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港海洋红港区疏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
-
资源ID:2808108
资源大小:231.50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丹东港海洋红港区疏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
丹东港海洋红港区疏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辽宁省交通厅评价单位:沈阳沈铁环宇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二一三年七月 沈阳目 录1建设项目概况11.1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11.2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生产工艺、生产规模、建设周期和投资11.3建设项目选址选线方案比选,与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规划环评的相符性3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52.1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52.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6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63.1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物类型、排放浓度、排放量、处理方式、排放方式和途径及其达标排放情况,对生态影响的途径、方式和范围63.2建设项目评价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73.3按不同环境要素和不同阶段介绍建设项目的主要环境影响及其预测评价结果93.4对法定环境敏感区的主要环境影响和预测评价结果93.5按不同环境要素介绍污染防治措施、执行标准、达标情况及效果,生态保护措施及效果103.6环境风险分析预测结果、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123.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技术、经济论证结果133.8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结果143.9建设单位拟采取的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154公众参与164.1公开环境信息的次数、内容、方式等164.2.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次数、形式等164.3公众参与结果164.3小结17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86联系方式181建设项目概况1.1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根据国务院颁布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未来辽宁沿海经济带将形成 “一核、一轴、两翼”的总体空间布局。海洋红港区位于辽宁黄海翼海岸线中部,具有建设大型深水泊位的岸线资源,拥有发展成为规模化、综合性港区的陆域条件。同时,根据国家关于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战略部署,未来丹东市将以港口建设为龙头,以沿江、沿海经济带为两翼,以“四大组团”开发建设为核心,把丹东打造成为辽宁对外开放新窗口、沿海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东北东部出海新通道、东北亚地区国际化港口城市。作为丹东“四大组团”之一,大孤山组团是连接丹东与大连的重要节点和丹东未来重要出海通道。由于区位等原因,现状大孤山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尚不完备、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与规划目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海洋红港区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改善大孤山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成为吸引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托,从而有力地保障并带动大孤山组团临港经济的发展,并为丹东市“大丹东”战略的实施提供依托。海洋红港区疏港高速公路的建设,近期服务于港区建设,远期服务于海洋红港区的集疏运,使海洋红港区从建设、运营、发展全过程都有高效便捷的公路运输支持,从而促进港区的发展,更能带动大孤山经济区的快速发展。本项目位于丹东东港市境内,起于孤山镇谷家屯东南侧鹤大高速公路K1268+820处(39°54'34.52",123°30'31.73"),终点接海洋红港北端滨海公路(39°47'6.96",123°30'56.99"),沿途经过孤山镇和菩萨庙镇。1.2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生产工艺、生产规模、建设周期和投资1.2.1建设内容本项目起点接谷家屯东南侧鹤大高速公路K1268+820处,设T型谷家屯枢纽立交与之连接,路线向南经赵家坨子东,先后跨越西双岔河、G201,经孙家炉东、菩萨庙镇以西、于家沟西、杨家屯,终点接海洋红港北端滨海公路,路线全长14.457km。