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基坑监测方案.doc

    • 资源ID:2803243       资源大小:682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基坑监测方案.doc

    XXXX广场工程基坑监 测 方 案编 写: XXX (签名) 审 核: XXX (签名) 批 准: XXX (签名) 广 东 省 工 程 勘 察 院 20xx 年 xx月 xx日目 录一、概述41.1、工程概况41.2、监测目的41.3、监测依据4二、监测实施方案52.1、监测项目及精度要求52.2、监测时间及频率52.3、监测项目报警值62.4、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62.4.1、概述62.4.2、控制点及观测点埋设72.4.3、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72.4.4、观测数据记录及处理92.5、支护结构顶部沉降观测92.5.1、概述92.5.2、基准点及观测点埋设92.5.3、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92.5.4、数据记录及处理102.6、测斜监测102.6.1、测斜管的埋设与保护102.6.2、绑扎埋设102.6.3、测斜管埋设时注意的问题112.6.4、测斜测量方法112.6.5、测斜精度要求122.7地下水位监测122.7.1、埋设和监测方法122.8、周边建筑物和周边地表沉降监测132.8.1、监测点埋设方法132.8.2、监测方法142.9、锚索拉力监测142.9.1、监测点埋设方法142.9.2、观测方法152.10、支护桩内力监测162.10.1、监测点埋设方法162.10.2、观测方法162.10.3、成果整理及计算172.11、人工巡视182.11.1人工巡视检查的内容182.11.2人工巡视检查的方法192.11.3人工巡视检查的记录19三、应急措施19四、安全监测的信息化处理及监测流程20五、监测组织机构及质量管理体系215.1、监测组织机构215.2、质量安全进度保证措施21六、监测工作设备汇总22七、成果报告23八、监测单位资格证明文件24九、监测人员资格证明文件46十、监测仪器鉴定证书52十一、监测点布置图65一、概述1.1、工程概况地块位于XXXXXXXX,设3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暂定16米,基坑设计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支护结构使用年限自支护结构完工之日起计为1年。该工程建设单位为佛山市翘楚投资有限公司,设计单位是建材广州地质工程勘察院。地质水文概况:根据钻探揭露,结合现场调查,地基土主要由填土(Q4ml)、第四系冲积层(Q4al)、残积土(Qel)及第三系(E)基岩泥质粉砂岩组成。本场地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等,场地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地表水向下渗透补给,排泄方式以侧向径流和蒸发为主。周边环境:基坑东侧距建筑用地红线(后简称红线)5米,红线东侧为华翠北路,管线不详;基坑南侧距红线510米,距红线约100米为佛山地铁,具体埋深及其他管线不详;基坑西侧为宝翠北路,管线不详;基坑北侧距红线10米,红线外侧为中央大街,管线不详。支护方案:本基坑根据地勘资料及周边环境分9个剖面进行支护,上部采用直立放坡+三轴(大直径)搅拌桩+锚索+型钢,下部采用灌注桩+可回收式预应力锚索+三轴搅拌桩止水支护方案,坡面挂钢筋网喷C20混凝土。1.2、监测目的根据现场监测可以追求更确切的施工安全性及经济性。在地下工程施工中,根据测定施工过程中的支护结构墙顶和周边相关实体的变形,随时把握周围土体及支护材料的动态,比较其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合理的、定量的分析、判断和评价土体及支护结构的状态,及时提供便于迅速变更相应设计的数据,并指导施工管理,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合理性、经济性。1.3、监测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6)本基坑支护设计图纸及相关资料。二、监测实施方案本基坑监测方法采用仪器监测与人工巡视相结合的方法。