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件】国画精品赏析.doc
国画精品赏析目录1.女史箴图(局部)2.洛神赋图(局部)3.游春图4.步辇图5.历代帝王图6.送子天王图(局部)7.虢国夫人游春图 8.簪花仕女图9.高逸图10.江帆楼阁图11.明皇幸蜀图12.牧马图13.五牛图14.韩熙载夜宴图15.重屏会棋图16.匡庐图17.潇湘图卷局部18.写生珍禽图19.出水芙蓉图20.写生蛱蝶图21.寒雀图22.二祖调心图23.溪山行旅图24.读碑窠石图25.墨竹图26.潇湘奇观图27.千里江山图卷局部28.免胄图29.清明上河图30.泼墨仙人图31.万壑松风图32.踏歌图33.梅石溪凫图34.墨兰图35.秋庭戏婴图36.文姬归汉图37.秋郊饮马图38.富春山居图39.渔庄秋霁图40.墨梅图41.东方朔偷桃图42.白云红树图43.残荷鹰鹭图44.庐山高图45.秋风纨扇图46.葛一龙像47.葵石图48.墨葡萄图轴49.仿大痴山水图50.荷花双鸟图51.黄海松石图轴52.淮扬洁秋图 53.山水清音图54.溪山无尽图55.竹石图轴56.五松图57.牡丹图58.自画像59.人物图60.女娲补天61.酸寒尉像62.梅花图轴 1.女史箴图东晋顾恺之(唐人摹本)绢本设色高24.8厘米宽348.2厘米英国不列颠博物馆藏唐人摹本女史箴图,历来被公认为最接近顾恺之原作风貌的早期摹本。女史箴图根据西晋张华所写的女史箴一文创作而成,其内容是宣扬贵族妇女的女性道德,同时也列举了历史上的一些妇女如冯媛、班婕妤等的事迹,作为借鉴的榜样。图中人物态宛然,细节描绘体物精微,所画妇女尤端庄娴静,符合封建箴条。笔法细劲联绵, 设色典丽秀润,在某种程度上,延伸了汉画“成教化,助人伦”的传统;但画法精湛,勾勒周详,作风细腻,神形兼备,己与汉画的粗犷奔放迥然而异。顾恺之在女史箴图中塑造的妇女形象,云鬓高耸,长裙曳地,衣带迎风飘举,仪态典雅,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女性美的典型。画风较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古,与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风格相近。其山水与人物关系则人大于山,山石空勾不皴,也反映了早期山水画的面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松从圆明园盗出携往国外。2.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宋人摹本)绢本设色高27.1厘米宽572.8厘米故宫博物馆藏唐人顾恺之根据汉末曹植的洛神赋一文,创作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洛神赋图,创造出中国美术史上绘画与文学完美结合的范例。作者把不同的情节在一幅图卷中展示出来,以装饰性手法处理山石,一方面使画面连成整体,一方面使随着赋意的铺陈重复出现的人物更加突出。衣纹形象的描绘用游丝描,遒劲连绵,与女史箴图完全一致。此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反映了山水作为人物背景的稚拙状态。此图是顾恺之艺术思想、士大夫心境和艺术才华的集中体现。3.游春图隋展子虔绢本设色高43厘米宽80.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唐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卷轴山水。画面生动的描绘了春光明媚、景色宜人的郊原,人们或策马纵游,或泛舟水中,或驻足湖边。技法上,山水重着青绿,山脚用金泥,小树用赭石写干,大树用单线勾勒,树叶、松针直接填染,人物用笔点成后,加重色于上,勾线分出衣折。画法虽显简陋,且只有“勾”而没有“斫”与“皴”等画法,但青绿山水之体已初成,故后人多认为展子虔的绘画开唐代李思训父子“金碧山水”一派。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山水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拙阶段,而进入“青绿重彩,工细精巧”的新阶段。4.步辇图唐阎立本绢本设色高38.5厘米宽129.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唐人步辇图是初唐阎立本的代表作。它以文成公主进藏为背景,选择了唐太宗接见吐蕃迎亲使者禄东赞的情节加以描绘。这是一幅纪实性的历史肖像画。画的重心在右边,唐太宗李世民盘膝端坐步辇上,威严祥和;使者敬畏谦恭,礼仪官肃穆,宫女顾盼,气氛亲切融洽。此图突出描绘人物而省略背景,创作简练而工致。勾线细劲坚实,松紧得度。设色浓重妍丽,并适度运用了晕染法。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都不失魏隋以来的传统,体现了鲜明的初唐风范。5.历代帝王图唐阎立本绢本设色高约48厘米全卷宽约510厘米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唐人历代帝王图描绘了两汉至南北朝隋代的13个帝王形象。作者力图通过他们的不同相貌表情,来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和政治作为。如晋武帝司马炎是完成了统一大业的帝王,作者画出了他的深沉、度量以及庄严的气概;而北周武帝宇文邕虽是粗野强梁,没有文化,但有策略,有能力,因此作者着力表现他外表愚钝而颇有心计的特点。