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排水系统的现状、弊端与发展方向调研报告.doc
-
资源ID:2831751
资源大小:590.5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浅谈城市排水系统的现状、弊端与发展方向调研报告.doc
拷问“城市的良心” 直击城市排水系统浅谈城市排水系统的现状、弊端与发展方向09汉语言文学1班 陈默 200942302120一、 前言(我的思考)去某地“看海”,成了今年夏天的网络流行语。“表现疲软”的城市排水系统应付不了一场暴雨,让表面光鲜的城市脆弱得不堪一击。“桂林因大雨城区严重内涝,部分学校停课”、“广西暴雨频致城市内涝 官员承认城建不完善”、“暴雨考验城市防洪能力 排水系统脆弱内涝严重”等这样的报道在这个夏天频频见诸报端,成为网络上热议的话题。马路为何瞬间成河?是今年的雨水太大还是说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实在是太脆弱了?排水系统,是城市的重要“筋络”。我们的排水系统出了什么毛病?是年久失修?是设计标准不匹配建设速度?快速扩张的城市步伐中,城市设计又该遵循怎样的规律?我是来自福建的学生,家在一个小山城里,四面环山,但它在今年夏天也出现了内涝的现象,排水系统不给力,从自己房间的窗户望出去,原本热闹非凡的美食街积水严重,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均在漫过膝盖的水中艰难跋涉。7月30日的这场暴雨让我印象深刻,整个永安小城似乎都陷入了汪洋之中。望着那浑浊的“洋面”,我不禁联想到了一个月前武汉大雨导致全城内涝,微博上出现最无奈的话语:“各大院校普遍被淹,爱玩的童鞋在操场上尽情畅游,至于是否有人在操场上摸到武昌鱼不得而知。”还有一张浙江杭州“水漫金山”照片在微博上被网民疯狂转载,从图片上看,建在湖面上的九曲回廊都已经被水淹没了。而杭州网民“浮夸翁”在转载照片的同时不忘调侃一句:“传说今天在杭州最浪漫的事,就是带着你心爱的人去西湖边看海!”据统计,今夏6月至7月,我国有14座城市被淹,其中包括南京、北京和武汉。这个夏天里的一场雨也引起了一轮观点“热战”,直击要害。暴雨降临永安,街道水流成河,排水系统不给力对于城市排水系统这个话题虽说我是初次涉猎但却并不陌生,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我们的生活起居息息相关,虽然人们很容易将深埋地下的东西忽略,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带着窥探“地下世界”的好奇心上网搜索了有关城市排水系统的新闻与资料,一方面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对城市排水系统的现状、弊端展开探究并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城市排水系统寻找我国城市排水系统未来的建设、发展之路。二、 主要内容(一) 调研背景入夏以来,随着雷雨天气频繁光临,广州、武汉、北京、南京、郑州等多个城市发生内涝,让城市排水系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去某城“看海”,成了今年夏天的网络流行语。“表现疲软“的城市排水系统应付不了一场暴雨,给当地民众的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甚至埋下了不少安全隐患。城市排水系统严重滞后,这并非是一个城市的问题。对于中国大多数城市来说,改革开放30多年,已经使得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地下,却还是二三十年前的样子,一旦遇到暴雨天气,下水道便开始变得不堪重负。去年广州经受暴雨冲击的同时,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11省区市都出现了严重的内涝问题。(二) 调研目的通过对目前国内城市排水系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结合中外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成功事例作对比分析,从而借鉴他人之法并痛定思痛加强防范。排水系统是城市的重要“筋络”,未来应更加重视下水道的建设,适应自然的变化,建设雨水蓄水池,做好雨水利用等。这样才能消除城市的安全隐患,造福于民。(三) 调研人员:陈默 (四) 调研对象:今年夏季出现内涝情况的城市的排水系统,以北京、广州两城市的排水系统为例(五) 调研方式:实地考察、走访相关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了解(永安市)、上网查询资料(六) 调研过程1、城市排水·认识篇城市排水系统,是处理和排除城市污水和雨水的工程设施系统,是城市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但数十年来国内对它们的研究显得十分薄弱,工程实践中暴露出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曾给我国造成了重大损失。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的任务是使整个城市的污水和雨水通畅地排泄出去,处理好污水,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估算城市排水量,选择排水制度,设计排水管道,确定污水处理方法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位置等。