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县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
泗阳县城市总体规划目 录第一部分 泗阳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第二节 城镇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水平第三章 城镇体系布局规划第一节 城镇空间组织第二节 城镇等级规模第三节 城镇职能结构第二部分 泗阳县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城区概况第三章 城区建设现状分析第四章 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第五章 城市总体布局第六章 土地使用规划第七章 规划实施措施第一部分 泗阳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章 总则一、区位分析泗阳,地处古泗水之阳。位于江苏省北部,在东经118°20´118°45,北纬33°23´33°58´之间。东界淮安市淮阴区,南滨洪泽湖、北邻沭阳县,西南和西部与泗洪县、宿豫区、宿城区接壤。县境东西距50公里,南北距70公里,全县面积141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0.38%;水域面积4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9.62%。泗阳地处黄淮平原,南临洪泽湖,京杭大运河、古黄河、六塘河、淮沭河等流域性河道流经县域,河流水系相对完善,为县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主要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功能区要求。县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良好,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县境平原广阔,无山脉丘陵,古黄河堤内滩地为河床高漫滩,自西北向东南,横亘于平原之上,成为县境自然河流分水岭。总的地势以黄河故道为脊背形分别向北、向南倾斜,县境大部分地面高程在1217米之间。穿城、三庄附近及成子湖东侧有低矮的垄岗。泗阳位于徐州都市圈边缘地区,周边的核心城市主要有宿迁市、淮安市和徐州市。宿迁,在徐州都市圈中分量较小,徐州都市圈的建立一方面加强了宿迁在区域的地位,但同时也使宿迁的发展面临着来自都市圈内部城市所引发的更大挑战;东陇海线的建设,大大提升了连云港和徐州的地位,使淮安陷入巨大的竞争压力之中。因此,泗阳所在区域,其核心城市发展有限,同时,由于行政分割、空间距离等因素,核心城市对其市场和经济影响力相对较弱,属于被边缘化的地区二、规划说明泗阳县的现状表明泗阳城镇化水平与市域经济水平基本协调,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双重落后的特点。城镇体系表现出中心城市的能级较低、城镇体系发育不全、城镇功能趋同、城市化水平较低且地域分布不均等特征。因此,泗阳县城镇体系面临着结构调整的任务,调整的目标是形成以泗阳县城(众兴镇)为核心、重点城镇为纽带、城乡协调发展的总格局,通过增强中心城镇实力,壮大各级城镇的集聚规模,形成大小城镇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结构合理的城镇新体系。三、规划指导思想1、突出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发展;2、握全球化背景,增强城市辐射力;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4、遵循可持续发展,协调区域发展;5、强调规划的系统性、动态性和适应性。四、规划依据1、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江苏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苏建规(2000)298号)3、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苏建规(2002)35号) 4、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5、宿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6、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7、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8、泗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四、规划期限和范围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6年 远期:2016年2030年规划范围:泗阳县域、泗阳县城(众兴镇)、城市规划区、。1、泗阳县域下辖:爱园镇、里仁乡、庄圩乡、穿城镇、张家圩镇、王集镇、三庄乡、南刘集乡、八集乡、众兴镇、临河镇、李口镇、卢集镇、新袁镇、高渡镇、裴圩镇此十六个乡镇,总面积1418平方公里,为城镇体系规划范围。2、规划区:指城市建设管理和规划需要控制的区域。泗阳县城市规划区范围与县城范围一致。3、泗阳县城:指众兴镇。第二章 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提高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总量。1.进行资源产权和资源管理制度创新, 加强资源核算与管理;2.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3.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走科教兴县之路。 2、提高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投资对策。1.实施促进投资增长的财政、金融及投资的政策措施;2.采取促进国有、民间、外部三类投资主体投资持续增长的对策措施。 