这些帝王形象,无不包含着作者鲜明的褒贬,显示了作者对有建树的帝王的崇敬和对腐朽无能的亡国之君的否定。6.送子天王图唐吴道子(传 摹本)纸本墨笔高35.5厘米宽338.1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唐人此图的内容是描绘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天神,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画面采用兰叶描线条表现人物衣着和道具,用笔美妙流畅,笔到意到,给人一种轻松自如,飘逸自由之感,是吴道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7.虢国夫人游春图唐张萱(摹本)绢本设色高52厘米宽14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唐人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杨贵妃的三妹,显赫一时的虢国夫人出游的情景。画面中八个妇女和一个小孩,分乘八匹骏马,前呼后拥,轻松愉快,充分反映了杨氏姐妹的浪漫气派和显赫身世。构图的聚散安排宾主有序,富于韵律。马匹漫步幽游,轻松舒缓;线条均匀,设色艳丽;人物表情微妙,神态从容;人物造型曲眉丰颊,体态肥胖,反映了唐人“丰腴华贵”的审美理想。此画代表了唐代人物画的新水平。8.簪花仕女图唐周昉绢本设色高46厘米宽18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唐人此图描绘一组身着华丽服饰的宫中妇女在庭院中闲散游玩的情景。她们或拈花、或扑蝶、或戏犬、或赏仙鹤,皆闲散无聊,表情冷漠,表现了她们华服下的内心苦闷。作家以极其细腻的画笔,成功的塑造了宫中妇女的典型形象。面部晕染、衣着服饰都极为出色,表明作者在工笔重彩技法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9.高逸图唐孙位绢本设色高45.2厘米宽168.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唐人孙位是晚唐的著名画家,高逸图画卷中的四位主体人物,淡泊、清高、孤傲的神情,与魏晋的高人逸士相仿,是唐末一部分文人逃避现实政治态度的写照。在绘画技法上,与东晋顾恺之的画风有明显的继承之处;对西蜀的许多画家影响很大。10.江帆楼阁图唐李思训(传摹本)绢本设色高101.9厘米宽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人李思训的画用笔工致严整,傅色浓烈沉稳,画面格局宏伟、堂皇华丽,装饰性很强。江帆楼阁图以俯瞰的角度,描绘了山脚丛林中的楼阁庭院和烟水辽阔的江流、帆影,无论是布局还是绘画技法,都可以看出对展子虔游春图的继承和发展。由于李思训把青绿山水画推向成熟,并经其子李昭道的继承和发展,自成一派,历代都有追随者,所以明代董其昌推李思训为“北宗”之祖,有人也称其为青绿山水画派之祖。11.明皇幸蜀图唐李昭道绢本设色纵95.5横55.3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是一件很典型的青绿山水作品,画中运用的石青石绿虽经过这么久远的时间,仍然清晰可见。所谓“明皇幸蜀”就是唐明皇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放弃首都长安,迁至四川避难,这幅画就是记录唐玄宗到四川避难途中的情形。画面中绘着壮丽险峻的山川,仔细观察可以看见山下山中有些很小的人骑着马,行经在这蜿蜒崎岖山路间,这些人马就是唐玄宗到四川避难的队伍。画面左边中段的山间,有些用木材搭建的路,这就是古代的“栈道”,那是因为这些悬崖峭壁上没有路可通行而搭建的,所以“栈道”底下是悬空的,十分危险。这幅画兼具着历史及政治意义,因为李昭道将安史之乱的文字历史转化成生动的画面。画家借助对山水的描绘,加强所表达事件的情节性。在崇山峻岭中长途跋涉的明皇队伍断断续续,画面中央一群劳乏人马正在空地卸鞍休息,在右下角身着红衣者显然便是明皇。“初见平陆,马皆若惊,而帝马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如此细致的描绘,体现了画家的非凡功力。12.牧马图唐韩干绢本设色高27.5厘米宽34.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人此图绘黑白两马并辔缓行, 马匹体态骠悍肥壮,骨肉停匀,健壮有神。一马官骑乘白马,平视前方,若有所思,与两马缓缓前行的步调协调一致。背景不作任何点染,概括性强。用笔简练沉着,线条纤细遒劲,设色雅丽,渲染得体,是我国古代鞍马绘画中的精品。13.五牛图唐韩滉纸本设色高20.8厘米宽139.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唐人五牛图为韩滉画作中的精品,描绘五头神色、姿态、色泽花纹各异的黄牛。一牛居中为正面,透视精确,其余四头侧面,形态不一。或俯首吃草,或昂首前行,或回顾舐舌,神态各异,造型准确,形象生动。五牛图绘于白麻纸上,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纸上绘画作品。用笔粗简而富有变化,敷色轻淡而稳重,十分恰当地表现了牛的筋骨和皮毛质感。后人称之为“神气磊落,稀世名笔”。它标志着唐代的畜兽画已达到很高的水平。14.韩熙载夜宴图绢本设色高28.7厘米宽335.