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水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南昌市象湖、抚河截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
-
资源ID:2808749
资源大小:1.06M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南昌水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南昌市象湖、抚河截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
目 录1、建设项目概况11.1项目基本概况11.2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11.2.1工程内容11.2.2清淤方案21.2.3截污方案31.2.4泵站设计方案61.2.5抚河两岸挡墙61.3与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61.4与规划的符合性分析7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72.1自然环境概况72.1.1地理位置72.1.2 地形、地貌72.1.3 气象82.1.4 水资源82.1.5 自然资源122.2社会经济概况132.3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42.4生态环境现状调查142.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15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153.1施工期污染物排放汇总153.2营运期污染源排放情况汇总统计163.2.1废水163.2.2废气183.2.3噪声183.2.4固体废物183.3建设项目评价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193.3.1地表水、大气和声环境保护目标193.4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203.5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223.6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223.6.1扬尘防治措施223.6.2清淤恶臭的防治措施233.6.3施工噪声防治措施233.6.4施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233.6.5施工期固体废物防治措施233.6.6水土流失防治措施233.6.7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243.7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253.7.1水污染防治措施253.7.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253.7.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263.7.4固体废物防治措施263.8生态环境保护措施263.9环境经济损益分析283.10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283.10.1环境管理计划283.10.2污染物环境监测计划294公众参与304.1参与对象304.2公众参与方式304.3公示调查304.3.1 两次公示304.3.2公示结果314.4 表格调查314.5公众调查结果统计分析314.6 公众参与结论34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346联系方式341、建设项目概况1.1项目基本概况1.项目名称:南昌市象湖、抚河截污工程。2.建设单位:南昌水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3.建设性质:新建,环境整治。4.总投资:62791.90万元人民币。5.项目地理位置:位于南昌市象湖及抚河(故道)两岸,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南起象湖(昌南大道),坐标为北纬28°3633.26,东经115°5353.71,北至滕王阁西侧的抚河新洲闸,坐标为北纬28°4045.32,东经115°5248.51。6.建设时间:项目建设期为约为1年,自2012年10月开工,至2013年12月竣工。7.项目进度:本项目于2012年10月开工,属补办环评。2013年7月象湖完成清淤作业,象湖截污箱涵也在9月完工。抚河两岸截污箱涵建设分东西两岸同步施工,截止2013年11月,已经完成工程量的80%。