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小流域水保方案.doc

    • 资源ID:2809848       资源大小:1.83MB        全文页数:12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流域水保方案.doc

    陕水保资证乙字第*号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建设单位:*编制单位:*二一年九月五日目 录1综合说明41.1项目建设必要性41.2施工期与水平年41.3项目区概况41.4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41.5防治目标及任务41.6防治措施体系布设41.7水土保持监理与监测41.8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41.9效益分析和经济评价41.10结论与建议42项目背景42.1项目由来42.2项目区选择42.3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43编制总则43.1指导思想43.2编制原则43.3编制依据43.4施工期与水平年44项目区概况44.1自然条件44.2社会经济状况44.3资源开发状况44.4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44.5水土保持概况44.6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45防治目标及任务45.1防治目标45.2防治任务46防治措施体系布设及典型设计46.1措施布设46.2防治措施体系46.3防治措施典型设计47 水土保持监理、监测与监督47.1 水土保持监理47.2 水土保持监测47.3 预防监督48 施工组织设计48.1 施工条件48.2 施工组织48.3 施工进度安排49 投资估算49.1 投资估算49.2 资金筹措410项目效益410.1 效益计算数据的来源410.2经济效益410.3 生态效益410.4 社会效益411结论411.1 综合评价411.2 结论4附件:1、*水务局关于委托编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2、措施单价分析表附图:1、措施典型设计图2、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3、项目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图4、项目区措施规划图1综合说明1.1项目建设必要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位于*210国道*段两侧塬坡区。项目区原生植被覆盖差且人为活动频繁,尤其210国道两侧的直观山坡大量原生植被遭到破坏,降低土壤蓄渗能力,降雨产生的短历时洪水量增加,增加地表面蚀。洪水不仅冲走区域内肥沃的表土,还加剧了旱涝灾害的频率。暴雨期间,直观山坡上的坡面径流携带大量泥沙造成河道淤积、公路面泥泞,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项目区急需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改善区内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2009年7月27日,项目建设单位*水务局向陕西省水利厅申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根据陕水发【2010】64号文件确定*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为2009-2010*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文件确定项目属于水环境治理工程,治理面积4.85hm2,计划投资500万元,其中省财政拨款200万元、*财政匹配150万元、*财政匹配150万元。2010年7月25日受*水务局委托,*(以下简称我公司)承担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任务,接到任务后,我公司于 2010年8月组织力量进行现场勘测、搜集相关资料,着手编制,于9月5日完成报告编制工作。1.2施工期与水平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计划于2011年月开工,2011年12月竣工,总工期12个月。项目现状水平年为2009年,设计水平年为2018年。1.3项目区概况项目区地处黄土残塬沟壑区,塬高沟深,地形破碎。土壤分布地域性明显,种类繁多,主要有黄绵土、垆土、新积土和褐土,其中黄绵土面积最大,分布最广。项目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89.2mm。年内降雨分配很不均匀,多年平均气温10.6,10积温3000.3,年平均无霜期210天。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1260.5 hm2,其中现状水土流失面积556.16hm2,占总土地面积44%,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3000t/km2·a,水土流失严重制约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项目区位于*境内,涉及到*及12个村民小组全部或部分。总计2060户,总人口8562人,其中农业人口3240人,劳动力2360个,人口密度678.98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1.70亩,人均基本农田1.2亩,人均纯收入2050元/年。1.4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1.4.1水土流失现状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579.46hm2,其中强度流失的坡耕地250.61hm2,强度流失的疏林地146.15hm2,强度流失的荒草地158.91hm2,中度流失的河流滩涂21.27hm2,中度流失的道路2.52hm2。根据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水土流失的主导地位不同,水土流失区划分为自然流失区和人为扰动流失区。自然流失区为河流滩涂,面积21.27hm2;人为水土流失区包括坡耕地、疏林地、荒草地及部分生产道路,面积558.19hm2。项目区人口较密集、人类活动频繁,人为破坏引起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危害严重,水土流失治理迫在眉睫。