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设施安全度汛方案.doc
目 录1、编制原则和目标11.1、编制原则11.2、编制目标11.3、组织机构21.4、措施到位21.5、落实责任21.6、检查考核22、水土保持管理分区及其措施体系划分23、水土保持措施33.1、土、石方开挖、回填水土保持措施33.2、河渠交叉建筑物施工区43.3、总干渠施工区53.4、施工道路区53.5、弃渣场和备料区63.6、生活营地区74、总结71、编制原则和目标1.1、编制原则本措施的编制以南水北调工程文明工地建设管理规定、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河南直管建管部建设期文明施工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及有关配套法规、规章和其它规范性文档为主要依据,结合平原地区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特点、当地有关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工程所在区域植被的现状进行编制。本措施编制原则如下:1、在措施编制时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实效”的水土保持方针,水土保持措施和主体工程建设及其它措施相结合,合理配置生物与工程、临时性与永久性措施,以形成有效的防治体系,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2、拟定的水土保持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施工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工程竣工验收时,该工程同时接受验收。3、坚持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与绿化美化相结合,坚持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具有投资省、效益好和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协调发展。1.2、编制目标根据代建(2012)146号关于认真落实关于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水土保持设施安全度汛工作的紧急通知内容,我部于2012年6月4日组织相关人员对弃渣场,渠道开挖、回填等工作面进行全面的水保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在2012年6月30日前完成。工程建设期内,在工程建设区全面实施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建立有效的水土保持体系。使防治责任范围内的环境得到有效控制,工程安全得到保障,使沿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具体目标如下:1、工程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区域,除河道水面、永久建筑物占地外,基本得到控制。2、工程建设期间水土流失量得到有效控制,在各项措施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水土流失控制率。3、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永久防护和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通过综合治理使防治责任范围内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控制在水土流失容许值范围内。4、对因工程建设形成的永久裸露土地,具备绿化条件的尽可能恢复植被。5、按水土保持措施提出的各项措施治理后,使工程区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体系,不得随意践踏、砍伐、焚烧植被,开挖区、回填区和弃土场做好排水和绿化。办公生活区做到硬化与绿化相结合。1.3、组织机构建立以施工局局长为组长的安全、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员小组由各相关部门、施工队负责人和水土保持专职人员组成。现组织机构已发文成立,成员组成名单如下:组 长:徐开源副组长:邵日强 周 敦 盛宝荣 曹凌云 赵建强成 员:罗 群 陆 宝 骆跃文 李安平 余伟钧 章志力 吕斌斌 李振华 通过组织机构建立,明确施工局各科室水土保持责任人,及时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及可能遇到的水土保持重大问题。1.4、措施到位 根据工程所在地地域特性和工程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汛期水土保持措施,经审查批准后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贯彻并落实。1.5、落实责任实施水土保持目标管理,将水土保持责任落实到个人。在责任到人的同时,做好物资材料、资金落实情况。1.6、检查考核对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实行日常巡查与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其中定期检查为月度及年度检查(与安全检查统一进行)。重点检查各生活营地及生产场所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并将检查情况做为科室及个人年终考核要素之一。2、水土保持管理分区及其措施体系划分根据本标段施工总体布置方案、施工特点,结合影响区域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质、土壤条件及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的近远期发展规划等,提出了本标段的管理分区防治措施体系。