3、提高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消费对策。1.加快富民进程,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2.开拓消费信用,发展新的消费方式;3.着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挖掘消费潜力;4.增强居民消费信心;5.规范市场秩序降低居民消费道德风险。 4、提高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创新策略。1.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2.改善企业内部高新技术研发的运作机制; 3.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技术提升工业技术水平。 5、提高泗阳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对策。1.加快构建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体系;2.加快信息化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3.明晰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4.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创新。 6、提高泗阳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化战略。1.调整产业结构,兴建基础设施,提高泗阳吸纳外来人口能力;2.组织县城的有序扩张,形成以中心城镇为主,工业园区为辅的组团式结构;3.发展新型乡镇工业,以产业积聚为依托,重点突出、智谋超前、合理布局小城镇;4.发展特色农业、特种养殖,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综合经济。建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高效农业融合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000元;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8:54:38,财政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3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32%;500万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0%,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00亿元以上。 2、工业发展。建成以绿色能源为引导、以“3+4”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比达到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00家。 3、服务业发展。建成商贸、物流、旅游、金融、商务、科技等服务齐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90亿元,年均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20%。 4、城亾市化与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建设现代滨水森林城亾市,启动规划滨湖片区。到2015年,初步建成中心城亾市、中心镇、小城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梯度化城镇体系,城亾市化水平达到50%。 5、科技创新。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县域技术创新体系。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1%以上,专利申请量达到120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 6、对外开放。到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亿美元,年均增长32%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年均增长35%。 7、人口资源环境。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加强土地综合整治,耕地保有面积106万亩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省市调控标准;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得分超过90;城亾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 8、社会事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就业、社会保障、人口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到2015年,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幼儿入园率达到98%,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例达4%;进一步加快体育馆、游泳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大型文体场馆和小区、城亾市绿地的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人人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城镇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6%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9%。 