路线在K9+900处设主线收费站,在临港产业园区西北端K10+433处设只通往鹤大高速公路的菩萨庙简易立交。1.2.2主要工程项目及规模本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1,主要工程数量见表2。表1 主要技术标准表项目单位指标公路等级高速公路设计速度km/h80路基宽度m24.5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250平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400不设超高平曲线最小半径m250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70停车视距m110最大纵坡%5最大合成坡度%8项目单位指标凸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4500凹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3000竖曲线一般最小长度m170中央分隔带宽度m2硬路肩宽度m2×2.5行车道宽度m2×2×3.75桥面净宽m2×10.5设计荷载公路-级设计洪水频率1/100净高标准港区规划主干路5.5m、次干路5.0m;高速公路、一、二级路5.0m;三、四级路4.5m;农用汽车道3.2m;拖拉机、畜力车道2.7m;人行道2.2m表2 推荐方案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一基本指标1公路等级级高速公路2设计速度km/h803设计交通量(标准小客车)辆/d306024占用土地hm2102.545估算总额万元103816.126平均每公里造价万元7181.03二路线7路线长度km14.4578路线增长系数1.059平均每公里交点数个0.69三路基、路面10路基宽度m24.511土石方数量m3(1)填方m32837843(2)挖方m3159355512排水及防护m33801413沥青混凝土路面m2262025四桥梁涵洞14设计车辆荷载公路-级15桥面净宽m2×10.2516中桥m/座200/317涵洞道818平均每公里中桥长m13.8五路线交叉19互通式立交处2其中1座为枢纽立交20分离式立交主线上跨m/座365/5主线下穿m/座79/121通道m/座45/3七沿线设施及其它22拆迁房屋m210873整体拆迁3处23安全设施公路公里13.84724主线收费站处125绿化公路公里13.8471.2.3工程投资本项目推荐方案投资估算总金额为103816.12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为7181.03万元;其中静态投资总金额为97264.15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6727.82万元。1.2.4进度安排根据辽宁省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和资金筹备情况,本项目拟于2013年开工,2015年竣工,建设期3年。1.3建设项目选址选线方案比选,与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规划环评的相符性1.3.1本项目与“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符合性根据“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辽宁省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力争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东部发达省份行列。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提升质量、适度超前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谋划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化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逐步建成功能完备、供给充足、保障有力、支撑力强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根据该计划,海洋红港区建设为十二五交通基础设施设施重点工程。本项目的建设主要为海洋红港区服务,因此,项目建设符合“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1.3.2本项目与“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符合性根据“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丹东市以沿江沿海经济带为重点,加快开发建设临港产业园区(新区)、东港、前阳和大孤山四大经济区,成为丹东新的产业集聚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推进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根据该规划,海洋红港区疏港高速公路为丹东市十二五规划中公路建设重点工程,因此,项目建设符合“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3.3本项目与丹东大孤山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符合性丹东大孤山经济区的地理位置在东港市境内西部,大洋河出海口两岸,东与东港市椅圈镇相邻,西与庄河市栗子房镇接壤,南临黄海,北与岫岩县小洋河镇接壤。区域面积498.19km2(其中陆域面积356.63 km2,海域面积为141.56 km2),总人口约11.8万人。