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选集).doc

    • 资源ID:2861431       资源大小:62.50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选集).doc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选集 下(1938年9月)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它所以叫作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说明自己的辩证方法的时候,通常援引黑格尔,认为他是表述了辩证法基本特征的哲学家。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法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样的。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采取的仅仅是它的“合理的内核”,而屏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外壳,并且向前发展了辩证法,赋予辩证法以现代的、科学的形态。 马克思说:“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二版跋)(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7页。编者注)第424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说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的时候,通常援引费尔巴哈,认为他是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权威的哲学家。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样的。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采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把它进一步发展成为科学的哲学唯物主义理论,而屏弃了它那些唯心主义的和宗教伦理的杂质。大家知道,费尔巴哈虽然在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竭力反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恩格斯屡次说过:费尔巴哈“虽然有唯物主义的基础,但是在这里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唯心主义束缚”,“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1版第14卷第652654页)(注: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6227页和第229页。编者注) 辩证法来源于希腊文“dialego”一词,意思就是进行谈话,进行论战。在古代,所谓辩证法,指的是以揭露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来求得真理的艺术。古代有些哲学家认为,思维矛盾的揭露以及对立意见的冲突,是发现真理的最好方法。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后来推广到自然界现象中去,就变成了认识自然界的辩证方法,这种方法把自然界现象看作是永恒地运动着、变化着的现象,把自然界的发展看作是自然界中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看作是自然界中对立力量互相影响的结果。 辩证法从根本上说来,是同形而上学截然相反的。 (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的基本特征是: (1)同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不是把自然界看作彼此隔离、彼此孤立、彼此不依赖的各个对象或现象的偶然堆积,而是把它看作有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其中各个对象或现象互相有机地联系着,互第425页相依赖着,互相制约着。 因此,辩证方法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一种现象,如果被孤立地、同周围现象没有联系地拿来看,那就无法理解,因为自然界的任何领域中的任何现象,如果把它看作是同周围条件没有联系、与它们隔离的现象,那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东西;反之,任何一种现象,如果把它看作是同周围现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受周围现象所制约的现象,那就可以理解、可以论证了。 (2)同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不是把自然界看作静止不动、停滞不变的状态,而是看作不断运动和变化、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状态,其中始终有某种东西在产生、在发展,有某种东西在破坏、在衰颓。 因此,辩证方法要求我们观察现象时不仅要从各个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角度去观察,而且要从它们的运动、它们的变化、它们的发展的角度,从它们的产生和衰亡的角度去观察。 在辩证方法看来,最重要的不是现时似乎坚固,但已经开始衰亡的东西,而是正在产生、正在发展的东西,哪怕它现时似乎还不坚固,因为在辩证方法看来,只有正在产生、正在发展的东西,才是不可战胜的。 恩格斯说:“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原始的活细胞。约·斯大林注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同上,第484页)(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54页。编者注) 恩格斯说,因此,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连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失方面去考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1版第14卷第第426页23页)(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19420页。编者注)。 (3)同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不是把发展过程看作简单的增长过程,量变不引起质变的过程,而是看作从不显著的、潜在的量的变化到显露的变化,到根本的变化,到质的变化的发展,在这种发展过程中,质变不是逐渐地发生,而是迅速地、突然地发生的,表现为从一种状态飞跃式地进到另一种状态,并且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规律地发生的,是由许多不明显的逐渐的量变积累而成的。 因此,辩证方法认为,不应该把发展过程了解为圆圈式的运动,了解为过去事物的简单重复,而应该把它了解为前进的运动,了解为上升的运动,了解为从旧质态到新质态的转化,了解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恩格斯说:“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而且我们必须说,现代自然科学为这种检验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与日俱增的材料,并从而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自然界不是循着一个永远一样的不断重复的圆圈运动,而是经历着实在的历史。