2.1、监测项目及精度要求根据建设方提供的基坑支护监测布置图及其施工特点,并考虑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和周围土体的相互作用,确定以下监测项目: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和精度要求表序号监测项目量测位置、监测对象仪器(元件)量测精度数量1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冠梁顶部全站仪1.0mm25点2支护顶部结构沉降冠梁顶部水准仪0.5mm25点3支护桩测斜支护桩内置测斜孔测斜管、测斜仪1.0mm14孔4地下水位基坑四周地下水位水位管、水位计5.0mm9孔5周边地表沉降基坑周边地表水准仪0.5mm36点6锚索拉力锚索位置或锚头锚索计、频率仪1/100(F.s)60点7桩身应力桩身钢筋计、频率仪1/100(F.s)10点2.2、监测时间及频率各监测项目在基坑支护施工前应测得稳定的初始值,且不应少于两次。根据设计要求及施工进度,预计观测次数为50次。各施工阶段具体的监测频率如下:基坑类型施工进程基坑设计深度(m)55-1010-1515一级开挖深度(m)51次/1d1次/2d1次/2d1次/2d510-1次/1d1次/1d1次/1d10-2次/1d2次/1d底板浇筑后时间(d)71次/1d1次/1d2次/1d2次2d7141次/3d1次/2d1次/1d1次/1d14281次/5d1次/3d1次/2d1次/1d281次/7d1次/5d1次/3d1次/3d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率: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速率加快。3)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4)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5)支护结构出现开裂、地面突然大量沉量或出现严重开裂。6)周边建筑物出现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7)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沙等现象。由于工地现场施工情况不同,具体测量次数、测量时间可根据有关管理单位要求、现场工程进度和测量反馈作相应调整。2.3、监测项目报警值设计方对该工程提出了如下表所示报警值:监测项目控制值报警值变化速率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 30mm,且0.2H24mm3mm/d支护结构顶部竖向位移 20mm16mm2mm/d支护桩测斜30mm,且0.2H24mm3mm/d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20mm15mm2mm/d基坑周边地表沉降20mm15mm2mm/d地下水位3000mm2400mm500mm/d锚索拉力设计拉力80桩身应力设计应力80注:基坑监测预警值取控制值的80,当监测变化速率到达表中规定值或者连续3d超过该值的70时应报警。2.4、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2.4.1、概述支护结构背后的水(土)压力和靠近支护结构地面的荷载对支护结构的压力将导致结构体变形,水平位移通过量测支护结构上端部的相对位移,获得支护结构的顶部变形数据,推测其本身的安全性、稳定性。对危险情况及时提出预警。2.4.2、控制点及观测点埋设在施工区影响范围之外,保证基准方向通视良好,不受旁折光的影响的地方布设3个首级控制点。在基坑的四个转角各埋设一个工作基点。首级控制点和工作基点应在围护桩及顶部压顶(联系)梁施工完毕后,土方开挖之前埋设。控制点按此标准制作:在混凝土地面上钻孔,深100mm,孔内埋设直径12mm的钢筋,并浇筑混凝土墩,墩的尺寸为:长×宽×高=300×300×1200mm,墩顶部设强制对中螺栓和仪器整平钢板,螺栓尺寸根据仪器基座丝口尺寸决定,并在螺栓顶部打一小孔(小孔直径约0.3mm),在墩的中间增加加强钢筋,每个墩都加工一个钢盖板,不使用控制点时将盖板扣上,以保护其不受破坏。观测点的埋设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共布设25个点,观测点的埋设方法与工作基准点的埋设方法相同,但混凝土墩的尺寸有所减少,其尺寸为:长×宽×高=200×200×200mm。2.4.3、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本工程首级控制网,采用边角网测量方法观测及平差,控制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备注一级1.5300±0.71/250000150±1.01/120000二级3.0300±1.01/120000150±1.81/70000注:表中未考虑起始误差的影响。监测点坐标中误差1.0mm。水平位移点监测方法:本基坑拟采用小角度法和极坐标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检查宜采用前方交会、导线测量和后方交会方法监测。