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襄州区产粮大县粮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
-
资源ID:2848679
资源大小:15.94MB
全文页数:8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襄阳市襄州区产粮大县粮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13年度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用于粮食生产支出项目实施方案襄阳市襄州区财政局二一四年一月目 录1 项目提要- 3 -1.1 项目背景及依据- 3 -1.2 项目所在地经济社会简况及项目区基本现状- 4 -1.3 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 -1.4 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5 -1.6 投资预算及资金筹措- 6 -1.7 主要效益及经济评价- 6 -1.8 建设管理、建后管护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7 -2 项目区基本情况- 9 -2.1 自然状况- 9 -2.2社会经济状况- 11 -2.3 基础设施状况- 12 -2.4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13 -2.5 项目区骨干水利工程状况- 17 -3 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9 -3.1 骨干工程的地位和作用- 19 -3.2 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9 -3.3 农业生产对项目区骨干工程的要求- 21 -3.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 -4 项目建设标准及规划设计方案- 23 -4.1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23 -4.2 项目建设目标- 23 -4.3 项目建设等级标准- 24 -4.4 项目总体布局及主要单项工程设计方案选择- 25 -4.5 渠道设计成果- 27 -4.6 泵站设计- 31 -4.7 渠系建筑物设计- 37 -5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土壤流失防治- 39 -5.1 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39 -5.2 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及可能造成的土壤流失- 40 -5.3 不利影响的防治措施及土壤流失防治- 41 -5.4 环境影响评价及土壤流失防治结论- 44 -6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45 -6.1 主要建设内容- 45 -6.2 主要工程量- 45 -7 项目投资预算及资金筹措- 48 -7.1 投资预算依据及有关规定- 48 -7.2 投资预算- 50 -7.3 资金筹措方案- 50 -7.4 建设资金管理- 51 -8 项目效益及经济评价- 52 -8.1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52 -8.2 新增农产品生产能力和产值- 52 -8.3 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53 -9 项目建设管理及施工组织- 55 -9.1 项目建设管理- 55 -9.2 项目施工组织- 56 -9.3 主要单项工程施工方案- 58 -10 建后运行管护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60 -10.1 灌区运行管护及管理体制现状- 60 -10.2 建后管护制度- 60 -10.3 水价核算及水费收取- 63 -附件1 项目预算书- 65 -一、编制说明- 65 -二、工程预算表- 69 -附件2:项目设计图纸目录- 81 -1 项目提要1.1 项目背景及依据襄阳市襄州区2013年度产粮大县粮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龙王、程河、黄龙镇,涉及龙王镇的园艺场、杨湾、孙庙等村,黄龙镇的丁湾、贾湾、陈岗等村,程河镇的崔营、常庄等村,耕地面积29347亩,其中水田面积10045亩。项目区分属于红水河水库西干渠灌区、柳堰河的提水灌区、熊河西干渠的提水灌区、唐河的提水灌区以及陈岗抽提地下水灌区。项目区现有唐河、柳堰河、淳河等河流三条,水库有大型红水河水库、中型柳堰集水库,熊河西干渠等引水渠道,提水泵站7座,工程建设涉及到堰塘5口。堰塘运行多年,老化失修,淤积严重,可蓄水量锐减。骨干水利工程由于多年投入不足,建设情况较差,建筑物配套不完善,老化失修严重,已不能正常发挥骨干水利工程作用,因此对项目区内所涉及到的7座提水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和相应灌溉渠道进行硬化整治工程迫在眉睫。