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中国经济思想史(消费思想).ppt

    • 资源ID:2839227       资源大小:303KB        全文页数:7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经济思想史(消费思想).ppt

    中国经济思想史,消费思想,消费思想1,中国经济思想中关于消费的内容大致有:消费心理;消费的作用、标准、结构;关于精神消费的学说;消费伦理。第一节 消费心理消费心理主要包括消费欲望、消费需求、消费评价、消费行为等内容。一、消费欲望儒家认为人的消费欲望丰富多采,却具有共同性。孔子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人人都具有喜好富贵而嫌恶贫贱的心理。,消费思想2,孟子进一步概括道“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例如“好色,人之所欲;富,人之所欲;贵,人之所欲”,“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也”,十分明确指出消费品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他还通过具体的产品对此加以例证:“不知足而为履,我知其不为蒉(kui古代用草编的筐子,一般用来盛土)也,履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荀子进而指出,人类的这种共同的消费欲望是与生举来的,是天生的本性,,消费思想3,他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具体说来,“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总之,“人生而有欲”。朱熹将人的自然欲望与人的奢侈性欲望作了区分:前者称为“天理”,后者称为“人欲”,他举例说,“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云:“寻常人如何便得无欲?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在他看来,饮食与美味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美味是饮食的高级形式,美味中有饮食;但二者又是不可分离的:人欲以天理为前提,天理常常要发展为人欲。,消费思想4,道家主张“无欲论”,认为人们,尤其是“有道之人”,是无欲的。庄子反复强调:“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庄子崇尚没有智巧、没有贪欲的原始初民,他们纯真朴实,口含食物互相嬉戏,挺胸鼓腹结伴闲游。他描述的许多神人、真人,都“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消费思想5,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也主张“无欲论”,认为一切皆空。佛教认为宇宙世界是“四大皆空”,人生的功名富贵、世间的人情世故都是过眼烟云。而人们的各种欲望,在佛教看来,只不过是机缘巧合幻化而成,都将无常变化不止,实质上也是虚幻不实的;这些欲望既是空虚的,就更谈不上要去满足了。武则天信奉佛教;有情人十余,和尚。,消费思想5,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云:“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名,便名好了歌”。今天的民谣也说:昨日花开今日谢,百年人有万年心。劝君莫做守财奴,死去何曾带一文。,消费思想6,关于消费欲望的特征。孟子观察到欲望的主观性,他举例说:“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只正也,饥渴害之也。”也就是对物品效用大小的评价,与需求者渴望的强烈程度有关;欲望越是强烈,物品的效用就越大,以至于失去客观评价能力。韩非子认识到消费具有层次性或阶段性:“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也就是说,消费欲望受消费者当前的经济处境、经济地位或现有的消费水平的限制,人的消费欲望具有层次性、阶梯性,总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看的;人的欲望虽然是无止境的,但其满足与重新提出却是一步一步或一层一层地进行的。,消费思想6,十不足歌: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屋低。盖了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忽虑出门没马骑。买得高头金鞍马,马前马后少跟随。招了家人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时来运到做知县,抱怨官小职位卑。做过尚书升阁老,朝思暮想要登基。一朝南面做天子,东征西讨打蛮夷。,消费思想7,四海万国都降服,想和神仙下象棋。洞宾陪他把棋下,吩咐快做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起,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升到天上还嫌低,玉皇大帝让他做,定嫌天宫不华丽。