极坐标法外业监测采用全站仪GTS-102N监测,进行野外采集;交会法和小角度法采用全站仪GTS-102N进行监测。监测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数据改正、平差计算、生成监测报表和变形过程线图、变形速率及变形预报图。A、极坐标法极坐标法是利用数学中的极坐标原理,以两个已知点为坐标轴,以其中一个点为极点建立极坐标系;测定观测点到极点的距离,测定观测点与已知坐标轴的角度,来计算观测点的坐标。如图测定待求点C坐标时,先计算已知点A、B的方位角:aBA=tg-1(YA-YB)/(XA-XB)测定角度a和边长BC,根据方位角计算公式,计算BC方位角:aBC= aBA+a计算C点坐标:XC=XB+S*COSaBC;YC=YA+S*SINaBCB、小角度法小角度法观测,首先要求起始方向与观测点方向的夹角很小(最好在10度以内),基准点与观测点距离不大于100米。在选定的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上安置经纬仪(或全站仪),精确整平对中,瞄准另一端的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作为起始方向,依次按方向观测法测定水平位移观测点与基准点连线偏离起始方向的角度,本次观测角度与上次观测角度之差为本次观测变动值b,水平位移观测点到基准点的水平距离值由全站仪测出,由以下计算公式计算出观测点沿垂直于起始方向的位移量。如下图: 计算公式:T=b*S/其中:b-变动量()-常数=206265S-至测点的距离对于变形观测,监测控制导线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是关键,使用高精度的经纬仪(或全站仪),可以满足精度要求。2.4.4、观测数据记录及处理外业观测数据记录在水平位移变形专用记录表格内,记录员在记录过程中必须随时对观测数据进行检查,发现数据有误时应及时重测。内业将外业观测数据用专用计算程序算出各监测点的本次水平位移及累积水平位移,并用表格形式打印出来。记录员需记录观测时段的天气情况,基坑施工工况,周围堆载等情况。2.5、支护结构顶部沉降观测2.5.1、概述开挖时的土、水压力不均衡、地下水位下降、地基的有效应力增加引起的固结沉降、地层受扰动而引起应力变化等因素都会导致开挖面失去平衡,从而发生地基变形。2.5.2、基准点及观测点埋设基坑土方开挖之前,在开挖影响范围外的地方埋设3个沉降观测基准点,点号分别为基1、基2、基3。基准点采用墙脚式水准点,埋设方法同建筑物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埋设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基坑支护结构沉降点与水平位移点共用,基准点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埋设方法如下图:2.5.3、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按变形测量规范中的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采用自动整平水准仪(DL-111C)、铟瓦标尺,按二级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采用闭合线路法、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线路进行施测。施测过程中严格遵守以下操作要求:往测的奇数站:后、前、前、后;往测的偶数站:前、后、后、前;返测时观测方法与往测方法相反;每测段或全线路一定为偶数站落点。视距长50m,前后视距差2.0m,前后视距累积差3.0m,视线高度0.3m,基辅尺分划读数差0.5mm;闭合差±1.0 mm(n为测站数)。根据观测点的高程变化值,通过数据处理分析,计算实际沉降值,并分析产生的原因,预报施工的安全状况。监测过程中应采用同一观测仪器进行观测;在每次观测前对所用的仪器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校验;初值观测是各次监测的起始值,可采两次观测以获得更准确可靠的初始值。监测点高差中误差1.0mm。2.5.4、数据记录及处理外业观测数据采用固定格式的表格记录,同时对各项限差进行检核,若限差超限时,应立刻返工重测,最终观测数据以电子文件形式存储。内业即将数据文件传输PC机,用“沉降观测数据处理程序”进行平差,计算监测点高程、沉降量,并以表格形式打印出外业观测记录,监测点沉降量计算表。在记录外业观测数据的同时,笔下记录天气及施工进度等情况。2.6、测斜监测2.6.1、测斜管的埋设与保护测斜管宜选在变形大(或危险)的典型位置埋设,一般在基坑边的中部。测斜管埋设的方法采用绑扎埋设。2.6.2、绑扎埋设通过直接绑扎或设置抱箍将测斜管固定在支护桩钢筋笼上,钢筋笼入槆槽(孔)后,水下浇筑混凝土。测斜管与支护结构的钢筋笼绑扎埋设,绑扎单蹄不宜大于1.5m,测斜管与钢筋笼的固定必须十分稳定,以防浇筑混凝土时,测斜管与钢筋笼相脱落。