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13999552宜昌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doc
-
资源ID:2807209
资源大小:774.50KB
全文页数:8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5713999552宜昌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doc
1总 论1.1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以生态市建设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环境立市”的理念,按照“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的要求,坚持流域污染防治与饮用水源保护并重,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法治,严格监管,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1.2规划原则1、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并举的原则:深化流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加强流域生态建设与保护,促进末端治理与源头预防有机结合,将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和流域生态环境安全。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以战略地位重要、环境敏感度高、环境问题突出的饮用水源地为重点,解决重点环境污染问题,保护重要饮用水源地,统筹兼顾其它饮用水源地保护,统一规划,轻重缓急地分步有序推进实施。3、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各项工作均坚持科学性原则;规划方案制定、技术方法研究,应体现前瞻性、可操作性,以保障其有效性并得以落实。4、与相关规划协调原则:规划在遵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总体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与相关农业、水利、林业、畜牧、土地及新农村建设等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兼顾各行业需要,统筹安排,保证项目资金使用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积极动员公众参与的原则:饮用水源地保护、饮用水安全的保障是与社会公众密切相关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规划各方面充分体现公众参与。1.3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0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0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0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0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1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1986.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6.11)农药管理条例(1997.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0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618-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4653-199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1993)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5年发展纲要基本思路(宜昌市计划委员会)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宜昌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其它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划1.4规划范围与目标1.4.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全市包括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猇亭区、点军区、夷陵区主要现有的8个饮用水水源地,即夷陵区的官庄水库,葛洲坝的二江饮用水源地、猇亭区的善溪冲水库,点军区的楠木溪水库,宜都市的清江饮用水水源地、长江饮用水水源地,枝江市的长江饮用水水源地,当阳市的巩河水库。1.4.2规划时段总体规划期为20062020年。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规划编制原则,将规划期分为近、中、远期三个阶段,达到分期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明确、便于操作的目的,其中近期为规划的重点阶段。具体如下:第一阶段(近期):20062010年;第二阶段(中期):20112015年;第三阶段(远期):20162020年。1.4.3规划目标第一阶段(近期):完善宜昌市饮用水源保护法规和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体系;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到各水源地以国家地表水类标准为基准的水环境容量,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类标准,达标率100%。