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随想录》的“真实”特色毕业论文.doc
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巴金随想录的“真实”特色 学生姓名: 学 号:BC05410332 指导教师: 年 级:05级 专 业:汉语言文学 系 别:中国语言文学系摘要随想录作为凝结了巴金先生一生心血的作品,这是一部五卷本的忏悔录,是对自身以及周遭问题的深刻剖析与大胆揭示。尽管与年轻时代的信仰已有所不同,但激情、坦率、真诚、善良、自律、真理的寻觅与宣扬,仍然是巴金先生写作的宗旨。随想录的发表在八十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坛引发了一场历史回顾与反思的热潮,“说真话”成了全社会率行与唤吁的人格品质。这部作品正如巴金先生自己所言:“自己的写作全是为了说心里话,发出内在的呼喊。” 反思“文革”、讲真话、抒真情、求真理是其主题,充满着强烈的自审意识和自醒精神,以忏悔意识为当代知识分子找回了失落已久的社会良知,以个人流血的灵魂诉说并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当代精神传统,重新倡导了五四精神。从这部伟大的作品里也从侧面使我们这些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该如何学习巴金先生一生敢于讲真话、求真理的高贵品质。关键词: 真实 反思 讲真话 抒真情 求真理 AbstractThe essay "Essay" the achievement congealed Mr. Ba Jin the life painstaking care work, this is a five volume this confession record, is to own as well as all around the question profound analysis and the bold revelation. Although has differed from with the young time's belief, but the fervor, frank, sincere, good, the autonomy, truth searching raises with Uygur, was still the objective which Mr. Ba Jin writes. "Essay" the publication has initiated a historical review and the resonsideration upsurge in the late 80s' Chinese literary arena, “said that the truth” has become the entire society rate line with the personality quality which calls implores. Just like this work Mr. Ba Jin say: “their writing all are to speak mind, sends out intrinsic shouting.” The resonsideration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tells the truth, to express the true feelings, to ask the truth is its subject, fills intense from is examining consciousness and from awakes the spirit, take confessed consciousness to retrieve as the present age intellectual lost already the long social conscience, by the soul which bled personally relates and has established intellectual's contemporary energetic tradition, has initiated 54 spirits. Key words: Real Resonsideration Tells the truth Expresses the true feelings Asks truth目录概论5第一章 时代的良心51.1劫难过后良心的自我探求51.2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反思6第二章 自我的反思72.1痛定思痛72.2探索中的思考8第三章 “真实”的特色93.1真实的文字93.2真实的感情103.3真实的反思11结语12注释13参考文献14致谢词15巴金随想录的“真实”特色概论随想录是巴金先生晚年创作的一部散文集,是一部具有反思、回忆性质的组品,是巴金先生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时,用他自己真实的写作,来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随想录收录巴金先生自“文革”结束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共五集,统称随想录。随想录这本书是巴金先生的一生心血,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先生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的巴金先生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第一章 时代的良心1.1劫难过后良心的自我探求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巴金先生在解放前已经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解放后,巴金先生本应而且可以取得更高的创作成就,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实现自己的愿望,却留下了十七年的遗憾和十年“文革”的沉痛教训。个中原因,读完随想录后我们就不难明白。虽然巴金先生也曾努力深入新的生活,热情的歌颂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尽管也写出了若干好作品,但他总觉得写不好自己不熟悉的生活;而自己熟悉的生活又受种种无形的禁令的约束不好写,这使他陷入苦恼之中。