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降水专项方案.doc
1、编制依据1.1国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南宁市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等现行有关施工的政策、法令、法规和本企业的规章制度; 1.2南宁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土建施工TJSG-16标承包合同、招标图纸;1.3南宁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会展中心站围护结构施工图纸;1.4会展中心站施工组织设计;1.5化工部郑州地质工程勘察院南宁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会展中心站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1.6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1.7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1.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1.9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TB10049-2004,J339-2004)1.10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1)1.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1.12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1.13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99);1.14水文地质手册第二版(地质出版社)。1.1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1.10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工程概况2.1工程概述南宁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西起石埠站,途径大学路、衡阳西路、朝阳路、民族大道、高坡岭路,东至南宁东站,线路长32.1km,均为地下线,共设置25座车站,其中6座为换乘站。图1 会展中心站位置图会展中心站位于民族大道与会展交叉路口处,横跨会展路,为地下双层11m岛式站台车站,采用地下两层单柱双跨箱型框架结构(局部为双柱三跨),明挖法施工(会展路位置进行铺盖),主体围护结构为钻孔灌注桩+内支撑支护体系(第一道为混凝土支撑,第二、三道为钢支撑),车站起点里程YCK23+290.502,终点里程为YCK23+515.502,总长225m,标准段总宽19.9m。车站顶板覆土厚度约1.94.6m。设2座风亭,4个出入口以及1个安全出入口,其中1号风亭、2号风亭、1号安全出入口位于主体结构内部,1号风亭、2号风亭与主体结构分期施工,明挖法施工;1号、2号出入口于车站南侧设置,明挖法施工;3号、4号出入口跨民族大道于路北设置,采用明挖法施工(过街段采用浅埋暗挖法)。两端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均在该站达到吊出。车站主体结构基坑开挖深度,标准段约18米深,端头井约20米深。根据工程特性、环境条件和设计原则及标准,主体结构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内支撑的支护形式,基坑开挖过程采用局部坑外深井降水,坑内明排的排水方式。围护结构形式采用围护桩+钢支撑的形式,围护桩采用钻孔灌注桩8001200,嵌固深度按5m考虑,基坑深度为16.720.5m,采用坑外降水加坑内明排方式。坑内采用三道支撑:第一道混凝土支撑(800mmx800mm),第二道第三道支撑为钢支撑(609,t=16mm),钢围檩采用2工45c型钢组成。西端局部灌注桩顶设1200mmx800mm冠梁(兼做压顶梁),其余为800x800冠梁。冠梁顶标高以上采用C30钢筋混凝土挡墙支护形式。桩间挂网8150×150mm,C20早强喷射混凝土。2.