排水系统的用途:1、高速公路纵向、横向排水及透水;2、高速公路各种档土墙背面及边沟垂直、水平排水;3、隧道、地下道之排水;4、市政工程、净水厂、污水厂、垃圾场等给排水;5、高尔夫球场、运动场、公园等休歇绿地之排水;6、山坡地开发边坡水土保持;7、整地工程之地下排水。城市排水系统通常由排水管道和污水处理厂组成。在实行污水、雨水分流制的情况下,污水由排水管道收集,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水体或回收利用;雨水径流由排水管道收集后,就近排入水体。排水管道收集沿途居住区和工厂排出的污水和雨水的排水管道内的水流,通常是凭借管道的坡降重力自流。为减小埋设深度,城市排水管道一般敷设在地势较低处,并尽可能使管道的坡向同地形一致。有时要设置中途排水泵站,将管道内的污水或雨水提升后,再自流输送。雨水通常分散地就近排入水体。上海、天津、武汉等城市的一些地势低的地区,雨水不能自流排出,为排除内涝,设置了雨水泵站,将雨水提升后排入水体。污水处理城市污水一般采用一级处理或二级处理。一级处理又称机械处理,主要是把污水中易于沉淀的污染物质除去,处理效率比较低;一般由格栅、沉砂池、沉淀池、污泥消化池和污泥干燥设备等组成。常用的二级处理是在一级处理后增加生物处理。生物处理分天然和人工两种:天然生物处理设施有生物塘和以处理污水为目的的灌溉田、过滤田;人工生物处理设施有氧化沟、生物滤池和曝气池等。污泥脱水干化后,或用作农肥,或焚毁。有危害性的工业废水,如产生易爆、易燃和有毒气体的废水,以及对城市污水的生物处理有抑制作用的废水等,要在工厂内进行预处理,符合标准后才可排入城市排水管道。2、城市排水·探究篇A、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城市排水系统脆弱是此次内涝发生的直接原因,而排水系统问题又主要包括排水管网建设和排水管网管护两方面的“历史欠账”:一方面是管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系统布局,城市排水系统不能与城市各方面发展规划配套,导致排水能力滞后于城市化进程。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排水管道不成系统,部分管线管径不合理,雨水管径普遍偏小,过水能力不足。市政问题专家徐宗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内,排水管沟直径超过3米的几乎没有。而在一些国家,排水管沟可以跑汽车。”另一方面是排水管网的管护不到位,很多城市对污水排放管理不严,居民生活和餐馆污水任意排放,导致管渠淤积严重,过水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此外管网老化、排水管道被占压问题也比较普遍。地面雨水渗透能力差也是发生城市内涝的原因之一。硬化地面是指用水泥、花岗岩、大理石、釉面砖、柏油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城市广场、商业街、人行道、停车场、社区活动场地。当前各个城市的地面都被大面积硬化,导致城市地面的渗水能力越来越差。正常情况下,当雨水降落到地面时,土壤会像海绵一样不断的吸收雨水并储存,专家把这一过程称为“海绵效应”。但硬化的地面就像铺在土壤这块海绵上的有机薄膜,降水只能流淌其上,而无法内部吸收,因此一旦雨量较大就容易形成城市内涝。有数据显示,北京超过80%的路面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雨水根本无法渗透,从而导致北京近年来内涝问题严重。 主城区的人口负载严重过多也是城市内涝不可以忽略的另一原因。虽然现在很多城市已经意识到了排水问题的严重性并加大了建设投入,但由于城区人口基数大,排水配套设施依然无法满足人口负荷。以北京为例,从2002年到2009年,城市排水管道长度增加了3174公里,8年间增长了51.44%,同期人口增加了23.33%。但是从人均占有排水管道长度来看,2009年只有0.53米,和发达国家人均占有长度超过4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B、当前国内城市排涝规范和现状2006年,建设部发布了新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新的设计规范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重现期一般采用0.53a,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a,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特别重要地区和次要地区可酌情增减。”这表明国家规定的排涝标准为半年三年一遇,重要地区要达到3年5年一遇。 表1显示了部分城市的排水设计现状,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大部分城市的设计都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但由于近年来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城市内涝依然屡见不鲜,这也表明现有的排涝标准已经无法满足城市的正常运营需求,未来仍然有向上调整的内在要求。C、国内城市内涝情况分析(以北京、广州为例)(1)案例一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有着一个堪称庞大的排水系统。北京市水务局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城八区共有地下排水管网5227公里,相当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距离。目前,北京市城区道路排水一般按1至2年一遇,重点地区按3至5年一遇,立交桥雨水泵站按2至3年一遇设计。