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辽宁省清源县台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01.doc

    • 资源ID:2826157       资源大小:638KB        全文页数:7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辽宁省清源县台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01.doc

    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台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水保站2006年10月目 录第一章 综合说明11 项目由来12 项目区地理位置和面积13 项目区自然、社会经济概况13.1 自然概况13.2 社会经济概况24 水土流失及水环境污染现状25 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规模35.1建设目标与任务35.2 建设规模及工程量46 工程投资及资金筹措办法56.1工程投资56.2资金筹措办法5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61 自然条件61.1 地貌、地质61.2 土壤、植被61.3生物资源71.4气象、水文72 社会经济概况82.1 行政区域及人口、劳动力状况82.2 土地利用状况82.3交通运输、通讯82.4 农业生产水平92.5特色产业92.6 项目区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9第三章 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水土保持建设现状101 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危害101.1水土流失现状101.2水土流失危害101.3水土流失成因101.4水环境污染及危害112 小流域水土保持现状112.1治理现状122.2取得的经验132.3存在问题14第四章 工程任务和规模161 项目建设的意义162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163 项目目标和规模163.1治理目标163.2 建设规模及工程量173.3进度安排183.4水土保持工程量184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8第五章 工程内容191 小流域治理工程191.1设计依据191.2工程设计标准201.3工程措施202 生态修复工程262.1封育时间与规模272.2采取的措施273 河道综合整治工程323.1护岸工程323.2方塘354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374.1农村人、蓄粪便处理措施“四位一体”沼气池374.2 农村垃圾处理措施414.3小型污水排放处理设施(CWT)414.4道路硬化工程435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435.1 改进农业耕作和栽培技术435.2科学施用肥料445.3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445.4推广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446 面源污染治理工程446.1岸坡生态建设446.2河滩湿地建设44第六章 项目监督与监测461 监督方法462 监督管理内容463 监测463.1监测的目的、任务463.2监测机构与管理463.3监测内容464 监测方法474.1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动态监测474.2水土保持基础效益监测484.3水土保持经济效益监测484.4水土保持社会效益监测494.5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监测494.6水环境影响检测50第七章 技术支持511 项目区水土保持和水环境保护技术支持现状512 技术支持的必要性513 技术培训514、技术依托525、科技推广52第八章 组织管理531 管理机构531.1管理机构设置、职责531.2项目管理的配置计划532 管理办法532.1实行项目法人制,明确管护职责532.2实行部分工程招投标及项目监理制度532.3实施项目监理制度542.4建设期的管理办法542.5项目后评估55第九章 进度安排561安排依据561.1施工交通条件561.2建筑材料和苗木来源562 施工方法和组织形式562.1施工方法562.2组织形式563 施工进度56第十章 投资估算581 估算编制说明581.1 投资估算水平年581.2 投资估算依据581.3工程费用计算标准及依据582 建设项目投资593 资金筹措措施604 分年度投资60第十一章 效益分析691水土保持基础效益692生态效益693经济效益704社会效益70附图:附图1清原满族自治县台沟小流域位置图附图2清原满族自治县台沟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3清原满族自治县台沟小流域土壤侵蚀分级图附图4清原满族自治县台沟小流域措施配置图附图5鱼鳞坑造林工程图附图6水平梯田设计图附图7地埂植物带布设示意图附图8石谷坊断面图附图9塘坝示意图附图10围栏立面示意图附图11封育区标志牌设计图附图12节能炕示意图附图13牛舍示意图附图14羊舍示意图附图15青贮窖示意图附图16石笼坝构造图附图17护坡工程图附图18方塘示意图附图19四位一体大棚示意图附图20CWT系统土建安装图、流程图附图21道路排水沟示意图第一章 综合说明1 项目由来清原满族自治县位于大伙房水库上游,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其生态环境建设对辽宁省水资源供给有着重要影响。根据国家水利部关于在全国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的部署,抚顺市清源县台沟小流域被列为辽宁省试点工程之一,按照水利部提出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指导思想、原则和工程建设主要内容,结合台沟小流域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实际,特编制本试点工程建设实施方案。2 项目区地理位置和面积台沟小流域位于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西南部的敖家堡乡,距清原县城35公里,东邻大苏河乡,南与新宾县永陵镇接壤,北和南口前镇相邻。虽地处比较偏僻,但交通便畅。项目区总面积1600.23 hm2,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左右,流域内有大小沟壑15条。项目区地理位置见附图1。3 项目区自然、社会经济概况3.1 自然概况3.1.1 地形地貌项目区位于辽宁省北部,属于龙岗山脉的低山丘陵区。