这里首先就应当指出达尔文,他极其有力地打击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因为他证明了今天的整个有机界,植物和动物,因而也包括人类在内,都是延续了几百万年的发展过程的产物。”(同上,第23页)(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0页。编者注) 恩格斯在说明辩证的发展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时写道: “在物理学中每种变化都是量到质的转化,是物体所固有或所承受的某一形式的运动的量在数量上发生变化的结果。例如,水的温度最初对它的液体状态是无足轻重的;但是由于液体水的温度的增加或减少,便会达到这样的一点,在这一点上这种聚集状态就会发生变化,水就会变为蒸汽或冰。例如,必须有一定的最低强度的电流才能使电灯泡中的白金丝发光,每种金属都有自己的白热点和融解点,每种液体在一定的压力下都有其第427页特定的冰点和沸点,只要我们有办法造成相应的温度;最后,例如,每种气体都有其临界点,在这一点上相当的压力和冷却能使气体变成液体。物理学的所谓常数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变点。约·斯大林注,大部分不外是这样一些关节点的名称,在这些关节点上,运动的量的变化增加或减少会引起该物体的状态的质的变化,所以在这些关节点上,量转化为质。”(同上,第527528页)(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7页。编者注) 接着,恩格斯讲到化学时又说: “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黑格尔本人已经知道这一点拿氧来说:如果结合在一个分子中的有三个原子,而不是象普通那样只有两个原子,那么我们就得到臭氧,一种在气味和作用上与普通氧很不相同的物体。更不待说,如果把氧同氮或硫按不同的比例化合起来,那么其中每一种化合都会产生出一种在质的方面和其他一切物体不同的物体!”(同上,第528页)(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7488页。编者注) 最后,恩格斯在批评杜林,批评这位大骂黑格尔而暗中又剽窃黑格尔关于从无感觉世界王国进到感觉的王国,从无机界王国进到有机生命王国,是向新状态的飞跃这一著名原理的杜林时写道: “这完全是黑格尔的度量关系的关节线,在这里纯粹量的增多或减少,在一定的关节点上就引起质的飞跃,例如在把水加热或冷却的时候,沸点和冰点就是这种关节点,在这种关节点上在标准压力下完成了进入新的聚集状态的飞跃,因此,在这里量就转变为质。”(同上,第4546页)(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84页。编者注) (4)同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的出发点是:自然界的对象或自然界的现象含有内在的矛盾,因为它们都有其反面和正面,都有其过去和将来,都有其衰颓着的东西和发展着的东西,而这种对立面第428页的斗争,旧东西和新东西之间、衰亡着的东西和产生着的东西之间、衰颓着的东西和发展着的东西之间的斗争,就是发展过程的内在内容,就是量变转化为质变的内在内容。 因此,辩证方法认为,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不是通过现象和谐的开展,而是通过对象、现象本身固有矛盾的揭露,通过在这些矛盾基础上活动的对立倾向的“斗争”进行的。 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哲学笔记俄文版第263页)(注:见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8页。编者注) 其次: “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列宁全集俄文第3版第13卷第301页)(注:见列宁选集第2版第2卷第712页。编者注) 简略说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的基本特征就是这样。 不难了解,把辩证方法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该有多么巨大的意义;把这些原理应用到社会历史上去,应用到无产阶级党的实际活动上去,该有多么巨大的意义。 既然世界上没有孤立的现象,既然一切现象都是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的,那就很明显,在估计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制度、每一个社会运动的时候,不应当象历史学家常做的那样,从“永恒正义”或其他某种成见出发,而应当从产生这种制度、这个社会运动的条件和同它们有联系的条件出发。 奴隶占有制度,从现代的条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现象,是反常的荒谬事情。然而在原始公社制度瓦解的条件下,奴隶占有制度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合乎规律的现象,因为它同原始公社制度相比是前进了一步。第429页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要求,在沙皇制度和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条件下,譬如说在1905年的俄国,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正确的和革命的要求,因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在当时意味着前进一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要求,从我们苏联现在的条件看来,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和反革命的要求,因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同苏维埃共和国相比是后退了一步。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显然,没有这种观察社会现象的历史观点,历史科学就会无法存在和发展,因为只有这样的观点才能使历史科学不致变成偶然现象的糊涂账,不致变成一堆荒谬绝伦的错误。 其次,既然世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既然旧东西衰亡和新东西生长是发展的规律,那就很明显,没有什么“不可动摇的”社会秩序,没有什么私有制和剥削的“永恒原则”,没有什么农民服从地主、工人服从资本家的“永恒观念”。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制度可以用社会主义制度来替代,正如资本主义制度在当时代替了封建制度一样。 这就是说,不要指靠已经不再发展的社会阶层,即使这些阶层在现时还是占优势的力量,而要指靠正在发展的、有前途的阶层,即使这些阶层在现时还不是占优势的力量。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在马克思主义者和民粹派斗争的时期(注:关于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和民粹派的斗争,参看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一章。编者注),俄国无产阶级同当时占人口大多数的个体农民比较起来,还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少数。但是无产阶级是一个发展着的阶级,农民则是一个日趋瓦解的阶级。正因为无产阶级是一个发展着的阶级,所以马克思主义者就指靠无产阶级。他们没有错,因为大家知第430页道,无产阶级后来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力量发展成了历史上和政治上的头等力量。 这就是说,要在政治上不犯错误,就要向前看,而不要向后看。 其次,既然从缓慢的量变进到迅速的、突然的质变是发展的规律,那就很明显,被压迫阶级进行的革命变革,是完全自然的和必不可免的现象。 