同时必须注意测斜管的纵向扭转,很小的扭转角度就可能使测斜仪探头被导槽卡住。2.6.3、测斜管埋设时注意的问题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测斜管安放就位后,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斜槽垂直于测量面。调正后盖上顶盖,保持测斜管内干净,通畅、平直,管顶高出地面约10-50cm。为确保测斜管与土体同步变形。埋设时间应在基坑开挖或降水之前,并至少提前两周完成。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能的保护措施,保护措施一般是用砖砌一个保护墩。2.6.4、测斜测量方法测斜观测分正测和反测,观测时先进行正测(每个测斜仪的导轮架上都 标有一个正方向),再进行反测;测量时,将测斜仪探头沿测斜管十字定向槽放至测斜管底,从底至顶每0.5m测一次数值,得到每0.5米的偏斜量,基坑开挖过程中测量值与初值比较的差值即是每0.5米由于开挖引起的位移量(测斜管埋入基岩,认为管底不动)。探头的双测头结构可以一次测量正交两个方向的偏斜量,可根据十字导槽的方向计算位移的方向。测斜观测时每0.5m标记一定要卡在相同位置,每次读数一定要等候电压值稳定才能读数,确保读数准确性。测斜管布设如下图所示:测斜原理图如下:测斜原理图计算公式为:某一深度的水平变位移值i可通过区段变位i的累计得出,即;设初次测量的变位结果为,则在进行第j次测量时,所得的某一深度上相对前一次测量时的位移值即为:相对初次测量时总的位移值为:2.6.5、测斜精度要求 测斜仪的系统精度不低于0.25mm/m,分辨率不低于0.02mm/500mm。2.7地下水位监测2.7.1、埋设和监测方法土方开挖之前,应埋设水位监测孔。首先沿基坑边缘四周设水位孔。水位监测采用钻孔测水面高程方法,先在设计点位钻孔,孔深18m,成孔完成后放入裹有滤网的水位管,管壁和孔壁之间用中粗砂或石屑回填至里地表约0.5m后再用粘性土回填至地表,以防止地表水进入;对承压水位进行监测时,则需埋设深层承压水位孔,承压水位孔的钻设基本同于上述普通水位孔,其深度必须进入承压水层,虑水段位于承压水层内,其外部用中细沙填充,而其余段直至地面均不设渗水孔,管外采用粘土球或水泥密封,以切断地层内承压水与上部地层的水力联系。监测时用水位计定期测量孔内水位高程,水位监测精度不低于±5mm。水位孔埋设见如下示意图。2.8、周边建筑物和周边地表沉降监测2.8.1、监测点埋设方法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点按图纸位置进行埋设,使用直径12mm螺纹钢筋钻孔埋入墙体,埋设方法示意图见下图:沿基坑边缘在周边地面上布设沉降观测点,观测点埋设方法在基坑周边地面上采用冲击钻孔置入法。埋设示意图见下图。2.8.2、监测方法周边建筑物和周边地表沉降监测方法与基坑顶部沉降监测方法相同。2.9、锚索拉力监测2.9.1、监测点埋设方法锚索测力计本身为高强度的合金钢圆筒,内置3、4或6个高精度基康弦式传感器,传感器由不锈钢护管保护。传感器可以测量作用在锚索测力计上的总荷载,同时通过测读每只传感器,还可以测出不均匀或偏心荷载。锚索测力计采用全防水密封结构设计。安装方法:待锚索内锚固段与承压垫座混凝土的承载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在锚索张拉前将锚索测力计安装在孔口锚垫板和工作锚之间,钢绞线从锚索测力计中心孔中穿过,锚索测力计端面与孔轴线应垂直,其偏斜度应小于0.3o,偏心不大于3mm,安装示意图见图。 锚索测力计安装埋设示意图锚索测力计安装时其上下承载面之间应清理干净,不能有突出物,不能有铁屑和沙粒,否则会影响测量。安装时锚索测力计应放置平稳,锚索测力计与锚垫板和工作锚接触面要充分,不能有点接触和边接触现象,如发现几何偏心过大(应变计测值分档不等值,既为有几何偏心),应根据现场情况及时查明原因予以调整。 锚索测力计安装定位后,加荷载张拉前应准确测量其初始值和环境温度,连续测3次,当3次读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1%F.S时,取其平均值作为监测的基准值。基准值确定后应按设计技术要求进行加荷载张拉,张拉完成后再连续测读3次,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1%F.S时,则认为稳定。 张拉荷载稳定后,应及时测读锁定荷载,最后进行锁定后的稳定监测。 根据仪器编号和设计编号作好观测数据记录并存档,严格保护好仪器的引出电缆,观测电缆的损坏会造成无法测量。2.9.2、观测方法根据基坑的具体情况,按照图纸布置。应力测量采用国产高性能振弦式频率读数仪,检查和率定按照国家标准GB3408-82GB3413-82进行。根据相关规范条例及工程要求,测力计测量必须经过严密的技术处理措施:出厂鉴定实验室率定现场安装检测测量数据整理。