地势总体上由南向北倾斜式降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m以上,最高处海拔为997.5m。区内地形较为陡峻,由于长期切割冲刷形成树枝状峡谷,蜿蜒山地之中,分布大小沟壑15条。流域总的地貌特点可称为“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山地面积占90.37%,平地面积占8.95%,水域面积占0.68%。3.1.2 土壤、植被项目区土壤类型大体分为6类,即暗棕壤、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和水稻土。土壤垂直分布特点是,山的中上部为棕壤和棕壤性土,下部为棕壤,坡脚和缓坡平地,受侧流水和地下水影响,形成潮棕壤,呈窄条带状,面积较小。河流两岸分布草甸土,河滩洼地和河谷洼地为沼泽土,缓坡和岗平地有白浆化棕壤土,平地耕地由于长期水耕熟化成为水稻土。项目区属于长白山(龙岗支脉)植被区系,植被为东部山地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性植被为红松、云、冷杉等。针阔混交林地,由于过度采伐,原始植被几乎破坏殆尽,只是在流域深处残存很少一部分,其余均是天然次生林。人工植被主要为落叶松林、红松林、油松林、樟子松林、赤松林、洋槐林、胡桃林和水果林等。3.1.3 水文、气象项目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漫长,春季多风,昼夜温差比较大。多年平均气温为地3.75.4,极端最高温度为36.5,极端最低温度为-37.6,无霜期平均为139d。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10.9mm,年最大降雨量为1257.3mm,年最小降雨量为516.9mm,一年中雨量集中在6、7、8月三个月,尤以7、8两月最多,占全年的48.4%。项目区所在的清原满族自治县是辉发河、浑河、清河、柴河四个水系的发源地,处于大伙房水库、清河水库、柴河水库、海龙水库上游,因而,水资源极为丰富。3.2 社会经济概况项目区位于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熬家堡乡,包括3个自然屯,2个村民小组。共有98户村民,有人口446人,其中劳动力 252人,占总人口的56.59%,人口密度为27.87人/ km2。项目区农村各业年总产值154.7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9.81万元,占45.11%;林业产值21.46万元,占13.87%;牧业产值40.82万元,占26.38 %,副业产值22.68万元,占14.65%,粮食年总产量166.34万t,人均粮食372.95。人均产值3470.18元,人均纯收入2962.35元。4 水土流失及水环境污染现状项目区属水土流失较轻的流域,有水土流失面积208.84 hm2,均为轻度侵蚀,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侵蚀模数为1090 t/(km2.a),沟壑密度为2.5 km / km2。近年来,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旅游业、餐饮业场所先后建立起来,这些地方由于缺少足够的污水,污物处理设备,许多直接排放或随水土流失进入河流,对水环境产生污染。农业上,长期以来,因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经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汇入河流,造成水质污染。另外,还有大量的厕所及农家猪舍、牛棚、羊圈排出的粪便等,都对河流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不仅如此,由于河道两侧的居民区还缺少足够的垃圾处理设施,也对河流造成污染。5 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规模5.1建设目标与任务根据国家对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试点工程的要求,结合台沟小流域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污染现状,制定项目区水土保持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建设工程治理目标为: 经过3年治理,到2008年末,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6.21 hm2,占项目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 93.95%。流域内所有开发建设项目都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得到实施,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通过治理使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强度控制在轻度以下。    通过营造水保林,使项目区的植被覆盖率达到85 %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流域涵养水源能力增强。 通过采取水环境的治理保护措施对项目区水污染进行治理。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废弃物处理率达到80以上,治理区废水、废弃物排放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流域内种植业发展与水源保护相适应,农耕地90以上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施用强度,农药使用达到农药安全使用标准。项目区河水的水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保证水环境安全。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坡耕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对陡坡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林果业,使治理区土地利用和生产结构趋于合理。 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龙头,促进区域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带动项目区农村商品经济的全面发展。 