丹东大孤山经济区下辖“三镇、三场、一局”,即孤山镇、菩萨庙镇、黄土坎镇、海洋红农场、黄土坎农场、海洋红盐场和辽宁省大孤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大孤山经济区规划范围总面积29.5 km2,由海洋红临港产业园和大孤山精密加工园两部分组成,海洋红临港产业园规划面积17.0 km2,其中产业区5.3 km2;大孤山精密加工园规划面积12.5 km2,其中产业区4.2 km2。远景展望从“港区-园区-城区”三位一体发展角度,统筹考虑孤山、菩萨庙和黄土坎三镇,面积为498 km2。(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大孤山集疏运规划涵盖了铁路、公路及区内路网规划。公路规划主要为第一疏港快速路与第二疏港快速路,两条快速路连接鹤大高速公路,以构建港区与经济区对外联系交通体系,提高港区公路货物集疏运能力,扩大港区服务范围;同时在经济区里规划了东、中、西三条城市疏港路,作为经济区纵向城市主干道,主要服务于港区、园区、城区之间的交通出行。本项目为大孤山经济区规划中的第一疏港快速路工程,由于目前临港产业园区正在紧锣密鼓的招商引资,规划地块还未最终定型,本项目设计阶段已征求大孤山经济区建设部门的意见,可以占用园区西端用地,但须节约规划用地,为疏港铁路在东侧留有建设条件。因此项目建设符合丹东大孤山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2.1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2.1.1生态环境现状路线位于辽宁东部,区内地貌成因、形态受地质构造、岩性及内外营力的控制。地貌类型以海蚀地貌为主,包括海积平原、海蚀低台地、海蚀高台地。其次是堆积地型,主要为河谷平原,另有构造剥蚀地形、剥蚀堆积地形等。本项目沿线以农田植被为主,主要为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在K5+200K7+000及K8+700K9+100分布有少量林地,林地植被分布在丘陵顶端及冲沟内,主要有落叶松人工林、刺槐杂木林、榆树杂木林、柞树杂木林等及桃、苹果、板栗等果园林。本项目沿线无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物种。沿线区域有保护鸟类8中,其中白肩鵰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其余均为级保护动物。评价区域内耕地所占比例最大,为71.8%,其次为林地4.4%,工矿及住宅地占4.1%,荒地占4.5%,河流沟渠占2.1%,果园5.0%。主要是人工林,无公益林。2.1.2声环境现状项目沿途经过区域为农村地区,除交通噪声外无明显噪声源。现状监测结果表明:现状道路除滨海公路由于海洋红港区施工大型车辆来往频繁造成超标外,其余各段道路红线30m处均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各敏感点声环境质量均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区标准。由此可以看出,沿线声环境质量较好。2.1.3水环境质量现状本项目沿线主要地表径流为西双岔河,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中III类标准。本次评价在西双岔河设置一个监测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表明,西双岔河各项水质参数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中III类标准要求,水质较好。2.1.4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现状监测结果表明,当地NO2、CO、PM10的超标率均为零,评价指数均较小,当地环境质量现状较好。2.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生态环境:道路两侧300m以内范围。声环境:道路两侧200m以内范围。水环境:项目跨越水体。大气环境:道路两侧200m以内范围社会环境:评价范围为工程沿线所在区域。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3.1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物类型、排放浓度、排放量、处理方式、排放方式和途径及其达标排放情况,对生态影响的途径、方式和范围3.2建设项目评价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1、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沿线乡镇的土地资源;耕地、林地;地表植被、野生动物等;水保设施等。2、社会环境保护目标沿线乡镇的农业生产条件;村镇居民点的生产、生活环境;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3、水环境保护目标项目跨越水体西双岔河。3、声环境、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声、大气环境保护目标见表3。