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韩山师范学院“创新强校工程”自评报告.doc

    • 资源ID:2799553       资源大小:73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韩山师范学院“创新强校工程”自评报告.doc

    韩山师范学院2014年“创新强校工程”自评报告“创新强校工程”是广东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来,我校根据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人才、资源等实际情况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扎实推进“创新强校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按照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开展2014年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我校2013年度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情况总结如下。一、“创新强校工程”的组织及总体建设成效我校根据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建设有关文件的要求,围绕广东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密切结合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深刻内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原则,在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高水平大学及特色高校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严密的论证和科学的顶层设计,制定了“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20142016年),明确了近3年“创新强校工程”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年度实施计划、保障措施、资金需求和预算安排。学校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对“创新强校工程”的组织领导,成立了党委书记、院长担任组长的“创新强校工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5个工作组,负责创新强校相关方面工作的规划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组分别由学校主要职能部门负责牵头,每个工作组由一名学院领导负责指导,各工作组在分工的基础上、协同完成各项任务。党委会、院长办公会等决策性会议对“创新强校工程”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学校领导在教代会、教学工作会议、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等大型会议上多次对“创新强校工程”的重要意义和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和发动,各教学系部积极开展了“创新强系工程”,通过对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使全校上下进一步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协同创新的内涵和创新强校工程的重要意义,形成有利于推进创新强校工程的环境和氛围。学校通过积极争取、多元筹措、科学调配资金,按照广东省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规范使用建设资金,确保了“创新强校工程”的顺利开展。学校按照“战略引导,重点突出,统筹兼顾,完善制度”的总体思路,逐步推进“创新强校工程”,不断深化学校的各项改革,促进学校的转型升级,强化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创新强校工程”初现成效:学校制定了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方案,出台了改革措施和配套政策,研究与实践工作推进顺利,校内外协同创新的壁垒逐步破除,校内外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的共享度和整合度有所加强,全校上下开展创新强校工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预期效果;“潮人文化创新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培育建设项目,成为学校在潮学研究方面取得的第四个省级研究平台,进一步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通过高水平大学及特色高校建设类项目,重点学科建设的资源配置方式更加优化、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更加强化,“专门史(潮学研究)”成功提升为广东省第九轮重点学科中的特色重点学科;通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类建设项目,学校的研究平台建设取得可喜成绩,日用陶瓷材料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成功获批为广东省教育厅的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实现我校理工科类省级研究平台零的突破;人文社科类省级研究平台再获佳绩,学校被确立为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科学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科研立项数和到账经费再创历史新高,获得的省教育厅重大项目的到账经费与2012年相比增长11倍,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数为历年最高;通过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类项目,学校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持续增加,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取得新进展,高级职称评审通过率创历史新高,教师队伍在规模、结构上均得到进一步优化;通过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类项目,学校构建起校、省和国家级三个层次的质量工程建设格局,使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各类教学资源进一步整合,专业和课程建设得以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增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三位一体 协同创新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广东省第四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校与国境外高校、教育机构、知名企业等协同育人、协同研究的范围、层次和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资源统筹的力度进一步加强,配置的合理度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和内控制度更加健全,预算和决算的水平进一步提升,2013年部门预算编制被省教育厅评为“先进单位”。总体而言,通过“创新强校工程”,学校的办学定位更加准确,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协同创新的内外机制更加合理顺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办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各项发展步入更加科学、更加快速的轨道。二、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情况(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工作及成效1. 学校制定出台协同机制改革创新工作实施方案情况,制定出台改革措施及配套的政策,已切实开展的协同机制创新改革工作学校高度重视协同机制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工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院长担任组长的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领导小组,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建立校内协同创新机制与组织模式做出整体规划,制订了韩山师范学院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方案。