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2.2.1 工程地质根据南宁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会展中心站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该系统根据沿线所揭露地层的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特征、风化程度等工程特性,将沿线岩土层分为八层,各层内有必要的再细分亚层及次亚层,会展中心站钻探揭示了填土层,粘性土层,粉土层,砂土层,砾卵石层,以及古近系岩层共六层,现分别对各岩土层及其特征分述如下。根据勘察总体单位监理的南宁市轨道交通一、二号线岩土分层系统(2010年7月),该系统根据沿线所揭露地层的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特征、风化程度等工程特性,将沿线岩土层分为八层,各层内有必要的再细分亚层及次亚层,会展中心站钻探揭示了填土层,古近系岩层共二层,现分别对各岩土层及其特征分述如下。素填土2(Q4ml):灰色、褐黄色,稍湿湿,稍密状态,局部松散,主要成份为泥岩、粉砂岩碎岩屑、粘性土为主,局部夹少量碎石、圆砾,偶见植物根系,顶部一般为混凝土路面,厚约30cm,位于砼路面以下的经碾压呈稍密状态,层厚0.808.60m,平均层厚3.86m;标贯试验实测击数318击,平均8.7击,修正击数平均8.2击;重型动力触探实测击数29击,平均5.0击,修正击数平均4.8击,本层广泛分布于场地浅部,回填年限约7年。泥岩、粉砂质泥岩1-1(E):灰色、青灰色,尚未成岩,呈硬塑土状,岩芯呈柱状,泥质结构,局部含粉砂质,相变为粉砂质泥岩,层理不明显,切面较光滑,有蜡状光泽,遇水易软化,风干易开裂。层面埋深2.0010.00m,揭示厚度0.604.20m。标贯试验实测击数1828击,修正击数平均20.9击,为极软岩。本层在场地内局部地段有分布,不连续。泥岩、粉砂质泥岩1-2(E):青灰色、灰色,成岩程度较浅,呈坚硬土状,岩芯呈柱状,泥质结构,局部含粉砂质,相变为粉砂质泥岩,层理不明显,切面光滑,有蜡状光泽。本层揭示厚度0.7014.90m,平均4.06m。标贯试验实测击数3049击,平均41.4击,修正击数平均36.0击。天然抗压强度0.7950.960MPa,平均值0.898MPa,为级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V级。本层在拟建场地内大部分地段有揭示。泥岩、粉砂质泥岩1-3(E):灰色、青灰色,成岩程度较深,呈半岩半土状,含锰质结核颗粒,局部偶见贝壳碎屑。岩层呈柱状,泥质结构,局部含粉砂质,层理不明显,切面光滑,有蜡状光泽。局部夹薄层黑色泥煤。本层揭示厚度0.9026.60m,平均7.24m。标贯试验实测击数50250击,平均82.7击,修正击数平均61.5击。天然抗压强度0.4272.13MPa,标准值1.22MPa;风干抗压强度1.073.81MPa,标准值1.93MPa,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V级。本层在整个拟建场地内均有分布。粉砂岩、泥质粉砂岩2-1(E):灰色,尚未成岩,呈未成岩,呈中密砂状或粉土状,粉砂质结构,局部为泥质粉砂岩,岩芯呈散沙状,局部呈碎块状,层理不明显。本层层面埋深1.508.60m,揭示厚度1.202.90m,平均2.22m。标贯试验实测击数1628击,平均21.0击,修正击数平均19.8击。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V级。本层仅在少部分钻孔有揭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2-2(E):灰色、灰白色,成岩程度较浅,呈密实砂状或粉土状,粉砂质结构,含泥质,岩芯呈柱状;部分为纯粉砂质,岩芯呈散沙状及少量碎块状,层理不明显。层面埋深1.2010.80m,揭示厚度0.607.20m。标贯试验实测击数3250击,修正击数43.1击。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V级。本层在局部地段有揭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2-3(E):灰色、灰白色,成岩程度较深,呈半岩半土状,粉砂质结构,含泥质,岩芯呈柱状;局部为纯粉砂质,岩芯呈散沙状及少量碎块状,层理不明显。层面埋深1.8037.00m,揭示厚度0.7018.90m。标贯试验实测击数56300击,修正击数平均74.7击。