相对于更常听到的“几十年一遇”乃至“上百年一遇”的河道防洪标准,这个城市道路排水标准也许会让人感到不解。专家解释说,城市道路排水标准和河道防洪标准不是一个算法。城市道路排水说的“1至2年一遇”指的是降雨量,而河道防洪的“几十年一遇”指的是水文流量,这是两个不同的标准。北京市水务局提供的资料表明,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标准并不算高。如果把“几年一遇”的标准换算成降雨量的话,北京城市排水设施应对每小时30毫米、50毫米的大雨不会出现特别严重的积水情况。但如果雨降到了每小时50-70毫米暴雨级别,道路可能会出现一些短时的积水、滞水的情况。(2)案例二广州内涝:广州照搬“苏联模式”将高寒地区设计套用在热带城市里。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和延续,中国在1953年至1957年之间将“苏联模式”引入城市规划,国内各城市在这一时期开始采用一整套以苏联为标准的定额指标。1955年,国家城建部门安排7位苏联城市规划专家工作组到广州市,“指导”城市总体规划工作。广州中心城区沿用解放初的苏联标准,称为“下水管网”,在5到10米深的地下建设排水管网,口径很小,难以对付大流量的来水。由于前苏联位于高寒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少,排水系统设计上较为保守。而广州位于热带北部,年平均降水量在1600mm以上,将前苏联的排水系统照搬的广州,已经为广州内涝埋下了伏笔。地面硬质化,90%的降水需靠管网排走。雨水落地后的自然过程不外乎是,下雨土壤吸收雨水蒸发或通过地下水进入河流。过去,土壤和水塘能够储存大量的水,而现在,随着城市建设“大干快上”,大量绿地、湿地、水塘消失了,城市“硬底化”情况越来越严重,以致一到下雨,雨水难以自排,90%要靠排水管网才能排走。设计标准低:83%的管网按一年一遇设计。广州的雨水排水管网自从六运会前后对排水系统改造后,至今已有20多年未再系统调整。中心城区现有6000多公里排水管网,其中83%达到一年一遇的重现期标准,仅有9%达到两年一遇的标准,甚至还有少部分区域仅为半年一遇标准。广州当前排水管网一年一遇的标准虽然符合国家规定,但考虑到城市的降雨量,这一规划设置实在是偏低,“全国比较下来,也处于中下水平。” 目前广州的排水管网建设滞后。除部分中心城区外,各镇区道路杂乱无章,基本上为雨、污合流制或采用明渠(沟)排放,造成垃圾淤泥堵塞管网,造成排水不畅。管网标高多在4.26.5m,易造成海水倒灌。珠江两岸大部分区域地面高程在6.59.0 m,已建排水管道底标高多在4.26.5 m,而珠江潮汐水位在4.3 7.0m。尽管理论上利用“拍门”技术可防止潮水倒灌。但从实际来看,雨污合流制污水管道不可避免地导致河涌水体与污水收集系统连通,可能造成高潮水位时河涌水倒灌排水系统。D、中外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成功案例(引言:中国的南方、北方暴雨连连,包括北京、重庆、南宁、成都、南昌等不少大中城市均水灾成患,导致民居被淹,交通中断。然而,在6月25日连下18小时暴雨的青岛市,却未出现严重的内涝现象。100多年前,德国人占领青岛后,为这个沿海小渔村构筑出最初的城市雏形,同时也设计了当时在中国尚属新鲜事物的现代排水系统。德国人巧妙的设计和严格的施工质量使得很多路段的管道能一直沿用至今,其中雨水、污水分流的模式,即使今天还有很多中国城市没能做到。在暴雨中受到拷问的,不仅是城市排水的技术问题,更是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1)伦敦:为防霍乱改造排水系统伦敦如今使用的下水道系统建于150多年前。1856年,英国的设计师开始研究设计伦敦的地下水道系统,而此时英法联军正在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谁也不会想到,150多年前的伦敦竟是一个垃圾遍地、臭气冲天、霍乱横行的城市。1848年-1849年间,伦敦死于霍乱的人数超过1.4万人。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像那段时间此起彼伏的其他流行病一样,霍乱也是因为空气污染引起的,而没有意识到真正的根源是水源污染。1849年,霍乱疫情结束后,英国首都污水治理委员会任命约瑟夫巴瑟杰为测量工程师,以确定城市排水系统未来如何改进。1856年,巴瑟杰建议将所有的污水直接引到泰晤士河口,全部排入大海,但他的设计方案连续5次被否决。1858年夏天,伦敦市内的臭味达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程度,伦敦市政当局迫于压力才同意了巴瑟杰的改造方案。英国谢菲尔德市的地下抛物线拱形排水隧道伦敦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1859年正式动工, 1865年完工,实际长度达到2000公里。工程完成当年,伦敦的全部污水都被排往大海。不少人担心地下被挖空的伦敦会不会坍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部门特地研制了新型高强度水泥,用这种水泥制造了3.8亿块混凝土砖,构成了坚固的下水道。由于将污水与地下水隔开,伦敦下水道改造意外地解决了导致霍乱的水源问题。从此以后,伦敦再也没有发生过霍乱。(2)巴黎:古老的排水道对国外游客来说,巴黎似乎意味着繁华、浪漫、灯红酒绿一般的快乐生活。可是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就在繁灯初放的夜市中,仅仅隔着一层薄薄的柏油马路和泥土,巴黎的地下世界下水道,却是另外一番样子。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名城,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就像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一个绝世的伟大工程,这里没有黑水横流的垃圾,也没有臭气熏天的各种腐烂物体。