此外,韩非还看到衣、食等消费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可比较的:“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从使用价值上看,各种物品都满足特定的需要,都不可缺少;人们不能绝对地肯定哪个更重要或不重要。,消费思想7,二、消费需求消费欲望仅仅是人们满足自己内在需要的一种主观愿望,而消费需求则是人们进一步要求消费、享受具体的外界对象,如具体的商品或服务,以满足已产生的消费欲望的观念。只有当具体的消费对象已经存在、消费者有能力获得消费对象时,消费需求才是有效需求。首先对消费需求进行深入研究的是荀子。他率先把欲望本身和满足欲望的要求区分开来:“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这大致相当于经济学所谓的自然需要;而满足欲望的要求,荀子称之为“求”,相当于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或需求。,消费思想8,消费需求是如何形成的呢?古代许多思想家都看到了消费需求受到社会因素的深刻影响,如社会风气、相互攀比、炫耀富贵等。首先,上层统治者的消费模式对下层人们的消费具有示范性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能超越时间、地域的限制而广泛存在。儒家认为,下层人民在仿效上层人物的行为上,就象草木随风而动一样。陆贾云:“故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也故君之御下民,奢侈者则应之以俭。”晁错云:“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者,以上用之故也。”,消费思想9,韩非在这方面的描述更生动,例如:“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这就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由来。又如:齐桓公好衣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不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这个典故形象地说明了在消费领域存在一个上行下效的风气。,消费思想10,其次,社会风气对个人消费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凡勃伦:有闲阶级论,炫耀性消费。如城市人之养狗。人们用奢侈性消费来夸耀自己的地位、能力。宋代李觏云:“夫奢则以为荣,俭则以为辱,不顾家之有无,汲汲以从俗为事者,民之常情也。”消费者不惜花光积蓄来维持某一消费水平,甚至只要可能,“虽国宝必用之”,可谓不惜一切能够动用的资源,包括货币、财产、信用能力等,甚至非法手段。,消费思想11,现代消费经济学认为,社会环境是影响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交、消费者可以运用的资源等等。而其中关于社交的影响,现代消费行为学说认为,每一个消费者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交圈”或“关系集团”中,周围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会对他的消费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李觏看到的“奢则以为荣,俭则以为辱”的风气迫使人们不得不在消费方式上向他所交往的人看齐,以保持体面和荣耀,表明自己是属于这个“生活圈”里的具有同样能力的人。死要面子,活受罪。齐人有一妻一妾者,到坟地吃祭祀品。莫泊桑:项链。,消费思想12,再次,城市的消费对乡村具有强烈的辐射作用。宋代的王安石和李觏都看到了消费风气总是城市领导农村,经济发达、生活富裕地区领导相对落后和贫穷的地区。王安石清楚的认识到个人消费被当作能力的实现,奢侈、有闲是荣誉的象征,而节俭、劳身则代表无能,是一种耻辱,以至于花光积蓄、贪污腐败、少节义、多兼并、贫富分化扩大等等,都或多或少地与这个风俗有关联。,消费思想13,三、消费欲望的调节中国古代对于已经形成的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要求顺从、乃至放纵欲望,使之得到充分发展和满足,可以称为“纵欲论”;二是企图限制、乃至禁止欲望,使之控制在最低限度,可以称为“禁欲论”;三是介于这两者之间,主张满足其中的部分欲望,而限制另一部分欲望,可以称为“调欲论”。,消费思想14,“纵欲论”虽然在富贵之家的实际生活中一直得到奉行,但理论上敢于公开宣扬的却不多见。历史上的暴君、权臣多为实践上的纵欲论者,例如秦始皇建造阿房宫、求长生不死的仙药等;秦二世则直言不讳:“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今天的很多贪官也是纵欲论的身体力行者。民谣沁园春包二奶云:“要包二奶,千元不够,万元太少。叹公司上下,遭人白眼;家里家外,妻闹儿吵;明躲暗藏,东逃西跑,都是为了二奶笑。到最后,却人财两失,身体跨掉。二奶如此多娇,引无数款爷掏腰包。惜一般小款,实力太差;个别中款,钱袋稍好;一代大款,可去香港,不过也是瞎胡闹。都不行,数风流人物,还看贪官。”,消费思想15,还有民谣云“摸着糟慷之妻手,好似左手摸右手,攥着妖媚小娇手,仿佛回到十八九”毛主席云: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现在是:革命不是请客,就是吃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改为“为官不怕喝酒难,万盏千杯只等闲”。