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形象对比.doc
学号20060101050427 密级_ 本科毕业论文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形象对比学 院 名 称:文学院专 业 名 称:汉语言文学学 生 姓 名:姓名指 导 教 师:指导教师姓名二一年四月BACHELOR'S DEGREE THESIS OF LANZHOU CITY UNIVERSITYContrast the image of Hamlet and Don QuixoteCollege : Liberal ArtsSubject :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ame : NameDirected by : Name April 2010郑 重 声 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本课题从对两部作品的详细介绍入手,通过对17世纪,也就是文艺复兴末期英国和西班牙的社会背景及两位作家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对比分析,揭示出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两个形象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分析这两个形象对当时社会所带来的不同社会作用。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塑造的一个为了打击骑士文学的文学形象。作者通过描写堂吉诃德的荒唐行为,以及他屡屡失败、事事失败的遭遇,生动的说明了骑士文学对人的毒害,从而给骑士文学以致命的打击。实际上,他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堂吉诃德问世后,西班牙的骑士文学便销声匿迹了。哈姆雷特则是一个孤独的人文主义者,他在当时是一个典型。他最后的结局就像大多数人文主义者一样,以失败告终,哈姆雷特的毁灭,向人们揭示了人文主义时代的悲剧。关键词:哈姆雷特;堂吉诃德;人文主义;形象对比。ABSTRACTThis topic from to two work detailed introduction obtaining, through to 17th century, also was the Renaissance last stage England and Spain's social background and two writer - - Sha Shibiya and Cervantes's contrast analysis, promulgates humanism thought same place which on Hamlet and the Don Quixote two vivid bodies manifests with similarity, and analyzes these two images the different social function which brought to at that time the society. Don Quixote is one which Cervantes molds in order to attack the knight literature the literary figure.The author through describes Don Quixote's absurd behavior, as well as he is defeated repeatedly, everything defeat bitter experience, vivid explanation knight literature to human's poisoning, thus gives the knight the literature by the fatal attack.In fact, he played truly such role, was published after "Don Quixote", Spain's knight literature then went into hiding. Hamlet is a lonely humanism, he in at that time was a model.His final result is likely same on the majority humanism, is defeated comes to an end, the Hamlet deconstruction, has promulgated the humanism time tragedy to the people.Key words: Hamlet; Don Quixote; humanism; image contrast.