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主义性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治理建设,使项目区实现环境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流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5.2 建设规模及工程量5.2.1工程措施5.2.1.1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坡耕地治理工程:修建水平梯田面积1.58 hm2 ,改垄4.61 hm2,地埂植物带3.25 hm2,退耕还林面积5.70hm2。 坡面治理工程:水保林鱼鳞坑整地12.38 hm2。 沟壑治理工程:修筑谷坊 30座,塘坝1 座。5.2.1.2生态修复工程封禁治理168.66 hm2 ,修建标志牌 3座,围栏1000m,建节能灶200铺 ,畜舍 7个,青贮窖10个 。5.2.1.3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方塘 3 座,修筑护岸坡3 km,石笼坝50座。5.2.1.4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安装小型智能化污水处理设备1套,建四位一体沼气大棚 60栋,农村垃圾贮运站 5 个,街巷路面硬化2000 m。5.2.1.5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在项目区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应用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5.2.1.6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在河道周边建植物缓冲带3 km。5.2.2植物措施包括营造水保林 18.08 hm2 ,原有林地补植 15.26 hm2 ,种草2.14 hm2。5.2.3水土保持工程量经统计,本项目共动用土方 3.07 万方,石方1.24万方,栽植水保林11.42万株。6 工程投资及资金筹措办法6.1工程投资本工程总投资为367.19万元,工程措施投资217.65万元;植物措施投资12.86万元;生态修复工程投资94.75万元;独立费用21.14万元(建设管理费6.51万元、工程建设监理费8.13万元、科研勘测设计费3.90万元、水土流失监测费1.95万元、工程质量监督费0.65万元);预备费20.78万元。本项目计划分3年实施,根据各年度的工程量,确定不同年度的投资额分别为: 2006年171.56万元,2007年147.21万元,2008年48.41万元。6.2资金筹措办法考虑到本项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本工程投资采取国家投入与地方匹配相结合的原则,本工程总投资的367.19万元中国家投资占50.00%,为183.59万元;地方匹配占20.00%,为73.44万元;村自筹占30.00%,为110.16万元。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1 自然条件1.1 地貌、地质项目区位于辽宁东北部,属于龙岗山脉的低山丘陵区。地势总体上由南向北倾斜式降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m以上,最高处海拔为997.5m。区内地形较为陡峻,由于长期切割冲刷形成树枝状峡谷,蜿蜒山地之中,分布大小沟壑15条。流域总的地貌特点可称为“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土地总面积1600.23 hm2,山地面积占90.37%,平地面积占8.95%,水域面积占0.68%。地质构造属辽东台背斜,燕山运动期发生褶皱,第三纪夷平,第四季晚期呈北东向断裂上升。岩石为混合岩、混合花岗岩、泥灰岩、页岩、大理岩等,岩石易风化,风化壳和形成的土壤,富含营养,自然肥力较高。1.2 土壤、植被1.2.1 土壤类型及分布项目区土壤类型大体分为6类,即暗棕壤、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和水稻土。暗棕壤面积较小,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山顶部,成土母质为各时期的花岗岩、混合花岗岩残积、坡积物。棕壤分布于山地的中下部,开垦历史较久,现多为农田、参场或灌草,林地多为人工林。白浆土主要分布在缓坡地带,与棕壤镶嵌分布,质地较粘重,多为林地,由于生物累积作用,养分集中在表层。草甸土分布于沿河地带,土壤养分含量丰富,机械组成特点是含有较多的沙粒,粘粒含量较低,土壤松散,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沼泽土分布在河滩地,质地表层为粘壤土,生长的水生植物、湿生以及杂类草植物有芦苇、香蒲、水葱、水芹、苔草、小叶樟、杂草等。1.2.2 植被项目区属于长白山(龙岗支脉)植被区系,植被为东部山地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地带性植被为红松、云、冷杉,由于过度采伐,原始植被几乎破坏殆尽,只是在流域深处残存很少一部分,其余均是天然次生林。林分有红松及紫杉、鱼鳞云杉等针叶林,阔叶林及阔叶混交林主要有山杨、胡桃楸、水曲柳林及伴生树种稠李、香杨等。灌木有旦茅、山梅花、珍珠梅等;草本植物有苫房草、秸梗、龙胆草等;草甸植被以大、小叶樟、塔头草为优势种,夹杂水葱、茨菇、香蒲、芦苇等。人工植被主要为落叶松林、红松林、油松林、樟子松林、赤松林、洋槐林、胡桃林和水果林。植被特点:由于项目区气候条件好,植被生长茂盛。植被虽有垂直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在人为活动频繁地方,植被受到破坏较为严重。1.3生物资源项目区林木茂密,林下野生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山野菜主要品种有蕨菜、刺嫩芽、猴腿、广东菜、大叶芹、水芹菜桔梗等。野果有山梨、山核桃、山里红、山荆子、山葡萄、猕猴桃、山李子等。 野生食用菌有小灰蘑、榛蘑、松树伞、黄粘团、榆蘑、趟子蘑、扫帚蘑、大腿蘑等。特产中药材有山参、园参、牛黄、鹿茸、林蛙、蝮蛇、五味子、月见草、刺五加、贯众、细辛、党参、木通、龙胆草、黄柏、马兜铃、贝母、紫草、黄芪等。野生动物有鹿、林蛙等土特产珍品。1.4气象、水文1.4.1 气象项目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漫长,春季多风,昼夜温差比较大。多年平均气温为3.75.4,极端最高温度为36.5,极端最低温度为-37.6;无霜期平均为139d,年最大为150 d,年最小为119 d;一般情况下,早霜出现在9月11日左右,晚霜出现在5月31日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10.9mm,年最大降雨量为1257.3mm,年最小降雨量为516.9mm。一年中雨量集中在6、7、8月三个月,尤以7、8两月最多,达400mm左右,占全年的48.4%。最大24h暴雨均值为158.8mm,占年降雨量的19.6%。 该区雨量充沛,适于农作物生长。该区光热资源较为丰富,10积温为 2853,年最大积温为2943,年最小积温为2497.5,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23h,全年太阳总辐射为124.8kcal/2。