拉力计(应力计)计算一般公式为:P=KF+B式中:P 所受荷载值(KN)K 仪器标定系数(KN/F)F 输出频率模数实时测量值相对于基准值的变化量(F)B 仪器的计算修正值(KN)测力计量程应为对应设计值的2倍,量测精度不低于1%F.S,分辨率不低于0.2%F.S。2.10、支护桩内力监测2.10.1、监测点埋设方法对于支护桩内力,采用钢筋应变计测量内力,桩钢筋制作时,在主筋上焊接钢筋应力计的预埋方法进行量测。注意应变计受力方向必须与支护桩构件轴线平行,避免因混凝土振捣时的振动使应变计转向、位移或破坏传感器。内力监测元件宜在相应工序施工时埋设并在开挖前取得稳定初始值。 应力计或应变计的量程宜为最大设计值的1.2倍,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精度不宜低于0.5%FS。 钢筋计与钢筋的连接方法:焊接法:把一根钢筋的端头插入传感器的预留孔中,再把另一根钢筋端头插入传感器的另一端预留孔中,沿传感器的端头焊接均匀,焊接时采用冷却措施,以防温度过高损坏电磁线圈和改变钢弦性能。螺纹连接:在被测钢筋中,选若干小段(1米长),每一端制成与传感器相同的螺纹规格,把钢筋带螺纹的一端,拧入传感器中,直到拧紧为止,拧紧前应涂一层914环氧树脂快干胶,以防丝扣间隙影响应力传递,把传感器连接好的钢筋带到现场进行焊接。2.10.2、观测方法用频率度数仪测量,基坑开挖前测得应力计的初频,必须进行2次,没有异常时取其平均值作为初值。监测期间测量应力计的应力,通过计算可以得到桩身应力。计算公式:P=K(F02-F12)P桩身应力K标定系数F0第一次测定值F1第n次测定值本工程拟采用钢弦式应变仪进行量测。桩身应力量测时必须考虑尽量减少温度应力的影响,振弦式钢筋计的应力与频率模数和温度的关系如下:1) 当外界温度恒定,钢筋计仅受到轴向变形时,其应力与输出的频率模数的变化量F具有如下线性关系:=K×FF=FFO式中:K钢筋计的最小读数,单位为MPa;由厂家所附卡片给出。F实时测量的钢筋计输出值相对于基准值的变化量,单位为KHZ2;FO钢筋计的基准值,单位为KHZ2。2) 当钢筋计不受外力作用时仪器前后两安装座的标距不变,若温度增加T时,钢筋计有一个输出量,这个输出量仅仅是由温度变化而造成的,因此在计算时应给以扣除。通过实验可知,F与T具有下列线性关系: K×F= b×T T= TTO式中:b 钢筋计的温度修正系数,单位为MPaC;由厂家所附卡片给出; T温度实时测理值相对于基准值的变化量,单位为;T温度的实时测量值,单位为;TO温度的基准值,单位为。3) 埋设在混凝土建筑物内的钢筋计,受到的是变形和温度的双重作用,因此钢筋计一般计算公式为:=K×(FFO)+b×(TTO) 式中:被测钢筋的应力,单位为MPa;2.10.3、成果整理及计算根据观测结果生成监测成果表,并以时间为横坐标,应力为纵坐标,绘制成荷载时间应力曲线图。根据基坑的具体情况,按照图纸布置。应力测量采用国产高性能弦式频率读数仪,检查和率定按照国家标准GB3408-82GB3413-82进行。根据相关规范条例及工程要求,测力计测量必须经过严密的技术处理措施:出厂鉴定实验室率定现场安装检测测量数据整理。拉力计(应力计)计算一般公式为:P=KF+B式中:P 所受荷载值(KN)K 仪器标定系数(KN/F)F 输出频率模数实时测量值相对于基准值的变化量(F)B 仪器的计算修正值(KN)监测仪器及精度要求:测力计量程应为对应设计值的2倍,量测精度不低于0.5%F.S,分辨率不低于0.2%F.S。2.11、人工巡视基坑工程监测期内,每天应由有经验的监测人员,对基坑工程进行巡视检查并做好纪录。2.11.1人工巡视检查的内容1、支护结构:(1)支护结构成型质量;(2)冠梁、支撑、围檩有无裂缝出现;(3)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4)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5)墙后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6)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2、施工工况:(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2)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及分层厚度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有无超长、超深开挖;(3)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4)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3、基坑周边环境:(1)地下管道有无破损、泄露情况;(2)周边建(构)筑物有无裂缝出现;(3)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4)邻近基坑及建(构)筑物的施工情况。