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试行).doc

    • 资源ID:2807134       资源大小:413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试行).doc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试行) 铁道第四勘测设计院2004年前 言本规则(试行)根据院经计处三标及业建项目设计任务通知单 三标(2004)71Y04038号项目要求,进行研究和编制。由于现行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在精度要求上有较大差别,至使我院勘测160250km/h 速度目标值范围的项目依据的规范不尽一致。为统一该范围项目的测量方法、精度,需要制订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试行)。规则(试行)共分六章,主要内容为:总则、术语和符号、控制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初测、定测,和附录。规则(试行)的基本测量精度和选用的测量方法,充分考虑到设计和施工对测量精度的需要,并以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 1005497)、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TB1005097)、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313号)为依据。2002年以来经调研提出一次布网、GPS测中线、航模测纵、横断面等若干测量新技术,通过检验和试行推广这些新技术是可行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勘测质量和工作效率,在规则(试行)中列入这些新技术并附以严格的条件。采用新技术部分要求整体精度不低于现行测量规范、规定,但对个别具体项目测量精度适当放宽。待使用一段时间后再行总结更改。测量规范、规定中施工测量篇幅与勘测设计无直接关系,在本暂行规则中没有转述。但留出了适当接口保证勘测、设计、施工的一致性和对精度的不同要求。条文说明部分只对不易直接理解的新增内容条款进行推论和解释。本规则(试行)仅限院内使用请注意保密。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部门结合工作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交技术中心。规则(试行)由技术中心负责解释。规则(试行)编写单位:技术中心、线站处、航测处。主要起草人:宋建恩、李学文、王海潮、郭志勇、徐立、刘云东、梁旺、刘锦、冯光东、郭良浩、夏艳萍、周芳洪。 目 次1 总则32 术语和符号42.1 术语42.2 符号43 控制测量53.1 平面控制测量53.2 高程控制测量63.3 控制测量成果计算及整理 94 航空摄影测量104.1 一般规定104.2 航空摄影114.3 航外控测量124.4 航测内业测图 124.5 航测模型测量断面125 初测135.1 勘测准备135.2 线路测量135.3 桥涵测量155.4 隧道测量176 定测 186.1 勘测准备186.2 中线测量186.3 高程测量206.4 断面测量216.5 桥涵测量216.6 隧道测量236.7 交桩和施工控制24附录 控制点埋石图及标志注字方法25暂行规则用词说明27条文说明281 总 则1.0.1 为统一新建铁路工程测量技术要求,保证工程测量质量,依据现行部颁诸测量规范制定本规则(试行)。1.0.2 本规则(试行)仅限于于我院承担的新建铁道工程测量试用。1.0.3铁路测量平面坐标宜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用测区中部子午线作为中央子午线的1°带高斯直角坐标系;桥梁和隧道控制测量,也可采用独立直角坐标系。1.0.4 高程系统宜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当个别地段无1985国家高程基准但有黄海高程的水准点资料时,应在原黄海高程数值上减去0.0286米,换算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其它高程基准不宜使用。1.0.5 长大干线接受勘测设计任务后技术主管部门(或授权总体组)应组织对该项目测绘工作进行策划,确定各阶段测绘方法,协调各阶段测量。1.0.6 正线 100公里以上的铁路测量项目应作总量3%的抽检;100公里以下的铁路测量项目应作总量5%的抽检。1.0.7 测量精度应以中误差衡量。极限误差(简称限差)规定为中误差的2倍。1.0.8使用满足本规则(试行)精度指标的高新技术作业方法进行勘测。必须经院技术主管部门批准。