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唐人这是一幅以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的生活逸事为题材的人物画。全图分为“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和“调笑”五个段落。每段以屏风相隔相连,使前后连续而又相互独立。主人公韩熙载身躯魁梧,气宇轩昂,高冠长髯,丰颐圆鼻,虽置身嘻闹的欢乐场,却郁郁寡欢,苦闷迟滞,深刻地揭示出主人公在当时形势下,不得不“率性自任,颇耽声色,不事名检”的无奈。顾宏中技艺高超,全图造型、用笔、设色,都极具功力,是一幅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古代人物画精品。15.重屏会棋图五代周文矩绢本设色高40.3厘米宽70.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唐人重屏会棋图是五代时重要的肖像画作品,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南唐中主李璟与诸弟下棋的情景。设色古雅,与人物衣冠和室内陈设的简朴相协调。人物情态刻画细致,衣纹线描皆细劲曲折而略带顿挫,属于典型的周文矩画风。这幅画之所以被称为重屏会棋图,是因为弈棋人物背后面有一塌及屏风,屏风上画白居易偶眠诗意,而屏风画人物之后又画有一山水屏风,由此造成一画三重画中之画还有画的特殊效果,故名重屏图。16.匡庐图五代荆浩绢本水墨高185.8厘米宽106.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人五代是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的开端,而荆浩又是承前启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匡庐图为全景式构图,中间危峰重叠,壁立千仞,四周群嶂连绵,溪谷蜿蜒。全副纯施水墨,皴染结合,法度严谨,风格苍劲浑穆。他既注意吸取传统技法的优点,更注意笔墨技法的变化,奠定了水墨山水画笔墨技巧的艺术形式。荆浩被后人推为北方山水画派的宗师。从某种意义上说,荆浩的山水画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17.潇湘图卷五代董源绢本水墨高50厘米宽141.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唐人在董源的作品里,很难看到险峻奇峭的山峰,所见是平缓连绵的山峦映带无穷,林麓洲渚,山村渔舍,全是江南丘陵江湖的动人景色。潇湘图卷以横幅形式描绘草木茂盛,云雾晦明的江南景色,充分发挥水墨的表现力,极得山川神气。董源为南方山水画派江南画派的开山鼻祖。18.写生珍禽图五代黄筌绢本设色高41.5厘米宽7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唐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实风格以五代宋时最为精工,这幅写生珍禽图可以说是花鸟写生的力作。图中画有各类珍禽、昆虫等二十余种,造型逼肖,对于鸟羽的蓬松感、蝉翼的透明感、龟壳的坚硬感等等的刻画,确乎达到了栩栩如生的效果,足以与数百年之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写生大师笔下的同类形象相媲美。19.出水芙蓉图宋佚名纵23.8厘米横25.1厘米唐人佚名的出水芙蓉图,画幅很小,但画得十分精致生动,而且是用没骨画法(指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色彩描绘物象),整个画面似全用色彩画成,不见墨线的痕迹。浅粉色的花瓣,嫩黄的花蕊,似乎还带着拂晓时的露珠,那种一尘不染、雅洁妩媚的花姿,正值花苞初放的最佳时刻。它突出地表现了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这是宋人花卉小品中不可多得的杰作。20.写生蛱蝶图宋赵昌纸本设色纵27.7厘米横9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人此图描写秋天野外风物的写生画,在构图布局上,作者将景物集中在下半部,上方留下很大的空白,岸边长有荆棘、野菊、霜叶和偃伏的芦苇等,错落有致;三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飞舞,把秋日原野那种高旷清新的景物描绘的生动自然。此幅野花虫蝶形象皆准确自然,用笔遒劲,设色清丽典雅,风格清秀,与黄荃的富贵、徐熙的野逸又有几分不同。21.寒雀图北宋崔白卷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101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人崔白的寒雀图描写隆冬时节一群吱吱喳喳的麻雀,依然在叶子已经落尽的老树枝头鸣跳嬉戏,它们情态各异,充满活力,画出了麻雀好动的特性。同时,画家运用对比、变换等形式美法则,如老树干的横斜平直与麻雀形体的浑圆柔润、直与曲等对比,使作品更具有艺术魅力。22.二祖调心图北宋石恪纸本墨笔高35.5厘米宽129厘米日本东京博物馆藏唐人石恪是一位性格怪僻, 富有个性的画家。