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V级。本层在大部分地段有揭示。泥煤4(E):黑色,灰黑色,成岩程度较浅,层面埋深2.4034.40m,揭示厚度0.303.60m。标贯试验实测击数1255击,修正后平均击数31.2击。为极软岩,本层在场地内局部地段呈连续分布,多以透镜体形式分布于泥岩、粉砂岩层内,根据会展中心的部分地段建设中土方开挖情况。特殊性岩土:会展中心站普遍有素填土2分布,层厚0.808.60m。处于砼路面以下的填土稍压实,其余多欠压实,结构疏密不均,工程性能差,抗剪强度低。未经处理的填土不能作为附属建构筑物的地基持力层。泥岩1-2、1-3层为中等膨胀土,该场地泥岩面埋深较浅,且无统一地下稳定水位,膨胀土对车站结构的影响较大,应按有关规定设防。泥岩4会展中心站局部地段存在呈连续分布的泥煤,层厚0.303.60m,其抗剪强度低,晒干易开裂,性质不稳定,工程性能较差,另外泥煤中可能存在可燃性气体,设计施工时应加以防范。会展中心站基底底板主要分布在1-3层泥岩(粉砂质泥岩)中。地质分层图2.2.2 水文地质情况地表水:会展中心站拟建场地位于名族大道会展路附近地段,未见有地表水分布。地下水:会展中心站在钻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内有两层地下水:第一层地下水主要赋存于杂填土1、素填土2中,属上层滞水,该层地下水水量贫乏,主要由大气降雨及生活废水补给,主要通过大气蒸发方式及下渗排泄,水位埋深与填土层的厚度有关,无统一水位。第二层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粉砂岩2-2、2-3层裂隙中,属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层间承压水,主要由大气降雨补给,主要通过大气蒸发方式及下渗排泄,水位及水量受季节变化、粉砂岩岩面埋深、裂隙发育程度及岩层厚度等因素影响较大,不具统一水位,具承压性,富水性弱,根附近工地基坑施工经验,水量较小。勘测期间测得稳定水位埋深为7.0023.00m,标高为58.2573.55m。地下水位变化幅度约在25m。会展中心站拟建场地地层主要为第三系泥岩层、泥质粉砂层,为非富含水层,由于每个钻孔的施工时间很短(约为40小时),施工后要按要求封孔,施工期间场地内未揭露地下水,封孔前进行水文观测未见有地下水渗出,但根据当地基坑施工经验,基坑开挖后,经长时间观测,粉砂层内有地下水渗出,不具统一稳定水位,渗出量大小因地段、季节等不同各异。另外,拟建场地内表层存在素填土层,在丰水期,该层内可能会储存部分上层滞水。从钻探情况来看,上层滞水仅存在部分填土及淤泥质土较厚地段,水量、分布规模有限,涌水量相对较小,对工程建设影响有限,基坑开挖时遇填土下部上层滞水,可采取适当的降水措施。地层物理力学性能详见下表:含水层粉砂岩2-2、2-3层的渗透系数为0.5m/d。2.3周围环境现状会展中心站位于市区交通干道民族大道南侧,横跨会展路,东高西低,地面高程为80.4284.10m。站区范围地面交通繁忙(民族大道为双向10车道,会展路为双向6车道),周边建筑物密集。车站站位西北角为南宁市人民大会堂(4F)、南宁市人大常委会;西南角是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及会展中心的广场绿地;东北角是航洋国际城(26F);东南角为南宁市国家税务局凤岭综合办公楼,框架结构3层、9层、12层、4层,地下1层,底板标高81.4m,基础为筏板基础、条形、独立基础,距离车站2号出入口和2号风道19.5m21.4m。会展中心站临近建(构)筑物主要情况统计表凤岭综合办公楼建筑情况统计表建筑物南宁市国税局凤岭综合办公楼与车站距离水平距离19m修建年代2001使用性质综合楼结构类型框架地面层数12±0.00绝对标高(m)85地下室层数1底标高(m)81.4基础类型筏板基础、条形、独立基础会展中心站道路路下管线较多,分别有雨污合流管、污水管、给水管、电力、电信、燃气、有线电视等。其中主要有路南车站主体范围一根4000×4000雨污合流管线,埋深7.44m;一根DN1000污水管,埋深10.11m;一根DN1500雨污合流管,埋深3.57m。路北过街通道上方有一根DN1500雨污合流管,埋深4.37m。周边环境位置示意图2.4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2.4.1施工要求按设计要求围护结构最少嵌入泥岩5米,采用8001200钻孔灌注桩,桩间管网喷砼,形成的围护结构不具有封闭性,围护结构内地下水与外界地层内含的地下水相通。