表3 声环境、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村镇居民点序号敏感点名称设计桩号方位距中心线最近距离(m)距红线最近距离(m)敏感点海拔(m)路面海拔(m)红线宽度(m)坡度%户数*备注工程内容现状声源图号4a类2类1徐屯K3+290K3+300右侧968149250.5804平房,仅1排4户,垂直公路,地势平坦填方段,K3+350上跨G202生活噪声附图12孙家炉K4+300K4+600右侧8457612270.64031平房,评价范围内7排,垂直公路,地势沿线路逐渐增高填方段生活噪声附图23战屯K4+750K4+800左侧139118810212.209平房,评价范围内2排,垂直公路,地势低填方段生活噪声附图34善人沟K5+600K6+000穿过102/167*80/14621/212422/210.6909平房,分散分布,大部分垂直线路,距离线路较远,地势中间高两侧地,房屋分布在两侧地势较低处挖方段生活噪声附图45小于屯K7+300K7+430左侧42111118310.69421平房,工程拆迁7户,评价范围内3排,垂直公路,位于底丘坡脚,地势稍平填方段,K7+350上跨规划路生活噪声附图56小吕屯K7+350K7+500右侧121901118310.6905平房,评价范围内2排,垂直公路,位于底丘坡脚,地势稍平填方段,K7+350上跨规划路生活噪声7于家沟K7+800K8+200左侧50221926282.8114平房,工程拆迁5户,评价范围内5排,垂直公路,地势沿线路稍有增高半填半挖段生活噪声附图68上川村K10+100K10+600穿过3033339271.8954平房,工程拆迁14户,左侧14户,右侧49户,评价范围内居民分布不规则,大部分房屋垂直公路,地势略有起伏K10+433菩萨庙立交,主线上跨规划路生活噪声附图715/25*4/14333311/1109徐家粉房K11+050K11+450穿过95/3962/1722/293233/223225平房,线路右侧仅3户,其余分布在线路左侧且距离公路较远,地势中间低两侧高K10+956主线上跨县道赵南线生活噪声附图810杨家屯K11+670K12+000穿过38/2619/813/111119/183662平房,工程拆迁9户,左侧44户,右侧24户,房屋分布较为分散,大部分垂直线路,地势左侧高,右侧低半填半挖段生活噪声附图9*注:(1)阴影部分以匝道为参考,其余以主线为参考;(2)“102/167”表示“左侧/右侧”;(3)户数为拆迁后统计。3.3按不同环境要素和不同阶段介绍建设项目的主要环境影响及其预测评价结果3.1.1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项目占地小于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11124号的用地指标值,用地符合国家用地指标要求。本次工程占用耕地数量较少,占评价区域内耕地面积的8.45%,对其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及农业产出有一定影响;占用林地33.56%,对当地林业有影响。高填深挖段会占用动植物生境,但由于当地人为活动较频繁,占用的林地均为人工林,动植物种类数量相对不多,也没有涉及保护动物和保护植物,因此高填深挖段影响不大。施工过程中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局限于噪声大的施工活动对周围动物的驱逐,会造成工程附近鸟类数量的减少,但这种影响是暂时的。3.1.2工程对声环境的影响1、施工期:公路施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辐射的噪声。拟建公路评价范围内分布着居民点,公路昼间、夜间施工将对居民点的正常生活、休息造成干扰,特别是夜间噪声影响更甚。施工期间需要重点考虑距离施工场地40m范围内的居民点的施工期噪声污染影响及防护管理措施。2、运营期:通过运营期交通噪声预测能够看出,对于4a类标准,运营近、中、远期昼间达标距离分别为<20m、<20m、25m;夜间达标距离分别为26m、51m、96m。对于2类标准,运营近、中、远期昼间达标距离分别为32m、68m、136m;夜间达标距离分别为57m、127m、240m。根据对敏感点的环境噪声预测结果及各敏感点预测超标情况分析,运营近期昼间各敏感点均达标,夜间1处杨家屯超标,超标0.1dB;运营中期昼间各敏感点均达标,夜间除善人屯外各敏感点均超标,超标0.24.4dB;运营远期昼间除善人屯外各敏感点均超标,超标0.23.0dB,夜间各敏感点均超标超标0.17.9dB。3.1.3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本项目施工期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泥浆水和桥梁建设时对水体的搅混和油污染。公路施工时,由于施工时间较短,固定生活点比较分散,一般可租用村中民房,产生的生活污水对环境影响较小;影响较大的是桥梁施工,施工时人员相对集中、稳定、施工期较长。本项目营运期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桥面污染杂物随雨水径流对地表水造成的污染以,收费站工作人员生活污水及运输危险品车辆在跨河地段发生交通事故导致的突发性水污染。3.1.5工程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施工期对沿线环境空气造成的污染,主要是筑路材料的搅拌、运输过程中形成的扬尘,土方的挖、运、倒等产生的扬尘和车辆辗压土路带起的扬尘,沥青摊铺时的沥青烟,动力机械排出的尾气污染,其中以扬尘污染和沥青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为突出。拌和站、预制场等施工场地合理的布设对居民的影响程度减至最少尤为重要。另外施工中对地表的破坏会加大沙尘的浓度,因此施工作业必然对沿线环境空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但这种污染是短期的,工程结束后,这种污染将逐渐减轻或消失。项目运营近期、中期和远期,敏感保护目标处NO2贡献值叠加背景值日均值和高峰值各敏感点处浓度均远远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3.4对法定环境敏感区的主要环境影响和预测评价结果3.5按不同环境要素介绍污染防治措施、执行标准、达标情况及效果,生态保护措施及效果3.5.1 生态保护措施及效果1、在下一阶段设计中,优化路线方案,合理布设附属设施,从而尽可能的节约耕地。注重沿线植被的保护工作,生活设施、施工生产地的选址应避开生产力较高的林地,施工便道尽量不要从成片的林地穿过,施工活动要保证在征地范围内进行,对所有因工程开挖造成的裸地提出植被恢复方案,尽量采取乡土树种进行植被恢复。