它笔下的人物,形象幽默怪异,与之相适应的是,在手法上不专规矩,多求新奇,笔墨纵异清刚而老辣,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可以说是减笔画的开山祖。传为石恪所作的二祖调心图,散锋破墨,行笔迅疾,粗劲豪放,如飞如动,是石恪画风强烈个性的最好体现。23.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水墨高206.3厘米宽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人溪山行旅图是我国古代山水画的优秀典范,被董其昌誉为“宋画第一”。展开画轴,高旷雄伟的峰峦拔地而起,壁立千仞,巍峨摩天,迫人心目。山石用雨点皴,有一种雕刻般的斧凿之感,开后世斧劈皴之先河。山顶布满密林,涧水轰然作响,树如墨伞,体现了范宽作品“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的特点。24.读碑窠石图北宋李成绢本水墨纵126.3厘米横104.9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唐人宋前期,有三位声名卓著的水墨山水画家,即李成、关仝和范宽。宋人尤推崇李成为“古今第一”,达到了“独尊”的地步。唐人现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李成名作读碑窠石图,画面碑侧款题:“王晓人物,李成树石”,即此幅画中的人物为另一画家王晓所作。据宋末周密云烟过眼录记载,他当时所见此画仅剩半幅,王晓人物画这部分已残损。因此,收藏在大阪的这件作品或许是宋人的摹本。唐人画面上一骑驴的旅行者,停留在一座前代的石碑前,仰头观碑,旁立一童子。石碑旁是几株脱尽了叶子的枯劲老树,以及数颗疏落的荆棘短树。近景露出坡石一角(“窠石”,即凹凸不平多洞孔的石头),整个画面意境荒寒冷寂。李成出身于高贵门第,胸有大志,却生不逢时,处处碰壁。这幅读碑窠石图,或许是李成联想自己辉煌的家世,渊博的才艺,有感于自己的坎坷不得志而作。是“自娱于其间”的“胸中丘壑”客观大自然山水与画家主观情趣的交织交融。此画在水墨山水画的文人抒情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对后世影响深远。25.墨竹图北宋文同绢本水墨高131.6厘米宽105.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人文同虽不是以墨笔写竹的第一人,但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墨的作用,而且创造性的表达了竹子的神韵个性,所以,后人公认他为墨竹一派开宗立派之人。墨竹图写倒垂竹枝一竿。茎干虬曲,槎牙劲削,竹枝随风摇曳,宛若龙翔凤舞;反正向背,舒卷自如,“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笔法严谨。文同的墨竹,是虚心、劲节、不慕荣华、凌寒不凋的人格精神的体现。26.潇湘奇观图北宋米芾绢本水墨高19.8厘米宽289.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唐人米芾长住江南,尤其对镇江一带的云山烟雨,饱游饫看,创造了“米氏云山”。潇湘奇观图这幅横卷,用淋漓水墨画江上云山,山峰、江水、树木未作具体细致的描写,表现出江南山水云雨微茫,丘陵晦明,丛林隐现的意境。画家充分发挥水墨融合,墨色晕染所形成的效果,形成了含蓄、空濛的特殊韵致,大大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技法。27.千里江山图卷北宋王希孟绢本设色高51.5厘米宽1191.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唐人千里江山图卷是天才画家王希孟18岁时创作的不朽长卷。此图为全景青绿山水,气魄宏大,构图严谨,把千里山川、人物、屋宇、车船等等,集中于一长卷,充分体现出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特点。整个画面着色浓重,少皴笔,多以勾廓方式,用晕染来加强画面的艺术气氛。总之,千里江山图卷无论在构图的周密,还是在用笔的精密、色彩的浓艳方面,较之隋唐的青绿山水,都大大的前进了一步。28.免胄图北宋李公麟纸本水墨高32.3厘米宽223.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人白描源于“白画”,魏晋时已有,多为粉本画样,经隋唐至宋,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绘画样式。李公麟在白描的发展过程中,贡献极大,其代表作免胄图就是一幅白描佳作。它单纯通过线描的浓淡、粗细、虚实、轻重、快慢、刚柔、疏密来表现对象的形体、精神、质感、量感、运动感以及空间感,不施丹青,却如有光彩照人。这幅作品画于南宋丢掉了半壁江山而偏安江南之时,画家借历史典故,所表达的借鉴意义不言而喻。29.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绢本淡设色高25.5厘米宽52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唐人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以反映城乡“市井小民”生活为题材的风俗画开始大量涌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中最为著名的杰作。