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第二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简版.doc

    • 资源ID:2827721       资源大小:100.50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二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简版.doc

    第二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第一节 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一、 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从广义上理解:由于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狭义理解: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环境问题是由于环境结构和环境状态的变化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的影响和破坏。环境结构:环境中各个环境要素在数量上的配比、空间位置上的配置及相互间的联系。环境状态:环境结构及其运动变化的外在表现形态。二、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可将环境问题分为两类:1、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如洪水、干旱、风暴、地震、海啸、滑坡等自然灾害,自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对于这类环境问题人类目前尚不可避免,对其抵御能力很弱,只是可以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它的消极影响和破坏,但难以阻止。2、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根据其性质不同,又可分为:生态环境破坏:指人类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超出了环境承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而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引起的土壤沙漠化、沙尘暴肆虐;乱采滥捕引起的珍稀动物灭绝等。其后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不可逆转,如生物多样性的变化,黄土高原的变迁,要恢复需要很长时间。环境污染:主要指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农业生产将大量污染物排入环境使环境质量下降,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则称环境污染。具体地说,环境污染是指的有害物质,主要是工业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另外生活污水、农业退水均可造成污染。环境污染-由物质引起的污染: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停止排放后,污染并不能马上消失,还会存在很长时间。环境干扰-由物理因素引起的污染:如噪音、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辐射等。干扰源停止排放能量以后,干扰立即或很快消失。总之,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的不协调所引起的问题。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是次生环境问题,但原生和次生环境问题也不可能是截然分开的。二者常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比如:大气污染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由于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加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反之,由于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灾害也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三、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了解)人类出现后,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源,然后又将经过改造和使用的自然物和各种废弃物还给自然界,从而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不断地改变着地球环境。人类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地球环境仍以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不断地反作用与人类,因此常常产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以说自古就有,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阶段。但在不同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环境问题的类型、影响范围和程度不尽一致。依据环境问题产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 早期的环境问题(自人类出现产业革命为止)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仅在一些人口集中的城市,环境问题不突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局部的,并未达到影响到整个生物圈的程度。从古埃及、巴比伦等为古代文明的衰落可看出,在农业社会,生态破坏已经到了相当的规模,并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恩格斯在考察古代文明的衰落之后,曾告诫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二) 近现代环境问题(从产业革命1984年南极发现臭氧空洞为止)工业污染加剧,局部地区工业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世界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1782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预示着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随着工业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人类在“人定胜天”的思想支配下,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消耗能源与其他自然资源,大量的有毒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中,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了世界上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是当时典型的代表,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工业革命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这八起公害事件是:(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1日-12月5日(2)洛杉矶(三面环山)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年5月-10月(3)美国多诺拉(马蹄形河湾)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27-31日(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8日。