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doc
张家港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文本一 总 则(一)、规划编制意义发展城市绿化,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型城市,提升张家港生态环境与城市形象,为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二)、规划依据2.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2城市绿化条例2.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4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2.5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7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8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2.9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10江苏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2.11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2.12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2.13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14国家其他相关法规、条例和行业标准(三)、规划期限近期:2002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四)、规划范围与规模规划范围:为远期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面积54.19k。现状建成区面积16.88 k。人口规模:中期市区人口为32万人,远期市区人口为45万人。(五)、规划指导思想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精神,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以促进城市持续发展为中心,以重点促进工业高度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同优化、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同优化以及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规划总量适宜、分布合理、特点鲜明、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六)、规划原则6.1贯彻现代园林绿化的四性四结合原则6.2适应城市总体发展需要的原则6.3广泛借鉴、推陈出新、创建特色的原则6.4资源整合和优化利用原则6.5尊重自然的生态规划原则6.6多样性原则6.7长期、动态的规划原则二 规划目标与指标(一)、规划目标1.1 总体目标规划总量达标、结构布局合理、综合功能优化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水绿相依”的鲜明江南水乡绿化特色,构筑“人、城市与自然和谐”的具有丰富生态文化内涵的优美绿地景观,创建“林、园结合”的花园式绿色生态宜居城市。1.2 近期目标(20022005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申报世界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20022003年,合理规划布局各类绿地,通过新增精品绿地和绿地改造的途径,大幅提升绿地数量与质量,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2004年,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2005年,申报世界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1.3 中远期目标全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风貌,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和建设城市生物多样性,创造人与自然共生的城市人居环境,创建江南水乡绿化特色与现代生态文化内涵融合一体的、现代花园式绿色生态宜居城市。