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教材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总体方案.doc

    • 资源ID:2846591       资源大小:101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材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总体方案.doc

    基础教育教材评价工具制定项目总结第一部分教材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总体方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评价工具制定项目组高凌飚执笔“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摘自李岚清(2001):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素质教育步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1.6.11。从2000年起,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关键一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实施,过去在我国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学科中心课程将被彻底地重构,课程现代化,以及相应的教材多样化的时代已经来临。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面对即将出现的教材多样化局面,如何科学地分析评价教材的质量,鉴定教材的价值和可用性、适用范围和对象,以便对教材的推广、选择和使用做出科学的决策,这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教师以至学生家长都关心的问题。建国以来,由于长期实行“一纲一本”制度,我国不存在教材的比较、选用以至评价的问题,因此尽管对教材的质量一直非常重视,但一直都没有对教材进行过系统的分析评价。1980年代中期,随着“一纲多本”改革的开始,我国逐步建立起教材评审的制度。但是由于缺乏研究基础,教材评审的方法基本上是经验性的。同时由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念仍然主导着教材评审者的思想,在评审中过分强调知识的准确性和学科体系的严谨性,加上过分强调教材与教学大纲应完全保持一致,使教材评价实际上成为教材科学性和是否符合大纲要求的审查,而不是基于某种教育理念对教材的质量进行分析评价。这样的审查制度导致各种版本教材的雷同,成为所谓的“多本”化现象,而不是新课程提倡的教材多样化。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育部在研究制定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决定成立基础教育教材评价工具制定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通过研究明确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教材评价的目的,确定分析评价的标准或指标体系、模型与程序,评价结果的用途与呈现方式,在这基础上进一步研制相应的教材分析评价工具。项目组于2000年7月成立,负责人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高凌飚,项目组成员由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山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广东省教育厅教材编审室、福建泉州教师进修学校等单位的教授、研究员和特级教师组成,主要有陈佳民教授、陈云烽教授、何安平教授、刘电芝教授、李文郁编审、邵启聪特级教师、蔡盛铁特级教师、张廷凯副研究员、丁朝蓬副研究员、任长松副研究员、陶力沛副教授、钱扬义副教授、张祥镛副教授、邝丽湛副教授、黄牧航副教授、张哲江副教授、许洁英副教授、杨志武副教授、陈业好副教授、庄兆声博士、余进利博士,等等。从2000年7月开始,项目组召开了多次工作研讨会,与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进行了两次讨论交流,两次到深圳南山区和珠海香州区进行大规模调研,部分成员在重庆和北京进行调研。通过深入研究国外课程和教材评价的理论和经验,认真回顾我国以前教材审查的经验,并在调研的基础上,项目组提出了教材分析评价的框架模型,初步拟出中小学16个学科的教材分析评价的标准并设计了相应的工具,编制了向学生、教师和教研人员收集对教材反馈意见的调查问卷,测量教师教学观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量表。2002年13月,在教育部领导的支持和各实验区的配合下,项目组在深圳、长沙、鹿泉、贵阳、南宁、海口、厦门、高密、柳州、青岛、大连等11个国家级实验区对12个学科的23种实验教材进行了初步试评,在2002年7月全国教材研讨会上项目组就试评结果做了报告 “基础教育教材评价工具制定”项目组:新课程实验教材的评价与思考,2002年7月。项目组的报告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会后项目组又于2002年10月对评价的框架和工具做了必要的修订,并于2003年8月高中教材工作会议向大会报告 高凌飚:新课程实验教材分析评价框架和工具,2003年8月。,得到了与会者的肯定。实践证明,项目组制定的教材分析评价方案和工具是有效、可信和可行的,可以这一方案为基础开展教材质量的跟踪分析评价工作。下面汇报项目组的研究成果和所制定的各学科教材评价工具。一、教材评价的理论框架1、关于教材的理念本项目的任务是制定教材评价工具以及相应的评价方案,由于教材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变化和拓展,从单纯的教科书,到教材系列,包括各种配合教科书使用的印刷资料、多媒体音像资料,到最近出现的网上教材等等。教材评价理应包括上述所有教学资源材料,但是,由于各种印刷的和多媒体的配套材料数量如此之大,一个项目组在一段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对它们全部进行评价。必须对教材的概念做一个限定,使本项目的研究有一个明确、现实的范围。根据我国的实际,教科书在普通教师的心目中是国家课程的具体体现,实际上起到一种引导教师去落实国家课程、将课程标准与实际课堂教学联系起来的桥梁作用,对中小学教学有重大的影响。从这一实际出发,本项目所研究的教材仅限于教科书,教材评价指对教科书进行评价。要进行教材评价,必须对教材进行定位,回答教材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教材,它有什么功能,在教学中扮演什么角色等等问题,也即是明确指导评价工作的教材观。指导思想不同,对教材评价的维度和标准就不相同,一套从知识传授的观念出发看起来是好的教材,今天看来未必一定就是好的。