作者通过清明节日北宋都城汴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全幅场面宏大,内容极为丰富,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阔而细腻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市俗生活。不愧为我国古代绘画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在社会、历史学的研究及绘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30.泼墨仙人图南宋梁楷纸本墨笔高48.7厘米宽27.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人泼墨仙人图是梁楷泼墨大写意画法的代表作,表现了一位烂醉如泥,憨态可掬的仙人形象。仙人的衣袍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不拘细节,豪放简逸;又用简括细笔夸张地画出带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墨气袭人,令人回味无穷。仙人放浪的形骸、夸张变形的造型、放逸简括的笔墨,都显示出梁楷对传统人物画的离经叛道;也是作者豪放不羁、超凡脱俗个性的自我写照。31.万壑松风图南宋李唐绢本设色高188厘米宽139.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人万壑松风图为“南宋四大家”之首的李唐的传世名作之一。它描绘的是中国北地山水雄浑壮丽的景色。此图最打动人的,是它能将常见的高山、流水、白云、青松等景物营造成一个宁静似太古的艺术境界,让人们深切地感知和体悟到自然界的永恒和伟大。在画史上,有些画家就凭一幅作品,即可跻身大师的行列,万壑松风图正是这样的杰作。32.踏歌图南宋马远绢本设色高192.5厘米宽11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唐人马远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从根本上改变了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形式,采用边角式构图方法,使画面的重心偏离正中,留下更多空白,传达出某种诗趣、情调。踏歌图是他的传世名作,图中奇峰突兀,不再居于中心位置,而是置于远景,宫殿隐现于云烟迷蒙之中,近处山径曲折,翠篁斜披,踏歌的农民似有几分醉意,洋溢着丰收的欢乐。整个画面清旷秀劲,似笼罩在扑朔迷离的仙气之中。马远在山水画发展史上属于大胆革新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33.梅石溪凫图南宋马远绢本设色纵26.7厘米横28.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唐人此图设色画幽僻的崖涧,石壁上梅花盛开。一群野鸭在涓涓的溪水中或追逐嬉戏,或梳理羽毛,或振羽欲飞,其中一对幼凫伏在母凫的背上,十分动人,全图兼工带写,构图简洁巧妙,所画石壁运用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使咫尺画面产生了旷阔之感。在用笔上也颇有特色,画山石用大斧劈破,爽利峭劲;作梅树用方折笔写拖枝之势,苍劲老辣,姿态横生,绘溪水则用细笔中锋,从而表现出微风吹拂,清波荡漾的意境。本幅左下方款署“马远”二字。另有收藏印三方。34.墨兰图南宋郑思肖纸本水墨高25.7厘米宽42.4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唐人墨兰图是郑思肖晚年的代表作。画兰用笔简逸,数笔兰叶夹双蕾,笔力劲挺硬朗,气格高洁清俊。其书画用笔颇具隶书内敛含蓄的笔韵。郑思肖现今仅存的几件作品,全部是墨兰图。他对墨兰的偏爱缘于他深切的怀宋情怀。由于身处宋元易代之际,“土为蕃人所夺”,他画的兰花常露根不见土,这种爱国情怀为他的作品增添不少光彩。35.秋庭戏婴图南宋苏汉臣绢本设色高197.5厘米宽108.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人儿童入画,古已有之。然而,把儿童作为绘画的主题,着意进行刻画,则始自宋代。宋代风俗画盛行,涌现出一大批儿童画家。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描写两个儿童在花下嬉戏的情景。婴孩圆圆的脸蛋、略显笨拙的举止、烂漫的童心、活泼的神态、轻透的衣着,跃然于帛绢之上。陪衬的花草、假山亦精描细画,十分逼真。此图代表了这一时期儿童题材绘画作品的水平。36.文姬归汉图金张瑀绢本设色高29厘米宽129厘米吉林省博物馆藏唐人“文姬归汉”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古代画家如南宋陈居中等描绘这一题材,多以胡笳十八拍诗意为本,情节曲折复杂,而此图并未描绘故人相见的场面,仅表现一支广漠中迎风疾行的十二人队伍,构思巧妙,给人以联想和期待。蔡文姬头戴貂冠,身着胡装,双手持缰,目光凝视前方,投出一种坚定的期待神色。除文姬外,众人或以物遮面,或以袖掩口鼻,或藏头缩身以躲避扑面朔风,即使是犬马叶无不如此。真切地传达出长途跋涉的气氛和朔风凛冽的塞外环境,是一幅写实功夫极强的生动作品。37.秋郊饮马图元赵孟頫绢本设色高23.6厘米宽5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唐人赵孟頫是一位绘画全才。