1.4 远景展望通过提高城市绿地的物种丰富度,以及高质量生产绿地、动植物园、城市自然保留地、文化专类园和城郊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发展城市生物多样性,市区绿地系统与市域绿化完全融合一体,形成具有高度自然特色的、综合功能优化的区域绿化系统。(二)、规划指标2.1近期指标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35%;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道路绿化普及率100%;居住区绿地率新区40%、旧区30%,全市园林式小区占60%以上;单位绿地达标率70%、先进单位比例20%;生产绿地占建成区面积2%、苗木自给率80%。2.2中期指标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37%;绿化覆盖率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 ;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6。2.3远期指标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40%,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园绿地12 。三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一)、市域大环境绿化规划目标“以城促郊,以城促乡”、“以乡辅城”,形成城乡一体、城市与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共生的市域大环境绿化格局。(二)、市域生态敏感区划分2.1将张家港市域的非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区分为一级生态敏感区、二级生态敏感区、三级生态敏感区和一般区域。2.2张家港市域的一级生态敏感区主要有:双山岛、沿江地带、以及城区主要水源地一干河两侧。2.3张家港市域的二级生态敏感区主要有:杨舍城区环城地带,张杨公路和东横河、盐铁塘沿线的两侧地带。2.4张家港市域的三级生态敏感区主要有:其它主要道路与主干水系两侧地带。2.5其它非城镇建设用地为一般区域。(三)、市域绿地结构布局市域绿地结构布局采取“一心三区,六横七纵”的形式。3.1 “一心”即以张家港城市建成区绿化建设为核心,高起点、高质量,建成荟萃历史文化、结合生态环保和景观优美的开放式城市绿地系统,通过加强城郊结合部的绿化连通,使之成为张家港市域绿化网络枢纽和绿化建设的“龙头”,充分发挥市区绿化建设的辐射影响力,推动市域大环境绿化建设。3.2“三区”东部自然功能区,南端人文景观区,西北部自然景观、生态旅游区。3.2.1东部自然功能区在市域东部常阴沙农场、四一农场及其周边地带,规划自然功能区。通过造林绿化、自然保护建立张家港市的自然保留地,面向滨水湿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景观保护,作为张家港自然生物资源的“源”。在该区保护滩涂湿地资源,应用乡土绿化植物材料,模拟自然群落,恢复自然生境,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形成生物多样和具有强烈自然特色的滨江湿地绿化景观。3.2.2南端人文景观区市域南端,相对集中分布有凤凰山、永庆寺、永昌寺、东渡寺、弘济桥等人文景观资源,规划人文景观区。在该区保护凤凰山现有植被及其自然演替,规划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式,进行植被改造,加速植被的自然演替进程,恢复高质量的自然植被。加强各人文景观周边地带的绿化环境整治,对有碍视觉景观的建筑、地物如墓地等采取有效的绿化屏蔽,改善景观风貌,形成良好的人文景观环境。3.2.3西北部自然景观、生态旅游区市域西北部,有双山生态旅游岛、香山自然风景区,规划自然景观生态旅游区。在该区根据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需要进行配套绿化。对香山自然风景区,结合东山村古人类文化遗址、香山寺等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选择适宜地带性植物种类,重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恢复地带性植物景观特色。双山岛以耐湿、防风、固土护岸的生态树种和具有较高生态保健价值的绿化树种为主,形成寓生态防护、保健、游憩功能于一体的绿化景观。3.3 “六横七纵”继续推动发展绿色通道网建设。市域主干道路、水系两侧,规划建设10-30m的绿带,形成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网络框架。