(5)日本水俣事件 公元1953年 (6)日本富山的骨痛病事件 公元1955年-1972年(7)日本四日事件 公元1955年(8)日本米糠油事件 公元1968年此时,人们才开始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环境问题被提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中来,西方国家的一些记者开始公开报道公害的真相,著名社会学家纷纷撰文呼吁采取行动,要求用科学手段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反响较大的成果有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从中我们可以把握到现代环境保护的发展脉络。此阶段环境问题的特点:影响范围: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危害后果:主要是影响人体健康,经济损害问题不突出。就污染源而言:污染源尚不太复杂,较易控制。 第一次环境高潮,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人们开始探索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和方法,但人类对环境的征服非但没有使自然按人类的意志去改变,反而使人类困扰在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中,进入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二次环境问题高潮。(三)当代环境问题阶段(1984年南极发现臭氧空洞至今)1984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1985年美国气象卫星“云雨-7号”测到了这个”洞“,其面积与美国领土相等,深度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引发了新一轮世界环境问题高潮。环境问题有了新的变化。原来的环境问题仅仅表现为地区性或区域性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近年来这些问题在局部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是从世界范围和整体上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仍在不断恶化,并且打破了区域和国家界限,已演变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这一部分将在第二节详细讲述。当前人类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如: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积酸雨污染、淡水资源枯竭及污染和海洋资源破坏等。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及荒漠化正在加速、森林面积锐减等。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迭出和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此阶段环境问题的特点:就影响范围: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就危害后果而言:不仅明显损害人体健康,而且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污染源而言: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不但分布广、而且来源杂。既有来自人类的经济再生产活动,也有来自人类日常生活的,既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只靠以国的努力难以奏效,需要众多的国家全球的共同努力才行,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第二次环境问题高潮出现的这些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不论广大公众还是政府官员,不论是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对此深感不安。1992年的6月,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结论 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问题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它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老的环境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这一对矛盾,是不断运动、不断变化、永无止境的。四、三、 环境问题的性质和实质(一)环境问题的性质1、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根除性和不断发展的属性,它与人类的欲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产生,同时发展,呈现孪生关系。 2、环境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它存在于生产、生活、政治、工业、农业、科技等全部领域中。3、对人类行为具有反馈作用,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发生新变化。如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保护植被等。4、环境问题具有可控性。即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充分发挥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借助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把环境问题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也可以由人类去阻止它的发生和扩大。(二)环境问题的实质回顾历史可以看出,环境问题,除了自然灾害以外,多是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特别是与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环境问题大半是个经济问题。像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放射性、噪声、有毒化学品等污染,以及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的加剧等生态环境的破坏,都是经济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至于环境问题的治理,那就更要涉及到大量的经济问题了。然而,环境问题又不是一个纯经济形态的问题。环境问题还与社会问题特别是与人口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环境问题都是在人口急剧增长的压力下产生的,而环境问题解决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环境问题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第二节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全球环境问题(定义)所谓的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退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植被破坏-物种灭绝(即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海洋污染问题、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以及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16页)二、全球环境问题的种类(一)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 (分论中详讲)(二)大面积的生态破坏1、生物多样性锐减 (1)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指有生命的东西,“多样性”-就是“各种各样”的意思。生物多样性就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即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表现的是千千万万的生物种类和他们生存的环境。