1.2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1.2.1工程内容本工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象湖、抚河干湖排水及清淤工程;二、象湖、抚河两岸截污工程。象湖、抚河干湖及清淤工程分为:1)象湖、抚河干湖(河)排水,在象湖、抚河自排完成后,不能自排部分采取电排措施;2)象湖、抚河的清淤工程。象湖、抚河截污工程共分为三部分,即东岸截污、西岸截污及抚河两岸新建二级挡墙。1)东岸截污:南起昌南大道,北至滕王阁西侧的新洲闸,在新洲闸前新建调蓄池,沿线总长约8.6Km。主要沿象湖、抚河东侧河岸及现状人行步道敷设。2)西岸截污:南起朝阳 2 号电排站出水口,北至滕王阁西侧的新洲闸,在新洲电排站,前新建调蓄池,以连通截污箱涵(管道)。沿线总长约 7.6Km,截污箱涵(管道)主要沿象湖、抚河西侧河岸及现状人行步道敷设。3)抚河两岸新建二级挡墙:南起将军渡闸,北至新洲闸和新洲电排站前,在抚河两岸的截污箱涵侧新建二级挡墙,挡墙总长度为10.217Km。根据南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洪发改农字201247号文件,关于南昌市象湖、抚河截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批复内容包括南昌市象湖、抚河截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南昌市将军渡除险加固工程(代可研实施方案)、黄庄闸排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玉带河西至节制闸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共4个可研报告工程建设内容,此次环评只针对其中南昌市象湖、抚河截污工程进行环评,项目建设内容只包括象湖、抚河排水清淤、截污工程,项目总投资为62791.90万。表1-1 项目建设内容组成表名称建设内容备注排水工程象湖、抚河干湖(河)排水,在象湖、抚河自排完成后,不能自排部分采取电排措施清淤工程对象湖清淤,清淤总量约为48万立方米对抚河清淤,清淤总量约为20.25万立方米截污工程东岸截污:南起昌南大道,北至滕王阁西侧的新洲闸,在新洲闸前新建调蓄池,沿线总长约8.6Km西岸截污:南起朝阳2号电排站出水口,北至滕王阁西侧的新洲闸,在新洲电排站,前新建调蓄池,以连通截污箱涵(管道)。沿线总长约7.6Km抚河两岸新建二级挡墙:南起将军渡闸,北至新洲闸和新洲电排站前,在抚河两岸的截污箱涵侧新建二级挡墙,挡墙总长度为10.217Km1.2.2清淤方案1. 淤积现状本次河(湖)清淤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一、象湖干湖及湖底清淤;二、抚河河道清淤。 根据测算,象湖总面积约为3600亩(约 240万平方米),湖内水深约4 米左右,湖内水面依靠自排能够降低约2米高程,剩余水量需要依靠电排,剩余水量约为300万立方米左右,加上象湖干湖、清淤施工期间自然降水量,需电排总水量估算为 480万立方米。初步测算象湖湖内淤泥的淤积深度按平均0.2m计,本次象湖湖内清淤总量约为48万立方米。根据测算,本次抚河河道的水域面积约为1014亩(约67.5万平方米),抚河河道内水已基本自排完成,故不需要对其实施电排措施。根据对抚河道内淤泥淤积深度的初步测算,淤泥的淤积深度按 0.3m 计,本次抚河河道内需要清淤的总量约为 20.25 万立方米。2. 清淤方式本项目清淤采用水力冲挖淤泥方案。具体如下:采用分段施工的方式进行清淤,先排空河水,对淤泥区进行分块分段围堰(约 200m一段),从上游往下游用水力进行冲挖,用高压清水泵从上游清洁水源中抽取水,接送高压水枪,水流经清水离心泵产生压力后,通过输水管、水枪喷出高压水柱,使淤泥崩解形成泥浆状混合液,由立式泥浆泵机组进行清淤,泥浆泵收集后由水力冲挖机组接力泵送至泥淤泥堆场附近的脱水站脱水,后泵至淤泥堆场堆存。3.淤泥堆场根据建设单位初步规划,因受到施工场地限制,抚河故道周边无法安排淤泥堆积点。为确保不污染赣江、鄱阳湖水体水质,根据南昌市园林绿化局意见,结合大象湖景区象湖西路以西造地区域的安排,抚河清理的淤泥将通过水力冲挖机组接力的形式输送至象湖景观造地区域内。本项目配合象湖景区建设需要,经南昌市园林绿化局同意,在象湖周围设有10处淤泥堆场,占地类型主要为水塘及洼地,总面积约为750亩,总容积200万m3,其中占用象湖面积8.75万m2,容积30.5万m3,可满足象湖、抚河故道清淤(68.25万m3)堆放要求,确保淤泥不排入赣江。1.2.3截污方案项目包括象湖、抚河两岸截污工程。根据工程位置,截污工程分为东岸截污和西岸截污两部分。西岸截污工程方案:设置截污合流箱涵,箱涵由南向北,接入新洲电排站前池;晴天时污水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雨天时超出污水处理能力的合流水外排入赣江;西岸截污合流箱涵设置范围:箱涵起点接朝阳 2 号电排站,箱涵沿象湖、抚河西岸由南向北,最终接入新洲电排站前池。箱涵中途下穿将军渡闸、建设桥、司马庙立交桥、海关桥、抚河桥、孺子桥、中山桥、民德桥和滕王阁桥。为满足调蓄、排涝、象湖、抚河水位调节及放空等要求,新洲电排站前设置调蓄池(11550m3),调蓄池与抚河通过闸门连通,以便于水位调节和河道放空。调蓄池采用钢筋混凝土形式,池顶加盖。