1.4.2 水文项目区所在的清原满族自治县是辉发河、浑河、清河、柴河四个水系的发源地,处于大伙房水库、清河水库、柴河水库、海龙水库上游,因而,水资源极为丰富。该区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山泉较多。流域径流季节性变化剧烈,每年分春、夏两个汛期,春汛时间短,流量小,夏讯历时长,径流量占全年的80%左右。由于该区植被条件好,起到了很好的保土作用,河流含沙量较少。2 社会经济概况2.1 行政区域及人口、劳动力状况项目区位于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敖家堡乡,包括3个自然屯,2个村民小组。共有98户村民,有人口446人,其中劳动力252 人,占总人口数的56.59%,人口密度为27.87人/ km2。2.2 土地利用状况项目区总土地面积1600.23 hm2,其中农地面积152.51 hm2,占9.53%;林地1418.53 hm2,占88.65 %;荒地12.38 hm2,占0.77 %;其他土地16.81 hm2,占1.05 %;项目区人均土地面积3.59 hm2,耕地总面积152.51 hm2,人均耕地面积0.34 hm2。详见附图2。2.3交通运输、通讯项目区虽然地处比较偏僻,但交通便畅,邻近清-平公路线,公路可到达清原县、抚顺市,对外交流便利。项目区所在的清原满族自治县目前通讯已实现传输光缆化,交换程控化, 交换机总容量3.8万线,用户2.7万户,并可根据不同需要为用户提供多媒体、DDN、微机联网等新业务。移动通讯和无线寻呼已在全县城乡开通,通讯联络可与各地相通。县信息中心已加入国际互联网,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可进行国际间信息相互交流。2.4 农业生产水平项目区农村经济较为发达,农业以栽种水稻、玉米、大豆、烟草为主,农业经济结构特点是多种经营共存,农、林、牧、副业发展潜力较大。近年来,通过科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项目区生产的水稻、烟草等作物,质量优、产量高,在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2.5特色产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项目区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为导向,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发展优势产业,有力地推动了流域经济的发展。该区具有秀丽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有很大优势,近年来,经过不断建设,生态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在流域内已投资200多万元,建成可同时接待200余人的集旅游、休闲、度假、会议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山庄,年接待游客5000余人,创纯收入5万余元。项目区的林蛙和中草药产业也得到较大发展,结合小流域治理开发,种植林下参3000亩,栽植五味子15万棵,林蛙养殖年产商品林蛙20多万只。目前,生态旅游业、中草药、林蛙已成为流域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6 项目区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项目区农村各业年总产值154.7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9.81万元,占45.11%;林业产值21.46万元,占13.87 %;牧业产值40.82万元,占26.38%,副业产值22.68 万元,占14.65%,粮食年总产量166.34万t,人均粮食372.95,基本能自给。人均产值3470.18元,人均纯收入2962.35元。第三章 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水土保持建设现状1 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危害1.1水土流失现状项目区属水土流失较轻的流域,有水土流失面积208.84 hm2,均为轻度侵蚀,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流失主要产生在坡耕地、荒地、残次林、植被较差的沟道等地(详见附图3)。侵蚀模数为1090 t/(km2.a),沟壑密度为2.5 km / km2。1.2水土流失危害 土层变薄,降低土壤肥力由于径流冲刷,造成表土流失,一方面致使土层变薄,另一方面使土壤养分损失,使沃土变贫变瘠。同时,侵蚀还造成土壤沙化、盐碱化,土地板结,使地力衰退,导致生产力水平下降。 破坏土地完整水力侵蚀使原有的土地割裂,沟壑发育,坡面上出现大量的侵蚀沟和鸡爪沟,造成地块支离破碎,地面平整度下降,导致可利用土地逐年减少。 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对水源地而言,降低了涵养水源能力。 加剧洪涝灾害,破坏河道行洪能力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水土流失产生大量泥沙,淤积在河道内,使河道变窄,降低了水利设施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泄洪能力,泥沙冲入下游,则加剧了下游的洪涝灾害。 污染水源,威胁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出现了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染源。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废弃物,农业生产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加重了面源污染,由于水土流失,污染物质流入河流,造成水质下降,给水环境安全带来很大威胁。1.3水土流失成因 自然因素项目区雨量充沛,且降雨较为集中,强降雨产生的击溅作用,是水力侵蚀的原动力。该区坡度大,尤其林地坡度多在25°以上,坡耕地坡度也在15°25°之间,这种地形地貌是产生水土流失的有利条件。由于项目区山地土层较薄,以基性岩及其风化物为主要组成物质,抗蚀力较弱,在强降雨作用下易剥离,产生侵蚀。 人为因素项目区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适于林、果业、畜牧业和多种野生动、植物生产。但在生产中,由于忽视对环境的保护,不合理开发坡地,使生态平衡恶化,造成人为土壤侵蚀。 坡地垦殖毁林、毁草开荒、陡坡种植等现象,造成林草植被大面积破坏,原来森林、草甸草原转化为目前脆弱的农田生态系统,失去了植被涵养水源和保护土壤的功能,致使水土流失加剧。 