9、人民生活。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努力实现五年倍增。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年均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00元,年均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恩格尔系数低于40%。三、县域人口控制目标 县域现状总人口96.83万人,近期规划人口108万人远期规划人口121.5万人。 泗阳县域总人口指标分配表 (单位:万人)地区2010年2015年2030年县域96.83108121.5县城(众兴镇)32.793739.0爱园镇5.185.86.8王集镇7.247.88.7穿城镇3.764.55.6爱萍镇7.288.38.8张家圩镇3.724.24.9临河镇5.364.353.8通榆镇6.26.87.6李口镇5.115.46.7高渡镇3.443.64.7新袁镇4.574.85.9裴圩镇6.026.87.5三庄镇3.914.455.8卢集镇4.054.35.7 第二节 城镇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水平一、城镇体系发展总体目标形成以众兴镇为核心骨干、重点城镇为纽带、城乡协调发展的总格局,通过增强中心城市实力,壮大各级城镇的集聚规模,形成大小城镇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结构合理的城镇新体系。二、发展战略县域城镇发展采取“中心极化,择优发展”的总体战略。坚持效率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非均衡发展为导向,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龙头,以基础设施为先导,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扶持培育重点城镇,推动各项制度的创新,加强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区域城市化的总体水平。三、城市化途径一是提高县城镇的建设水平,增强县城经济的辐射能力。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一)、提高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总量。1.进行资源产权和资源管理制度创新, 加强资源核算与管理;2.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3.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走科教兴县之路。 (二)、提高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投资对策。1.实施促进投资增长的财政、金融及投资的政策措施;2.采取促进国有、民间、外部三类投资主体投资持续增长的对策措施。 (三)、提高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消费对策。1.加快富民进程,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2.开拓消费信用,发展新的消费方式;3.着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挖掘消费潜力;4.增强居民消费信心;5.规范市场秩序降低居民消费道德风险。 (四)、提高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创新策略。1.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2.改善企业内部高新技术研发的运作机制; 3.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技术提升工业技术水平。 (五)、提高泗阳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对策。1.加快构建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体系;2.加快信息化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3.明晰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4.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创新。 (六)、提高泗阳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化战略。1.调整产业结构,兴建基础设施,提高泗阳吸纳外来人口能力;2.组织县城的有序扩张,形成以中心城镇为主,工业园区为辅的组团式结构;3.发展新型乡镇工业,以产业积聚为依托,重点突出、智谋超前、合理布局小城镇;4.发展特色农业、特种养殖,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实施“5115工程”,完成“两大跨越”。“5115工程”即: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亿元。“两大跨越”即:超过全国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建设高水平百强县;提前实现全面小康。具体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12年,打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9年全国平均水平;第二步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全国百强县,提前实现全面小康。(指标见表1)一、综合经济。