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以及水利工作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湖北省财政厅鄂财商发201362号文省财政厅关于2013年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分配和管理的通知精神,结合项目区工程的实际情况,我们申报了该项目,编制完成了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13年度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用于粮食生产支出项目实施方案。1.2 项目所在地经济社会简况及项目区基本现状本项目区所在地襄州区,是襄州市市区的三大区之一,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是襄阳市粮、棉、油主产区之一。根据2012年的统计资料,襄州区自然面积23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9.16万亩,其中水田77.63万亩,旱地91.5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3.9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89.55万亩;总人口90.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9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394.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7.75亿元,农业总产值171.65亿元,第三产业145.2亿元;全区财政收入12.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86元。项目区涉及龙王镇的园艺场、杨湾、孙庙,黄龙镇的陶岗、贾湾、陈岗,程河镇的崔营、常庄等行政村,粮食总产量42192吨,其中水稻总产量29886吨,小麦11636吨,棉花产量40.1吨,油料总产量630吨。1.3 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该项目区自建成投入运行以来,为项目区农业的稳产、高产和工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渠系及渠上的建筑物极不配套,且工程质量差、标准低,年久失修,跑水漏水严重,影响效益的发挥。一是建设存在先天不足,影响了灌区灌溉效益的发挥。二是渠系布置不尽合理,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还提高了灌区人民的水费负担。三是渠系及渠系建筑物配套不完善,老化损坏严重。四是渠道渗漏严重,急需采取防渗护砌。五是浪费水现象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不到0.4。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灌溉面积逐年萎缩,影响灌区农田用水的需求,而且也对工程管理造成了恶性循环,同时,由于渠系建筑物不配套,群众在渠道上随意开口取水,不仅不利于渠道的安全运行,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跑水、漏水现象的发生。因此,对本项目区进行泵站更新改造和渠道硬化衬砌(节水配套改造),有利于搞好管理体制改革和水费改革,提高管理单位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灌溉用水经营管理走上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因此对项目区的7座泵站进行更新改造,配套的渠道进行续建配套。1.4 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量1、灌溉渠道衬砌2212米,其中矩形3.5×1.5米渠道250米,矩形2×1.5米渠道40米,矩形1×1米渠道555米,梯形3.5×1.5米渠道200米,U60型渠道长1167米。2、渠系建筑物11座,为过路涵管9座。3、泵站更新改造7座,总装机408.5kw,其中龙王园艺场泵站100KW、杨湾泵站18.5KW、孙庙泵站25KW;程河崔营泵站25KW、常庄泵站75KW;黄龙丁湾泵站75KW、贾湾泵站90KW。4、超低压输电线路9.75公里,其中园艺场泵站1公里,杨湾泵站1.25公里,孙庙泵站1.5公里,崔营泵站2.8公里,常庄泵站2公里,陈岗泵站1.2公里。主要工程量:土方开挖1.82万m3,土方回填0.79万m3,砂垫层526m3,混凝土0.39万m3,U型渠1.167公里,预制砼砌筑0.01万m3,伸缩缝0.06万m2,模板0.28万m2,砼管1228m,钢筋(钢材)制安36.4t,输电线路9.75公里。1.6 投资预算及资金筹措工程静态投资508.50万元,包括工程施工费和其他费用等,其工程施工费479.3万元,占总投资的比例94.26%;其他费用29.2万元,占总投资的比例5.74%。