对教材是什么的回答取决于不同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认为学生的学习即是接受外在的知识,教学是从外在于学生的知识内容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输过程,教学的效果表现为知识的获取和积累。从这种观念出发,教材应该是汇集了人类知识精华的著作,具备学术性、权威性和本源性,是相应学科的学术论著、权威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的基本依据。我国长久以来把教科书称为“课本”,其意思即是以特定的程式进行、需要评价稽核的学校功课的根源或学校教学过程的根源 按辞源的解释,“凡定有程式而试验稽核之,皆曰课。如考课、功课”,“凡事之根源曰本”,把课和本组合为“课本”,其意思即是以特定的程式进行,需要评价稽核的学校功课的根源或学校教学过程的根源。见辞源(改编本),香港商务印书馆1951年版, 735、335页。 。英国人传统上把Textbook一词诠注为“对科学或学术的任何分支的阐述文稿”和“被确认为权威的著作” The Oxford Illustrated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p. 879:Textbook - Manual of illustration in any branch of science or study (对科学或学术的任何分支的阐述文稿), Work recognized as an authority (被确认为权威的著作),即教科书是被确认为权威的科学或学术著作。,把教科书看作权威的科学或学术著作。这就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材观。从这种观念出发,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当然是至高无上的,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内容,是教师必须信守的教学依据。我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力提倡课堂教学应“以本为本”,教师备课首要应“吃透教材”,学生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等等,就是这种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映。随着时代的改变和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以学科的框架为教材框架、强调教材的学术性、权威性和本源性的做法受到了挑战。首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含在书本知识后面的,透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这些隐性的内容对学生的智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但却是无法以外显的方式直接写到教材上的东西。教材能做的是将外显的知识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整合起来,成为精心组织的学习范例。通过这些范例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前人积累的知识及其结构,一方面让学生经历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而了解掌握那些在外显的知识背后的、涉及学习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隐性知识,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锻炼。认知理论的发展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一种基于原有思维框架基础上的有意义的重构(Ausubel, 1978),教学过程不应该只是一种从教材到教师再到学生的单向传递过程,而应该是学生、教师、教材以及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和探究的过程(Biggs & Telfer, 1993)。在这样的互动中,教材不仅要向学生作必要的陈述,介绍学科的知识,还应注意联系学生原有的思维框架和想法,揭露学生原有想法在认识解释新事实、新问题时可能产生的矛盾,引导学生达成新的正确的认识。教材应有利于教师去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从学习活动中构建新的知识。由于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描述相对来说是比较抽象,对教学内容的规定相对来说是较为泛化的,教材把这些抽象和泛化的东西加以具体化,成为教师、学生和课程标准之间互动的媒介。进行教材功能定位还必须考虑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定位和当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状况。由于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普及性,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的获取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目标之一。教材仍然需要发挥知识载体的功能,成为使学生了解掌握人类已有经验和前人文化遗产的重要媒介和资源。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和知识信息极度丰富的现状一方面使教材无法包容学科知识的全部,或甚至仅仅是主要部分,另一方面又令教材无需包办介绍学科知识的任务。教材向学生展示的应是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关键知识、方法、过程以及反映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社会、学科与生活的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案例。概括起来,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之下,教材的概念应该包括三层意思,第一,教材是一种媒介。学生通过教材认识人类文化遗产和知识财富,通过教材来理解认识国家课程的标准和内容,通过教材展开与同学及教师之间的课堂互动。第二,教材是一种工具。学生利用教材的学习安排体验学习的过程,积累学习的经验,获取必要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学会探究并形成对自然对社会的正确观念,促进智能和个性的发展。教师利用教材创设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第三,教材是一种资源。