只有到了新时期,巴金先生才在自由的状态下写作。从1978年底开始写作随想录,陆续在香港大公报等刊物上连载发表。他说:“我写的痛快,有话就说,无话沉默。一篇接一篇,为了编成集子,我把它们积起来,第一卷还不曾写到一半,我就看出我是在给自己铸造武器。这发现对我的确是受苦受累之后的深刻教育。从此我有了自己使用的武器库。”“这样我可以放胆的用自己的脑子思考了。【1】” 经过八年的努力,巴金先生写了共计150篇、42万字的随想录,这是巴金先生晚年生命最炽烈的燃烧、最耀眼的辉煌。巴金先生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巴金先生自己所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2】”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景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事实上整整一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先生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1.2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反思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先生向内心追问的“仟悔意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像很多“文革”的受害者那样,简单地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四人帮”,因而认为粉碎“四人帮”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巴金的反省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大的忧虑,这一反省在随想录中并不是一下子就完成了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这其中就包含了巴金先生对于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深刻反思。最初巴金先生这样责问自己:“我常常这样想:我们不能单怪林彪,单怪四人帮,我们也得责备自己!我们自己吃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贩卖它们才会生意兴隆。不然,怎么随便一纸勒令就能使人家破人亡呢?【3】”接着,他又说起了令他一生都为之困扰的一件事,这就是他小时候在父亲的衙门里看到犯人挨了打还要向知县老爷谢恩的情景,这个儿时印象最早曾出现在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中,此时它再次浮现出来,成为贯穿随想录全书的总体意象。在以下篇章里,巴金不断反省自己的“文革”经历与奴隶意识的联系,他发现在“文革”初期他也曾像奴隶似的心甘情愿地低头认罪,主动改造思想,而在十年一梦中,他痛苦地喊出了这样的自谴:“奴隶,过去我总以为自己同这个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隶!我就是奴在心者,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这个发现使我十分难过!我的心在挣扎,我感觉到奴隶哲学像铁链似地紧紧捆住我全身,我不是我自己。”由这一痛苦的自白使随想录中的反省进一步深化下去,巴金先生以巨大的勇气来重新认识自己所走过的人生道路,于是在怀念非英兄中又有了一次这样的自我发现:“只有在反胡风和反右运动中,我写过这类不负责任的表态文章,说是划清界限,难道不就是下井投石?”接下来的怀念胡风是他最后的也是最动感情的一篇随想,文中他详细剖析了自己在反胡风运动中为了明哲保身而不惜任意上纲写表态文章时的痛苦心情,此时的仟悔之情给他造成的内心伤痛已经无以排解,而使他感到恶心、耻辱。很显然,巴金先生在这里所仟悔的,已不仅是奴隶意识。所谓奴隶意识还是以相信自己有罪为前提,把自救的希望寄托于救世主,本质上是一种愚昧的表现。但巴金先生对他在50年代的一些行为的反思,则是挖掘到一个更深的思想层次上了:即在无约束的权威秩序统治下,他是为了保全自己而被迫牺牲正义和朋友,这就在事实上为无约束的权威秩序作了帮凶,而在这行为的背后,他原是明白是非的,所以他的良心也要为此而受到煎熬,结果就在愈加绝望的生存环境和身心交困的巨大痛苦中,他最终一点点地丧失了清醒的意志,放弃了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的自觉和能力,也根本违背了自己曾经奉为生命的自由精神和人文理想;这也正是他何以会在文革中变成精神奴隶的心理基础。第二章 自我的反思2.1反思之后良心的自我救赎当巴金先生以割裂伤口的勇气揭示出这一切潜隐在个人和民族灾难之下的深在内容时,他其实也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四”精神的批判。而随想录真正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所在,便是它由作为知识分子的仟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良知和责任,重新倡导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比如巴金先生起初通过谈论创作自由的问题,反反复复地证明独立思想对于作家的重要性文学的作用、要不要制订“文艺法” ,在后来几篇以“探索”为题的随想中,则明确地提出没有“独立思考”、“探索精神”的人跟机器人一样没有真正的生命力,而只有坚持“独立思考”的人才有资格享受自己的人生,通过表明对当时“伤痕文学”的支持态度,他还多次直接提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对新一代作家的批判精神给以褒扬。从随想录的写作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巴金先生的“五四”现实战斗精神的逐步觉醒,他引用了赵丹的遗言:“对我,已经没什么可怕的了。