资金筹措: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为中央财政资金。1.7 主要效益及经济评价新增灌溉面积3780亩,改善灌溉面积7645亩,年增节水能力100.86万方,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0.2,提高灌溉保证率38%。项目实施后,除了获取经济效益之外,还能节水、节地、省地、省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社会效益。由于渠道衬砌和渠系建筑物配套,减少了渠道渗漏水量,减少了渠道输水时间以及渠道占用耕地面积,节约了灌溉用水,节省了渠道占用耕地面积。同时,也节省了农民灌溉用工时间。灌区的配套完善和保障灌溉用水,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节水农业的发展,从水资源管理、资金管理、工程建设使用和维护、科技推广、效益测评、发展思路与模式等方面形成了相对规范的完整体系,为今后节水技术的辐射推广提供了经验。分析评价可知,该项目设计方案合理可行,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通过水利、农业、林业、科技推广等综合措施治理,不但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抗御自然灾害,使农业增产、群众增收,而且对于土壤改良,美化环境,改变自然面貌也有重要作用。项目的建成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生态效益显著。该项目工程兴建后,使该地区彻底摆脱干旱的威胁,改善生产条件,可增加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8 建设管理、建后管护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组建项目法人,对项目建设严格推行“四制”管理,坚持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及合同管理制,规范建设程序。在资金管理上,建立专帐、专户、专人管理,严格资金拨付手续,切实做到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建后管护坚持建管并重,在对项目区工程设施进行节水配套改造的同时,逐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管养分离,逐步构建以供水单位为主体、用水者协会参与的管养体系,降低工程运行成本,提高管养水平。2 项目区基本情况2.1 自然状况项目区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适中等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好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16.4,绝对最高气温42.5,绝对最低气温12.9,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9402189小时,无霜期20022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12mm,主要集中在七、八两月,一般占年降雨量的4660%,冬春季雨水少。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21.7mm。本区位于南襄盆地南半部,涉及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黄龙和程河等镇,其中:龙王镇涉及园艺场、杨湾、孙庙等村,位于襄阳市襄州区北部岗地,属于汉江支流小清河分支红水河小流域,地势呈波状起伏不平。黄龙镇涉及丁湾、贾湾、陈岗等村,位于襄阳市襄州区东部岗地,属于汉江支流淳河流域,陶岗、贾湾村境内地势呈波状起伏不平,陈岗村处于长山山脉,地势呈现南高北低。程河镇涉及崔营、常庄等村,位于襄阳市襄州区夹河套地区,属于汉江支流唐白河分支唐河南侧,地势较平坦,地形总的趋势由南向北逐渐变低,由河流切割及风化剥蚀形成堆积和剥蚀堆积地形。项目区内地层主要由第四纪中更新统黄褐色、黄色、棕黄色、棕红色粉质粘土、粘土组成,以水稻土、沙壤土、黄棕壤土、冷白土为主,占本区80%以上,具有粘粒含量多、吸附能力强、酸碱适中、富有多益性等优点,土层厚度为5070cm。PH值平均6.6,但普遍缺氮磷,有机质含量低,平均为1.98%。该土具有亲水性、超固结性,多裂隙及膨胀性,土中含有大量铁锰结核。项目区内主要为基本农田区,农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芝麻、棉花、玉米、油菜、花生、蔬菜、红薯、西瓜等为主。经济林主要是葡萄、苹果、梨、枣等为主,局部有少量的自然灌木及人工林。项目区内地下水受气象、水文的直接影响,受地貌、岩性、构造的直接控制,主要河流有小清河及其及支流红水河、淳河及其支流以及唐河及其支流黑清河等,根据地下水类型和埋深不同,地表水与地下水互为补排关系。区内地下水化学成分为重碳酸钙镁水和碳酸钙、钾、钠水,为低矿化度水。