教材通过陈述性的课文具体地展示课程所规定的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栏目向学生介绍人类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活动向学生介绍的程序式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对教材的概念的这一新的理解是进行教材分析评价的基础。为避免含义的交叠,可对三层意义的陈述角度作如下区分:媒介:民族国家或成人世界向年轻一代传达意识形态、道德传统以及知识技能标准的媒介(体现特定教育目标的媒介);工具: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发展技能的工具(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资源:学校和教师用以开展教学活动的教育资源(组织教育过程的资源)。供参考2、新课程实验教材评价的理念和原则评价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是人类对该事物对其自身的意义的一种观念性掌握,是对客观事物的价值的认定。教材评价的实质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和途径对教材的有效性、可靠性、可行性和使用效果进行分析,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分析结果加以综合概括,得出对教材价值的总体认识,也即对教材价值的认定。价值的认定总是与特定的立场观念相联系的,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同一事物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从培养社会精英的目的出发认为是好的教材,用普及教育的要求来衡量就未必是好的教材。教材评价不仅是为了获取一个鉴定结论,还是为了检验教材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促进教材质量改进和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教材评价的立场取决于教育的宗旨,因为教材是在特定教育背景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宗旨服务的工具。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99年6月13日公布的决定,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宗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 (1999):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这一宗旨的具体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所提倡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原则,以至新课程所确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分析评价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在制定分析评价的标准、内容、工具和程序时都要以这一基本宗旨为依据。总之,新课程实验教材的分析评价,必须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有利于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有利于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的形成和学生的学习。任何评价活动都必须遵循特定的评价原则,评价原则从另一角度体现了评价的理念或指导思想。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教材评价应该遵循有效性、客观性、公正性、公开性四项原则。评价的有效性要求评价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合理的,所得到的结论是明确清晰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评价的对象、内容、标准和程序有科学、合理的设计,保证所收集的资料确实能够反映教材的质量,分析的方法能够具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功能,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利用有合理的范围,以及对评价本身的不断检讨改进。必须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教材评价的方案,不断地对评价的方案进行修订和补充,让每个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对评价方案有充分的了解并公认评价方案的有效性,从而成为规范或制度。客观性原则要求教材评价的方案,包括评价的标准、方法、程序和工具是合理、规范和可操作的,评价过程的操作是客观的、摆脱了个人偏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这实际上是保证评价的可信度的需要。然而,不管制定的方案是多么合理,教材评价的内容还有许多是内隐的、不可测量的、属价值判断范畴的东西。评价工作要做到完全客观是不可能的,评价者本人的观念对评价的结果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保持评价人员的广泛代表性和相对稳定,尽可能全面收集资料证据,对防止因环境差异、个人差异和学术观点的差异带来的片面性特别有意义。根据我国的情况,建议对每一套教材都组成一个由37名来自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工作、学术背景的专家、教研人员、校长和教师组成的小组来做分析评价工作,必要时也可邀请符合资格要求的学生家长参加,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原则要求不同的教材评价实施过程和步骤是一致的和平等的。要做到这一点,应该对教材的评价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评价者或评价机构与被评价的教材和教材编制者没有利益关系,教材评价的组织和实施更不能由直接参与了教材的设计、编写或主编,或者以其他名义间接参与了教材的编制的人员承担,避免出现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情形。在我国的环境下,尤其是要防止行政人员的干预,防止教材编制单位或人员对评价施加影响,防止某些带有学术流派见解的权威的干预。公开性原则要求评价过程具有一定的透明度。这要求评价者在评价工作开始之前,应当公开自己赖以进行评价的理念、模型、标准、方法、程序、结果的用途等,让公众,特别是教材的编写者和学校教师学生了解评价的过程和细节,了解评价的合理性和可能存在的局限。在评价进行的过程中,评价者应与被评价教材的编写者有必要的沟通,了解编写者的教育观念和编写指导思想,以及他们对教学中问题的处理手法,教材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等等,向他们提出问题并听取他们的解释。