1.4.2水土保持概况项目区现有林地219hm2,均为人工次生林,占项目区面积的17.37%。*水务局多次组织人力、财力对项目区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资金不足,未能进行全面治理。1.5防治目标及任务1.5.1目标项目建设目标是:设计水平年时,通过实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措施,基本完成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任务,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0%,减沙效益达到70%,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到85%。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人均纯收入增加395元。1.5.2任务到设计水平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1.47hm2,其中坡耕地改造经果林167.8hm2,坡耕地改造梯田12.03hm2;荒草地营造生态林101.39hm2,荒草地营造人工草地53.30hm2,修建淤地坝1座,整治道路2.0km,封禁围栏7.6km,封禁标志牌10面。1.6防治措施体系布设坡耕地改粮梯和果梯,荒草地植树造林种草,疏林地补植封禁、沟道筑坝淤地。1.7水土保持监理与监测1.7.1监理内容、方法1.7.1.1监理内容一、对监理范围内工程各阶段工作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监控,对所有相关工程的各项工作实施监理。二、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理体系,包括:审查工程计划和实施方案;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规范和标准施工、审查技术变更;控制工程进度和质量;验收工程和签发付款凭证;审查工程计划和施工方案;审查工程价款;整理合同文件和技术档案;提交竣工报告;处理质量事故等。1.7.1.2监理方法一、现场记录。完整记录每日施工现场人员、设备和材料、天气、施工环境以及施工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二、发布文件。监理人员采用通知、指示、批复、签认等文件形式进行施工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三、巡视检查。对所监理的工程项目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和管理。四、协调。对参加工程建设各方之间的关系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争议进行调解。1.7.2水土保持监测1.7.2.1监测内容淤地坝拦泥保水效益监测;坡耕地改果梯和粮梯前后水土流失量监测;疏林地封禁前后水土流失量监测;荒草地营建水保林和草地前后水土流失量监测;地表植被覆盖度及植物生长状况监测。1.7.2.2监测方法土壤侵蚀监测:沉沙池法、简易径流小区法;地表径流量监测:简易径流小区法;植被生长状况监测:样线法、样方法;现状调查:现场调查法。1.7.2.3监测频率在工程施工前首先对项目区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数据调查或实测,摸清项目区建设前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现状、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保持设施情况。施工期产生水土流失及坡耕地土壤流失每年汛前监测1次,汛期过后监测1次,雨季(610月)每月监测1次,全年12h降雨量50mm的暴雨时加测一次,平均每个监测点每年监测次数为810次。项目区林草成活率、覆盖度和生长状况,施工初期和设计水平年结束各监测一次;每年春季、秋季分别监测1次。1.7.2.4监测点位项目区共布设监测点9处,其中坡耕地2处、沟道1处、疏林地1处、荒草地1处。措施实施后新建乔木林地、经济林地、草地和新修梯田各布设1处。 1.8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8.1投资工程建设估算总投资为509.34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51.34万元、林草措施投资347.14万元、封育治理措施投资30.58万元、独立费用51.45万元、基本预备费28.83万元。每平方公里投资105.04万元。1.8.2资金筹措资金筹措方式为陕西省投资200万元,*配套150万元,*配套159.34万元。1.9效益分析和经济评价项目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及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本项目效益计算期20年。项目区措施发挥效益后,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934.65万元,其中经果林3708.78万元,生态林499.00万元,生态修复591.89万元,人工草地820.29万元,梯田308.57万元,淤地坝6.12万元。项目实施后将有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源、保证漆水河水质,减轻项目区的自然灾害。到设计水平年(2018年)新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481.47hm2,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8.53%;林草覆盖率由现在的17.37%增加到50.32%,增加了32.95%;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8.03%;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到99.11%。措施发挥效益后,年可蓄水35.10万m3,保土2.82万t,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减少了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项目实施后,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为项目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1.10结论与建议本项目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经济上是合理的,项目实施后能达到预期目标,水土流失治理与经济发展同步,可为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2项目背景2.1项目由来项目区原生植被覆盖差且人为活动频繁,尤其210国道两侧的直观山坡人为破坏严重,大量原生植被遭到破坏,降低土壤蓄渗、抗冲能力,降雨产生的短历时洪水量增加,地表面蚀增强,洪水不仅冲走区域内肥沃的表土,还加剧了旱涝灾害发生频率。