方案论述了学校开展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的工作现状;明确了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的主要目标、内容和思路,以及研究和实践的人员队伍、经费预算及安排等内容,为协同机制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开展协同机制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目标是,根据学校“培养面向教育、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按照“立足粤东、服务广东、融入海西、辐射港澳台及东南亚”的办学理念,围绕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破制约学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学校与其他协同主体间的体制壁垒,促进学校内部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外部教育资源的协同融合,提升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利用效能,为提升教育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保障。学校制定出台的改革措施及配套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展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的理论研究。通过党委会、院长办公会等决策性会议领导层面的研讨,多次全校性大型会议的宣传发动以及学校各系部开展的“创新强系”活动,营造了浓烈的对协同机制创新改革进行研究的氛围,通过这些环节,全校上下、广大教职员工已经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协同创新的内涵和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的重要意义,能积极主动地支持并参与到协同机制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工作中来。二是突破制约学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促进校内外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的协同共享和有效整合。学校规划并切实实施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类项目。其中,“小机关、多平台、大服务”行政管理协同机制创新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改革传统层级制管理体制,通过建立“小机关、多平台、大服务”行政管理协同机制,促进行政资源的协同整合,提升行政机关的管理服务效能,为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流动创设宽松的管理体制,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目前学校已经完成了项目第一阶段的工作,通过调研,进一步厘清学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健全完善学校章程和学术委员会规程,建立综合协调工作联席例会制度也已经形成了初步方案,进展顺利。实验室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主要是通过建立交叉学科专业实验室共享、相近课程实验室共享、实验与实训相通、教学与科研整合的实验室资源配置和管理体制,实现实验仪器设备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包括构建以“专业群”为引导的实验室资源配置体系、构建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实验室资源配置模式、构建教学人员和实验人员及管理人员互通的人才资源管理机制等若干方面。项目计划在3年内完成对学校分布在各专业、各教学系的305个相对独立的实验室整合为专业群实验室。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已研究制定了“实验室资源配置建设规划方案”,第一阶段(整合试点阶段)公共服务体系、特色专业群实验室资源整合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项目实施负责部门还申请相关课题8项,以期通过开展资源共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多元化教师聘任和人事管理机制改革研究项目主要是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聘任模式、建立以协同创新为牵引的人才引培、流动、配置和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发挥教师协同创新潜能的综合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来加快学校人才引进,促进校内外人员的合理流动,盘活学校人力资源,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项目的开展与岗位设置聘任工作密切结合,学校已成立专家组着手制订多元化教师聘任和人事管理机制改革工作的实施细化方案,进一步明确改革工作的任务,细化工作日程安排和阶段性目标,落实负责部门和责任人。针对学校应用型专业日趋增加以及搭建“中职高职本科”现代职业立交桥对双师型人才的需求,学校已着手开展人才引进和管理模式的改革,采用多种形式聘用外来人才,集聚校内、其他学校、企业行业的相关人才,满足教学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学校还着手对已有的岗位分类考核及薪酬分配办法做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多元化教师聘任和人事管理机制的组织框架已初步形成。2. 学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工作推进情况,改革措施及配套政策落实到位及运转情况,学校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情况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工作,既是服务于创新强校工程建设的体制机制保障,也是创新强校工程建设的一部分。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根据创新强校工程总体规划以及学院实际稳步推进,一年来,学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工作在既定方案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学校各部门能积极落实有关改革措施及配套政策,各项工作运转良好,达到了预期的进度目标。(1)“小机关、多平台、大服务”行政管理协同机制创新研究进展情况项目组通过到各系部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充分调研,并对调研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厘清学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为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的创新提供针对性较强的调研材料。健全完善学校章程。学校成立章程建设领导小组,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学校发展实际对现有章程进行研究、修改和论证,计划于2014年12月向教育厅报送章程,申请核准。健全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学校学术委员会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制定韩山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稿),改革学术委员会的遴选办法,严格按照学术水平和学术修养遴选委员。改革后的学术委员会,校长不再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各部门正职领导不再担任基层学术委员会主任,弱化学术委员会的行政职能,加强专家学者在学校学术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强化学术咨询、决策指导和学术行为监管等职能。学术委员会通过的议题,不再提交校长办公会审议,逐步探索学术问题用学术手段解决,学术事务由学者处理,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校学术事务中的作用,真正实现“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初步研究形成建立一系列例会制度的工作思路,主要包括:综合协调、督查督办工作联席例会制度,教学、科研工作联席例会制度,人力资源联席例会制度,教学、科研服务保障工作联席例会制度,学生事务服务保障工作联席例会制度等5个例会制度,目前各牵头职能部门已经在着手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2)实验室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研究进展情况学校已制定韩山师范学院“创新强校工程”之实验室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项目建设规划方案,方案包括了学校实验室资源配置的现状、实验室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的主要目标、实验室资源配置的工作思路、实验室资源配置绩效考核与评估内容、方案研究与实践队伍、经费预算及安排等内容。