事实上自从雨果在悲惨世界中介绍冉·阿让背着自己的未来女婿穿过了一段危险又深邃的下水道流沙泥之后,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又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进,现在,巴黎人甚至将其开发成了一个下水道博物馆,向世人介绍他们的成就。近代下水道的雏形脱胎于法国巴黎。今天的巴黎下水道总长2300多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下水道,也是世界上唯一可供参观的地下排水系统。从1867年世博会开始,陆续有外国元首前来参观,现在每年有十多万人来参观学习。塞纳河阿尔玛桥畔下水道博物馆位于塞纳河阿尔玛桥畔,这里没有显眼的建筑,只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售票亭,掏3.8欧元购票后即可从旁边狭窄的旋梯进入地下6米的深处,探究巴黎的“五脏六腑”。据介绍,每年来此参观的游客有近10万人。巴黎的下水道处于地面以下50米,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下水道四壁整洁,管道通畅,地上没有一点脏物,干净程度可与巴黎街道相媲美,不会闻到一丁点儿腥臭味。而且,下水道宽敞得出人意料: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古老的巴黎排水道法国首都巴黎的下水道博物馆从外表看并不特别,就是一个普通的下水道井盖。但是掀开这个井盖进入地下,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地下宫殿。巴黎下水道虽然修建于19世纪中期,但就是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些高大、宽敞如隧道般的下水道实在是不同凡响。聪明的巴黎人就利用这些有着100多年历史的下水道建成了下水道博物馆。人们在这里游览,可以全面了解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专业维护工”这哪里是下水道?简直就是宽敞的地下水库工程,就是发达的企业化复杂运作和灵活机动的应急机制。因此,这种四通八达的系统能够顺利排水。在19世纪就能够设计出这样复杂的地下下水道系统,那是一个超前于时代的创举,而这项巨大工程的设计师巴龙·奥斯曼当然功不可没。奥斯曼是在19世纪中期巴黎爆发大规模霍乱之后设计了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奥斯曼当时的设计理念是提高城市用水的分布,将脏水排出巴黎,而不再是按照人们以前的习惯将脏水排入塞纳河,然后再从塞纳河取得饮用水。然而真正对巴黎下水道设计和施工做出巨大贡献的却是厄热·贝尔格朗。1854年,奥斯曼让贝尔格朗具体负责施工。到1878年为止,贝尔格朗和他的工人们修建了600公里长的下水道。随后,下水道就开始不断延伸,直到现在长达2400公里。截止到1999年,巴黎便完成了对城市废水和雨水的100%完全处理,还塞纳河一个免受污染的水质。这个城市的下水道和她的地铁一样,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才有了今天的模样。除了正常的下水设施,这里还铺设了天然气管道和电缆。直至2004年,其古老的真空式邮政速递管道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此外,多数人大概不知道,在巴黎,如果你不小心把钥匙或是贵重的戒指掉进了下水道,是完全可以根据地漏位置,把东西找回来的。下水道里也会标注街道和门牌号码。你所需要的,只是拨个电话,这项服务是免费的!完备的设施和人性化的设计背后,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在博斯凯大街的污水干道,它浓缩了巴黎下水道的全貌。沿着一条长500米、标着路面街道名的蜿蜒通道前行,脚下是3米来宽的水道,污水在里面哗哗流淌,身边摆放着各种古今的机械,每隔一段又出现岔路和铁梯。再往前是一个陈列馆,陈列着从高卢罗曼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帝国和七月王朝、现代和近代巴黎下水道6个历史时期的图片、模型,并配以英、法两种文字说明。通道终端是一个大厅,放着3台电视机,播放一个长约20分钟的介绍巴黎下水道情况的短片。陈列品展示了巴黎下水道的历史变迁。早在1200年,菲利普·奥古斯特登基后要为巴黎铺砌路面,曾预见巴黎市区将兴建排水沟。从1370年开始,时任市长的于格·奥布里奥兴建蒙马特大街,将盖有拱顶的砌筑下水道通向河道。1850年,在塞纳省省长奥斯曼男爵和欧仁·贝尔格朗工程师的推动下,巴黎的下水道和供水网获得了迅速发展。据介绍,雨果在撰写悲惨世界前,曾通过时任下水道督察的好友埃马纽埃尔·布吕内索亲临下水道,并绘制了管道图,从而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小说主人公冉阿让在下水道中与警察周旋、逃脱追捕的情景。据博物馆提供的数字,巴黎密如蛛网的下水道总长近2300公里,每年从污水中收回的固体垃圾有1.5万立方米,巴黎地区现有4座污水处理厂,日净化水能力为300多万立方米,净化后的水排入塞纳河,而每天冲洗巴黎街道和浇花浇草40万立方米的非饮用水均来自塞纳河。目前,这个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巴黎下水道仍然在市政排水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每天,超过1.