本项目区分为水库自流灌区、提水灌区以及引水灌区三大类型,其中龙王镇的园艺场泵站属于红水河水库西干渠的提水泵站,杨湾和孙庙泵站属于柳堰河的提水泵站;黄龙镇的贾湾、丁湾三组的陶岗泵站属于熊河西干渠的提水泵站,陈岗机电井属于抽取下地水进行灌溉;程河镇的崔营、常庄泵站属于唐河的提水泵站。红水河水库位于襄阳市襄州区西北部,距襄阳市49公里,地处汉江左岸支流小清河上游,水库拦截小清河支流黑水河上游来水,控制承雨面积190km2,水库总库容1.04亿m3,有效库容0.624亿m3,水库正常高水位117m,死水位109m。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发电、养殖等功能的大(2)型综合水利工程。水库自建成以来,不断发挥灌溉效益,尤其是1975年丹江渠道开挖通水后,成为引丹灌区的一个结瓜水库,水源得到充分保证。水库水系黑水河为小清河一大干流,流域面积占小清河总面积的1/4,小清河历史上洪水泛滥成灾,两岸土地淹没达十万亩,是区内主要水患之一,红水河水库的建成,大大减轻了小清河洪水压力。熊河西干渠是熊河水库的一条主要干渠,全长42公里,工程兴建于1970年,1976年通水。主灌枣阳市的耿集、琚湾二个镇和襄州区的黄龙、峪山、张家集、东津四个镇,设计灌溉面积20万亩。襄州区设计灌溉面积17.62万亩,实际最大灌溉面积达12万亩,设计流量20秒立米。柳堰河作为黑水河的主要支流,发源于湖北省老河口市境内,流经老河口、襄州区,于襄州区龙王镇境内注入黑水河,流域面积90.8平方公里。唐河作为唐白河的主要分支,发源于河南省方城县北七峰山,干流长286公里,集水面积8685km2,在唐河县城以上河宽一般为10002000m,唐河县城以下郭滩至鄢埠口河宽一般为5501100m。唐河于埠口村进入襄州区,襄州区境内长40公里,流域面积250km2。淳河位于襄州区的东南,是长江流域汉江的小支流,起源于大洪山北枣阳市耿集镇,流经襄州区的黄龙、峪山、东津等镇入汉江,干流全长71.1 公里,河道平均宽度40m,平均比降1:5000,流域面积648平方公里,在襄州区境内长55公里。流域总面648平方公里,在襄州区境内229平方公里,流域比降1/4000。属平原型河流。由于项目区内降雨量少,且年际年内分配不均,加上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往往造成旱灾,因此干旱缺水是本项目区的主要矛盾。2.2社会经济状况本项目区所在地襄州区,是襄州市市区的三大区之一,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是襄阳市粮、棉、油主产区之一。根据2012年的统计资料,襄州区自然面积23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9.16万亩,其中水田77.63万亩,旱地91.5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3.9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89.55万亩;总人口90.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9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394.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7.75亿元,农业总产值171.65亿元,第三产业145.2亿元;全区财政收入12.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86元。项目区涉及龙王镇的园艺场、杨湾、孙庙,黄龙镇的陶岗、贾湾、陈岗,程河镇的崔营、常庄等行政村,粮食总产量42192吨,其中水稻29886吨,小麦11636吨,棉花40.1吨,油料630吨。2.3 基础设施状况襄州区内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汉丹铁路、207、316国道、218省道以及汉十、樊魏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过,另外区内还有多条镇间的公路连接各镇,区内公路总里程达到3549公里。项目区经316国道往西南30公里到襄州区张湾镇,再过15公里到襄阳市;经316国道从双沟镇到武汉290公里。项目区电力供应情况良好,电网覆盖率达到99.0%,通电率达到100%,目前农网改造完成,通信状况也较好,项目区已实现村村通电话,电话普及率达8.28部/百人,移动通信在本区发展情况也比较好,基本可覆盖全区。工程所用建材主要有钢材、木材、水泥、砂、卵石等。砂可以采用唐白河的砂,但以唐河的砂为优,其质量好,为中粗黄砂,主要从双沟镇的李庄砂场购买。卵石用汉江所产的卵石、质硬且干净,各项指标好,从樊城区的牛首镇汉江河边购运至工地。水泥主要由襄城区购买。钢材、木材等主要从襄阳市区直接购买,用汽车或拖拉机运输。各种材料的运距见下表。工程用材料运距表序号项目区名称运距(km)黄砂石子水泥钢材木材1龙王53386742422黄龙49348358583程河20506540402.4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1、工程地质(1)地质构造灌区位于襄枣盆地西部边缘,襄枣盆地是多次构造运动形成的凹陷盆地,为淮阳山字形构造的西翼和秦岭纬向构造带的联合或复合部分,盆地内构造受区域构造带的控制,据有关资料,本区有两条近东西向倾北的隐伏张性正断裂,即东部的枣阳正断裂和西部的襄樊正断裂,其断距达千米以上,形成襄枣凹陷其又分别为襄樊凹隐,双沟凹隐和枣阳凹陷三个构造单位(如图)挽近世以来,经过了多次的垂直运动和微弱的水平运动造成新地层沉积厚度的很大差异和多种形式的结构和构造。