米,两侧底线各长222米,高63米。壁画为特奥蒂瓦坎文化的另一巨大成就。特奥蒂瓦坎人崇信特拉洛克神(两种形象,男为雨神,女为水神)。当时是用活人献祭神灵的。,(3)玛雅文明 玛雅文明是印第安人文明中最为发达的,覆盖范围包括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以及中美的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等国。它兴起于公元前1000年(也有书认为是公元前1200年),几乎和奥尔梅克同时。当西方探险家们踏上美洲土地的时候,它还存在着,和墨西哥中部的阿兹特克文明、位于南美安第斯山区今秘鲁一带的印加文明并称为中南美的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中心。,玛雅文明的历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约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250年),特色:太平洋沿岸和高原地带的大型石碑 和中部低地具有特色的大型石料建筑物(如金字塔和城市的卫城)。中期阶段(公元250至1200),文明发展中心从纳克贝和埃尔米拉多尔转移到了蒂卡尔。与蒂卡尔同时兴盛的文明中心还有中部低地的帕伦克(Palenque)、博纳帕克(BonamPak)和南部低地的科潘等。这些中心的辉煌成就不仅反映在建筑、雕刻、绘画、文化、艺术上,而且反映在政治制度上。10世纪后,有一大衰退时期。晚期阶段(12001500),普顿(Putun)族人改变传统的君主统治体制,制度的核心是议事会实行集体统治。重要城邦国家:奇钦伊察(Chichn Itza)、乌斯马尔(Uxmal)、马雅潘(Mayapan)、基切(Quiche)、卡克奇克尔(Cakchiquel)和楚图伊尔(Tzutuhil)。,主要成就。举世闻名的玛雅文化,成果极为辉煌。玛雅人创造的太阳历,一年分365天,其精确程度达到误差不超过1分钟。玛雅人以人的四肢20个指头为基础,创造出20进位法,显示了非凡的想象力。玛雅人的文字有800多个符号,似乎包含了象形符号,表意符号,和表音符号,至今部分能解读。玛雅人也重视历史,常将重大事件刻在石柱石碑上。玛雅人的神庙宫殿建筑(巨大的金字塔庙宇和公共住宅),建筑物完全靠石制工具建成,用雕刻加以装饰,其构思之精巧,规模之宏大,令人叹为观止。,(4)阿兹特克文明 阿兹特克人住在玛雅人之北。今天的墨西哥城,就是其首都特诺奇蒂特兰的旧址。在阿兹特克(Aztec)文明出现之前,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出现过托尔特克(Toltec)文化。托尔特克人是从北方侵入到墨西哥中部的,兴起于约公元950年,建都于图拉(Tula)。与玛雅文明接触并互有影响(如羽蛇(Quetzalcoatl)和金字塔)。约在公元1200年,阿兹特克人 进入墨西哥地区,取代了托尔特克人。1325年在这里建国。最终在15、16世纪之交形成了一个版图广大的帝国,并将其分成行省管理。,成就。独特的农业:将人工编织的芦苇筏浮于水面,上堆泥土,种植农作物和果树(chinampas,飘浮的人工岛)。首都特诺奇蒂特兰(Tenochtitlan)建设得非常规则,非常美观。金字塔式的神庙,城内就有40座之多。阿兹特克人也奉行太阳历,一年365天,还在闰年加上一天。特诺奇蒂特兰城中心广场的“太阳石”,将历法镌刻其上,供人们利用。阿兹特克人的雕刻多神像,但也有动物和植物的形象。,(5)印加文明 在南美洲的安第斯高原诞生了印加(Inca)文明。12世纪,印加人以今天秘鲁南部的库斯科为中心建立国家。自15世纪初开始扩张后,至16世纪早年,印加已成为一个偌大的帝国,其领土大致包括今天的秘鲁、厄瓜多尔、智利北部,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