生物多样性包含三方面概念:基因多样性(也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环境多样性。 a、基因或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即世界上所有生命既能保持自己物种的繁衍,又能使每个个体表现出差异。 b、物种多样性:即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内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分布格局等。 c、生态系统多样性:为适应不同环境下生存,各种植物、动物和菌类又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和生态类型的多样。如:地球上有高山、平原、草原、陆地、水生生态系统等,为生活于其间的人及各类生命提供着物质的循环。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在长期环境适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生存策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环境这三个水平上保护。目前国际上讨论最多的是物种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或重要性): 正是生物多样性才使得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得以持续,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正是它们在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制造氧气供我们呼吸;正是它们在移除水中的污染物使我们得到清洁的饮用水;正是它们在为我们提供食品、药品、木材、纤维和工业原料等生活和生产资料。不仅如此,生物多样性还带给我们自然世界的无尽美丽。 生物多样性具有多种多样的价值,其潜在的价值更是难以估量。从长远来看,它对人类的最大价值可能就在于它为人类提供了适应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的各种机会。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可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a.消耗性利用价值:指直接消耗性的(即不经市场交易的)自然产品上的价值。 b.生产性利用价值:通过商业性收获供市场交换产品的价值。这类生物资源产品的生产性利用,如木材、鱼、动物皮、药物、纤维、橡胶、建筑材料、果品、染料等,对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 国家财政总收入中体现出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实质只是这部分价值,其余并未包括进去,这样容易造成人们的误解,从而忽视了其他价值(间接价值)。 从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和驯化组分中,人类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产品。 c.野生生物资源的生产性利用价值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野生生物遗传资源对现代农业的贡献 野生生物的抗性(抗病性、抗旱性等)比栽培种强得多,把遗传缘种抗性基因引入驯化或栽培种,能大幅提农业生产力水平。 第二,野生传粉动物对作物的贡献 我国700多万群家养蜜蜂和近万种野生蜜蜂是虫媒植物繁衍后代的“红娘”,尤其对多种农作物,果树、牧草、蔬菜和很多其它经济植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三,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 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一般不易发生灾难性病虫现象。原因是: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各营养级上的生物都是相互制约的,任何一物种都不可能无限增长,故处于平衡状态。人类活动,使食物网受破坏,病虫害不时发生,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 第四,生物多样性在医疗卫生方面的价值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发展中国家有80%的人靠传统药物治疗疾病,发达国家有40%以上的药物源于自然资源,中国有记载的药用植物达5000多种。 目前已知具抗癌潜力化学物质的海洋生物有500多种,葫芦科植物栝楼根(天花粉)的蛋白质不仅能治疗绒毛膜皮癌,而且是治疗AIDS的良药。部分蜗牛和美洲野牛是罕见的几种不患癌症的动物,研究它们抗癌的物质基础和机理,对于发现新的药源具有难以估量的潜在价值。 第五,生物多样性在工业上的贡献 工业的原材料:木材、纤维、橡胶、造纸原料、天然淀粉、油脂等 能源:原油、煤、天然气。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不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价值,它涉及到生态系统的功能(为人类生存环境服务)。一般不会出现在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收入中,但当进行计算时,其价值可能远高于直接价值(如蜂的作用) a.生物多样性的非消耗性利用价值,如固定太阳能、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美化环境等。 b.生物多样性的选择性价值:指那些潜在的未被人们认识的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多样性的最大价值可有还在于人为提供适应当地和全球变化的机会。 c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指其伦理学和哲学的价值, 例如:发达国家的一些人,对他们从未打算参观和利用的某一物种和环境附加了价值。他们希望子孙后代可从这些物种的存在而得到一些利益。或可能只是满足于知道海洋中的曾拥有鲸,中国有大熊猫。 2、生物多样性减少及其原因   (1)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状况:地球上得到确认的物种达140万种,据专家称,这只是一小部分。实际上,地球有500万至5000万种生物。人类本应在与物种同行中得以发展,与这些沉默的朋友共存共荣,然而,人类却在无节制开发和滥捕滥杀中戕(qiang)害着自己的生态伙伴。生物种消失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物种濒危和灭绝一直呈发展趋势,而且越到近代,物种灭绝的速度越快。据专家们估计,从恐龙灭绝以来,当前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每天约消失140个物种。仅在亚马逊地区,每小时就有6种生物永远消失在电锯的轰鸣中。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或许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目前全世界有497种哺乳动物、1037种鸟类、170种种爬行动物、343种鱼类正处于灭绝边缘(见表)。按现在的速度下去,今后50年内,还将有1/4物种可能灭绝。(2)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生物多样性衰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过程、人为因素、社会因素等,但主要原因是人类各种活动造成的:A. 大面积森林受到采伐、火烧和农垦,草地遭受过度放牧和垦殖,导致了生境的大量丧失,保留下来的生境也支离破碎,对野生物种造成了毁灭性影响。B. 对生物物种的强度捕猎和采集等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C.土壤、水和空气污染等环境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别是对相对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影响;D. 外来物种的大量引人或侵入,大大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使原生的物种受到严重威胁;E. 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面积土地,破坏了大量天然植被,并造成大面积污染;无控制的旅游,对一些尚未受到人类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G.