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浅析西方绿地系统规划思潮演变对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影响.doc
-
资源ID:2834203
资源大小:16.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浅析西方绿地系统规划思潮演变对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影响.doc
浅析西方绿地系统规划思潮演变对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影响浅析西方绿地系统规划思潮演变对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影响 摘要:在对西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潮演变的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探索中国自身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演变过程。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的研究,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近年来涌现的绿地系统规划新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就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基于“山水城市”的新思想,展望发展的必然性。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山水城市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规的深化和细化。其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规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启蒙阶段-西方最早对城市的构思和设计大多出于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理想模式。这个时期的城市中出现的园林绿地,没有统一的空间规划,主要依据设计者或所有者的审美观和喜好而定,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感性的产物。这个时期的城市设计往往接近理想状态,城市绿地规划处于思想萌芽阶段。 二,思想形成阶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新兴的资产阶级统治者没收了封建领主及皇室的财产,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园向公众开放,并统称为公园。在英国,最早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公园建设。 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发表的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描绘了一幅对未来田园城市生活方式的设想。这一城市规划思想,对以后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915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论”,其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战后四五十年代,这时期的环境保护由被动保护走向通过城市规划进行的主动保护,人们希望通过城市绿地整体规划的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各国都注意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利用林地与河川来形成城市绿化的基础。正是在20世纪城市化浪潮和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中,绿地由原来单个私人或公共庭院设计逐步发展为城市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后来随着大城市群的形成又出现了区域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 三,理论方法趋向成熟阶段-人类进入20世纪60和70年代,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高潮,为顺应时代要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很快被接纳到规划领域。在生态理论的影响下,世界许多大城市都认真研究了城市中绿地的功能地位及规划问题,开始从绿地的生态性、游憩性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绿地建设问题。 麦克哈格在1969年出版的著作Design with Nature中,提出系统地运用生态手法进行绿地规划观点。20世纪80年代,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市绿地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在先秦时期就显露出来,但是形成系统理论较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历史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天然园林城市,到近代“西学东渐”、“土洋结合”的中西交融,再到建国初期的“大地园林化”与近期的山水城市。 一,启蒙阶段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大型城市,这些大型城市虽然包容了许多自然环境因素,但城市中的生活毕竟与大自然有一定隔离,尤其是难以欣赏到名山大川优美而壮丽的景色。于是,以浓缩了山水景观的“人造自然”城市园林产生了,从商殷的苑,到后来兴起的皇家宫苑和贵族宅院,里面都有大量的绿化装饰,自东晋以来,私家园林逐渐从模拟自然的“自然山水园”向抽象自然的“写意山水园”过渡,人工成分越来越多,自然成分越来越少,但园林中的池泉、树木、花卉仍占相当比例。这个阶段,无论是大量的私家园林还是少量的公共园林,其营造的目的和用途都是以游憩为目的,绿地的功能单一。 二,思想形成阶段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城市规划中提出了完整的绿地系统的概念,结合城市改造和建设,建立了很多的公园绿地,在公园规划设计上,主要学习苏联文化休闲公园的模式,强调公园的功能分区,注重群众性文体活动。这个时期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是针对工业城市弊端,迫于环境压力而提出的,城市中人工成分和自然成分是分离的。因此,这个时期的人们对绿地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表现在城市规划中,绿地的面积、形状、位置设计的随意性,仍然把人与城市凌驾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甚至为了建立人工绿地而破坏原本的生态系统。 三,理论方法趋向成熟阶段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化过程在给地区经济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值得我们关注。这个时期,城市绿地改变了受城市建设所支配的从属地位,使城市绿色空间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绿地规划的任务就是要恢复城市自然特性,把人工和自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下面选取我国几个代表城市,如四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南京,以及近几年的新兴城市,如大连,青岛,上海等。简要的分析一下其绿地系统规划方案。 1,北京青山环抱-山地绿化占市域面积62%,三环环绕-五、六环路之间的绿色生态环、隔离地区的公园环、二环路绿色景观环带-绿色城墙,十字绿轴-长安街和南北中轴及其延长线,七条楔形绿地-从不同方向沟通市区和郊区,由绿色通道串联公园绿地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市区以外宜林山地全部绿化,建设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构成名符其实的生态屏障,平原植树造林,治理五大风沙危害区,加强湿地保护和绿色通道的绿化建设,开辟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将市区与郊区绿地有机结合。 2,上海根据绿地生态效应最优以及与城市主导风向频率的关系,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集中城市化地区以各级公共绿地为核心,郊区以大型生态林地为主体,以沿“江、河、湖、海、路、岛、城”地区的绿地为网络和连接,形成“主体”通过“网络”与“核心”相互作用的市域绿地大循环,市域绿地总体布局为“环、楔、廊、园、林”。使城在林中,人在绿中,为林中上海、绿色上海奠定基础。 西安如同北京的规划,保持原有道路方格网的不动,采用环状加楔形的绿带规划模式,使得西安的古城墙保存完好,形成一个环形畅通的部分。河南洛阳的绿地系统是块状绿道式;苏州的绿地采用混合式,古城中假山假水城中园,其余是真山真水园中城,使得历史文化名城得以保护。像大连,青岛,哈尔滨这类新型城市,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较大。近些年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多次提出“山水城市”概念,其核心是“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用中国山水诗,中国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融合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城市。我国在这个事情开展园林城市建设实践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2000年,北京,合肥,深圳,中山,上海浦东等20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可见中国的绿地系统规划开始从建国初期的盲目模仿,一味追求规模等不利于发展的模式向更加人性化的模式过渡。就是将西方的先进经验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把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生态人文理念融于其中,全面协调的就行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有中国自身特色,文化内涵的绿地系统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田国行.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南京:科学出版社,2006-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