砍伐薪柴,毁坏林木由于农村人口增多,薪柴短缺,出现过度修枝打杈、搂草皮、刨树根,甚至盗砍盗伐等现象,破坏了地面覆盖,加重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水土流失。 过度放蚕项目区是我省柞蚕生产基地,多年来,由于对蚕场只用不养,轻管护,采取掠夺式经营方式,追求短期效益,酷采滥樵,致使柞林缺株少墩,导致蚕场沙化、退化。1.4水环境污染及危害近年来,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旅游业、餐饮业场所先后建立起来,这些地方由于缺少足够的处理设备,许多污水、污物直接排放进入河流,对水源造成污染。农业上,长期以来,因耕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其残留物经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汇入河流,造成水质污染。另外,还有大量的农家猪舍、牛棚、羊圈、厕所、垃圾堆等,都是河流的污染源。2 小流域水土保持现状2.1治理现状2.1.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解放后,对解放前破坏的森林、荒山、荒地水土流失进行积极治理。对破坏严重的林区进行封山育林、抚育更新;对流失严重的荒地和超坡山地,通过造林,防止流失面积的扩大;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侵蚀沟和坡耕地,试建梯田、谷坊、撩壕等工程。上世纪80年代,根据国家提出的“全面规划,因地制宜、集中治理、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山头、山腰、山脚”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山上以造林为主,对现有的成林采取伐一片造一片,消灭荒岭秃山;山腰整修农业水平梯田,紫穗槐窜带;沟壑修沟头防护和谷坊工程。80年代末,开展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中心的“大禹杯”竞赛,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增强农业生产后劲。近年来,清原满族自治县将水土保持与生态县建设紧密结合,把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转移到打造绿色农业生态县上来,加快生态环境治理。通过环境治理,项目区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四位一体”大棚、节柴吊炕得到逐步推广,减少了人为活动对生态的破坏。在环境治理的基础上,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创新发展生态旅游业和中药材、林蛙、山野菜、优质米、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农业产值和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2.1.2生态修复在治理中,强调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以“建坝治水、绿化荒山、退耕还林、封禁育护”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在实施中,创新治理模式和有效途径,把先治后封,实行封禁管护作为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根本举措来抓。发布了封山育林公告,禁止任何砍伐、割草、放牧等活动,除了必要的经济林外,尽可能地采取禁育措施,尽量不去破坏天然植被。同时采取改良畜种、牧畜圈养等措施,大力推行“粮畜、气(秸秆气化)粮”生态治理模式,推广秸秆气化和节柴灶,发展“以气代柴”工程,解决好农村能源问题,为生态修复创造了良好条件;真正做到“封得严、禁得住、能持久、快致富、不反弹”。2.1.3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多年来,项目区对水土保持预防工作十分重视,制定了相应的乡规民约和管护制度,使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在工作中,由过去单纯抓治理逐步向以预防为主的方向转变,从根本上扭转“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为解决能源问题,杜绝乱砍滥伐,鼓励和支持实行节柴改灶,扶持“四位一体”北方生态模式示范户,大力发展清洁环保型能源,改变农村以柴做为主要燃料的生活方式。对农村牧业进行了科学规划,大力推广圈养和舍饲牧业,控制野外放牧。通过推广青贮窖建设,解决项目区内不准农民放牧而造成的影响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保障封育措施的实施。通过大力宣传,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增强村民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意识。2.1.4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通过加强水土保持执法队伍和生态修复管护队伍建设,对建成的水土保持工程,强化监督管护工作。层层落实责任,明确监督管护范围和各自的工作职责,制定奖罚措施,完善流域水土保持的监督管护体制。2.2取得的经验(1) 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集中治理,提高治理效率由解放初期的单一措施、分散治理逐步发展为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集中治理,使小流域治理迈上了个新台阶。在治理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因害设防,科学配置,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效益,采取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提高了治理效率。(2) 治理方式统分结合,拓宽治理渠道 结合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户承包治理水土流失,使水土保持工作在治理方式上更适合形势的发展。由于实行户包,使责、权、利统一,治、管、用结合,激发了群众的极大热情,从而形成了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局面,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速度。