这就是说,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工人阶级摆脱资本主义压迫,不可能通过缓慢的变化,通过改良来实现,而只能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质变,通过革命来实现。 这就是说,要在政治上不犯错误,就要做革命者,而不要做改良主义者。 其次,既然发展是通过内在矛盾的揭露,通过基于这些矛盾的对立势力的冲突来克服这些矛盾而进行的,那就很明显,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完全自然的和必不可免的现象。 这就是说,不要掩饰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矛盾,而要暴露和揭开这些矛盾,不要熄灭阶级斗争,而要把阶级斗争进行到底。 这就是说,要在政治上不犯错误,就要执行无产阶级的不调和的阶级政策,而不要执行使无产阶级利益同资产阶级利益相协调的改良主义政策,不要执行使资本主义“长入”社会主义的妥协主义的政策。 以上就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观察社会生活,观察社会历史的情形。 至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那从根本上说来,它是同哲学唯心主义截然相反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1)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宇宙精神”、“意识”的第431页体现,而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却与此相反,它认为,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现象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不同形态;辩证方法所判明的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发展规律;世界是按物质运动规律发展的,并不需要什么“宇宙精神”。 恩格斯说:“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不过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朴素的了解,不附加以任何外来的成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1版第14卷第651页)(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27页。编者注) 古代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持着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列宁在谈到这个唯物主义观点时说:“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列宁哲学笔记俄文版第318页)(注:见列宁全集第38卷第395页。编者注) (2)唯心主义硬说,只有我们的意识才是真实存在的,物质世界、存在、自然界只是在我们的意识中,在我们的感觉、表象、概念中存在,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却与此相反,它认为,物质、自然界、存在,是在意识以外、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因为它是感觉、表象、意识的来源;而意识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因为它是物质的反映,存在的反映;思维是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质的产物,即人脑的产物,而人脑是思维的器官;因此,如果不愿意大错特错,那就不能把思维和物质分开。 恩格斯说:“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第432页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马克思选集俄文版第1卷第329页)(注: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0页。编者注) 其次: “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同上,第332页)(注: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3页。编者注) 马克思谈到物质和思维问题时说道: “不可能把思维同思维着的物质分开。物质是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同上,第302页)(注: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84页。编者注) 列宁在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时写道: “一般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真实的存在(物质)不依赖于意识、感觉、经验意识都不过是存在的反映,至多也只是存在的近似正确的(恰当的、十分确切的)反映。”(列宁全集俄文第3版第13卷第266267页)(注:见列宁选集第2版第2卷第332页。编者注) 其次: “物质是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东西;物质是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客观实在物质、自然界、存在、物理的东西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感觉、心理的东西是第二性的。”(同上,第119120页)(注:见列宁选集第2版第2卷第146页和第147页。编者注) “世界图景就是物质运动和物质思维的图景。”(同上,第288页)(注:见列宁选集第2版第2卷第361页。编者注) “脑是思想的器官。”(同上,第125页)(注:见列宁选集第2版第2卷第153页。编者注) (3)唯心主义否认认识世界及其规律的可能性,不相信我们第433页知识的可靠性,不承认客观真理,并且认为世界上充满着科学永远不能认识的“自在之物”,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却与此相反,它认为,世界及其规律完全可以认识;我们关于自然界规律的知识,经过经验和实践检验过的知识,是具有客观真理意义的、可靠的知识;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而只有还没有被认识、而将来科学和实践的力量会加以揭示和认识的东西。 恩格斯在批判康德和其他唯心主义者所谓世界不可认识和“自在之物”不可认识的论点,坚持唯物主义关于我们的知识是可靠知识这一著名原理时写道: “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动植物体内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在有机化学把它们一一制造出来以前,一直是这种自在之物;当有机化学开始把它们制造出来时,自在之物就变成为我之物了,例如茜草的色素茜素,我们已经不再从田地里的茜草根中取得,而是用便宜得多、简单得多的方法从煤焦油里提炼出来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有三百年之久一直是一种假说,这个假说尽管有百分之九十九、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可靠性,但毕竟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列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后来加勒确实发现了这个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学说就被证实了。”(马克思选集俄文版第1卷第330页)(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1222页。