不仅能得山川悠远之妙,而且于人物、鞍马亦颇具巧思。秋郊饮马图描绘了幽雅清秋郊野放牧情景,是其鞍马画之代表作。此图构图饱满,远、中、近景层次分明,均衡有致。线型圆润细劲,古朴中蕴隽秀,苍逸中含清润。设色浓郁古雅而又清丽,色不掩笔。为赵孟頫晚年鞍马画的典型风貌,是一幅逸妙并具的艺术精品。 38.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纸本水墨高33厘米宽636.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人黄公望与同期倪瓒、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并被推为元四家之冠。富春山居图堪称其传世杰作,也是元代山水画之精品。此图描写浙江富春江一带的山水景色。所画富春江两岸峰峦树木,似初秋景色,几十个峰,一峰一状;几百棵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多端。丛林村舍,渔舟小桥,亭台飞泉,丰富而自然。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湿笔披麻皴,也有长短干笔皴擦,在坡峰之间还用了近似米点的笔法。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作用,对以后水墨山水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唐人此图在黄公望身后辗转流传之经历颇为坎坷。它的收藏者包括沈周、董其昌等多达二十几人,然而其中一位收藏者因爱之如命,以至于将其投入火中,欲为自己殉葬。虽为其子抢出,但已焚为两段。前段仅剩一尺余,后段即为本图。 39.渔庄秋霁图元倪瓒纸本水墨高96厘米宽4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唐人倪瓒的山水画,画面单纯,个人风格十分鲜明。多表现太湖一带的景色,布局一般为三段式布局:近处山坡一两垛、杂树三五株;中景空白以示水面;远处山包一两座,上立茅屋草亭一两间,没有一丝人迹,没有一声鸟语。在表现技法上,笔墨简略,善用偏锋,以似淡若疏,随意为之的线条,描绘山石树木,表现空寂、荒冷的境界。倪画绝少设色,笔墨松秀简淡,极为明清文人画家推崇。渔庄秋霁图体现了倪瓒绘画的典型风貌。40.墨梅图元王冕纸本墨笔高31.9厘米宽50.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唐人王冕以善画梅著称,尤其爱画墨梅。传世作品墨梅图,嫩枝挺拔,生机勃露,圈花创一笔两顿挫的方法,虽不著色,却能把梅花的含笑盈枝,饱满多姿生动地刻画出来,自有一种天然之趣。上有题诗“我家洗砚洗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借梅花寓示其志趣,表露了王冕不甘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41.东方朔偷桃图明吴伟立轴绢本水墨淡设色纵134.6厘米横87.6厘米(美)马萨诸塞州美术馆藏唐人东方朔为西汉名士,擅长辞赋,性诙谐,后世常以东方朔逸事为画题进行创作。此图描绘东方朔从西王母处偷得仙桃后,匆匆逃跑的情景。画中未作任何背景,仅绘银发长髯的东方朔左手捧着硕大的仙桃,右手紧握书卷,一边疾步奔走,一边转首回望,其紧张与机敏之态,栩栩如生。以散乱的笔触和淋漓的运墨表现出腰间所围毛皮的蓬松;顿挫跌宕的运笔又令衣袍、帽带在风中自如地飘举翻转,呈现出作家写意白描豪放纵逸的画风。42.白云红树图明蓝瑛立轴绢本青绿设色纵189.4厘米横4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人此图是蓝瑛青绿山水画中的杰作。 图中山峰白云缭绕,树木争奇斗妍,溪水明净,雅士幽赏。作者师法董其昌,仿张僧繇没骨法,画白云红树,远山近石,鲜艳夺目,颇为别致。43.残荷鹰鹭图明吕纪绢本设色纵190cm横105.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人明代,大自然中的猛禽,似乎更受画家们的喜爱,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残荷鹰鹭图就是其中极为出色的一幅。唐人此图动感极为强烈,萧瑟的秋风劲吹着残荷与秋芦,一只鷙鹰正逆风而下,搏击一只仓皇逃窜的白鹭,强劲的双翅微微收拢,头颈向下,锐利的双眼紧盯着下面的猎物,正箭一般地俯冲着,仿佛刹那间白鹭就要成为它的爪下之物。残荷下的白鹭则惊叫着拍打翅膀跃向芦叶深处,竭力逃避这突如其来降临头上的厄运。下方一只野鸭张着嘴向上看,而头颈因极度的恐惧向下紧缩。一只雀儿不知所措,呆望着眼前的一幕,仿佛已忘却了躲藏。乍看起来,芦苇、残荷、莲蓬、白鹭、鸭雀安排得有些杂乱,而这正是画家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些鹭、雀遭受袭击时的一片慌乱情景而苦心经营,有意为之。在表现技法上,工中有写,写中有工。中锋、侧锋和散笔,浓墨、淡墨和渲染,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虚实相间,层次分明,气氛惨淡,结构精到而准确,体现了生物界一场弱肉强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鹰的强健凶残与鹭及禽雀的弱小无助,对比相当明显,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44.