“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干部不能要;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得培养;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最放心。都是酒精考验的油袖干部。这样是因为: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谁不吃。,消费思想16,宣扬纵欲论最鲜明、最系统的是魏晋时成书的列子。世说新语汰侈中记载了许多达官贵人、富商大贾斗富行乐的故事,反映了魏晋时期放荡纵欲已经形成了强烈的社会风气。列子杨朱篇集中表达了当时消费纵欲论思想。书中反复提出:“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嗅,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性”,“为欲尽一生之欢,穷当年之乐,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饮,力惫而不得肆于色。”人的一辈子就要享尽一切荣华富贵,只恨生理功能的限制而不能彻底满足!“丰屋美眼、厚味娇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能够纵情享乐,何必去管身外世界的其他事情呢。,消费思想17,书中还对消费纵欲论进行了多方论证:首先,人生苦短,因而必须及时行乐。秋芙每谓余云:“人生百年,梦寐居半,愁病居半,襁褓垂老之日又居半。所仅存者十一二耳。况我辈蒲柳之质,犹未必百年者乎。”(蒋坦:秋灯琐忆)认为人生能够活百岁的很少,能够活到百岁的人一千个中也没有一个。即使有这么一个百岁老人,在他人生中昏昧的儿童期和衰老期占了一半,夜里睡觉和白天遗失的时间又占了剩余的一半,病痛、悲哀、忧虑、恐惧等又占了剩下的一半,算算仅剩下的十几年中,能够舒适自在而毫无挂虑的,恐怕连一天都没有啊,人们应该实在抓紧时间享乐,“从心而动”、“从性而游”啊!,消费思想18,其次,名誉是虚幻的,享乐才是实在的。有人担心放纵享乐会招致坏名声,杨朱篇对此辩解道:“名者,伪而已矣”,“实者,固非名之所予也”。“名”是虚伪的,对实实在在的享乐构成了羁绊,奉劝人们不要为名誉所累,赶快尽情享乐吧。再次,用相对主义的生死观进一步论证名誉的虚幻:“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有贤愚、贵贱、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无暇顾及)死后?”生前无论是贵贱、贤愚,死后都是一堆腐骨,还是在生前穷奢极欲、别管死后如何吧。,消费思想19,“细推今古事堪愁,贵贱同归土一丘。汉武玉堂人岂在,石家金谷水空流。光阴自旦还将暮,草木从春又到秋。闲事与时俱不了,且将身暂醉乡游。”汉武故事云:“玉堂去地十二丈,阶基皆用玉。石崇有金谷园。解说:首言细推今古之事,贵贱虽殊,同归土一丘耳。玉堂、金谷,只属空花,旦暮、春秋,如同过隙,人生百年为期无事可了,胡不游于醉乡哉?,消费思想20,“禁欲论”以道家和佛家为代表。道家和佛家堆“无欲论”进行了多方论证。首先,有欲便贪得、便会召祸:“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常久。”其次,庄子崇尚自然状态,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天真、无私无欲的;一旦产生了欲望,就会伤害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人的本性是在于满足自然的生理需要,而各种奢侈欲望则会极大地伤害人的这种天性,就象伯乐治马那样。佛教则着重论证了人生各种痛苦的根源就在于心中存有“贪欲”。要摆脱无穷的痛苦,就要消灭一切带来痛苦的欲望。,消费思想21,“调欲论”以儒家为主要代表。我们曾经说过,荀子区分了消费欲望本身和对它的追求:“求”是经过了理性思维作用后将欲望指向外界的心理活动。从他的观点可以看出,人的消费欲望经过了理性思维的多种调节。一是企图满足一切生理欲望和自然需要是不可能的,人们所应追求的是通过思维判断而认为能够满足的那部分欲望,因而既不应该对欲望的满足悲观绝望(实行禁欲),又不应当追求使一切欲望得到满足(实行纵欲),那些经过思维判断为不能,或者不应获得满足的欲望是应当加以屏弃的。,消费思想22,二是既然“欲”是“受乎天”,是天生的、自然产生的,追求欲望的“求”是“受乎心”的,二者的依据不同,那就可能产生不一致,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心”,如果经过思维判断是合理的欲望,欲望多些也无妨;如果思维判断不合理,欲望纵然少也不能去“求”。三是他认为欲望虽然不能得到完全得到满足,但可以得到近似满足;欲望本身虽然不能根本取消,但满足欲望的“求”却可以加以节制。四是他还对欲望与满足欲望的手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看法,指出两者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消费思想23,关于理性思维在消费需求中的作用,东汉桓谭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人拾到了一块玉,另外一个人平素很喜欢玉,就托桓谭开价三万钱想购买,但拾到玉的人回答说:听说有一个人要出价十万钱来买,三万钱太少了。