2、工程建设施工期、营运期都应进行生态环境的监控或调查。加强对区域性分布的重点保护植物及古树名木进行调查,在施工过程中若发现有重点保护对象,及时上报主管部门,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工程开发建设前,尽量做好施工规划前期工作;施工期间加强弃渣场防护,加强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排放管理,减少水体污染;做好工程完工后生态的恢复工作,以尽量减少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对动物带来的不利影响。3、加强营运期管理,保证各项工程设施完好和确保安全生产是生态保护最基本的措施,建议开展相关环保培训和认证,以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杜绝环境事故。强化公路沿线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的监督工作,除向司乘人员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外,公路沿线的固体废弃物应按路段承包,每天进行清理。做好土地复耕,补偿农业用地面积。3.5.2 声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1、建议在下一步设计过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园区发展规划,尽量扩大拆迁范围,一次性解决噪声污染问题。进一步优化线路,使路线避让声环境敏感点。加强公路沿线绿化设计,尽量提高绿化高度和密度,使其在具有美化路域景观的同时,兼具降噪功能。2、根据实际情况在敏感点距离线路较近路段设置临时声屏障等降噪措施。施工材料拌和场、构件制备场地应远离环境保护目标,距居民点距离应大于300m。在路线近距内有集中村镇居民区的路段,强噪声施工机械(装载机、振捣器等)夜间(22:006:00)停止施工作业,如需连续作业应向当地环保部门申报。合理安排施工活动,尽量缩短工期,减少施工噪声影响时间。避免强噪声施工机械在同一区域内同时使用。施工中注意选用效率高、噪声低的机械,并注意对机械的正确操作及维修,使之维持最佳工作状态和最低声级水平。3、根据声环境影响预测,对沿线营运初期、中期因受公路交通噪声影响预测结果超标的敏感点,在无近期无拆迁计划的前提下采取环保拆迁、安装隔声窗、绿化的措施;在运营期远,采取定期跟踪监测的措施,视监测结果补充安装隔声窗的噪声防治措施。项目环保拆迁1户,安装隔声窗1856m2。3.5.3 水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1、在设置桥涵时考虑桥涵位置及孔径,以利洪水的渲泄和渍涝的排除。桥位在符合路线走向和路线设计规范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河流顺直、岸线稳定,地质条件好的河段。为减少对水体的破坏和水质污染,在设计中应注意选择合理的跨越形式及桥梁结构,尽量减少水下施工量,选择合理的施工营地位置。2、收费站污水量少,考虑到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稳定性,建议设置化粪池由经济区环卫部门定期清掏,远期污水接入经济区污水管网,最终进入经济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3.5.4大气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1、拌和站等选址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等敏感点并距其下风向300m以外。公路建设期间,合理设计材料运输路线,尽量远离居民区,对于无法避绕远离的村镇,施工过程中要进行定时洒水,以避免扬尘影响居民生产生活。2、施工现场应保持一定湿度,筑路材料如砂石、石灰、炉渣用苫布或其它材料遮挡,应对施工现场进行封闭,减少扬尘污染;运输砂石、石灰等工具如汽车、翻斗车等应用苫布遮盖,装载量不宜过满,以防运输过程中撒落引起扬尘;施工车辆进入现场应减少空挡,适当提高车速,施工现场应考虑运输车辆路线设置的合理化,保障机动车的行驶速度,减少怠速时间,以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施工运输车辆应避开居民区等敏感地区,以防二次扬尘对敏感点环境的污染;必须使用预拌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禁止现场搅拌,禁止现场消化石灰、拌合灰土或进行其他有严重粉尘污染的作业;路基填筑时,根据材料压实的需要相应洒水。承包商必须在材料压实后经常洒水,以保证材料不起尘。3、建议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点附近,要结合公路绿化设计,多种植乔、灌木。这样既可以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TSP,又可以美化环境和改善公路沿线景观。收费站近期使用清洁能源进行冬季采暖,如电采暖,远期接入经济区集中供热。严格执行汽车排放车检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车辆上路。根据路段长度,全线配备1辆洒水清扫车,定期进行洒水和路面清扫。3.6环境风险分析预测结果、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3.6.1环境风险分析公路交通项目环境风险主要来自于运输化学危险品的泄漏,运输易燃、易爆品的交通事故。(1)化学危险品落入水体对沿线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和污染农业灌溉。(2)危险品散落于陆域,也对土地的正常使用功能代理带来影响,破坏陆域生态环境。(3)易燃、易爆品主要是引起火灾或爆炸,可能导致部分有毒气体污染环境空气,或者可能损坏公路的构筑物,出现一时的交通堵塞。