3.3.1 “六横”从北到南,以道路景观林带为主规划“六横”,依次为:沿江公路(横一)、港丰公路(横二)、中华路(横三)、张杨公路与东横河(横四)、西塘公路(横五)、沿江高速(横六)。其中重点建设沿江防护及滨水景观生态绿化带,近期规划建设绿化带宽度为30-50m,中期50-100m,远期100-500m。3.3.2 “七纵”从西到东,以纵向水系或水、路结合的绿化构筑“七纵”,依次为:十字港(纵一)、朝东圩与杨新路(纵二)、一干河(纵三)、二干河两侧与老杨锦路(纵四)、三干河与204国道(纵五)、四干河(纵六)、六干河与六干河路(纵七)。(四)、城郊结合部绿化规划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城郊结合部绿化建设,强化张家港市域绿化的系统性、整体性,完善绿化城乡一体特色。规划内容如下:4.1以市区放射状道路、水系为依托,通过城郊结合部道路、水系绿化,加强城郊绿地连通。4.2在城郊结合部继续推广创建“园林式村庄”,形成城市-城郊-乡野的景观梯度及其自然而和谐的过渡,完善张家港城郊结合部绿化特色和城乡一体化创新实践。4.3城市外环林带建设宜以“长藤结瓜”形式,形态多样变化,密切城郊联系。4.4加强港区绿化规划建设,在张家港与港区间,建设景观道路,道路两侧发展园林花卉、观赏树木等特色苗圃,规划远期或远景建设成为张家港市植物园,使城、港绿化一体。(五)、小城镇生态绿化规划5.1对港区、乐余镇、塘桥镇等中心镇,规划创建生态绿化镇,作为完善城镇绿化体系和发展市域大环境绿化的重要途径。5.2规划指标为:镇区人均公园绿地8以上,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4%、39%以上。5.3规划基本建设形式为:“一镇一园,一镇一环,一镇一街,一镇一景,一镇一圃,全面推进园林式小区建设”。镇区公园面积2-5ha,配备一定休闲游憩设施;环镇隔离林带,带宽10-50m;建设一条景观街道;基于地方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特色,以街头绿地、园林小品相结合建设一主题景点;建立苗木生产基地,绿化苗木基本自给。(六)、乡村园林化建设规划6.1在市域乡村推广“园林式村庄”创建活动,达到“满眼皆绿,四季花香”的乡村园林化远期建设目标。6.2规划指标:绿化覆盖率45%以上;绿化应用植物材料40种以上;乡土植物数量占70%以上。6.3规划建设形式:庭院绿化、村旁绿化、道路绿化、苗圃和自然保留地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四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一)、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采用“一心两轴,三环四楔六区;各类绿地点、面均衡配置,水系、道路绿色廊道贯连成网”的绿地结构布局形式。1.1 “一心”以谷渎港、新市河、东横河绿色生态廊道链接河港公园、沙洲公园、园林广场,构筑城市的 “绿心”。1.2 “两轴”规划由东横河滨水景观绿带及两侧公园、广场组成横向城市绿色景观轴。规划由一干河新市河新沙河两侧绿地组成纵向城市绿色生态轴。1.3“三环”第一环为滨水绿色景观环,绿化宽度为1020m。第二环为城市景观道路环,绿化宽度为2550m;第三环是生态隔离环,绿化宽度为50100m1.4“四楔”在城市东南向、西南向、东向、西向形成城市绿楔。城市东南向为城市主空气通道,沿新沙河、苏虞张一级公路、东二环、南二环布置绿廊和块状绿地,组成城市东南向绿楔。沿澄杨路的两侧建设道路绿廊,与块状绿地结合,形成西南向绿楔。城东、城西分别沿东横河建设水系绿廊,并布置块状绿地,分别形成城市东、西向的两组绿楔。1.5“六区”规划区分为城市中心景观绿化区、城西人居环境绿化区、暨阳湖生态休闲绿化区、城东科普展示绿化区、城南工业防护绿化区、城北卫生保健绿化区。1.5.1 城市中心景观绿化区城市核心区范围,包括杨舍西街、步行街、长安路和人民路周边地区。重点规划水、路绿化景观环,规划沙洲公园、河港公园等精品公园绿地,与广场等标志性开放式绿地景观,组成展示城市形象和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的绿化功能组团。1.5.2 城西人居环境绿化区港城大道以西,包括泗港地区。为城市今后的主要居住区,也是市级的商业服务次中心。绿化依托道路、水系绿化网络,与功能多样化的公园绿地组成游憩、休闲、保健为主题的生态住区绿化功能组团。主要绿色景观带有:东横河绿色景观带、暨阳路绿色景观带、国泰路绿色景观带和万红港休闲绿带。主要公园绿地有张家港公园、新泗公园、芳草公园、万红港生态公园、金贸广场、文化广场等。1.5.3 暨阳湖生态休闲绿化区该功能区性质为高档居住、生态休闲区。绿化规划依托景观道路环和城市生态隔离环,充分挖掘和利用水体资源,水绿耦合,建设绿化景观精品,形成小气候宜人、生态环境高度改善和景观优美的亲水人居环境。1.5.4 城东科普展示绿化区新市河以东和乘航地区,功能区性质为居住、工商业服务区。