【4】” 这种重新被点燃的勇气使他对各种现实社会问题保持着警醒和批判的态度,对存留在当代社会形态中的封建意识则加以毫不留情的揭露,尽管在心理上经过了义无反顾和心有余悸的交替消长,但最终他战胜了几十年不幸遭遇留在他心头的恐惧,在最后的几篇随想,如官气、“文革”博物馆、二十年前、老化、怀念胡风中,火山爆发式的社会激情又重新从他的笔端喷射出来,老人真正敞开了心胸,义无反顾,大声疾呼,以尖锐的社会性抨击完成了“五四”人格的再塑造。可以说,这部“遗嘱”一般沉重深刻的“忏悔录”,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会良知,也以个人流血的灵魂诉说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当代精神传统,这就是自觉继承“五四”新文化传统,自觉地成为现实社会的清醒的批判者,用现代文化来战胜社会上各种丑恶、落后和黑暗的事物。2.2探索中的思考“你要探索,要创新,就是不满现状,不满现状可要当心啊!”因而引起他的深思:自己从小就不安于现状,总是想改变现状,不肯走家里人给自己安排的路,后来才没有落到像自己写的小说寒夜中那个小知识分子的那种结局!人们为什么那么害怕别人“不满现状”呢?而且现状,确实有许多问题值得人们不满!面对诸多问题巴金先生由此想到并为瞿白音写了一篇创新独白而受尽地狱般的折磨;而自己在一九六二年上海第二次文代大会上发的一次言,后来就成为“反党罪行”,在“文革”中给一次次揪出来示众。所有这些,“现在到了给总结的时候了!”因此,他说他还是要“探索”下去,决心不做机器人。巴金先生写“随想”谈探索,一次谈了又谈了一次,二次,三次还不够,终于谈了四次,写了四篇谈探索。第二次他谈的是他从事文学创作,也是为了探索,以及文学创作对别人的影响问题。五十多年来他也有放弃探索的时候,但是他从来不曾离开文学,因此他有时也就走上人云亦云的道路,“没有写作的渴望,只有写作的任务观念,写出来的大都是只感动自己不感动别人的豪言壮语。”今天他又拿起笔,继续探索。但是“任何时期总有些人不高兴,不愿意看见别人探索,也有些人不敢探索,然而人类总是在探索而前进。”巴金先生认为自己在多数作品里,也曾给读者指出崇高的理想,歌颂高尚的情操,要求大家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要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为多数人牺牲自己。但是文学创作又不可能向读者说教,牵着读者鼻子走的。 “只有愚昧无知的人才会随便读到一部作品就全盘接受但这种人是很少有的【5】。”作品对读者的影响,一般总是“潜移默化”,像食品一样,经过读者咀嚼以后消化了才会被接受,而每个读者不可能只读一本书,他总是通过读许多书,同时又经过各种现实生活的影响,并经过思考,才把它消化掉。所以“把一切罪名推到一部作品身上,未免有点不公平。”因此,他说:“对我说来,文学的路,就是探索的路。我还要探索下去。五十几年的探索告诉我:路是人走出来的。”巴金谈探索的第三篇文章,主要谈作家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问题。巴金先生写文章坚持一个原则,这就是:不说假话。把心交给读者。“我不追求技巧。如果说我在生活中的探索之外,在写作中也有所探索的话,那么几十年来我所追求的也就是:更明白地、更朴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第三章 “真实”的特色3.1真实的文字正是是巴金先生敢于说真话,敢于把实话写出来,所以才有随想录这部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伟大历史地位的作品。从今天看来,我觉得更为重要和更为可贵的是,除了文字的难得真事,还有重要的就是面对着这样的指责作家本人怎么对待?是患得患失,怕丢了乌纱和地位,还是勇于坚持己见。有时候,站在一边,随便说几句优雅的话,谈谈“良知”和“勇气”是很容易的事情,这块黑云真的到了你的头顶上,你怎么去做,那才是最重要的。 “点名问题几个月前就传过,说法不一,最近又流传起来。有人替我担心,其实我毫不在乎。这应当是最后一次的考验了。这一年多来我身体不好,很少参加活动,写字吃力,但还是写完了两本小书。我哪里有精力和时间去支持什么人?然而我的随想可能得罪了谁,才有人一再编造谣言。我不怕什么,也不图什么,反正没有几年可以工作了。【6】”随想录写作时期,巴金追求的是什么,用大家后来常说的话讲,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巴金先生晚年只写作了随感,但他的随感因为对假话与假话时代怀疑、厌倦与否定而赢得更大尊重。他持续不断地表达真话所显示的坚定,以及质朴思想所显示的人性常识,使之无愧于“现代文学巨匠”这样一个称号,也使得现代文学对人的命运深切关注的传统得以延续。正是因为这一点,从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到2005年巴金先生逝世,现代文学巨匠这一长达70年的谢幕仪式,得以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终结。 3.2真实的感情巴金先生将时代大恸的产生归结于讲假话,这是否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或许还值得思考。然而,巴金先生并非社会科学工作者,他并不承担提供“科学结论”的任务,他是充分感性的,但必须发出自己心里的声音。对一个作家而言,如果连真话都无法说出,会是怎样的痛?所以,哪怕巴金先生仅仅由于作家的立场,呼唤“讲真话”的环境,说出“讲真话”的信念,但他的表达同样是社会性的、价值巨大的。虽然鲁迅先生已离开人世,可是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巴金先生对他的崇拜、仰慕、敬爱之情。因为鲁迅先生为他树立了一个榜样。鲁迅一生写的全是关于真话的书,他不断探索真理,追求进步,而且令我也最敬佩的一点是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写的每篇文章其实都是把心交给读者,这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表现!就因为如此,巴金先生也同样愿意投入并献身于写作,不仅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更是为了真切地来打动每个读者的心。因此巴金先生也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敢于承认错误。在整本书的后记中巴金也说自己的确欺骗过自己的感情,而且还犯过许多错。从这里也能反映出巴金先生在对于自己犯的错时他真诚、谦虚、质朴的态度。