桓谭听了后很吃惊,他感叹说:“如果我在路上见了这玉,一千钱我都不买。所以说,知道其价值和不知道,相差太远了。”说明消费者只有理解到特点商品可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时,他才会产生消费需求并进而购买;否则,即使消费者有某种欲望,且客观上也确实存在某种等待出售的商品,他也不会产生购买动机,并对价格作出合理反应,这一点尤其适合新产品、艺术品、贵重珠宝等特殊消费。儒家的这种消费欲望的调节可以称为“理性调节论”。,消费思想24,另一种对欲望的调节则着眼于是否损害人的本性。这源于道家思想。吕氏春秋认为,消费欲望虽然是天生的,但要节制。任何消费品都是用来“养性”的,惟有“利于性”才是有益的、值得消费的;但如果对“养性”有所损害,则应当抑制欲望、限制消费;可是世上有钱有势之人却只顾贪多纵欲,以至于伤身伤“性”,就难免愚蠢了。根据这一原理,消费欲望的满足应当适度。显然,这是对老庄“禁欲”主张的一种修正。,消费思想25,第二节 奢俭论消费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可以影响分配和交换,消费问题在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有重要地位;在各种消费问题中,奢俭问题又和生产、分配和交换之间关系最为密切,其他消费问题,如饮食之道、宗教消费、精神消费等,一般取决于奢俭问题本身。因此,关于奢俭问题的探讨构成了中国消费思想的主线。一、“奢”、“俭”的涵义最早对奢俭这几个概念加以分析的是晏子。,消费思想25,他说:“啬者,君子之道;吝爱者,小人之行也。称财多寡而不节用之,富无金藏,贫不假贷,谓之啬;积多不能分人,而厚自养,谓之吝;不能分人,又不能自养,谓之爱。故夫啬者,君子之道;吝爱者,小人之行也。”,在他看来,“啬”指人们在富贵时能周济他人而不蓄藏,在贫困时能安于清贫而不借贷度日。而“吝”和“爱”的意思接近,指不周济他人而只顾自己享乐,甚至一味蓄藏钱财连自己都不肯享乐,也就是守财奴。晏子称赞前者为君子,谴责后者是小人。,消费思想26,孔子的“奢”、“俭”是以“礼”来加以衡量的。一方面,孔子提倡节俭。但是他又不是一味要求省俭,如果因为节俭而违背了礼,他就要反对了。如,学生子贡(端木赐)打算省去祭祀的活羊,孔子就责怪他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不能为了节俭而损害了礼。区别“奢”、“俭”的标准在于是否违背礼,超过“礼”的规定消费,就是“奢”;而达不到“礼”规定的标准,则是“俭”。在孔子看来,奢与俭都不好:“奢则不逊,俭则固”,前者显得骄横,后者则寒碜。但在奢与俭之间,孔子主张俭要比奢相对要好些。,消费思想27,贾谊继承了这一思想,他给俭和侈的定义是:“广较自敛谓之俭,反俭为侈;费弗过适谓之节,反节为靡。”“广较自敛”也就是广泛比较各个阶层的消费状况,并调节和约束自己的消费水平,使之限制在相应的礼仪之内,这就是“俭”,若超过自己的等级身份进行消费,则是奢侈;相应地,生活中各种花费要适度,其内容也是与身份地位相适应。,消费思想28,晏子提倡的富贵而周济他人的消费方式,以及孔子以礼定奢俭的原则,为北朝颜子推所继承,并将二者合并起来。他主张按照“礼”去消费并注意节约,称为“俭”;对处于贫穷、急难之中的人不肯周济和施舍,就是吝啬。最好是富贵时既能周济别人而自己又不奢侈,自己虽然节俭而对需要帮助的人慷慨解囊。此外,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颜的主张,也明显体现了佛教广施博济的消费思想,是佛教影响中国人消费观念的例证之一。,消费思想29,西汉时兴起了一股实用或自然的奢俭观,以实用、满足自然需要为标准判定奢俭。在这些探讨中,思想家们十分自觉地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揭示“奢”、“俭”的含义,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奢俭问题的共同特征和积极成果。消费行为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行为,他体现了人们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因而“奢”、“俭”具有显著的相对性特征。从时间上看,一定时期奢侈性的消费在以后的历史条件下会成为一般性消费甚至是俭约性消费;从社会关系上看,对一定人们来说是奢侈或俭约的消费,对另外人们说来会恰恰相反。中国古代对奢俭问题时间方面的相对性很少论及,这是自然经济发展缓慢的结果。,消费思想30,二、“崇俭”的必要性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思想家看来,“崇俭”或“黜奢崇俭”是解决消费问题的最佳方案;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存在着一个源远流长的“黜奢崇俭”的传统。历史上提倡节俭的言论司空见惯。为什么“黜奢崇俭”的呼声一直此起彼伏呢?首先,富贵之家、统治者的奢侈必然加重人民负担,导致民不聊生。人类的温饱问题直到今天还没有彻底解决,在古代就更加突出了。一方面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处在短缺经济时代,人民生活在普遍贫穷之中;另一方面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奢侈消费而横征暴敛,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消费思想31,其次,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会妨碍生产与消费的平衡。