4、监测设施:(1)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3)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2.11.2人工巡视检查的方法主要依靠目测,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录像机进行。2.11.3人工巡视检查的记录每次巡视检查应对自然环境(雨水、气温、洪水的变化等)、基坑工程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施工和监理单位相关人员。 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当日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以便准确地评价基坑的工作状态。三、应急措施工作开展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学习作业规范和技术设计书,熟悉基坑周边情况,项目负责须对下面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安全交底。当监测发现基坑变形出现异常情况时,处理措施如下:1、监测方现场口头通知委托方指定的项目联系人,并提交监测结果。2、立即安排对异常点的复测和加密监测。3、24小时内提交异常点有监测人员签字的监测结果。4、参加甲方组织相关单位召开现场会议,共同协商紧急处理措施。5、当监测项目超过其警告值时,乙方应采取以下措施:(1)在发现达到警告值24小时内,提交一份详细的应急计划书。(2)执行达到警告值而制定的措施。(3)七天内提交监测报告,包括轻微的变形、评估监测到相关的建筑物轻微滑动的影响,以及基于变化趋势作出的进一步反应和所产生影响的预测。(4)修改详细应急计划书,为执行紧急预案措施做准备。6、当监测项目达到警戒值时,应采取以下措施:(1)依照应急计划书,执行紧急预案措施,避免达到控制值。(2)检讨措施的成效。(3)在工程影响范围内采取额外的措施,避免达到控制值。(4)修正紧急预案,包括细微的变形、评估监测相关的建筑物和基坑围护结构的影响。(5)基于变化趋势作出的进一步反应和所产生影响的预测。7、当监测项目达到控制值时,乙方应会同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甲方等相关部门商讨所需紧急预案措施,应当:(1)执行紧急应变措施,可能包括暂停在受影响区域的施工或减少地面变形的措施。(2)准备一份详细的报告回顾讨论施工方法及分析建筑物的变形、地面反应和建筑物加固方案。(3)暂停施工项目,直至证明后续施工对其他建筑物和基坑内的人员的安全没有影响。四、安全监测的信息化处理及监测流程工程监测的目的主要是为施工安全提供准确、快速的信息,以便及时对可能出现的险情作出预测、预报,并及时将成果反馈给决策层,进而改进施工方案和采取处理措施,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因而监测的数据要求必须准确和迅速。每次测量完毕,及时将实际测值与允许值进行比较,绘制各种变形时间关系过程线,预测变形发展趋向,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若发现位移变化较大,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并提供报表。测量结果正常,则在测量结束后1天内提供报表。测量工作结束后提交完整的观测报告。以达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日常基本监测和数据处理工作,按照以下程序进行监测反馈:监理工程师及业主项目经理监测总工程师监测工程师现场测量信息量五、监测组织机构及质量管理体系5.1、监测组织机构5.1.1、监测人员组成成立7人观测组,由2名高级工程师、3名工程师和3名辅助人员组成。其中一名高级工程师任组长,对施工组织、监测方法及精度、成果分析全权负责。序号姓名职责职称上岗证号1郭送民项目负责、现场监测测量工程师YDJ20061412苏锡和报告编写、现场监测测量工程师YDJ20061393桂世水技术负责、现场监测测量高级工程师YDJ20111074刘福全现场监测监测员30122345王炎城报告审核、质检测量高级工程师YDJ20111036汤顺洪报告审定、批准测量工程师YDJ20061365.1.2、监测项目组主要职责(1)负责监测方案和监测计划制定;(2)监测仪器的选择和调试、仪器保养维修工作;(3)负责监测计划的安排与实施。包括测点埋设、日常量测、资料管理等;(4)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5)负责及时进行测量值的计算和绘制图表,并快速、及时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现场施工指挥部,以指导施工;(6)现场监控监测,按监测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并与其它环节紧密配合,不得中断;5.2、质量安全进度保证措施(1)建立专业监测小组,以监测组长为直接领导,由具备丰富施工经验、监测经验及有结构受力计算、分析能力的工程技术员组成。