调蓄池加盖后根据城市绿化及抚河景观提升的要求在池顶上面覆土种植绿化植物或建设公共休闲广场。根据“河道截污、末端处理、减少污染”的方针,各个排污口接入截污合流箱涵后,排水形式分为:晴天时,截污合流箱涵内污水汇入朝新路污水泵站,由泵站提升后排入朝阳洲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外排;雨天时,超出污水厂处理能力的合流水,电排或自排入赣江。箱涵沿线排污口排出的雨、污水不再流入象湖、抚河。 东岸截污工程方案:设置截污合流箱涵,箱涵由南向北,接入新洲闸前,并与西岸截污箱涵连通;晴天时污水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雨天时超出污水处理能力的合流水外排入赣江;象湖、抚河东岸设置合流箱涵,箱涵起点接位于昌南大道的3000mm*1800mm箱涵, 箱涵沿象湖东岸、抚河东岸由南向北,最终至新洲闸前。箱涵中途上跨拟建的象湖隧道、下穿玉带河西支出口,将军渡闸、建设桥、司马庙立交桥、海关桥、抚河桥、孺子桥、中山桥、民德桥和滕王阁桥。为保证东岸截污箱涵内合流水在赣江高水位时能由新洲电排站电排入赣江,同时能与西岸截污箱涵连通,新洲闸前新建调蓄池(3650m3),来满足自排和电排的不同要求。 晴天时,将军渡闸至新洲闸段,箱涵内的污水分段由沿线现状的海关桥、孺子桥污水泵站提升后排入朝阳洲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外排;昌南大道至将军渡闸段,箱涵内的污水排入新建的将军渡污水泵站,污水提升后排入象湖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外排。雨天时,超出截留倍数的合流水,由新洲电排站电排入赣江或与西桃花河北沿工程的自排口汇合后,自排入赣江。箱涵沿线排污口排出的雨、污水不再流入象湖、抚河。表1-2 截污方案主要工程量系统编号名称 规格单位数量备注象湖截污系统1球墨铸铁管DN300米2602钢筋混凝土箱涵3000*2000米15463钢筋混凝土箱涵4000*2000米9004钢筋混凝土箱涵5000*2000米9155钢筋混凝土箱涵7000*2000米18106现状施尧路污水泵站1.0*104m3/d座1抚河东岸截污系统7钢筋混凝土箱涵7000*3200米55608钢筋混凝土箱涵闸门3500*3500座29现状建设路污水泵房1.95*104m3/d座1废除10现状海关桥泵站改造5.75*104m3/d座1现状小泵更换为大泵,1200m3/h,H=17m11现状孺子桥泵站改造1.5m*1.5m座2闸门改造12新建将军渡闸泵站座1新增13新洲闸调蓄池3650m2座1新增二孔4.0*3.5闸门抚河西岸截污系统13钢筋混凝土箱涵4000*2400米37014钢筋混凝土箱涵4400*4000米40515钢筋混凝土箱涵4800*4000米102016钢筋混凝土箱涵5000*4000米209017钢筋混凝土箱涵5200*4000米45518钢筋混凝土箱涵5800*4000米46519钢筋混凝土箱涵闸门3500*3500座420钢筋混凝土箱涵闸门3000*4000座221现状朝新路泵站改造3.6*104m3/d座1现状小泵更换为大泵,500m3/h,H=8m22新洲电排站调蓄池11550座1新增三孔4.0*3.5闸门23钢筋混凝土箱涵7800*4000米505与西桃花河北沿工程出口合流24检查井座551.2.4排水方案象湖、抚河东岸区域排水分区排水现状:根据象湖、朝阳洲污水厂的服务范围,灌婴路以北区域属朝阳洲污水厂的服务范围,灌婴路以南区域属象湖污水厂服务范围。排水分区调整:本项目实施后截污服务范围不变,由于增加新截留的污水量,根据现有两座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对排水分区进行调整。目前,朝阳洲污水处理厂已处于满负荷运行,象湖污水处理厂有较大的处理能力富裕,为此,本项目对排水分区进行局部调整。腾王阁至抚河桥之间区域污水依旧由孺子路污水泵站提升后向西排放朝阳洲污水处理厂;海关桥污水泵站服务范围调整为抚河桥至司马庙之交北侧引桥之间,废除现状建设桥污水泵站,新建将军渡闸污水泵站,司马庙立交南侧引桥至象湖长堤南侧排污口之间区域的污水南北相向汇入新建的将军渡闸污水泵站,经提升后往南经市政管网排放象湖污水处理厂。象湖、抚河西岸区域排水分区排水现状:朝阳洲的朝阳中路以北区域0.8km2,污水经朝新路泵站提升后进入朝阳洲污水处理厂;朝阳中路与建设桥之间区域的污水由西岸截污管网截留收集后汇入朝阳南路污水管进入朝阳洲污水处理厂。目前,西岸截污管管径小,管道接口松脱,污水基本都直接流入抚河。象湖西岸,灌婴路以南至朝阳2号电排站排出口区域内的污水基本排入灌婴路污水管。排水分区调整:本项目实施后西岸沿线排污口污水全部进行收集,由南至北流入朝新路污水泵站后进入朝阳洲污水处理厂。同时,灌婴路以南至朝阳2号电排站排出口区域内的污水经朝新路污水泵站进入朝阳洲污水处理厂。为此,对朝新路泵进行改造,将现有小流量水泵更换为大流量的水泵。1.2.4泵站设计方案本项目的抚河两岸及象湖东岸已建有5座污水泵站。本项目拆除现有建设路泵站1座,拟增设雨污水中途提升泵站1座(将军渡闸提升泵站),改造现有海关桥、朝新路泵站(小泵换大泵)2座。增设的将军渡闸提升泵站位于建设桥至灌婴路之间,灌婴路北侧180米处。现状为绿化用地。占面面积300m2,采用独立的院落设计,四周设有绿化带,并设有围墙。污水提升后经市政管网进入象湖污水处理厂。