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滨湖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
-
资源ID:2813072
资源大小:355.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滨湖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
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滨湖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发布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物资集团有限公司海南指挥部发布日期:2013年10月29日1、说明受中铁物资集团有限公司海南指挥部的委托,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开展 “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滨湖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向公众进行第一次信息发布,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物资集团有限公司海南指挥部对现阶段所发布信息的真实性负责,随着项目实施进程及环评工作的开展,相关信息将完善或调整。2、建设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滨湖路工程(2)项目地点:陵水黎族自治县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3)项目内容海南陵水先行试验区滨湖路位于艺术复合水城片区,是区内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路线的起点与桐栖跨海特大桥终点相接,与文黎大道延长线尖岭段平交,终点与文黎大道延长线尖岭段终点、南湾路起点形成三路平交口,双向4车道,道路红线宽为40m,设计全长为3.6263公里。设计速度40km/h。建设内容包括路基、路面、桥涵、给排水、强弱电(电力、通信)、电力照明、交通工程等。项目投资总估算为67859.48万元,建设周期12个月,计划2013年12月开工,2014年12月竣工。3、建设单位概要(1)建设单位名称: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开发建设有限公司(2)建设单位地址: 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镇政府院内(3)建设单位联系人: 周义深(4)电 话:0898-83337128(6)传 真:0898-83337128(7)E-mail:xiangmuyunyinbu5、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导则要求及环境敏感性,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针对建设项目的内容特点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1)环评工作程序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环评机构建设单位进行第一次公众公告环评机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评机构进行第二次公众公告公众意见调查建设单位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他相关材料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2)主要工作内容工程现场踏勘及环境敏感点调查进行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对工程施工期、营运期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提出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和建议6、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公众可向建设单位、评价机构发送电子邮件、信函等方式发表关于该项目建设环境保护及环评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主要征求内容如下:(1) 对本项目的态度;(2) 对工程区域的水、气、声、生态环境质量的看法,存在哪些主要环境问题; (3) 工程建设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4) 对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的合理化建议;7、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即日起,公众可向建设单位、评价结构发送电子邮件、信函、面谈等方式发表关于该项目建设环境保护及环评工作的意见 (非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不在本次征求范围内)。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将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真实记录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政府环保部门反映。8、信息发布有效期限自发布之日10个工作日内有效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滨湖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一、工程概况1、项目地理位置及线路走向海南陵水先行试验区滨湖路位于艺术复合水城片区,是区内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路线的起点与桐栖跨海特大桥终点相接,与文黎大道延长线尖岭段平交,终点与文黎大道延长线尖岭段终点、南湾路起点形成三路平交口,双向4车道,道路红线宽为40m,设计全长为3.6263公里。工程地理位置图如下2、项目主要工程内容主要工程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桥涵工程、给水工程、雨水工程、污水工程、中水工程(预留管位)、电气工程(包括道路照明、电力电信电缆管沟等工程)、交通工程、绿化工程、燃气工程(预留管位)等。项目投资总估算为67859.48万元,建设周期12个月,计划2013年12月开工,2014年12月竣工。