除了及时收集、整理各项监测资料外,尚需对这些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对比。(2)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根据设计的要求制定监测计划,并报监理工程师和业主。这份报告的内容包括施测方法和计算方法,操作规程,观测仪器设备的配置和测量专业人员的安排等。(3)采购有关监测材料和仪器,并根据规范进行有关检校工作。(4)处理好施工和监测的关系:妥善协调好施工和监测关系,将观测设备的埋设计划列入工程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中,及时提供工作表,创造条件保证监测埋设工作的正常进行,在施工过程中教育全体施工人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一切观测设备、观测点受到机械和人为的破坏,如有破坏,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详细作出记录备查。(5)水平位移控制点,沉降监测工作基准点和测点的保护:保护好全部控制点、工作基准点和观测点,使之容易进入和通视,防止移动和破坏。(6)监测数据的采集及整理监测资料主要包括监测方案、监测数据、监测日记、监测报表、监测报告、监测工作联系单、监测会议记要。采用专用的表格记录数据,保存原始资料,并按要求进行签字、计算、复核。根据不同原理的仪器和不同的采集方法,采取相应的检查和鉴定手段,包括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期检查维护监测系统,加强上岗人员的培训工作等内容。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检验方法:误差产生主要有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等,对测量产生的各种误差休用对比检验、统计检验等方法进行处理。(7)监测结果的分析、处理:对监测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和反馈。监测工作应分阶段、分工序对测量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8)采取措施保证监测施工人员、仪器的安全,以及过路行人、车辆的安全,对自身人员设备及现场安全负责,保持现场环境卫生,注意防火、防水、防电。(9)为保证每次监测能及时到场并及时提供监测结果,监测组专门为该项目设立,可随时处理该监测项目的相关工作。六、监测工作设备汇总根据上述监测计划,在本工程的监测中需采用下列监测设备。名称型号精度单位数量备注全站仪GTS-102N2台1水准仪DiNi-03±0.3mm/km台1铟瓦尺0.5mm对2测斜仪CX-010.2mm/m台1水位计SWJ-905.0mm台1频率测试仪BP-321/100(F.s)台1七、成果报告在监测过程中,测量结果正常,则在测量结束后三天内提供报表。若发现变形较大等异常情况,立即先口头向有关部门(包括委托人代表、施工方现场负责人、监理工程师等)汇报,有必要时给出启动紧急监测预案的建议,并随后提供报表及书面报警工程联系单。整个监测工作结束后,向业主提供满足要求的监测报告。监测简报包含如下内容:1. 监测点点位布置平面图;2. 监测成果表;3. 监测项目变化速率、时间、监测项目变化量曲线图;4. 监测分析报告。总结报告包括下列内容:1. 工程概况2. 监测依据3. 监测项目4. 监测点布置5. 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6. 监测频率7. 监测报警值8. 各监测项目全过程的发展变化分析及整体评述9. 监测工作结论与建议附:监测点点位布置平面图八、监测单位资格证明文件1、 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2、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发的建筑测量CMA计量认证资格复印件:3、工程勘察资质证书复印件:4、测绘资质证书复印件:5、佛山市建筑行业诚信手册复印件:九、监测人员资格证明文件1、项目负责人的中级职称证书、建筑变形测量培训合格证2、 技术负责人的高级工程师证书、建筑变形测量培训合格证3、其他主要人员的证明文件十、监测仪器鉴定证书1、全站仪GTS-102N2、水准仪DiNi-033、测斜仪CX-014、水位计SWJ-90/30m5、频率读数仪BP-32十一、监测点布置图

    注意事项

    本文(基坑监测方案.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