1.0.9 测量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应书写清楚,签署完整,并应复核和检算,未经复核和检算的资料严禁使用。提供的各种电子文件,必须附有提供者签名的纸质文件并以纸质文件为依据。各种测量原始记录(含磁卡等电子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应妥善保存。1.0.10铁路测量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结合各阶段工作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安全生产措施。1.0.11 各种测量仪器和工具应做好保养和维修工作,并定期检校。1.0.12 铁路工程测量除应符合本规则(试行)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一次布网 将各阶段控制点一次布设成同一个等级、统一平差的测量控制网。2.1.2 插点 在高等级测量控制网中插入一个或两个待定控制点。 2.1.3 插网 在高等级测量控制网中插入两个以上的点构成加密控制网。 2.1.4 摄影比例尺 摄影机焦距与相对航高之比值或像片上两点长度与实地长度之比。2.1.5中线控制桩 根据纸上定线,把线路主要控制点测设到地面上,这些控制线路走向的控制点为中线控制桩。2.2 主要符号m测角中误差以秒计w角度闭合差以秒计f 坐标方位角D 平距X纵坐标、纬距Y横坐标、经距增量 n连续自然数的一个数值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取6371kmYm 测边距中央子午线的平均距离,取位至整公里。 Hm 测边到大地水准面平均高程,取位至0.1公里。 L测量线路(导线、GPS、水准等)长度表格中表示中误差、较差、闭合差、限差、精度等量的数值前面都缺省了±号。表示长度的英文字母以公里为单位时大写,以米、厘米或毫米为单位时小写。本规则计算结果凡未特别说明的长度取位至0.001米;角度单位取位至整秒。3 控 制 测 量3.1 平面控制测量3.1.1 平面控制测量应采用初测、定测一次布网,在航外控阶段完成。平面控制相对闭合精度必须高于±1/20000。平面控制宜在航测阶段采用GPS、导线等方法完成。3.1.2 GPS一次布网测量应采用E级网,每35公里一对点,点对的两点距离应在6001500米并相互通视。桥、隧等重点工程独立控制网按设计施工对精度的要求选择相应等级的GPS控制网。各等级GPS 控制网布网技术要求如表3.1.2。 表3.1.2 GPS布网技术要求级 别项 目ABCDE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566810平均距离(km)3007010155100.45 1 GPS控制测量内、外业依据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执行。2 GPS控制测量除按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提供所有成果资料外,在基线向量检核符合要求后,应以一个点的WGS84系三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GPS网的无约束平差,并提供各点的WGS84系三维坐标。3 GPS与国家控制点联测,点上有钢标时宜采用偏心法观测,并按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附录K进行归心改正计算。若是简易钢质寻常标可以先放倒标架,观测完后再恢复。3.1.3 一次布网导线测量采用一级导线。10公里以内联测困难时宜用GPS加密四等控制点(D级GPS);条件不具备时也可以加长平均边长,控制边数n小于15的办法进行10公里以上距离的联测。导线操作按照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3.1.13.1.5条执行。各等级导线技术要求如表3.1.3。表3.1.3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 级导线长度 (km)平均边长 (km)测 角中误差(”)测 距中误差(mm)测距相对 中误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 )相 对 闭合差DJ1DJ2DJ6三等3031.8201/1500006103.6n1/55000四等201.52.5181/80000465n1/35000一级100.74101/70000248n1/20000二级60.38101/300001316n1/10000三级12151/70001224n1/50003.1.4 一次布网应选择在线路两侧距线路50米以上开阔、稳固可靠、相互通视、易于保存、寻找,能保证后续GPSRTK参考站和全站仪设站工作的地方布点。3.1.5 一次布网控制点(含插网、插点)应全部按附录规格埋石并作点之记。