再次,富贵之家、统治者奢侈性消费会大量浪费社会资源(包括劳力、物品、时间等)。鉴于短缺经济的现实,要求富贵之家适当节俭,要求统治者不要通过繁重的赋税来使自己奢侈挥霍,以让普通百姓能够维持起码的生存条件,这是“黜奢崇俭”论最值得称道的内容所在;尤其在封建专制时代,这种主张更显其现实的进步意义。能够从经济资源稀缺的角度,看出资源过于集中在奢侈品生产和消费上,将导致整个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从而要求经济资源优先保证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这是“黜奢崇俭”论另一个值得称道的观点。,消费思想32,但另一方面,“崇俭论”却不了解商品生产的目的,只要交换价值大,只要有消费者,即使费功不耐用,人们也会积极生产。消费品实用原则在商品世界中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到宋明以后,商品经济日渐发达,越来越多的思想家看到了这一点。第四,奢侈消费会助长贪欲,造成道德沦丧和社会犯罪。认为只有禁止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才能纯洁社会风气、减少犯罪。小结,消费思想33,总之,从积极方面看,如果放纵消费,必将破坏积累、生产与消费的平衡比例,加剧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因而“崇俭论”起到了缓和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稳定社会经济的作用。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天灾人祸时有发生,“崇俭论”有利于保持一定积蓄,减少人民灾荒时的痛苦。在专制社会,如果放纵统治者的消费,势必导致穷凶极恶的赋税剥削,“崇俭论”有利于保持财政平衡、减轻人民的财政负担。此外,“崇俭论”在廉正建设、纯洁风气、减少浪费等方面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崇俭论”也存在明显的弊端,首先,它限制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因为消费带来的需要的满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的动力,消费还为商品带来了市场,抑制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抑制生产。,消费思想34,其次,“崇俭论”使消费本身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因为“节省”和“实用”两大原则不符合消费需求层次化发展规律,不利于人民生活丰富多样化的发展,也不利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再次,“崇俭论”也内在地包含着浪费,许多产品由于得不到及时消费,出现霉烂、毁损,而商品如果得不到及时消费,更会造成积压和再生产中断。王安石指出:“夫天地生财也有时,人之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费无穷所谓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如之何斯民不贫且滥也!”“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一语,形象描绘了古人平时节俭财物的目的是为了集中性消费,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为什么中国人一向崇俭节约,但却没有促进生产、发展经济。,消费思想35,中国人的节俭不同于近代资本主义式的节俭,西方经济学认为节俭或吝啬是美德,因为它增加了资本存量,有助于就业、促进财富增殖。但中国人的节俭既无投资观念,更无投资环境,其“积之涓涓”的结果是“泄之浩浩”,节俭与浪费并存!长期陷入“节俭浪费贫穷再节俭再浪费更贫穷”的恶性循环。三、“崇俭”的表现黜奢崇俭的最基本表现是自然消费观或实用消费观,也就是着眼于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使消费局限于满足生理的或自然的需要。具体说来,以吃穿为消费主结构,以解决温饱为主要目标;以实用原则和节省原则为根本约束。,消费思想36,尚书大禹谟提出治国需要“正德、利用、后生、惟和”,“利用、厚生”也就是满足生存需要。晏子要求统治阶级自身做到“薄身”,标准是:食:饱;饮:足以通气合好;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居:避风避湿,土事不镂,足以便生;行:敝车驽马,以奉其身。这些主张明显体现了实用和节省原则。墨子是“黜奢崇俭”论的集大成者,强烈反对那些豪华而没有实际用途的一切消费。鲁班制造飞鸟,墨子不以为然。,消费思想37,黜奢崇俭的另外一表现是反对奢侈性的宗教消费。宗教消费包括各种祭祀、佛道活动等的消费。宗教消费不仅具有经常性,人们婚丧嫁娶、升官发财等都要求神拜佛,而且在消费原则上要尽量奢侈,以体现消费者的诚心诚意。黜奢崇俭的其他表现有:其一,东汉桓谭号召人们爱惜消费品。“衣履器物,爱之则全,全乃久。”消费品须要爱护和保养,才能延长使用寿命,这显然是节俭思想的具体化和深化,已经涉及如何节俭的问题。其二,反对酗酒。宋代思想家程颐认为造酒浪费粮食、人工、影响工农业生产,且酗酒容易滋生事端。