在做出评价结论之后,应对评价做出说明:一是说明评价结果的具体内涵,二是说明评价结果的产生过程。教材评价的这四项原则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影响的,不应人为地割裂开来。评价的有效性有赖于评价的客观和公正,评价的公开性又是客观性和公正性的保证。在本项目的研究和工作过程中,都应遵守这四项原则。3、新课程实验教材评价的框架要保证教材评价的效度和信度,保证上述四项原则的落实,必须设定一个明确而合理的框架,对评价的对象、内容、方式有基本的规定。教材评价是一项有明显目的导向的活动,不同的评价目的产生不同的评价需要,导致不同的评价手段和程序,得到不同的评价结论,产生不同的评价效果。如果分析的目的在于对教材的推广使用进行把关审查,重点当然在于得出一个有关教材能否通过,能否推广使用的恰当的结论;如果目的在于向编写教材的人反馈意见,则不仅要有整体性的判断意见,还需要对教材编制的细节提出具体的意见;如果目的在于为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使用教材的参考意见,则还需要关心教材在教学方法、使用条件与对象等等方面的特色;如果目的在于进行理论的研究,则分析的着眼点会跟随研究目的的变化而变化。本项目所要制定的教材评价工具主要用于对已经通过初审并投入使用的新课程实验教材进行跟踪分析评价。跟踪分析评价的目的在于对教材进行动态的质量监控,通过多方面征集专家和教材使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看法,分析教材的编写质量水平和特点,找出教材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供给选用者做决策参考,给编写者作为修改依据。通过分析评价的过程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发展,实现对教材质量的监控。从这样的目的出发,我们的工作是分析重于评价,是在分析基础上的评价。我们所关注的主要不是教材是否合格,不是要将现行的教材进行排名,而是要对教材的结构、内容、教学设计、使用环境要求、对教师和学生所起的导向作用、实际使用效果以及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等等,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至少应该从两个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评价,第一是对教材文本的设计和编制质量水平的分析和评价,第二是对教材在实际教学中的导向和效果的分析和评价。传统的教材文本一般由课文、插图、练习几部分组成,新课程强调教材应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利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对认知过程和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主评价。为此,新课程的实验教材增加了许多活动栏目。同时,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单纯的课后练习也扩展为包括练习、拓展、评价总结、网上学习等多方面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总括起来,对教材文本的分析就是要针对教材的课文、课堂活动、插图、课后活动等部分,收集足够的定性和定量资料来反映教材编写者的教育教学观念、编写水平、对教学设计和对教学效果的预期。这种分析是静态的,受实施过程因素的干扰比较小,是教材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图1对教材在实际教学中的导向和效果的分析和评价可以由评价者(或研究者)自己来做,但是这样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对于小范围的、以研究为主要目的评价来说是适宜的,但是对于大范围的监控来说就很难做到。对于大规模的评价,除了专家之外,主要依靠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对教材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教材的看法,以及教师实际上使用教材的策略,看究竟教师在多大程度上以遵照教材的理念和教材所设计的方式进行教学,确定教材的理念和策略与实际的差距,进一步分析原因,提供对策。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学生对教材的接受程度,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方式。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有显著的相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这实际上等于了解教材的使用效果。这样的评价过程是动态的。图1概括地说明这一评价框架,即,以教育宗旨的基点,以提供教材选用参考和修改意见为目标,对教材的课文、插图、课堂活动和课后活动进行分析,调查了解教材在使用中对教学的导向和实际效果,做出定性的分析和必要的定量评估,实现对新课程实验教材的质量监控。4、新课程教材评价的标准体系进行教材分析评价还需要有科学合理的标准,评价标准是由包括评价的维度、问题和指标构成的标准体系。图2说明这一体系的结构。图2评价维度指的是分析、描述教材质量的角度。换句话说,教材评价的每一个维度都反映了教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进行评价所必须明确的问题。评价维度的确定基于评价的教材理念和对教材的功能定位。作为一种媒介,教材应该以正确的先进的思想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引导,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应该对国家课程进行合理的解读;应该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教学进行导向。作为一种工具,教材应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的要求,应有高的编写制作质量,要有良好的使用效果。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教材的知识内容应能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必要基础。从这些要求可以得出进行教材评价的五个基本维度:知识维度,思想与文化内涵维度,心理与发展规律维度,编制水平维度,导向性与特点维度。