目 录第1章 引言············································6第2章 哈姆雷特剧情介绍····························6第3章 对哈姆雷特剧情及哈姆雷特形象的分析··········8第4章 堂吉诃德剧情介绍····························9第5章 对堂吉诃德剧情及堂吉诃德形象的分析··········10第6章 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形象对比分析··················11第7章 结论············································13参考文献···············································15致谢···················································16第一章 引言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中的两个永恒的形象,同时也是两个永恒的人类形象及文学典型。这两个形象诞生在同一年(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的第一版与塞万提斯的喜剧堂吉诃德的第一卷同于1605年问世),两位天才作家又死于同年同月同日(1616年4月23日),这种偶合又使得两位不朽的作家和两个永恒的形象珠联璧合,一起彪炳世界文学,倾倒了无数后来者,成为读者提及人文主义时不可绕开的话题。哈姆雷特与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合称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而哈姆雷特则是这四大悲剧中最壮烈的一部,其主人公正是哈姆雷特。第二章 哈姆雷特剧情介绍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学习期间有着美丽的爱情和友谊,对人有着美好的评价,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这种议论,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对社会所寄予的理想,说明哈姆雷特曾经是一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但美好的世界在哈姆雷特一剧中几乎不存在。剧本以鬼魂的出现为开始,让人们惶惶不可终日。主人公哈姆雷特在得知了鬼魂出没的消息后,结合自己的猜测,确定了鬼魂的身份他已故的父王。从鬼魂的口中,他得知整件事情的真相。原来,他父亲并非是被蛇咬死,而是被现在的国王克劳迪斯毒死的。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发誓要替父王报仇。但他怕他的心思被克劳迪斯看出来,于是他想了一个良策:装疯。在这样的思绪中,他开始装疯卖傻。幸运的是,他的那些举动完全骗过了克劳迪斯及他的母亲乔特鲁德。这样,在不惊动他们的同时又能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因为在克劳迪斯的身边有许多卫兵,哈姆雷特一直不方便下手。而这时他突然又想到:会不会是其他鬼魂变成了他父王的模样来骗他杀人呢?于是他犹豫了。正在此时,宫里正好来了个戏班子,这便给王子一个试探的机会。他叫这个戏班子在他叔叔面前表演鬼魂所说的谋杀场面,然后仔细观察克劳迪斯的神情反应来确定他究竟是不是凶手。按照王子的吩咐,戏班准备了一出发生在维也纳的一件谋杀公爵的案件。当剧情发展到那个杀人凶手琉西安娜斯把毒药灌进了在花园熟睡的恭扎古的耳朵里时,哈姆雷特发现那个篡位小人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忽然大喊点起火炬回宫,装作身体不舒服的样子,匆匆离开了剧场。现在哈姆雷特终于能断定鬼魂说的全是实话,并非幻象。正当雷特盘算着如何报仇时,王后乔特鲁德奉克劳迪斯之命将哈姆雷特叫去后宫谈话。篡位的国王怕王后偏袒儿子,于是命波洛涅斯躲在帷幕后面。后来哈姆雷特和乔特鲁德大吵了起来。乔特鲁德气愤的要走,而哈姆雷特却抓住她的手不让她离开。躲在帷幕后的波洛涅斯见状,生怕疯癫的哈姆雷特会做出什么伤害王后的事情,于是大呼救命。哈姆雷特听到呼救声,错以为是克劳迪斯躲在帷幕后面,认为报仇时期已到,便拔出佩剑向幕后刺去。呼救声戛然而止。哈姆雷特以为报了仇,等拖出尸体一看,不禁胆寒因为波洛涅斯正是他所爱的奥菲利亚的父亲。波洛涅斯的死给了克劳迪斯对付哈姆雷特的借口。波洛涅斯下令将哈姆雷特驱逐出境,并派两位大臣将哈姆雷特押运至英国。在途至英国的路上,他们遇到海盗打劫,哈姆雷特勇敢的拿下佩剑上了敌人的船。不料自己的坐船却弃他不顾溜之大吉。海盗俘虏了哈姆雷特之后,对这个高贵的敌人十分客气,不久就将他放了。当哈姆雷特返回王城后,等着他的却是一场葬礼他的心上人奥菲莉亚的葬礼。原来,奥菲莉亚在父亲死了之后神智一直不清,而杀死她父亲的却正是她的心上人哈姆雷特,这样的刺激更使得她整天疯疯癫癫的。一日她到外面“游玩”,不小心落入水中,被淹死了。他悲痛欲绝,在奥菲莉亚的坟前嚎啕大哭。可是歹毒的国王却不想放过哈姆雷特,于是他利用雷欧提斯对父亲及妹妹惨死的愤怒设奸计来谋害哈姆雷特。奸王唆使雷欧提斯对哈姆雷特作出貌似友好的比剑挑战,并且约定了比赛的日期。奸王设了连环计,在雷欧提斯的剑刃上涂了毒药,并在哈姆雷特休息时饮用的水中下了毒。可他却忘记了通知王后。在比剑时,哈姆雷特被剑刺了一下,怒不可遏的他夺下雷欧提斯的剑也刺了他一下,这一来,他们两人便成了奸王的双重牺牲品。正在这时,王后的惨叫声又增添了几分不祥的色彩。