编者注) 列宁指责波格丹诺夫、巴扎罗夫、尤什凯维奇以及马赫的其他信徒堕入信仰主义(一种排斥科学而崇尚信仰的反动理论),列宁坚持唯物主义的著名原理,说我们关于自然界规律的科学知识是第434页可靠的,说科学的规律是客观真理。列宁写道: “现代信仰主义决不否认科学;它只否认科学的过分的奢望,即科学想达到客观真理的奢望。如果客观真理存在着(如唯物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如果只有那在人类经验中反映外部世界的自然科学才能给我们提供客观真理,那么一切信仰主义就无条件地被否定了。”(列宁全集俄文第3版第13卷第102页)(注:参看列宁选集第2版第2卷第124页。编者注) 简略说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就是这样。 显而易见,把哲学唯物主义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该有多么巨大的意义;把这些原理应用到社会历史上去,应用到无产阶级党的实际活动上去,该有多么巨大的意义。 既然自然现象的联系和相互制约是自然界发展的规律,那么由此可见,社会生活现象的联系和相互制约也同样不是偶然的事情,而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这就是说,社会生活、社会历史不再是一堆“偶然现象”,因为社会历史成了社会有规律的发展,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成了一种科学。 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党的实际活动不应该以“卓越人物”的善良愿望为基础,不应该以“理性”、“普遍道德”等等的要求为基础,而应该以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基础,以研究这些规律为基础。 其次,既然世界可以认识,既然我们关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知识是具有客观真理意义的、可靠的知识,那么由此应该得出结论:社会生活、社会发展也同样可以认识,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成果是具有客观真理意义的、可靠的成果。 这就是说,尽管社会生活现象错综复杂,但是社会历史科学能第435页够成为例如同生物学一样的精密的科学,能够拿社会发展规律来实际应用。 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党在它的实际活动中,不应该以任何偶然动机为指南,而应该以社会发展规律、以这些规律中得出的实际结论为指南。 这就是说,社会主义从关于人类美好未来的空想变成了科学。 这就是说,科学和实际活动的联系、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它们的统一,应当成为无产阶级党的指路明星。 其次,既然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而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既然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们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而意识是这一客观实在的反映,那么由此应该得出结论: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的存在,也是第一性的,而社会的精神生活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社会的物质生活是不依赖于人们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而社会的精神生活是这一客观实在的反映,是存在的反映。 这就是说,形成社会的精神生活的源泉,产生社会思想、社会理论、政治观点和政治设施(注:原文为“”,系指和一定的理论观点相适应的组织和机构。编者注)的源泉,不应当到思想、理论、观点和政治设施本身中去寻求,而要到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中去寻求,因为这些思想、理论和观点等等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这就是说,社会历史的不同时期所以有不同的社会思想、理论、观点和政治设施,在奴隶占有制度下是一种社会思想、理论、观点和政治设施,在封建制度下是另一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又是一种,那不能用思想、理论、观点和政治设施本身的“本性”和“属性”来解释,而要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的不同的社会物第436页质生活条件来解释。 社会存在怎样,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怎样,社会思想、理论、政治观点和政治设施也就怎样。 因此马克思说: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选集俄文版第1卷第269页)(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编者注) 这就是说,要在政治上不犯错误,要不陷入空想家的地位,无产阶级党在自己的活动中就不应当从抽象的“人类理性原则”出发,而应当从具体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出发;不应当从“伟大人物”的善良愿望出发,而应当从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包括民粹派、无政府主义者、社会革命党人(注:社会革命党是俄国的小资产阶级政党,1901年底1902年初由一些民粹派团体和小组合并而成。社会革命党人的观点是民粹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大杂烩,他们“竭力用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时髦批评的补钉来修补民粹主义的破洞”(列宁全集第9卷第295页)。社会革命党人否认农民内部的阶级矛盾,反对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革命党人多数支持沙皇俄国的战争政策;少数反对战争,形成了后来的左派社会革命党的核心。1917年二月革命后,社会革命党人同孟什维克、立宪民主党人一起充当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主要支柱,党的领袖亚·费·克伦斯基、尼·德·阿夫克森齐也夫、维·米·切尔诺夫等在临时政府内担任要职。1917年11月,社会革命党的左翼组成了独立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在一段时间内承认苏维埃政权,同布尔什维克合作,但很快又开始反对苏维埃政权。右派社会革命党人则始终敌视十月革命。19181920年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时期,社会革命党人曾多次策划反革命的破坏活动,策动富农叛乱,暗害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的领导人。内战结束后,它继续进行反革命活动,被苏维埃政权粉碎。第115、301、437、455、619页。)在内的空想主义者所以垮台,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承认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作用,他们陷入唯心主义,不是把自己的实际活动建筑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需要上,而是不顾这种需要并且违反这种需要,把自己的实际活动建筑在脱离社会现实生活的“理想计划”和“包罗万象的方案”上。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力量和生命力在于,它在自己的实际活动中正是以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任何时候也不脱离社会的现实生活。 