,消费思想38,其三,提倡妇女参加生产、约束妇女消费。李觏说,妇女深居闺门,不知民事之艰辛,还“粪土货财,焦烂府库”,以致“农夫病,工女死”仍求之不已,他因而建议约束妇女消费支出,号召妇女参加生产。的确,女性在引发奢侈消费风气过程中往往比男性重要,因为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妇女的消费本质上是一种代理消费,因而须要极尽奢华以显示被代理人(父亲、丈夫等)的地位或能力。四、“重奢”论在历史上高亢的“黜奢崇俭”主旋律中,也不时出现一缕缕“重奢”的反调,构成了跌宕起伏的乐章。,消费思想39,首先是儒家的“德行奢侈论”,认为那些德行高的“圣贤”可以而且应当奢华。这是因为,“圣贤”们的“奢侈”是受尊敬的表现,是不应指责的;但儒家反对地位不高、德行不够的人超越等级或礼仪的消费。此外,儒家对于礼节性消费、宗教性消费,也主张奢华一些。其次是管子侈糜中阐述的“增长奢侈论”,认为奢侈性消费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增加就业、刺激生产,促进经济增长。第一,高消费可以刺激生产,增加就业。奢华的葬礼利于贫民;灾荒时期兴修各种工程。西方直到16世纪才有这样的认识。重商主义云:“购买奢侈品者都是为穷人谋生计;彼吝啬守财之徒倒使穷人贫困而死。”,消费思想40,威廉配第则认为,建造凯旋门之类的工程虽然穷奢极欲,但“这些费用还是要流回酿酒师、面包师、裁缝、鞋匠等等的钱袋中去的”。为了刺激经济,消费可极尽奢靡,甚至鸡蛋描绘上图画再煮吃,木柴雕刻上花纹再烧。第二,这种奢侈性消费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才可进行,没有这些条件时应当节俭。这些条件包括1、“兴时化”,也就是兴时货,即生产品积压,阻碍了再生产之进行,而要推动生产的时候,相当欲凯恩斯所说的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2、必须在一定的积蓄的基础之上。,消费思想41,管子的这些学说,长期不受重视,直到宋代范仲淹才进行过大胆的实践。范仲淹担任杭州太守的时候,有一年杭州发生饥荒,他“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寺主谕之曰: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新。又新仓廒、吏舍,日役千人。”当有人对此提出批评时,他辩护道:“所以宴游兴造,皆欲以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消费思想42,评论:“增长奢侈论”已认识到在经济活动本身中,适度消费对生产和交换的积极作用,是对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的认识的深化,尤其是在一片“黜奢崇俭”浪潮中,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就更显得是一项杰出的理论创新。但也存在缺陷:在自然经济和封建生产关系条件下,刺激本身不是生产,刺激奢侈消费终归引起劳动力从必需品生产向奢侈品生产转移,从农业向工商业和娱乐业转移,因而违背必需品优先满足规律;同时由于消费的膨胀,也将导致资源枯竭,破坏再生产的继续进行。事实上,只要属于短缺经济,社会经济资源有效配置的衡量标准及其机制选择,就不可能纳入以需求拉动供给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思想43,“重奢论”还有其他表现,如桑弘羊重视外交消费的奢华,主张外交消费水准应高于平常消费水平。还有,白居易将“增长奢侈论”运用于宗教消费,强调祭祀品的丰厚精致,将促进牛羊繁殖、仓库充实、布帛精良,还可以息游手、劝本业等等。第三节 精神性消费欲望、需要和需求等概念,是经济学理论的一组基本概念,而需要又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类。精神性消费是指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活动,它的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消费思想44,一是它满足的是主体的精神性需要,使主体感到愉悦、满足;二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对象主要是精神产品或精神活动,如美丽的风光、感人的艺术品。从第一个特征看,精神性消费与仅仅满足生理需要的消费活动相区别,如饥谨之与食品、寒冷之与衣服等。从第二个特征看,精神性消费与单纯依赖物质产品的消费相区别,如通过炫耀富贵来展示身份地位、金钱能力等。,消费思想45,一、理想的追求面对纷繁而动荡的现实,始终保持某种理想追求,并以此作为最高快乐或满足,这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性消费。儒家的理想是实现“仁”,儒者以实行“仁”为最高享受。所谓“仁义”,其基本含义是关爱他人、社会和谐。孔子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的,也努力使他人得到;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消费思想46,北宋张载说:宇宙好比一个大家庭,乾坤是父母,而每个人都是他们的子女,这些子女的身体是天地妇女赐予的,子女的品性也是天地父母铸造的。民众百姓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各种物体也都是我所需要的。