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都通过这条古老的下水道排出市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巴黎的工程师们还修建了4条直径为4米、总长为34公里的排水渠,以便通过净化站对雨水和废水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或者流入塞纳河,另一部分则通过非饮用水管道循环使用。(3)东京:下水道深达60米日本是个台风多发国家。东京地区的地下排水系统主要是为避免受到台风雨水灾害的侵袭而建的。这一系统于1992年开工,2006年竣工,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其排水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构成,地下河深达60米。东京的雨水有两种渠道可以疏通: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会通过各种建筑的排水管,以及路边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积排放管道,最终通过大支流排入大海;其余地域的雨水,会随着每栋建筑的排水系统进入公共排雨管,再随下水道系统的净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东京地下排水系统建成于2006年,堪称牢固、先进,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构成,地下河深达60米为了保证排水道的畅通,东京下水道局从污水排放阶段就开始介入。他们规定,一些不溶于水的洗手间垃圾不允许直接排到下水道,而要先通过垃圾分类系统进行处理。此外,烹饪产生的油污也不允许直接导入下水道中,因为油污除了会造成邻近的下水道口恶臭外,还会腐蚀排水管道。东京下水道局对此倡导的解决办法是:用报纸把油污擦干净,再把沾满油污的报纸当做可燃垃圾来处理。更干脆的办法是做菜少用油。下水道局甚至配备了专门介绍健康料理的网页和教室,介绍少油、健康的食谱。东京设有降雨信息系统来预测和统计各种降雨数据,并进行各地的排水调度。利用统计结果,可以在一些容易浸水的地区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比如,东京江东区南沙地区就建立了雨水调整池,其中最大的一个池一次可以最多存储2.5万立方米的雨水。(4)江西赣州:“千年不涝”赣州市素有“千年不涝”的说法,北宋官员刘彝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即福寿沟。福寿沟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同时为了防止江水倒灌入城的情况,刘彝设计了十二个水窗,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则借下水道的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水力将水窗从外面紧闭,防止倒灌。至今,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仍承担着赣州近10万老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2010年6月21日,江西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未现明显内涝,“没有一辆汽车泡水”。这都得益于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广东省一位城管局局长承认,城市排水系统做得最好的是江西赣州,“这个系统也是古人留下的”。(5)青岛:德国百年前的排水典范青岛被认为是管网设置最合理的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统中,巴黎等城市的“深隧道”模式以其排水效率广受赞誉。深隧道的修建在芝加哥、新加坡等城市广为推行,然而中国至今还没有一座城市采用这样的排水模式,仅仅在青岛的老城区在当年沦为租借区时,德国人在这里修建了“深隧道”式的管道,近百年过去,拥有这些管道的青岛仍被认为是排水管网设置最为合理的城市之一。1905年青岛最早实现雨污分流。青岛是全国最早实现雨污分流的城市。在德国租借青岛时期,按照最初的规划,设为欧人区和华人区,老城区一段是德占时期德人划定的“欧人区”。欧人区的排水采用先进的雨污分流方式。1905年,德国人在前海一线将地下排水管道铺设完毕,奠定了青岛的地下排水系统。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政府在此基础上进行建设,青岛的地下排水管道网络形成。老城区暗渠总长度5464米,至今沿用。青岛的地下排水设施有好几种形式,地下是管道和暗渠,地上有明渠。龙口路、江苏路、安徽路、中山路,都有暗渠。西部老城区,100多年前修建的暗渠至今还管用,老城区12条道路下的暗渠总长度为5464米。排水管道上宽下窄,淤泥不易沉积。德式排污管道设计巧妙,管道为倒置的鸭蛋型,上大下小,下半部分呈“V”型的部分,确保了在污水流量比较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比较高的流速,使污水中所夹杂的泥沙污物被冲击得没有沉淀的机会,减少了日后的养护。而管道的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则在水泥上贴了层瓷砖用来防腐蚀。管道带有雨水斗及反水闸,极少堵塞。青岛的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栈桥两侧的排雨口非常大,管道内可以开进一辆小汽车。