但是,从马克思的话中不能引出这样的结论:社会思想、理论、政治观点和政治设施在社会生活中没有意义,它们不反过来影响社会存在,影响社会生活物质条件的发展。我们在这里暂且只是说到社会思想、理论、观点和政治设施的起源,只是说到它们的产第437页生,只是说到社会精神生活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至于社会思想、理论、观点和政治设施的意义,至于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那么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不否认,相反,正是着重指出它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中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有旧的思想和理论,它们是衰颓的、为社会上衰颓势力的利益服务的。它们的作用就是阻碍社会发展,阻碍社会前进。也有新的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它们是为社会上先进势力的利益服务的。它们的作用就是促进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前进,而且它们愈是确切地反映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需要,它们的意义就愈大。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在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向社会提出新的任务以后,才会产生。可是,一经产生,它们就会成为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所提出的新任务、促进社会前进的最重大的力量。正是在这里表现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政治观点和新政治设施的那种极其伟大的组织作用、动员作用和改造作用。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正是因为它们是社会所必需的,因为没有它们那种组织工作、动员工作和改造工作,就不可能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中的已经成熟的任务。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在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所提出的新任务的基础上一经产生,就为自己开拓道路,成为人民群众的财富,它们动员人民群众,组织人民群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的势力,从而有助于推翻社会上衰颓的、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 可见,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设施,在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即社会存在的发展所提出的已经成熟的任务的基础上一经产生,便反过来影响社会存在,影响社会物质生活,为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的已经成熟的任务,为社会物质生活能进一步发展,创造必要的第438页条件。 因此马克思说: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1版第1卷第406页)(注: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编者注) 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党为着有可能去影响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加速这些条件的发展,加速这些条件的改善,就应当依据这样一种社会理论和社会思想,这种理论和思想正确反映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需要,因而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能动员他们,把他们组织成一支决心粉碎社会反动势力、为社会先进势力开辟道路的无产阶级党的大军。 “经济派”和孟什维克所以垮台,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承认先进理论、先进思想有动员作用、组织作用和改造作用,他们陷入庸俗唯物主义,把先进理论和先进思想的作用看成几乎等于零,从而要党消极起来,无所作为。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力量和生命力在于,它以正确反映社会物质生活发展需要的先进理论为依据,把这种理论提到它应有的高度,并且把充分利用这种理论的动员力量、组织力量和改造力量,看作自己的职责。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这样来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社会物质生活发展条件和社会精神生活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的。 (三)历史唯物主义。 现在还要说明一个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对于归根到底决定社会面貌、社会思想、观点和政治设施等等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应该作怎样的了解?第439页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究竟是什么,它们的特征究竟怎样? 首先,“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这一概念无疑包括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即地理环境,因为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的和经常的条件之一,它当然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怎样呢?地理环境是不是决定社会面貌、决定人们的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从一种制度过渡到另一种制度的主要力量呢? 历史唯物主义对这个问题的答复是否定的。 地理环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和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当然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加速或者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但是它的影响并不是决定的影响,因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比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快得不可比拟。欧洲在三千年内已经更换过三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而在欧洲东部,即在苏联,甚至更换了四种社会制度。可是,在同一时期内,欧洲的地理条件不是完全没有变化,便是变化极小,连地理学也不会提到它。这是很明显的。地理环境的稍微重大一些的变化都需要几百万年,而人们的社会制度的变化,甚至是极其重大的变化,只需要几百年或一两千年也就够了。 由此应该得出结论:地理环境不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的原因,决定的原因,因为在几万年间几乎保持不变的现象,决不能成为在几百年间就发生根本变化的现象发展的主要原因。 