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形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使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可能改变生物群落的边界。此外生物多样性的迅速降低与社会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现有的经济体系已刺激了那些对生物资源的破坏者,或称为以生物资源谋取暴利的人。他们只要从生物多样性中获得利益,而不需为生物多样性付出应有的代价和补偿。这些人可称为“绿色列车”(指生物多样性)上的“免费乘客”,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对生物多样性威胁甚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效益,通常很少体现在代价-效益分析中,因为保护生物资源的社会效益经常是无形的,广泛分布的,并不能完全反映在市场价格上。相反,开发自然资源所获得的利益是容易测算的,因此,在代价效益分析中过低估计了保护的净效益,过高估计了开发的净效益,导致了“管山不如砍山”的现象。 政策不完善,管理不力;国家财政预算时,未把生物资源的贮备下降和资源消耗纳入预算,没有把资源的耗竭(即财富的损失)当成净支出;人们对生物多样性认识不足,或者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知识太贫乏。3、解决办法(1)提高全民环境意识,保护湿地、森林,建立自然保护区。到1995年底,我国已建立了760多处自然保护区,110多个植物园和树木园,170多个动物园,已颁布了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法规、条例30多项。(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行动计划,国际上比较早地采取了行动,1992年在巴西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李鹏总理代表我国签署了公约。2、土壤退化及荒漠化正在加速 (1)世界土地荒漠化现状:A 什么是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指荒漠化的区域),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原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表现形式),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荒漠即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荒漠化大致有4类:一是风力作用下的,以出现风蚀地、粗化地表和流动沙丘为标志性形态。-干旱多风造成。二是流水作用下的,以出现劣地和石质坡地作为标志性形态。-植被贫乏或土壤脆弱地区,对降雨(暴雨)的抵抗力较弱,易发生土壤侵蚀。三是物理和化学作用下的,主要表现为土壤板结、细颗粒减少、土壤水分减少所造成的土壤干化和土壤有机质的显著下降,结果出现土壤养分的迅速减少和土壤的盐渍化;-不合理耕作及粗放管理。四是工矿开发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损毁和土壤严重污染,致使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甚至绝收。B 现状-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世界荒漠化现状:目前,全球荒漠化的面积已经达36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面积)。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2亿人受到荒漠化的摧残影响和威胁,全球约有1/6的人口生活在这些地区,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多,仍在继续增加。荒漠化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在干旱区边缘和半干旱区更为严重。最为严重的是非洲大陆,其次是亚洲,我国也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截至200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全世界每年因荒漠化而遭受的损失达420亿美元。 (2)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A成因: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另外大风和暴雨也可加速荒漠化形成。人为因素:.由于人口增长,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和强度增加。b.过度放牧以及人为破坏植被,从而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贫瘠化和土地盐碱化。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压力增大和短期利益驱使,许多地方在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无计划,无节制地滥垦、滥牧、滥伐、滥采和滥用水资源导致荒漠化加剧。就全世界而言,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B危害:. 一是土地资源减少,土地质量下降。二是生态环境恶化,生存条件丧失。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更严重的是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缩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我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处于因沙化影响而随时准备搬迁的状态中;有1400km铁路、3万km公路和5万多km灌渠常年遭受山洪威胁。沙暴迭起,埋没村舍,沙进人退的现象普遍。三是加剧贫困,影响社会稳定。四是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五.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每年冬春两季从沙区吹来的风沙尘暴,不仅使当地2-3米内视线不清,而且还飘逸千里之外,造成大范围的空气污浊,不仅妨碍人类生产活动,而且这些由石英、微量元素、盐分等组成的沙尘物质还严重污染着空气、饮用水、食物,对人畜健康与机器、仪表产生直接损害。 土地沙漠化导致人类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和土地生产力日益下降,使全球人地矛盾更加尖锐化。3、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基本途径和战略当今荒漠化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420亿美元。为此联合国环发大会把防治荒漠化列为21世纪议程的优先行动纲领。可以说每个国家都在积极研究与不断探讨治理荒漠化的对策和措施,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成功防治荒漠化的关键是把各项防治措施同农牧民摆脱贫困有效地结合起来,规划好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因地制宜地营造防风固沙林、保护植被,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3、森林面积锐减森林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森林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为人们提供所需要的木材和其他资源。同时,它又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繁衍物种和动植物栖息地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森林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A、森林是陆地生命的摇篮-制造一切动物所需的氧气。B、森林是消减环境污染的万能净化器-能阻滞酸雨、降尘、衰减噪声、杀菌等。C、森林是自然界物质能量转换的加工厂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原动力-使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能量的重要加工厂。