为了基坑的开挖安全,须在开挖前14天对整个基坑进行降水,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保持基坑内地下水位面低于开挖面最少1.0m。具体要求如下:(1)施工时应加强监控量测,必要时采用回灌技术或其它辅助措施确保基坑施工与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在降水工程实施前,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一定范围内的间(构)筑物布设沉降监测点,在抽水期间要进行连续沉降观测。若累计沉降量接近预警值(根据不同类型建筑物确定的不同预警值)时或沉降速率突然增大时,及时上报并采取措施。(2)基坑开挖前除进行降水试验外,还应提前降水两周,以固结开挖土体。(3)在车站整个施工阶段,采取不间断的管井降水措施(需备用电源),井管管壁设置滤砂层。基坑内不得积水。对渗透系数差异较大的土层,施工期间要密切注意流土或管涌等不良现象。(4)基坑周边设置阻、排水设施,防止雨水及施工污水流入基坑。基坑底设置盲沟、集水坑及相应的排水设备,以减小地下水上浮力对底板的“隆起”破坏作用。(5)为满足明挖地下结构在施工中的抗浮要求,在明挖地下结构顶板施工完毕之前,应一直保持降水至底板以下,直至顶板结构施工完毕并回填后方可停止降水。(6)由于降水期较长,使场区地下水均衡关系发生较大变化,必然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为了较准确地掌握场区地下水动态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在降水工程实施的同时,应建立地下动态监测网。2.4.2技术保证条件 依据车站范围内的地下水情况和土体渗透系数等参数,经过计算,围护结构四周场地内需布置最少17孔250降水井进行降水作业。我单位拟计划施工18孔降水井,配备25台潜水泵,其中7台潜水泵作为备用水泵,在开挖前14天完成这些降水井的施工,并在基坑外侧布设共20个水位监测孔,并保证在14天的降水作业试运行阶段里,每次抽水前、抽水后通过水位监测仪器记录当前地下水情况,采集数据分析出抽水量、抽水频率与地下水位之间的曲线关系,并绘制成图。保证在开挖过程中,始终将地下水位保持在开挖面以下最少1.0m。3、施工计划根据会展中心站整体节点工期情况,结合会展中心站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2013年度会展中心站主体施工工期计划,土方开挖安排在2013年7月25日,主体结构完成时间为2014年2月28日。根据车站总体施工工期计划,针对降水作业的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如下: 施工进度计划 表3-1序号工作项目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工期1降水井施工2013年07月07日2013年07月25日18天2降水井维护2013年07月26日2013年07月30日5天3降水试运行作业2013年07月26日2013年08月14日20天4降水作业及废井回填2013年07月30日2013年02月28日214天 材料与设备计划 表3-2 序号名称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滤网60目m260023-15mm级配碎石m353DY80QJD3-33/8-0.4潜水泵4 kw台27扬程33m4160PVC管160m5405水井钻机SPC-100型台237kw6电焊机BX3-500台421kw7空压机台28钻具套39电缆米18004、施工工艺技术4.1降水施工技术参数4.1.1降水方案理论本站采用钻孔灌注桩围护结构,墙底嵌入泥岩不少于5m,其本身没有有隔水功能,因此,车站主体降水为坑外降水井加基坑内设置集水井降水。本站附属围护结构也采用灌注桩支护方式,对于、号出入口,采用深井降水方法,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抽水带走细颗粒,破坏地层结构。在基坑降水施工中,将制作好的井管,吊放入井内,井管安放应尽量垂直并位于井孔中间,管井顶部比地面高出20cm左右,并有加固措施。采用压力为0.8Mpa,排气量为6m/min空压机及潜水泵联合洗井,直至抽出清水为止。洗井应在下完井管,填好滤料,封口后8小时内进行,避免时间过长,影响渗水效果。管井使用时,应按照开挖顺序依次抽水,使水位差控制在要求限度内。并派专人值班,负责抽水,采取分级降水,一次降低水位5m以内,稳定24小时后再进行下次降水,直到水位降到所需深度。