绿化规划以森林公园、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和乘航公园、东环游园等构成集生态游憩服务、生物多样性资源保育、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绿化功能组团。1.5.5 城南工业防护绿化区此功能区性质为居住、工业区。绿化与城市周边生态隔离林带结合,根据该区实际情况,在东西向道路、水系结合地带规划23条生态隔离绿带;在新沙河塘市滨水地段,规划塘市公园作为区级公园;规划金港大道绿色景观道路,配套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多设置小面积街头绿地。形成道路绿化、水系绿化与公园绿地一体的生态防护和生态景观体系。1.5.6 城北卫生保健绿化区功能区性质为高新技术产业区。绿化与城市周边生态隔离林带结合,依托主干道路规划23条东西向生态隔离绿带,与其它的道路绿地形成生态防护网,应用抗污吸污树种,改善环境质量;规划港北公园为一市级生态公园,为该区“绿心”,并满足游憩需要;在街头节点规划新增小面积街头绿地,以满足景观要求和实现400m见绿的目标;对单位绿地指标与建设质量进行严格控制。生态隔离绿带、生态公园、小型街头绿地和单位绿地构成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体的分区绿化组团。(二)、城市绿地系统功能规划布局2.1 生态环境绿化规划 通过规划建设,形成城市的“绿肺”和空气“绿色通道”,形成水系和道路的防护绿化网络,构建污染生态隔离带和城市生物廊道,全面改善城市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声学环境和生物环境。2.1.1东南向为城市主风向,规划空气主通道。主通道两侧,东部规划森林公园,南部规划暨阳湖公园,形成城市两叶“绿肺”。2.1.2规划水系绿网,减轻城市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对水体的污染,净化水质,涵养水源。2.1.3通过道路绿化和工业区生态隔离带建设,减轻道路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对城市声学环境的不良影响。2.1.4规划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繁育、生产基地;规划构建城市生物廊道;通过植物材料合理应用,丰富群落结构,形成适宜生物栖息的城市微生境,招引鸟类,引入其它动物种群,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2.2绿地景观规划2.2.1景观特色规划构建以植物景观和水体景观为主体的,“水绿相依”的,以开放性绿地体现港口城市特色的,以近自然生态景观林和生态文化型园林体现“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共生”的,多样变化的江南水乡城市绿地景观。2.2.2绿地景观结构张家港城市绿地景观构成:强调多样化的绿化材料应用,形成时空变化有序的植物景观;通过雕塑等园林小品在各类绿地中的应用,人文主题园、青年公园、儿童公园、河南禅庙等专类公园规划建设,充分利用人文景观资源,体现城市历史文化;通过滨水绿化,张家港公园和万红港生态公园中水体景观利用,大型水景公园暨阳湖生态公园规划建设,形成亲水的人性化绿化景观和“水绿相依”的城市绿化特色;协调城市绿地景观与城市建筑风貌的关系,充分发挥城市绿化在城市景观环境整治中的作用。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结构:以城市主干水系、主干道路等为景观廊道,连接主要景观节点,规划形成城市的景观视廊。在主要景观节点,突出局部景观的规划建设,形成主要景观视点。最终形成点、线、面要素合理空间配置的网络结构。2.2.3景观要素规划2.2.3.1滨水绿化景观通过水系引导城市空气流动,调节城市小气候。注重动静适宜,以涓涓流连的水系,与滨水公园组成动静结合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城市滨水景观主轴,注重景观廊道的视线处理,形成近自然的、变化多样的景观视廊。2.2.3.2 道路绿化景观和城市入口景观根据不同地段进行道路景观设计,借鉴地方历史文化特点进行道路广场景观设计,发挥城市标志性景观功能,与水系绿化景观廊道结合,形成城市生态景观主轴。在城市主要入口加强节点绿地建设,展示城市形象。2.2.3.3 大型公园绿地景观坚持以植物景观、水体景观为主,凸显“水绿相依”的江南水乡园林景观特色,展现历史文化,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游憩要求。2.2.3.4城市广场绿地景观规划形成各具特色主题的广场体系,将公共集会、市民休闲游憩的需要,与城市景观形象、城市标志性功能结合在一起,以凸现张家港开放型港口城市的特色。2.2.3.5人文景观资源利用及景观环境整治充分利用当地人文景观资源,创建富有文化内涵的人文主题公园绿地,展示地方特色,弘扬地方文化。同时,重视城市景观对环境的影响。