能促进水循环,调节气候,延缓干旱和沙漠化发展。能保护农田,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D、森林是地球上最大、最理想的物种基因库-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生物区,它繁育着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它保存着世界上珍惜特有的野生动植物。(2)全球森林状况:森林资源对人类如此重要,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但人类对森林的索取、掠夺和破坏却从来也没有停止过。从古至今,人类总以为“树砍掉可以再长”,“林伐光可以再生”,不合理的乱砍滥伐和过分垦殖,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虽然历史上地球的森林广阔,有2/3的陆地、约76亿公顷的面积为森林所覆盖,到2005年全世界森林面积约为39.52亿hm2,仅占陆地面积的1/3,已缩小了1/3。热带雨林是全球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地球之肺”之称,目前正以每年17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仅亚马逊河流域在1970-2000年的30年期间,热带雨林减少的面积超过了过去4.5个世纪减少的面积,照此下去在不远的将来,物种极其丰富的热带森林可能要毁在当代人的手里。 (3)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人们只把森林看作是生产木材和薪材的场所,对森林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没有意识到自然资源的补给和再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长期过量地采伐使消耗量大于生长量所致。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砍伐林木; 开垦林地; 采集薪材; 大规模放牧; 空气污染等 (4)森林减少的影响和危害产生气候异常; 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剧水土侵蚀;减少水源涵养,加剧洪涝灾害等(5)保护森林的国际行动20世纪80年代以后,保护森林,特别是保护热带雨林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198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了热带林行动计划。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了“关于森林的原则声明”。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了森林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气候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建立可持续森林管理的标准和指标,实施控制森林滥伐的综合政策措施等问题上,达成了国际共识。 控制森林破坏的另外一个国际行动领域是限制木材的国际贸易。(三)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迭发和危险物及有毒化学品的扩散在1979-1988年间,世界上发生了多种突发性的污染事故,其中最闻名的“六大污染事故”是:1. 美国三哩岛核电站泄漏事故,1979年3月28日2. 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1984年11月9日3、德国莱茵河污染事故,1986年11月,4.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1984年12月, 5.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986年4月26日 6. 1989年7月18日,肯尼亚总统莫伊在国家自然保护区,亲手点燃火炬焚烧12吨象牙。莫伊总统向全世界呼吁停止象牙贸易,禁止捕杀大象,拯救濒临灭绝的非洲大象,保护生物多样性。7.1990年6月8日,两艘外轮在我国渤海老铁山水道相撞,致使一千三百平方公里海域遭到污染,三百平方公里海域发生“赤潮”。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自学)1、发达国家的环境状况 (1)利用雄厚的经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本国的环境质量(空气、水)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排出废物增多,加重了全球的环境问题。(2)人口增加不多,但国民生产总值基数大,人均消耗地球自然资源数量也大。在这类国家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工业废物与生活垃圾急剧增加;空气中氮氧化物含量逐年上升;大气尘埃中重金属物质、致癌物质以及致酸物质尚未得到根本的治理;噪声公害日益严重;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这类环境问题主要是经济的高度畸形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奢侈浪费造成的。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人口问题(人口多,增长快,自然资源加速消耗: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等)城市污染问题(超高速城市化使城市污染问题异常严重:城市中车辆多且陈旧、保养又差,再加上垃圾焚烧以及煤的燃烧,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环境卫生差)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沿袭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另一方面管理不善,资金短缺以及缺乏有效的治理技术)第三节 我国的环境问题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表明:“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0 年,中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一、 生态环境破坏(一) 毁林开垦使森林资源贫乏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95亿公顷,居世界第五位,森林覆盖率为20.36%仅居世界第130位。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45公顷(河北0.05公顷=0.73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0.6公顷)的四分之一,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34位。中国人工造林面积占世界人工林面积1/3,居世界之首。属森林资源匮乏国家。 森林资源还存在几个问题:1、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中幼龄林比重大,其面积占全国林分面积的71%,而人工林的中幼龄林比重高达87%。(河北为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退耕还林)2、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华南地区而西北、华北地区森林资源稀少,风沙危害严重。东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为34.27%,中部地区为27.12%,西部地区只有12.54%,而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5省区森林覆盖率只有5.86%。)3、森林资源破坏严重,乱砍滥伐现象比较普遍。(据有关分析,现在每年森林资源消耗2亿立方米,其中2/3属于滥砍乱伐和火灾造成的,造成“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的现象。)4、森林火灾较为频繁、病虫害发生面积大。 结论 中国的森林资源在严重锐减,已濒于枯竭。 【措施与行动】一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编写完成中国植物保护战略,以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的16个目标为基本框架,对每个目标从现状概述、存在问题和行动计划三个方面阐述对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的回应,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植物保护管理的行动纲领。