其中白垩系至下第三系砾层和粘土岩分布于整个凹盆地中,掀斜形迹较为明显,岩层顷角约15°20°,上第三系的分布和范围则有所收缩,掀斜、断裂形迹微弱,大部分隐埋于第四系下,地表仅在盆地四周有零星出露,岩层倾角为1°5°,近似水平状。下更新统冰水堆积物绝大部分被剥蚀,从局部残留的现象看,表明下更新统堆积前后分别有局部下降及上升运动。上述挽近世运动的迹象表明,本区上更新世以来,继承性运动较强烈,山区继承性上升,平原出现多次升降运动,但总的趋势是上升,其升降幅度有明显的差异,平原区由边缘向内部沉降幅度变大。根据有关资料,项目区及附近区域无活动性断裂,也无强震记录,区域构造相对来讲是稳定的。(2)地层岩性本区出露地层以第四系上更新统地层为主,该层构成场区自然岗地,在现代河床及河道变迁区沉积有部分第四系全新统地层。现将第四系地层分述以下: 更新统(Q3)广泛分布于测区,地表表现为岗波状平原,由冲湖积粘土、壤土构成。土体黄黄褐,结构紧密,较均质,硬塑状,夹部分小砾石及黑褐色铁、锰质结核,层厚2030m。见南襄拗陷构造图。全新统(Q4)分布于滚河河床及沟谷中,上部由黄色、黄褐色壤土构成,土质均匀,可见水平状微层理,可塑软塑状,含大量黑褐色斑点及结核,层厚0.53m左右;下部为灰色、灰白色砂卵石,以小砾石为主,大部分棱角及次圆状,层厚0.51.5m。见南襄盆地地层示意图。南襄拗陷构造图1、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2、上第三系(砾岩、砂岩、泥岩) 3、下第三系(泥岩、砂岩)4、白垩系(含膏泥岩、泥灰岩)5、前白垩系地层6、断层(虚线为推测断层)南襄盆地地层示意图2、水文地质项目区内丘岗垄相间,波浪起伏较大,土质粘塑性强,土层厚,土壤密实,有机质含量低,空隙小,透水性较差。根据邻近的官沟水库除险加固地质勘察资料,工程场区地基土体几乎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土层,仅个别地段分布有近代河流相冲洪积层。故本区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地下水类型按其含水介质特征分为孔隙潜水。分布、储存于上更新统、全新统粘性土层中的孔隙水储量极少、运移缓慢,土层渗透系数1.0×10-51.0×10-6cm/s之间。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条件极差,仅在坡脚、地表深沟处,以散浸的形式溢出地表。据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来看,本区地下水为碳酸钙及重碳酸钙、镁型,对混凝土无侵蚀性,地下水水质良好无污染。3、区域地壳稳定及地震本区地处淮阳山字型构造、秦岭纬向构造带与新华夏系沉降带的复合和交接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地壳运动较活跃。场区西南部有隐伏的襄樊广济大断裂与青峰大断裂,北部有隐伏的新野大断裂。区内深大断裂,如青峰断裂、襄樊断裂距枢纽区3040公里,近代活动微弱,无强震孕育。襄樊地区,从公元310年至今发生了18次大小地震。据统计:历史地震烈度基本在V度以下,局部为度。区内及场区周围历史地震记录详见下表。据国家标准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当设防标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时,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工程场区及周围历史地震记录统计地点震级或特征时间(年、月、日)竹山5.75前143.6.10南阳6.546.10.23襄州有声310襄阳南4.51465.3.27襄阳枣阳间4.51631.1.2襄阳南漳间5.01632襄阳有声1633武当山4.01887枣阳大厅梁摇、地基裂1917保康4.751948.2.19新野强烈不详2.5 项目区骨干水利工程状况项目区包含襄州区的龙王、程河、黄龙等镇,其中龙王镇涉及园艺场、杨湾、孙庙等村,园艺场属于红水河水库灌区,杨湾和孙庙属于柳堰集水库灌区;黄龙镇涉及丁湾、贾湾、陈岗等村,丁湾、贾湾属于熊河西干渠灌区,陈岗不属于水库、引水灌区,属于独立的灌区,依靠天然降水灌溉;程河镇涉及崔营、常庄等村,属于提唐灌区,主要提取唐河水进行灌溉。项目区现有河流三条,分别为唐河、柳堰河、淳河,水库有大型红水河水库、中型柳堰集水库,引水渠道一条为熊河西干渠,农田灌溉条件好。项目区现有提水泵站7座,工程建设涉及到堰塘5口。堰塘运行多年,老化失修,淤积严重,可蓄水量锐减。当前,项目区骨干水利工程由于多年投入不足,建设情况较差,建筑物配套不完善,老化失修严重,已不能正常发挥骨干水利工程作用,因此对项目区内所涉及到的7座提水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和相应灌溉渠道进行硬化整治工程迫在眉睫。