暴雨期间,直观山坡的坡面径流携带大量泥沙造成河道淤积、公路路面泥泞,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陕水发【2010】64号文件关于开展全省2009-2010年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前期工作的批复,确定*-刘家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为*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之一。2.2项目区选择2.2.1项目区选择的原则项目区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 先急后缓的原则;(2) 有代表性的原则;(3) 沿城、沿水、沿路布设的原则;(4) 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5) 规模适度、集中连片的原则。*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位于2010国道*段,该区水土流失严重,国道两边直观山坡水土流失尤为严重,迫切需要进行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区涉及*及该镇所辖12村组的全部或部分,总计12.61km2,项目规模适中。项目实施后,210国道(*段)两边直观山坡水土流失得到遏制,生态景观效果提升;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生产力提高,配合*新农村建设。 2.2.2项目区位置及范围项目区位于*,北至李家沟行政村*村民小组,南抵耀州博物馆(北纬34°5946.06、东经109°0114.05),东到*大老池村(北纬34°5840.07、东经109°0402.81),西至*斜里村(北纬35°0101.33、东经109°0408.55),涉及*及该镇所辖12村组的全部或部分,总面积12.61km2。210国道、西铜高速、铜韩铁路贯穿全区,且区内村与村、村与镇都有公路或生产道路相连,交通较为方便。项目区属于渭河水系分支漆水河流域。漆水河从北向南流经项目区,在项目区内有2支流汇入漆水河。项目区位置见地理位置图。2.3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2.3.1必要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位于*210国道*段两侧塬坡区。项目区原生植被覆盖差且人为活动的频繁,尤其是210国道两侧直观山坡大量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地表裸露,降低土壤蓄渗、抗冲能力,降雨产生的短历时洪水量增加,地表面蚀加剧,洪水不仅冲走肥沃的表土,还增大了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暴雨期间,直观山坡上的坡面径流携带大量泥沙造成河道淤积、公路面泥泞,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项目区总面积12.61km2,涉及*以及李家沟、五星村、*、大老池村、梁家塬、石坡等12个村组的全部或部分。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5.79km2,主要集中在210国道两边直观山坡的坡耕地、疏林地及荒草地,水土流失严重。根据调查结合以往相关监测数据,项目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3000t/km2.a,中度侵蚀。项目实施后,随着各项措施效益的逐步发挥,项目区水土流失将得到遏制。到设计水平年(2018年),项目区坡耕地、疏林地、荒草地面积减少,梯田、经济林、有林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改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水保措施实施后,改变项目区微地形,改良土壤性质,增强土壤入渗,减轻地表面蚀,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区内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本项目的实施非常必要。2.3.2有利条件*政府非常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区上成立以计划、财政、水务、农林等相关单位的成员组成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之间配合。*水务局具体负责工程的规划、实施及任务落实。项目实行法人制、招投标制、项目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明确任务、责任。项目管理体系健全、分工明确。建设单位多次承担了国家级、省市级以及区级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具有丰富水保管理经验和先进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当地民众深受水土流失危害,对水保项目实施的要求迫切,呼声强烈,参与性高。项目资金由陕西省、*及*按规定匹配。项目资金来源明确,资金充足。3编制总则3.1指导思想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保方针。针对该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按照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通过水土流失治理,使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防治,按照整体治理与分区重点治理相结合,工程绿化、景观绿化、环境绿化与水土保持绿化相结合,沟、塬、坡治理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抚育和管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治理一片,保存一片,减少项目区水土流失量,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全面发展。