庐山高图明沈周纸本设色高193.8厘米宽98.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人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绘画造诣极高。庐山高图为其山水画的铭心绝品,是为其老师陈宽七十岁生日而作的祝寿图。陈祖籍江西,所以用庐山象征老师的学问与崇高人格,其实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体现。整幅画山石树木笔法细密,仿王蒙,兼有董、巨遗风,文秀雅淡,雄伟而又灵动。沈周的画在当时已足以与浙派巨子吴伟抗衡,后来声誉更远超其上,吴门画家文征明、唐寅均出其门下。45.秋风纨扇图明唐寅纸本水墨高77.1厘米宽39.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唐人秋风纨扇图为唐寅水墨人物画代表作,画一立有湖石的庭院,一仕女手执纨扇,侧身凝望,眉宇间微露幽怨惆怅神色。题诗云:“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借汉成帝妃子班婕妤色衰恩弛,好比纨扇在秋风起后被搁置的命运,抨击了事态的炎凉。唐寅笔下的仕女都是细眉小眼、面颊清瘦、两手纤细、弱不禁风的美人,与其表现的主题十分吻合,也反映了他所追求的格韵沉郁,风姿嫣然的美学趣味和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46.葛一龙像明曾鲸纸本设色纵325厘米横77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人曾鲸擅画人像,注重墨骨, 烘染数十层,然后着色,与全用粉彩渲染者不同,受西洋画的影响。人物神情逼真,有镜中取影之效果。其画法风行一时,弟子甚众,时称“波臣派”。葛一龙是与曾鲸同时代的文人。此图设色画葛一龙席地倚书斜坐,头戴巾帽,身着白衫,密髯丰颊,两眼远视,容貌清俊秀洁。画法工细,笔笔经意。面部先用细线钩勒,再敷色晕染,高下凹凸处自然成形。衣纹用游丝描,笔筒足,书匣、足履及儒巾的色彩互相呼应,和谐统一。此图有米万钟、范景文、周之纲、王思任四家题赞,后另有俞彦、宋献二家题赞。47.葵石图明陈淳纸本水墨高68.6厘米宽33.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唐人陈淳善画山水、花鸟,尤以水墨大写意的花鸟画最负盛名,在美术史上与徐渭并称“白阳青藤”,被公认为水墨大写意花鸟画派的两位开创者。葵石图描绘一株蜀葵在清秋晨风中含露摇曳的情景,上有题诗,背衬湖石,下面寥寥数笔勾写出坡石杂草。整个画面布局极其紧凑,题款与花石颇具呼应之态。陈淳在技巧上的突出贡献是进一步发挥了水墨的功能, 整幅画的描绘虽不施一点颜色,但由于中锋、侧锋、逆锋的变化运用,配合了墨的浓、淡、干、湿、焦、润,仍给我们以清新丰腴的烂漫韵致。48.墨葡萄图轴明徐渭纸本水墨高164.7厘米宽64.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唐人徐渭在绘画上以写意花卉为主,在艺术上敢于冲破藩篱,大胆创新,把水墨写意花鸟画在前人的基础上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他常在作品中借题发挥,把恣意纵横的笔墨与题跋诗结合起来,抒发胸中的块垒。他的墨葡萄图轴,笔墨酣畅,苍润相间,信笔挥洒,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韵,并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体价值的象征。题诗把作者怀才不遇、投门无路、一生潦倒的境遇以及由此引起的愤懑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49.仿大痴山水图清王原祁纸本设色高97.8厘米宽35.4厘米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唐人明清之际,拟古之风盛行,画家喜在作品上冠以“摹”、“抚”、“临”、“仿”等字,以得古人一丝半毫为荣。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翬)便是继承董其昌衣钵,在艺术上强调“日夕临摹”、“宛然古人”,力图集古人大成的代表。王原祁在“四王”中独具面目,个人风格最强,学古能变,但仍以仿古为题,创作了大量山水画。此图以浅降绘成,山石以累累卵石堆砌而成,因为有雄强的笔力统贯全局,所以气魄博大,不见琐碎。用笔落墨简率而随意,色彩冲淡平和,秀润中有浑厚气息,是王原祁作品中的上乘之作。50.荷花双鸟图清朱耷(八大山人)唐人朱耷号八大山人,明朝宗室,明亡后出家。它怀恋明朝,对清政权消极抵抗,把“八大山人”写成“哭之”“笑之”字样,表明这种政治态度。朱耷以写意花鸟画著称。他的写意花鸟从明代林良、徐渭等人所代表的写意花鸟画传统脱胎,笔墨精练,自成一家。他的花鸟,大都形象怪诞,表情奇特,冷冷逼人,表现作者高傲、孤独、冷漠和仇视的精神状态。 荷花双鸟图,孤石倒立,疏荷斜挂,两只小鸟一只缩着脖子,一只回首张望,皆翻着白眼,给人以孤零零、萧疏的感觉。 这是朱耷作品的典型面貌。朱耷“纯用减笔”的画法,“不泥成法”的构图,大胆夸张的造型,对后来大写意花卉的发展有很大影响。51.黄海松石图轴 清弘仁立轴纸本水墨 横81厘米纵198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唐人此图绘黄山后海一带景色,以高帧直幅构图布局,左侧山峰直立,耸入云霄,右侧两峰峭耸,上下俯挹。