第二阶段(中期):进一步削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污染负荷,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60%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类标准。第三阶段(远期):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到各水源地以国家地表水类标准为基准的水环境容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类标准,达标率100%。1.5规划编制技术路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基础工作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规划规划实施保障体系规划技术支撑点源污染防治工程污染防治工程管理能力建设工程工程投资效益评估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工程应急能力建设工程管理能力建设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与核定环境基础情况调查环境状况评价成果输出图1-1 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图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规划以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情况调查为基础,评价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查清水源地流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根据水源地环境容量,得出各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污染物削减总量;全面核定和划分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方案,包括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水源地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工程、水源地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工程、水源地管理能力建设工程及工程实施效益评估,并建立规划实施保障体系。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 饮用水水源地基础情况调查包括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概况、水环境质量状况、供水能力、水源地流域内污染源调查、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污染治理与规划、环境管理状况等方面。2.1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2.1.1自然地理与行政区划(1)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上游与中游分界处,地理坐标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之间,东接荆州,北邻襄樊和神农架,南及西南毗邻湘西和鄂西自治州,西接长江三峡,溯流直达巴蜀,自古便是鄂西川东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三峡门户”、“峡口明珠”之美誉。宜昌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为楚西塞。西汉初年置县为县治,名夷陵县,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府名宜昌。宜昌市市区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东口,横跨长江两岸,距省会武汉市公路355km,水路706km,铁路572km;西距重庆市水路648km,现辖远安、兴山、长阳、五峰、秭归五个县,宜都、枝江、当阳三个县级市,夷陵、西陵、伍家岗、点军以及猇亭五个城区、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草埠湖农场,国土总面积2.10845万km2,其中中心城区面积4248km2。宜昌市行政区划图见附图一。(2)地质地貌宜昌市地处黄陵山地与江汉平原接坡上的低矮丘陵地带,地形总体由山区型向平原型过渡,山势由陡峭趋于平缓。东西最大横距174.08km,南北最大纵距180.6km。宜昌市区内的山川地势主要由两个基本地貌单元组成,其一为南津关以北长江两岸由碳酸盐岩组成的低山地貌,其二为南津关以南由白垩系砂泥岩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组成的丘陵、河谷平原。总体特征如下:地貌类型多样。市区内西北高、东南低,山顶高程由350m逐渐向东南降为200m,呈一缓倾的斜面。低山丘陵与平原低地相间分布,低山丘陵区坡度较大,平原低地区地势较平。境内地貌大致分为低山、丘陵、平原和岗地三种类型。其中,低山占29.8%,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西部的边缘地区;丘陵占47.2%,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北部;中部为平原和岗地,占14.4%;水域占8.6%。市区长江两岸的地形对比悬殊。江南岸为武陵山脉的石门支脉,其群峰连绵,层峦叠翠,地势险要,山峰临江一面近似绝壁。一般海拔在200-250m之间。江北岸为大巴山山脉的荆山山脉东延部分,以西陵山、镇境山、东山、白马山为界,以东多为丘陵分布,海拔在100150m之间,城区主要建筑在江北岸的一、二级阶地上,“东北山环,西南水绕”,呈带状分布。三江两岸及镇川门至伍家岗一带为一级阶地,海拔57-59m,上部为褐色粘砂土、夹砂粘土、粉砂、下部为卵层,厚731m。西坝屯甲沱附近及石子岭、樵湖岭、珍珠岭、桃花岭一带,为二级阶地,呈南北向月芽形分布,海拔在65-75m,上部为棕黄色微带红色的粘土,下部为含泥卵石层,厚17390m。石子岭、樵湖岭、珍珠岭、桃花岭一线;与镇境山、肖家岗、东山一线之间,即东湖(现已填平)。铁路坝、南湖一带,地势明显低凹,是距今12000年前长江一个河汊的故道。地势微具波状起伏。