知识维度考虑的是教材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指导去概括人类的知识宝库,或者说,教材选取什么样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以什么样的逻辑框架去把这些内容组织起来的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教材向学生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大门,引导学生了解前人积累的知识及其结构,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既要有基础性,又要鲜明的时代特征并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作为师生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媒介,教材选取的知识内容当然应该能够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思想文化内涵维度考虑的是教材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内涵的丰富程度的问题。教材不仅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智力方面的发展与提高,也要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和提高。教材应该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弘扬崇高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对自己国家民族的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感和态度。教材应该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知识内容的学习和参与教材所设计的活动,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和较为深入的认识,对其他文化有基本的认识。心理发展规律维度考虑的是教材在内容选择、结构组织、活动安排、文字撰写、插图使用等等方面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的问题。教材作为精心组织的教学范例和学习的工具,在内容的选取和组织表达的方式上必须遵从人类认识事物和学习认知的规律。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还未成年,其心理特点和智能发展水平都与成年人有所不同,教材的内容和设计都必须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相匹配。此外,由于学校学习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成为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能否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否对准学生的认识起点,能否帮助学生克服认识中的障碍等等,是教材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编制水平维度考虑的是教材的文字和插图的编写制作水平。教材的文字应该简练准确,有文采有深度,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习惯。教材的插图应该含有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与文字内容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融为一体,成为表达编写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特色与导向性维度考虑的是教材的特色和教学导向。新课程提倡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化,强调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师资水平和学生情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材的多样化。而教材的多样化是以特色为前提的,没有特色就变成雷同,就没有多样化。特色有许多表现,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导向,教材要能够针对现实的教学环境、师资水平以及学生情况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和教师建立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设施的改良和教学环境的改善。当然,教科书也不能和当前的环境条件距离过大,以至无法使用。评价问题指在各个维度中需要考虑的,反映教材质量的问题。各个维度的问题如下:知识维度* 教材内容对达成相应学科课程标准的满足程度;* 教材内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必要性和典型性;* 教材内容反映学科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的水平;* 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的联系程度;* 教材内容及组织、表达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 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的配合协调程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 教材的内容是否体现了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弘扬爱国主义的思想;* 教材是否重视弘扬中华文化和其他优秀文化,善于引导学生体验课程内容的文化底蕴;* 教材对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倡导水平;* 教材在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精神方面的水平。心理发展规律维度* 教材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能否从多方面来强化学生的感知和知识发生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 教材对学生的起始程度要求和预定发展目标是否合适;* 教材是否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程度,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编制水平维度* 教材文字的编写水平;* 教材插图与文字的配合程度及制作水平;* 教材的编写形式的丰富程度和相互配合水平;* 教材的版式设计水平;* 教材的印刷工艺质量。