项目执行部门加强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已经申请相关课题共8项,涵括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建设、实验室数据共享系统、实验室项目申报管理平台、陶瓷类专业群实验室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实验室与设备绩效管理和评价机制、资产报增管理信息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学校已启动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面向社会服务的工作。(3)多元化教师聘任和人事管理机制改革研究进展情况学校已成立了专家组着手制订多元化教师聘任和人事管理机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改革工作的任务,细化工作日程安排和阶段性目标,落实负责部门和责任人。学校已对现有岗位和教师类型进行梳理,启动了岗位分类管理工作,将岗位分类设置为高端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实践技能型,下一步将细化岗位分类管理的具体聘任方法、考核评价办法和薪酬分配制度。学校打破以往传统的人才引进模式,创新人才引进和管理模式,采用多种形式聘用外来人才(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名誉教授、特聘教授等)弥补学院在全职人才引进方面的不足,通过灵活采用咨询、讲学、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返聘、外聘、特聘等多种用人制度,以专业建设、课程、项目等为依托,集聚校内校外相关人才,满足教学和学科建设的需要。(4)学校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情况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进行指导和决策,为协同机制创新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学校通过校园网、会议、座谈会、创新强系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积极发动,统一认识,形成合力,使广大教职员工充分了解和参与体制机制改革研究与创新实践工作。目前,全院上下已形成以“创新强校工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统一思想认识和坚定决心,为协同机制创新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执行保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各建设项目均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进度,均有明确的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并有明确的分工,责任明晰。各执行部门既能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积极协同开展有关工作,实现局部和整体的有效配合,提高工程建设的效能。(二)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平台培育1. 学校在培育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平台方面已投入的经费(单独立账,专款专用)情况、学校所给予的专职岗位、固定场所、配套改革政策措施等落实情况学校坚持以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平台为载体,探索、构建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的新机制,进一步提升学校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1)协同创新中心“潮人文化创新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建设情况2013年,学校积极响应广东省“2011计划”,结合自身在专门史、潮汕文化研究领域的优势及区域文化发展的需求,牵头组织申报“潮人文化创新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旨在通过不同单位间多层次、多角度的交叉协同,汇聚不同创新主体间的优势资源,建成具有地标意义的、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潮人文化研究中心、传播中心、产业发展中心以及人才培养基地,提升“潮学”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实现潮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心于2014年5月被认定为省级培育建设项目,这是我校在潮学研究方面取得的第四个省级研究平台,进一步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中心组建培育以来共投入资金8512.33万元,其中,国家教育经费投入3599.6万元,国家科技经费投入186.7万元(国家社科基金1项,9万元;省部级科研项目29项,141.7万元;省教育厅项目14项,36万元),行业部门支持投入39.08万元(省妇联、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地方政府投入10万元,国际合作投入16万元,企业支持100万元(广东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学校自筹4332.45万元,其他各种渠道捐赠228.5万元。2013年,中心申请省级培育建设项目后,根据省下达的2013年创新强校经费额度,学校又投入20万元培育专项经费,并单独立账,专款专用。今后还将逐年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除了投入建设经费外,学校还为协同创新中心配制专职行政管理人员2人,实验技术人员5人,提供专用工作用房8470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2000平方米,教学科研用房6470平方米)。此外,学校还制定韩山师范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管理暂行办法和韩山师范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考核实施细则(试行)等政策,这些制度将为学校的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和运行提供切实有效的政策保障。(2)协同育人平台“粤东教师专业发展联盟”建设情况我校是中国第一批、广东省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建校百余年来始终坚持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自2000年以来,我校为适应教师教育的发展,启动了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项目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新机制,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4年,我校在该项目的基础上,申报了“粤东教师专业发展联盟”,以促进粤东地区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协同潮州、汕头、揭阳三市教育行政部门,选择一批中小学、幼儿园共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同时依托“粤东基础教育改革论坛”、粤东教师教育网站等学术交流平台和“韩山师范学院教师教育技能实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开展大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合作培训及师范生合作培养,探索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该协同育人平台的前期建设,除了省专项经费投入150万元之外,学校自身投入190.2万元的建设资金。学校为整合教师教育实验资源,促进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能,成立了教师教育技能实训中心。中心包含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三大板块的实验资源,现实验设备值为1200万元。