具体分区布局如下:1、主体工程施工区。施工区域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且工程开挖量大、开挖分类多、施工道路稠密,整个渠道系统开挖弃渣及回填的施工过程中,不能随意丢弃施工废弃料,严格按照土石方平衡分类堆放于指定弃渣场。我部考虑开挖边坡的防护措施,由于渠道总体线路较长,分段施工较多,因此局部施工结束后,立刻采取具体的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处理,同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临时防护措施。2、弃渣场和备料场区。由于弃渣场是工程开挖主要堆渣的场所,为了不让雨水冲刷弃渣,在弃渣场弃渣的外缘修建排水沟,在弃渣下边坡需要修建挡渣墙拦护,在弃渣完毕后清理平整并在表面进行植物防护。备料场在取料过程中,按照相关规范严格控制开挖边坡及取土高程,同时也要做好防冲刷、防崩塌措施。3、生产生活区。施工营地包括办公及生活用房、工棚、仓库、辅助加工用房等。临时施工占地因场地地形相对平缓,仅在施工完毕后采取植物措施防治。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图硬化场地,种植,装土编织袋生产生活区植树,浆砌石挡坎、排水沟、植生毯、防尘布,种草等弃渣和备料场区施工区临时排水沟,装土编织袋,挡水土埂填筑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体系3、水土保持措施3.1、土、石方开挖、回填水土保持措施该部分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是本工程的防治重点。根据招标文件说明,本工程土石方开挖及回填量巨大,土石方开挖约720.5m3,土石方回填约198.74万m3,经土石方平衡计算弃方约521.76万m3,因此开挖整体方案经过精心设计和规划。土石方开挖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水土流失的程度随开挖土体的成分和裸露边坡暴露时间的长短而不同。开挖施工中,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土方开挖的坡面上,在边坡不稳时还会受到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坍塌。在开挖施工之前先做好边坡排水沟,使边坡表面径流汇集于沟内,不致于影响开挖边坡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将少量的流失泥土汇聚沉积于该沟和集水坑内,不致于随意流到渠底的开挖场地,形成水流对渠底及建基面形成破坏,影响后续施工。场地土石方开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要求:1、施工活动严格控制在征地红线范围以内,道路修建时,尽量减少对原有植被破坏及改变原地形地貌。2、合理划分桩号,优化施工组织,尽量做好土石方开挖平衡,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弃土弃渣及相应产生的水土流失。对局部地段如淇河倒虹吸与淇河交叉处,在围堰填筑及导虹吸基坑大开挖时,应精心布置下基坑道路及开挖范围,在技术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减少对场地占用和施工开挖范围。2、对于必须清表开挖的施工区域,尽量减少地面裸露面积和下一步工序的时间间隔,减弱风力对可复耕复植土地的侵蚀作用。3、严格按照设计和施工要求,取土取料,排弃土石渣,并对整个过程水土流失实施有效监控,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及时采取控制措施。4、对临时堆渣、施工场地、施工营地、临时运输道路等采取相应的临时防护措施,控制由此而引起的水土流失。5、落实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对于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工程的防治效果做到动态掌握。3.2、河渠交叉建筑物施工区该区建筑物主要包括淇河倒虹吸和其进口段、出口段。根据工程地质图册和现场实地踏勘发现,该区的特点是地形高低起伏、地质情况复杂。该区开挖土体中土类繁多,主要有黄土状中粉质壤土、弱风化中粉质壤土和卵石,还含有相对量较少的种植土、砂壤土和沙砾土等。该区内还有淇河贯穿其中,施工时,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等都将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1、根据本工程施工总体安排,倒虹吸开挖土料用于基坑回填的部分,堆置于临时堆料场或直接进行围堰填筑,多余的和不合格的土料,运至监理指定的堆渣地点。采用分层堆渣方式进行堆存,每层堆弃高度控制在2m左右。2、开挖区内地形及地质土层复杂,开挖边坡面如遇卵石层或其他不稳定土体,因对其进行细部削坡处理,减少土体侵蚀系数;如土体滑落严重,可进一步采用沙(土)袋挡护或直接挖除的方法。3、开挖过程中与结束后,都要做好边坡排水沟汇集地表水;减少径流冲刷密度。4、围堰填筑和导流明渠开挖时,对边坡边脚采用沙(土)袋进行加固和覆盖,减小水流对填筑土体和开挖土体边坡的水力侵蚀。5、倒虹吸主体工程结束后,对永久裸露土体面,采取植速生杨的植物措施进行边坡土体加固,防止土体崩落坍塌,美化周边生态环境。3.3、总干渠施工区该区施工线路长,跨渠建筑物多。在施工过程中,该区各建筑物、构筑物的开挖,必然会形成大面积的新裸露边坡,在这些新的坡面上,因表面土体扰动,极易引起雨水的冲蚀而形成大小不等的径流,进而造成土石方开挖工作面的水土流失:1、土石方开挖时,在渠道两侧及开挖边坡上做好截水沟和挡水土埂,尽量减少雨水和其他地表水进入渠底。2、该区土方回填量大面广,土方填筑时边上料边碾压,不让疏松土料上堤后搁置。碾压密实的土壤在水流作用下,流失量远小于疏松土。