3.1.6大型构造物施工控制网,可以大型构造物两端的控制点连线为基线建立假定坐标系,其精度可依据构造物本身对设计、施工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控制等级,布设独立控制网。当其等级高于线路控制网时,应保持其自身的精度。 3.2 高程控制测量3.2.1 铁路高程控制测量(基平测量)应按国家五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实施,并与国家四等或四等以上水准点,或者相当于国家四等或四等以上水准点联测。联测距离不宜超过30km,形成附合水准路线。联测困难距离超过30km时高程闭合差不能超过±165mm。各等级高程测量技术要求如表 3.2.1表3.2.1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标准等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路线长度(km)水准仪的型号水 准 尺观 测 次 数往返较差或闭合差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 线平地(mm)山地(mm)二等2DS1因瓦往返往 返4L三等650DS1因瓦往 返往测12L4nDS3双面往 返四等1016DS3双面往 返往测20L6n五等15DS3单面往 返往测30L注: n为测站数。3.2.2 基平测量应在航测阶段结合平面一次布网,对控制点按五等水准进行高程联测。3.2.3 与既有铁路连接时,宜采用统一的高程系统。3.2.4 水准基点应沿线路布设,一般地段每隔2km距线路中线100150m设一个,重点工程地段应根据需要增设水准点。1水准点宜与平面控制点共用,如平面控制点密度不够应另补设水准基点。 2 水准基点应选在土质坚实,安全僻静,观测方便和利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埋设。3 水准基点的埋石和式样应符合附录的规定。3.2.5 大型构造物施工高程控制,应以就近的12个水准基点为基准,依据构造物本身对设计、施工要求的精度,选择相应的高程控制等级,布设独立高程控制网。当其等级高于五等时应保持其自身的精度。3.2.6基平测量根据地形情况,在平原地区宜采用水准测量,在山岳、丘陵地区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3.2.7基平测量应符合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3.2.4条规定。3. 2.8 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可结合平面控制测量同时进行。闭合限差及检测限差应符合第3.2.1条的规定。2高程转点间的距离和竖直角必须往返观测,转点间高差采用往返观测平均值。1)所用的测距仪标称测距精度不宜低于5mm5ppm,距离测量取位至毫米。2)竖直角测量应采用中丝法,往返各观测2个测回,并应符合表3.2.8的规定。表3.2.8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仪器测回数指标差较差(”)垂直角较差(”)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附合或环形闭合差(mm)四等DJ237720D20L五等DJ22101030D30L3 前后视的棱镜应安置在支架上。仪器高、棱镜高应在测量前、后分别量测1次,取位至毫米。2次量测的较差不大于±2mm时,取用第一次量测值。两次量测值均应记录在册。4 三角高程测量高差值应进行球差改正,改正值为: =78D2(mm) 5 球差改正后,当往返测高差较差超过±30D时,应重测。重测仍然超过±30D但与原测高差较差不足±20D时,其结果取原测和重测2组高差的平均值。3.2.9 线路跨越江河、深沟,其视线长度大于200m时,应用五等跨河水准测量方法和精度施测,或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施测。跨河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9的规定。 表3.2.9 五等跨河水准测量双测回数和组数跨河视线长度(m)双 测 回 数 组 数5002 2 5011000 2 2 10011500 3 210512000332000 4 33.3控制测量成果计算及整理3.3.1一次布网采用附合导线时,应对资料完成以下整理计算。1应按下列公式逐边将平距改化至大地水准面和高斯平面: d=(1+Ym2/2R2Hm/R)d0 (3.3.1-1)式中 d0为实测边长;d为改化后边长2 控制点坐标应换算到和地形图同一投影带。3 导线水平角闭合差应按下式计算,并满足表3.1.3的要求。w=0 (A±180)-k (3.3.1-4)式中 0 导线起始坐标方位角;k 导线闭合坐标方位角;A 右角。 4 导线宜在全线测量贯通后进行整体平差。