特色与导向性维度 * 教材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材是否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转变* 教材能否有利于学校资源与教学环境的改善* 教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反思和自我评价* 教材在选材、组织、编写、呈现等方面以及总体上的特色 由于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各学科在制定评价工具的时候,需要将上述问题学科化、具体化。评价的标准是针对具体评价问题确定的,将在制定评价工具时讨论。最后评价结果的表述,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用等级表示。二、新课程实验教材跟踪分析评价的方案1、建立跟踪评价网络新课程实验教材的评价应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审查,第二层次是跟踪分析评价。审查的主要目的在于确认教材能否投放给中小学使用。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进行,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将逐步开放,不再由中央控制,教材市场也将逐步开放,不再由行政指令安排。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或者出于对基础教育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或者出于对庞大的中小学教材市场利润的关注,大批出版社、团体和个人都会投入到教材编写出版的工作中来。这一方面必将为我国的中小学教材带来一个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匆忙上马和经济利益驱动,也可能出现大量的重复投入和恶性竞争的局面,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带来不正之风,不利于优秀的教材脱颖而出。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行政管理和质量审查制度,避免重复投入,保障教材质量和广大中小学生的利益。由于审查带有强烈的管理色彩,应由行政机构主持,由权威专家执行。限于时间和人力,审查只能对教材的文本进行,只能从总体上对教材的质量进行大概的把握,不可能有深入的分析。况且教材的许多问题是在使用过程中才暴露出来的,因此需要对教材进行跟踪评价。由于没有过于紧迫的时间限制,跟踪评价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深入的层次上对反映教材质量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可以为选用教材的学校和教师提供更全面深入的信息,可为编写出版单位提供更具体的修改意见。跟踪分析是一种经常性的评价工作,意味着教材评价不再是一项临时性、突击性的工作,而是要形成常设性的评价制度。常设性评价制度的形成不仅需要制定教材评价的法规和条例,还需要有制度的承担实体,即相应的组织机构。除了行政管理部门外,关键在于建设一个以专业中介机构为核心的专门性的教材评价网络。这是因为跟踪分析评价是一件专业性很强而又需要较多的时间、人力和相应资源投入的工作,少量专家难以胜任这一重负。透过以专业中介机构为核心的评价网络来实施跟踪,一方面可以保证跟踪分析评价的专业性,保证分析评价有足够广泛的基础,保证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专业机构由于没有行政背景,这一方面可以避免由行政部门主持而可能带来的不恰当的或过分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专业机构需要依靠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来获得社会、学校和教师的认可,其工作方式必然是开放和进取的,对我国教材建设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图3对新课程的运作体系做了说明。图32、专业中介机构成立中介性教材评价机构是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的要求。专业中介机构的具体任务包括:² 对教材的文本进行静态分析和评价;² 对教材使用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和评价;² 向教材评审委员会报告收集到的静态和动态资料,以及分析结果;² 向学生、教师、教研员、家长等报告教材的特点和质量水平,试用情况;² 向教材编者反馈修改意见;² 开展关于教材的研究。专业中介机构提供的所有报告内容主要是分析过程中收集到的事实材料,属于中性的内容。分析的过程也按照一套既定的程序去做,不带主观偏见和个人色彩。这样,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委员可以利用中介机构提供的资料,做出自己的判断,决定教材是否通过审查,并对教材提出自己的意见。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的报告选择教材,编者也可以利用评价资料修改提高教材质量。专业中介机构必须有一定的权威性,除了需要通过工作的质量和研究的水平逐步建立权威之外,在初期还必须接受行政的委托。行政的委托不是永久性的,如果某个接受委托的中介机构工作质量差、研究水平低,或者有其它更为优秀的机构,行政部门可以改变委托。这样就给中介机构注入了竞争的动力。长远来说,专业中介机构的运作经费主要应来自教材的出版单位。为了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中介机构可以不直接和教材出版单位发生经济联系,而是由行政主管部门代收一定的经费,评价任务给哪个机构,经费也转拨给哪个机构。中介机构的人员不一定要完全脱产,但必须相对固定,并长期坚持进行教材的研究。3、跟踪评价队伍除了专业中介机构之外,教材分析评价网络还应包括一批评价专家和分布广泛的评价网点。评价专家负责对评价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分析和归纳,形成评价报告,并在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评价工具。评价专家必须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广泛的代表性,来自全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评价专家应通过公开的推荐和遴选程序,经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认可,然后由中介机构聘任,队伍相对固定,有一定任期。评价网点应有区域代表性和进行评价的环境条件,目前较佳的方案是以新课程的国家级实验区为网点。各网点应有评价协调员负责组织教师进行教科书的文本分析,跟踪评价问卷的派发和回收,统计资料的登录,以及必要的协调工作。协调员由评价网点的教育行政部门委派,由专业中介机构确认后,发出聘用书。如果协调员的工作有所变动,或因其它原因不再适合担任这一工作,评价网点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进行调整。