君主是大家庭的长子,大臣是管家;因而所有的老幼都要同样的尊敬和养育,所有的鳏寡残疾也都是我的不幸的兄弟姐妹,应当同情和保护他们。人间的富贵是我生活的充实,而贫贱忧伤,也会磨练我更好地做人。活着,我顺从天地父母做事;死了,我无怨无悔含笑而去。,消费思想47,儒家正是将这样崇高的理想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要求从主观精神到外在行为,由自己家庭再到全社会循序渐进地加以贯彻、实践。也就是大学所说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析:简单地说,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观念,是倾向于把整个社会看成是犹如大家庭般同质性的共同体。其中,身为“天子”的皇帝扮演着天下万民父母的角色,受其委派的地方官吏则是当地百姓的“父母官”。作为一个大家长,皇帝被期待着一视同仁地看顾其“子民”,同样地,地方官也总是被指望关心民间疾苦和“与民做主”。由此,民间就是官本位的官府的附庸。,消费思想48,在官本位社会里,没有市民与公民,只有臣子与臣民。它强调民本,此民本乃民为官家之本钱,而非民乃国家之根本,所以,此“民本”非彼民本。同样,个人缺乏基本权利因而无法独立于国家的此“民间”,也并不是在个人权利基础上搭建起来的彼民间。正在展开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在这个角度看,还应该是一个从民间社会到市民社会再到公民社会的进程。这种从臣民到市民再到公民的转型与成长对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更新提出了诉求,具体表现为个人的公民身份自觉:“建设你们自己。”,消费思想49,道家的理想则是精神的独立和自由,道家人物以享受精神独立和自由为最高快乐。道家认为人们如果要靠财富、权力、名誉才能获得快乐,则这些快乐就会依赖财富、权力,这就会严重地束缚人的天性自由,就会导致相反的后果,也就是痛苦。只有不依赖于财富、权力而获得的快乐,才是真正的满足和快乐,那就是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上述高层次精神需要的满足,往往需要忍受物质上的贫穷。,消费思想50,孔子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不足与议也。”他多次表扬颜回虽苦犹乐的精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孟子继承了这些思想,认为君子所企求的是仁义礼智,而不是地位显贵、生活富裕。他本人在齐国位及客卿,俸禄十万,但因为不能推行“仁义”,便弃官不做。他指责只知道吃喝的人为低贱下流,他欣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消费思想51,在精神性满足和物质享受二者之间,道家同样毫不犹豫地强调前者。在强调精神需要的满足而轻视物质享受这一点上,道家与儒家可以说具有同感,所不同的是一个推崇仁义,一个推崇自由。淮南子还提了“以内乐外”说,认为人生最高原则是享乐,但致乐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外乐内”,主要指消费刺激;二是“以内乐外”,其特点是内心宁静淡泊,不受外界影响,内心弥漫着永恒的愉悦,即使“乔木之下,空穴之中,足以适情”。而“以外乐内”享乐方式的特点是欢乐还未结束,痛苦已经产生。,消费思想52,为了解决精神性消费的崇高和物质消费的贫乏之间的矛盾,还产生了物质消费上的“知足论”。“知足论”要求人们满足于现有的消费、哪怕是极为贫穷的生活。道家老子云:知足不辱、祸莫大于不知足。认为不知足必将引发人与人之间相互抢夺、争斗,必将导致统治者横征暴敛,而只有知足才能免于此难。,消费思想53,庄子则用相对主义的哲学观进行了论证,他说人住潮湿的屋子就会腰疼,可是泥鳅会这样吗?人在树木上就会害怕,可是猿猴却很欢快啊,人、泥鳅、猿猴到底谁的住处更舒服呢?再看吃的方面,人喜欢吃粮食,鹿喜欢吃草,猫头鹰喜欢吃老鼠,到底什么最好吃呢?既然吃穿住行无所谓好坏,那么人的贫穷、富贵、美誉、恶名等不都一样吗?显然,只有精神独立和自由才能获得永恒的快乐。白居易号“乐天”,笃信“知足论”,其理由首先是“取之有道”、“非道不处”。其次是消费浪漫主义,消费浪漫主义能够在简陋的生活条件下仍然能保持愉悦的感觉,它至少可以追溯到庄子的“吸风饮露”、“鼓腹而游”,陶渊明等都受其影响;它是知足论另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消费思想54,白居易云:宁归白云处,饮水卧空谷;充肠皆美食,容膝即安居。况此松斋下,一琴是帙书;花下鞍马游,雪中杯中欢;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况有好群从,旦夕相追随。身闲即为贵,何必居荣佚?心足即非贫,岂唯金满室?评论:上述关于理想追求的精神性消费思想,是中国经济思想的一个独特内容。它充分反映了人的需要的层次性,即人的需要不仅包括吃穿住行等层次比较低的物质需要,还包括社会和谐、人际情爱、实现理想、独立自由等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这是人类追求高层次满足的理论反映。,消费思想54,理想追求还是人们面对困境的积极态度和合理对策,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路正是其现实表现,如果没有这些给人以前进动力和美好希望的理想追求,人们在穷困、灾难面前将丧失斗志、绝望颓废。这一学说存在的缺陷有:一是精神性消费与物质消费之间的依赖、促进关系没有受到重视。