由于本项目截污工程拟采用截留式合流制排水体制,泵站的设计时考虑了雨季截流的雨水量提升,泵站服务面积为145.87ha,平均日污水处理流量为151.28L/s,变化系数为1.55,旱季最大时设计污水流量为235.16L/s,雨季最大时设计污水流量为453.84L/s。1.2.5抚河两岸挡墙现状抚河两岸已采取了浆砌片石护岸,由于建设时间长,河道两岸局部已出现了岸墙垮塌、塌陷。抚河两岸新建二级挡墙:南起将军渡闸,北至新洲闸和新洲电排站前,在抚河两岸的截污箱涵侧新建二级挡墙,挡墙总长度为10217米。1.3与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正),本项目属于第一类鼓励类第二项第1条项目:江河堤防建设及河道、水库治理工程以及第二十二项第9条:城镇供排水管网工程。因此,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1.4与规划的符合性分析项目符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长江中下游(江西段)水污染防治规划以及南昌市城市防洪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求。项目符合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及江西省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的要求,南昌市象湖风景区管理处发函同意项目施工淤泥堆场选址。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2.1自然环境概况2.1.1地理位置南昌位于东经115º27´-116º35´,北纬28º09´-29º11´,处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滨临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主城区分为昌南、昌北,由八大片区组成。南昌是京九线上唯一的省会城市,京九、浙赣、皖赣三条铁路交汇于此;105、320、316国道纵贯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可达全国各大城市;水运经赣江入长江出东海。2.1.2 地形、地貌全境以平原为主,东南平坦、西北丘陵起伏,南北长约112.1km、东西宽约107.6km,总面积7402.36km2。其中:平原占35.8%;水域占29.8%;岗地低丘占34.1%。昌南、昌北的地势依赣江流向,昌南西南高、东北低,以平原为主;昌北西北高、东南低,并以丘岗为主。全市平均海拔25m;城区地势偏低洼,平均海拔22m;西部是西山山脉,最高点梅岭主峰洗药坞,海拔841.4m。南昌市处于九岭隆起的过渡地带,宜春乐平大断裂的北缘,大部分处在东起进贤西至新建的湖泊沉降区内,呈北东东向块状沉陷。境内第四系地层分布最广,岩性以洪积红土砾石层及粗砂砥石层为主,多分布在赣、抚、锦河两侧和滨湖地带。城区第四纪发育,下伏基岩为第三纪红岩系(R)。第四系岩性变化复杂,总的规律是颗粒分布上粗下细,分属于粘性土和砂性土两大类。下中更新统的含水层是主要含水层,其间有弱透水粘性土与上属滞水层相隔离。本项目工程场地地处赣抚冲击平原,地质情况较好,地形相对平坦,地层结构有素填土、第四中更新统冲洪积层、下伏变质岩层,地质土层自上而下分布为:素填土、淤泥、耕植土、粉质粘土、中砂、粗砂、沙砾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层。2.1.3 气象项目所在区域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常年气温较高,气候温暖湿润。多年平均气温为17.5,极端最高及最低气温分别为40.6和-9.3,年平均日照率为43%,达1888.5h。年无霜期达270d左右,且光照长而强,其幅射量为418.6477.2kJ/cm2。年平均降雨量1521.2mm,且分布不均。春夏两季的降雨量为全年的72.1%,秋冬季分别为14.3%和13.6%。全年相对湿度变化范围为72%84%,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本地区全年的主导风向为NE风,年平均风速2.18m/s。2.1.4 水资源1. 地表水南昌市水网密布,赣江、抚河、锦江、潦河流经境内。南昌市区有东、西、南、北4个风景湖,市区周边有军山湖、金溪湖、青岚湖、瑶湖及等数百个大小湖泊。项目地区地表水水系图详见图4-1。赣江是江西省境内第一大河流,发源于赣闽交界的武夷山贡江和大余县聂都水,流经赣州、万安、泰和、吉安、峡江、新干、樟树、丰城等十个县市到达南昌市,干流全长439km。赣江自西南向东北穿越南昌市,多年平均入境流量699.8亿m3/s,平均流量2110m3/s,于八一桥下分为四支,左为主支,经昌北汇入鄱阳湖;右为南支,绕城区向北东流入鄱阳湖;其间又有中支和北支,均汇入鄱阳湖。象湖现状北起将军闸,南至外环线,东邻施尧路,西倚象湖西堤,南北长约3.7km,水域面积约2.14km2,汇水面积约为40km2,平均水深约2m,上游有梅湖,下游为抚河故道,它连通了抚河、玉带河、梅湖、赣江等水系,绿化覆盖率高达85%。