3.2编制原则1、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工程建设中应以预防为主,严格按照本方案设计进行施工,避免、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2、 综合防治,突出重点的原则结合项目不同区域,遵循全面治理和重点治理相结合、防治与监督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合理布设各项防治措施,建立功能完善、效果显著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达到控制和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3、 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协调和统一。5、经济合理原则在确保水土保持功能发挥的前提下,防治措施体系配置不易追求“高、大、洋”,应注重防治实效;工程措施应尽量做到就地取材;植物措施应从适应性、抗逆性和自我维持性等方面选择当地适生的树草品种,减少建设投入和运营期的管护工作量。3.3编制依据3.3.1 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1年06月29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89年12月26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7年08月29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8年08月29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03年09月01日;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国务院120号令,1993年08月01日; 7、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陕人大常委会,2007年第二次修正。3.3.2 规范性文件1、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发5号) 1993年1月19日;2、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水利部 水保2003168号,2004年02月10日;3、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水利部水保2000187号文件;4、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国发38号文,2000年11月16日;5、关于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国家环保总局环发 200424号;6、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3.3.3 规范标准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GB/T16453-2008);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GB/T 15772-2008);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4、防洪标准(GB5020l-94);5、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2001);6、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6);7、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448-2009);8、水土保持工程工程运行技术管理规程(SL321-2005)9、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SL289-2003)10、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制图(SL73.6-2001);11、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12、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13、水土保持工程估算定额(水利部水总200367号);14、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水总200367号);15、陕西省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规格(陕QB3150-85)。3.3.4 技术资料与文件1、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前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2、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全省20092010年煤碳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前期工作的批复(陕水发200964号);3、关于委托编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委托书;4、渭南地区暨*实用水文手册;3.4施工期与水平年3.4.1施工期本工程计划总工期12个月,计划2011年1月全面施工,2011年12月底完工。3.4.2现状水平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涉及的社会经济,自然植被、地质地貌、气象水文资料、材料价格等均于2009年收集整理。故*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现状水平年定为2009年。3.4.3设计水平年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条件以及当地农业生产经验,确定*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措施完全发挥效益的年份为2018年,故*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设计水平年定为2018年,即项目建设开始后的第8年。