为组建协同育人平台,学校又购置设备约170万元建设自动录播室及微格教室等,加强教师教育技能实训中心的后期建设;学校每年拨给每个参与协同育人平台的协作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日常运作经费1万元,至今已投入45万元;投入61.2万元用于协作学校的合作研究项目经费、学术著作出版费及粤东基础教育研究出版费;投入16万元用于支付协作学校的教师讲座酬金及兼职教师酬金;每年投入约10万元用于协同育人培养费(实习、见习费等);每届粤东基础教育改革论坛投入6万元。另外,学校正在建设教师教育数字化资源与自主学习中心及粤东教师教育网络平台,建成之后将为协同育人平台提供更加现代化的学习网络。除了投入建设经费之外,学校专门成立粤东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配合协同育人平台的工作,配备专职研究人员2名及专门的办公场所。学校还积极制订配套改革的政策措施,颁布韩山师范学院教师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立和协同育人平台的运行提供政策依据及制度保障。2.学校培育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平台的运行情况和建设成效(1)协同创新中心“潮人文化创新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建设成效“潮人文化创新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自培育组建以来运行情况良好,潮人文化研究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协同育人初见成效: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学术成果: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学类最高奖“山花奖”;潮商文化和近代商会与地方金融分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精选百首潮汕歌谣、精选百首潮州歌册被收录进“潮汕方言歌谣收集整理与资料库建设”,并被评为潮州市重点文艺研究项目成果之一;涌现出一批与潮汕文化相关的创意产品和参赛获奖作品:世界首部卡通潮剧电影动画片柴房会创作成功,使我校成为国内高校中除北京电影学院外,第二所能独立开发、创作、生产完成电影动画片的学校;学校学生创作的与潮汕文化相关的作品参加竞赛屡获佳绩,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喜获金奖、实现历史新突破,在第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中获得2项银奖3项铜奖,在第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中获得1项金奖3项银奖和6项铜奖,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各1项,获得全球华人含金量最高的大学生广告创意赛事“时报金犊奖”动画广告类金奖2项、佳作奖1项、优秀奖1项;获得第五届中国大学生原创动画大赛flash类唯一的金奖。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应用技术型学生。通过参与协同创新中心的实践,我校动漫专业毕业生基于潮人文化创意开拓产业的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更为突出的是,一批学生在探索动漫与潮剧及潮汕文化结合的过程中,开展自我创业,并通过建立实体企业“潮州市蓝海动漫有限公司”不断做强做大,使业务单价从十元增至几百万元人民币,创作团队由原来的十几人扩展到近百人,公司制作的动漫产品不仅具有浓厚的潮州本土特色,同时还解决了学校相关专业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广东科技报、中国青年网、人民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等多家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了这个创业团队的成长过程。(2)协同育人平台“粤东教师专业发展联盟”建设成效粤东教师专业发展联盟建设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基础,以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为纽带,打破大学与基础教育的隔阂,促进大学与基础教育的联动合作,促进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形成了协同育人的创新机制学校依托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项目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新机制,与地方教育局合作建立集教师合作研究、培训、培养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目前已经建立了15所,依托这一载体以及粤东基础教育改革论坛、教师教育技能实训中心,开展大学师生和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合作培养,初步构建起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契合的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新机制。2014年该项目成果获得广东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得以显著提升参与协同育人平台实践的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明显提升,已经有100多位学生参与教师学术专著或校本教材的编写,有900多人次参加省厅级以上各种专业技能比赛获得奖励。在2013年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承办的各学科教学技能比赛中,我校学生综合成绩仅次于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近三年就业率均超过98%。学校引领粤东基础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我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开展合作研究、合作培训工作,确立了第一批共19个合作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合作项目大部分已结题并取得良好成果,发表学术论文8篇,出版学术著作或校本教材11部,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协作研究中共同提高。同时,我校借助“粤东基础教育改革论坛”及粤东基础教育研究,搭建与粤东地区基础教育界互动的学术交流平台,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引领粤东基础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三、学科专业建设情况(一)学科建设情况学校以广东省“南粤重点学科提升计划”为牵引,根据自身学科建设规划和优势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统筹制订了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改革方案。一方面,立足潮汕文化和史学研究,集中力量在最有优势、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学科领域打造特色,并在“专门史(潮学研究)”等领域抢占制高点,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应用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生物学、食品科学、化学、材料学等,使学校在高效生态农业、食品资源开发、海水渔业养殖、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与纯化、环境污染治理、清洁生产、新型陶瓷材料研制与开发、仿生纳米功能材料等方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学校将重点学科建设分为省级和校级两个层次。其中,省级层面培育的学科从学校现有的省级和校级重点学科中进行遴选,具体为专门史(潮学研究)、中国语言文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生物学、材料学(无机非金属材料),这5个学科已建设多年,是我校重点建设并将持续支持发展的项目,充分体现了我校的传统优势和区域特色。为做好省级层面培育学科的建设工作,学校围绕上述学科,从构建学科群的角度遴选了4个学科作为校级培育对象,分别是材料物理与化学、分析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学,校级培育学科主要是对省级培育学科起到支撑和提供后备资源的作用。通过校级和省级两个层面的培育建设,使学校所有建设的重点学科成为相互支撑、共同促进的有机整体,有利于推动学校办学特色的凝练和办学水平的提升。为了提升重点学科建设的效能,学校出台了有利于加强学科资源整合、优化重点学科建设的资源配置方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和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 打破学科的系(部)所有制,建立以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或重点研究中心为平台组织学科建设的管理体系,将原有的各系(部)独立的纵向管理模式改革为各系(部)围绕重点平台协同创新的横向管理模式,有效促进学科交叉整合,产生新的学术增长点。