大量有关交通运输的研究成果表明,公路的水污染事故主要来源于交通事故。当公路跨过水体或沿水域经过时,车辆发生事故将可能对水体产生污染,水污染事故类型主要有:(1)桥面发生交通事故,汽车连带货物坠入河流;(2)化学危险品的运输车辆发生事故后,化学危险品发生泄漏,并排入附近水体;(3)车辆本身携带的汽油(柴油)和机油泄漏,并排入附近水体。公路风险事故的发生与司机有很大关系,一般事故的发生多数是由于汽车超载和司机疲劳驾驶导致,事故发生后又有多数司机因害怕不敢报案而延误处理,导致事故影响范围扩大。按物质危险性标准、重大危险源辨别(GB18218-2000)、职业性接触毒性危害程度分级(GB50844-85)的相关规定,本项目建成后涉及的危险性物质为油品及运输的化学危险品。由于跨河桥梁以及沿河路段的护栏可阻挡车辆掉进河流中,危险品均系密封桶装或罐装车运输,故出现泄露、影响水质的可能性很小,但此类事故一旦发生,后果严重,要求公路管理,使污染风险降为最低。3.6.2风险管理措施为确保危险品的运输安全,适用于本项目的国家及地方相关法规主要有: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同位素与放射性装置放置性管理条例、全国道路化学危险货物运输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就本项目而言,对危险品运输实行如下管理办法:(1)对运输危险品车辆实行申报管理制度。(2)一般安排危险品运输车辆在交通量较少时段(如12:3015:00)通行,气候恶劣条件下禁止其上路。(3)道路的运营状态始终在监控之下。一旦事故发生,任何发现人员应及时通过路侧紧急电话或其他通讯方式报告中央监控室。(4)中央监控室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通知就近的交通巡警前往事故地点并控制现场;同时,通知就近的地方消防部门派消防车辆和人员前往救援。(5)如果危险品为固态,可清扫处置,并对事故记录备案。(6)如果危险品为气态且有剧毒,消防人员应戴防毒面具进行处理;在危险品逸漏无法避免的情况下,需立即通知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必要时对沿线污染范围内的人员进行疏离,避免发生人员中毒伤亡。(7)如果危险品为液态,并已进入公共水体,应立即通知环保部门,派环保专家和监测人员到现场监测分析。(8)为加强处理危险品运输事故的有力,建议定期到相关部门进行培训和学习,以提高处理类似事故的能力。对事故损坏的设备及时维护和保养、安装调试,以尽快重新投入使用。3.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技术、经济论证结果3.8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结果本项目的施工和运营会对沿线环境造成一定的干扰和破坏,但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后,这些影响可以得到减轻或消除,甚至有些措施可能对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正效应。环保投资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分析见表4。表4 环保投资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分析环保投资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综合效益施工期环保措施1、防止施工扰民2、防止水环境污染3、防止空气污染4、保护动、植物1、保护居民生活、生产环境2、保护土地、植被等3、保护国家财产安全、公众人身安全1、使施工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2、公路建设得到公众的支持3、利用施工期改善一些现有设施,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公路用地、绿化及荒地整治1、美化公路景观2、水土保持3、恢复植被等4、荒地改造、改善生态环境1、改善整体环境2、防止土壤侵蚀进一步扩大3、保护路基稳定性4、保护土地资源和动态平衡提高沿线土地使用价值1、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2、保障公路运输安全3、增加旅行安全和舒适感水环境保护措施保护地表水1、地表水资源保护2、水土保持保护水资源噪声防治工程防止交通噪声对沿线地区声环境污染保护沿线居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环境监测环境管理1、掌握项目沿线地区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2、保护沿线地区环境1、长期维护研祥环境质量2、保护人类及生物生存环境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3.9建设单位拟采取的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表5 环境管理计划表潜在的不利影响减缓措施监督机构一、项目前期1、占用土地;2、空气污染3、噪声1、合理选线2、对噪声超标的敏感点采取隔声板等措施,减少噪声影响。市环保局二、建设期1、工程取弃土引起水土流失增加,地面植被、景观被破坏;2、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3、施工粉尘和噪声;4、干扰沿线公用设施;5、生态环境6、运输管理7、施工安全管理1、集中堆放弃土,做好护围工程;2、定期洒水,在设备上安装消声器。3、及时疏通道路;4、制定合理的建筑材料运输计划,限制载重量,避开交通高峰,运输车辆经过居民区时禁止鸣笛。5、施工期间道路上设置安全标志、警示牌。市环保局交通管理部门三、运营期1、车辆营运产生的大气和噪声污染;2、行人上公路易发生事故;3、景观保护;4、路面径流与污染;5、运输危险品车辆发生重大事故,污染环境的风险6、生态环境1、敏感点路段,加强绿化工程。