(3) 由单纯防护性治理转向开发性治理,实现了治理与开发利用结合在治理中注重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农村产业化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在小流域治理中结合当地具体条件,吸引农民积极投入,做到治理与开发利用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致富结合,使水土保持工作与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相适应,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如当地通过修塘坝,建生态旅游度假村,既治理、保护了环境,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4) 加强领导工作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治山治水的积极性。在多年的水土保持治理中,特别是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后,当地各级领导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层层建立责任状,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快项目区水土保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5)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防治水土流失为使水土保持工作有法可依,项目区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先后制定了适合当地的水土保持政策、规定,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使水土保持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有效控制不合理人为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6) 增强资金保障 为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保证完成治理任务,通过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资投劳以及社会力量加入小流域开发治理,拓宽了投资渠道。(7) 加强宣传,提高全民水保意识 通过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水土流失危害性的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增强保护水土资源、建设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为水土保持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2.3存在问题(1) 资金投入不足,影响治理进度目前项目区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还较大,随着农村“两工”(农村积累工和义务工)的逐步取消,由于缺少资金,使今后治理水土流失的困难进一步加大。因此,急需增加专项工程和专项资金。(2) 治理成果保存率有待提高由于监督管护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边治理、边破坏情况依然存在,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还应受到充分重视。(3) 农村产业化水平尚待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此,在水土保持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以此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4) 水土保持执法监督的力度亟待加强目前,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还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技术装备落后的情况,影响监督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5) 对水污染治理力度尚待提高在对污水和污染物的处理方面,治理力度比较小。由于缺少污水、污物处理设备,常出现随意排放现象,应尽快给予遏制;此外,农业生产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加重面源污染,亟待推广应用无公害生产技术。第四章 工程任务和规模1 项目建设的意义清源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省东部山区,位于辽宁省和吉林省交界处,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辽宁东部地区重要的天然屏障。境内山川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做好该区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对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促进当地自然资源开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本项试点工程台沟小流域位于清源县城西南35公里敖家堡乡,该流域很适合发展旅游业。近年来,该流域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水源地保护、资源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开展本项工程能加快项目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提高工程质量,对周边地区开展清洁型流域治理工作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它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以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水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人居环境改善密切结合,使小流域达到环境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促进流域环境、经济快速发展。在治理中实行水土保持环境治理和新农村建设、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水利水土保持措施与其他措施相结合,统筹规划,抓住流域治理的主要矛盾。在措施布设上,突出重点,科学配置,使治理工程协调推进,提高治理效率,提升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层次。