其次,人口的增长,人口密度的大小,无疑也包括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这一概念中,因为人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必要因素,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任何社会物质生活。人口的增长是不是决定人们社会制度性质的主要力量呢?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这个问题的答复也是否定的。 当然,人口的增长对社会的发展有影响,它促进或者延缓社会第440页的发展,但是它不可能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可能是决定的影响,因为人口的增长本身并不能说明为什么某种社会制度恰恰被一定的新制度所代替,而不是被其他某种制度所代替;为什么原始公社制度恰恰被奴隶占有制度所代替,奴隶占有制度被封建制度所代替,封建制度被资产阶级制度所代替,而不是被其他某种制度所代替。 如果人口的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那么较高的人口密度就必定会产生出相应的较高类型的社会制度。可是,事实上没有这样的情形。中国的人口密度比美国高三倍,但是从社会发展来看,美国高于中国,因为在中国仍然是半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而美国早已达到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比利时的人口密度比美国高十八倍,比苏联高二十五倍,但是从社会发展来看,美国高于比利时,同苏联相比,比利时更是落后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因为在比利时占统治地位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而苏联已经消灭了资本主义,在国内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由此应该得出结论:人口的增长不是而且不可能是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决定社会面貌的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1)既然如此,那么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体系中,究竟什么是决定社会面貌、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决定社会从这一制度发展到另一制度的主要力量呢?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这种力量就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就是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食品、衣服、鞋子、住房、燃料和生产工具等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要生活,就要有食品、衣服、鞋子、住房和燃料等等,要有这些物质资料,就必须生产它们,要生产它们,就需要有人们用来生产食品、衣服、鞋子、住房和燃料等等的生产工具,就需要善于生产这第441页些工具,善于使用这些工具。 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 但是生产力还只是生产的一个方面,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它所表现的是人们同那些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自然对象和力量的关系。生产的另一个方面,生产方式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即人们的生产关系。人们同自然界作斗争以及利用自然界来生产物质资料,并不是彼此孤立、彼此隔绝、各人单独进行的,而是以一个人群为单位、以社会为单位共同进行的。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在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的时候,在生产内部彼此建立这种或那种相互关系,即这种或那种生产关系。这些关系可能是不受剥削的人们彼此间的合作和互助关系,可能是统治和服从的关系,最后,也可能是从一种生产关系形式向另一种生产关系形式过渡的关系。可是,不管生产关系带有怎样的性质,它们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制度下,都同社会的生产力一样,是生产的必要因素。 马克思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1版第5卷第429页)(注: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2页。编者注) 可见,生产、生产方式既包括社会生产力,也包括人们的生产关系,而体现着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第442页 (2)生产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永远也不会长久停留在一点上,而是始终处在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中;同时,生产方式的变化又必然引起全部社会制度、社会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设施的变化,即引起全部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改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人们利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者说得粗浅一些,过着不同方式的生活。在原始公社制度下有一种生产方式,在奴隶制度下有另一种生产方式,在封建制度下又有一种生产方式,如此等等。与此相适应,人们的社会制度、他们的精神生活、他们的观点、他们的政治设施也是各不相同的。 社会的生产方式怎样,社会本身基本上也就怎样,社会的思想和理论、政治观点和政治设施也就怎样。 或者说得粗浅一些:人们的生活方式怎样,人们的思想方式也就怎样。 这就是说,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的发展史,是各种生产方式在许多世纪过程中依次更迭的历史,是生产力和人们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这就是说,社会发展史同时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即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力量、生产社会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劳动群众的历史。 这就是说,历史科学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就不能再把社会发展史归结为帝王将相的行动,归结为那些蹂躏他国的“侵略者”和“征服者”的行动,而首先应当研究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劳动群众的历史,各国人民的历史。 这就是说,研究社会历史规律的关键,不应该到人们的头脑中,到社会的观点和思想中去寻求,而要到社会在每个特定历史时期所采取的生产方式中,即到社会的经济中去寻求。第443页 这就是说,历史科学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和揭示生产的规律

    注意事项

    本文(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选集).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