市区内地势自长江两岸向北、向南逐渐抬升,即北岸由北北东至南南西和北西至南东两个方向渐低,南岸由南南西至北北东和南东至北西两个方向渐低,呈缓岗浅切沟谷交替镶嵌出现,南津关以北长江两岸的低山,其山势高峻,沟谷深切而狭窄,山顶标高一般为180300m,最大标高375m,相对高差100余m,最大高差达300m。南津关以南由于沟谷系垂直或近于垂直岩层倾向发育,因而形成似桌状山和单面山之间过渡类型的波状浅丘,山体总体走向北北东至近南北向、山顶浑圆、坡度平缓。山顶标高一般为90-250m,相对高差为20100m。长江南岸山体尤为雄伟壮观,受长江水流侧向侵蚀冲刷作用,切割较深,呈现一系列峭壁的三角面山丘临江屹立。市区500m以上的山峰有6座,200500m的山峰有26座。市区北部(长江北岸)境内最高点544.2m,地势由北西向南东逐渐降低,沿长江一带地势较平坦,有较宽阔的河漫滩,平均海拔70m,市区南部(长江南岸)境内,最高点海拔710.3m,地势由南向北降低,临江一面大都山势陡峭。全市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663.1m。沟谷发育,多呈树枝状展布,沟谷浅而宽,多呈“U”型。沟谷内均有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宜昌市地形地貌见附图二。(3)气候特征宜昌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等特点。根据宜昌市气象台历史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6.8,一月份平均气温4.7,七月份平均气温28.2,极端最高气温41.4,极端最低温度-9.8,平均相对湿度76%,年平均风速1.5m/s。年平均无霜期272天。宜昌市年平均降雨量1158mm,每年5-10月为汛期,洪水多集中在7-9月。常年主导风向为ESE风,风向频率10.333%,次主导风向为SSE、SE和NNW风,风向频率分别为8.6679%、7.9836%和6.6378%;风向频率最低的为SW风,频率为1.7108%。年静风频率为23.7%。(4)水文宜昌市江河纵横,水量丰富。市域内的地表水系属长江干流水系,河流众多。长江流经市域230km,清江流经市域153km,还有香溪河、黄柏河、沮漳河等10km以上的河流共99条,过境客水量约4581亿m3,占全市年均总水量的96%以上。宜昌市共有湖泊11个,主要分布在枝江市和当阳市境内,面积11.9km2。宜昌市降水量丰沛,径流量很大,多年平均径流量达160亿m3。境内以长江为主干,集水面积超过50km2的大小河流有64条,全市河流总长达到5089km,总集水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91.5%,河网密度为0.24km/km2。除长江干流外,境内集水面积大于1000km2的其他主要河流有长江一级支流香溪河、黄柏河、清江、沮漳河及清江一级支流渔洋河。宜昌市主要水系见附图三。(5)湖泊、水库宜昌市地处鄂西山区到东部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山区及丘陵地势占总面积的90%,湖泊面积较小。全市共有湖泊11处,总面积11.9 km2,集中分布在枝江及当阳市的平原地区,主要有:陶家湖、东湖、季家湖等。宜昌市域范围内的大、中、小水库490余座,总库容量约为59.8×108m3。天然水库有巩河水库、漳河水库水库等,主要分布在当阳、枝江、宜都市。另有因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而形成的河道型水库,主要有葛洲坝库区,水域面积8.7 km2,库容15.8×108m3;清江隔河岩库区,总库容34×108m3;清江高坝洲库区,库容4.33×108m3;将会形成的三峡库区,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完成后,将形成全世界最大的水库,水库面积约1080 km2,总库容达393×108m3,其中调节库容165×108m3,系调节水库。(6)土地利用 宜昌市处于鄂西南山地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全市山地14358 km2,占67.64%;丘陵4788 km2,占22.56%;平原2081 km2,占9.8%。2004年全市土地利用现状中耕地占17.93%,园地占3.88%,林地占59.27%,牧草地0.1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3.85%,交通用地占1.08%,水域占5.70%,未利用地占8.14%。全市人均占有耕地1.376亩,耕地面积中:灌溉水田占32.22%,望天田占3.39%,水浇地占4.02%,旱地占57.57%,菜地占2.80%。全市15°的耕地面积3613002.9亩,占63.29%;15°-25°的耕地面积1187220.3亩,占20.80%;25°的耕地面积908031.7亩,占15.91%。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39个、森林公园10处、风景名胜区6处、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6个生态村(场)。城区绿化覆盖总面积28.09 km2,其中园林绿化面积24.39k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42%。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02km2。宜昌市生态环境正趋于良性发展。(7)水资源宜昌境内水系属外流水系,以长江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年平均总水量4741.4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141.14亿立方米,产水系数0.55,产水模数66.15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人均水资源量为3560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为4180立方米。2.1.2社会、经济状况(1)人口状况 截至2005年底,宜昌市辖5区5县3市,全市共有乡25个、镇61个、街道办事处20个、村民委员会1634个、居委会253个。2005年市域人口404.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0,城镇化率41%,居住有汉族、土家族、回族、苗族、满族、蒙古族、侗族、壮族、彝族、维吾尔族、白族、朝鲜族、藏族、土族、布依族、瑶族、仡佬族、黎族、畲族、锡伯族、拉祜族等30多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人口比例的89.5%,土家族占人口比例的10.2%。