原来,不知情的王后喝下了那杯给哈姆雷特准备的饮料,中毒身亡了。哈姆雷特顿时意识到这是一个奸计。于是他命令所有人不准外出,他要查明到底是谁的奸计。这时,要死的雷欧提斯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救了,而良心促使他招认了一切。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就拼尽残存的力气猛地将毒箭刺入了克劳迪斯的胸膛,当即杀死了这个谋害他全家的凶手。哈姆雷特实现了他答应鬼魂的诺言,让这个卑污的凶手遭到了报应。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终于结束。第三章 对哈姆雷特剧情及哈姆雷特形象的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在他创作生涯的第二个阶段(16011607年)著成的,这一阶段他以悲剧为主。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奥赛罗 、 李尔王 、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 ,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而哈姆雷特便在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之下产生。伊丽莎白统治的晚期,“君权神授”的思想日益加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社会罪恶的浓重阴影迫使莎士比亚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文主义的最高理想,能否在开明的君主制下实现,揭露社会黑暗,提出社会问题,以增强作品批判力。第四章 堂吉诃德剧情介绍长篇小说堂吉诃德是又一篇人文主义时期的成名之作。它由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著成。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塞万提斯的艺术才华。堂吉诃德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查。主人公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拉曼查地区的一个年龄约为五十多岁的身材瘦高、面容清瘦的老式乡绅。本名叫吉哈那。他是个脱离生活,落后于历史进程,以幻想代替现实的骑士迷。虽有一份不少的家产,但自从他迷上骑士小说之后,脑海中只有骑士,恶霸、淑女、毒蛇猛兽以及决斗等观念。因为如此地痴迷,他竟变卖了好些地产,把能弄到手的骑士小说全部弄回家。他整天窝在家里读这些小说,读得入了迷,成天想入非非。后来有一天,他决定要做一个像小说中那样的游侠骑士,去行侠冒险,除暴安良,以功成名就,名传千古。他照着书中骑士的行事打扮,自己胡乱拼凑了一幅破烂不堪的骑士盔甲戴在头上。他想了八天,为自己取了个中意的名字,叫堂吉诃德。为了替家乡增光,又把自己家乡的地名附上去,自称堂吉诃德·台·拉曼查。他骑的是一匹瘦弱的马,却给它起了个高贵的名字,叫“弩锌难得”。他又依照骑士的做法,物色了一个邻村的养猪女郎作为自己的意中人,给她取了一个贵族的名字叫“杜尔西内亚”,决心终身为她效忠尽忠。就这样,堂吉诃德的骑士生涯开始了。堂吉诃德一共三次出行。第一次单枪匹马,而第二次开始,他有了一个随从桑丘。这是一位装束粗俗,机灵乐观的矮胖侍从,骑着一头同样矮小并且苍老的灰色毛驴。在这三次的出行里,他挥着长矛,挎着长剑,梦想着他那“美丽而又贤惠的意中人”,做了许多荒唐而又可笑的傻事:他救了一个正在挨打的牧羊孩子,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他走后,那孩子被打得更凶了。他把风车当成巨人,用盾牌挡着身体,将长矛插进风车翅膀,转动的风车翅膀将长枪迸作几段,他连人带马被摔地遍体鳞伤,他把修士当恶魔,挥着长枪冲了上去,修士们吓得落荒而逃;他跟比斯盖人进行了一场恶战,被比斯盖人砍掉了半边铠甲;他和二十几个杨维斯人进行了一场搏斗,结果大吃苦头;他以为店主的女儿便是城堡长官的小姐,并认为小姐已经爱上了自己的风度,结果遭到一群妇女们的无情捉弄;他把羊群当作敌人的军队,进去用长枪乱刺一通,当桑丘说那是一群羊的时候,他反而却说那是魔法师变的;他释放了一伙倒霉的囚犯,囚犯不但不感激他,反而捡起石子把他乱打一通总之,他的这些行为不但给别人造成伤害,也往往弄地自己头破血流,遍体鳞伤。在一系列的冒险经历中,他被打掉牙齿,削掉手指,丢了耳朵,弄断肋骨。但他仍执迷不悟。最后,这位被折磨的筋疲力尽的游侠骑士被遣送回家,身心受到打击,患病卧床不起。为幻想所连累的堂吉诃德一旦幻想破灭,他的生命也即将终止。临终前主人公才从自己的疯狂痴迷中醒悟,写下遗嘱对骑士小说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如果他未来的女婿是一个爱好骑士小说的人,那么他唯一的亲人他的侄女将被剥夺继承权。”堂吉诃德的生命也就此终结。第五章 对堂吉诃德剧情及堂吉诃德形象的分析作者塞万提斯创作堂吉诃德的目的,在于讽刺当时流行的骑士小说。