2.3游憩功能张家港市绿地游憩系统以全市性公园为主,以区域性公园为辅,以社区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为补充,面向不同群体对象,形成具有节假日游乐、日常休憩、文化娱乐、科普观光、生态休闲和购物休闲等综合功能的绿地游憩系统。五 城市绿地系统分类规划(一)、公园绿地(G1)规划1.1 全市性公园(G111)规划规划2020年张家港市区建成5个市级公园,总面积为245ha。1.1.1张家港公园位于港城大道南端,城西片区与城市核心区的交界处。规划面积为18.0ha。规划远期结合人文理念进一步完善,建设成为映射“张家港精神”的现代公众园林。1.1.2暨阳湖公园规划面积135ha。位于暨阳湖生态园区,规划以大面积水体、野生动物园区为主体、建设集休闲娱乐、旅游、会议、观赏为一体的大型多功能文化休闲活动公园,为市民提供节假日长时间逗留、休闲的良好场所。1.1.3河港公园规划面积为12ha。位于新市河与谷渎港交汇处三角地块,为市区核心地段,人口密集 ,户外活动空间少。规划建成以公共游憩为主体功能的综合性公园,园内充分利用水体做文章,形成开放式绿地格局。通过新市河和谷渎港沿岸休闲绿化带与东横河滨水绿色景观及已建成的沙洲公园连接在一起构筑城市“绿心”。1.1.4港北公园位于城北高新科技工业园区,居港城大道两侧,占地面积为20ha。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充分反映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品位与气质,以富有时代精神的现代城市公园绿地形象体现开发区的特征。1.1.5森林公园位于规划市区东部,规划面积为60ha。近期建设成为植物材料引种的种质保存基地,并兼顾科普教育和观光功能,远期建设成为日游式、周末式游憩森林公园。1.2区域性公园(G112)规划规划在张家港市区不同片区建设区域性公园8个,总面积为55.8ha。1.2.1沙洲公园规划面积为6.0ha。规划通过对现状景观资源的补充配置、修造 ,成为城市中心区东横河景观轴上的一颗明珠。1.2.2一干河公园规划面积为8.6ha。位于纬三路北侧,一干河西侧,规划为综合性公园。主要为城北片区规划居住区服务。1.2.3泗港公园规划面积为7.0ha。位于新泗港河西侧、张扬公路南侧,由原泗港公园扩建。1.2.4塘市公园规划面积为5.5ha。位于塘市区域欧洲工业园区内,规划沿滨水两侧建设成新区开发建设的形象工程。1.2.5乘航公园规划面积为9.8ha。为综合性公园,位于新丰河北侧。规划以深化“人与自然”、“迈向二十一世纪”为主题建设,通过现代化绿地给人以启迪 ,从而激发工作热情和爱国情怀。1.2.6横滨公园规划面积为6.0ha。位于新泗港河与东横河交汇处,既是东横河景观轴上的一个节点绿地,又是城西清新空气通道的锲形节点绿地。1.2.7万红港生态公园规划面积为7.4ha。位于万红港与东横河交汇处。利用良好的水体条件,引活水入园,合理设计地形和道路系统,形成碧水长流、山环水绕、鸟语花香的生态园林,形成水乡特有风貌。1.2.8白鹿公园规划面积为6.0ha。位于白鹿村地段小河坝路南侧。1.3居住区公园(G121)规划到2020年建成居住公园7个,每个面积为3-4ha以上,总面积为13.8ha。1.3.1城西公园规划面积为3.5ha。位于云盘路南侧。城西公园现已建成,但景观不理想,宜进一步完善景观效果。1.3.2花园浜公园规划面积为4.3ha。现为前溪村苗圃地段,拟结合花园浜水系建设一居住区公园。1.3.3东环公园规划面积为3.5ha。位于东二环路西侧,现为东横河南市房管所仓库,规划搬迁仓库后建设成公园绿地。1.3.4赵庄公园规划面积为5.0ha。位于赵庄村内。在原有赵庄园基础上拓建。1.3.5范庄公园规划面积为5.5ha。位于长泾路东段,城北路以西。1.3.6暨西公园规划面积为3.0ha。位于暨阳西路北侧,国泰路东侧。1.3.7芳草公园规划面积为4.5ha。1.4居住小区游园(G122)规划建设居住小区游园30-40个,每个面积在0.5ha以上,总面积为28ha。1.5专类公园(G13)1.5.1儿童公园(G131)规划面积为5.5ha,位于东横河以北,职中路以西。规划“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儿童活动心理,根据儿童“好奇、好动、求变、冒险”的特点,创造宜人、自然化、知识化、趣味化的专类园林。1.5.2河南禅庙规划面积为6.0ha,位于张家港公园西侧。恢复原有寺庙建筑,形成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专类公园。1.5.3青年公园规划面积为4.5ha,原有面积(城北公园)为2.65ha。位于人民路中段,由原城北游园和人民路北侧沿一干河西侧新辟绿地组成。对城北游园进行改造,丰富植物景观,完善设施建设,创造以娱乐、文化和体育活动为主题的开放式园林绿地。1.5.4人文主题公园规划面积为5.0ha,由原化肥厂搬迁后建设,位于东横河东段北侧,城北路东侧。建设以人文精神为主题、以地方文化为底蕴的主题公园,以缅怀前人奋斗历程,给后人留下当代人的足迹。