4.1.2施工参数降水井设计深度约为2530m,井孔直径250mm;过滤器采用160PVC管,开孔直径2050mm,梅花形布孔,缠绳外包三层60目滤网,长度根据含水层厚度确定。滤料采用520mm级配碎石,滤层厚度为45mm,回填至地面以下2.0m,其上部分采用粘土填实。(1)根据地层及地下水条件,确定主体基坑南侧设置降水井(兼减压井)间距15m,北侧设置降水井间距15m,距离主体结构2-3m,其余范围通过桩间土设置泄水孔,排出桩外积水,(2)降水井点可用钻孔法成孔;(3)降水井管下至设计标高后,在管与孔壁间用砾石填实做过滤层;(4)管井安装后应立即进行洗孔,用空压机自上而下冲洗干净,洗井后安装水泵进行单井试抽。试抽水量宜大于设计水量,抽水时应做好工作压力、水位、抽水量的记录,如抽水量及水位降值与设计不符,应及时调整降水方案;(5)降水井施工在管线改迁后进行,打设降水井应注意避让管线;(6)基坑开挖前开始降水,水位降至开挖面以下不小于1000mm。(7)坑内的积水采取明排措施疏干。4.2工艺流程降水施工工艺流程降水施工工艺流程见下图4-1钻机就位钻孔挖井口、安设护筒放线定位回填井底砂垫层吊放井管井管制作井管与孔壁间填滤料井口四周回填粘土密封洗井井管内设置水泵井管连通并调试、试运行正常抽水测量观测井中地下水位变化使用结束拆除井管封堵井孔图4-1降水施工工艺流程4.3施工方法4.3.1降水井构造与布置降水采用坑外管井降水、排水沟截水与基坑内设置集水井相结合的方法,降水井设计井孔直径250mm;过滤器采用160PVC管,开孔直径2050mm,梅花形布孔,缠绳外包三层60目滤网,长度根据含水层厚度确定。滤料采用520mm级配碎石,滤层厚度为45mm,回填至地面以下0.5m,其上部分采用粘土填实。管井构造见下图4-2。主体基坑开挖前,在施工场区内进行管井降水,使地下水位降至工作面以下不小于1.0m,再进行开挖施工。降水井成孔采用100型钻机成孔,用原土造浆形成护壁。用DY80QJD3-33/8-0.4型潜水泵抽水。安装井管前,采用正循环清孔,让泥浆翻清,并将泥皮清除干净,清除孔内沉渣。以免影响降水效果。图4-2 管井构造图4.3.2降水井布置根据基坑涌水量及会展中心站施工图设计要求,本站每隔20-30米设集水井一处,降水深度基坑要求为开挖面以下不小于1.0米。在基坑开挖轮廓线外侧1.5米左右设300*300截水沟,将基坑降水井的水排至截水沟,再排至沉淀池沉淀后排入市政排水系统。同时截水沟还能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4.3.3降水管井施工方法 1)降水井采用SPC-100型工程钻机,泥浆护壁成孔,钻孔直径250mm。井管采用现场整体制作一次吊装的方式。 2)井孔施工完成后,经量测孔深符合设计深度后,按顺序安装井管。井管安装前应仔细检查滤网包扎质量,然后将井管轻提慢放至井孔内并使其居于孔中。 3)在井管外壁与孔壁之间,回填碎石至地面以下2.0m左右,孔口部分用粘土填实。回填时利用井管上设的对中线确保井壁四周碎石滤层厚度均匀。4)滤料和孔口回填完成后,采用压缩空气法及时进行洗井,当出水变清后洗井结束。4.4检查验收与运行管理4.4.1检查验收降水设施本站共布设降水井18孔,均采用泵型为7m3/h潜水泵,扬程为33米,功率为4kw。抽水系统安装时采用专用绞盘与绞架配合钢丝绳吊放进行安装,保证水泵、泵管下放到位、稳固。降水用电总功率约为72kw,由基坑周边二级配电箱提供施工电源,进入降水三级配电箱构成电源的总控制系统,后分配给各水泵进行控制,另外配备120kw发电机组一套防止突然停电,以便潜水泵在停电时可正常抽水。各水泵配备水位自动控制系统,防止水泵干烧、空转。各配电箱设置于不影响施工的安全地带,加设安全栅栏并防雨措施,并挂设安全警示标识。4.4.2运行管理 1)试运行试运行之前,准确测定各井口和地面标高、静止水位,然后开始试运行,以检查抽水设备、抽水与排水系统是否满足降水要求。降水井在成井施工阶段应边施工边抽水,即完成一孔投入抽水运行一孔,力争在基坑开挖前,将基坑内地下水降到基坑底开挖面以下1.0m深。水位降到设计深度后,即暂停抽水,观测井的出水量,观测井内的恢复水位。试运行时,观测井的出水量,水位下降值,以验证抽水量与下降能否满足降水设计的要求。 2)降水运行 (1)基坑内的降水应在基坑开挖前14天进行,做到能及时降低基坑中的地下水位; (2)降水井抽水时,潜水泵的抽水间隔时间自短至长,每次抽水井内水抽干后,应立即停泵,对于出水量较大的井每天开泵抽水的次数相应要增多; (3)降水运行过程中,及时做好水位观测工作,掌握井内水位的变化情况; (4)降水运行期间,现场实行24小时值班制,值班人员应认真做好运行记录,做到准确齐全,并及时分析整理,绘制各种必要图表,以指导降水工作,提高降水运行的效果。 