建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高效农业融合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000元;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8:54:38,财政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3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32%;500万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0%,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00亿元以上。二、工业发展。建成以绿色能源为引导、以“3+4”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比达到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00家。三、服务业发展。建成商贸、物流、旅游、金融、商务、科技等服务齐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90亿元,年均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20%。四、城亾市化与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建设现代滨水森林城亾市,启动规划滨湖片区。到2015年,初步建成中心城亾市、中心镇、小城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梯度化城镇体系,城亾市化水平达到50%。五、科技创新。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县域技术创新体系。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1%以上,专利申请量达到120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六、对外开放。到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亿美元,年均增长32%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年均增长35%。七、人口资源环境。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加强土地综合整治,耕地保有面积106万亩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省市调控标准;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得分超过90;城亾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八、社会事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就业、社会保障、人口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到2015年,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幼儿入园率达到98%,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例达4%;进一步加快体育馆、游泳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大型文体场馆和小区、城亾市绿地的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人人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城镇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6%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9%。九、人民生活。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努力实现五年倍增。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年均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00元,年均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恩格尔系数低于40%。十、要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促进全县小城镇均衡、有序、协调发展,特别是要重点规划建设好4个重点镇。四、城市化水平泗阳现状、近期和远期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指标区域分配如下表。泗阳县域、县城及各乡镇城市化水平地区2010年2015年2030年城镇人口(万人)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万人)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万人)城市化水平(%)县域33.434.346.44360.249.5县城(众兴镇)19.559.4728,.17637.295.3爱园镇0.468.90.813.61.319.1王集镇1.0414.361.721.82.326.4穿城镇0.369.60.9201.526.7爱萍镇0.8111.11.619.22.225张家圩镇.0.256.71.113.71.632.65临河镇0.519.510.613.80.821.1通榆镇0.727.21.826.52.431.6李口镇0.9117.80.814.81.319.4高渡镇0.308.720.719.41.327.6新袁镇1.6536.11.837.52.3640.1裴圩镇1.6627.51.928.52.230.3三庄镇0.338.40.715.71.322.4卢集镇0.286.90.920.91.729.8第三章 城镇体系布局规划第一节 城镇空间组织一、城镇空间结构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是指城镇在地域上的空间分布、组织方式、相互联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网络结构。