3 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1 骨干工程的地位和作用该项目区自建成投入运行以来,为项目区农业的稳产、高产和工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项目区是有名的“旱包子”,降水量小,而且年际年内变化大,干旱指数为1.17,因此项目区不仅在干旱年需要灌溉,而且在丰水年同样需要灌溉。根据旱灾调查,从1952年至2002年,干旱机率为小旱五年一遇,中旱三年一遇,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次旱灾。建成前,项目区粮棉长期处于低产状况,农业发展缓慢。建成后,项目区农业生产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提高了抗旱能力,使农作物产量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据统计,在特大干旱年的1978年、1982年和1988年,项目区粮食产量增产与建站前相比均在50%以上。未灌前项目区粮食单产120斤、棉花30斤、油料50斤,开灌当年水稻产量480斤、小麦190斤、棉花67斤、油料63斤,项目区多年平均水稻产量900斤、小麦350斤、棉花86斤、油料76斤。3.2 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项目区投入运行以来,为项目区农业的稳产高产和工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提水泵站当时属于村组自发筹资兴建,引水和灌溉渠道上的建筑物极不配套,且工程质量差、标准低,年久失修,跑水漏水严重,影响效益的发挥。项目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存在先天不足由于灌区工程受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工程建设基本上是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重进度、轻质量,加上受当时建筑材料和施工机械的限制,绝大部分工程为群众施工,给工程留下了许多隐患。2、渠系布置不尽合理项目区内的部分渠道弯弯曲曲,长度较大,增加了许多土方工程量,占用了耕地,这个问题突出表现在龙王镇孙庙泵站、园艺场泵站以及程河镇的崔营泵站和常庄泵站等灌区的灌溉渠道,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还提高了灌区人民的水费负担。3、渠系及渠系建筑物配套不完善,老化损坏严重由于建设资金紧张、建筑材料缺乏、建设标准低,渠系及渠系上的建筑物没有配套,现有的部分桥涵是项目区的群众自发修建的,且采用砖块砌筑而成,且大都已损坏,远达不到良性运行的目的。4、渠道渗漏严重,急需采取防渗护砌村组虽然每年对村内的渠道进行清淤,对渠系建筑物进行整修、维护,但由于资金有限,也只能对影响灌区的险段修修补补,无力扭转建筑物破损、老化进一步发展等问题,因此渠道渗漏水现象非常严重。5、浪费水现象严重区内渠系及建筑物不配套,群众随意在渠道上开口,渠道漏水、跑水严重;同时灌水方式落后,也造成浪费水现象严重,每亩用水量水稻为720m3,旱作物250360m3,水利用系数不到0.4。3.3 农业生产对项目区骨干工程的要求本项目区地处鄂北岗地,是有名的“旱包子”,灌溉主要是靠水库、泵站抽水灌溉,但由于在建设初期,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渠道渗水、漏水严重,建筑物老化损毁,既浪费了水资源,又造成缺水和农业减产,同时由于灌溉用水量的增加,加重了农民的水费负担,反过来也限制了灌区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灌溉季节渠道不能全线通水,渠系水利用系数低,致使灌溉面积逐年衰减,这就造成两种后果,一方面是在灌溉季节由于降水量少,干旱严重,下游人民灌田无水可用,造成农田的减产甚至减收,严重影响了灌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水库、泵站的水供不出去,也影响了管理单位的效益,这两方面均对项目区内的水利工程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同时也得到项目区人民的广泛支持。因此,项目区内人民迫切要求对项目区的7座泵站进行更新改造,配套的渠道进行续建配套。3.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多年来,项目区内的骨干水利工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如前所述也存在不少问题,导致灌溉面积逐年萎缩,现在实际灌溉面积仅占原规划灌溉面积的51%;同时由于渠系建筑物不配套,群众在渠道上随意开口取水,不仅不利于渠道的安全运行,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跑水、漏水现象的发生。本项目建设以后,可有效的解决项目区农田灌溉缺水的问题,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措施来抓。”抓住有利时机,对项目区水利骨干工程进行改造,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节约用水是当务之急。