3)降水监控与维护 (1) 降水初期(前5天)对水位每12小时观测1次,降水稳定后每天观测1次,由专人填写水位观测记录,上报监理工程师。 (2)开挖过程中注意对管井的保护。管井周边的土方,采用人工开挖。 (3)降水深度基坑要求为开挖面以下1.5米。 (4)主体结构底板施工完成后,保留南侧3口降水井作为水位泄压井继续抽水作业,其余井点拔除后,抽尽井内积水,立即用混凝土回填至底板顶面标高,水位泄压井待车站顶板施工完成后进行回填处理,回填方法与前几口井一致。4.4.3管井出水排放基坑降水在钻孔灌注桩施工结束后进行,每口井降水在开挖前14天施做完成。降水井出水采用潜水泵进行,利用前期施工时完成的排水系统进行,将抽出的水引流至水沟中,通过已有的沉淀池过滤出水后统一排至污水井处。5、降水质量保证措施5.1组织保证项目部成立降水质量控制小组配合专家组工作。组长:睨峰副组长:王健、王立刚、赵建强 组员:刘后华、周翔、余建、陈建。组长根据已经审批通过的降水方案制定实施计划,组织人员培训、交底,督促方案落实。各组员在副组长的带领下集体实施降水,控制好降水过程各项指标,达到基坑降水目的。5.2质量控制要点1、 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施工。钻孔安装要调正水平,保持钻孔垂直,保证钻孔深度,钻孔达到设计深度时再多钻3050cm。2、针对地层情况将滤水管准确下置在富水井段,下管时不得左右旋转或上下串动。3、井管安装完毕后,立即填滤料,滤料必须符合要求。井管外围滤料应均匀下入,避免“架桥现象”。4、洗井要充分及时。5、下水泵时,所有泵管连接应拧紧,水泵下置深度应预留井底泥砂段。6、水泵下好后,应包扎好井口,以防异物掉进孔内,保证每口井正常抽水,并作好抽水记录。5.3质量验收1、井孔允许偏差:弯曲度1.5°,孔径500mm,井深误差1/100,井管与井孔应基本同轴。2、控制钻井冲击高度,冲程为0.50.8m,冲击数为4050次/min。回次进尺0.50.6m,护壁泥浆粘度1518s,保持冲洗液灌至孔口。3、成孔:经验收后应及时下置井管、填砾、洗井,避免因晾孔时间过长发生孔内垮塌和孔壁泥皮老化。4、管下置:采用直接提吊法下管,井管对接采用对口焊接连接,井管对口后必须检查垂直度,然后四面点焊后焊接缝,连接必须牢固、密封。下管时注意使井管居于孔正中,保证与井孔基本同轴。井管安装必须准确到位,切忌井管“悬挂”于井孔内。5、填砾:井管安装检查完毕,砾石料必须从井管四周均匀填入,不得单边填砾,填入一定数量,经洗井密实后,再不断均匀填入至设计标高后,填入粘土层封闭。6、洗井:采用空压机、活塞交替洗井。采用同心式正吹法洗井,风管在含水层处每25m逐次吹洗。活塞提升速度要均匀,自上而下逐段洗井。洗井不宜少于2个台班。保证出水含砂量粗砂1/50000,中砂1/20000,细砂1/10000。7、现场技术人员必须从施工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随时检查孔垂直度及钻头尺寸,并作好各类原始记录,做到当天的事当天记,不得搞回忆录。6、施工安全保证措施6.1组织保障根据有项目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并成立由项目经理部安全生产负责人为组长,各施工队安全生产负责人参加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组织领导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安全生产管理小组组长:但明清(项目经理)副组长:张正、睨峰组 员:王健、王立刚、赵建强、刘后华、周翔、余建。项目经理部负责整个现场的安全生产工作,严格遵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规定的有关安全措施组织施工。主管工程师要检查作业队、专业配属队伍,认真做好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技术书面交底工作,被交底人要签字认可。防护设备的变动必须经项目经理部安全工程师批准,变动后要有相应有效的防护措施,作业完成按原标准恢复,所有书面资料由经理部安全总监保管。对安全生产设施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投入。重要劳动防护用品必须购买有资质、认证厂家的认定产品。6.2技术保障6.2.1施工前期准备针对本工程的特点,选择适合本工程施工条件及能满足施工降水技术要求的降水机械设备。施工前,对全体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做好本工程施工技术和安全交底交底工作,施工的关键节点作详细交底,使全体施工人员明了本工程的技术要点。