泗阳位于江苏省北部、洪泽湖北侧。县城众兴镇在京杭大运河北侧、县境之中部,东南至原淮阴县(现淮安市淮阴区)40公里,西北至宿迁市区,北至沭阳县城57.7公里,西南至泗洪县城80公里。河湖密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受到地形、水系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泗阳县域城镇形成了特殊的地域空间结构。(1)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 从空间上看,城镇发展条件的地域差异明显,新袁镇,王集镇的发展条件较好,其他乡镇则较差,由于城镇发展条件的不平衡,城市化水平在空间上也表现出不平衡的特点,泗阳县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2)城镇分布的点轴性与均衡性共存 从总体上看,城镇空间结构表现为以众兴镇为中心,以新袁镇,王集镇为次级中心,以水陆交通线为纽带的点-轴格局。城镇密度比较小,从总体上看,受以平原为主地形的影响,城镇分布呈均衡态势。(3)城镇沿通航河道、公路呈串珠状分布 全县境内河川交错,水网密布,内河航运的主干线京航大运河流经于此,(4) 城镇处于极核发展阶段 城镇体系是区域城镇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按社会发展阶段对城镇体系的演化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泗阳县城镇体系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表现为中心城市集聚发展而其它城镇规模小,孤立分散的不均衡分布格局,从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演变看,泗阳县处于极核发展阶段,城镇聚集增长作用明显大于扩散作用。第二节 城镇等级规模一、城镇等级层次根据城镇发展现状及其在地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城镇体系规模确定为3个等级。一个40万人口的中心镇,4个7-10万人的重点镇,9个3-6万人的一般乡镇组成的“中心镇重点镇一般乡镇”的城镇等级规模体系结构。二、撤乡并镇的原则和目标三、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表城镇等级现状城镇名称规划城镇名称规划城镇人口(万人)城镇个数一级众兴镇众兴镇391二级王集镇王集镇8.74裴圩镇裴圩镇7.5里仁乡爱萍镇8.8庄圩乡南刘集乡通榆镇7.6八集乡三级爱园镇爱园镇6.89穿城镇穿城镇5.6张家圩镇张家圩镇4.9临河镇临河镇3.8李口镇李口镇6.7高渡镇高渡镇4.7新袁镇新袁镇5.9三庄镇三庄镇5.8卢集镇卢集镇5.7合计121.514第三节 城镇职能结构一、城镇职能调整思路泗阳县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调整应以极化区域中心,培育发展轴线为重点,逐步形成以中心城镇、重点镇为依托,以交通线为发展轴的城镇体系空间格局。二、城镇职能组织城镇职能结构规划一览表城镇名称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县城(众兴镇)文化,行政,工业,商贸新袁镇工业,交通王集镇农业,工业爱萍镇文化、交通、商贸,工业通榆镇农业,商贸穿城镇工业,农业张家圩镇农业,工业临河镇文化新袁镇工业,交通李口镇交通,农业,工业高渡镇旅游爱园镇农业裴圩镇农业,工业三庄镇工业卢集镇工业第二部分 泗阳县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第一章 总则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199114号)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1995333号)5、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6、宿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7、国家及省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二、规划区范围泗阳县城老城区,东部工业区,运河南部新城区三、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30年第二章 城区概况一、地理位置泗阳县地处苏北腹地,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8°20118°45,北纬33°2333°58之间,东界淮安市淮阴区,南濒洪泽湖,北邻沭阳县,西与宿城、宿豫区毗邻,西南与泗洪县接壤。县境总面积141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38%;水域面积4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9.62%。陆地面积中有可耕地70603公顷。二、行政区划众兴镇南濒洪泽湖,北依六塘河,徐盐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325省道横贯东西,245省道穿越南北,全镇镇域面积254.2平方公里,人口28.7万,辖68个居委会,是江苏省“文明乡镇”、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宿迁市首批小康乡镇”、“宿迁市卫生镇”、“泗阳县全面先进单位”。三、自然条件泗阳县境内无山丘,属黄泛冲积平原。总地势西高东低,地面相对高程大都介于12米17米之间。京杭大运河横穿东西50公里,成为天然“分水岭”。运河以南,北高南低,河流皆流入洪泽湖,统属淮河水系;运河以北,南高北低,河流皆属沂、沭水系。全县境内大小河道有30多条,总长近700公里。