“潮学”、“专门史”等特色学科都采用该种模式,学科不隶属于任何部门,而是放在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进行建设。2. 加强学科的国际交流。学科交叉融合需要加强交流,学校出台相关政策资助重点人才参加国外(境外)国际学术会议,鼓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研骨干积极参加在国际学术界较有影响的国际性学术会议,通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引进先进的学科交叉融合成果、理念和思维方式,努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目前,重点学科各方面的工作进展顺利,建设情况良好。2013年,学校顺利完成了第四轮校级重点学科评估验收工作,为第五轮校级重点学科的评选和建设做好准备;校级重点学科“专门史(潮学研究)”成功提升为广东省第九轮重点学科中的特色重点学科,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更加凸显;学科制度建设取得新成果,制定了韩山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建设改革方案(20132018年)和广东省重点学科(韩山师范学院专门史)建设方案(20132018年),为下一阶段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二)专业建设情况学校根据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制订了专业建设工程规划,通过改造建设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办学特色鲜明、与产业行业紧密对接的专业,培养一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按照规划,学校开展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专业、本科高职联合培养计划、特色专业等五大类专业建设工程。其中,着重用三年时间对教师教育类专业进行专业综合改革,调整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擦亮百年师范教育的特色品牌;坚持 “立足粤东、服务广东、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加强与粤东产业行业对接,新建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与产业行业紧密结合、符合地方产业行业发展紧缺人才需求的应用型专业和特色专业。截至2013年,学校设置43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其中师范类专业21个,覆盖基础教育的所有学科和职业教育部分学科;非师范类专业22个,主要发展适应粤东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办学水平有了较快的提升。目前学校拥有化学、生物科学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另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环境科学、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共10个,占学院实际招生本科专业的23%。四、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一)投入和出台措施及落实情况学校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制订了韩山师范学院20142016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出未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将实施三个工程,即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优秀青年教师百人计划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并已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学校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和机制,2013年出台了韩山师范学院“强师工程”实施细则,并已制订了韩山师范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韩山师范学院“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韩山师范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规划、韩山师范学院教师培训进修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学校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了人才引进专项经费、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千百十工程专项经费等,2013年度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208万元,师资培训经费投入60万元,师资培训经费投入占上年度教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1.21%。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制订了高层次人才引进规定,加强学校的宣传和推广,调整引进人才配套资金,为人才提供了优厚的待遇条件。学校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在保证正常教学需求的情况下,鼓励和支持教师有计划地到国内外访学、参加学术交流、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还积极动员和推荐教师参加省级培养项目,配套项目资金。(二)教师队伍建设成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70人,外聘教师64人,2013年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2人,占11.95%;副高级以上职称287人,占37%。2013年,学校通过加强职称申报指导,有10人通过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通过率比2012年提高14.7%,创历史新高,有29人通过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通过率比2012年提高13.7%,有53人通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通过率比2012年提高6.1%。2013年新增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省级培养对象2人, 有7名教师入选全省行业协会人才项目,实施高层次人才项目经费配套资助教师1名,实施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计划资助3人、金额18.5万元,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访学进修32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4.16%),选派专任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8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4.94%),聘用国(境)外专兼职教师9人。通过努力,学校教师队伍的数量进一步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五、人才培养情况2013年学校以实施“创新强校工程”为契机,突出人才培养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不断巩固教学的基础性地位,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一)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和创新1.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为教学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学校建立了校级领导联系教学系部制度、听课制度和接待日制度,确保学校领导及时掌握和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党政领导班子非常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党委会、院长办公会会都有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新学期开学前,学校专门召开中层干部会议部署创新强校工作,突出强调了人才培养工作在创新强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学校领导还分别参加所联系的系(部)召开的创新强系论坛,指导各单位做好创新强校工作。