宜昌市人口迁移特征为:市域农村劳动力向省外发达区域务工转移,暂住人口有增加的趋势,市域人口向市区集中,各县市人口向县市行政所在地集中,另外,三峡移民带来人口布局有所变化。2005年,宜昌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6元,年均增长6.9%;农民人平纯收入3108元,年均增长5.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五年增加185.7亿元,人均增加5011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2.1m2,比“九五”期末增加7.6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累计新增就业25万人。2005年,宜昌市全市共有大中小学校1335所,在校学生662335人,教师45712人,全市城区和县镇入学率100%,农村入学率99.72%。根据宜昌市总体发展战略,到2010年,宜昌市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43%,总人口4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0万人,主城区总人口为100万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2)社会经济状况2005年,宜昌市实现GDP 608亿元,同比增长13%,连续3年高于全国全省增长水平,综合经济实力仅次于武汉市位居全省第二位。区域内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05.5亿元,同比增长32.4%。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2.8亿元,同比增长29.2%;实现利税129.7亿元,增长34.3%;实现利润90.3亿元,增长45.9%。三次产业比重从“九五”末的16.3:54.4:29.3发展到2005年的13.44:56.2:30.36,其中规模内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的20.64%到2005年达41.25%,工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宜昌市经济发展总目标:发挥湖北省域副中心职能,成为长江中上游的中心城市之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使宜昌全面实现现代化;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使宜昌成为宜居与创业的城市;在中部崛起战略下崛起于中部。分期目标为:到2010年,宜昌市域本地生产总值达到1025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人均GDP达约2900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达38%,主城区本地生产总值达到500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0年,宜昌市三产业结构调整更加合理,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3)与饮用水相关的疾病情况宜昌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较好,均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要求,有统计以来,未发现与饮用水水质密切相关的疾病。宜昌市经济、社会基本情况见表2-1。表2-1 宜昌市经济、社会基本信息调查表城市名称城市代码人口(万人)2005年GDP(亿元)第一产业(亿元)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2005年2010年2020年宜昌市420500404.9425448608.0684.98310.0213.08西陵区42050245.6-74.8600.34938.25836.254猇亭区4205055.19.01618.24-夷陵区42050651.651.651.952.86.341.3223.78点军区42050410.415131812.7472.6713.9935.831宜都市42058139.3741.3741.5754.478.0926.1920.19当阳市42058248.1152.555.557.7417.79520.26219.68枝江市42058350.6950.750.850.7614.7323.1321.92.1.3供水及用水状况(1)供水人口2005年宜昌市点军区、夷陵区、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供水人口分别为8.61万人,51.64万人,39.37万人, 48.11万人和50.7万人。(2)用水结构及用水量宜昌市及其县级市供水结构主要来源于地表水。2005年全市饮用水源地供水总量为24321万立方米,其用水普及率达100%。其中宜昌市区、点军区、夷陵区、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用水量分别为14846、1294.82、5009.4、1376、1404.8和3593万立方米。2005年宜昌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为7825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2.70%;第二产业用水量为5599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7.71%;第三产业用水量为1281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63%;消防及其他用水量为141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0.95%。(3)城市人均用水量及价格综合用水指标综合生活人均用水量包括居民生活用水与第三产业用水量之和,宜昌市综合生活人均用水量249.34升/人·日,其中城区人均用水量为315.16升/人·日,城市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和综合生活人均用水量与各地供水水源有一定的相关性。