3、主要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2)设计速度:设计车速采用40km/h;(3)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4)车道数:双向四车道;(5)结构设计年限:15年;(6)设计荷载:设计标准轴载BZZ-100;(7)抗震等级:基本地震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8)桥梁设计洪水频率:桥梁按1/100洪水频率设计;(9)桥梁结构设计基准期:100年;(10)桥下净空高度:桥下净空必须满足规范及景观对桥梁净空的要求。一般高度控制为:跨机动车道5.0m非机动车道、人行道2.5m二、主要环境影响1.生态环境(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范围内主要是混交季雨林群落,由于长期遭受人为的干扰砍伐,原生植被存在面积较小,现有植被主要为次生稀疏草灌群落,主要为果树、桉树林和荒草地等自然次生植被。评价范围内野生动物除灌草丛中栖息的蜡皮蜥、鼠类、蛇及鸟类外,无其它野生动物分布。本工程占地范围内不涉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等生态敏感目标。工程占地范围内不涉及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的建设不改变工程沿线原有土地利用格局、不会加剧沿线地区土地资源的紧张程度;工程实施绿化措施后,可使沿线绿地面积增加,将有助于美化沿线环境,提高城市整体形象。本工程建设不会对工程范围内植被资源造成不利影响;评价区内无珍稀动物栖息地、繁殖地,工程占地范围内不涉及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既有动物种类较少,且这些动物对人类活动有较强的适应性,工程的建设和运营不会对周边动物产生影响。本工程的建设,作为规划区内主要交通干道,完善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道路交通规划,可最大程度减少对周边各功能拼块的分割,不会增加城市景观的破碎性。2.声环境本项目位于农村地区,沿线分布敏感点较少,现状环境噪声均能满足标准要求,声环境质量较好。施工期噪声主要来自各种施工机械作业噪声,如破路机、挖土机、推土机、空压机等,以及各种施工运输车辆噪声、建筑物拆除及已有道路破碎作业等噪声。工程建成运营后,由于地面车流量增大,道路交通噪声影响范围也将增大,敏感点处噪声预测多超标。3.水环境(1)工程水污染源分析本工程运营期产生的污水主要为路面径流雨水,路面径流雨水主要污染物为SS和COD。(2)污水排放影响本项目不设生活服务区,因此运行时自身并不产生污水流,但由于路面机动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多扩散于大气或降落于道路周围路面上。由于雨水中水污染物的浓度较低,且排放较分散,加上只在降雨初期才产生影响,而且道路沿线无水环境特别敏感点(水厂取水口等)。因此,类比其它道路地面雨水及本项目目前地面雨水的水环境影响情况,本项目建成后,其地面雨水将不会对沿线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4.大气环境(1)大气污染源分析施工期对环境空气影响最主要的污染物是粉尘。运营期汽车尾气主要污染因子有CO(一氧化碳)、NO2(二氧化氮)等。(2)环境影响分析运营期环境空气主要污染来自汽车行驶产生的扬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主要污染物排放因子CO、NOX)。本评价对运营期机动车废气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预测年份内工程营运期该地区的CO、NOx年均值、日均值和小时值与背景值叠加后,仍然能够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对沿线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小。5.固体废物本工程固体废物对外环境的影响体现在施工期间。施工期间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施工过程产生的建筑垃圾、施工场地的平整和道路基础开挖中的土石方以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等。三、环境保护措施1.施工准备阶段环保措施(1)施工期道路建设尽量在红线范围进行,堆土、堆料不要侵占附近的区域。对于破除路面等形成的大片垃圾堆积,应有次序的分片动工,还可设围挡,拆迁的同时也要同时清运弃渣,避免沿线景观凌乱。做好挖填土方的合理调配工作,避免在降雨期间挖填土方,以防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污染水体、堵塞排水管道。(2)在满足工程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省占用土地,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工程结束后及时清理施工现场,撤出占用场地,恢复原有道路及绿化。(3)施工前应充分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工程涉及的内容如:道路、供电、通信等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提前协同有关部门确定拆迁、改移方案,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状态。(4)在施工现场安置告示牌,说明工程主要内容、施工时间,敬请公众谅解由于施工带来的不便,并在告示牌上注明联系人、投诉热线等。(5)施工过程中,在用地范围内,附标线、标志、护栏等按规定涂覆色彩,避免涂刷特别刺眼的色彩,以防止景观上的视觉污染。(6)施工过程中,沿线的纳污设施、废弃堆弃点等应通过绿化或工程措施予以遮蔽。(7)施工产生的泥浆应经沉淀池进行二次沉淀,并干涸后方能进行运输,以防沿街抛洒;清运车辆应在晚间进行清运,并避免在市区道路行走;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应尽快将工地剩余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理干净。(8)道路施工工作完成后应及时掩盖裸露土层、清理堆积的施工材料等、完成沿线景观绿化工作。2.施工期环保措施(1)建议建设单位在工程招标时,将有关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及本报告书所提出的环保措施的内容纳入标书,明确施工单位在施工期的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同时加强施工期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约束。(2)施工期应与交通管理部门协商,合理安排施工车辆的路线和时间,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3)施工期间,必须接受城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按照建筑施工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规定采取有效减振降噪措施,不得扰民;需要夜间施工的依据有关规定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的审批。