目前,全县境内杨树活立木蓄积量已达500万立方米,年木材加工量突破100万立方米,年生长量100万立方米,速生杨树覆盖率42%;泗阳拥有保持纯自然生态的水面65万亩,年产甲鱼、螃蟹、青虾等绿色水产品10余万吨,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畅销江浙沪等大中城市;泗阳棉花原种场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棉花良种繁育基地,泗阳大棉花享誉大江南北。 四、资源条件(1)种植业发达。泗阳是全国粮棉大县,盛产小麦,水稻,棉花,油菜,花生等,粮食年产50万吨,棉花1万吨,油料2万吨。“泗阳棉花”称雄全国,“泗棉3号”优良品种遍植大江南北。(2)林木资源丰富。现有蓄积量500万立方米,年采伐量50万立方米。随着“意杨”的普遍推广种植,将建成著名的“意杨之乡”。(3)水产资源丰富。洪泽湖为全国第三大淡水湖,盛产鱼,虾,鳖,蟹,其60万亩水面属泗阳,具有极为重要的开发价值。3、以资源为原料的加工业迅速发展(1)木材加工业。木材加工业飞速发展,胶合板、细木工板、卫生筷、火柴、家具等源源外销。(2)建材工业技术领先,大口径夹砂玻璃钢管填补了江苏省空白。砖瓦、水泥、水泥制品等历史悠久。(3)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迅速发展。绢丝、油丝、白厂丝、丝绸、丝棉、棉纱、棉布、服装自成系列,畅销世界各地。泗阳绢纺厂年创汇三千万美元,是江苏省出口创汇大户。五、历史沿革泗阳位于江苏省北部、洪泽湖北侧。县城众兴镇在京杭大运河北侧、县境之中部,东南至原淮阴县(现淮安市淮阴区)40公里,西北至宿迁市区,北至沭阳县城57.7公里,西南至泗洪县城80公里。泗阳有五千年多年的悠久历史,夏商时属徐州,周代为青州厹犹国,春秋时期属吴,吴亡属越,战国时期属楚,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地属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在泗阳境置凌县属郯郡。汉初在凌县西境置厹犹县(后音讹为宿留县、宿豫县),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析凌县东南境置泗阳县,元鼎四年,立泗水国,辖凌、泗阳、于等县,或说辖有厹犹县(东汉、泗水国徐),此后,战乱频繁,泗阳地方历代建置,情况复杂,不仅朝南暮北,而且区划常更、名称多变。南北朝时,兵争特甚,而境内建置亦分亦合建撤无常,刘宋时有宿豫县、角城县,南齐分立宿豫、角城、淮阴等县,南梁则分置宿豫、绥化、淮阴等县,至唐贞元年(627年始合于宿豫县。金、元之际,先后置淮滨县、桃园县。民国3年(1914年)改桃园县为泗阳县。抗日战争时期,在泗阳县运河北部建泗沭县,在运河南部成子河以西建泗阳县,在成子河以东建泗县,又在众兴以西至宿迁城以东建运河特区(县级)。至民国38年5月,合并为泗阳县。由于在分合过程中,划出一些地方,县之幅员亦小于民国早期的泗阳县。新中国成立后,泗阳属苏北行政区淮阴专区;1953年,属江苏省淮阴专区;1983年3月起,专区改市,泗阳县属淮阴市;1996年宿迁市升格为地级市,泗阳县改属宿迁市。泗阳县从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始建县治至今经历了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县城从古城、凌城、桃园滩、城厢街、到今天的众兴镇经历了不同的时代的变迁。古城 泗水经其西,淮水纬其南,杜佑说:此“故泗口也”。是南北交通之要道,茶盐集散之大都,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晋永兴二年(305年),琅邪王睿置邸阁于宿豫。城在郑楼乡古城山南麓,古黄河之北侧,厹犹县、宿豫县、徐州、东楚州、泗州等治所,皆曾设此,梁太子右卫张惠绍曾“堑其罗城,引水环之”以为险。至唐开元二十三年(755年),城为水漫,州治南移,县治北徙,迄20世纪90年代城仍在水中为沙湮埋。凌城 民国版泗阳县志载:“故城在治西北,今失其处。”中国历史地图集认定史集乡之灵城,即秦凌县故城、汉泗水国都。1984年文物普查,遗址下有两条小河相交,交汇处有桥。据从小河断面观察,上层为黄泛淤积,下为唐、宋文化层,再下即为汉文化层,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民国初有“高阜可辨”,历经群众运土、烧窑,高阜已成平地。桃源滩 距县城6公里古黄河南侧,南梁于此建淮阳郡治,魏武定七年(549年)改设绥化县治,北周大成元年(579年)改为淮阳县治所,金兴定二年(1218年)于此置淮滨县,元年改为桃园县治所。城周4公里许,城址遗迹可辨,常有郢爰、蚁鼻钱出土,六朝以前古砖散落于附近农家,界湖村曾挖掘到“桃园县南关”砖刻(已佚),遗址处汉墓较多。城厢街 在众兴镇3公里处。元时从锅底湖处迁治于此,后“至元间,始筑土城”(江苏通志稿),明正德六年(1511年)因旧址修筑,立门四座,嘉靖二年(1523年),建谯楼于城门之上,东曰“观海”,西曰“延晖”,南曰“朝阳”,北曰“拱极”。嘉靖十四年重修,设泻水洞三:一在西门,一在南门,一在北门。万历十年(1582年),重浚城壕建四门。祟祯五年(1632年,增筑女墙,高五尺。清顺治八年(1651年),复于城之中央建三台阁,高约四丈许,周宽六丈多,顺治十二年作四角门,顺治十六年开小南门。康熙六年(1667年河口烟墩口,水浸城址,四面浮沙高五尺,城内如井,康熙七年冬地震,城圮堵卸,城楼无一存者。雍正十一年(1733年)冬,兴工重修,重建城门,上各盖城楼三间,四门题为“观海”、“延晖”(后改为“挹山”)、“朝阳”(后改为“迎熏”)、“拱极”。民国3年(1914年)改桃园为泗阳。民国15年,城上又筑女墙、炮台,建四门吊桥,修理三台阁以为瞭望台,城内主要街巷,皆铺以青条石、街道狭窄,宽仅丈余。县署在三台阁西侧,南有孔庙、学宫,后县初级中学及城中小学和教育局分布其中,大成殿、魁星楼等建筑具有相当规模。北门内的清节堂被改建为民众教育馆。城内西北隅水域,建起纪念民主革命烈士韩恢的复炎公园,内有纪念祠及亭、阁等;西有抗金民族英雄刘世勋墓,城内外有多处祠堂庙宇等古建筑,是一座典型的古式城镇,是当时泗阳的政治、文化中心。民国28年2月27日上午,日军飞机五架炸毁县城并于次日上午侵占之,后日军不堪王光夏部队袭击,遂于同年11月30日撤至众兴,日军撤出县城后,又大肆拆除城内建筑物以营造新巢,国民党泗阳县长王光夏针锋相对,执行“焦土抗战”政策,号召居民拆屋,并每甲出两人来破坏城垣,拆走公产,纵火焚烧,一座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城,成为焦土。众兴 众兴镇前身为悦来集,因京杭运河开凿而兴起,集址在头铺(即绢纺厂北),后渐东移。民国泗阳县志载:众兴,“相传明末刘仲达兴,名仲兴镇,后刘氏中落,卖于众姓,遂改为众兴镇;有户千余,治北四里。”