生活用水价格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紧张问题日益突现,为此,近几年来宜昌市多次调整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目前价格保持在1.52元/立方米,点军区为1.0元/立方米、夷陵区为1.25元/立方米、宜都市为1.2元/立方米、当阳市为1.255元/立方米、枝江市为1.095元/立方米。各地水价不同,其主要因素是由当地供水水源是否充分,当地经济是否发达而定。2.2饮用水水源地基础情况2.2.1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分布(1)水源地分布情况宜昌市区及各县级市现有集中饮用水源地共8个,其中宜昌市区和夷陵区共一个,为官庄水库;葛洲坝1个,为长江饮用水源地;猇亭区1个,为善溪冲水库;点军区1个,为楠木溪水库;宜都市2个,分别为清江饮用水源地(陆城一水厂)和长江饮用水源地(陆城二水厂);当阳市1个,为巩河水库;枝江市1个,为长江饮用水源地。其饮用水源分布见附图四。(2)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及全国统一水系编码根据全国环境系统水系代码表及饮用水源地编码方法,对全市饮用水源地进行了编码,各饮用水水源地所在水系及其编码见表2-2。根据全市7个地表水水源地所在区域,通过遥感图像得出各水源地地理位置信息。其地理坐标经纬度主要以水源地取水点为基本点,其具体情况见表2-3。2.2.2 饮用水水源地运行状况8个地表水源地中,大型水库1个,即巩河水库;中型水库2个,即官庄水库和善溪冲水库;小型水库1个,即楠木溪水库。其余为河流型饮用水源。饮用水源具体运行情况见表2-4。表2-4 宜昌市饮用水源地基本情况调查表水源地名称规模建成时间(年月)工程设计取水量(万吨/日)实际取水量(万吨/日)备注楠木溪水库小型1999年8月111.5葛洲坝二江库区1982年10月86官庄水库中型2004年12月4832善溪冲水库中型2007年10-在建长江陆城取水点(陆城一水厂)-1963年7月72清江陆城取水点(陆城二水厂)-1986年6月22巩河水库大型2000年7月103长江马家店取水点-1969年1月72表2-2 宜昌市用水情况调查表城市名称居民家庭用水生产运行用水社会服务用水城市用水总量合计集中式供水分散式供水供水总量(万m3/a)供水人口(万人)用水量(万m3/a)用水价格(元/吨)生产用水量(万m3/a)用水价格(元/吨)用水量(万m3/a)用水价格(元/吨)供水量(万m3/a)供水人口(万人)供水量(万m3/a)供水人口(万人)点军区247.2211010.751.136.850.91289.821293.728.61001294.828.61葛洲坝8980.851951.16581.371151115115.600115115.6夷陵区505.01.252950.00.90356.01.253611.04241.316.08768.135.565009.451.64宜都市3501.27341.012501.3133412001617623.27137639.37当阳市7771.2552781.2242111.6941266372.312.751032.535.361404.848.11枝江市14031.095221351.43801.6462689268919.390431.4359350.7表2-3 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分布情况调查表城市名称饮用水源地名称饮用水源地编码所在河流名称所在河流编码水源地类型水源地位置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情况中心经度中心纬度划定时间批准单位点军区楠木溪水库FC0000420504000R1长江FC0000RE111º1348N30º37412001.9点军区人民政府夷陵区官庄水库FC0000420506100R1长江FC0000R111º254930º47562006.5宜昌市人民政府葛洲坝二江库区FA8605420502004S1长江FA8605S111º164930º4412-猇亭区善溪冲水库FC0000420583102R5长江FC0000R111º290930º29411999.3.19枝江市人民政府宜都市陆城一水厂FB1004420581001S2清江FB1004S111º270730º24051999.10宜都市人民政府宜都市陆城二水厂FB0101420581001S1长江FB0101S111º274130º24141999.10宜都市人民政府当阳市巩河水库FB1104420582000L9长江FB1104R111º425930º57312000.7当阳市人民政府枝江市长江马家店取水点FC0000420583001S1长江FC0000S111º442430º25121999.3.19枝江市人民政府2.3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调查2.3.1城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调查宜昌市各级环保监测站等部门对全市8个地表饮用水源地先后进行了监测,水质监测点位的布设和监测方法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规定的要求进行,监测项目主要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表1、表2各项指标以及反映水库富营养化状况的总氮、总磷、叶绿素a和透明度四项指标。监测结果表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表1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的类标准。地表水源地有机污染物(包括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共144个指标)因为宜昌市各个监测站实际监测能力问题,未进行监测。宜昌市主要饮用水源地监测结果见表2-5。