象湖区域主要包括象湖风景区和象湖湿地花卉公园,象湖风景区于1988年动工,分二期建设,至2009年全部建设完毕,整个风景区已经基本形成环湖一条路,西南一座山,湖心一座岛,湖中两条堤,湖滨一片景的格局。目前象湖景区的主要景点有灌婴城楼、章江晓渡、豫章台、万寿塔、天鼋风荷、铁柱仙踪、国际垂钓、妙济山庄等。其中万寿塔是象湖景区标志性景观,坐落于象湖妙济山上,是一座仿明代建筑风格的楼阁式观光塔,其平面呈八边形,塔体沿中轴对称,塔身由含两层地宫的台基、五个明层和四个平座层组成,总面积1397平方米,塔高59.9米,与北面万寿宫隔水相望,大大丰富象湖的游览景观,同时万寿塔也将与绳金塔遥相呼应,成为南昌市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景观。抚河位于昌南城,东靠抚河路,西面朝阳洲、北至滕王阁西侧的新洲闸,南与象湖通过将军闸连通。抚河全长约4.9Km,河道平均宽度为50m。抚河实测景观水位为18.23m,调蓄水位18.719.2m。,河道河床底标高在14.0013.30m 之间。象湖主要补水来源于三干渠、青云水库及梅湖。象湖下游为抚河故道,在新洲闸进入赣江。赣抚平原三干渠沿赣东大堤呈南北走向,位于象湖西侧,起自南昌县广福乡吴石村,止于朝阳洲堤,渠宽810m,直接从总干渠引水,总引水流量15.07m3/s。其主要功能为农灌;三干渠执行(GB3838-2002)类水体标准。青云水库建于1963年冬,集水面积17km2,水库设计坝顶高程24.20m,大坝设有创穿堤涵闸1座,非汛期水库水位控制在18.90m。梅湖原是抚河的一条支流(现梅湖的源头在熊坊的朱姑桥),由于梅湖受纳青云谱区大部分生活污水和部分工厂排放污水,致使梅湖水环境的质量日渐恶化。梅湖截污工程已于2007年4月启动,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埋设截污管道、路面恢复、修建湖岸边坡等,工期一年,工程结束后,原排入梅湖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可通过截污管网排入象湖污水处理厂,可改善梅湖水质。其主要功能为景观娱乐用水,梅湖执行(GB3838-2002)类水体标准。2. 地下水及水文地质条件南昌市地下水总量为73.18亿m3,是全省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红层溶蚀空隙裂隙水、碳酸盐岩溶水河及沿裂隙水等类型。河湖平原孔隙水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大,年出水量可达11.92亿m3,折合日平均量为317.63万m3,地下水分布均匀。一、区域地下水地质概况 地下水类型划分按照岩石建造类型及其孔(裂)隙性、含水性、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差异,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红层溶隙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三大类型。 含水岩(层)组划分根据含水岩(层)组的岩性特征,组合关系,贮水空间的形态及水力联系等,将区内含水岩(层)组划分为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红层”(古近系、白垩系)溶隙裂隙含水层、变质岩裂隙含水层组和岩浆岩裂隙含水层等四个含水层。 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该含水层由全新统、上更新统和中更新统冲积砂、砂砾石层组成。分布于赣江、抚河冲积平原区。全新统与上更新统两者呈内迭接触。全新统、上更新统、中更新统诸含水层的顶、底板高差相近,水力联系密切,构成统一含水层(见图4-2)。图4-2 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水文地质剖面图一般由两个岩性段组成,上部为粘性土、粉质土,局部夹淤泥质粘性土透镜体,厚度510m,导水性微弱,渗透系数0.0010.5m左右,为相对隔水层。下部为砂砾石层,是地下水主要贮存空间。砂砾石层顶板标高一般918m,底板标高-810m,厚度1028m。含水层厚度自西向东(八一桥5m,南昌大学17m,太子殿一带达28m)和自南向北(青云谱10m,龙王庙14m,江纺20m,南新乡30m)逐渐增厚。赣江沿岸及以东的广大地区单井涌水量为10164916m3/d,渗透系数一般为53160.9m/d,漫滩、心滩渗透系数为260360m/d。八一桥以下的赣江北支、中支、南支河间地块为极强富水,单井涌水量54869776m3/d,渗透系数一般为23.4149.0m/d。赣江以西的岗间谷地及残坡积层富水性弱,单井涌水量1001000m3/d,渗透系数425.0m/d。 红层溶隙裂隙含水层区内红层溶隙裂隙含水层组伏于第四系孔隙含水层之下。老抚河桥八一桥一线以东为古近纪新余组( Exn) ,以东为白垩纪晚世南雄组(K2n) ,二者均属河湖相紫红色碎屑岩构造。“红层”含水岩组与上覆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之间有良好的连通性,形成统一的承压水面,水位标高417.0m。古近纪新余组的含钙泥岩CaO含量8%18%,发育蜂窝状溶隙(孔) ,成为地下水良好的赋存场所及运移空间。