2、制定一系列紧急事故处置计划,对运输危险品车辆实行动态监控,建立一支技术全面的事故应急队伍。3、在公路两侧的规划中,距路128m以内不得新建学校等对环境要求高的部门和单位。市交通局市环保局公安消防部门表6 施工期环境监测方案名称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监测时间、频率实施机构监督机构大气道路附近居民区PM101次/月,每次2天,实施时间上、下午各1次受委托监测单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噪声200m范围内有敏感区的施工现场环境噪声1次/月,每次1天,分昼、夜两个时段受委托监测单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水施工现场pH、SS、CODcr、石油类1次/季受委托监测单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表7 运营期环境监测方案名称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监测时间、频率实施机构监督机构大气敏感点临道路侧建筑前1m处PM10、CO、NO22次/年,每次3天。CO、NO2每天连续18小时;PM10每天连续12小时受委托监测单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噪声敏感点临道路侧建筑前1m处和道路红线外30m处。环境噪声2次/年,每次连续2天,分昼、夜两个时段受委托监测单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4公众参与4.1公开环境信息的次数、内容、方式等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管理暂行办法,本次评价期间在丹东日报上进行了两次环评信息公示。4.2.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次数、形式等主要调查拟建公路两侧可能受到影响的居民及政府机关。被调查人主要是所在地政府机关、居(村)委会代表等。调查的方式为问卷调查和现场咨询,共发放个人调查表70份,收回70份,有效调查表69份,发放政府机关及村委会调查表6份,回收6份,有效调查表6份。4.3公众参与结果4.3.1网络公示和现场公示本项目公示期间没有接到群众的反对反馈意见。4.3.2调查问卷1.调查反馈情况和调查对象本评价共发放个人调查问卷70份,收回7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69份。被调查人群基本情况见表8-1。表8-1 公众参与调查对象情况统计表 %性别男女39.160.9文化程度小学中学53.646.4职业农民养殖无业工人渔民89.91.45.81.41.4地址杨屯战屯孙染坊徐屯孙家炉小于屯下川小吕屯善人沟上川于家沟徐家粉房27.52.94.37.27.25.81.42.95.717.413.04.32.公众调查统计结果表8-2 公众参与调查统计结果一览表1.您认为当地环境现状如何很好一般较差89.9%10.1%0%2.您对本项目的了解程度 了解听说过不知道14.5%79.7%5.8%3.线路走向是否合理合理不合理100%0%4.项目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农田水利设施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其他13.0%2.9%5.8%5.8%87.0%31.9%1.4%5.施工过程中主要环境问题出行不便噪声、扬尘生态破坏其他20.3%76.8%23.2%5.8%6.施工影响采取的措施远离居民点便道洒水禁止夜间施工其他26.1%31.9%78.3%0%7.对征地拆迁的主要看法合理补偿后同意异地安置避免拆迁其他97.1%5.8%0%0%8.减轻交通噪声影响措施绿化声屏障搬迁隔声窗其他34.8%44.9%24.6%7.2%1.4%9.项目是否可行:A.可行B.不可行10003.公众调查结果分析调查表的统计结果表明,项目沿线居民及单位对本工程的建设是非常支持的,并对工程的实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归纳如下:(1)对工程的支持态度和了解程度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对本工程表示积极支持的占100%,并对项目较高的关注程度。(2)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在调查者中,89.9%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所居住的环境很好。对于本次工程施工期、运营期所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调查中,噪声污染被认为是主要的环境问题。对于减轻噪声影响的措施,44.9%认为设置声屏障效果较好。 (3)公众对征地和安置的看法对于涉及征地拆迁问题,97.1%认为在合理补偿后同意项目建设。(4)公众认为项目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87.0%的被调查者认为项目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噪声污染。4.3.4团体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对孤山经济区管理部门及沿线村委会的调查,被调查单位均认为本项目的线路选线合理,项目建设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可行,希望项目尽早开工、尽快运营。4.4公众意见执行情况1噪声治理措施噪声措施:本次评价针对现场具体情况,由于项目两侧居民较分散且距离项目较远,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