4项目区概况4.1自然条件4.1.1地形地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北高南低,处于渭北高塬丘陵沟壑地带,海拔600m900m,地貌上表现为地垒式剥蚀高原,由于水力浸蚀作用塬面被分割和剥蚀成为破碎的塬、梁、峁、川等地形,沟壑纵横,沟壑密度1.9km/km2。支离破碎。塬、梁、峁、等大部分为农耕地占据,川地多为居民点。项目区总面积12.61km2,其中塬面面积8.59km2,占总面积的68.12,川面积4.02km2,占总面积的31.88。本项目区沟道平均比降2.8,横断面多呈“V”型。项目区总面积12.61km2,其中坡度<5°的土地面积641.13hm2,占总面积50.86%;坡度5°-8°的土地面积267.58m2,占总面积21.22%;坡度8°-15°的土地面积225.47hm2,占总面积17.89%;坡度15°-25°的土地面积15.64hm2,占总面积1.24%;坡度25-35°的土地面积15.64hm2,占总面积1.24% ;35°的土地面积0hm2。项目区土地坡度组成详见表4-1。4.1.2 地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处于关中平原与渭北高原接壤地带,属乔山山脉南支,鄂尔多斯台地南部边缘。下伏基岩,由中奥陶纪马家沟灰岩与石炭二叠纪砂页岩组成。上覆10-100m厚黄土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属地质灾害频发区域。项目区地处黄土残塬沟壑区,塬高沟深,地形破碎。在大地构造上为华北鄂尔多斯地台南缘地带,其骨架地貌主要奠定于燕山运动末期,后经喜马拉雅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以来地壳差异升降运动,形成垂直方向高低起伏的基本格局,又经现代外力作用的塑造,逐渐发育而形成今日的地貌状态。4.1.3气象水文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89.2mm。年最大降雨量889.4mm,年最小降雨量253.3mm,年内降雨分配很不均匀,降雨多集中在7-10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60%。根据暴雨资料,10年一遇3h最大降雨量为65.6 mm ,6h最大降雨量为82.3 mm,24h 最大降雨量为96.3mm;20年一遇3h最大降雨量为81mm、6h最大降雨量为101.21mm,24h 最大降雨量为119.8mm。项目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主要特点: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春季温度回升,降水增多,易出现寒潮、霜冻、大风,常发生春旱;夏季雨量大而集中,多雷阵雨天气,伴有大风、冰雹、暴雨发生;初秋多连阴雨,晚秋天气较晴朗。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较缺乏。多年平均气温10.6,极端最高气温37.5,极端最低气温16。项目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356.7小时,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7.65千卡/平方厘米,气候温和,光热充足。10积温3000.3,年平均无霜期210天。根据从1954-1980年监测数据得,区内最大冻土深度54cm。项目区气象特征见表4-2。项目区降水特征见表4-3项目区属渭河的二级支流,石川河一级支流,四季长流水。根据渭南地区暨*实用水文手册查得,流域年径流模数10.89万m3/km2.a,多年平均径流量3400万m3,主要集中在7-10月,汛期径流量2100万m3,占年径流量的52.35%。受暴雨影响,汛期易形成历时较短的洪水径流,泥沙含量高,据耀州区水文站1960-1980年21年的观测资料,该站监测漆水河多年平均输沙量155万t。通过现场观测分析,项目区年平均输入漆水河泥沙量3.78万t,泥沙主要来源于塬面、支沟两岸大面积裸露黄土和沟谷坡,汛期洪水输沙量占全年总输沙量的90%,并集中于年2-3次暴雨洪水。项目所在流域水系分布见图4-1 4.1.4土壤植被项目区土壤分布地域性明显,种类繁多,主要有黄绵土、新积土、垆土。黄绵土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其性质接近黄土母质,质地均细,有机质含量为1%,孔隙度大,渗水能力强,持水能力差,抗冲能力弱,是本区域的主要耕作土壤;新积土主要分布于漆水河两岸漫滩上,是近代冲积、洪积及坡积物形成上形成的幼年土壤,具有明显的沉积层次,该土类质地疏松,透水性强,不耐旱,易漏肥漏水;垆土分布面积较小。项目区植被类型多样。用材树种主要有刺槐、油松、侧柏、白杨、柳、槐、桐等,面积156.98hm2;经济林树木主要是苹果,其次有花椒,核桃,柿子等,面积62.02hm2。草类主要有铁干蒿、胡枝子、铁扫帚、白杨草等。森林覆盖率为17.37%。生长状况良好。4.1.5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煤炭、石灰石、耐火粘土等颇具优势的10多种矿藏,储量大,品位高,易开发,蕴藏巨大的开发潜力。4.2社会经济状况4.2.1经济发展水平项目区位于*,涉及到*及12个村组全部或部分。总计2060户,总人口8562人,其中农业人口3240人,劳动力2360个,人口密度678.98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5。人均耕地1.7亩,人均基本农田1.2亩。区域内各业总产值年均可达到3961.6万元、农业总产值690.73万元;人均粮食420kg,农村人均纯收入2050元/年。项目区社会经济现状见附表18。4.2.2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土地利用资源资料及外业调查核定,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260.50hm2,其中生态用地489.23hm2(疏林地158.91hm2,荒草地146.15hm2,水域5.92hm2,河流滩涂21.27hm2,有林地156.98hm2),建设用地361.55hm2,道路41.02hm2,坡耕地250.61hm2,经济林62.02hm2,梯田56.07hm2。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见表4-4。项目区坡耕地总面积250.71hm2,其中<5°面积93.85hm2,占总面积37.4%,5°-8°面积100.08hm2,占总面积39.9%,8°-15°面积56.78hm2,占总面积22.6%。项目区坡耕地坡度组成见附表19。