南方周末2004/5/20云:财富不只是钱,它代表着一种品质。品质很多时候真的比钱更成其为财富。一个企业要做成百年老店,必须从以关系为中心向以价值观为中心转变,而慈善理念就是价值观的一部分。,消费思想55,慈善对企业家个人也有帮助: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依次满足了生理、安全、社交、尊重需求之后,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也就是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崇高感。而慈善恰恰能给他们带来第五层次的满足。西方的富豪通过慈善的方式关注全球问题,如比尔盖茨热中于爱滋病的研究,这是对全人类的关注。他有两个孩子,他说只给每个孩子留1000万美圆,其余全部捐赠社会。,消费思想56,许多人在强调理想追求时往往过于注重精神性消费与物质性消费的对立关系,简直把精神性消费与穷困潦倒当作同意语。然而,人类一切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为了充分满足人类消费需要,包括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否则这些活动又有什么意义呢?二是这种精神性消费存在的社会范围还相当狭小,因为一般人都习惯于“以外乐内”,能够做到献身理想的人毕竟是少数人。,消费思想57,随着社会日益富裕,消费水平差距拉大,这种人甚至越来越被看作反常:“只有性格反常的人,才能长期地受人白眼而不影响到他的自尊心。”(有闲阶级论)能够奉行消费浪漫主义的消费者必需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艺术能力等主体素质,广大贫民百姓是难以奢望的。此外,知足论本质上也反应了自然经济的特征。自然经济中个人经济活动的基本目标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是产品而不是商品,而人们对使用价值的需求总是有限的,因此,在这样一个社会,人们是很容易知足的。,消费思想58,二、有闲论享受闲暇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性消费,在中国经济思想中也多有涉及,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古代下层劳动者是社会的“劳力”者阶层,不仅必须从事各种生产劳动以养家糊口,而且承担着繁重的赋税和劳役、兵役,终生辛苦劳累,因而对闲暇有着深深的渴望。诗经王风兔爰云:,消费思想59,“狡兔自由又自在,野鸡落进网里来。当我初生那时候,没有战争没有灾。偏偏在我出生后,倒霉事儿成了堆。但愿长睡口不开!狡兔自由又自在,野鸡落进网里来。当我初生那时候,没有迁都没有灾。偏偏在我出生后,百般晦气连着来。但愿长睡眼不开。狡兔自由又自在,野鸡落进网里来。当我初生那时候,没有劳役没有灾。偏偏在我出生后,百样坏事上门来。但愿长睡两耳塞!”向往没有劳役、不用当差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分流露出对沉重劳役、兵役的厌恶和对闲暇的渴求。,消费思想60,有远见的思想家认识到让劳动者享有一定闲暇的重要性。儒家提出“以逸道使民”,即在保证享有一定安逸的前提下役使民众。墨子一方面主张增加劳动的强度和劳动时间,另一方面向统治者指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将饥谨、寒冷、不得息看做人民的三大苦难。他认为人民劳累过度是导致对政府不满和反抗的重要原因,还认为劳累是人们得病的原因之一:“人之所得于疾病者多方,有得之于寒暑,有得之于劳苦。”因而多次要求统治者“必使民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消费思想61,东汉王符更将人民享受一定闲暇时间提高到关系到国家治乱的高度。他指出,人民的劳力资源是社会经济的基础或根本,统治者应当珍惜。而劳动力的使用和休息状况对经济有直接影响,如果统治者不过度征调劳役和兵役,则劳动力就能享受一定的闲暇、休息,就有足够的时间和体力从事生产,因而社会就会富裕;反之,如果劳动力因为赋役繁重、无暇生产,社会就会贫穷。这种珍惜劳力的使用、与民休息的思想,是古代抗议赋役繁重的主观反映,它与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主张具有同样的积极意义。,消费思想62,相反,统治者既不需要辛勤劳作,可以“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又拥有财富和权势,可以不问政事、纵情享乐。他们是十足的“有闲阶级”。然而,中国历史上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此极力反对,不断发出警告。首先是周公担心周成王贪图享乐、荒废政事,特作无逸加以教导,他总结历史教训后认为,商朝之所以灭亡,原因在于商朝的最后几代领导人“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而周文王则亲自督促农业生产,不辞劳苦。,消费思想63,这种强调统治者减少过多闲暇和享乐、勤于政事的主张,在春秋时期一位贵妇人敬姜氏那里得到了系统发挥,这位妇人也多次得到孔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经济思想史(消费思想).ppt)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