为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模式,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粮、棉、油等农作物产量,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对水利骨干进行续建配套势在必行。同时项目区结合本次粮田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水费改革,提高供水单位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灌溉用水经营管理走上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因此,对项目区粮田基础设施特别是田间的灌溉渠道等工程进行配套改造势在必行。4 项目建设标准及规划设计方案4.1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关方针政策以及水利部新时期治水思路,以改革项目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重点,以提高项目区管理水平和用水效率为核心,为项目区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不断改善项目区的灌排条件提供保障。为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了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模式,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粮、棉、油等农作物产量,实现农业现代化。结合实际情况,项目区就必须进行粮田基础设施特别是田间的灌溉渠道等工程建设,为实现项目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2 项目建设目标加强项目区水利基本建设,建设优质、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能力,特别是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通过项目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的实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干支渠渠系水利用系数、节约水量、增加供水能力、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等。具体建设目标如下:新增灌溉面积1850亩,改善灌溉面积2000亩,年增节水能力100.9万方,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0.2,提高灌溉保证率10%。4.3 项目建设等级标准4.3.1 设计依据按照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该项目区工程等别为等,主要建筑物的级别为3级。设计所采用的文件依据有:1、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2、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4、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5029098)。5、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SL20798 )4.3.2 设计基本资料和主要参数1、地震烈度根据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项目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项目区主要建筑物的级别为3级,根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1997)规定,当设计烈度为6度时,可不进行抗震计算,故本次建筑物设计不考虑地震荷载。2、建筑材料容重浆砌块石:21.5KN/m3 混凝土:24.0KN/m3钢筋混凝土:25.0KN/m3 回填材料:19.6KN/m3石渣:21.6KN/m3 粘土:19.6KN/m34.4 项目总体布局及主要单项工程设计方案选择4.4.1项目布局由于项目区多年以来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一直没有对水源泵站、蓄水堰塘进行大的维修,灌溉渠道也没有经过大的维修,渠道漏水渗水严重,渠系建筑物损毁严重,部分已不能使用,每年灌溉季节造成大量的跑水、漏水;有些为扩大项目区灌溉面积而新开挖的渠道由于资金限制,渠系建筑物不配套,不能充分发挥渠道的灌溉效益,给项目区人民的农业生产带来很大不便。项目区总体布局要求渠道成网,渠系配套排灌自如。计划对水源泵站、蓄水堰塘、灌溉干渠、支、斗渠进行衬砌,配套部分渠系建筑物,增强农田水利设施的“排、灌”功能,满足农田基本用水需求。