表4-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坡度组成表村名土地总面积<5°5° 8°8° 15°15° 25°25° 35°>35°(hm2)面积(hm2)所占比例面积(hm2)所占比例(%)面积(hm2)所占比例面积(hm2)所占比例面积(hm2)所占比例面积(hm2)所占比例*105.6130.2628.65%59.7156.54%00.00%00.00%15.6414.81%00吕家崖174.07122.770.49%41.723.96%9.675.56%00.00%0000斜里26.465.4820.71%20.9879.29%00.00%00.00%0000*47.2215.7233.29%11.6224.61%19.8842.10%00.00%0000碾子河59.2917.529.52%18.8331.76%16.9128.52%6.0510.20%0000黄家村189.0674.7839.55%69.8436.94%27.8314.72%16.618.79%0000酸枣咀村22.7710.9948.27%11.7851.73%00.00%00.00%0000韩村238.2182.9576.81%17.226.83%16.266.83%21.779.14%0000何坡村44.3715.2634.39%00.00%12.5628.31%16.5537.30%0000梁家塬32.53.9112.03%00.00%28.5987.97%00.00%0000史家塬163.3269.5542.59%00.00%93.7757.41%00.00%0000梁家坡82.8817.2820.85%15.8619.14%0049.7460.01%0000其他74.7574.75 1总计1260.5641.13267.54225.47110.7215.640比例100.00%50.86%21.22%17.89%8.78%1.24%0表4-2 项目区气象特征表观测站名气温( 0C)年均降雨量(mm)710月降雨量 (mm)暴雨天数10积温 (0C)无霜期(d)年均日照时数(h)太阳总辐射量(Kcal/cm2)年最高年最低多年平均最大量年份最小量年份多年平均*37.5-1610.6889.41983253.31979589.2353.5330002102356.7127.65表4-3 项目区降水特征表观测站名年均降雨量(mm)最大24h降雨量(mm)10年一遇6h最大降雨量(mm) 10年一遇3h最大降雨量(mm)多年平均汛期降雨量(mm)多年平均降雨次数(次)最大量年份最小量年份多年平均*889.41983253.31979589.272.830.417.2353.33表4-4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乡镇行政村农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道路未利用地水域合计坡耕地旱平地梯田疏林有林地果园农村居民地工矿用地其他用地荒草地裸地田坎难利用地小计*28.3627.0730.260.0319.89105.61*吕家崖23.327.714.2415.7213.8382.80.0613.59181.25*斜里村7.8813.095.480.0126.46*17.069.0110.280.0110.8647.22*碾子河村18.826.0311.6316.895.9259.29*黄家村37.5715.218.4430.4659.550.0127.83189.06*酸枣咀村11.7710.990.0122.77*韩村109.2216.2421.7714.2387.180.07248.71*何坡村12.559.227.820.0116.550.0146.16*梁家塬村28.573.910.0232.5*史家塬村24.9940.423.534.370.0553.30 156.63*梁家坡村15.8449.7217.280.0482.88*河流滩涂21.27*公路40.740.7总计250.6156.07146.15156.9862.02361.5541.02158.910.015.921260.514.2.3基础设施状况项目区村与村、村与镇、镇与市都有公路或生产道路相连。区内有西铜高速、韩铜铁路、210国道通过,交通便利。区内通讯设施配置完善,有线、无线通信信号已覆盖全区,群众生产生活方便。各村有自来水接入,居民生活用水可以保障。耕地以旱地为主,农业生产用水主要来源于降水。区内供电设施完善,各村、各户均有电接入,且电量充足,满足居民生活要求,间接减少了居民生活对薪材的需用量,对当地植被保护具有潜在作用。4.2.4产业结构2009年,区域内各业总收入达到3961.6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690.73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17.44%;工业总收入2170.12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54.78%;服务业总收入1100.75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7.79%。农业总收入中粮食生产收入142.88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20.69%;林业收入465.16万元,占农业总收入67.34%;畜牧业收入16.8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2.43%;其他收入65.9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9.54%。城镇人均收入5090元,城镇人均净收入3070元;农村人均收入3867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050元。2009年,项目区人均耕地1.70亩,粮食总产量为1360.8t,人均产粮420kg。在保证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发展果业和蔬菜种植业是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1)农村产业结构项目区农村经济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农业收入占农村总收入的55.13%,其它各业占44.87%。利用项目区靠近城市的优势,可大力发展经果类农业、畜牧业及第三产业,以促进项目区农村土地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土地和人力资源。(2)粮食生产农业总收入中粮食生产收入142.88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20.69%;农业生产采用传统种植方式,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2009年,项目区粮食总产量为1360.8t,人均产粮420kg,单位产量0.44

    注意事项

    本文(小流域水保方案.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