沿莲塘-老福山- 八一桥北北西向张剪性断裂带和老福山至南昌大学北东向背斜轴部一带,红层隔水顶板较薄,溶蚀孔隙发育,成为地下水富水带,富水带宽12.0km。含水层厚19. 5969.00m,顶板埋深3050.84m,单井涌水量一般为1183.683630.83m3/d,渗透系数一般为4.0911.61m/d,其富水带外围东西两侧含水层厚17.2790.08 m,顶板埋深25.0577.05m,单井涌水量136.23921.44 m3 /d,渗透系数0.224.09m/d。在市区八一桥赣江大桥一带,含水层厚15.1128.61 m,顶板埋深33.6638.59 m,单井涌水量44.0668.26m3/d。渗透系数0.220.94m/d。 变质岩裂隙含水层分布于城区西北部的丘陵和岗地,岩性为混合片麻岩、千枚岩状板岩、千枚岩,岩层裂隙较发育。地下水赋存于裂隙中,单井涌水量仅43.98144.29m3/d。 岩浆岩裂隙含水层分布于城区西部的低山丘陵的梅岭地区,岩性为富斜花岗岩,构造裂隙、风化裂隙较发育,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单井涌水量100m3/d。二、 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南昌市地势为西高东低,且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西部梅岭山区,断裂和裂隙是地下水的主要迳流通道,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地下水埋藏较深,水位变幅大,地下水以垂向和就地排泄为主。赣江、抚河冲积平原区,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补给来源有河水侧向补给,大气降水垂向补给和红层地下水越流补给三方面。研究区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动态,受大气降水控制明显,地下水位变化与大气降水量的变化密切相关。相关系数0.730.92。地下水位的变化一般滞后于降水量的变化,滞后期一般为1030天,地下水年变化幅度0.283.91m,平均1.17m,最高水位一般出现在56月份,最低水位在12月份。三、区域地下水化学特征区内地下水一般为无色透明、无嗅、无味,仅在滨湖地区松散岩类孔隙地下水局部具泥、铁腥味。赣、抚冲积平原的全新统,上更新统冲积层,地下水交替条件较好,一般为HCO3-Ca·K+Na型水,沿江局部地段及中更新统分布区,一般为HCO3-Cl·Na·Ca型水。南昌降漏斗区受红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致使矿化度和SO4-2离子含量增高。红谷滩地区和八一桥以下赣江支流的滨湖地区,地势低洼,地下水运动缓慢,并且处于地下水渗流交替缓慢的弱还原地球化学环境,第四系孔隙地下水中铁锰质含量普遍较高。西部岗间沟谷冲积层和残坡积层,地下水交替条件好,地下水水质为HCO3-Ca型水。第四系之下的红层溶隙裂隙水,地下水交替缓慢,岩层中富含易溶于水的钙盐,地下水Ca+2、SO4-2含量普遍增高,形成SO4K+Na·Ca型水。区内西北部基岩分布区,基岩裸露地表,地下水主要随着循环介质中岩石可溶种类的变化而变化。四、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根据南昌水文信息网数据,2009年9月10日南昌市水文局地下水监测科对全市3处地下水监测井进行水质取样,其环境质量状况如下:水利设计院地下水监测井,经取样分析评价,该区域地下水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类水,各项评价因子均不超标。罗家集地下水监测井,经取样分析评价,该区域地下水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类水,各项评价因子均不超标。昌邑地下水监测井,经取样分析评价,结果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类水,主要超标物质为pH,总大肠菌群超标。 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水利设计院地下水监测井、罗家集地下水监测井水质较好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昌邑地下水监测井水质较差仅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经适当处理后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从监测结果说明,近几年由于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局部地下水井卫生防护不好受到了污染,应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以保证地下生活饮用水水质安全。2.1.5 自然资源土地:耕地面积21.04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8.98万公顷,占90.2%。在有效灌溉面积中,旱涝保收面积15.57万公顷,占82.0%。