其间则云松盘曲舒展,全图结构,平起直落,匠心独具,松石用笔,又有坚劲松动之韵。52.淮扬洁秋图清石涛纸本设色高89.3厘米宽57.1厘米江苏省南京博物院藏唐人石涛的山水画,笔墨、构图千变万化,既有水墨淋漓的粗笔,也有谨严工致的细笔;既有笔意恣肆的壮阔,也有通秀轻灵的雅逸,代表着清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这幅淮扬洁秋图,没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繁华喧嚣,也没有“天下三分明月夜,无赖二分是扬州”的流华妩媚,而是静谧恬淡的清秋景色,令人耳目一新。全图以淡墨勾勒,施以清淡的赭色,是其雅致笔墨的代表作。 53.山水清音图清石涛纸本水墨高103厘米宽42.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唐人在此图的右下方,钤有一枚朱文印,印文为“搜尽奇峰打草稿”。这是石涛的名言,也是他创作的指导思想。观此图,能感受到一种勃发的生机。这得自作者对造化独到而真切的体会。山水清音图截取崇山峻岭之一段,贯天通地,布满整个画面。而以拾级而上的石梯、飞流直下的清泉,为画面添一份律动、空灵。山石以粗豪逆笔勾勒,朴拙酣畅,尖笔剔丛草,劲挺柔韧,加之作者特有的满山繁密的墨点,象抖落的黑珍珠满幅蹦弹跳跃,闪烁着山川的氤氲,令观者回肠荡气,心向往之。54.溪山无尽图清龚贤纸本水墨高27.7厘米宽726.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唐人龚贤的溪山无尽图为十二帧通册, 全图如卷,描绘了江南地区的优美景色。图中丘壑繁复多变,山林苍茫,浓郁沉厚,江天宽阔,静谧深远,洋溢这危急清新又苍浑的气格。龚贤在此图中充分展现了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积墨”法。即用墨一遍又一遍地皴擦、渲染,直到十余次,最后用淡湿墨渲染。这样才会使浓烈的墨色,不是一团漆黑,而是黑中透明,磊磊落落,具有深沉华滋的意境。龚贤的山水画对近代日本和国内一些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55.竹石图轴清郑燮纸本墨画高170厘米宽90厘米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唐人历代画竹名家不胜枚举,而在普通百姓眼中, 知名度最高的当推郑燮。他“五十余年,不画他物”,专精兰竹,使这一传统题材焕发新的光彩。郑板桥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注重“瘦与节”的结合,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他的竹石图轴, 笔墨洒脱秀劲,危石高耸,竹竿细劲坚挺,竹叶如清影浮动,爽朗洒脱,呈现勃勃生机。郑板桥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统一,用诗文点题。本图题款隶行相搀,稚秀遒劲,在画面上的布局经过画家的惨淡经营,成为画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整幅作品格调清爽淡雅,使人有免除烦恼,融入自然的感觉。 56.五松图唐人李鱓一生反复画五松图,既反应了他的人生理想,不同时期升迁荣辱境况下的心理变化;也表现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并非简单的“借物寓意”,而是“五松五松各不同”,同一题材处理也不相同。此幅五松图画面构图饱满,气势逼人,干坚似石,腾耸凌云,使观者拓舒襟怀。尤为独到的是他打破常规中前松浓而后松淡的一般画法,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仍具空间感,因为在阳光照耀下,便呈此景,足见李鱓对生活和自然深刻敏锐的洞察力。57.牡丹图赵之谦立轴纸本设色纵175.6厘米横90.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人以秀石及盛开的牡丹花丛入画历来是画家喜爱的选题。 赵之谦的这幅牡丹图充分反映了其敷色用笔的独特风格。湖石钩勒圆润谨劲。牡丹的描绘既用恽寿平没骨画法,又参以勾线填色之法,两种画法统一在凝重沉厚的笔法中。敷色善用红、黑、绿等重色,在对比中求协调,使画面浓丽热烈。笔墨坚实,色彩鲜明,一反其淡雅清高的格调,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58.自画像任熊纵177.4横78.5厘米在中国美术史上,这是一幅前无古人的自画像。 以前画家的自画像,大多反映文人生活,以看书、赏菊、弹琴、宴饮等背景,任熊的自画像是一种怒目金刚石的人物画,而且比他本人还要魁伟,准确刻画出内心深处的苦闷与矛盾。任熊生活在晚清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舰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同时国内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任熊不是以隐逸避世,而是以他的画笔,用他特有的笔法,反映一种抗争精神。59.人物图任薰唐人任薰的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