(2)学校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全校性的教学工作会议,分析上一个阶段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最近一次召开的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林伦伦院长作了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促进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的工作报告,会议还举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坛,使人才培养工作在全校上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3)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向教学倾斜的政策。在人事分配制度上,向教学一线倾斜;在资源分配上,优先满足教学需要;在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时,明确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以科研工作促进教学工作;在处理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关系时,强调职能部门要以优质管理服务教学,不断增强为师生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的高效运行。全校上下形成一切为了教学、一切服从教学、人人关心教学的良好氛围。由于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近年来我院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院较早探索、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今年全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联盟评估考察时受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2013年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同年,学院的质量工程建设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等等。 2.学校注重加强对教师教学的激励与约束,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性,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学校重视教学奖励工作,采取措施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学校修订原来的教学奖励制度,颁发了韩山师范学院教学奖励办法(暂行),新修订的教学奖励项目包括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奖、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比赛奖、陈伟南奖教金学科竞赛指导奖、质量工程项目奖、优秀教学秘书奖等奖项。2013学年度,我校共奖励教师709人次,奖励金额合计71.53万元,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奖励优秀教学成果完成人111人次,奖励金额4.16万元;奖励优秀教师11人次,奖励金额6万元;奖励青年教师教学观摩赛优胜者24人次,奖励金额1.38万元;奖励学科竞赛指导教师406人次,奖励金额35.81万元;奖励质量工程项目成员65人次,奖励金额6.5万元;奖励教学改革项目成员80人次,奖励金额17万元;奖励其它教学竞赛获奖教师12人次,奖励金额0.68万元。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我校出台韩山师范学院教学事故处理规定,该文件将教学事故界定为四大类三等级,规定了各类各级教学事故的处理办法。学校严格执行该项制度,定期对教师教学、学生上课出勤等情况进行教学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有效纠正不良教风。2013学年度,我校处理三级教学事故1项,批评教育教师1名。3.学校积极实施学生分类培养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建立卓越人才培养机制。学校颁布了韩山师范学院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意见,首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小学教育专业中组建卓越教师培养班,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中组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班。2013年学校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从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组建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班;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科学专业中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班。参与试点班的学生,实施“3+1”的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实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同时,学校从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和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中组建餐旅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试点班。(2)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考核体系。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和考核体系,坚持“注重素质、强化基础、突出能力”的原则,修订2012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制订韩山师范学院应用型专业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及考核办法,建立各专业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及考核办法;颁布韩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多样化形式的有关规定以及韩山师范学院关于加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施办法,建立适应应用型而非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初步形成了院系二级基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体系和评价机制的建立,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取得优秀成绩。2013年在由省教育厅组织,华南师范大学承办的广东省高校各学科师范生教育技能大赛中,我校有7位学生获特等奖,20位学生获一等奖,19位学生获二等奖,14位学生获得三等奖。总体成绩仅次于华南师范大学。此外,在2013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获2项全国冠军;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在第二十二届时报金犊奖中荣获动画广告类金犊奖;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获得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赛区一等奖2项;在第二届省大学生美术作品双年展上获金奖等等。(二)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学校不断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2013年,学校预算编制紧密围绕事业发展的总任务、总要求,增强资源的统筹力度,适当压减一般性支出,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教学、科研等重点支出投入,提高现有办学资源利用率。安排教学经费1391.40万元

    注意事项

    本文(韩山师范学院“创新强校工程”自评报告.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