水资源:全市年均产水量为66.25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为61.53亿立方米,地表径流量为51.42亿立方米,还原水量为4.0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14.97亿立方米。水资源蕴藏量为7.27万千瓦,可供开发的资源为3.45万千瓦,占蕴藏量的33.7%。森林:林地面积1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7.1%,活立木蓄积量220万立方米。野生动、植物资源品种繁多。矿藏:以非金属建材矿为主,兼有燃料、矿泉水等各类矿产28种。其中有工业开采价值的8处,已发现矿点、矿化点100处,尤以建筑用砂、砖瓦粘土、饰面石材、石灰石和矿泉水等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花岗岩、砂卵石储量巨大,开采历史悠久。象湖渔业资源:象湖现有渔业资源,主要为租赁给附近村民的象湖主水体周边鱼塘养殖,随着象湖景区的开发建设,鱼塘租赁已于2012年12月到期,不再租赁,鱼塘不再进行养殖,目前象湖主水体已经排干,无渔业资源。2.2社会经济概况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5%,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比重为23.2%,较2011年提高0.2个百分点。2012年全年,南昌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23.03亿元,同比增长31.0%,总量占全省比重为23.0%,较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118.33亿元,增长32.1%;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2104.25亿元,增长29.4%,占投资比重为80.2%,依然保持我市投资主力军地位。其中,民间投资完成1715.05亿元,增长29.0%。1-12月,全市3000万以上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362.63亿元,增长83.7%。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287.24亿元,增长113.0%。1-12月,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五百亿元,达到500.16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0.02亿元,增长28.3%。一般预算支出345.50亿元,增长15.4%,其中,教育支出增长23.8%、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0.5%、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7.3%。同时,2012年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增长12.9%,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跨过了9000元台阶,达到9730元,同比增长14.7%。在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252.34亿元,增长15.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6.1%提高到56.7%。2.3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区域TSP、SO2、NO2日均值均可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环境空气现状良好。2.地表水环境现状抚河各监测断面中DO部分断面,COD、BOD5、氨氮、总氮、总磷所有监测断面均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GB3838-2002)IV类标准,属已严重超标,超标原因是沿岸存在多处生活污水排放口,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抚河水体,导致水体大部分污染因子超标。象湖各监测断面中COD、BOD5部分断面、氨氮、总氮、总磷所有监测断面均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GB3838-2002)IV类标准,属中度超标,超标原因是沿岸大量生活污水直接进入象湖水体,导致象湖水体污染因子超标。赣江各断面各项监测指标均可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GB3838-2002)类标准,未出现超标现象。3.声环境现状项目所在区域主要环境敏感点声环境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区标准,区域声环境质量良好。