据报道,德式排水管道中的雨水斗竟带有反水阀(类似家里卫生间里下水管的反水阀),这样一来雨水冲刷的脏物只能进入雨水斗,而不会进入管道,因此也不会造成管道堵塞,脏物也便于清理。管道堵塞越少,排水井冒溢越少,反水阀还能避免管道里的臭气散发到空中。德式下水管道井盖百年后沿用至今。德人的细致还体现在雨、污水井盖上,德式的雨、污水井盖不仅有符号标明,还有大小之分。雨水井盖大,污水井盖小。德式管网不仅设计细致,管材质量也特别好。井盖上面印有符号K,青岛人称之为“古力”。经过百年的侵蚀,黑色的井盖依然铮亮铮亮的,没一点锈迹,来来往往的车辆从上面驶过,不曾把它压裂。3、城市排水·妙想篇A、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城市内涝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并且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排水系统的改进也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借鉴成功案例,我结合网上资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快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从人均占有排水管道长度来看,我国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仍然无法满足城市的正常排水需求,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排水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合理规划,排水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应相互贯通形成体系。同时,城市排水应和城市建设的其他配套设施相互协调,统筹兼顾。(2)选择合理科学的排水体制。排水体制主要包括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合流制是将污水和雨水在一个管道中排放并处理,在城市老城区采用的比较多,这种排水体制的优点是维护费用低,污水和雨水都经过处理,不会造成水体污染,缺点是一旦发生内涝,污水会随着雨水漫出,从而带来公共安全问题。分流制是将雨水和污水分管道排放和处理。这种排水体制的优点是比较灵活、易于控制、不会带来污水溢出等问题,缺点是造价较高,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容易造成城市水体污染。现在普遍观点认为分流制优于合流制,在新城区建设中也被广泛采用,但我认为,两种体制各有利弊,老城区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合流制进行改造,保留合流制并在此基础上修建合流管渠截留管或许会比全部改成分流制的效果更好。(3)加强理论研究和软件配套设施建设。英、美等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设计较大流域的管渠时采用基于计算机的过程线方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方法,设计专业的排水系统软件。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备的降水信息系统,也有助于对排水数据进行实时跟踪,并针对特定地区采取特殊处理措施。(4)道路建设需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搞地面硬化。许多城市和乡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味的强调美观而大量使用硬化地面,导致地表层丧失了透水功能。我们认为道路建设不能片面强调外表的美观,更应该注重其整体功能。针对地面硬化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上采用透水性地砖铺设;在居民区、公园等公共场所铺设的实心砖间留出一定空隙,增加路面透水性。在部分地区也可以采用德国的管理体制,即通过征收高额的雨水排放费限制地面硬化。 (5)加强排水管道管护,保障排水设施畅通卫生。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是解决内涝问题的开端,但治理重点仍在于日常工作中的维护。法国的下水道体系庞杂,但仍然保持较好的排水环境,甚至成为了巴黎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关键在于其拥有多达1300人的专业维护队伍。我们认为在排水管护工作中,一方面要配备充足的专业维护人员,定期的对管道进行清理;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和宣传,严禁餐馆、洗车行等服务性行业将油污、杂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出。 (6)调蓄配套系统可以降低内涝危害。当雨水量超过了管渠的排水能力时,就会造成雨水漫流导致内涝,而合理的调蓄配套系统则有助于缓解管渠排水能力的不足。我们认为在部分容易发生内涝的地区可以建立大容量的地下调蓄库,在洪水期到来时既可以大规模蓄水,保证排水通畅,又可以实现雨水的合理利用。B、城市排水系统新思维(我的再思考)防城市内涝,我国法律一片空白。国外城市的排水系统,纽约是按“十至十五年一遇”标准;东京是按“五至十年一遇”标准。而在中国,北京一般按“一至两年一遇”标准,武汉还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标准建的;杭州和南昌的城市排水系统,同样是“小马拉大车”,排水标准严重滞后。