3、土方填筑完成后,对主体工程根据施工方案,尽早对坡路面进行砼随即衬砌,减少土体裸露时间间隔;对非主体工程进行草皮护坡或植树。4、对跨渠建筑物的基础渠段,派技术人员加强开挖和回填时的监督管理,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减少后续施工时的质量安全隐患。 渠道及跨渠建筑物施工区水土保持主要工程量统计表序 号项 目单 位工 程 量1临时排水沟土方开挖m37344.06 2挡水土埂土方填筑m33732.99 3装土编织袋m32820.12 3.4、施工道路区本标段施工线路长,区域广,施工道路的布置复杂。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规划,按施工道路的使用主次、使用强度、使用时长对各级道路进行细分,靠近生活营地且使用强度较高的路道,按现场实际需要硬化路面,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控制环境影响。施工主道可结合现场具体情况,采用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施工主道外侧的影响区域撒播草种进行植物防护,挖掘临时截水、排水沟拦截地表水。本工程除渠道两侧主道和通往各弃渣场道路外,其余施工道路基本都是渠道开挖及回填时所修筑使用的道路。该部分道路都在渠道修筑范围以内,在主体工程修筑时都需挖除,因此该部分道路水土保持只采用工程措施进行维护。 施工道路区施工区水土保持主要工程量统计表序 号项 目单 位工 程 量1土方开挖(运距500m)m338729.75 2临时排水沟土方开挖(运距10m)m3686.553装土编织袋m3263.633.5、弃渣场和备料区该区可能造成的环境破坏主要有两点:一是弃渣(土)干燥后扬尘引起的大气污染;一是水土流失。其中扬尘在造成大气污染的同时,也是一种水土流失的形式,因此弃渣场区的环境保护主要以水土流失防治为主。该区工作以弃渣填筑为主,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的重点防护区。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也要注意土体填筑时,尽可能满足后续植物措施的土层肥力。该区各弃料场占地较大,因此在正式启用前,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布置场内道路,分片、分区域有计划的分级堆放,尽量减少弃料堆放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做好场地的有组织排水,设置排水沟、截水沟,并作好堆渣区的表面排水设施,防止堆渣区的开挖弃渣被冲蚀或淤积河道。特别对可能存有季节性河流或原地形中形成的冲沟地带,预留原有通道或有计划改道。该区根据临时及永久弃料场沿渠道分布实际位置及场地大小,就近承担相应的渠段土石开挖弃方及中转土料的堆放,其中土方开挖尽量与土方回填相结合,减少二次中转,在降低施工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除指定的弃料场、中转料场外,本标段开挖出的土石方严禁向其它任何地方倾倒。施工期间,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弃土、弃渣严格按监理人的要求,运输到指定弃土、弃渣场以及中转场地,并做好挡护和绿化,严格管理,防止局部水土流失。具体措施如下:1、弃土运输过程中做好防漏措施,减少在运输道路上弃土、弃渣的流失。2、在弃土、弃渣场周边修建临时截水、排水沟和挡水土埂引排周边汇水通入集水基坑,通过集水坑将雨水及时排走;不至于形成地面径流而造成水土流失。3、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排水沟采用M7.5浆砌石进行修筑,在弃土过程中,不得掩埋弃土场的排水设施。4、在高边坡、高分层的区域,修筑浆砌石挡坎,防止土体滑落、崩塌。5、根据监理人的要求,对弃土堆渣进行削坡开级,使堆渣体形成设计的堆渣边坡,防止因弃渣不当出现的高陡边坡堆渣体。6、弃渣运至指定地点后,对堆渣体进行分层平整和碾压,增加渣体密实度、抗减抗滑等系数。7、本工程弃渣废料主要为开挖的表层壤土和强风化、弱风化岩石。弃渣填筑时,尽量按照土体原始分层堆放,将岩石弃渣、卵石、砼弃渣等挡埋于渣场的下层、里层,粉质壤土、表层壤土铺筑于渣场上层。8、堆渣体经过施工期运输车辆的反复碾压以及几年的自然沉降,渣体内部的密实有所增加,整体上已基本稳定,表层弃土也有了一定的肥力。在根据表层土的不同,进行不同方法植物措施,如植生毯、种草、种苹果树等。9、开挖土方中的回填备料场,按弃渣场的要求做好排水、截水、防崩塌等措施,并根据情况,对备料场进行铺盖,防止因土体过干扬尘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其他环境破坏。3.6、生活营地区在施工营地区,对于可硬化的路面全部硬化,不能硬化的路面尽量做到绿化,种植花草树木,并派专人进行维护,改善生活环境,保证环境优美。在施工营地区的前后设置系统的排水沟,排水沟采用砖砌,在雨水排泄过程中,保证排水顺畅,不得在地面形成径流,发生水力侵蚀而带走泥土。临时占地施工结束后,拆除和清理临时施工场地的临建设施及建筑垃圾,进行就地恢复,并将土地归还相关部门,迅速复耕。工程完工后,按业主要求及时拆除临建设施,清除施工区和生活区及其附近的施工废弃物及建筑垃圾等,并运至环境监理人指定地点,平整场地,进行绿化,按期归还施工用地。4、总结本工程的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工作,不仅在施工期要组织实施水土保持措施,而且在运行期要监督管理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效果。本工程水土保持以工程措施为先导,在施工场地、弃渣场等地设立防治措施,使产生的环境破坏从源上得到有效控制;而在各施工部位采取的工程措施,可在线上控制环境破坏的产生,充分发挥工程措施的控制性和速效性;通过土地整治、植被恢复绿化等措施,保护新生表土层,改善生态环境,发挥植物措施的观赏性和后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