无论是评价专家或是协调员,都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有正确的政治观点,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评价原则,能团结协作。了解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了解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方针和新课程的理念,熟悉相应学科课程标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有较深的学科造诣和必要的教学实践经验,有改革创新精神。熟悉教育/教材评价方法,熟悉教材评价的内容、方法和基本要求,能够熟练、客观地进行评价资料和证据的收集工作,善于分析归纳,形成评价结论。善于与涉及评价各方的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既能听取不同的意见,接纳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又能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进行必要的说服和引导。没有参加任何教材的编写,与任何一种教材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长远来说,国家应该逐步建立教材评价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根据上述的资格标准,在自愿的基础上,由有关的单位或部门推荐,经教育部(或教育部委托的单位)考核认可,试用合格,发给有效证书,并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单位委托的教材评价工作。教材评价人员的资格并不是终身不变的。在正常情况下,每5年应重新进行一次确认,更换因年龄、身体或其他原因而不再适合从事教材评价工作的人员。对于工作中出现较大的偏差或操守问题的人员则应及时中止其评价人员的资格,收回证书,不再委托其进行评价工作。4、教材评价的程序与方式按照上一章描述的框架,跟踪分析评价工作的第一步是了解教材的文本和背景材料,包括课文、插图、课堂活动、课后活动等各种成分,以及作者宣称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框架、使用对象和特色等等。第二步是收集反映教材质量的静态和动态资料和数据。静态资料收集是指从教材本身收集资料。教材分析的视域包括教材所体现的教学目标,教材的内容体系,教材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练习活动的安排,以及教材的编写制作水平。收集静态资料就是找出反映教材在上述视域中的实质的资料和数据。 所谓动态资料的收集指的就是从教材与各种影响制约教材的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去收集反映教材质量的资料与数据。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教材与诸如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育目的、社会等因素相互作用。作用的结果令各方都发生一些变化,从这些变化可以反映出教材的质量和问题。动态资料是从外部通过教材与其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来收集的,这种相互作用比较明显,容易定量化,值得进一步的注意和研究。由于技术手段和人力物力的限制,本方案进行调查与征集资料数据的项目主要有如下几项:学生学习方式变化情况;学生对教材的喜爱程度和使用方式;教师的教学观念;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对教材的看法和意见; 第三步是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对教材进行定性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是将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然后从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心理与发展规律、编制水平、特色和导向性等维度出发,对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关于教材实际的教学目标,教材的内容体系的基础性、教育性、科学性、前瞻性和适切性的判断,以及教材的使用效果。根据分析的结果,对教材质量做出描述性的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教材的主要特点;教材的目标与效果;教材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吻合程度;教材的教与学的方式;教材倡议的学习评价方式;对教材的使用方式的建议与改进意见;对教材的编制的建议与改进的意见。第四步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质量进行量化的综合评估。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配合一定的评估标准和计分方法,可以进一步给教材评级。做法可以是:把教材的知识内容、思想与文化内涵、心理与发展规律、编制水平、特色与导向性分3(或4)个等级。评为最佳一级的得3(或4)分,最差一级得1分。整套教材的总分为:式中 Ai 表示在“四个维度”的某一维度上的得分;ri表示该维度的权重,D为“否决系数”。当被评估的教材有重大错误而必须被否决时,取值为零;在其他情况下取值为1。按照上述程序,跟踪评价资料的收集方法包括:² 专门分析。指邀请有关专家和教研人员,优秀教师对各种静态资料做专门的收集和分析。²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是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采用的问卷包括:² 学生学习方式调查问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新教材的使用是否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² 学生对教科书接受程度问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情况;² 教师教学观调查问卷,目的在于了解教师的教学观念,澄清问题的背景实质,了解新教材的使用是否带动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² 教师对教科书的评价问卷,目的在于了解教师对教材的看法和意见;² 座谈。座谈的目的在于了解包括学生、教师、校长、家长乃至社会人士对教材的一般性看法和意见,包括教材本身,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方面,供分析参考。

    注意事项

    本文(教材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总体方案.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