作者试图消除虚构荒诞不经的骑士小说在读者中所造成的影响和作用,因而它不仅模仿骑士小说的体裁,还寄予了骑士小说的叙事方式和文体。作品在嘲笑固执的、不切实际的、耽于幻想的堂吉诃德的同时,又使读者看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如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从不胆怯,勇往直前。他坚持正义,嫉恶如仇,寻求自己的生活,这些都使得堂吉诃德的形象具有丰富的性格特征。但堂吉诃德所追求恢复骑士精神、却是逆历史进程而上的,因此必然被世人嘲笑,必然被历史惩罚。这本书揭露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腐朽,展现了人民的痛苦和斗争,触及了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诸方面的问题。小说塑造了可笑、可敬、可悲的堂吉诃德和既求实胆小又聪明公正的农民桑丘这两个世界文学中的著名典型人物,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朴实无华的生活真实,也有滑稽夸张的虚构情节,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上,在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十六世纪上半叶正是西班牙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班牙自十五世纪末成了欧洲大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后,不断向海外扩张,征服了美洲的大部分地区,疯狂地掠夺黄金。一五一六年卡洛斯一世继承西班牙王位,一五一九年他又从祖父那里继承了德国王位,并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改称卡洛斯五世。西班牙依仗它庞大的军队和无敌舰队称霸于欧美两大洲,成为一个军事大国。它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得到发展,经济上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是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它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一四九二年西班牙的第一部语法书出版后,以卡斯提亚语为国语的语言日趋完善,出现了蒙特玛约尔的田园小说、流浪汉小说、骑士小说和鲁埃达的戏剧。文艺复兴思想的传入使西班牙的文学艺术进入了长达近两个世纪的黄金时期。塞万提斯正是在这块文化沃土上成长起来的,无疑地受到了绚丽多彩的文学作品的影响。第六章 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形象对比分析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两部作品的问世,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结果,而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这两个形象则成为文学史上两个永恒的典型。哈姆雷特是一出壮烈的悲剧,其悲剧主人公是哈姆雷特。尽管从全剧一开始,他就认识到为父报仇是一个孝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他的思想却一直束缚着他。浪费了一次又一次机会,直到环境所迫,在临死前才报了仇。但是,“哈姆雷特绝不是一个懦夫,他是一个英勇的年轻人,一位具有强烈的正义感、武艺高超的剑手。”别林斯基曾断言说:“从天性上,哈姆雷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的愤怒和讽刺,他的一刹那的感情发作,他和母亲谈话时的充满热情的狂暴和议论,对叔父的傲慢蔑视和无法掩盖的憎恶这一切都证明他的精力充沛,灵魂伟大。”而在他的行动中却表现出明显的自相矛盾之处,这些矛盾只能通过对他的性格分析来揭示。哈姆雷特与一般的莎士比亚式悲剧人物不同,他是人物内心冲突与痛苦的集中表现,从他与雷欧提斯的比剑中可以看出,他敢于行动,但绝不是完全没有理智而鲁莽行事的角色,由于面临无法控制的力量来自人物性格冲突和其他各方面的力量使他的行动表现得踌躇不决。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行动都表现得优柔寡断。虽然他明白作为一个儿子为父亲报仇是责无旁贷的,可他却因为报仇这一任务是一个鬼魂托付给他的而显得迟疑。他一面想着报仇,另一面却又对鬼魂的真实性存有很大的怀疑。矛盾便在这时候出现了,他的内心便冲突了起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使得他内心出现了无穷的折磨和痛楚。如果不去报仇,他仍可苟且偷生,但他的良心是容不得他这样去做的。但是如果听信了鬼魂,而又迟迟不肯报仇,在另一角度便是承认了自己的叔父与母亲的婚事。但这桩婚事在他眼里看来是很不道德的。因此他必须复仇,但复仇却不是那么简单的嘴里高喊复仇,拔出利剑刺向凶手那么简单。