1.6带状公园(G14)依托丰富的水系和主要道路进行规划建设带状公园。至2020年底,规划建成带状公园11个,总面积为69.70ha。1.7街旁绿地(G15)规划至2020年共建成街旁绿地90个以上,每个面积为500以上,总面积为70ha。主要街旁绿地规划如下:1.7.1 绿地广场1.7.1.1新泗广场规划面积为3.0ha。位于人民路西段南侧、东横河西段北侧,规划以植物景观为主,适当设置休憩和健身设施,为市民提供日常休憩开放空间。1.7.1.2世纪广场规划面积为9.1ha。位于人民路中段以北,毗邻市体育馆,规划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体育锻炼设施,建设成以康体健身为主要功能的开放式绿地广场。1.7.1.3长安广场规划面积为1.52ha。位于长安路与人民路交汇处,规划以冠大荫浓的乔木树种为主,配置少量休息设施,为市民提供短时间休憩场所。1.7.1.4和平广场规划面积为2.0ha。位于人民路中段南侧,规划以大面积的疏林草坪为主,并放养大量和平鸽,以体现热爱和平的主题。1.7.1.5文化广场规划面积为3.0ha。位于港城大道与暨阳路交汇处,为文化基础设施较为集中地带,广场规划建设应紧扣文化主题进行,可通过结合小型雕塑、展示栏、展示牌等来丰富其文化内涵。1.7.1.6金贸广场规划面积为5.5ha。位于城西片区副商业中心地段,以现代园林设计手法将其建设成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园林广场。1.7.1.7园林广场规划面积为1.5ha。位于暨阳中路南侧,以疏林草地和较大面积的辅装场地为市民提供体锻、休闲场所。1.7.1.8街心广场规划面积为0.4ha。即原街心公园,位于谷渎港中段,为商业休闲广场,为市民提供购物休闲、短时间休憩场所。1.7.2城市入口绿地规划在张家港市主要入口张杨路入口、沙锡路入口、澄杨路入口、苏虞张一级公路入口处等建设高质量的精品绿地。1.7.2.1暨阳路东二环路转角绿地:规划面积为1.00ha。1.7.2.2澄杨路西二环转角绿地:规划面积为3.4ha。1.7.2.3港城大道张杨路转角绿地:规划面积为3.1ha。1.7.2.4沙锡路入口绿地:规划面积为3ha。1.7.2.5张杨路西入口绿地:规划面积为3.5ha。1.7.2.6张杨路东入口绿地:规划面积为2.5ha。1.7.2.7金港大道入口绿地:规划面积为2.5ha。1.7.2.8苏虞张一级公路入口绿地:规划面积为2ha。1.7.3 为保障各工业区绿地均衡布局,在各工业区道路转角规划街旁绿地。1.7.3.1城北高新经济开发区:规划街旁绿地4个以上,面积500以上。1.7.3.2城西工业区:规划街旁绿地1个以上,面积500以上。1.7.3.3城南欧洲工业园区:规划街旁绿地4个以上,面积500以上。1.8公园绿地基调树种、骨干树种规划1.8.1公园绿地基调树种雪松、广玉兰、香樟、银杏、杂交马褂木。1.8.2公园绿地骨干树种 桂花、白玉兰、青桐、垂丝海棠、罗汉松、腊梅、碧桃、梅、垂柳、乐昌含笑、合欢、红叶李、紫薇、女贞。(二)、生产绿地(G2)规划规划生产绿地六个,总面积达115.0ha。2.1东二环苗圃:规划面积为5.5ha。东二环路以西,沙洲东路以北。2.2东南苗圃:规划面积为27.5ha。苏虞张一级公路东。以苗木组培快繁、新品种引种驯化及展示、培育珍稀苗木为主。2.3城西苗圃:规划面积为25ha。以花灌木生产为主。2.4前溪村苗圃:规划面积为12.0ha。前溪村南侧,森林公园西侧。花圃(以花卉盆景为主)。2.5城南苗圃:欧洲工业园南部,沿江高速以北。规划面积为20.0ha,乔木类苗木生产。2.6城北苗圃:规划面积为25.0ha。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接外围隔离带。远期外环观光苗圃;具有科研生产、观光、科普教育功能。(三)、防护绿地(G3)规划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在城市周围和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以及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工业区要建设绿化隔离带。市区企业规划逐步迁出,满足环境质量要求,并用于增加绿化用地。规划防护绿地面积总计338.7ha。3.1水源地防护绿地规划沿一干河、三干河两侧各规划预留宽50m进行水源地防护绿地建设,面积分别为7.0ha和5.0ha。在污水处理一厂、二厂规划建设生态防护林,面积分别为5.0ha和2.6ha。总计防护绿地面积19.6ha。3.2 工业区生态隔离绿地规划3.2.1工业区范围内单位一律退后道路红线,其间绿带宽度不小于10m。3.2.2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防护林带宽50-100m。3.2.3规划欧洲工业园区隔离防护绿地25.0ha;规划城北高新技术开发区隔离防护绿地25.0ha;规划城东工业区隔离防护绿地12.0ha;规划城西工业区隔离防护绿地7.0ha。计69.0ha。3.3 水系防护绿地规划3.3.1城市内主干水系两侧绿带,带宽一般不少于10-30m。