同时按照“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交通便利、田面平整、利于机械耕作”的标准,将项目区建设成为高标准的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实现农业的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4.4.2主要单项工程技术方案比较1、渠道防渗处理方案比较渠道防渗技术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土料夯实防渗,它具有适应面广、能就地取材、造价低、施工简便和防渗效果良好等优点,可因地制宜地选择压实渠床土壤以减少渗漏,或利用粘土、砂粘土建立压实的防渗层等。三合土护面防渗,在渠床表面用三合土铺筑一层防渗层,三合土护面的防渗效果较好,有一定的抗冲能力,并能降低糙率,减少杂草生长,增加渠道输水能力,而且能就地取材,造价较低。石料衬砌防渗,主要用于山丘地区和石料采集方便的地区,石料一般有块石、片石和卵石等,砌筑方法有浆砌和干砌勾缝等。混凝土衬砌防渗,其优点主要有:a、防渗效果好;b、减小糙率,加大流速,提高渠道的输水能力,从而可以大大减少渠道断面尺寸,不但节省大量的渠道土方量,而且渠道上的建筑物尺寸也可以相应减少;c、便于养护管理,不生杂草,减少淤泥;d、经久耐用,一般使用寿命可达4050年;e、造价较低,混凝土衬砌比浆砌块石低,但需要大量水泥。土工膜防渗,具有防渗效果好、重量轻、造价低、运输方便、施工便于群众掌握、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等,是目前应用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一种防渗技术。通过以上各种防渗技术综合比较,并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防渗效果好、适应性强的砼防渗作为项目区渠道的主要防渗措施。2、排水渠道整治项目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以来基本没有对排水渠道进行清淤整治,渠道淤积严重,过水断面减小,造成排水不畅,田面积水严重。本次设计对排水渠道进行清淤并整治成标准断面,以增强渠道的输水能力,保证项目区所有耕地能灌能排。3、渠系建筑物的维修处理方案比较渠系建筑物如斗门、涵管等因使用年限太久,主体结构已经遭到严重损坏的建筑物,局部的维修已经不能彻底使其恢复功能,则选择拆除重建的方案对其进行处理;对于主体结构尚好,只是局部有损坏的建筑物,则对其进行加固维修处理。4.5 渠道设计成果4.5.1灌溉渠道工程设计1、灌溉渠道断面设计本项目区既包含有官沟、美满、建设、幸福坝水库的灌区,又有村组自建的提水泵站灌区,水量和水质满足灌溉要求,渠道沿着田间道路两边布置。2、典型作物选取和最大灌水定额计算由于本片的地势较为平坦,项目区以种植水稻和小麦为主,选取较为常种的水稻为典型作物,确定其最大灌水定额,根据项目区官沟水库灌溉试验站的统计资料,对1973年2002年近30年灌溉需水量进行了逐年分析计算,水稻最大灌水期在抽穗开花期,灌溉设计保证率为85情况下,其最大灌水定额108.06m3/亩。3、灌水延续时间确定作物种植主要为水稻,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选取作物灌水延续时间为12天。4、设计灌水率根据设计灌溉制度,设计灌水率按下式计算:式中:q设计灌水率,m3/s·万亩;作物种植比例,100%;m作物次灌水定额,108.06 m3/亩;T一次灌水天数,12d;t每昼夜实际灌水时间,22h。经计算,水稻灌水率为1.14 m3/s·万亩。5、渠道设计流量推求项目区灌溉时支渠采用续灌,斗渠、农渠采用轮灌的灌溉工作制度。根据设计灌水率,结合斗渠、农渠控制面积、灌溉工作制度、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由下式计算设计流量:式中:Qs续灌渠道的设计流量(m3/s);qs设计灌水率(m3/s·万亩);As该渠道灌溉面积(万亩);s该续灌渠道至田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式中:Qn轮灌渠道的设计流量(m3/s);N该渠道轮灌组数,采用两组轮灌,取N2;qs设计灌水率(m3/s·万亩);该渠道灌溉面积(万亩);n该续灌渠道至田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时,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0.85,其中支渠水利用系数0.95,斗渠水利用系数0.95,农渠水利用系数0.95,田间水利用系数0.95;对续灌渠道增加30的加大系数,并以加大流量复核设计渠堤堤顶高程。6、渠道断面设计 渠道纵断面确定根据灌溉区域地势,结合渠道水力条件及分水需要,支渠渠底比降1/3000,斗渠渠底比降为1/2500,农渠渠底比降为1/1500。 渠道横断面确定支、斗渠采用梯形断面形式,部分斗渠和农渠采用U型断面形式,渠道材料均为混凝土材料。式中:A过水断面面积,m2;R水力半径,m;C谢才系数,C=1/nR1/6;i比降;n糙率,砼渠取0.014;Q设计流量,m3/s。渠道水力半径计算采用下列公式: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