3.3.2 GPS测量的资料整理,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的规定。3.3.3 水准路线或三角高程路线的高程闭合差,在限差以内时应按距离比例平差。4 航空摄影测量41基本规则4.1.1 平面坐标计算应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以测区中部子午线为中央子午线的1度带分带计算平面直角坐标。4.1.2 地形等级应按表4.1.2规定划分。 表4.1.2 地形等级 地形等级 I 地面坡度(°) 6 614 1426 26 地面高差(m) 50 50150 150350 350 4.1.3基本等高距应根据用图需要和地形等级按表4.1.3的规定选用。表4.1.3 基本等高距 地形图比例尺 基本等高距(m) 1:500 0.5;1 1:1000 1;2 1:2000 1;2 1:5000 2:54.1.4 地形图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物点在图上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4.1.41规定 表4.1.41 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 地形图比例尺点位中误差(mm) 1:500、1:10001.6 1:2000 、级地形:1.0 困难时:16、级地形:1.2 1:5000 0.8 2 高程注记点、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表4.1.42的规定。表4.1.42 高程注记点、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 地形等级 I 误差类别地形图比例尺高 程注记点(m)等高线(m)高 程注记点 (m)等高线(m)高 程注记点 (m)等高线(m)高 程注记点 (m)等高线(m) 1:500 0.200.25 0.40 0.50 0.60 0.75 0.80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1.00 l:1000 0.40 0.50 0.60 0.75 0.801.00 1.201.50 1:2000 0.60 0.75 0.961.20 1.60 2.00 2.00 2.50 1:5000 0.901.00 1.201.50 2.00 2.50 3.00 3.50 4.2 航空摄影4.2.1 航摄仪应用23cmX23cm像幅,焦距宜采用150mm或88mm。4.22 在航模上量测断面时应按下表4.2.2高程精度确定航空摄影比例尺: 表4.2.2 航摄相片比例尺与高程精度的关系摄影比例尺航高 H(m) 高程精度(m)I级地形 H/5000级地形 H/3000级地形 H/15001:40006000.120.200.401:50007500.150.250.501:60009000.180.300.601:700010500.210.350.701:800012000.240.400.801:900013500.270.450.901:1000015000.300.501.001:1100016500.330.551.101:1200018000.360.601.20注 摄影焦距系150mm镜头 4.2.3 测图所需的航摄像片比例尺应在表4.2.3规定范围内根据地形图比例尺、测图精度布点方案、测区地形、仪器装备等情况合理选择。 表4.2.3 航摄相片比例尺与地形图比例尺的关系地形图比例尺 航摄像片比例尺正射影像地图比例尺 航摄像片比例尺 1:1000 1:40001:10000 1:1000 1;40001:6000 1;2000 1:80001:18000 1:2000 1:80001:120001:5000 1:100001:30000 l;5000 1;100001:300004.2.4 摄影范围宜保证预可研阶段所定线路方案两侧各10001500米,特殊要求根据情况增减。 4.3 航测外控测量4.3.1 航测外控阶段,应依据本规则3.1节完成线路整体一次布网测量。并按3.2.1条五等水准标准,测量各平面控制点高程。4.3.2 像控点的布设宜采用全野外布点。像控点高程允许偏差±0.15m。当不采用航测模型测量纵横断面时,本条规定仍按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4.2节执行。4.3.3 航测外控测量其他实测工作按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4.2节执行。 4.4 航测内业测图4.4.1航测内业测图除按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4.34.8节执行外应注意1 一次布网控制点应参与航测模型定向。并在模型和图中标注控制点。2 在测图时对6m以上房屋注“楼”;20m以上房屋注“高楼”。 4.5 航测立体模型测断面4.5.1 航测模型测断面应满足后文6.4.3条规定。