4.底泥现状象湖和抚河淤泥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可满足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中土壤最高容许容量标准值。5. 地下水环境本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各项监测指标都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规定的类水体标准之内。6. 土壤环境表明淤泥堆场片区土壤指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类标准。2.4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陆生生态:1、陆生植物与植被,以人工种植的城市园林植被为主;野生植物资源以草本为主,大部分为农牧杂草,以禾本科、菊科、蔷薇科为多。外来入侵植物分布广,种群数量大,对本土植物产生一定危害;园林植物以灌木为多,主要构建路旁绿篱,形成行道景观。野生植物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种,即:野大豆;无江西省省级保护植物。2、动物资源比较匮乏,种类较少,都是常见种类。种类较多的为鸟类,其次为两栖爬行类,兽类最少。动物资源中,伴人动物的种类占到陆生动物资源总数的41.18%,主要有中国石龙子、小家鼠、褐家鼠、麻雀、喜鹊、乌鸫、八哥等。3、评价范围内的土地利用以水域为主,其次为建设用地,滨湖以景观建设用地为主,保留了大面积的城市湿地景观。水生生态:1、渔业资源较丰富,共调查到鱼类4目8科23种,占江西省鱼类的总数的11.22%,优势种以经济价值较高的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等为主,没有珍稀濒危鱼类,评价区内也没有鱼类产卵场。2、评价区内的水质为中富营养,在象湖内布设9个采样点进行浮游生物采样表明,浮游植物总平均生物量为2060.82×104ind/L,主要的优势种有绿藻门的小球藻、微小平裂藻、被甲栅藻、四尾栅藻等几种。评价区部分为养殖水域,浮游植物被鱼类大量取食,使得生物量处于贫营养级,但是优势种为绿藻门,不仅在种数上、在总的生物量上都处于优势,表明评价区内水体为中度富营养化水体。2.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根据本项目工程的特点及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的要求,确定本项目评价的范围如表2-1所示。表2-1 项目的评价范围序号评价内容评价范围1地表水环境评价范围为象湖,抚河及赣江南昌段范围。2大气环境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建设区域两侧200m区域;营运期评价范围为各提升泵站中心为圆心,半径2.5km范围。3声环境评价范围为施工厂界两侧外沿100m区域以及项目运营后泵站厂界外100m区域。4生态环境象湖及抚河综合整治工程陆域施工范围象湖及抚河水域范围。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3.1施工期污染物排放汇总本项目在施工期污染物排放量情况见表3-1。表3-1 施工期污染物排放汇总表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和环境影响噪声施工噪声声级介于75105dB(A)之间,对施工区周围声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施工废气施工扬尘为环境空气主要污染源,扬尘的浓度大小随施工季节、土壤类别、施工管理等不同而呈现较大差异。具有局部性、流动性、短时性等特点。施工期重型运输车辆运行时排放燃料废气(主要是柴油机废气),废气中含有大量的CO、非甲烷烃及NOX。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所需建筑材料均为汽车运输,运输车辆进出施工场地以及沿运输沿线都会产生一定的扬尘,主要污染物为TSP,运输场尘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期恶臭主要产生于河道清淤及淤泥堆放过程中,河道中含有有机物腐殖质的淤泥,在受到扰动和淤泥堆置于河道两侧空旷地地面时,其中含有的恶臭物质将呈无组织状态释放,从而对周围环境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固体废物主要包括施工作业垃圾及生活垃圾等。工程土方总量为180.24万m3,其中挖方90.12万m3,填方67.68万m3,利用方22.44万m3(用至绿化),无弃土。项目象湖和抚河清淤产生的淤泥量为48万m3和20.25万m3;清捞的水葫芦、草等200t;。施工区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00kg/d。施工废水施工废水主要为施工污水和施工人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