6.2.2安全管理控制要点 1)人员技术配合主管工程师,结合业主提供的管线图与相关物探资料,做好地下障碍物与地下管线情况摸排工作,对各条管线的走向、埋深精确掌握,降水井施工前,准确复合,现场配备一台测管仪,随时对地下管线进行复测,确保万无一失。钻机对位前必须经由主管工程师、技术人员、物探人员四方确认、签字。施工钻进5m深度范围内,严格控制钻进速度,遇特殊情况实行立即上报并确认制度。 2)由专职测量人员严格按设计方案中规定的观测点数、观测周期进行观测,观测结果随时上报项目部,由项目部汇总上报甲方、监理。出现不利情况采取上报、回复制度,严格落实相关人员责任,严禁推委、扯皮现象发生。 3)坚持电气专业人员持证上岗,非电气专业人员不准进行任何电气部件的更换或维修。 4)建立现场临时用电检查制度,按现场临时用电管理规定对现场的各种线路和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并将检查、抽查记录存档。 5)现场采用双路供电系统,确保电源供应。临时配电线路必须按规范架设,架空线必须采用绝缘导线,不得采用塑胶软线,不得成束架空敷设,也不得沿地面明敷设。埋地电缆必须按设计要求穿管、防腐、绝缘。 6)电缆架空与埋地,必须保证施工机具、车辆及人员的安全距离。达不到规范规定的最小距离时,必须采用可靠的防护措施。 7)配电系统必须实行分级配电。现场内所有电闸箱的内部设置必须符合有关规定,箱内电器必须可靠、完好,其选型、定值要符合有关规定,开关电器就标明用途。电闸箱内电器系统一式样、统一配制,箱体统一刷涂桔黄色,并按规定设置围栏和防护棚。 8)工地所有配电箱标明箱的名称、进制的各线路称谓、编号、用途等。 9)应保持配电线路及配电箱和开关箱内电缆、导线对地绝缘良好,严禁使用破损、硬伤、带电体裸露电线(缆),预防电线受挤压、腐蚀、漏电等隐患发生。 10)独立的配电系统必须按部颁标准采用三相五线制的接零保护系统,非独立系统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接零或接地保护方式。各种电气设备和电力施工机械的金属外壳金属支架和底座必须按规定采取可靠的接零或接地保护。 11)在采用接地和接零保护方式的同时,必须设两级漏电保护装置,实行分级保护,形成完整的保护系统。漏电保护装置的选择应符合规定。 12)为了在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时能保证现场照明不中断,配电箱内的动力开关与照明开关必须分开使用。 13)开关箱应由分配电箱配电。开关箱内的用电设备不可一闸多用,严禁一个开关电气控制两台以上的用电设备(含插座),以保证安全。 14)配电箱及开关箱的周围应留有两人同时工作的足够空间和通道,不要在箱旁堆放建筑材料和杂物。 15)电动工具的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工具的电源线、插头和插座应完好,电源线不得任意接长和调换,工具的外绝缘应完好无损,维修和保管应由专人负责。 16)电焊机应单独设开关。电焊机外壳应做接零或接地保护。施工现场内使用的所有电焊机必须加装电焊机触电保护器。接线应压接牢固,并安装可靠防护罩。焊把线应双线到位,不得借用金属管道、金属脚手架、轨道及结构钢筋作回路地线。焊把线无破损,绝缘良好。电焊机设置地点应防潮、防砸。6.2.2降水运行技术措施施工现场内应做好基坑内的明排水准备工作,以防基坑开挖时遇雨能及时将基坑内的积水抽干;施工前及时做好抽水设备的调试工作,确保降水设备在降水运行阶段运行正常;工作现场要备足抽水泵,数量多于井数2台。使用的抽水泵要做好日常保养工作,发现坏泵立即修复,无法修复的及时更换;降水工作应与开挖施工密切配合,根据开挖的顺序、开挖的进度等情况及时调整降水的运行数量;降水运行阶段,电源必须保证,如遇电网停电,及时切换至自备电源。6.2.3施工管理 1)设专人负责降水工作。 2)配备抽水系统设备及材料,并配备专用电源。 3)加强降水设备维护,出现故障迅速排除,所需维修时间较长时,及时更换备用设备。 4)对每个井点的流量、水位、设备运转等都进行监测,根据水位、水量变化情况及施工情况及时采取调整措施。6.3应急预案降水期间影响最大的就是周边地面的沉降,为防止地面沉降采取的补救措施,降水施工期间,为防止基坑周边地表沉降量过大,确保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在基坑外布设水位观察井,根据坑外水位观测情况采取回灌水的措施,以保持基坑外地下水位,减小基坑周围地面沉降量。回灌采用地表入渗补和井内灌注的方法。