4.5.2 应充分利用初、定测成果修正航测模型。4.5.3 航测断面点高程中误差允许值为一般地区±0.35m,困难地区放宽1.5倍。4.5.4 航测横断面密度应较6.5.1条规定的实测横断面密度增加一倍。纵断面点位密度根据各专业勘测和设计要求加密。4.5.5 断面上和各专业设计直接关联的点位应根据专业技术人员要求现场实测。5 初测5.1 勘测准备5.1.1根据预可研(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进行现场勘测,搜集编制可行性研究所需的勘察资料,初步确定采用方案。5.1.2 勘测前应搜集和掌握下列基本资料: 1 本次勘测适用的勘测设计规范、细则、任务书。 2 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航测像片、航测影象图、航测阶段完成的一次布网资料、五等水准测量资料。 3国家及有关部门设置的三角点、导线点、GPS控制点、水准点等资料。4 各专业平差、计算、工作软件;各种工作、统计、交接、和质检图表。5.1.3 应根据初拟方案,针对下列主要内容进行现场核查、了解。 1核查所搜集的地形图与沿线地形、地物有无变化,对拟定的线路方案有无干扰,并研究相应的线路调整方案。 2核查沿线居民的分布、农田水利设施、主要建筑设施并研究相应的线路调整方案。 3核查沿线各种地上、地下管线、重要历史文物、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景观区点等,应注意研究线路布设后,对环境和景观的影响。 4对沿线重点工程和复杂的大、中桥、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等,应逐一核查落实其位置与设置条件。 5了解沿线主要建筑材料的产地、质量、储量和采运条件,对缺乏的筑路材料应提出解决的途径。 6与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对重要的线路方案、同地方规划或设施有干扰的方案,应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5.1.4现场踏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初拟的线路方案和比较方案进行调整或修正,确定线路走向后进行初测。 5.2 线路测量5.2.1 线路平面控制测量应按本规则第3.1节的有关规定执行。当方案变化造成线路走向超出控制范围或不能满足补测地形需要时应采取如下措施:1 线路整段偏离新设计中线1.5公里以上,应在该段重新进行一次布网。2线路整段偏离新设计中线0.51.5公里,应在该段进行插网加密控制点。插网宜用GPS施测,每5公里和原网联测一次。没有条件使用GPS时,用一级导线,一级导线测量和原控制网附和,每附合段转点不得超过3个。3 线路只有0.5公里以内零星偏离,应进行插点加密控制点。4 以上13款加密的控制点应按附录要求埋桩。5.2.2 当一次布网控制点密度不够,不能满足各专业收集资料时应按下文补设控制点。补设控制点应满足桥梁、隧道、地质、站场等各专业搜集资料的要求。1 若一次布网是使用GPS 按5公里一对布设的的点对,那么应在控制点之间按表3.1.3施测三级导线。2 若一次布网是布设的一级导线,点位已经较密,可以在需要的地方加密测设支导线点。3以上1、2款应按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附录A桩橛、水准点和标旗中A.1、A.2中规定钉设方桩。5.2.3 线路高程控制测量应按本规则第3.2节的有关规定执行。并做如下补充和检查。 1航测阶段高程控制点密度不够时应按3.2.4条规定加密五等水准基点,加密水准基点可以闭合在航测设置的水准基点或平面一次布网控制点上。 2水准点加桩和补设的埋石式样应符合附录的规定。5.2.4 线路地形图测量宜采用航测成图。只在方案变化致使线路偏出原航测图时实地测图补充。地形图可以采取各种方法测量,但其各项技术、精度指标必须和航测图一致。保证可以接边或混用。具体要求按照第4.4节航测内业测图相关规定执行。野外实测地形按照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3.3节的有关条文执行。5.2.5 在受地形、建筑物限制,线路通过困难或需对不同方案做比较地段应作控制横断面,控制横断面测量方法、技术和精度要求见本规则第6.4节。5.2.6应按下列规定对地形原图检核、整理。 1导线点应按导线里程前进方向从左至右绘于地形原图上。2水准点的高程和位置标注正确。3清绘地形原图(白纸测图)所用的颜色规定如下: 1)坐标格网用红色;2)平面控制点、水准点等资料及注字用红色;3)等高线及天然悬崖、陡坡、沙漠、河滩等用棕色;4)公路用黄色;5)农田植被等用绿色;6)河流、湖泊、水塘、泉源、沟渠等用蓝色;7)其他用黑色。5.2.7线路平面透明腊纸图应按地形原图的内容描绘,并满足下列要求: 1 应减少图纸的折叠次数; 2 比较线应标明起终点里程并注明接线关系;3 线路中线上的等高线高程应与线路中平相符;4 图上宜每隔0.4m注记一排计曲线的高程,等高距改变处应加注高程;5在悬崖上下,山顶、洼地、鞍部、沟底应加注地形点高程,平坦地区适当加注。