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反腐.ppt
网络反腐,2013年11月24日,作为互联网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得到中国执政者认可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出版发行的中共党建辞典收录了“网络反腐”的词义。,民间自发的网络反腐行动,借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携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政府利用网络的特点,开展网络举报等一些电子政务,方便人民群众监督政府,防止腐败。,网络反腐,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群众监督新形式。,中国互联网的现状,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数据来源:第 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微博,数据来源:第 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2216万,增长7.2%。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0%,较上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中国微博活跃用户数经历了2010-2011年爆发式增长后,从2012年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期。目前微博已经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微博从满足人们弱关系的社交需求上逐渐演变成为大众化的舆论平台,越来越多机构及公众人物都通过微博来发布或传播信息。,网络反腐势不可挡,从一封检举信到贪官被拉下马需要经过以下程序,网络反腐又是怎样的呢,据调查,民众最信任网络反腐,网络反腐流程,传统举报与网络举报比较,网络反腐就好比一把弓,它可以远远得将箭射向贪污腐败,顺风可增强它的速度与威力,可乱风却可能使它途中坠落。,传统举报就好比一把剑,你需要翻山越岭,克服重重困难与阻挠,近身与贪污腐败战斗。,网络反腐典型案例,官员住进玻璃房,已被全方位围观,网络反腐缘何成为反腐的重要手段,网络反腐的成本较低第一部分,网络反腐对个人的负面影响较低部分,当前反腐制度存在较大问题,信息社会这一时代背景的必然结果第四部分,01,02,03,04,中国网络反腐的发展历程,1张新霞,葛茂林,周秀菊.我国网络反腐发展历程与发展制约性因素探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02:109-112.,觉醒期,20032007,中国的网络反腐初发于2003 年。2003 年10 月1 日,中国第一家民间反腐败网站中国舆论监督网由李新德创立。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最高检)设立了全国检察机关统一的举报网站,官方网络举报平台也开始筹建。2005 年12 月28 日,承担官方反腐重任的中央纪委、监察部首次公布了中央纪委信访室、监察部举报中心的网址,这标志着网上举报正式获得官方认可。中国网络反腐发端的标志性事件是2004 年6月10 日中国舆论监督网通过网络发帖济宁市副市长下跪丑态,短短46 天,原济宁市副市长李信就被山东省人民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而在此之前,当事人举报了一年多,却毫无结果,这次事件,彰显了“网声”的威力。,特点,网络反腐尚处于技术平台的搭建阶段及少数个案的尝试阶段,人们对网络反腐认识不多,社会影响力也不大。这期间每年网络反腐事件一般不超过3 起。,网络反腐出现伊始就伴随着大量争议。有些地方地方政府出现处置失当问题,活跃期,20082009,中国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随着一个个网络腐败事件被揭发、证实、处理而得到充分发挥,从“天价烟房管局长”到“摆奢华婚宴迎娶妙龄女博士的法院副院长”,都是由网民在网络发起、参与而最终引起强大舆论漩涡而被扳倒的。政府及官员也从最初的不习惯网络表达,到现在有意识地向网民征求意见,逐步形成多渠道、成规模、有系统的网民意见收集机制。,特点,网络反腐成功案例猛增,呈井喷式爆发状态,成为引人瞩目的社会新现象,真正让网络反腐成为反腐倡廉的第二战场。,网络反腐由个人行为开始转化为政府集体行动,中央积极推进探索网络监督新模式的工作,网络反腐也由民间反腐走向官方反腐,两个战场也初步开始了一些互动,网络反腐大有跟进之势。,高潮期,2010至今,进入2010 年后,网络反腐风潮持续激荡,处置被“网”腐败官员迅速,各级各地政府尤其是纪检监察部门舆情应对及处理能力大大提高,获得了民众的高度认可,网络反腐制度化推进力度加大。,特点,官方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理能力大大提高,排山倒海般的网络监督使一些地方政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也迫使政府不断提高对网络反腐的重视程度和规范力度。,网络反腐逐渐趋向理性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十八大后中国的反腐形势重要变化网络举报的深度参与,中国新闻周刊搜集了88个十八大以后被调查的官员样本,并做出研究分析,通过研究以上数据发现,在这88个被调查的官员中,公开消息显示线索明显来源于举报的共有20起。由于举报的隐蔽性以及新闻报道的有限性,实际上线索来自于举报的比例要高很多。在这20起线索来自于举报的案件中,网络举报占了18起,占比90%。另两起则不能确认举报方式。在这18起网络举报中,省部级官员4起,厅级干部14起,分别占比33%和18%,两者加起来占比20%强。也就是说,在5个落马的厅级以上官员中,就有1个是通过网络举报成功的。,网络举报的案件特征,如太原公安局长李亚力之子醉酒打人,大家比较关注的点有两个:一是当事人父亲公安局长的身份,二是权力滥用,这两者结合起来,大家就会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和对滥权者的憎恨,而对案件给予高度关注。刘铁男案之所以引发关注,一方面是因其位高权重,对公众有种神秘感,另一方面则是其发生在公众比较敏感的能源领域。此外,就是举报者的身份。