表2-5 宜昌市主要饮用水源地监测结果统计表单位:毫克/升(pH除外)序号监测项目监 测 结 果官庄水库葛洲坝二江取水口善溪冲水库楠木溪水库宜都清江取水口宜都长江取水口枝江长江取水口巩河水库1PH(无量纲)8.397.38.488.018.127.227.327.902溶解氧8.557.37.367.68.858.967.539.123高锰酸盐指数2.114.33.072.61.722.513.283.404氨 氮0.1560.120.1110.380.300.280.300.265总磷0.01L0.120.0520.020.0390.0380.0450.0286氟化物0.190.250.380.130.260.220.230.237挥发酚0.002L0.002L0.010.002L未未未未8石油类0.010.030.0010.02未0.03未未9 粪大肠菌群117800未340406111634210五日生化需氧量未20.43未2.192.972.681.9111总氮未1.440.773未2.821.561.981.7512化学需氧量未5L9.93未1817181613铜未0.05L未<0.10.0040.0040.0030.00414锌未0.006L未未0.0010.0050.0050.00315硒未-未未未未未未15砷未0.007L0.004未未未未未17汞未11.2未未未未未未18镉未11.2未未未未未0.000319六价铬未11.20.009未未未未未20铅未0.006L未未未0.002未0.0032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未-未未未未未0.03522氰化物未-0.002未未未未未23硫化物未-未未未未未未24硫酸盐未11.2未未未未未未25氯化物未4.49未未未未未未26硝酸盐氮未1.160.773未未未未未2.3.2城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宜昌市城区饮用水水源地主要为水库型地表饮用水源地,其水质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以类地表水标准值为限值,二级保护区以类地表水标准值为限值,以此得出是否达标、主要不达标污染指标、超标倍数等。(1)评价项目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汞、铅、挥发酚、石油类9项。(2)评价时段评价时段为枯、丰、平水期。(3)水质标准单项水质项目的具体评价标准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所列指标。(4)评价方法采用水质综合评分值法评价水质类别,按照表2-6规定,用内插方法计算得出断面(或测点)每个参加水质评价项目的评分值,根据各个项目的水质评分值,取其最高评分值即为该断面(或测点)的水质综合评分值。水质综合评分值计算如下式:WGI = MAX(WGI (i)) 表2-6 水质类别与评分值对应表水质类别类类类类类劣类水质综合评分值(WGI)0WGI2020WGI4040WGI6060WGI8080WGI100WGI100依据各项水质单个项目的浓度值,按以下公式计算单个项目的水质评分值:式中,C(i)为第i个水质项目的监测值;C(i)l为第i个水质项目所在类别标准的下限值;C(i)h为第i个水质项目所在类别标准的上限值;WGI(i)l为第i个水质项目所在类别标准下限值所对应的评分值;WGI(i)h为第i个水质项目所在类别标准上限值所对应的评分值;WGI(i)为第i个水质项目所在类别对应的评分值。此外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两个等级的标准值相同,则按低分数值区间插值计算。根据饮用水水源地的实际情况,将官庄水库水源地列入每年的例行监测。而楠木溪水库和善溪冲水库2个水源地只在2005-2006年进行了监测。列入例行监测的官庄水库水质现状评价以2005年监测数据均值为基数, 按平、丰、枯三个水期和一类、二级保护区分别进行评价,楠木溪水库和善溪冲水库水质现状评价以2005-2006年监测数据均值为基数,不分水期、且都按一级保护区进行评价。官庄水库一级保护区的各个评价时段,水质评分值为2128,水质类别为II类;二级保护区的各个评价时段水质评分值为2941,水质类别为III类。善溪冲水库水质评分值为33,水质类别为II类。楠木溪水库水质评分值为32,水质类别为II类。2.3.4饮用水水源地水体营养状态评价(1)评价指标: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Mn)(2)评价方法: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采用卡尔森指数方法,计算公式如下:式中:TLI()综合营养状态指数;Wj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TLI(j)代表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以chla作为基准参数,则第j种参数的归一化的相关权重计算公式为:式中:rij第j种参数与基准参数chla的相关系数;m评价参数的个数。表2-7 chla与其它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rij及rij2 值参数chlaTPTNSD高锰酸盐指数rij10.840.82-0.830.83rij210.70560.67240.68890.6889单项指标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 TLI(chla)=10(2.5+1.086lnchla) TLI(TP)=10(9.436+1.624lnTP) TLI(TN)=10(5.453+1.694lnTN) TLI(SD)=10(5.118-1.94lnSD) TLI(CODMn)=10(0.109+2.661lnCODMn)式中:chla单位为mg/m3,SD单位为m;其它指标单位均为mg/L。(3)湖泊水库营养状态分级采用0100的一系列连续数字对湖泊营养状态进行分级,包括:贫营养、中营养、富营养、轻度富营养、中度富营养和重度富营养。表2-8 水质类别与评分值对应表营养状态分级评分值TLI()定性评价贫营养0TLI()30优中营养30TLI()50良好(轻度)富营养50TLI()60轻度污染(中度)富营养60TLI()70中度污染(重度)富营养70TLI()100重度污染(4)水质营养状态评价2005年,宜昌市各水源地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见表2-9。表2-9 宜昌市各水源地富营养化评价结果 项目水库总磷(mg/L)总氮(mg/L)透明度(m)高锰酸盐指数(mg/L)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营养状态级别官庄水库0.042.241.53.8841中营养善溪冲水库0.021.781.83.1037中营养楠木溪水库0.032.121.63.8038中营养2.3.5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变化趋势我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饮用水水源地即官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