他们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到现实和落后两种势力之间的矛盾。作者在这里已经将人文主义思想赋于作品之中。哈姆雷特此时已经是人文主义的化身。因为当时人文主义思潮的薄弱,哈姆雷特要想杀死叔父为自己父亲报仇并非易事。在戏中戏演出之后,哈姆雷特更加确信了鬼魂的真实性,为父亲报仇便更加责无旁贷。这时,哈姆雷特心中的痛苦和折磨便又更深了一层。哈姆雷特的爱情也给他带去一定的困难。他爱着奥菲莉亚,一个很像他母亲的女性。但因为他母亲和他叔父的事,他拒绝了爱情。“再会!或者你要是必须嫁人的话,就嫁给一个傻瓜吧。因为聪明人都明白你们会叫他们变成什么样的怪物。”他拒绝了爱情,却受到内心更痛苦的折磨。哈姆雷特这种表面上拖沓、踌躇不前的举动,被归结为他人物自身的种种原因:学识、思想、良知等等。而根本原因则是他过度的思虑和猜测的思维方式。但是,即使这样,哈姆雷特身上仍有典型意义。人们不仅可以从哈姆雷特的战斗中理解人文主义者的革命精神,还可以从王子的忧愤之中听到时代的脉搏,看到社会的矛盾。在资产阶级文学史上,哈姆雷特是表现个人与社会冲突、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杰出典型。他的悲剧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代人文主义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但是他的战斗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对人文主义的高扬。堂吉诃德采用了西班牙独特的流浪小说的写法,幽默、讽刺、滑稽、夸张手法的广泛运用,是这部小说的重要艺术特色。塞万提斯善于把悲剧与喜剧、严厉与滑稽巧妙结合起来,揭示出堂吉诃德这一形象错综复杂的品质。堂吉诃德越是把自己认为是救世主,越是落得个丑角的下场;他为人处事越是严肃认真,越是显得滑稽可笑。他的行为以喜剧情节开始,以悲剧情节告终,令读者忍俊不禁。但是,在这些忍俊不禁的场面中,却又含着感慨、辛酸。这其中也蕴含着对封建专制及当时社会深刻的批判。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资产阶级粉碎了封建经济的基础。但是,依靠广大殖民地生存的西班牙却在强大的封建统治下流行着“世人讨厌荒诞的骑士小说。”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塞万提斯便创作了旨在“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的堂吉诃德。在堂吉诃德发表后,骑士小说真的奇迹般地销声匿迹了。但是,决不能低估塞万提斯在创作时真正的用心及客观效果。因为书中展现出的广阔的社会画面和流溢出的丰富的思想远远不是出自扫除骑士文学这么简单的一个动机。 堂吉诃德中,我们看到了堂吉诃德是个十足的疯子,透过他的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举动,我们也看到堂吉诃德身上锄强扶弱、维护正义、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他冲向羊群、揭破酒囊与风车搏斗,是因为在他眼里这些都是社会中丑恶势力的象征。这时,塞万提斯笔下的骑士已不是中世纪的骑士,而是为了美好的理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的勇敢斗士了。他发表的有关自由、美德、人的意志的言论是那么有条理,他对人类美好的未来具有那么坚定不移的信念。他的身上所体现出人类最普遍、最美好、最崇高的思想感情。这才是作者赋予堂吉诃德最深的含义。在我们看来,堂吉诃德的想象能力过于强大,他将他所看到的一切都融于他的幻想之中,以至于别人将他的一切言行都视为疯人疯语,将他作一个疯子来对待。他所做的一切都被否定。然而,只要不涉及到骑士道,他便是一个神志清醒学识渊博的学者。他对社会的批评,对战争、法律、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的见解都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清醒的堂吉诃德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传播者。而哈姆雷特则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他是孤独的,他的心里话不能向挚爱的母亲说,因为她已经“迫不及待的钻进了乱伦的裘被”。也不能向倾心相爱的恋人讲,因为美丽的奥菲莉亚要做父亲的乖女儿。更不能同朋友谈,因为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通已经“投身在两位陛下的足下了” 。唯一能和他交谈的只有霍拉旭,但他们并不能真正的心意相通。霍拉旭之于哈姆雷特,更像是衷心的仆人之于主人,而不是在心灵、地位上相等的朋友。所以哈姆雷特只能独白、自语,黑暗的现实压的他透不过气来,他只好以发疯的形式来倾吐心声。与哈姆雷特的孤独相比,堂吉诃德的孤独则是更加可悲的。至少在哈姆雷特周围的人,大都是他的敌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是必然的。