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很容易激发公众的想象力。情妇的举报则把公众的仇官情结与偷窥欲望结合起来,容易在短时间内吸引人的注意力。在选取的分析案例中,出自情妇的网上举报的案件,人气居高不下。,引人注意,聚拢民意,促进,网络给反腐生态带来的变化鲜为人知的反腐案件,再难暗度陈仓,网络给反腐生态带来的一个变化是:以前少为外界知晓的反腐案件,现在很难再暗渡陈仓,一个证据确凿的举报在网上公布后,汹涌的民意会不断挤压纪检部门的回旋空间,对其形成压力。此外,在信息公开的速度上,网上举报相对于传统举报要快一些,实名举报相对于匿名举报要快一些。由此可得出结论:纪检部门信息公开的速度,与其所承受的舆论压力成正比。,民间网络反腐,民间网络反腐,网络反腐依然任重道远,还不是狂欢的时候,网络反腐“正规军”,2013年9月2日上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中国纪检监察机关网站群初步形成。此次各地网站开通或升级改版一个突出的共同点是增设了“网络举报”专区,由此,一支建立在网络的中国反腐“正规军”也基本建成,媒体称此举为网络反腐“转正”。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通以来,举报网站统计的网络举报数量呈现明显上升之势。9月2日至10月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举报网站统计的网络举报数量达2.48万多件,平均每天超过800件,而在今年4月至8月每天只有300件。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从网络举报监督专区的开设到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的开通,体现了中央依靠人民严打腐败的决心,和适应新时期反腐形势、开拓畅通群众举报渠道的行动力。,http:/,http:/,网络反腐“正规军”的成效,方便、快捷的举报,开启了群众监督“直通车”,举报质量明显提高,促进反腐精准高效,网络举报监督专区开设后,中组部“12380”受理的举报线索更清楚、内容更具体、可查性更高,为及时发现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解决了过去网络监督平台专业性强、群众熟悉程度低等问题,同时降低了群众举报成本,鼓励了群众监督的积极性,为更加方便快捷地反映问题开启了“直通车”。,从“被动应急”到“主动急应”,提升反腐成效,引导效果逐步显现,打造群众反腐新平台,近年来网上爆料推动反腐的事件日渐增多,但宣泄情绪甚至恶意污蔑的问题也不少。网络反腐“正规军”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不良炒作、减少负面效应,并逐步引导网上爆料回归主流渠道,打造群众反腐“新平台”。,一方面,网络反腐“正规军”赋予每位干部群众“反腐利器”,将对基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形成震慑,遏制其蔓延;另一方面,各地网民积极提供线索,“倒逼”执纪执法和干部监督部门从“被动应急”到“主动急应”,在多方面信息支撑下,对“老虎”“苍蝇”露头就打,有效提升整体反腐能力。,质疑与期待,20天网络举报量就超过15000件,说明公众举报热情有增无减。吏治与公众生活、社会风气、执政党前途、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腐败治理需要公众参与。公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对腐败分子群起而攻之,是腐败治理的民意基础,公众热情弥足珍贵。心未泯,情犹衷,公众以极大的热情与中纪委监察部一道惩治贪腐,彰显公众高度信任感。信任与热情,一样难能可贵。然而,公众的热情、信任能否维持,就要看公众举报的案子是否顺利进入法定程序,腐败分子是否得到法律惩处,正义是否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否则,单向度的热情不可能持续太久。揆情度理,日均举报超过760件,要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难度不言而喻。撇开意愿不谈,即使有心为之,也不免心有余而力不足。网络舆情是敏感而易变的,在对待举报信息上稍有闪失,就很容易伤及公众的举报热情和信任度,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正规举报网站的权威性和效率。,公众的热情与信任能否维持?,质疑与期待,一些政府部门办政务信息网站,由于信息处置方式机械呆板,对新技术和舆情缺少敏锐度,最终导致一些网站成为摆设的教训,值得记取。因此,民众对网络反腐正规军的第一期待,便是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机制更新,而非只是技术升级的一种形式改变。它的影响力,来自于实效。而这种实际效果,除了一眼看得到的举报内容的查处结果之外,更重要的,是能有一个针对举报者的进程查询功能,这种有针对性的透明机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举报者的信心,并安顿他们焦灼的情绪。很多病急乱投医式的撞大运式民间网络投诉,就是这种焦虑的反映。,政务网站是否又会沦为摆设?,质疑与期待,作为网络正规军的纪检监察机关网站群,还应该建立好与社会舆论之间的互动机制。这一点,恰是以往传统的体制内反腐和网络民间自发反腐分寸拿捏得最不好最受人诟病的地方。一个案件,要么是体制内的谨慎过头讳莫如深,要么是网络的有罪推论与舆论审判,凉热不均导致信息纷乱无序,直接影响着事件的查处进程和社会的稳定度。而兼具举报平台和发布属性的纪监网站群,如何在“发布”和“保密”之间保持清醒,是最大化发挥网络反腐“正规军”威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否建立好与社会舆论之间的互动机制?,质疑与期待,除了透明与实效之外,人们对网络反腐正规军的第二期待,便是安全。所有举报者最担心和恐惧的,莫过于举报内容被泄露,为自己和家人带来灾难性后果。这样的案例,在传统的举报体系中,偶有发生。毕竟网络技术,终究是掌握在人的手中,因此,如何在法律和技术层面保障举报者的合法权益,应该是网络举报平台一个重要考量因素。一次举报泄密或遭遇报复的例子,就足以让一个网络举报平台失效,其破坏性绝对超过病毒,因此也容不得有半点闪失。,能否确保举报者的安全?,网络反腐能走多远?,网络反腐,不要旁观,我们也能加入其中,The end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