3 项目目标和规模3.1治理目标 经过3年治理,到2008年末,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6.21 hm2,占项目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 93.95%。流域内所有开发建设项目都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得到实施,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通过治理使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强度控制在轻度以下。 通过营造水保林,使项目区的植被覆盖率达到85 %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流域涵养水源能力增强。 通过采取水环境的治理保护措施对项目区水污染进行治理,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废弃物处理率达到80以上,治理区废水、废弃物排放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流域内种植业发展与水源保护相适应,农耕地90以上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施用强度,农药使用达到农药安全使用标准。项目区河水的水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保证水环境安全。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坡耕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对陡坡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林果业,使治理区土地利用和生产结构趋于合理。 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龙头,促进区域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带动项目区农村商品经济的全面发展。 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主义性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治理建设,使项目区实现环境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流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3.2 建设规模及工程量3.2.1工程措施3.2.1.1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坡耕地治理工程:修建水平梯田面积1.58 hm2 ,改垄4.61 hm2,地埂植物带3.25 hm2,退耕还林面积5.70hm2。 坡面治理工程:水保林鱼鳞坑整地12.38 hm2。 沟壑治理工程:修筑谷坊 30座,塘坝1 座。3.2.1.2生态修复工程封禁治理168.66 hm2 ,修建标志牌 3座,围栏4000m,建节能灶200铺 ,畜舍 7个,青贮窖10个 。3.2.1.3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方塘 3 座,修筑护岸坡3 km,石笼坎50座。3.2.1.4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安装小型智能化污水处理设备1套,建四位一体沼气大棚 60栋,农村垃圾贮运站 3 个,街巷路面硬化2000 m。5.2.1.5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在项目区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应用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3.2.1.6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在河道周边建植物缓冲带3 km。3.2.2植物措施包括营造水保林 18.08 hm2 ,原有林地补植 15.26 hm2 ,种草2.14 hm2。3.3进度安排工程年限为20062008年,平均每年治理面积为65.40 hm2。3.4水土保持工程量经统计,本项目共动用土方 3.07 万方,石方1.24万方,栽植水保林11.42万株。4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本着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项目区土地资源特点及自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土地利用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达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目的。针对目前项目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扩大林草业,以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林地面积增加到1436.61 hm2。坡度小的坡耕地通过坡改梯,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对25º以上和不能修梯田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林面积5.70 hm2,减少土壤侵蚀。在河道周围建立生态保护带,重点发展林草,减少农田耕作、管理过程对水环境造成的面源污染。第五章 工程内容根据项目的目标及指导思想,确定项目工程内容为:小流域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工程、面源污染防治工程6个部分。1 小流域治理工程针对项目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特点,确定建设工程的主攻方向是:恢复和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度,减轻土壤侵蚀,有效地控制流域的水土流失,增强流域涵养水源能力,保障水源地水丰、水净。治理总的原则为: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强化管理”的水保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对山、水、林、田、路和

    注意事项

    本文(辽宁省清源县台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01.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