5.2.8 全站仪数字化测图应提供数字化地图软盘和计算机输出的线划图。 53 桥涵测量5.3.1桥涵控制测量直接采用线路高程控制、平面控制及加密点测量成果。5.3.2 桥渡(滨河、改河沟)水文测量应按铁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和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5.25.6节执行。5.3.3 新线小桥涵勘测 1 一般小桥涵不做全面勘测工作。但应沿纸上定线勘察一遍,参照汇水面积大小、形状、沟形并密切注意农田排灌系统、交通情况,全面估定小桥涵位置、孔径类型。平原河网化地区,应搜集地方对小桥涵布置的要求和一般原则,作为勘测估算小桥涵的参考。 2 小桥涵估定应按铁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3.2.14条执行。 3 在长大限坡地段对控制线路高程影响较大的小桥涵,应做必要的水文、河沟及流域特征调查,通过水文分析,提出可靠的控制高程。 4 结合全线桥涵分布情况及自然条件,初测中应选几个典型河沟,对选用的流量计算公式(包括地区性计算公式)进行验证。5.3.4 大、中桥勘测 1 资料搜集 大、中桥勘测前的资料搜集工作除应符合本规范第5.1.2条的要求外,勘测过程中还应搜集水文、气象、漂流物、通航、交通等资料。 2 现场踏勘应按照5.1.3条执行并着重注意以下内容:1)核查研究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所推荐的桥位方案。2)配合路线总体布局和河段特点、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及环境等条件,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桥位方案和比较方案。3)调查桥位附近是否埋有管线和其它构造物,及其对桥位的影响。3 特大桥、水文地形复杂及控制线路方案的大桥均应绘制桥位方案平面图。桥位方案平面图的比例尺宜为1:2 0001:50 000,其测量方法和精度应按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3.3节的有关条文执行,也可以用线路平面图缩放。测绘范围应满足选定桥位、桥头引线、桥渡建筑物和施工场地的轮廓布置的需要。在有几个桥位方案时,宜测绘在同张图上,测绘范围应涵盖洪水泛滥范围、主要水流方向、新旧河道变迁情况、引流堤水工建筑物、桥梁附属工程和不良地质等。图上应绘制各方案的线路导线、中线、水文断面位置、航标和船筏走行线及所跨道路等。4 大中桥应在线路平面图基础上适当加宽测绘桥址平面图。桥址平面图的比例尺宜为1:5001:5 000,其测量方法和精度应符合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3.3节的有关条文的规定。线路平面图精度、范围能满足要求也可用用线路平面图缩放。 5 大中桥沿线路位置的桥址纵断面测绘范围,受地形控制的桥梁应测至两岸线路路肩设计高程以上。当河滩过宽、洪水漫流时,则必须满足 设计桥梁孔跨、导流建筑物和桥头路基的需要。地面横坡大于1:3、地质复杂的桥址,应在桥址中线上、下游各310m处增测辅助纵断面。根据需要在桥墩台基础范围内增测辅助横断面。 桥址纵断面图上应注明里程、高程、桥名、中心里程、线路方向、各种水位及地质资料。比例尺为1:1001:1000,纵横一致。当地形陡峻或实测桥址纵断面有困难时,可利用实测的1/500桥址平面图点绘桥址纵断面。当航测相片比例尺大于等于1/8000时也可用航测模型点绘桥址纵断面。桥址处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或桥址附近已成桥梁与铁路桥梁关系密切时,应同时收集或丈量已成桥梁主要尺寸,实测各主要部位高程等,并摄取必要的桥址照片和既有桥梁的照片,5.3.5应编写桥涵勘测总说明书,内容应满足铁路基本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可行性研究文件编制的需要,力求简明扼要。当滨河(江)水文勘测区段较长或水文情况较复杂时,应单独编写滨河(江)水文勘测说明书。滨河(江)水文勘测说明书应突出重点。其内容应包括概况、历史洪水及水面坡水害成因、水文勘测方法及主要成果等。对大中桥应分桥编写勘测说明书,其主要内容如下: 1 河流水系及流域特征; 2 水文勘测方法、成果分析及孔径计算; 3 工程地质概况; 4 桥址、桥式方案比较及初步选择意见; 5 与有关单位联系情况及有关协议或会议纪要;6 存在问题及可行性研究中应注意事项。 54 隧道测量5.4.1隧道控制测量直接采用线路高程控制、平面控制及其加点测量成果。5.4.2洞口纵断面、横断面和洞口地形可以利用1/2000数字化地形测量和缩放。但复杂、困难和植被浓密覆盖的洞口和辅助坑道应实测。