一般水系规划建设防护绿带5-15m。3.3.2规划在主要水系东横河、新沙河、新丰河、跃进河、大寨河分别建设防护绿地15.0ha、11.0ha、6.5ha、16.0ha和25.5ha。面积计74.0ha。3.3.3规划一般水系防护绿地面积11.1ha。3.4道路防护绿地规划城市内主干道路的两侧绿带,带宽一般不少于10-30m。规划张杨路道路防护绿地,面积25.0ha。3.5 环城生态隔离带规划沿城市外环道路规划建设生态隔离绿带,以景观林带为主要形式,宽度不少于50m。规划二环路环城生态隔离防护绿地140.0ha。3.6防护绿地基调树种、骨干树种规划防护绿地绿化树种应用参照附则.工业区防护绿地和水系防护绿地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分别规划如下:3.6.1.1工业区防护绿地基调树种:女贞、意大利杨、水杉。3.6.1.2工业区防护绿地骨干树种:法国冬青、蚊母树、白榆、侧柏、火棘。3.6.2.3水系防护绿地基调树种:柳、池杉、枫杨。3.6.2.4水系防护绿地骨干树种:水杉、落羽杉、墨西哥落羽杉、欧美杨、湿地松。(四)、附属绿地(G4)规划4.1道路绿地规划4.1.1 规划目标:引导洁净空气入城,改善城市景观环境。4.1.2 规划思路:以景观道路和外环生态林带规划为重点;实现道路绿廊东西贯通;通过道路绿化,优化空间组织,如道路绿化与公园绿地合理安排,成楔形组团。4.1.3 规划内容4.1.3.1保障道路绿地率城市主干道绿地面积应占道路总用地的25%以上,主干道两侧绿带宽度各在15-20m以上,平均绿地率达30%以上;次干道绿地面积应占道路总用地15%,两侧绿化带宽在7-10m以上,对绿地面积不足的道路,应结合城市建设,规划在其两侧留足块状街头绿地,以保证绿地占有率。4.1.3.2保障道路绿地普及率规划道路绿地普及率达100%。旧城区没有留足空间的道路可考虑街头装饰绿化(箱栽、框栽、立体绿化);或挖潜增绿,适当改造,将穴植行道树式绿化改造为复层群落配置的种植带式绿化,增加绿地面积和绿地率。4.1.3.3优化道路绿化形式道路绿化应按照规划道路的等级、断面形式,采用不同的绿化方式,并按规范做好断面设计。行道绿化注重规范化,加强管理,使行道树树种、规格、形态、枝下高等协调统一。4.1.3.4促进景观道路建设4.1.3.5加强道路绿化的规划控制加强现状建成区道路的绿化改造,对有条件进行改造的街面增加绿化覆盖;对于新建的道路给予严格的路面控制,达到规划控制绿化指标。4.1.3.6道路绿化基调树种、骨干树种规划基调树种:香樟、悬铃木、榉树。骨干树种:黄山栾树、杂交马褂木、龙柏、女贞、杜英、金合欢、乐昌含笑。4.2居住区绿地规划4.2.1 规划要求满足居住区环境、景观、日常游憩的要求,达到生态宜居的目标。4.2.2 规划对策4.2.2.1分别新、老居住区进行规划控制。老居住区进行绿化改造,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绿地率;新区实行严格的规划控制。4.2.2.2张家港市园林式居住区建设有较好的基础,在居住区绿地规划中,应进一步推动和强化园林式居住区建设。4.2.2.3居住区绿地规划要适当扩大绿地规模,完善配套设施。针对开放性管理特点和缺乏可供居民休憩活动的大型绿地的现状,充分考虑居住区绿地与社区公园绿地、其它绿地类型的结合。旧区在扩大原有绿地面积的同时,增加完善游憩、保健设施。新区绿地规划根据居住区规模、人口密度设置相应等级的社区公园。4.2.2.4应进一步丰富绿化形式和绿化植物材料应用,形成居住区绿化特色。4.2.3规划内容4.2.3.1提升居住区绿化建设的标准与理念居住区绿地规划应坚持以生态和环境为主体,借鉴健康住宅和生态住区的理念与标准进行建设,要求实现绿地达标、景观优美、设施完善。居住区绿地的规划,要严格遵循国家颁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5),按局部建设指标要求配套。4.2.3.2现有居住区绿化数量指标规划规划分为三级。第一级: 40%。在今后规划的居住区内绿地率都要求控制在40%以上,现有居住区绿地率为35-40%的尽量提升到40%,原先40%的景观效果进一步优化。第二级:35%。在现状建成范围内新区居住区绿地率在25-35%的尽量达到35%。重点整改,拆房建绿,开辟较大型公园绿地第三级:30%。在建筑密度较大的城市中心区域,居住区绿地率要求达到30%以上。对现有绿化进行养护改善,尽可能增辟公园绿地。4.2.3.3新建居住区绿化数量指标规划绿地率不低于40%,其中公园绿地不低于10%,每个居住区都应设面积3ha的公园,每一居住小区设一不小于1.5ha的公园绿地。公园绿地的人均面积,居住区不低于1.5,居住小区不低于1。居住区绿地中的绿化种植面积应不低于其用地总和的75%。4.2.3.4居住区植物材料应用规划植物材料应用以木本植物为主体,保持复层园林植物群落结构的面积比例。小型居住区园林植物种类40种以上;中型居住区园林植物种类50种以上;大型居住区园林植物种类60种以上。应用观赏价值高的树种和具生态保健功能的树种,增加观花树种比例,加强地被管理。