在一些发达国家,防城市内涝早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比如,美国防城市内涝的法律制度,对城市内涝防范、治理措施,规定得相当详尽;德国有城市内涝保险法,不仅减轻了政府的防洪负担和压力,也培养了公民防洪意识;日本有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项技术指标都有严格规定。而在我国,尽管也有一部防洪法,但在防城市内涝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排水系统遭遇尴尬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之声”观察员张政法教授认为,由于地下排水系统不是面子工程,很多城市疏于监管和规划。目前我国还是有不少城市存在“重地表、轻地下”的做法,折射出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发展理念和政绩观,由于一些地方衡量城市发展、考核干部的标杆更多的是经济增速,似乎只有高楼林立、街道宽阔、广场气派、商业繁荣才是政绩,所以当面对花费多,却看不见、用得少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时,真正下力气做的便少之又少。城市下水道是城市地下的“生命线”,不仅关系城市的排水效率,更影响着广大百姓的生活。面对城市内涝频繁发生的现实,我们绝不应“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切实抓好排水系统这种看不见的工程,这才是城市管理者最大的政绩。“从近几年北京积水情况来看,主要环路的低洼区段、特别是立交桥下是易产生积水的地区,因此有必要提高这些交通干道和区域的排水标准。”受访者北京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田有俐建议,在现阶段城市雨水管道系统规划设计时,应合理确定设计标准,不同地区应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标准,对于重要地区和重要设施,经论证后,可在规范规定范围内选用高限。在标准的提高上,发达国家强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始建于19世纪中期的巴黎下水道,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目前总长达2300多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至今每年都有十多万人来参观学习。据了解,北京等大城市在强化排水能力方面已经有了具体设想。北京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建成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基本建成与城镇发展相适应的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中心城建成区雨水干管覆盖率达到100%,新城建成区达到90%以上。城市治水理念必须要有大的调整,眼下当务之急是明确职责、整合力量、认清城市水患的风险分布特性与演变趋向,在提高排涝标准的同时,要考虑如何恢复与增强必要的雨洪调蓄与渗透功能,尽快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据了解,二战后,日本在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也有过“先地上,后地下”的经历,直到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才逐步推进城市综合治水对策。最早也是在修堤筑坝提高防洪标准的基础上加大排水系统的建设力度,但却发现,在地面已经城市化的情况下,不仅地下排水系统改造的代价倍增,而且随着堤防不断向上游延伸,洪水会更快、更集中地危害到下游城市化区域。因此,日本及时改变了治水理念不再坚持雨水越快排入河道越好,而是千方百计采取洪水分滞、雨水蓄留、雨水渗透等措施,减轻防汛压力,提高城市雨洪资源化利用的程度,取得了很好的治涝效果。我认为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应尽量把停车场、公园等公共绿地设计得比其他区域凹一些,在地面铺设中尽量使用透水材料,同时在立交桥周边修建大型储水设备,以便把暴雨蓄积起来,减轻城市排水管网压力,将内涝威胁变成资源优势。“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100多年后的今天,重温雨果的这句名言,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破解城市内涝顽疾的道路上,或许我们最缺的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那颗为城市繁荣、民众福祉深谋远虑的责任心。C、结语(个人对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见解)由于在宏观上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十分不均匀,节能减排也是如今的大趋势,这些暴雨如果简单地排掉就太浪费了。由此引出当下,我相信也是未来设计的大趋势:中水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把污水、雨水经过处理,虽未达到饮用水的标准,但是仍然可以利用。比如说可以用于那些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工业用水、冲厕用水以及市政绿化用水等等,既减轻了污水处理的一部分负担,也节省了很大一部分水资源。