回灌井沿降水井外围均匀布置,距离降水井大于6米,回灌井设置与降水井相同。回灌过程中发现回灌量减少,应及时停灌进行回扬抽水,以保证回灌效果。为了保证降水期间抽水持续作业,防止长时间停电造成水位回升,影响地下结构施工,须考虑备用电源问题。在原有供电系统上,还应布置作为第二路供电系统的应急备用电源,并配有自动切换装置。如现场无法实施第二路供电系统,则必须配备发电机作为应急备用电源,并配有自动切换装置。在降水过程为防止排水管线意外破裂,须在现场每天安排两人值班,值班内容观测降水下降情况同时做好记录,同时检查机械运转情况,管线连接情况。定期更换受损排水管。如有管线破裂及时关闭水泵电源,及时联系文明施工小队清理溢流道路或基坑的水。如有外流道路的安排洒水车冲洗干净,并做道路道无积水。6.4 监测监控6.4.1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 (1)水位管埋设:埋设水位管时,底部2m长范围内的测管每隔20cm打一小孔,共三排,便于地下水进入管中;同时用沙布包裹该段管子以免管外土粒进入管中。管子下入孔底后以中粗砂封孔,地表下2m长范围内管外孔隙用粘性土封堵,以免地表水流入管中。 (2)监测仪器:使用水位仪。(3)监测原理:监测时,将水位仪探头自上而下慢慢往下放,探头接触水面,二次仪表上的蜂鸣器就会鸣叫,此时的深度即为水位值。埋设要点:、钻机成孔至设计深度后清孔。、水位孔底部以上2m处安放PVC透水管,在其外测用铜网包好。然后逐节将水位管插入孔内至设计深度。在透水管的深度范围内回填黄沙,保持良好的透水性,其他段采用回填土或泥球将孔隙填实。、成孔后加清水,检验成孔质量是否完好,24小时后可进行水位测试。、水位孔口用木塞塞好,防止地表水进入孔内。6.4.2基坑内水平支撑轴力监测 对钢筋混凝土支撑梁,绑扎钢筋笼时进行埋设。在每个测试断面的上、下主筋上各焊接二只钢筋应力计,将导线引出。对混凝土支撑梁轴力的观测用频率仪可测试到钢筋计的振动频率,通过换算可得到钢筋计所受的轴力。根据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变形协调的条件求得混凝土支撑梁的轴力。监测布置详见附件26.5 防止临近建(构)筑物周边环境沉降措施为减少井点降水对周围建(构)筑造成的影响和危害,通常采取下列措施:1))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井点管的埋置深度;一般情况下,井点管的埋设深度应该使基坑内的降水曲面在坑底下0.51.0;如在没有密封形挡土墙的情况下,基坑降水不仅使坑内水位下降,也使坑外水位下降。如果在降水影响区范围内有建(构)筑物、管线等需要保护时,可在确保基坑不发生流砂和地下水不从坑壁渗入的条件下,适当地提高井点管设计标高;2)井点降水区域随着降水时间的延长,向外、向下扩张,若在两排井点的当中,基坑很快形成降水曲面,坑外降水曲面扩张较慢。因此,当井点设置较深时,随着降水时间的延长,可以适当地控制抽水量和抽吸设备真空度。当水位观察井的水位达到设计控制值时,调整设备使抽水量和抽吸真空度降低,达到控制坑外降水曲面的目的;3)采用井点降水与回灌相结合的技术,在井点降水管井与需要保护的建筑、管线间设置回灌井点、回灌砂井或回灌砂沟,持续不断地用清洁水冲洗,(以免土体发生孔隙堵塞,降低土地渗透性能而影响回灌效果)回灌,形成一道水幕,以减少沉降;4)井点应连续运转,尽量避免间隙和反复抽水,因为每次降水都会产生沉降,增加反复抽水地次数,使总的沉降量积累到相当可观的程度。5)为减少坑内井点降水,减少降水曲面向外扩张,防止邻近建筑物基础下地基土因水位下降、水土流失而产生的沉降,在井点降水前,在需要控制沉降的建筑物基础周边,布置注浆孔,控制注浆压力。7、劳动力计划序号岗位工作内容人数备注1专职安全员巡视周边地面情况,并做好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1人2降水井管理者日夜不间断管理降水作业2人3地面沉降监测组监测基坑周边60米范围内的地面沉降情况4人4结构物监测组重点监测基坑周边50米范围内的结构物倾斜情况4人5电工维护降水作业施工用电情况1人合计12人降水8、计算书、计算说明及相关图纸根据地质断面图,场地含水层粉砂岩2-2、2-3层的分布不均匀,按最不利因素考虑,以场地含水层最厚的MAZ3-HZZX-A06号孔进行计算,含水层厚度为18.9m,水位按最高水位取到地面,水位降深至基底以下约1.0m,则设计水位降深为21.0m,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1)规定进行进行验算:(1)基坑涌水量按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