清康、乾之世,水陆交通发展,众兴商业旺,市面繁荣,众兴集列于镇的行列,时有晋、鲁、皖、闽及江苏的镇、扬、常、宁等许多外地客商,在此投资经营。其交通之便利和商业之繁盛,为全县四镇之冠。(东南为仁和镇、西南为金锁镇、西为洋河镇、合众兴为四镇)清宣统三年(1911年),众兴遭歹徒烧抢,元气大伤。后虽渐趋复苏,稍呈盛景,却又于民国28年(1939年)春为日军侵占,烧杀淫掠,无所不为,还拆毁天齐庙及清真寺等古建筑物。至建国前夕,众兴镇仅存居民1461户,人口6763人,有小手工业34家、小商铺67家,从事服务业的160多人,摊贩300多人。民国38年5月,人民政府定众兴镇为县政府所在地。建国后,政府对众兴镇的建设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逐步改造旧城区,扩建新城区。县城布局主要沿大运河北侧向东西两端延展并适当向北拓展。县级领导机构在振兴路。城西为工业区,各类中等学校主要分布在东、北一带,金融、商业区主要分布在众兴路及人民路两侧。泗阳县城的用地拓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自众兴镇确定为泗阳县城以前,众兴镇仅仅是大运河边上的一个商贸小镇,1945年5月定为县城,至建国前,县城的建设发展不大;建国初至1980年,随着众兴东西路的兴建,依托大运河在其两侧建设了一些工业和住宅;1980年至1990年人民路向北延伸并在两侧建设了新的中心区及住宅区;自1990年以来建设了淮海路及两侧的商业住宅,进入21世纪后,加快建设了北京路、泗水大道、泗水大道,新建了行政中心,开发了城西工业园,城市向外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的布局和道路骨架基本形成。至2005年,城镇规模由1949年的0.8 平方公里,扩大到 21.25 平方公里,城镇人口 19.5万人。 泗阳县城历史上共编制过四轮总体规划。第一轮是1982年编制,由泗阳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规划期限为19802000年;城镇性质为:以轻纺工业为主,适当发展支农工业的城镇,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规模为2000年县城总人口控制在6万人以内,其中非农业人口控制在3.7万人;城镇用地规模4.68 平方公里,人均用地126.56平方米。规划布局沿淮海路与京杭大运河之间呈东西方向发展,城镇结构形态为团块状。第二轮是90年代初, 由泗阳建设局编制过一个简单的泗阳县城“总体规划”,规划期限19902010年。是在没有地形图的基础上对城市的主要路网进行粗略的控制,县城的各类用地的规划研究较少,此轮规划没有经过上级政府的批准。第三轮是1999年由常州市规划院负责编制,规划期限为19992020年;城市性质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现代化园林生态县城;城市人口规模为25万人;城市用地规模为26.80 平方公里,人均用地100.5平方米。县城总体布局结构为“一城四翼,环路放射”的格局。第四轮是2002年由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规划期限为20022020年;城市性质为以发展资源型加工业为依托、两河风光为特色的园林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为26万人;城市用地规模为31.53 平方公里,人均用地119.62平方米。县城城市结构形态为团块状。截止2006年底,全县共设置11个镇、5个乡、2个农场。辖96个居委会,164个村委会。户籍人口96.83万人,全县城镇总人口33.4万人,其中县城区总人口19.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34.3%。表4.1 现状人口统计表户籍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市化水平(%)其中城区总人口2005年96.8333.419.534.3(一)综合实力的提高从2000年到2006年6年间,泗阳综合实力逐步提高,GDP年增长7.09亿元/年,2006年GDP是2000年的2倍,尤其是在2005到2006期间,GDP一年增长了21.83亿元。人均GDP年增长299元/人。表4.2 泗阳县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变动情况表年份GDP(亿元)人均GDP(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亿元)财政总收入(亿元)居民存款(万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000年38.68335410.862.97613527802001年43.02369713.813.11156571751729362002年47.12403416.483.31188501834431082003年51.72441920.423.53193248900630902004年45.77485024.542.80272389978034502005年59.38625221.121.63-1300638342006年81.21912547.673.91-4240 表4.3 泗阳“十·五”期间经济发展情况指标名称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数值(亿元)增长率(%)数值(亿元)增长率(%)数值(亿元)增长率(%)数值(亿元)增长率(%)数值(亿元)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33.313.335.77.238.78.445.7713.752.314.5第一产业增加值14.036.515.510.514.9-3.816.677.917.44.5第二产业增加值9.820.010.22.2412.727.013.4117.119.621第三产业增加值9.517.210.27.411.18.813.1414.115.315(二)发展仍然处于不利地位从全省范围内考察,作为苏北地区的县,由于历史和区位原因,错过了曾经的两轮经济高速增长期,经济状况整体落后。从宿迁的主要经济指标考核来看,泗阳是宿迁经济最薄弱地区。表4.4 宿迁市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