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从鲁迅先生那儿学来的,这使巴金对待人生有了一种既然不同的看法,更使他有信心在未来的写作上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读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其实他是在还“心灵上的债务”,为了洗清罪过,他的伤口在流血!为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先生从在随想录中痛苦的回忆,直到一步步逐渐深入地独立思考。3.3真实的反思巴金先生在一百五十篇“随想”中,极大部分篇章都直接或间接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或提出了与这个问题有密切关系的疑虑。在谈“骗子”的时候,他问:“有了封建特权,怎么能要求不产生骗子?”在谈“人言可畏”的时候,他说:“文明社会应当爱惜它的人才,应该爱护它的作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必须跟一切封建性的东西划清界限。”在谈“紧箍咒”的时候,他说:“我总觉得什么地方有一双猛兽的眼睛在草丛中偷偷地望着我们;什么地方有一个响亮的声音在说:人啊,你们要警惕!”甚至在第四本“随想录”病中集,连续五篇写自己的“病中”生活时,他也记载了在医院中听到几个老朋友去世讯息时的心情,说“黄金般的心是不会从人间消失的广他唤呼友爱,唤呼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唤呼在黑夜中不灭的灯光!他毫不留情地要大家注意有人用封建主义冒充社会主义。他以他正直的灵魂和真挚的感情,抒写了一万字的长文怀念胡风之后,结束了第五本“随想录”即无题集的写作,也就结束了全部随想录的写作。随想录正是在巴金先生想说“真话”,要说“真话”的思想指导下而创作出的文学巨著而巴金对“讲真话”的提倡,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也确实证明假话曾何其深地锲入中国社会生活。随想录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形象、具体、深刻的体现出来。今天,假话仍然没有在生活之中完全消失。因而,提倡“讲真话”,就表现了一个作家的良心,表达了普通社会成员的感受。他在很多篇章里,毫无保留地深刻解剖自己的灵魂。边读边想,我们的灵魂也在受到剖析。实际上,他是在剖析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我们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当代的中外读者和后代子孙,要想知道十年浩劫之后,新中国历史的转换关头,我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代表,中国作家的领袖人物在想些什么,日夜揪心地在思索什么,可以在这些文章里得到领悟。我们珍视这些文章,因为这是巴金同志全人格的体现,是巴金晚年最可贵的贡献。”【7】结语随想录这包括一百五十篇作品的居住出版后,很快受到八十年代中期知识界、文化界的普遍重视和尊敬。在完全失去理智的时代,个人的反抗命定要失败。敢于首先起来冲开无边的黑暗,打破无底的沉默的人,需要最大的勇气,因此也应该受到特别的尊敬。”许多人认为随想录是一部完整的著作。一部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是十年文学中的具有文献价值、思想价值、艺术价值的重要著作。“这是一本反映了时代声音的大书,而不是五本小书。这一百五十多篇文字从众多侧面反映了我们时代和历史发展的一个清晰面貌,里面包括了作者对于社会生活、思想生活、精神文明和道德情操的富有启迪意义的思想光辉。我很同意这种看法:这部巨著在现代文学史上,可与鲁迅先生晚年的杂文相并比。”【8】人们特别强调,认为这部作品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作者自己思想历程的真诚解剖,都感人至深。“不论鲁迅的讽刺和巴金的激情在文学的风格上存在着多少悬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有着分明的是非和强烈的爱憎。随想录不仅高度真实、真诚,而且有高度的历史感,证明了巴金先生的文学成果和他一生坦荡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以及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及天才的光芒。随想录所倡导“讲真话,写真话”的创作精神永远树立在中国的文坛!注释【1】随想录致树基(代跋) 作家出版社 2009年版 第1页【2】随想录合订本新记 作家出版社 2009年版 第3页【3】一颗桃核的喜剧 随想录 作家出版社 第49页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参考文献【4】探索集“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随想录 作家出版社【5】再谈探索 随想录 作家出版社【6】巴金1981年2月16日致萧乾信 随想录 作家出版社【7】张光年:语重心长 文艺报【8】冯牧:这是一本大书 文艺报1986年9月27日致谢辞值此我的本科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李圣老师,李老师在我整个论文创作过程之中倾注了很大的心血,给予了很精心的指导与帮助 。李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同时,在此次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我的论文题目选定时,李老师就肯定了我所选题目的大致方向,同时又帮我分析了随想录这部作品的深刻含义,使我确定了论文写作的具体方向。在论文提纲制定时又给我很清晰的指明了论文思路。在初稿完成后又是李老师在认真阅读过文章后,对文章的不足之处做出了耐心的指导,帮助我改正论文中的不足之处,同时又无私的向我提供了许多参考文献与资料,使我顺利完成本科学位的毕业论文。另外,我还要特别感谢师哥对我论文写作的指导,他为我完成这篇论文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还要感谢,刘继超和王瀚琪同学对我的无私帮助,使我得以顺利完成论文。同时我的导员张春雷老师也时常帮助我,在此我也衷心的感谢他。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