二是推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二)草地退化严重 草原:全国天然草原近4.0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41.7%,是耕地面积的3.3倍,林地面积的2.2倍,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占有草原只有0.33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且国内各省区分布不均衡,西藏自治区约8205万公顷,占本地土地面积的68.1%,其次是内蒙古(7880万公顷),河北省天然草原面积501.5 万公顷。 存在问题:1、草地质量不高:低产草地占61.6%、中产草地占20.9%,全国难利用草地占5.57%(比例较高)。2、生产能力低下:平均每公顷草地生产能力约7.02蓄产品单位,仅为澳大利亚的1/10,美国1/20,新西兰1/80。河北省草原载畜能力仅为4.5-5个羊单位。3、草地退化严重:目前,中国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且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草原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扭转。我省坝上康保、沽源、尚义、张北4县,建国前有天然草地1100万亩左右,草地植被高度60-80厘米,如今,这些天然草地面积仅有598万亩,其中350万亩中度退化。退化原因主要有:一是长期超载放牧,过度使用;二是气候干旱,不合理开垦、工业污染使草地逐步沙化;三是人为滥挖药材、垦草种粮、开矿和狩猎,破坏、草地植被,致使草地退化等。措施与行动:-【实施草原保护建设重大工程】【严格草原执法】国家正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重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并且修订颁布了草原法。 我国正在尽力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三) 耕地质量下降由于城镇化的发展,耕地锐减趋势未根本扭转,后备资源不足。现有耕地为18.26亿亩(而18亿亩耕地是满足13亿人口粮食需求的警戒线),人均耕地面积1.41亩(0.8亩是联合国粮油组织确定的最低警戒线),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水土流失状况  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08%。水土流失遍布各地,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不仅发生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而且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也存在,特别是河网沟渠边坡流失和海岸侵蚀比较普遍;水土流失在农村、城市、开发区和交通、工矿区都有发生。水土流失是我国头号环境问题。(著名环境学家,国家环境保护局长曲格平)。存在问题:1.总体质量偏低(中低产田比例大,占65%;高产田仅占35%)2.耕地质量退化趋势加重(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土壤养分状况失衡,耕地缺磷面积达51%;缺钾面积达60%;“占优补劣”现象严重,在耕地“占补平衡”的过程中有些地区仅重视数量平衡,忽视耕地质量平衡,新增耕地质量偏低,使中低产田的比重继续增大)3、重用轻养现象严重(大水漫灌,造成土壤盐啧化;肥料施用总量中,有机肥仅占25%,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比发达国家高3.4倍,农用地膜产量和覆盖率均为世界第一,每年使用近万吨,至少1/5残留在土壤中,要30-40年才能降解。另外工矿企业“三废”对农田土壤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4、耕地被占、水土流失严重(全国耕地损失主要有建设占耕地、生态退耕、灾毁耕地三个方面。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表土50亿吨,相当于每年从全国耕地上刮走1厘米的表土,相当于每年损失4000吨化肥,折合经济损失100多亿元,这是能源和资源的极大浪费,而靠自然力土地增厚1厘米,约需要200-300年。措施与行动 :【稳步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 【实施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工程】【开展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农村饮水安全与防治地方病】【科学施用化肥农药与秸秆综合利用】 (四)荒漠化现象严重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影响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林业局分别于1994、1999、2004年完成了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在第三次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荒漠化土地现状: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检测结果表明,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已大大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综合,涉及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71个县(旗、市)。此外还有近800万公顷的耕地和1/3以上的草场不同程度地受到沙漠化地威胁。进入90年代以以来,我国每年土地沙漠化扩展速度高达2400平方公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间接损失是直接损失的2-10倍,位居世界领先地位。在荒漠化的影响下,我国沙尘暴灾害越来越频繁。前30-40年平均3年发生1次沙尘天气,近十几年加剧。如20世纪60-70年代平均每2年1次,90年代每年1次,2000年后很快增加到10多次。 荒漠化的总体趋势:目前我国荒漠化总体上有明显改善,已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破坏大于治理”转变到“治理与破坏相持”,荒漠化扩展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但局部地区仍在扩展。防治荒漠化任务仍是长期和艰巨的。造成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是过牧、垦荒、滥伐、水资源利用不当和盲目“治沙”等不合理人为活动所致。-“坝上明珠”安固里淖的干涸。(五)生物物种减少物种  我国生态环境多样,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居全球第8位,北半球第一位。高等植物34984种,居世界第三位。动物种类约10.45万,占世界总数的10。 濒危物种的现状及其变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是生态环境退化主要标志。中国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有40005000种,占全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约为总数的1/4。在物种减少情况下,外来物种入侵和生物物种流失问题也很突出,有一半以上遗传资源未经批准而流往国外,造成巨大无形损失。措施与行动:【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 【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保护和开发利用】【开展外来入侵生物调查、监测和灭毒除害行动】 二、环境污染在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环境保护的投入不断增加,污染减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

    注意事项

    本文(第二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简版.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