虽然在短期内并没有可见的经济效益并且投资巨大,可站在长远上看,却是城市水发展道路上的必然趋势。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而上述几个城市出现的排水问题又该如何改正呢?恐怕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城市管网的扩建、改造,不过在我看来这却是治标不治本,解决了这座城市,下次暴雨还会有其他城市变成水城。想要彻底解决问题,不论是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维护,甚至是相关设计标准都需要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改变。正如刚刚所说,有问题的排水系统却并不意味着有问题的设计,虽然设计本身严格按照相关设计规范,却也并不一定满足城市实际使用要求,问题首先就出在设计规范上。说到设计规范,其实我国的种种规范都是在不断修改、完善的,就拿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来说,从发行到现在已经修改了5次,说好听点是我们的规范日益更新与时俱进,说难听点就是订立规范之初就没有考虑全面问题多多,以至于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法满足需求,这点在我国的宪法的历次修改过程中同样可以看到。除了规范的修改,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就是运行维护以及管理保养了。说到这就应该提起一个词 “中国特色”了,其实也不应该说是中国特色,其实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相信大家在国内外电影中都见到过排水管网,国内外的排水管网给人的感官差异也很大。甚至巴黎的城市排水系统都已经成了旅游景点,恐怕没有一个正常人愿意去国内的下水道、排水沟中游览一番 其实这中差异也并不是设计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规划、管理里面不足造成的。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市政排水系统在设计之初就着眼于实际、设计严谨,当然规模也十分宏大,已经运行使用了百十来年的都十分普遍。反观国内,差距立判。其中我个人觉得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功能的集成。城市的地下管网系统不仅仅有给水、排水管网,还包括煤气、强电、弱电、供热等等。国内设计由于所有者不同、受益人不同,往往都是你弄你的我弄我的,恐怕国内马路上经常看到的一个挨一个的井盖,在国外专业人士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国内埋设管道的时候,往往要顾及此处是否还有其他管道,而此类工程事故也十分普遍,不是这里的电缆被挖断了,就是那里的自来水管被弄断。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则根本不可能出现类似的状况,因为他们的地下管线都是集成式管理,整合于一个市政廊道空间内。这样既便于施工、检修,也不会出现种种施工事故。当然,管线的布置还必须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说了很多,问题还是较大部分出在管理与理念上,管理者没有科学、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国家没有一个健全、健康的管理体制,问题将永远存在。我国城市排水体制选择应充分借鉴别人的经验,少走弯路,应充分体现前瞻性、战略高度和因地制宜,应与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相结合,与城市径流污染控制相结合,与削弱城市径流和水涝相结合,与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应建设一种可持续性的、生态型的新型城市排水系统。气候问题只是一些客观因素,最大的问题是我国当前的城市发展规划缺乏对地下排水系统的长远规划。这种规划思维不转变,以后的水淹京城,历史罕见就有可能更加频繁地光顾我们的赖以生存的城市。三、附件(附问卷调查表与调查结果)调查说明: 进入6月以来,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频遭强降雨袭击,多个城市发生严重内涝。不少网友认为,城市内涝说明“现代化”的城市在排水系统的设计和管理等方面严重落后。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参与调查问题1:对于南方多个城市内涝的新闻,你关注吗?(单选题)A、 非常关注B、 比较关注C、 不太关注D、 不关注问题2:在你看来,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题)A、 排水系统落后,跟不上城市发展B、 水泥沥青地越来越多,降水难以及时渗入地下C、 很多城市的建设“重地表,轻地下”D、 城市在暴雨应急机制、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软肋E、 极端天气越来越多F、 其他问题3:城市里的水泥地和沥青地等硬地面越来越多,使得降水无法及时渗入地下,有识之士呼吁“不要让水泥布满城市生活”。对此你认同吗?(单选题)A、 认同B、 不太认同C、 不认同问题4:有专家提出,“城市水安全”是宜居城市必不可缺的要素。对此你认同吗?(单选题)A、 认同B、 不太认同C、 不认同问题5:你所在的城市下雨积水的情况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