4.2.3.5居住区绿化与周围绿化环境相呼应4.2.3.6推动园林式村庄建设在城郊结合部,进一步推动园林式村庄的建设,制定相关绿化管理措施,保护古树、大树,补充树木养护和地被管理内容,强调景观要求,完善园林式村庄创建标准,形成和发展张家港居住区绿化特色。园林式村庄规划指标如下:绿化覆盖率45%以上;建立村中心游园;庭院绿化率100%;绿化植物材料40种以上;完成古树、大树记录建档;制定执行村民绿化公约。规划近期园林式村庄有12个,总面积为25.95ha。4.2.3.7 居住区绿地基调树种:香樟、广玉兰、雪松。4.2.3.8 居住区绿地骨干树种:棕榈、桂花、樱花、石楠、罗汉松、石榴、碧桃、垂丝海棠、木芙蓉。4.3单位附属绿地规划4.3.1基本思路4.3.1.1分别新、老城区,对单位附属绿地的绿化指标进行规划控制。4.3.1.2提倡根据单位性质或其环境污染物类型,分类规划控制指标,选择适宜绿化植物材料,采取针对性绿化措施,优化绿地功能。4.3.1.3推动园林式单位的建设。4.3.2规划内容4.3.2.1新区单位附属绿地指标规划新城区绿地面积总体上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40%。其中,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等绿地率不低于30%;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工厂绿地率不低于40%,并根据国家标准设立不少于50m的防护林带;学校、医院、休疗养院所、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队、宾馆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45%。4.3.2.2新区单位附属绿地指标规划老城区各单位结合扩建、改建,其绿地面积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30%。对建筑密度大而绿地少的单位,要尽可能采用高层绿化、屋顶绿化、墙面垂直绿化、廊架攀援绿化、盆栽等形式,以提高单位绿化覆盖率。4.3.2.3促进“园林式单位”建设规划绿化达标单位应达到单位总数的70%,绿化先进单位达到单位总数的20%。4.3.2.4绿化材料规划选用抗污、吸污染能力强,或能有效减轻污染的防护绿化树种和生态保健树种。(五)、其它绿地(G5)规划近期在泗杨路北侧结合引种植物材料的示范林,规划建设风景林地8ha。在国泰路两侧规划临时绿地,总面积70ha。远期在市郊规划建设郊野公园或结合环城防护林带设置风景片林,并设置一定的休憩设施,形成开放式绿地。六 树种规划(一)、基本原则1.1适地适树原则1.2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原则1.3景观价值原则1.4生态经济原则1.5生物多样性原则(二)、技术指标及规划2.1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比例为2:82.2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为(56):(45)2.3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比例为(8.08.5):(1.52)2.4乔木与灌木比例按各类绿地而异2.5 基调树种6种香樟、广玉兰、雪松、银杏、榉树、悬铃木。2.6骨干树种16种龙柏、湿地松、棕榈、女贞、石楠、罗汉松、青桐、白玉兰、柳、杜英、马褂木、黄山栾树、乐昌含笑、水杉(池杉、落羽杉、墨西哥落羽杉)、桂花、垂丝海棠。(三)、市树、市花3.1张家港市树为香樟,根深叶茂,高大挺拔,树冠宽阔,象征张家港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永远奋发向上、与时俱进的开放进取精神。3.2张家港市花为菊花,傲霜怒放,绚丽灿烂,象征张家港旺盛的生命力和富丽繁华的美好发展前景。3.3香樟历来是张家港城市绿化的主要树种,尤其是在公园、街道绿化中现存大树、古树较多,应加强保护和管理,以充分体现市树象征意义,见证城市发展历史。3.4菊花品种多样,宜结合高质量生态绿地建设,收集丰富种质资源,并大量应用于公园、街旁绿地、居住区和园林式村庄的绿化建设,作为展示张家港城市形象的重要媒介。七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一)、加强本底调研1.1确定本市所属的气候带和主导生态因子。1.2确定本市所属的植被区域、植被地带、地带性植被类型和建群种、优势种以及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乡土树种。1.3编制出园林绿地的立地条件类型和“张家港市园林绿化适地适树表”。1.4 建立城市园林绿化植物资源信息系统。列出“张家港市现状植物名录”,分析本市的植物区系成分组成、保护植物名录、古树名木名录、引进植物名录。张家港目前可确定的珍稀保护树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