6 定测6.1勘测准备6.1.1 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进行现场勘测。搜集编制初步设计所需的勘察资料,确定采用方案。6.1.2 资料准备1 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意见及有关文件;2 检查核实初测有关的记录,计算及设计资料。 6.1.3 勘测准备1 控制桩的保存情况;2 沿线地形、地貌及地物的变化情况;3 影响路线走向的控制点及站场、桥隧等工程方案情况;4 局部改移和调整方案的意见。6.2 中线测量6.2.1 检查一次布网桩位分布情况,如果过稀不能满足测设中线需要时应进行插点或插网加密控制。不得采用初测三级导线或初测支导线测设中线。6.2.2 中线控制桩、中线桩、地形图、和一次布网必须采用同一分度带和同一坐标系统。6.2.3 中线控制桩间距宜控制在400600m,最小不能小于100m。特大桥两端、大桥、隧道口、车站应布设中线控制桩。中线控制桩至少和一个相邻中线控制桩通视。中线控制桩应钉设方桩,其规格应按照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附录A桩橛、水准点和标旗中A.1、A.2。并按本文附录要求进行包固桩。6.2.4 铁路引入既有线接轨站应注明里程关系。6.2.5 中线上应钉设公里桩、百米桩和加桩。直线上中桩间距不应大于50m;曲线上中桩间距宜为20m。在地形变化处或专业设计需要,应另设加桩,加桩宜设在就近整米处。中线桩应钉设扁桩,其规格应按照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附录A桩橛、水准点和标旗中A.1、A.2。隧道顶每100m测设一个中桩。隧道、地质等专业设计有特殊要求的地方按专业设计要求加桩。6.2.6 断链应设在百米标处,困难时可以设在整10m桩上。不应设在车站、桥梁、隧道和曲线范围内。6.2.7 铁路定测中线,在左右线并行时,应以左线钉设桩橛,并标注贯通里程。在绕行地段,两线可分别钉桩,并分别标注左右线里程。6.2.8 中线可以采用控制点直接放线(全站仪、GPSRTK),也可以采用交点控制放线(拨角、支距),以及电子手簿辅助计算两种方法组合放线。 1 当控制点离中线平均距离在300m以内且相邻控制点在1公里以内可以采用全站仪直接放线。1)采用全站仪直接放线,可不测设交点桩,其偏角、间距和桩号均以计算资料为准。放线时,应一次放出整桩与加桩,直线段亦可只放中线控制桩,其余用拉链法测定,再抄平。2)采用全站仪直接放线应对设计长度作两化改正逆运算。即d=(1-Ym2/2R2+Hm/R)d0 (6.2.8-2)式中 d0为设计长度;d为逆改化后边长3)供各专业测量、收集资料和供拉链法测设中线的中线控制桩应观测一测回,其两半测回点位允许偏差±20mm。4)测站转移前,应观测核对相邻控制点的方位角;测站转移后,应对前一测站所放中桩重放12个桩点以资校核,点位允许偏差为±150mm,超限则前一测站成果必须重测。采用支导线敷设中桩,只限于两次传递,超过两次应与控制点闭合,点位闭合允许偏差为±100mm,超限必须从起始控制点开始重测。5)采用支导线敷设中桩时转点桩宜和中线控制桩重合,通视困难时可以钉设在中线外。 2 当控制点离中线在1500m以内,相邻控制点在5000m以内应采用GPSRTK直接放线。1) 用GPSRTK直接放线可依照本条1款1)项全站仪直接放线法执行。2) 流动站测设中线控制桩应在3分钟以上。流动站、参考站换站测设时起点和终点都应布设中线控制桩3) 流动站、参考站换站测设中线时应对前站测设的中线桩和中线控制桩重放12点校核,中线桩点位允许偏差为±150mm;中线控制桩点位允许偏差为±50mm。若超限应重测验证,确实超限,前段应重测。3 交点控制测设中线(拨角、支距)应按照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中3.4.、3.5节执行。 6.3 高程测量6.3.1 应对初测水准点逐一检测,检测可以单程测量,和初测成果闭合时允许闭合差±30mm,不超限采用初测成果,若超限重测往返,证实该点高程确实错误,再延续测量到下一水准基点(也需往返测量)如果不超限在三个点间重新平差计算,否则继续往前延续测量。6.3.2 补设和新设水准基点应往返测量,两头应和原初测水准基点闭合并平差。6.3.3 中平往返测量起闭于基平水准基点,采用三角高程测量往返各一测回,也可以采用GPSRTK测量,允许闭合差±50mm。1中平测量可以和检查初测水准基点合并进行,合并进行时其允许闭合差为±30mm2中平测量每个加桩测量两次,两次测量不宜连接进行,采用三角高程测量不便分开测量时应改变棱镜高。两次加桩测量允许较差±100mm。3 隧道顶加桩高程采用GPSRTK测量带高程时允许偏差±1000mm。6.3.4 采用航测模型测量纵断面应满足后文

    注意事项

    本文(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试行).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