噪声较大的机械如空压机等,尽量布置在偏僻处,应远离居民区、学校等声环境敏感点,并采取定期保养,严格操作规程。(4)施工期水土流失防治应优化施工组织和制定严格的施工作业制度;在满足施工进度前提下,尽量将挖填施工安排在非雨期,并缩短土石方堆置时间;土石方开挖与填筑必须严格限制在征地范围内。(5)施工过程中场地内应勤撒水,防治扬尘。施工结束后首先拆除临时建筑物,清除建筑垃圾,地面硬化或绿化。注意加强施工场地、施工便道内的绿化和临时堆土的防护。(6)施工排水应取得市政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临时排水许可证,含有泥沙(浆)、水泥等物质的施工废水,应当经临时沉淀池处理达标后,不得直接排入附近水体。(7)施工建筑垃圾应合理堆放并及时运出,严防路面积尘过厚而造成严重的扬尘污染,并严格按本报告要求进行洒水除尘。(8)妥善处理市民投诉,建议施工单位成立“信访办”,及时解决居民投诉,尽量争取市民的支持和谅解。3.噪声治理措施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建议对于工程后环境噪声超标并超过现状水平的敏感点采取噪声防治措施,使敏感点处的环境噪声达到相应的环境标准或优于环境噪声现状水平。根据目前国内道路交通噪声控制的最新技术,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比较后,拟采用敏感点设置通风隔声窗等措施。随着科技进步与发展,由我国自主开发的低噪声沥青越来越多的在城市道路工程中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再生沥青混合料、低噪声沥青混合料及具有美化环境作用的彩色沥青的研制开发,促进了改性沥青在道路工程中的广泛运用。经过改进的低噪声沥青混凝土路面,除了能降低汽车摩擦产生的噪声,还能有效地排除路表积水,减少雨天的交通事故。经试验路面和普通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相比,可减低噪声35分贝。本次环评对超标路段建议优先采用改性沥青路面进行降噪。4.水污染防治措施本建设项目在道路段施工期间产生的污水主要是施工作业开挖等产生的泥浆水、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冲洗水,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下雨时冲刷浮土、建筑泥浆、弃土等产生的地表径流等。施工废水施工废水主要包括机械和车辆清洗及维修的废水、施工场地冲洗排水、设备冷却排水、混凝土拌和产生少量的碱性废水,如直接排放会污染水体。施工废水经隔油池和沉淀池处理后尽量回用,不会对山牛港和附近沟渠等地表水体造成不利影响。施工生活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以及粪便水。排放量依季节和施工强度变化较大,污水中主要含动植物油脂、食物残渣、洗涤剂等各种有机物质,如不经过处理而直接排放,将会对周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施工营地生活污水排放量较小,经临时化粪池处理收集后,交地方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可减小其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施工结束后,生活污水的影响也将消失。据分析,施工期各施工工点废水排放量很小,也无特殊有毒有害物质,因此,只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其对环境的影响将是微小的。5.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施工现场要设置高度不低于2m的硬质围挡,并保持施工场地清洁;施工现场应设专人负责保洁工作,及时洒水清扫,减少扬尘。(2)石灰、细砂等物料运输中,注意运输时必须压实,填装高度禁止超过车斗防护栏,粉状材料(水泥等)应罐装或袋装,禁止散装运输。土方、砂石料、弃方运输时应采用加盖篷布和湿法结合的方式,防止运输途中物料的撒楼。水泥混凝土运输应采用密闭罐车。储料场、水泥拌合站、沥青拌合站在雨天和大风日应将堆放的易产生扬尘的材料用篷布遮盖,减少扬尘对大气的污染。(3)应根据天气和施工情况定期清扫、洒水,减少道路二次扬尘,每个施工标段应配备至少一辆洒水车,每天洒水两次。(4)施工现场堆放砂石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物料的,应当分类集中堆放,堆放高度在0.7m以下,其周围设置封闭的围档,并用密目网或其它遮挡材料进行覆盖。(5)运载水泥、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垃圾的车辆应严格执行陵水县人民政府的相关规定。(6)利用现有道路作为施工道路进行材料输运等,应做好施工路线选择、车速控制、并在沿线有居民点处采取适当洒水降尘措施,降低二次扬尘污染。(7)在道路两侧实施绿化工程,有利于吸附道路扬尘,保护沿线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美化环境和改善道路沿线景观。6.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弃方等应首先考虑就地利用回填,不能利用的统一调配,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明显影响。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经分类收集后交予环卫部门处置,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明显影响。四、评价结论滨湖路的建设是落实海南陵水先行试验区总体规划,推进试验区“三心六片”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需要,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道路交通规划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四横、五 纵”内部路网结构的需要, 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景观风貌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形成“一带、两圈、 两廊、六区、六轴、十点”的风貌结构的需要。设计单位在本工程设计时已充分考虑了声环境、生态防治及水环境保护的问题,本报告又结合工程特点和沿线声环境质量要求、敏感点分布特征等因素,建议采取设置通风隔声窗的噪声防治措施。只要这些污染防治措施和建议在工程建设中得到全面、认真地落实,本工程对沿线环境的影响就能够符合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及标准要求。本次评价认为在落实设计和本报告提出环保措施后,本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得到减缓和控制,本工程符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项目建设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