而堂吉诃德则不同,在他身边的人无论是桑丘、管家婆,还是神父,这些人都是真心爱他的。但是他们中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理解他。即使是桑丘,虽然他伴随堂吉诃德出去游侠,和他朝夕相处,但他却丝毫不能明白堂吉诃德行动背后所隐含的真正意义,更别说别人能理解他了。第七章 结论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行动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行动的本身并不足以构成撑起两部作品的所有悲剧性因素。更大的悲剧在于:他们行动的失败,象征着人文主义的失败,宣告了人文主义理想的破产。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这两部巨著给当时所造成的巨大现实意义是不能被人们忘记的。堂吉诃德的出现,使得当时风靡一时的骑士小说销声匿迹,而哈姆雷特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同封建没落势力进行毫不妥协斗争的历史进步性,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的产物。这两部不朽的名著将屹立于世界文学,同时这两个形象也将永远存活在读者的心间。注释: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集M(朱生豪译).北京.中国科学印刷厂印刷. 2000.119页.堂吉诃德(下).塞万提斯著.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版.李梦桃等译.莎士比亚戏剧精解.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 阿尼科斯特.莎士比亚的创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集M(朱生豪译).北京.中国科学印刷厂印刷. 2000.131页.堂吉诃德(下).塞万提斯著.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版.参考文献1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集M(朱生豪译).北京. 2000.2堂吉诃德(下).塞万提斯著.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版.3李梦桃等译.莎士比亚戏剧精解.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4阿尼科斯特.莎士比亚的创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5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集M(朱生豪译).北京. 2000. 6哈姆莱特悲剧成因再探,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8-8.7何其莘.英国戏剧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8杨绛:重读(堂吉诃德), (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9月版.9屠格涅夫: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张捷(译),屠格涅夫全集第1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 邱紫华:堂吉诃德的喜剧美学特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11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见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12李明滨,世界文学简史M.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致谢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并非我一人之功劳,是所有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和一直关心支持着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要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老师姓名老师,没有您的悉心指导就没有这篇论文的顺利完成。 感谢班主任班主任姓名老师,四年的生活相处不久,却从您身上学到了太多,必将终身受益。感谢所有教授过我课程的城市学院的老师们,是你们诲人不倦才有了现在的我。 感谢身边所有的朋友与同学,谢谢你们四年来的关照与宽容,与你们一起走过的缤纷时代,将会是我一生最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